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过卦
孔子《宣圣讲义》小过震在艮上。山上有雷之象。与颐同。而易上下。艮止而震动。动于外。止于中。以艮言,为知止有守。最良于行。以震言。为因势而动。易罹于过。故颐以艮在震上。能止其动。为养正。而小过则反是。动止相违。陽刚志外。遂成其过。此小过之名。由震动乖方耳。然以归妹卦之例言。兑在内能主震之动。震不得拗其志。而勉从之。故称归妹。犹兄之曲从弱妹之情也。则小过之震。胡不内从于艮。以求其止。而乃徇已之动。以干于过哉。此盖艮与兑之不类。而卦爻刚柔之得正与否。为其别也。兑少女而九二得中。能牵掣震之六三为应。陽乃俯顺于下。男乃降志于女也。若小过之艮。乃少男。二男相合。如兄与弟。弟当敬兄。兄不顺弟。且以六二六五皆柔爻。重柔失中。不得其正。男志在外。刚德易躁。中三四两爻。复成重刚之势。而狎其始末四柔。则肆恣无所惮。而争竞以相逐也。故小过之艮。不足以阻震之行。而在中之陽。反足以率下之陰。首末皆柔。固同大过。而中互又恰为大过。大过之渐。实由小过。细行不矜。终累大德,以柔势方盛,刚无以抗之。相习成过。乃时位所迫。故曰小过。言其所失者小。传曰小过过也。大过颠也。过者失中之谓。颠则反覆之称。过犹错误之行。情有可原。颠则悖逆之擧。罪无可逭。此过之略别。大过彖辞曰,大者过也。是明言过之大。而责在有位。咎属当权。则以二五皆刚。不能率众以正。此过在陽。不得诿之于陰。小过则两刚在四柔层叠束缚之中。下无其辅。外无其应内外失正。时势陵夷。此过在陰。而非陽之罪也。陽大陰小。大过责陽。小过责陰。大过之责在刚。小过之失在柔。柔顺之过。亦犹刚愎之情。陰昧之行。适成蔽塞之害。故小过亦不可法。虽为善之过胜于恶。而不中之咎同其罪。虽顺退之势异于逆。而非正之谋终难师。此周易以小过与中孚往来。明其相反也。反于中孚。则成小过。反于颐。则成大过。而小过又与颐易位。大过又与中孚同体。此四卦交错。一得一失。一利一害。相勘自明。
《宗主疏述》
小过与中孚往来。而颐易其上下。颐大过中孚小过四卦。皆相连系。或对或反。或往或复。极天地变化之情。着人物行藏之用。大小过皆以过称。而大小异。大过者。四陽在内。不胜其陰。故曰大者过也。指过在陽。小过者。四陰二陽。陽在中爻。而失正位。陰乃代之。故曰小过。为陰之过。陽重于外。陰志于下。而过反之。故为过。过失也。又太过也。如人之行。不及于中者,为不及。过于中者,为过。而大过为过中之过。小过则过中之不及。以事言。则大过者过于恶。小过者过于善。皆失中也。过于恶者其害大。过于善者其害小。凡善恶皆以至中为准。而事物以至平为则。中平者,如剖物而各半。其分量匀。如分财而为两。其数目等。无多无小。不偏不倚。方免于过。而所谓过恶与过善者。如与人分利。与人过少。是恶之过。与人过多。则善之过。虽不失于善。而不免于过。以其乖中平之道。戾公正之行也。过于善之害。虽交过于恶者轻。而积久亦以败德。流弊且将祸人。是以不中不平者。不足为德。非公非正者。不足免害。君子持于至中。行于至正。用之以公。剂之以平。则无过不及。如人为善也。不务于名。不希于利。此善也。而不知其节。不守其位则过矣。小过之过。多关于此。失于中孚。乃成其过。若尾生抱桥而死。信固信矣。而过焉。如墨子舍已利人。爱固爱矣。而过焉。非信爱之咎。过信过爱之害耳。明乎此。则明小过之过由于柔。柔过以失于刚。则不知其节。莫择所守。而偏于所自信。蔽于所自是。其初若无可议。其终将胡底矣。卦以雷在山上。内欲止而外思动。动以掣止。遂罹于过。不知止将安行。行而忘止。适成其过。此中爻两刚。不能胜四柔也。中互泽风大过。可见其机甚微。其至必大。小过不改。终成大过。善过不止。终成恶过。此坤初六有履霜坚水之戒。而乾九三有朝乾夕惕之辞。大小过实皆备之。设悖此义。其过可胜言哉。故大小过皆过也。皆由失于中正来。大过失颐之养正。小过违中孚之用中。而后过象以明。过行以着。习易者先将四卦往来之旨。熟思而慎辨之可也。
传曰有其信者。必行之。故中孚之后。受之以小过。则过之义。重在行。谓犹走过也。凡访人者,或前往。或约来。果遇于中道。非过也。若过访则称过。以屈己尊人。若过恭也。推之一切行动由于过者。离其位。失其分。则小过之类也。故爻辞以过与遇并称。过则非图遇。遇则非为过。过门不入。则不求遇者。遇诸途。则原有过访之意。二字形相似。其行亦略同。惟其意义有别耳。有过则所行有戾于中。以其非必如是而后可。而竟违其本心。出诸勉强者。岂非过乎。至若义当亲往。情难自傲。如卑之就尊。下之趋上。礼所宜然。不得为过。则凡行动亦如之。宜恭谦,则恭谦非过。宜倨傲则倨傲非过。以其中节也。尊其位。守其分也。设过于节。失于位。乖于分。即过矣。故过者非中之辞。不中则不平。不公则不正。此过之所成。而以动戾乎。止为义。陽好动。反艮之止。以成震之动。其升进之情胜。则忘于自降下也。四柔包于始末。据于中正。此为过之由来。以刚无所守。无其位。则不明其分也。事之过者。与不及同咎。而不及,必关乎柔。不及者,退避之心胜。过者进取之志多。其失中一也。故有可过者。有不可过者。有宜不及者。有不宜不及者。皆应揆之以中。不问为善为恶也。中者天下之大本。过与不及。乱其本矣。故周易以小过次中孚。实示人用中之可贵矣。观象辞所擧君子之道。则可见过亦有取。以其过于善。虽非至善。而未及恶。犹可顺时之宜。因势之便。以成其用。此论语所谓观过知仁。虽过不害于仁。则过又何过乎。然过终为过。过而不改。以过为中。则必害其行。败其德。此善之必以至。且必有止。止于至善。斯无过矣。观过云者。观卦由过变。即小过宜下之义。以震颠倒则与艮同。上下皆艮为正。合之于一,则为观卦。两陽在四陰上也。是合两艮之象。重艮为止。合艮为观。此佛家止观相应之诀。时止时观。观止不二。则静功始终工夫。因观知过。防过以观。则易教修习途径。震艮一体。惟颠倒之异。故由上而下。则震返于艮。由下而上。则艮反成震。此陽陰升降之别。而为小过吉凶利贞之枢。读易者不可不知。小过为善之过。故彖称小事不可大事。谓善之失犹小。若欲大之。反为大过。则善且恶矣。此义至关重要。后人勿以小过之占大吉亨利贞。而谓可以恣行其过也。
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小过彖辞也。乾坤四德。小过有三。是小过之用。亦可取。以其与颐表里。与中孚往来。如主与宾。若往与复。去返相联。而行相涉。用之者得其时则吉。顺其变则亨。此小过之义。重在因时达变。以过成其行也。故亨利贞皆备。惟少元焉。以非先天之道。永恒之行。故不及元。而重在寻常日用也。亨也者。通于一切。礼止于情。利也者。功及于物。利见于用。贞也者。返求诸已。安贞有守。此小过之以柔胜。而中存刚健之德。外昭静顺之情也。而小过虽过。系发于人情。顺乎天性。性情之着。行有所踰。此人之恒情。如临丧而过哀。见危而过惧。有失而过惜。有患而过忧。此不能已者。圣人不禁。为其发于中心。缘于物事。非中庸之士。輙不免于过情。以柔之偏多。其弊在徇夫情而不知止近物之害。更事之繁。触景之思。非常之遇。则呈于外。见于色。施于四体。盎于百骸。寖失于中和。反于正义。此小过之用。可小事而不可大事也。小事者,害及于细末。损涉于有限。则有过失,犹免于咎。若施诸大事。用于有众。利害所关者大。祸福所逮者远。偶有末慎。足以败国亡家。或有未思。则堪隳宗灭姓。此小过之宜惩。而大用之当审矣。小事大事。以其影响大小。关系钜细。时有暂久。地有远近。人有众寡。物有广狭。即轻重之别。微显之殊。而上下位之所为。善恶德之所辨。出与处异趣。卑与尊异宜生与杀异名。祸与福异数。故小事之宜者。大事反不宜。小事之适者。大事反不适。是为小过之用。以小事之过犹可免。大事之过则不堪矣。故亨本于利。利本于贞。贞固干事。必守其正。反过为正。则达于亨利。知过能悔。则成其德行。此所谓观过知仁。有过贵改。圣者无过。贤者不二过。过而不惮改。则仍反于中孚。故中孚小过为往来。为正反。苟明其过。即可自返于中。中和之功。性情之正。此卦重利贞。言必本乎性情也。卦象两陽立于中。四陰夹于外。如鸟之展其翼而飞腾。故曰飞鸟遗之音。飞鸟者,亦如中孚之鹤与翰音。陽志飞升。而在中下者慕高擧。翱翔上下鸟之性也。飞鸣来去。鸟之情也。诗云鸟之鸣也。为求友声。小过之飞鸟遗音。亦孚此义。为陽被陰包遏。则求其类。而不觉遗其鸣声也。遗音者,亦过之义。飞过而鸣。音遗于空中。闻于地面。故过者兼行过之义。过去也。已往为过。鸟已他往。而音犹遗是过之有迹。循其音而得鸟。则包过之有害于己。而利于人。鸟虽非为猎者鸣。非为弋取者飞。而循至其所为害将及焉。是以行止不可不慎也。飞鸟之过。亦本于情。情之为灾。恒类于此。徇情致害。有甚于此者矣。使鸟不动于情。而不飞不鸣。则善猎者,不可得之。巧于弋取者。不可物色也。是为求高崇之蔽。慕超擧之灾。乐得其友而鸣。因贪于欢而遭人之敌视。此亦过也。然以小过。重在自悔。贵在知改。则于前之求高崇者,而速改焉。初之慕欢乐者,而速悔焉。则可由高而卑。由飞而息。由鸣而自噤其声。由往而速返其所。故鸟飞者宜下。去者宜返。下而后得安。止而后免害。此诗称绵蛮黄鸟。止于丘隅。是其智也。小过以艮在下。求止者必自下。故曰不宜上宜下。宜下则戒于高远之情。知止则惩其欢乐之欲。此反小过而中孚。既由震动而就于艮止。止得其所。行孚于时。故占大吉。以其不违于位。自安其分。柔而就刚。上而俯下。卑以自牧。谦之道也。谦卦之行。即基于知止。柔顺以止。故无不吉。无不吉。斯为大吉矣,故小过彖辞重在可小事不可大事。及不宜上宜下,二句以大就小。则减其害。以上返下。则安其居。此仍本坤之德。安贞迪吉之义。易垂训戒人免过之道。即在于是矣。
彖曰,小过。小者过而亨也。过以利贞与时行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有飞鸟之象焉。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顺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小过以陰之过。故曰小过。谓易倒陽大陰小。大过为陽之过。小过则责在陰,以陰多于陽。陽不得抗之而其过。不似大过陽多于陰。反被陰所束缚也。小过以陰柔得位。而行重柔顺。柔以承刚。为其本性。今不复顺承而反过之。如坤上六。陰疑于陽。是反其安贞之德。而希于刚健之行。所谓疑于陽。犹拟于陽。非陽而拟似之。则戾其本来顺承之志。乃求越于陽刚。躐其等位。此所以为过也。陰过而比拟于陽。柔过而希冀于刚。是以过而望亨也。亨原陽刚大用。如岁之夏。如日之午。如五常之礼。如五方之南。其德昭明。其用博大。其功宏达。其道悠久。皆本诸天。法诸乾者。小过亦首称之。可见其志之在拟陽。其心之图抗刚。故虽小过而德首亨。释曰小者过而亨。文义亦如乾卦。乾元者始而亨也。但乾纯陽。自有其亨。而知大始。小过无元无始。本乎坤之有终而亦称亨。则所谓过而亨。谓以过成亨者也。凡道之至者。必由中行。今小过过而亨。是戾乎中行。戾中之亨。乃一时之功。非恒久不变之德。虽亨而不能失所本。本于利贞。本于性情。而其用由此见焉。故曰过以利贞与时行也。利贞者陰之本。而亨者时之功。以小过本坤之正位。而中藏乾之三四。乾不显其德。惟坤之是依。则坤之代乾。以利牝马之贞。代行周天。以安贞之德。代诸自强不息。本柔而用健。体贞而外亨。合坤以为乾。代天以育物。此利贞亦以过成。而功业必以时着。故曰过以利贞与时行。不过不得同于乾之利贞。不时不得达于乾之亨。时者随时之变。变而得见其德用者。时所为也。小过以过而能备三德者。时所使然。非时则过。适时则反成其德。故与时行句。实为小过至要之义。而所谓过而亨。过以利贞。皆明时之所系。时宜则亨利贞。时非则过。故称亨利贞。皆冠一过字。明过与亨利贞。原无二致。只视时行。彖辞仅擧三德。释文加以过字。更申以时行。足见小过之时。非常时也。过不在人。而属乎时。则过反成其德。此君子贵知时。而易教重偕时也。柔得中位。二五皆柔。柔不可大用。故彖辞以小事称。小事之吉。即大事之非吉。刚失二五正位。而不中。以刚正在九五。中在九二。今小过六二六五。是失正而不中。一也。又中爻三四皆刚。而乖于九三六四泰既济之象。是亦不中。二也。推之一刚一柔。相应为中行。如六二九五。九三六四是也。今二五重柔。三四重刚。皆不相协。亦为不中。三也。有此三过。故不可大事。为失正则无主。失中则难用。体用皆悖。小事犹可。大事则非所宜矣。以四陰分夹两陽之旁如鸟之展翅。故曰有飞凤之象焉。陽实陰虚。陰在陽表。其势陵虚。故象鸟之飞。若不飞。则翅歛而非虚矣。以已往也。而今犹在如飞鸟之鸣。其音犹遗。故彖曰飞鸟遗之音。亦以震在上,有鸣声之喻。而过者赅往义。事之已往曰过。人之已去曰过。如访人者曰过访。来往者曰过从。皆指行也。而对来言。以时位言。亦分三者。时曰去来今。位曰上中下。事曰始中终。时之今。位之中皆中行也。非中行者。则已往曰过。未至曰不及。遗者。已过而犹留也。既非现在。即过也。鸟过而音遗。亦犹事过而迹在人过而名存。皆由今以溯诸往。往之与来。其间者为中。小过属于往。故曰过。如人之过。必自事后见之。当时未有知为过者。如知为过而故行之则非过而为恶矣。过者过失。一时之失。非有心之恶。故过非恶德也。事后知之。而速改之。则仍不失为善。故小过在能自返。自返即悔过之机。而飞鸟之遗其音。音亦必自下。以鸟原自下上飞。鸣音亦自高返下。故不宜上宜下大吉。以上为逆。而下则顺也。逆与顺者。亦关乎时位。顺乎时位者吉。逆时位者凶。小过既重自返。是宜下以顺夫性命之正。不贪高荣。不涉危殆。此大吉由于知过必改也。改其过。即返于中行。中行不失。宜其占大吉矣。由卦言。震在上。若反就艮之下。是反小过为颐。颐则得养正之旨。即由本卦言。反震之动。以从艮之正。动而知止。止而有定。则孚于止至善之道。此皆顺也。
象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孔子《宣圣讲义》
此小过象辞。明人道也。艮上合震。指山上有雷之象。雷动而山止。止于内。动于外。止不能以制动。故名小过。两陽在中。不抗四陰。陰反疑于陽。以成其过也。而君子则之。亦以过成其用。既名曰过。自非中行。小过与中孚反对。中孚之后乃有小过。如行道者。至中途而更往前。则过半矣。过半者即过中行。无论为善为恶为过同也。君子不罹于恶。而难免于过。则以善之过。将与时地相连。而不自觉其失。此人之情也。人情所不免者。圣人不禁。为中庸之难及。则择其善者,而略其过焉。故小过之用。即缘乎情之过中。在人为情。在天为时。在物为势。数为变。此四者之所由生。而君子或不免焉。且以其过。反成其德。斯彖之称亨利贞。明其道之不可废也。情之所使。时之所为。势之所迫。变之所见。则智者不能谋。勇者不能夺。况众人乎。故君子之过。有如日月之食。其度相值。不得避也。而其复也。不殊其明。此辞之迁移。位之远近。人毋尤焉。象辞所擧。盖亦谅其过。而原其心。许其情,而望其复。则所谓行过乎恭者。恭之过。而胜于不恭。丧过乎哀者。哀之过。而胜于不哀。用过于俭者。俭之过。而胜于不俭。以其由于时。限于势。遇于变。发于情。不可厚非。则与其不过而为恶。毋宁过而近于善也。恭之于行。亨之于丧。俭之于用。皆善也。惟不过为中行。今既过于中行。虽不免过。却终非恶。果不过而不及焉。则反不如其过矣。不及恭者。其行必肆。不及哀者。其丧必苟。不及俭者。其用必滥。是恶也。虽曰未过。而害甚于过。君子宁取其过。不为不及。此小过之能备三德也。夫三者之过。皆责在己。其失也不逮于人。过恭者。敬之至。过哀者孝之至。过俭者。节之至。是固非害于人也。为防其过。则惟礼以节之。故天泽履,以礼定民之志。不使之过。性情得其正。则不至于过。苟失正。则失中。此中孚之异于小过。而近夫履。柔在中。而上下皆刚。则得其正矣。艮止而不遂震之动。则为颐。颐则能养正。此颐象辞以慎言语。节饮食为训。而在震象辞。则曰君子以恐惧修省。在艮之象辞。则曰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小过合震艮二卦。果叮咛于其象辞。而恐惧修省。则行有度。而思不出位。则守有分。斯即免于过矣。凡易象辞。皆明人道。皆以中正光大为旨,惟小过以过成德。可见圣人原不责难免之过。而必原其有过之情。过不违于时。不戾于变。不反于情势者。则过亦何害。不过望其速复。复则仍为中孚。此中孚与复。皆体天时一陽之复为用。陽复则陰消。陰安于位。陽畅其德。则过者改,而行已中庸矣。
初六,飞鸟以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小过初六爻辞也。初六在下。艮之始。而秉坤履霜之戒。柔而位卑。暗而在下。不可以图高擧。时位使然。合初六以上应九四。内希近外。陰希就陽。两陰连于初二。如鸟之一翼。张而欲飞。故称飞鸟。鸟之飞止。以一翼先。在下而望上飞先展其左翼。以柔而悖其下降之道。以下而企乎高升之谋。而越于其位乖于其时。以艮之止。而妄求同于震之动。此所以为凶。谓其行之悖也。悖为过。过以求用。而忘其卑微。斯罹其凶。彖曰不宜上宜下大吉。初六反希其上。而急求飞。故凶。柔乐观刚。初乃应四。此其飞有不可遏止之势。则其凶也时位也。志行之过也。不能言止。而求于动,是妄也。妄则灾生。无妄为灾。即关此义。
象曰,飞鸟以凶。不可如何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初六戾乎履霜坚水之训。而只知陰乐近陽。下志在上。顺卦之自下上。则不得不飞。反柔之自高降。则不得免于凶。其飞也。情之过。而凶也。数之灾。过情之行。人有不免。戾数之灾。事亦难逃。故释曰不可如何。言其不得不飞。不得不凶。乃智者莫与谋。勇者莫与夺。此即所谓为过也。过之为用。皆迫于时势。关乎情变。不能巧避。不易强逃。乃明知之。而故为之哉。实由不能洞知。而逆料之。遂成过失。而罹夫凶害耳。或曰不可如何。深惜之辞。惜其已铸成大错。追悔无及。如何则可。惟自返以求其止。止于诚则免凶。故鸟之行。以善止为得。如黄鸟之止于丘隅。雌雉之止乎山梁。皆止得其所。而契夫时。斯可贵矣。况初六艮之下。方重在止。反以飞称。宜其凶无如之何。君子知时先豫。临事而惧。见机而作。则免于初六之凶矣。
六二,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小过六二爻辞也。六二内正位。而为坤之正。本安贞之道。有含章之美。宜于从王事。敬于其上。和于其下。如后与帝。如臣与君。此坤道也。而小过上应六五。亦为柔。并后匹敌。不能相下。虽内外殊。而尊卑几等。虽贵贱殊。而权势若同。故辞以祖妣相提。君臣相拟合六二与六五。中判两刚。遥遥相望。虽若匹配。而异君臣。然以两刚在中。则虽匹配不在一处。虽君臣而有往还。故以过遇相喻。过为往。遇则来。如过访者,过也。道遇者,遇也。因过其祖。而遇其妣。以柔在位。所遇非祖。乃其妣。妣固之配也。不及其君。遇其臣。亦有同义。而不曰过其君者。臣无过访君之礼。而曰不及者。以过与不及对。皆失中也。过乎中曰过。不及乎中曰不及。言臣无过其君之意。而行却遇其臣。亦以柔在下位也。不及二字。明小过之过兼不及。此退一步言。不及犹过。则进一步言。总之皆为失中。以往者原非过访其君。而中途遇其臣。与前之原欲过访其祖。而结果遇其妣。其初意不同。而其终成则同。皆以过为用。则祖与妣同居。祖去而妣在。在君不与臣同居。未见君而遇臣。此所遇者,出乎意外。所谓过之用也。过而有用。则非关乎德义。而实系乎时情。位者兼德与时。用者分情与义。义以成利。情以为害。故过之甚。则有咎。以六二得中。斯免耳。遇之与过。亦一属不及。一属太过。遇者无心之所遭。过者有情之所发。故过始于己。遇成诸人。过有其始。遇得于终。以遇形过。则易见过之为失在乎己也。己而不过。何过之有。知过而改。则过亦无咎。此六二之旨。重在使人知过之由成。与免咎之所在。
象曰:不及其君。臣不可过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二爻辞。称过其祖。遇其妣是无所疑。惟称不及其君。而不曰过者。人多未达。实以易辞原包多义。所谓过者。既有过中之义。亦含过失之情。又以相过与过去。均为兼见之旨。视其所合而为释。故过其祖。犹人之情。若过其君。是失臣礼。则以不及相提并论。而不及亦过也。过为太过之行。不及则不足也。不足者。不及中道。以君与臣。不得等诸宾主。或僚友也。君可过臣。臣不可过君。六二在下。臣也。而上六五。则君位。虽亦为柔。以位尊不得视之如臣。故下不逮上。臣不及君。此位分所定。不得有过失之行。故不及者。犹原不思过之也。臣而过君。君将失其尊严。遂率天下而无君矣。君父皆不可过。称君已赅父。而上文但称祖者。亦寓此义。故礼曰孙可为王父尸。子不可为父尸。祖虽尊而异于父之亲。礼惟一尊。故尊父而略杀其祖。此礼之权宜。人伦之有先后也。臣之于君如子之于父。臣不可过其君。则所称过亦不及。不及者,原情之辞。推及之义。不可执也。而仍曰遇。则可见其亦如过祖遇妣。不过过君遇臣。不称曰过。则遇为来。过为往。往犹进也。上也。来则退也。降也。君临天下。所过为幸。如神之降。而臣民不得进于君。上于神。傅曰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则过而称不及者。亦讳其陵上。而不失其臣节耳。六二柔位。故从刚者皆过。而所遇者皆柔。志虽在上。而阻于中爻。仍返而下。不出其位。此艮知止之义。为人臣止于敬。设欲过其君。尚何止乎。
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小过九三爻辞也。九三重刚失中。而艮之主爻。上接震之九四。两刚之势。易折之情。刚过则折。故辞曰弗过。深戒之也。弗过而犹防之。惟过之虞。谓乾九三,朝乾夕惕之时。危厉之位。切宜审慎恐惧。以防其过。斯守位之贵。而过分之忧矣。设有未备。而从其过。则或状之。必受其害。以刚能戕身。柔则迪吉。从于柔则顺。从于刚则逆。九三与上六应。而易启逆上之心。此彖辞称宜下大吉。释曰上逆下顺。下顺大吉。则可止。上逆者凶。故占凶。以艮之一陽在终。终则有始。必返而下。以逆行为顺。此所谓知止者也。苟顺而升。前履于危。自其灾。而不可悔。是过而又过。将何以成其用哉。况进于震而动。忘其止。失其本始。徒增其过。则由小过而大过矣。中互大过。以三四两刚为其枢机。此用者所宜慎也。
象曰,从或戕之。凶如何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三刚过而不知防。希动而不知止。失艮之道。从震之动。两刚相接。如兵刄之戕其身。此不可从也。从者顺也。言顺三之志以从上。顺刚之情以陵柔。既失二五正位。遂无所裁制。逞于一时之快。而不可收拾。则其为害至大。将不可究诘。故曰凶。如何也。言凶之甚不可状耳。爻曰弗过防之。可见不过而自提防。以抑其情欲。如防水也。小过类坎大象。两陽迫于四陰。抑郁欲泄。为过之源。故不可纵。纵与从古通用。从犹纵也。或以弗过防之。为不可强止。强止于前。必反泄于后。如防水而逆水之性者。其溃决为害尤大。故曰从或戕之。言从此以后。或反害之也。此固辞中兼义。止者因势利导。时止则止。则免于害。此在顺夫时用。纳于中行。中行之失。其过乃成。弗过防之。专重在中行。非止之止。即乖中行。故弗过云者。以在中爻。应以中行为本也。
九四,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
孔子《宣圣讲义》
此小过九四爻辞也。九四震之主爻。与九三同属人爻而重刚失中。四陰束于外。以成其过而秉刚健之情。失中正之德。有乾之自强。而忘九四之跃渊。则动必有咎。以其刚而在六五之下。与六二错应交相协。而不戾于艮止。则免于咎。故曰无咎。明其在外。行且自返。一往一返。内往而外返。返以就下。则知止。止而动。则不过。故亦如九三称弗过。然九三志在上进。虽与六五错应。同功异位。故弗过。而重在堤防。九四志既在返下。以错应六二。同功异位。故弗过。而可相遇。此三四之行有别也。以遇与过,相提并论。仍同六二。过则非遇。其遇也。则不必先过。此弗过而遇之者。明其责在自反。而效能致人之来。以爻位当来。则虽不过。亦当有遇。此遇字。亦兼赅遇合及待遇诸义。遇于途者。必有二人以上。即我与彼或他也。主与宾。或友与类。皆有二者之别。故可推至遇合。合犹会也。不期而会。谓之遇。遇字以偶。偶亦合也。匹合也。而因同等相匹敌。同类相会合。则有对待之义。故又为待遇。等亦待也。候之于此曰待。见之于彼曰遇。而推及有所备以接物。先其时以候人。皆待遇也。主与宾款洽。我与人接待。亦待遇也。以其行以礼。接以仪。交以物。信以诚。则待遇兼包宾客迎送。臣工酬报。仪不及物。礼必以敬。故遇之者。先优其奉。厚其供。为将其情。致其意。必孚于信。必本于敬也。九四弗过。而重在遇。可见重在自卑以下人。自谦以接物。不为其来而自倨傲。不以其自至而愆于仪也。故九四弗过不肯过访。非言尊也。不求有过。而求免咎。斯九四主旨。故重在敬待其至。成候其孚。而不自往。往则危厉。而必戒备。戒慎戒饬。不疏不虞。皆戒也谓如戒严者。警饬行人。严密戒备也。以九四重在返以自下。故不可往。而勿用者。以得乾之初。犹潜龙勿用之时。指勿自用也。自见曰用。勿自见者。深藏守拙。而勿求用。则宜永贞。以四为坤位。下就六二坤之正位。故永贞本夫坤德也。
象曰:弗过遇之。位不当也。往厉必戒。终不可长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爻称弗过。而待其遇。因九四位不当耳。不当者,既非二五正位。又以刚覆柔位。戾乎既济。而同未济。虽下应初六。陰与陽协。而初爻无位。亦不当也。笫以九四不宜上而宜下。则重在来。而不宜往。故弗过。即不可往。遇之,即待其来。是顺乎爻用。而孚彖辞不宜上宜下之吉。故全爻无咎。凡无咎多在辞末。九四而在辞首。可见重在自免其咎。即以止御动以艮制震之义。盖九四震动之主。躁进之情。易成其过。故以弗过而待其遇为言。又以此句联为一义。亦如九三言不可过以遇人。即过以待人之意。过以待人。即象辞行过乎恭三语之旨。过于礼为过恭。过于情为过哀。过于用为过俭。皆过也。在柔爻或宜。若刚爻则不可故三四爻皆有弗过之辞。而九四位尤不当。不似九三为艮主爻。合于既济。知止有济。其用尚易近于中行。然犹有戕之之凶。况易于躁动而类未济者乎。故曰往厉必戒。以顺震动而躁进。则蹈于危。而必戒慎。释以终不可长。言不可长其轻动之志。成其躁进之行也。又终字与爻辞永贞相应。坤用六利永贞。以大终也。爻称勿用永贞。亦可作一句解。言不可永终。以坤位乾爻。一为始。一为终。一则九四宜顺乎乾以知始。而不宜遽终。一则顺震之初交夫陽。以为时之始。亦不可在此位而言终。故勿用永贞。兼体用二义。体则秉坤位。以应六二而永贞。用则体乾爻。以孚震位而勿长其终。是在视时位而为释耳。凡终不长。多属上爻。今在九四。可见其为过。过则不可为法。一时之宜。非恒久之道。故释文如此。
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孔子《宣圣讲义》
此小过六五爻辞也。六五正位而柔履刚。失乾之正。乃成其过。爻辞首二句与小畜同。小畜有象中孚。一陰在中四爻。陽束其陰。如天之密云不雨。谓陽不与陰和也。和则雨降。今六五则反是。而以陰包陽。亦不得和。故曰密云不雨。而自我西郊者。由西而东。即由上而下。由高而洼。如小畜之上巽。以来就下之乾也。巽本初变于陰。而在外。则重在下。六五亦以下有三四两陽。陰降而阻于陽。有云而不雨。有来而自西。郊者外也。远也。由外而内。由远而近。由西而东。由郊而城。行以日降。道以日近也。公弋取彼者。本陰柔而摄正位。故称公以正位。而俯下各爻。刚柔纷陈。则重择取。必有其道。故曰弋取。言小过有飞鸟之象。鸟飞者欲得之。弋取焉。而鸟遗其音。是已由上而下。由飞而归于巢穴。则弋取之。当在其所栖宿处。称穴不称巢者。明其在下。非枝上也。由上而视下。由高以弋卑。则在穴矣。鸟原赅兽。不必执于巢。而弋者原不可射宿。今取彼在穴。是乘其不戒也。陰柔之情。暗眛之擧。非光明之行仁义之道。此正如天密云不雨。则暗而不明。如人之行而自郊。则邪而非正。不光明。不正大。斯小过之以柔居正。而有此占。六五六二重柔。而三四两刚。夺物之明。肆陰之毒。此过也。而时使然。故乖夫猎狩之道。戾于爱物之仁。行既非宜。用有难大。故在正位明其义。即彖所谓可小事不可大事者也。卦爻互大过。而六五当兑泽主爻。兑说而在上。有阙之象。于人为有失。在上位而有失德。岂独鸟兽之灾。由此可见小民之不获安其生。乐其业矣。井卦曰求王明。王而不明。将何福哉。如天有云而不雨。将何泽沛哉。故弋取而乘不备。贪得而行不仁。则过虽小。其害已大。此小过与中孚反。即在失中道也。
象曰,密云不雨。已上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密云不见雨。见小畜卦彖辞。其义与此微异。小畜重畜。畜而不发。积而不施。故云密而不雨。必至上九爻位已极。卦位已穷。穷则变。变则通。乃有既雨既处之辞。则畜者已发。积者已施。云密者已见雨。自郊者已归处。皆与前异其趣。今小过六五。则以柔在正位。以陰居高地。陰无陽不能化。云虽密不克雨。谓其为陰之过。而不与陽和也。不和则不雨不处。故亦如小畜之辞。而责在上位。与小畜偏重畜积者微别。畜积亦由过来畜而不发。积而不施。是畜之过也。如人有财。贵在能舍。陶朱以富称者。以其三致千金而三散之。致则畜也。散则施也。是有云而沛其雨泽矣。小过六五。不得其和。乃成其过。有云而不雨。有家而不处。则为陰柔之失。而非仁智之行。陰柔原可用。而在上则悖其位。戾其德。故六五不雨。释曰已上。已者过甚之辞。犹太也。已上即太上太高之意。言陰柔所居过高。不得与下接。如云之升过上。不得成雨泽。是陰柔戾其德用。乖于位时之过也。
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
孔子《宣圣讲义》
此小过上六爻辞也。上六过之极。而卦用之穷。又为陰柔在上。重柔失位。过在于自怠。则与前三四陽爻之用相反。陽刚好进。故抑之而曰弗过。陰柔易怠。故促之。而曰弗遇。以上与三应。三刚而上柔刚者躁进。则曰弗过。上则怠惰。而望人之来遇。不肯进以求之。则曰弗遇。言不可遇。而必过之也。与九四之弗过遇之。恰互易其过遇二字。不过而遇。是明其必来。不遇而过。是示其必往。卦例外来内往。上穷则变。变则反常。而亦重往。与下同。是反而下也。六位圆成。周而复始。则上者反而下。遇者不可期。则过者为其时宜也。或以弗遇过之为一句。则言上位用穷。过与遇皆无当。故既不得遇。亦不必过。此兼义也。上六陰降之时。易与艮之九三相协。协则反来成往。反遇为过。以易其地。则移其情。此过之本乎柔言。与三四刚德反也。而飞鸟之象。至上已将铩其羽不克再飞。故在下则遗其音。在上则离之凶。谓离其所当凶也。离又通罹。干也。如鸟之触于纲。则飞者已不得飞。而鸣者已不能鸣。是祸自数成。而害由时至。祸害非发于已。非咎于人者。谓之灾眚。此上六之穷。时位之所为。天数之所见。故其凶为灾眚。而不专属于过。然过亦不可遇。过而遇。则亦招灾。干天之怒。撄神之忌。则灾眚至。无妄灾也。大畜时也。非时即灾。小过上六,非时非位。宜其有灾。而如飞鸟。无恶于人。无怨于物。而罹其害。而受屠宰拘系。岂非灾乎。上六如翅之将折。声之已嗄。虽欲飞鸣。徒招其祸。此正与九四之弋取在穴相应。在穴尚有弋取之祸。飞空何免捕捉之灾。此重在善于趋避。如人之善于改过也。
象曰,弗遇过之已亢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六五曰已上。上六曰已亢。皆指陰柔高居于上不得下与陽和。而兼指位之过高。用之已穷言。六五在中位。已有已上之辞。上六则居极地。故曰已亢。明其如坤之上六。陰疑于陽。而等于乾之亢龙有悔也。乾曰亢龙。此曰已亢。两亢字义同。虽九六之爻不同。而在上之位则一。故凡初上两位。不分陰陽。为其不及于辨识也。初为勿用。上为无位。皆非时位所许。则其用不利。上六柔爻柔位。又过六五。故以亢称。爻辞弗遇过之。正以其极高而无位。当变而难久。不得久待其来遇。姑尽己而过访之。此上六不得已之情。而仍不外为过所成也。戾乎中道。不得中行。与其不及。勿宁过之。此易重责柔懦怠忽。而示人以自强不息也。故对三四刚爻。则曰弗过。而在上爻。则曰弗遇。明知其情不免。而其行有必至也。辞以见爻之用。爻以见位时之用。位时者,行之所循。志之所着。吉凶利害之所分也。上六位时已失。故爻以灾眚占凶。可见及时之过。犹可亨。非位之过。不可试。与其过而有利。何若无过而致功。此中孚之可贵。而小过与之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