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讲
《参同契》上卷主题是“御政”,包括了五章。第二章最后的结论是“戊己之功”。
戊己两个都是土,戊土是脾的功能,己土是胃。普通我们讲肠胃不好,脾胃是脾胃,肠子不好是排泄系统不好,不一定是胃的毛病,这个不能混为一谈的。西医的治疗同中医是两个路线,但一样有功效,只是基本的学理不同。
所以我经常分类,西医的哲学建立在唯物、建立在机械上,它也有高明的一面;中医建立的哲学基础是精神的,是唯心的,也有它高明的一面,而且治疗的方法往往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头脚为什么痛?必先找出根本原因才能加以 治疗。
真土真意与孟子
戊己在道家有形的修法是守中宫,中宫就是真意,也叫做真土,所谓“住意” ——意识住在中宫。上次我给大家贡献的意见,不管男女老幼,如果用有形有为的道家修法,守上丹田或者守下丹田,通通不及守中宫可靠稳当。但要说明,这些都是有为的修法,不是无上道法,无上的道法是无形的真意。
拿佛家来比较,佛家唯识的八识中,第七末那识就是“俱生我执”,那是没有思想意念以前,它天然若有若无的有这个我相的存在,这个是意根的作用。所以唐宋以后的道家讲无上道法,所谓真意,它采用的名称就是佛道两家的混合。真意真土的境界,在若有若无之间不守任何一处,心境都摆在中和的状态。
如果用儒家的道理来说明,所谓真意就是《中庸》里说 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个道,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其中,差不多十分之六是理论哲学的道理,十分之四是真工夫;庄子也一样,有许多话是真工夫,很难做别的解释。我们一般念《中庸》都读错了,我们要注意,孔子、孟子、曾子、子思都是山东人,念他们的文章最好要懂山东话。《中庸》的“中”要念成去声,我们跟山东朋友谈话,对了没有?中中中!山西人也有这个话,中了就是对了。开槍打靶,子弹打中了没有,这是中了。所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都没有动,等于佛家讲“一念未生处”。“发而皆中节”,该用的时候还是要用,并不是只要清净、虚无。发而能够中节“之谓和”,一动一静之间和起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个是儒家修养的境界,也就是《参同契》第二章的所谓“皆秉中宫,戊己之功”的道理。
我们就拿炼气的工夫和养气的学问来讲,就是孟子在《尽心篇》里头所讲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完全讲的是工夫,没有办法讲理论啦!假使不从真正修养工夫来解释,孟子就是只讲空洞的理论,那孟子岂不是自欺欺人!真实做工夫才知道所谓亚圣并不是偶然得来的。他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在《尽心篇》讲得很清楚,“可欲之谓善”,喜欢修道只能讲善行开始,不一定要有基础工夫;到了第二步“有诸己之谓信”,是工夫要到身心上来,自己知道。拿《参同契》 这一章来比就是“戊己之功”到了。
我不晓得你们诸位见过多少真正修道家的人,像我们当年所看到道家的老前辈们,有时候正在跟我们谈话,忽然不讲了,把眼睛一闭,什么都不理。我们也懂得就走开了。过了半天再去看他,拿佛家的话说,他慢慢地出定了。不是他去找工夫,是工夫找上门了!像这一种情形,到那个时候身心自然地非进入那个境界不可,就如孟子所讲“有诸己之谓信”。“信”有两个解释,一个自己确信不疑了,另一个解释就是“消息”,工夫来找你,不要你去找工夫。我们大家修道找工夫,找那个境界找不到;等它自然来找你时,自然清净了,自然要进入那个定境。
真正的戊己土,是真土是真意,不在有形的身体内、外、中间,但是与身体的中宫之气有关系。所以到了中宫之气充实了,就是道家所谓“气满不思食”,这个时候自然可以断除饮食;不是完全断去,是不吃饭的时间可以拉长。“一精一满不思一婬一,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到了这三种境界我们也不要把他看得很高,在我看来基本上等于孟子所讲的“有诸己”,在道家来讲道已经上身体了。我们普通修道不管你气脉通了也好,别的什么也好,道还没有上身呢!只能说“可欲之谓善”,只是喜欢做这件事而已。
日月含符章第三
易者象也,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含五行一精一,月受六律紀。五六三十度,度竟复更始。穷神以知化,一陽一往则一陰一来。辐辏而轮转,出入更卷舒。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据爻摘符,符谓六十四卦。晦至朔旦,震来受符。当斯之际,天地媾其一精一,日月相撢持。雄一陽一播元施,雌一陰一化黄包。混沌相一交一 接,权舆树根基。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众夫蹈以出,蠕动莫不由。
伟大的日月
我们有了这个了解以后,再来了解《日月含符章第三》。 先读一下朱云一陽一真一人注解这章的一句话:
“此章,特著日月之功用,究药物之所从出也。”这一章特别显著地说明天地之间太一陽一月亮运行关系,了解了这个日月的功用,以及天体运行的法则,然后才可以了解身心性命大药的究竟。道家所称大药就是“一精一气神”,三位是一体的。 我们上次也提过宇宙的法则,我给它一个代名词“光热力”。 神是宇宙太一陽一的“光”能,化成一股“力”量,就是气,气产生而发“热”,这是一精一。神变成气,气变成一精一,我们后天的生命是顺着来的,由先天变成后天。修道是相反的,要返回先天,所以炼一精一返回去化成气,再炼气化神。一精一、气、神三种实际上是一种,都是神所化的。所以许多的宗教,处处都讲到光,大家修净土宗,讲到西方极乐世界处处光明;基督教也一样,《圣经·约翰》一章说,神就是光。
“易者象也,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易经》讲宇宙的现象,天地之间这个现象挂在那里,“悬象”就是挂。所谓八卦就是挂出来的现象,宇宙最大的现象是天地日月风雷山泽,这八样东西很明显挂在那里,所以“悬象著明”。我们抬头看得最明白的现象,“莫大乎日月”,所以日月叫“大象”。
现在我们就进入了中国古代文化物理哲学,古代的科学是科学的一种,它同现代的科学是否相同是两回事。中国上古的物理逻辑讲“日含五行一精一”。太一陽一代表火,太一陽一不是只有火,而且具备了五行的一精一华。太一陽一是至一陽一,至一陽一里有至一陰一,所以太一陽一里头有一个黑点,那是至一陰一之气。我们儿童时读的古书神话,太一陽一里头有个鸟,像公鸡一样,叫“金乌”,就是太一陽一里那个黑点。太一陽一代表了光,一个光就代表了金木火水土五行。
“月受六律纪”,修道的首先注意月亮,最后注意太一陽一。月亮是小周天,太一陽一是大周天。月亮上半月由小变到大圆,下半月由大圆变成黑暗。这是小周天的行度。大周天行度是太一陽一在天体的行度,旧的天文学称为躔度。太一陽一在天体中走 一度,在这个地球人世间算一天。所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度有多,这就是大周天。大周天下面还会讨论,现在重点在小周天。
我们手边的十二辟卦代表了一年十二个月,也代表了一天十二个时辰,也可以说明一个月。“律”就是“律吕”,这是中国文化的专有名称,是同音乐有关系的。一提律吕又是麻烦的事,在中国文化里也是重心之一。我们的老师孔夫子整理中国文化,删“诗书”订“礼乐”,只可惜这一部《乐经》失传了。现在我们保留的只有五经,五经的《礼记》中有一篇《乐记》,勉勉强强还保留这个精神。中国古代讲的音乐与西洋的不同,中国音乐的学理是律吕。
“律吕”两个字在《二十五史》里头都有。现在讲中国文化难了,譬如一部《史记》,大家读了汉高祖刘邦传以为看了《史记》,再不然在中学背了《伯夷列传》,也以为懂了《史记》,其实连影子都没有!真正中国文化中心在《史记》 的“八书”,譬如《天官书》就是中国上古天文学,后来每一代的历史天官都有所沿革,或者叫《天官志》或《天文志》。《汉书》里头还有《五行志》,就是中国物理科学。又譬如“八书”里还有一篇叫《平准书》,就是讲经济学、财政学。所以“八书”很重要。当然我们普通人不是专家,专门研究历史的人只讲历史,不一定懂得历史哲学和中国文化的传承。后来史书上有《律历志》,是专门研究律历的,也包括天文象数。我也看过一些现在的文章谈中国的律历,他们连影子都还没有摸到,那是与曲子调子都没有关系的。可是要真的懂得做曲子,非得懂律历不可。我在前面也提到过。
回到“月受六律纪”,我们前面讲过五天叫一候,三候叫一气,所以气是中气。六候,“五六三十度”为一个月,这是讲月亮的出没。讲到一年有二十四个气节,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这里有好几位西医的权威,我们的脑神经有十二对,不多不少,学过解剖的都晓得。学道家就懂,十二对脑 、神经和二十四个气节关系密切。你把十二对脑神经真修通了,就跟宇宙连起来了,当然就有了神通。可是你不要去玩!我常说你们玩得不好就玩成第二号神经了,第一号才是神通。信宗教、修道、学佛的,多数都走上这个二号的路子,所以千万不要乱来。
“度竟复更始”,三十度走完了。每月一陰一历初三月亮在西南角上出现。加上五天是初八,从正南出来半个月亮。初八加五是十三,一直到十六完全是东方出来西方下去。这个月亮的出没以前都讲过了,也就是“度竟复更始”。
“穷神以知化”是叫我们修道先要懂学理。到底谓之“穷”,到头了。“穷神”是把这个“神”的作用,研究透顶。这是我们自己生命的根本,在佛家叫“性”。所以要明心见性,或者是佛学翻译的“真如”、“菩提”、“涅槃”,这是根据梵文。中文来说这个就是神,神就是光,光就是神。“以知化”,这样你才知道每时每分每秒都在变化。这个宇宙的变化不是偶然的,懂了《易经》就晓得宇宙的变化都有法则有规律,一点没有办法逃过这个规律。因为我们文化不带宗教观念,所以把这个规律叫做造化。在西方文化中就是主宰、神的意思。这个造化的法则是不变动的,等于春夏秋冬一样,等于早晨晚上一样。所以修道的次序,工夫的进度, 也是呆板的,不是说这个人根器好,一下就跳过去了,不可能的。
知道了这个变化,就懂得“一陽一往则一陰一来”,一陽一的光明去了,黑暗来了;黑暗去了,光明又来了。春去秋来,就是这个样子。“辐辏而轮转”,辐辏是车轮子的杠子,车轮子就是那么旋转。
“出入更卷舒”,月亮从初三开始一直到二十八,一出一入之间,“卷舒”,好像我们卷画一样,等于说初三开始,天地间慢慢一点一点拉开,到十五拉满了,然后十六以后开始卷,到了二十八统统卷好了。要注意的是,卷好虽然没有亮光,但它的“神”永远不会丧失,不过一出一入之间有这个“卷舒”的作用。
卦变及人事之变
《参同契》的内容包含了全套的中国文化,每段下面有清代朱云一陽一真一人的注解。他的学问非常渊博,是真正的正统道家,可惜此人无法考据。以我的想法,这个人应该是真修, 成仙了,因为考察不出数据,所以我更相信他成了神仙。他 不要名,什么痕迹都不留,太高了!希望诸位自己研究他的注解,假定有不懂,有机会可以问我,我也许可以帮忙诸位了解。你真懂了这些法则,懂了关键地方,道书一看就懂,而且晓得哪本道书讲得对,哪一本不对。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这个要再说明一下了。《易经》的先天八卦,每一卦都由三爻组合而来,画卦要从下面一爻一爻画到上面。换句话说,卦是从内画到外。后天卦是由两个先天卦重叠组合而来,所以每卦六爻,一共八八六十四卦,就有三百八十四爻。
这个爻是什么呢?刚才讲天地间宇宙万物人事都有个规律,是爻变而来的。爻是一交一 易、一交一 变来的,内外相一交一 ,上下相一交一 ,互相变化。所以精神跟物理也无不相一交一 变化,生理跟心理也互相一交一 易变化,男女朋友之间感情也是互相变化,一切都是相对。但是变化是渐变!《易经》的道理说,宇宙间没有突变,都是渐变!我们有时说这是突变!但如果你追究突变的前因,就会发现仍是渐变来的,是一爻一爻变化来的,也是一一陰一一一陽一相对变化来的,这是宇宙间的法则。
“据爻摘符”,符,合也,就是配合,宇宙间一切变化的法则,都符合一个原理——拿现在的话讲,都符合它的逻辑道理。“据爻”是说《易经》每一卦都有卦辞、爻辞、彖辞。譬如说“乾为天,天行健”这个卦辞,乾是代表天,天怎么样呢? “天行健”,天体永远在动。
当年有一位大师讲中国文化害在一个“静”字,因为大家都主静。后来我讲了句难听话,我说放狗屁!根据什么说中国文化主张静?中国文化早就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在动啊!尤其是《易经》,经典里头的经典,哲学里头的哲学,提出来“天行健”,这个天体永远在运动,太一陽一月亮永远转动。“天行健”卦辞下面——“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人要效法天体,不断地前进,只有前进没有后退。谁说中国文化是静态呀?所以《大学》上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效法天地,只有明天,满足于今天的成功就是退步了。修道也好,做学问也好,人生的境界永远看明天,只有明天,不断地前进,生生不已,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生生不已的道理。
所以“符谓六十四卦”,每一爻每一步都是对的,都符合天体道理,归纳起来叫做六十四卦。下面有一个《易经》 的大发明是道家的秘诀——“晦至朔旦,震来受符”,每月一陰一历三十谓之“晦”,“朔”就是初一,“旦”就是天亮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