医书
-
难经古义
最新章节:跋
二卷。日本滕万卿撰。成书于日本宝历十年(1760)。上卷载一至三十难,下卷载三十一至八十一难。滕氏有鉴于《难经》编残简缺,虽经吕广重为编次及历代医家注释考证,仍难副古圣意旨,遂部分调整《难经》编次;为使前后问难应答接续,对语句顺序亦作相应的变动。在此基础上,滕氏再加以注释与按语,以明其问难应答之由,旨在倡明古义。注文多以《内经》为本,融会各家之说,并附以己意,发明每多新意。如对五十六难“五积”之病由,原文固执时日得病,未免怪诞,强调应以正虚邪凑概括其受病传变之本义,而不可“以文害辞而以意逆志”。此外,全书以黑白字夹注于经文间,白字为弥缝正文之语路,使其辞意流畅,黑字则直释其义,俾读者一目了然。本书由日本学者所撰,对改易《难经》原文编次语序虽嫌轻擅,但论述简明,间有发挥,于《难经》研究不失参考价值。现有日本宝历刻本及上海中医书局1930年铅印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刊本流传。...佚名11-17 完结
-
修龄要旨
最新章节:修龄要旨
作者冷谦,字启敬,道号龙阳子。明代洪武初人,寿在150岁以上。该书集“四时调摄”、“延年六字总诀”、“四季却病歌”、“长生一十六字诀”、“十六段锦法”、“八段锦法”、“导引歌诀”、“却病八则”等篇,主要阐述气功养生法祛邪治病,摄生延年的基本知识和具体方法。这些都是冷谦自己应用气功益寿延年的经验总结。其中“四时调摄”宗《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述四季调养五脏的方法;“起居调摄法”述平素饮食卫生,起居调摄的知识;“延年六字总诀”介绍应用嘘、呬、呵、吹、呼、嘻法防治疾病;“长生一十六字诀”说明一十六字诀的作法、功效、应用;“十六段锦”和“八段锦”、“导引歌诀”论述导引的姿势、作法。内容丰富,是研究气功养生法的宝贵文献资料。...冷谦11-17 完结
-
内外伤辨惑论
最新章节:卷下
三卷。金李杲撰。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真定人。幼好医药,从学于名医张元素,尽得其传,对《内经》、《难经》等医籍深有研究,脏腑辨证经验丰富,对脾胃内伤机理有所发挥,人称“补土派”,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虽为张元素之徒,其名却出于元素之上。对中医理论贡献极大,故后世有“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之说。撰有《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书。此书成于金正大八年 ,刊于宋淳佑七年。共二万七千余字。此书发明内伤之证有类外感,对内伤和外感两大病类,从病因、症状、脉象、治方等方面作了详细辨别。上卷为辨别阴证和阳证、辨别脉象、辨别寒热、辨别外感八风之邪、辨别手心手背、口鼻、筋骨四肢、头痛、辨别气少气盛以及劳役与中热等证的分析与鉴别共十三篇,中卷论饮食劳伤、四时用药加减、暑伤、胃气论等;下卷为用药宜忌,附内伤用方等。李氏医论大旨以脾胃为主,故特制补中益气汤,专治饮食劳倦、感冒等。李氏取法土生金、升清降浊,得阴阳生化之旨。认为“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营卫不守,诸病由之而生。”以脾胃气虚立论,除着眼于内伤饮食劳倦为主的一些内科病症的辨证论治,同时李氏亦注意内外伤的辨证。此书为李氏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李杲11-17 完结
-
普济方[四库本]
最新章节:附录
四百二十六卷。 明朱橚撰。朱橚,即周定王,明皇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此书为朱橚与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编辑的。此外还有《救荒本草》。本书刊于永乐四年。朱氏喜研方药,此书系广采博收明初以前各种医籍中方剂和有关著作编辑而成,甚至还兼收其它传记、杂说、道藏、佛书中的有关记载。为我国收方最多的方书。原书为一百六十八卷,已佚,仅有残缺本。《四库全书》收此书时改编为四百二十六卷,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图,九百五十万字。所收方剂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首中每个病候都有论有方。卷一至卷五为方脉,卷六至卷十二为运气,卷十三至卷四十三为脏腑,卷四十四至卷八十六为五官,卷八十七至卷二百五十为杂病, 卷二百五十一至卷二百六十七为杂治,卷二百六十八至卷二百七十 一为杂录和符禁,卷二百七十二至卷三百一十五为外伤, 卷三百一十六至卷三百五十七为妇科, 卷三百五十八至卷四百零八为儿科,卷四百零九至卷四百二十四为针灸,卷四百二十五至卷四百二十六为本草。从内容看,全书分列一百多门,大致可分为总论、身形、诸疾、诸疮肿、妇人、婴孩和针灸七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方脉总论、运气、脏腑,第二部分为身形,内分头、面、耳、鼻、口、舌、咽喉、牙齿、眼目等九门,第三部分为诸疾,包括诸风、伤寒、时气、热病以及杂治等三十九门,第四部分为诸疮肿,内分疮肿、痈疽、瘰疬、瘿瘤、痔漏、折伤、膏药等门,第五部分为妇人,内分妇人诸疾、妊娠诸疾、产后诸疾、难产等四门,第六部分为婴孩,先载儿科诊断法,次为新生儿护理法和新生儿常见疾病,后列各种儿科病候,第七部分为针灸,分为总论、经络喻穴、各种病候针灸疗法,此外还附有本草药性畏恶和异名二卷。...朱橚11-17 完结
-
仁端录
最新章节:卷十六
十六卷。明徐谦撰。陈葵删定。又名《仁端录痘疹》。徐谦字仲光,号澄观,嘉兴 人。陈葵字尽夫,武水人。此书专论痘病诸法。徐氏认为治痘应分明五脏所主及经络传变,观形察色,因证施治。关于痘疮之证,自古以来论说不详,唯董汲偶有涉及,然其书不传。而痘疹之病自元明以来为人之通病,而著方立论者自元明以后始详。其观点有以固元气为主者,认为元气既盛,自能驱除毒气;以攻毒气为主者,认为毒气既解,始可保元气无恙。于是治痘形成两家,攻、补异途,寒、温殊用,各执门户之见。此书认为不可偏执于攻或补之法,应灵活变通,审证施疗。于是推原本始,备载治验,持两家之平,而撰此书,后又经弟子陈葵删定。约成书于明崇祯十七年。书中包括痘病总括、辨痘形色、分期调治、痘疹兼证、方药、药性、痘疹歌赋及杂说等。备明实用。有清初抄本,《四库全书》本及影印本。...徐谦[明]11-17 完结
-
瑞竹堂经验方
最新章节:卷五
医方著作。元·沙图穆苏撰。约刊于1326年。在元代泰定时期任江西省建昌太守,其间研究了名医方书、采集民间药方,于1326年集为《瑞竹堂经验方》。《瑞竹堂经验方》原有15卷,元明两代曾多次修订刊行。原本失传,现流传版本为清代乾隆年间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有关内容而编入《四库全书》的,只有5卷24门。清人丁嘉鱼从明滇府《袖珍方》中再辑录一部分编入《当归草堂医学丛书》中。1957年国内照此版本校印出版,共集方188个。浙江省中医研究所和湖州医中医院收集到日本宽政七年缮生药室仿明高濂校刻本3册15卷,又从《医方类聚》、《普济方》、《本草纲目》诸书中收载《瑞竹堂经验方》方剂,得344方。名为《重订瑞竹堂经验方》,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为15门,即“诸风门”、“心气痛门”、“小肠疝气门”、“积滞门”、“痰饮门”、“喘嗽门”、“羡补门”、“泻痢门”、“头面口眼耳鼻门”、“发齿门”、“咽喉门”、“杂治门”、“疮肿门”、“妇人门”、“小儿门”。例如“羡补门”列有60个药方,该门医治肾虚、体弱多病、眼目昏花、脏腑虚弱、五劳七伤等症。在这门里开列出不少补药,如人参、鹿茸、麝香等。又如在“小儿门”有33个药方,专门医治小儿呕吐气急、消化不良、脏腑怯弱、热毒斑疹、心神烦闷、痢疾腹泻等病。现在常用的八珍散、四制香附丸都出自此书。...沙图穆苏11-17 完结
-
伤寒兼证析义
最新章节:伤寒兼证析义
清·张倬撰。成书于1665年。全书3. 3万字。 书凡1卷。该书不以六经分篇, 而专以伤寒兼杂病立论。其将伤寒常见兼证 如中风、虚劳、中满肿胀、噎膈反胃、内伤、宿食、素患咳嗽、宿病咽干 闭塞、头风、心腹诸痛、亡血家、多汗家、积聚动气、疝证、淋浊、泻利、 胎产等, 分作17大类, 以问答形式, 而发明之。尤对各兼证之病因、病理、 证候、治法、鉴别等作了详尽阐释。案《伤寒论》所谓合病并病, 止言六 经兼证而不及杂病, 医家不明兼证之意, 往往脉证参差之际, 或顾此失彼, 或治此而妨彼, 为害颇深。张倬于此一一剖析, 使治病者, 不拘于一隅, 不惑于多岐, 亦可谓有功于伤寒矣。另书末所附十二经、奇经八脉、五运 六气、方宜诸源之论, 于伤寒学说研究亦具参考价值。本书不足之处在于 “其所用方药, 亦多偏僻, 恐难取正也” 。此书有清·金阊书业堂 刻本、《四库全书》本, 《伤寒大成五种》本、《中国医学大成》本及《张 氏医通》诸种本。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有清·康熙六年丁 未 金阊书业堂刻本;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藏有 清·康熙间刻本; 北京图书馆藏有《四库全书》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版本。...张倬11-17 完结
-
伤寒论辨证广注
最新章节:卷之十四
伤寒类著作。清汪琥撰。十四卷。琥字苓友,号青谷子,吴县人。撰有《痘疹广金镜录》、《养生君主编》等。汪氏根据《素问》“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认为“伤寒之病名虽为寒,其所见之证皆热”。故广集诸家学说,对《伤寒论》六经证治原文中属于热病的条文逐条注释,于康熙十九年撰成是书。卷一至卷二辨伤寒非寒病论及纂注伤寒论例。卷三至卷十为辨六经病脉证并治法。卷十一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卷十二辨误汗吐下火灸逆病脉证并治法。卷十三辨温病脉证并治法。卷十四辨风池、风府等穴针刺法。后又于康熙二十五年复撰《中寒论辨证广注》三卷,体例悉遵前书,逐条辨注《伤寒论》中属真寒证治原文,并对真寒证的治疗有所论述。汪氏之论虽有偏颇之处,但自成一家之说。有清康熙十九年平阳季子东壁刻本。...汪琥11-17 完结
-
舌鉴辨正
最新章节:卷二
诊法著作。清梁玉瑜撰,陶保廉录。二卷。玉瑜有 《医学答问》 已著录。保廉侍亲宦游,足迹半中国,于新疆病心烦骨痛,求治于玉瑜。后深得其传,笔录成书于光绪二十年。卷上,列论白舌三十二条、黄舌二十五条、黑舌二十三条。卷下,列论灰舌十七条、红舌四十一条、霉酱舌三条、妊娠伤寒舌六条、蓝舌二条。凡百四十九条。每舌作总论,述其辨证大纲。每条均绘图,并叙其形象及具体辨证方法。书中旁参张登《伤寒舌鉴》、《薛氏医案》 诸书,条分缕析,言简意明,有证有方,图文并茂。对临证治疗及舌诊研究均有参考价值。有光绪二十三年兰州固本堂书局刊本,光绪三十一年云南高等学堂刊本,光绪三十二年石印本。...梁玉瑜11-17 完结
-
伤寒缵论
最新章节:卷下
二卷。清张璐撰。张氏博览 《伤寒论》诸家注本,认为喻昌《尚论篇》、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等书颇得要领,遂以二书注释为主,参以己见,取张机《伤寒论》重分其例,撰成《伤寒缵论》二卷。又以原书残佚较多,证治不全,广搜前人之论,撰成《伤寒绪论》二卷。书名含义为:“缵者,祖仲景之义;绪者,理诸家之纷纭而清出之,以翼仲景之法。” 《缵论》先载原文,次附注释,末录正方一百一十三首。《绪论》首载六经传变、合病并病、标本治法及正伤寒以下四十证,又分别表里,如发热头痛、结胸自利之类。末录杂方一百二十余首。《缵论》部分将王叔和整理本重加编次,采喻昌等诸家注文,附以己见。《绪论》部分博采前人方论,对 《伤寒论》证治加以补充,虽编次有所变异,个别方剂组方尚不够严密,但对伤寒从症状、色、舌等方面加以辨证,颇有独到之处。此书文字朴实,内容丰富,先后采用七十余家之著作,广证博引,为研究《伤寒论》有价值的参考书。有康熙六年 刻本。...张璐11-17 完结
-
伤寒审证表
最新章节:伤寒审证表
一卷。清包诚撰。包诚字兴言,泾县人。同治年间曾官湖北同知。从学于张宛邻,私淑黄元御。张宛邻崇拜黄元御之医术,令包氏校雠黄氏诸书。包氏尤致力于 《伤寒论》的研究。认为《伤寒论》文奥义精,难以记诵,如注家不明旨意,不分纲目,读者难解大旨。故撰此书。书中以表格形式阐发伤寒六经辨证之法。将太阳经分为本病中风、伤寒、兼证、阳盛八腑、阴盛八脏、坏病、不治病七种;将阳明病经分为脏病连经、腑病、阴病、不治病四种;将少阳经分为经病、本病、入阳明病、入三阴病、坏病五种;将太阳经分为脏病连经、脏病二类;将少阳厥阴经分为脏连经、脏病、不治病三种;将汗下宜忌分为可汗、可吐、可下等六种。各种内容下面以方药附之。此书均以表格形式,钓玄提要,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博而能约,便于记诵。就证列治,明晰精当。便于后学研究仲景之学。有同治十年湖北崇文书局刊本。...包诚11-17 完结
-
太平圣惠方
最新章节:卷第一百 明堂序
简称《圣惠方》,100卷。北宋翰林医官五怀隐及副使王祐、郑彦,医官陈昭遇等奉宋太宗诏令编纂。自太平兴国三年 始,到淳化三年 完成。宋太宗赐名 《太平圣惠方》,并亲自为之写序,记述该书编撰经过。全书分1670门,方16834首,约282万条。包括诊法、处方用药、五脏诸病、内、外、妇、儿、服食、丹药、外益、针炙等内容。每一病证先列 《诸病源候论》 的论述,对病因病机,疾病证候,方剂药物进行理论的阐述。该书重视 “脏腑疾病”,置于所载各种疾病之首,有别于前人。并首记 “五脏用药”。另外关于外科五善七恶之说,小儿急、慢惊风的分辨,眼科 “开内障眼论” 所载白内障针拨手术的详细过程,亦均为我国现存最早记载。书的又一特点,是设立专篇,阐述医德与医术的修养。本书是一部大型临床方书,反映了北宋前期医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临证参考价值。但因卷帙浩大,在当时不易流传。北宋中期,庆历六年 福建医家何希彭,曾选录《太平圣惠方》 中便于民用者6096方,辑为 《圣惠选方》,作为教本应用,对后世方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该书已佚。《太平圣惠方》现存主要版本有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排印本、日本抄本。...王怀隐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