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妹卦
归妹与渐往来。皆三一陰一三一陽一卦。一陰一陽一均匀。而渐以艮下于巽为交和。归妹则震在兑上。成背戾此二卦之异也。归妹以震长男兑少女。合为一卦。而情志悬殊。一陽一升而一陰一降。行止不同。兑在内为柔得势。乃为全卦主。刚以不得柔之顺承。反而遂成其志。故曰归妹。取长兄遣嫁其妹为喻。非限于嫁妹也。凡类此者。亦皆象之。为刚在外。而柔得时。上下相违。而不得各行其是。在柔为有所归。在刚为无所得。此譬以兄嫁弱妹。徒劳而不为功。以动于怜一爱一之情。推于孝友之义。则虽有过。亦宜任之。此为曲成柔志。不避艰阻之行。亦人道之权变。不可废也。渐已为女归吉。归妹于女之归。自为得所。然未见亲迎。未备六礼。仓卒遣嫁。而由兄主之。是非婚娶常径。必因变乱而权宜为之。此归妹为非吉。异于渐矣。传曰。未济男之穷也。归妹女之终也。斯义人多未解。此就后天生育之例言也。盖后天生育。必本于一陰一陽一交一合。若分离而不交。阻隔而不和。则生育不成。悖于生生之道。乖于化育之情。此类于否也。天地否塞。将何生哉。一陰一陽一背驰。将何育哉。未济者。离在坎上。水火不交。归妹者。男在女外。刚柔不和。皆如否也。按之卦序。八宫之序。大终于雷泽归妹。周易之序。大终于火水未济。可见其为终穷之数矣。而何以归妹为女之终。未济为男之穷。男一女之分。以何判之。则以归妹柔为主。兑为少女。女归其夫。女子之道已终。而其为归。犹自始也。是女之终者非终。终而又始。生育之德。正自终后见之。然归妹非娶妇也。但就女言为终。以先天纯一陰一之坤。至此终也。坤之德未交于乾。则天地否塞而不通。如女子未嫁。不得其男。则女子之职不尽。女子之德不明。此归妹以震与兑违行。而成女子之终也。未济则以坎男也。一陽一在内而与一陰一不孚。水在下而与火背行。故为一陽一之穷。乾之尽也。乾不得坤。亦无以生化。纯一陽一之气乃终。生化之功以绝。然终则有始。天行也。穷则变。变则通。故未济之终。仍返于乾。是又一易矣。以卦位言。二卦亦皆孚于终穷之义。如先天八卦。离东坎西。而后天八卦。震东兑西。此四卦先后天同位。自后天言。日升于东。物育于春。而落于西。枯于秋。此震为生育之始。兑为枯落之初。离坎震兑。实司其职。交则为生。分则为杀。合则为荣。背则为枯。故火下于水则生成见。反之则为穷。一陽一下于一陰一则化育明。反之则为绝。穷绝者。时也地也。而东西二方。春秋两季当之。故震与兑离。则为一陰一之终。离与坎背。则为一陽一之穷。此揆诸天道。无不合也。故左右为升降之道。东西主生杀之权。此归妹为女终。恰反于随。犹未济之反于既济也。
归妹中互既济。而中爻六三九四。却同否与未济。以人道重中爻。则归妹不及渐。渐能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是周易之序。归妹由渐变来。亦即进之穷也。六二为坤正位。九五为乾正位。此渐为女归吉。以其孚于家人也。归妹则与之反。九二六五。互失其正。遂与睽同。睽违之象。睽则不睦。此归妹不得正其行也。行之不正。即家人不齐。故渐占吉。而归妹占凶。不过彖辞称征凶。谓征则与归义悖。然以兑主内。而无所合。则归亦无吉。此彖称无攸利。言既背中正之道。而戾于交和之情。则行止皆无所利矣。渐称利贞。有艮止在内也。归妹不得其止。故无利。亦以其非一性一情之正。女子既长。自宜遣嫁。而婚姻之事。非可苟者。必以父母一之命。媒妁之言。礼仪具备。亲迎有期。始孚于人道。固其家道。归妹当变而行权。则失其正。虽有所归。而无所利。和出于贞。贞之不足。则奚利哉。贞者正也。守也。守于正。而后行于中。先失所守。将何以行。此归妹为女之穷。实即女归之变也。时位不宜。欲循正道而不可得。柔悦以主内。刚动以持外。一驰一躁。忽疾忽徐。而不得其和。如男一女之异其情志。此天地否塞。而生化不见。推人之事。亦无所为。故女子之穷。即人道之乖。人生即违于正。将安用乎。两情不得协和。徒求遣送。此情义之将绝。而失于孝友之一性一。伦常之反经。而近于睽乖之所为。故自其上下正位。与其中爻证之。已见其无所利。强以为行。其能免于凶乎。然震动也。兑悦也。果相提携。亦堪振作。此随之赅四德。以其克如泰既济之交和也。归妹反是。遂无以昭其用。斯时位所为。变动之日。有不得已者。穷则变。既为女之穷。能无变乎。下经至归妹。以迄未济。由女之终。以达男之穷。皆多变之象。读易者可细玩味其往来之迹。终始之情。则明其数矣。
《宗主疏述》
归妹与渐为往来卦。即颠倒一卦成两卦也。渐以上巽下艮合成。归妹则为上震下兑。以震与艮。巽与兑。皆颠倒之象。由一陽一爻在上言为艮。在下言为震。由一陰一爻在上言为兑。在下言为巽。艮震一一陽一两一陰一。一陽一为主。巽兑一一陰一两一陽一。一陰一为主。此互成对反也。先天八卦。艮与兑。震与巽。对反。后天八卦。震与兑对。而巽与艮。则为夹震分据一隅。以后天乾坤居隅位。震兑与离坎为四正也。艮起于东北。巽至于东南。而震居正东。左右夹辅之。此后天之方位。别于先天也。周易以后天为主。故在先天对反者。在后天或相比连。以爻位之刚柔为标准。巽两一陽一在上。与兑两一陽一在下。乃成颠倒。而非对反。惟兑两一陽一一一陰一。与震两一陰一一一陽一。而上下亦相对。是为后天对位之所本也。兑既与震对。则艮不得对居。故艮在震之右。而与坤对。成二八易位之用。此渐与归妹。不以巽合兑。震合艮。而恰易其位。震兑相合。归妹以成。巽艮相孚。渐进以见。由艮与震既变之后。艮以主巽。震以从兑。此渐以艮止为重。而巽顺之。归妹以兑悦为主。而震随之。故渐为进。顺止之道。可以进也。归妹为归。悦泽之德。有所归也。归而曰妹。足见为兑得所归。即少女得所适也。震在外。犹长兄遣送弱妹。故曰归妹。以与渐往来。渐为女归吉。则归妹亦从渐来。而归其夫家。由女变为妇。由兄遣其嫁。此兑为重。而柔道之终。易传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非徒始生也。实达于终成之时。故八宫卦六终于雷泽归妹。盖女道已终。如艮之为男道尽。然周易取交一合为用。故不以归妹终。而终于未济。未济火上水。一陰一陽一分离。为男之穷。亦生化之尽也。后天人道。坎离主之。与先天之以艮为人者有别。此周易终于未济。与八宫终于归妹者。由卦序之殊。而见其变易之道不同也。归妹震上兑下。与泽雷随为同体卦。震两一陰一在上。兑两一陽一在下。一陰一陽一相匹。刚柔平均。一性一情相得。志意和同。故随为相随。以震在内也。归妹则以兑在内。一陽一反随一陰一。男以从女。女主其事。刚外而柔内。乾以遂坤之志。女子以嫁为妇。以男为家。始不自主。则终必从人。此归妹为柔胜。而不克大用也。中互既济。水在火上。应得协和。而男竟女之志。以内外互失其正。一陽一主内。一陰一主外。大体似泰。而其行则反为否隔。以六三九四同于未济。亦如周易男道之穷。乾道之终。故刚柔虽均匀。而不得交孚。如否也。人道重生。女为生之母。亦天地之大则也。故归妹为人之终始。有同于艮。艮主先天终始。归妹兑为主。故亦主人之终始。震动乎外。兑悦于内。泽流湿。木升空。是反其道行。刚志于上。柔志于下。升降殊途。不利于行如未济也。渐虽中互未济。而中爻孚于既济。内外正位。合于乾坤。故宜于进。而以艮主其下。进必以渐。若归妹则与之反。顺乎兑。则有所归。而不宜于行。故名归妹。指其义重在返归也。归与出对。渐进向外。归妹向内。此其别也。随以一陽一在下。故得随和之情。归妹震在上。徒见其欲行而不得耳。此彖辞称为征凶。无攸利。以时地之不宜也。人之有家。必本于内外正位。此家人卦之本旨。归妹内外皆失其正。则戾于齐家之道。此女不能先男。妇不能主夫。天地之经义也。而其初则以男下女。重宗祧。光嗣续。故咸以艮在兑下。为男一女感悦之象。今归妹兑反在下。而外为长男之震。宜其不能相下矣。震为长子。代父以嫁少妹。则孚于用。故内外为兄妹。而非夫妇。柔不能顺承刚。刚则有顺遂其柔之志。此明天地之重生育。斯女子之得所也。而嫁妹之礼。非婚礼之正。父母一之命。方为正也。归妹乃权宜之行。必当变动之际。遂失其位。而乖夫中和。此征凶无利之由来。而八宫卦序之大终也。渐进而归。行之终始。由女言。为归其夫。由人言。为归其家。其归同。其所以归不同。女之归也。得其所矣。人之归也。罹其凶也。以其不利于行。虽欲不归。不可得矣。故归妹为坤之穷。坤道厚载而安贞。穷则将何为哉。此穷则变也。时至归妹。能毋变哉。故归妹者。是男嫁女。由女言为得所。由男言为失利。况所主持者。非乾而为震乎。以从权变。以应时势。乃归妹之用所重。若执经常。而失时机。则其悖于道亦多矣。渐进已不宜于急行。归妹尤不利于攸往。二者皆本女子之行。非光大之道。故有是占。而归妹又异渐进之义。此渐为吉。归妹则称凶。渐孚利贞。归妹则无攸利。互参自知其异同。
归妹。征凶。无攸利。
孔子《宣圣讲义》
此归妹彖辞也。归妹与渐往来。其用亦相反。已见前讲。而归妹之占征凶者。指行进之不宜。无攸利者。指凡行止皆无利。凡卦不宜于行者。则利于止。不宜于进者。则利于退。惟归妹皆不宜不利。此与各卦大异也。各卦之宜与利。恒视时位为判。时过则迁。位移则改。以其有常度也。归妹固亦时位所使。而所用始终不宜不利。以其为变数也。穷则变。归妹女之终。为坤道之穷。人物立于地上。育于水土。载于坤舆。今逢其穷。能无变乎。既穷则变。将何为乎。此行止皆不宜。进退皆无利也。以彖言全卦大用。为长兄之嫁弱妹。人伦之变也。违古昔男子亲迎之礼。而反使其女随兄来归。此婚礼之变也。兑柔而主于内。震刚无以持之。反从其志以送之归。动于非经。说于非正。此家道之变也。推之于一切。则皆悖于经常。睽于中和。失其正道。勉从权宜之象。此彖辞所占。不限于兄嫁其妹。女归其夫矣。故征凶。非指遣送之行无攸利。非只于归之事。女子有行。必有所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今上非父命。外非夫迎。而贸然随兄之遣送。此比之凡事。不奉正命。不备礼仪。不合人情。不遵天道。而勉强以行。孟一浪一以进。则其为凶。为无利。固咎有应得者也。以既遇时之穷。位之乖。则不动犹恐有祸。况其动乎。此征凶。咎其轻动也。当变之际。行权之中。进固不能。退亦非易。此无攸利。明其艰于进退也。读易者。不可泥于归妹之名。而谓彖辞专指婚嫁。婚嫁固人事之大者。亦归妹所重者。不过卦名举一概百。何可执于一义。且辞明言征。是非婚嫁之行。明言无攸。是非一事之指。故当包一切行止进退言。如渐之女归吉。亦不过举其一以为喻耳。爻辞已分别示及其他行为。可见易之立辞。择其重大者以为例而已。非限于所称已也。
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说以动。所归妹也。征凶。位不当也。无攸利。柔乘刚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归妹为坤道之终。坤无成而代有终。故上六永贞以大终也。为坤卦大用所着。以坤妻道也。臣道也。不得擅专。则不得侵越上一位。攘乾之用。归妹以兑柔主内。而六五持全卦正位。实乖于代终之义。有悖于擅专之戒。故为穷变之象。穷变者。戾于常经。反于正用。此所以称为女之终。而殿八宫卦序也。释彖文由斯旨趣。申言之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大义之说。以坤之穷。原数理自至。有始必有终。一也。坤乾相交。则生化见。不交。则万物衰亡。归妹上下否阻。生育已尽。有生必有灭。二也。物本乎气。气本乎道。道有起止。气有兴衰。如岁寒暑。一往一来。回圈代谢。盈虚消息。有通必有穷。三也。人物之生。有其数。生化之数。有其度。分合聚散。各有其纪。进退行止。各有其时。自始迄终。有动必有静。四也。因此四义。则归妹者。时之极。位之至。进则相失。久则必敝。故为天地大义所见。义者宜也。因时制宜。义者利也。依位为利。时位既易。宜利亦移。此如女子以年长而必嫁也。父母虽一爱一女。不能留育终老于家。此所谓大义也。生一殖者。人物共同之志。宗祧者。男一女和合之功。不得悖也。故归妹迫于大义之行。而不得不从权以应变耳。震虽长子。无主婚之权。而势使之。不能委其责。则大义所制。能毋为乎。天地尚不得违。而况人乎。故自爻言。上下否隔。实与否同。天地不交。刚柔莫谐。则生成不着。而万物不兴。柔虽强不能代刚之行。女虽盛。不得夺男之位。此归妹动于外。说于中。不得协也。人道。男一女婚媾为始。生育子女为终。归妹之行。人之终始。不可废也。而不揆于正。不得于中和之行。是以始者。不克有终。终以复始。不克复于天道。按诸易象。周流六位。终而又始。为乾之气。天之行。归妹坤之终。不克承乾。是以不复始。而称女之终。然人道未终也。上以反下。外以归内。则终而始。无穷期。此重在变。变则往复。消者以息。盈者以虚。故归妹者。以归宿得所为志。为欲成其生也。全其用也。而时位限之。不可即见。乃待于变。震兑变。则易其位。而为随。则无亨利贞。四德备矣。刚柔相协。天地复交。则否变为泰矣。终者有始矣。今归妹兑说而震动。由内而外。为说以动。非随之动于内。说于外矣。故取喻于归妹。谓非正道而从权也。归指其行。妹指其人。合之为震。勉遂兑之志。而遣送其妹。非震所乐也。故用不光大。而行多蹊跷。彖辞称征凶。以上下正位不当。而中爻刚柔互失。宜其不便于行。行以得时为重。位不当。即时不宜。能毋凶哉。六五一爻。见柔之越位。六三一爻。见刚之从权。此时位之失。即行之失也。而无攸利者。不行则止。不进则退。果何为乎。而以柔乘刚位。失其中正之德。则既悖于行进。亦且违于退止。为刚又复柔位。九二失安贞之德。九四戾顺承之情。故一切皆无利也。总之。归妹者时位之非。行止之艰。人秉坤德。以利贞为本。今坤已穷。先失其本。则何为哉。此彖辞称其凶且无利矣。
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孔子《宣圣讲义》
此归妹全卦象辞。明人道也。归妹之义。已详前讲。震在兑上。兑泽之上。有震雷之象。而归妹以名。兑为少女。震为长男。兑泽在内。柔为主。震雷在外。刚为从。此归妹之象也。泽上原无雷。以云气蒸成。而雷随之起。此雷由泽中之水所蒸之云生者也。雷者气之一陽一。而泽者物之一陰一。一陰一中生一陽一。泽上乃有雷起。是以泽为主。雷为从。泽在先。雷在后。如兄送妹于归。其事当以妹为重。兄不过致送其归。不得夺兑之权也。泽中之水。成云雷之气。非以云雷为主。苟无泽水。即无云雷。而云雷始于泽。亦终于泽。为其化为雨露。仍归于泽也。是泽握其始终之权。雷虽威。不能忘所自。虽迅疾。不能不终返于所始。故易以归妹名之。明震之刚。不得违兑之柔。虽动而疾上。其终必归于安静而广深之泽也。云因不尽出于泽。而必化于水。山谷之云。亦以泉流所蒸。是泽为云雷自生地。亦其归宿处。归妹以女之归夫。而必有遣之者。震代乾而行其命。则非所得自主。此震虽刚。不能戾于柔之志。而全卦之象。亦必本此义以为用。刚外柔内。外而顺于内。柔静刚动。动而丽于静。此全卦之大义也。而人道法之。一以体坤达乾为本。顺柔以及刚。由内以推外。则有守有为。不疾不妄。此贵在慎终如始也。坤道大终。坤之用六曰永贞。释文以大终也。故凡从坤者。皆不能外此旨。而归妹之柔主持其终。传所谓女之终也。亦即坤之大终。乾始而坤终。则用坤者。自本于用六永终之道。永者久也。恒久不易曰永。以其延绵不绝也。夫永终之称。即慎终之意。此天行终则有始。终而始者。虽终而不终。即永终也。永持其终。自复于始。故慎始不难。而慎终难。谓终者物也。数也。不终者道也。理也。持其不终。以待其终。斯为永终。盖终与永原异象。永则非终。终则不永。岂非终于不终哉。此道之无尽。德之无穷也。人道亦如之。顺其时而终。守其位而永。则确乎永终之用。而物自不得无终。有始必有终。始者生之初。终者生之尽。则有新与敝之别焉。敝者生之刼。如物有生必有敝。有壮必有衰。有繁荣必有枯落。此春秋异令。寒暑异时。善于永终者。必先知其敝。敝则必换。即穷则必变之意。故敝与新对。新为始。敝为终。永终者执于一。知敝者。察于变。此以不易用易者也。一则无尽。变则无常。故知敝者不敝。长生者不生。其道一也。
永终知敝。为君子顺时应变之道。而以归妹之时。当坤之终。地道之敝。即生物之灾。人道之敝。敝者旧也。破败也。凋残不整之象。而君子必先知之。为因应其将敝。而防杜其终敝。亦体坤卦之用。初六履霜坚冰之义。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即知敝也。不俟终日。即不待其终穷之日。永终知敝。即预测其终敝之期。所谓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为其能豫于事先也。雷地豫。即本是义。坤易为兑。兑亦坤之一体。其用与坤不违。此雷泽归妹。亦必以豫防为重。物无不敝。数无不终。知其敝。则时与维新。永其终。则复归于始。此道之无穷也。德之不二也。诗曰。维天之道。于穆不已。以其至诚不息也。而文王师之。纯亦不已。此文王能知敝而永终也。文王作易。首重人道。周公继承其训。时以人道昭垂于后世。此象辞所由立也。归妹为女之终。亦为地道之敝。人秉利贞之德。遇其终敝。甯无法以防杜之乎。此永终知敝。示人道之应变也。持于一而不易者。道也。随于众而不居者。物也。惟不失其道。能御其变。而守其常。惟不乖于一。能统其众。而用其中。中常之义。天下之大本也。时变之用。天下之达道也。归妹以女子得其所归。明人生之一界域。而非果终也。女终而妇始。从父者终。从夫者始。是亦终而不终。敝而不敝。要在善守其贞耳。又归妹妹字。亦与暗昧昧字义通。归于冥昧。即犹天之入夜。时之入冬。成寂灭而枯朽。同幽暗而蒙昧也。故升卦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与豫之冥豫相应。而归妹爻辞。亦曰利幽人之贞。幽冥义近。不息即永终也。皆本坤道之穷。物生之敝来。人不可随物浮沉。故必知其敝。人不可偕数终始。故宜永其终。永终则无终。知敝则无敝。是惟君子能之。以其知几也。知几者。神乎。至诚如神。故君子以诚为本。诚则一。一则道。此中和之德。不外于至诚守一。至诚守一。长与道同。则何终何敝。犹雷之鸣于泽上。何去何来。及其为雨为云。既消既散。仍归于无迹。则又何终何敝哉。此辞因象以宏其旨。细绎其象。自明辞之义。归妹上卦两一陰一。中隔九四。下有一一陰一。下为两一陽一。大象类地天泰。斯六五爻辞。亦如泰称帝乙归妹。而以中爻互否。与泰相反。可见其交而不交。合而不合。此正为其终敝之象。人道能济天地之穷。则惟永终知敝。足转否为泰矣。
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归妹初九爻辞也。初九在下。为兑初爻。乾之潜龙勿用之象。而归妹上震。初九与九四相应。雷泽相逢。重刚不协。则初爻之用异于乾。亦不同于兑。兑悦而震动。柔内而刚外。以卦自上下。则所谓归妹者。必有所始。有所辅相。有所助理者。以归妹本长兄送妹之义。而非男之专责也。女归必有从。春秋曰侄其从姑。即本归妹之用。为女子之行。不以疏间亲。不以远失近也。初九爻辞曰归妹以娣。与后之归妹以须。皆指以类相从者。娣妻之妹。亦犹妹也。由女家言为妹。由男家言为娣。即妹陪姊嫁也。兑为妾媵。故有从嫁者。虽非婚嫁之正。即为古俗之常。初九兑之始。亦归妹之初。送嫁者为兄。从嫁者为娣。以爻重刚变柔。两奇变偶。故嫁以二女。明其为时用也。如非时尚。则不拘于是义。为变与常异其趣。经与权殊其道。归妹者。权变之所行。不得以经常视之。后人勿以爻辞。而疑有未当耳。婚嫁之事。人道之基。夫妻之伦。家道之始。故礼重于聘娶。道首于夫妇。礼者履也。在行曰礼。在易曰履。有履始有所立。有所守。故天泽履。民志所由定。民秩所由分。归妹之行。不得悖焉。悖于履。即违于礼。将何以行。何以守乎。遵夫履者能立。循夫礼者能行。此礼仪为行止之本。履道为人类之纲。而致其功。足以立其不能立。行其不能行。推而致之一切。则可聪其未聪。明其勿明。以礼之为人道。克补天地阙陷。而齐人物一性一情。足挽民人败乱。而致世道于平安。故履之六三曰跛能履。眇能视。斯人道济天之穷。而礼教救之敝。其功用莫与大矣。虽跛者之履。不足与行。眇者之视。不足与明。而以礼节之。亦可无所憾。为身一体之敝。物也。一精一神之复。道也。道无所敝。物亦奚害。此履之大用。特举此以概其余。归妹必率于礼。必本于履。是以初九有跛能履。九二有眇能视。与履六三同。履合见于六三一爻。归妹分见于初二两爻。则归妹非履也。履以五刚一柔。主用在三。归妹则三一陰一三一陽一。婚礼重始。此其别也。跛者能履。自利于行。故占征吉。亦本初之志也。初志在外。刚志于升。虽病足者不忘其履。虽勉强以立者。不忘其远行。此可见归妹之迫于时势。志甚切而行甚遽。所谓权变之为。而非经常之道也。
象曰。归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履。吉。相承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归妹虽当时之变。行一事以权。而非果权变以终者。爻辞固明其为权变。释文恐人误认。特申之以恒久之义。即言权变者一时之情。而恒久者一性一情之正。则传所谓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卦序以恒次咸。由卦言。亦含有常变相承之意。经权相应之旨。如咸为兑艮合。而恒则易以震巽。兑之与巽。艮之与震。皆往来卦。即反正也。故始于此。必终于彼。雷风之恒。即承继泽山之咸。而归妹上震下兑。各得其半。是由兑泽言宜于变。由震雷言宜以恒。此义乃天道不易者也。爻言归妹以娣变也。时之所尚。俗之所为也。而释曰以恒则反。以为经常矣。以恒者。因人之恒情。俗之久习。不可遽易。故从其权。于礼为从权。于义正常道也。且权者其初。恒者其终。初之随时。随之义也。终之以恒。恒之义也。有暂必有久。有往必有来。故其后归妹者。有反归。况女子从人者。从必以亲。娣之为嫁。从其亲也。此人之常情。世之习见。未可非也。若时移势易。则亦随之异矣。又恒字明人道终以正常为重。虽变于始。必一其终。此女子之德。人道之本。家道之基。不可以逐变为尚。变而归于恒。斯不戾于道。如天时春夏秋冬。只见其变。而年年如是。终而复始。则恒也。恒而后可以变。变而后终于恒。初二爻释文。皆注重恒常者。正以与爻辞互证。明常与变。莫非道也。跛者能履。亦变而有常。变其跛。而履者常也。故占吉。示不随变。而失其常也。则以兑泽承刚。震雷相从。上下不悖。以相承继。物之败敝。气仍相续。足之病残。神仍不离。此跛者能履。以其行合于人道也。人道见于中爻。六三九四。虽失其位。而孚于情。故刚柔相承。能占吉矣。初原勿用。以其善承其上。乃反致其奇效。可见礼教之为用大矣。礼以齐其不齐。正其不正。整其乱。一其纷。去其敝。已其害。偏者全之。危者安之。病者愈(没找到对应简体,,能否作愈,请自定夺)之。废者兴之。则天地尚可同功。况其下乎。此初九之吉。与全卦之占有殊。初能顺变以归于恒。承上以安于下。此兑之悦泽。足以补天。故泽天夬。为天之缺。而泽欲以全之也。夬进则成乾矣。震出于乾。足代乾之德。兑能承之。宜其能使跛者履。眇者视。与天泽履之承乾者相近。履得其整。归妹初二爻各得其半。此则震与乾殊也。坤以顺承而代终。兑为坤之一体。而乐近刚。此所以有相承之用。亦如坤也。以恒得不失其贞。相承则不失其利。利贞之德。坤之本。人之基。而首见于夫妻之道。此男一女之交。必以正。既合必以久。归妹之行。虽非正而久。而人道则不得不先正久之义。此释文之微旨也。
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
孔子《宣圣讲义》
此归妹九二爻辞也。九二内卦中爻。本柔正位。而刚履之。爻辞亦如初九。分得履六三之辞。曰眇能视。眇而视者。虽不足以言明。而能补其天然之缺陷。与跛能履同。九二与六五。内外相应。刚柔互易。变其常态。自二至四互离。离为目。而下卦兑为缺陷。九二兑之中爻。本坎之内正位。故有眇目之象。得离之明。故有能视之象。与火泽睽相近。离上兑下为睽。九二介乎离之初。兑之中。合为睽之变象。亦其类似之象。睽者目之异视。与正视者别。如人惊视时。睛不正也。眇者之视亦如之。为其居离之偏。若目之眇。虽能视。而不能正视。则其为用。将与睽同。所谓睽孤。遇主于巷。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匪寇婚媾。虽睽之辞。归妹之情亦有同者。盖归妹变以行权。怨而为偶。先疑为匪寇。而后为婚姻。视若惊而心旋忆为旧识。虚无而成实有。离异而可归还。分合之情。来去之迹。皆相类也。皆以兑泽主于内耳。兑泽主内。柔道之尊。柔以御刚。一陰一道之重。故曰利幽人之贞。履九二曰幽人贞吉。与此正同。幽者不明也。不显也。深藏一独处曰幽人。犹隐逸之士。与守贞之女。持节之夫。不失其一操一。则无求于外。不希于物。则无慊于内。此所以为利。以其贞也。贞以成利。幽以为明。君子之行。静顺之德。即秉坤之正位。得其安贞者也。安贞者。恒一不变。永久不移。惟坤有之。九二虽刚加柔。而位仍坤之正。未肯变也。以兑少女。不违于坤母一之道。亦如初九之以恒。能行乎恒情。守其常道。承顺其变。遵乎时宜。则眇者仍能视。而幽人之贞。成其利矣。
象曰。利幽人之贞。未变常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二内卦正位。内贞外悔。在内守正。为其常道。今以刚履柔。似失常经。而仍能保其贞以为利。此幽人之行。未变常道也。履之幽人贞吉。即与此义同。皆本兑泽之柔。而上承离之文明。柔而用刚。不戾其守。则不变其常。女子之德。以贞为本。归妹女之终。当穷变之时。最易失常。乃以兑少女之行。在内之位。虽当变而不失常。此正位之可贵也。眇者之视。亦人之常情。与跛者不忘履一意。此常字与初九恒字。皆指爻之一性一情。言不违于一性一情之正。乃不失其所守之位。则其用克孚于利贞。此全卦不言四德。而九二称利幽人之贞。可见爻与全卦用有别也。爻主一时。卦主全部。归妹之道。原无利贞可孚。而九二以坤之德。兑之志。合于离之情。不违于乾之一性一。则至内主其内。在位守其位。此所谓天地常经。永不易也。故象辞曰永终知敝。明其能守恒常不变之道。终而不终。敝而不敝。惟君子能之。惟幽人利之。幽人即君子而潜隐者。不求闻达。不希名利。不愿于外。不戾其中。此所以成其利。诚于中则达于外。守其位则昭其德。此利必自贞来。贞固足以干事。坤之大用在安贞。人师之以贞为本。以利为用。此幽人之吉。孚于履也。有所立。有所行。有其聪。有其明。则人道济天之穷。一性一情达道之用。故爻辞必以幽人称。谓非幽人不得至焉。何哉。兑以合震。内说而外动。处于内正位者。果忘于幽明之辨。忽于贞利之机。则虽得位乘时。亦无所用之。故象辞重在永终知敝。而爻释文申以恒未变常。其义一也。
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
孔子《宣圣讲义》
此归妹六三爻辞也。六三兑之主爻。人爻之始。以柔履刚。上与上六应。重柔不协。而得外卦九四。一一陰一一一陽一。虽失位而能有合。此爻辞称其嫁娶有成。与初九爻辞大同而略异。初九刚爻。奇也。六三柔爻。偶也。虽全卦以归妹为名。而婚媾之事。不限于归妹。故初九称归妹以娣。言其非婚姻之正也。六三亦如之。三爻失正位。故归妹者。且以其须。须者女之姊。故称女姊为须。或作媭。言归妹以姊媵。或以姊代。或姊妹同嫁。或妹先姊后。仍不外从嫁之义。与以娣从者同。不过初九以娣。此以姊。长与幼之别耳。六三为兑之主。一逼一近长男之震。故为姊。而非娣。盖近震者。必长于娣妹之女。且六三下为九二。上为九四。乃离中爻。离为中女。则媭者。次女兄之类。为兑少女之姊行。又须者。亦婢妾之称。非限于其亲姊。俗称婢曰大姐。或某姐。即是义也。以富贵之家。一爱一怜其生女。而恐保姆一乳一姆。不能洽其情一性一。则择贫贱之女。年长于其所生者。为婢。俾得护卫。且供使令。故呼为姐。明其年较长而已。不必为婢妾专称。而俗因之。遂称婢妾亦曰须。以须字义有所需也。待人之呼。而应其需。亦须也。以六三之嫁。应有年长者从。或应其需。故曰归妹以须。而六三居内卦之中。柔降之位。得九四刚为协。成和谐圆满之用。是嫁人女者。又可有娶妇之望。则爻辞反归之谓也。反归者。称以姊或妹嫁人。而反迎其家之女以为弟一妇。故曰反归以娣。亦明其属于少女。仍本兑之象也。六三近震。故称须。卦为兑。而爻为柔。故仍称娣。与初九同。此随俗尚婚姻耳。归妹全卦。皆以从权应变为旨。则如此互易其女者。亦权变之行。非婚姻之正。故不称吉否。
象曰。归妹以须。未当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三爻位失中。刚柔失正。是为未当。而有以须之从妇。娣之反归。明其行之未揆于正常也。若如既济。九三六一四。则为得当。则所占亦必吉利。所行亦必孚于正常。释文虽不及反归。意已概于未当二字。盖六三兑之主爻。正宜以女归为本。今反因之娶妇。是戾于其志。逆于其用矣。故爻辞竟曰反归。不曰娶妇。明全卦不得有娶女之用。而释文遂不及反归之辞。既曰反。则可知其非顺应之行。犹背也。送其妹者。今以其须。固乖恒情。更以其娣来归。岂非反于所志乎。然反字包有反义。古同。以嫁者又反为娶。且即于其同时也。去以送女。归以娶妇。是去返皆为婚媾。惟六三有是用也。
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
孔子《宣圣讲义》
此归妹九四爻辞也。九四外卦之始。震之主爻。刚正得时。柔乃失势。与全卦刚俯顺柔志者异。故爻辞以归妹愆期为喻。即女子失其于归之期也。全卦以女归为大用。今归于失期。是不克嫁。即不能达其用也。刚为男。而不肯从女之志。虽以九四六三可合。而非其位。位与时一也。失位即失时。柔位而刚履之。是女之失时。故为于归之愆期。世未有以男嫁者。虽赘婿男从女。而非婚姻之正。此九四有失时之占。为刚而复柔位。且为其主爻。正如六三柔居刚位。刚不得独行其志。虽娶归来归。反以娣归之。亦时位所为也。九四既为女之归夫失期。则阻柔道外行之愿。柔而为刚阻。则必有难行之忧。女子从人者也。决不以失期。而忘其于归之志。此则惟有待时以求合。故归期由此而迟迟。终必有其时。以上有六五。柔得正位。是虽阻于九四。而仍有归期可待。迟者。缓也。晚也。亦待也。亦与六三须字相应。六三之须。男之待也。九四之迟。女之待也。是两爻互失之害。而一则得六五之正。女虽迟而可待。一则有九二之中。男虽降而可须。故终能成其归妹之用。此全卦之通义也。明二爻之用。知全卦之情。则反归者亦恒情。而愆期者原时势。六五在上。则愆期终有归时。九二在内。则反归无碍娶妇。一升一降。合成进退之机。或后或先。互达婚娶之志。此归妹之名。由其不当之交协。而成其权变之所行矣。
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四爻。当震之初。为刚得时。柔不能强其相从。本全卦之用。终以归妹为志。则虽一时愆期。其志不改。惟有待时而行耳。此待时由于柔之失势。而迟归。必因刚之退逊也。爻辞称迟归有时。可见其时有迟速。其归妹之志如一。震原以顺从兑志为全卦之用。而九四当其主爻。得自主之时。毋委曲之意。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君父一也。不受命。则柔不得相强。而内有六三之柔。外有六五之正。则虽刚一时抗命。终不能久持其志。此愆期亦不过暂止其行而已。待至六五。柔履正位。表率于外。则九四之刚。无以抗拒其命。仍必须兑柔之意。成归妹之志也。归妹一卦。其时与位。均不得当。而势迫力绌。不得不行。有如齐景公之嫁女与吴一例。所谓既不能令。又不受命者也。九二在内。而不能令人之从。九四居中。而不甘受命以从人。岂非自绝者乎。绝字与传称终字相应。女之终即女之穷。绝原为主之穷绝。以归妹柔主五爻正位也。故齐景公之语。即引归妹之义。盖欲不行不可得也。此释文揭出行字。明其势在必行。徒以九四之时。略为之阻。而不得不迟迟耳。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归妹六五爻辞也。六五外卦中爻。全卦正位。而以柔履刚。下与九二应。一陰一陽一互易。内外失正。此六五虽主爻。而非正也。以非正之主。则其名实难副。故称帝乙。以十干甲刚乙柔。乙犹次也。第二也。明其非长而已。然文王作易。原本商易。其时为商。所有商代各帝。均以甲乙推排。如盘庚武丁受辛是。此称帝乙。不必指为何人。凡在长出之次。即乙也。亦犹后世之某甲某乙。代其姓名。以五正位。故称帝。以六柔爻。故称乙。以全卦大用。故仍称归妹。帝乙归妹。乃一国之主。为遣嫁之行。则宜如何尊崇其礼仪。丰仪其奁具。而爻辞反称其袂。不如娣之袂良。足见非时之行。仓足具礼。有非得已者。所指袂者。亦含有领袖之意。袂袖也。衣之重要者为领与袖。今以震为兄。兑为妹。归妹而非嫁女。故不称领而称袂。以兄妹手足。有连袂之谊也。其君之袂。非限于其所服者。以所服或所备者。或所持者。皆可指之。君之所有。不如其娣者良。尤可见服之不一良。行之失常。总不外权变之所为。在上一位犹有慊焉。一卦爻。数举娣为言。亦见归妹之连属相从为婚姻。且本少女为主之义也。五爻本震之一爻。而为坤之外中。柔以统刚。内以率外。此爻辞与袂与娣。亦如称帝乙。皆以其次者为言。明其不孚于正也。坤道无成。故凡所为必待于乾。惟在正位。得权宜主持一时。此所以有不足之辞。不一良者。犹劣也。亦次也。俗称最良为上等。稍劣为次等。故不如其良。亦与帝之称乙相应。月几望者。月以望为最光明圆满之时。几望犹将及望日。是十三四日也。以其明尚有亏。光未全圆。亦犹次于望。不足也。不及也。但得主位而当时之宜。则虽不足。仍可占吉。指月为喻者。为其归妹之时。古者婚礼以昏时。故曰昏。昏必乘月之明。明必以月之望。而君比日。妃比月。女子之贵者亦比月。月为太一陰一。柔也。在位为兑。月出于西。归妹兑主于内。故以月明时。且包有诸义也。
象曰。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贵行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爻辞之义。不外以柔居中。孚于坤六五黄裳之象。坤称裳。此称袂。微有不同。则以归妹上为震。略异于坤。而六五得中。则无异。坤六五释文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此则曰。其位在中。以贵行也。其旨相近。皆以中德为重。坤以安贞为德。故称文在中。震以动起为用。故曰以贵行。一静一动。略不同耳。帝乙之袂。以非全德。则不足以昭其文采。故反不如娣袂之良。言震之刚。不得其位。反不如柔之美。此坤所谓含章可贞。为女德之美。臣德之光。从人为先。效忠为本。亦犹娣袂。含其文德。绚其华美。而合其容止。见其威仪。盖以柔胜者。不取于刚。以女美者。不用于男。此帝乙之袂。不如娣良。义固然也。而以位当中。有其尊贵。则孚于将望之归期。而协于坤五之吉矣。归妹原以女归为志。凡不违此志。则行必吉。此贵在刚能从柔也。
《宗主附注》
六五帝乙归妹一语。曾见泰卦六五。泰六五爻曰。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当时讲义。亦引及归妹卦为证。归妹有泰卦大象。若将三四爻互易。即成泰卦。而以六三九四。刚柔互失。遂反泰为否。此由全体言。实类泰。由人事言。则同否。以三四爻为人道所寄。主客之情既异。往复之数以殊。此归妹与泰否皆相关。而六五则出人爻之上。自与泰一例。故爻辞大同。皆秉坤之用也。坤主柔。为女道之宗。故归妹必秉坤德。而成女之终。六五得中。故释文曰其位在中。以贵行也。义均重中行。可见其所本。不外自坤六五之黄裳元吉。文在中也来。坤称元吉。泰亦占元吉。为其为纯坤也。归妹但称吉。则以其为震而非坤。不过六五一爻。属坤正位而已。震已得乾之气。其志动。其情躁。其行易外。不如坤。而六五仍体坤之德。以中行为先。在中以行者。贞以为利也。归妹无四德。而爻辞则有利贞。此以正位言。亦本泰之用。泰交和而刚能下柔。如咸。故得守其贞。而成其利。若反为否。则不然矣。否不交而难协。内不可守。外不能行。则何利贞可言。此彖辞不及四德。不似渐之称利贞也。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孔子《宣圣讲义》
此归妹上六爻辞也。上六全卦之终。当穷变之位。与各爻之用不同。而以爻在上。与六三应。内外重柔。不得协调。此爻辞称无利。明其无成也。本坤之德。无成而代有终。今上六处已终之地。成空虚之象。归妹者。至此已不能复行其志。故各爻皆称归妹。独上六无之。盖归妹之行。极于六五。过此以上。无可相攸。即无可遣嫁。柔至之德。不能代生成之功。幽静之行。不能达实收之果。此以一陰一盛于上。不得一陽一和。与坤上六相似。坤上六以一陰一疑于一陽一。而成龙战于野之象。此则以震动之势已尽。作为之力将穷。则两者皆不得和。而各败其所事。此所谓终无成也。爻辞称女承筐无实。以无收果。犹诗谓标有梅。倾筐系之。仅持空筐而无所获。故此虽怀择人之志。而无可偶之人。女子之年已过嫁时。则生育之机已绝。纵得其偶。亦将无成。此承筐而不得实之象。承者擎受之以待物。筐者原可盛而中虚之器。其既也。身劳无功。心切无获。此女子之终。成大终矣。而观彼为士者。虽非无果之时。而有损失之患。犹刲羊而无血。是不见其生也。不见其生。而竟刲之。岂非戾其所志。枉尽其心力哉。且无血者。血以为功之证。无血既无功。与坤爻其血玄黄者异矣。坤代有终。故见血。刲羊者。事至易。无血者。情难堪。此为士亦无所为。将与女而同终穷。以期其变耳。故曰无攸利。言士女皆无所成。则一切将无所利。以其不偶。则不得其助。不合。则不达其生。不一育。则不收其果。不用。则不着其功。此所谓穷也。柔之极。而刚之尽。不得互助之道。自无相和之望。不获相协之力。自无独见之利。为后天生化。必二者之和而后有其功也。女既无成。士亦无功。将何利哉。爻辞不过取以为喻。见归妹已不复归。而大用已不再显。女道之尽。累及男道之穷。无成之灾。兼为无功之害。此上六之辞。恰与彖应而无攸利矣。以彖由权变言。无利者时也。上六由常变言。无利者位也。位时同也。而有后先上下之别。以爻象言。上六六五。两一陰一相及。反于初九。则为艮。山泽成损。故有损伤。筐无实。羊无血。皆损伤之象。而分属士女者。仍本震兑一男一女言。原不相谐。终亦不相得。此与前各爻之归妹或反归者相反。前得其偶。今失其和。故上六终无所获。而筐为虚矣。
象曰。上六无实。承虚筐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归妹兑为主。故释文但称女之承筐无实。而不及士之刲羊无血也。然女承虚筐。即可见士亦必无所获。盖士与女。互为偶。则皆有成。互失谐。则皆无利。以生育为首。人生之至重者。故男婚女嫁。人道之本。今归妹固违婚嫁之正。而上六更乖婚嫁之情。则一陰一陽一两离。男一女互失。更何生育哉。此所以为终也。穷也。推之一切。何莫不胥归于终穷。故爻辞概之以无攸利。即凡所行皆不宜耳。
《宗主疏述》
讲义至归妹。亦孚于时之暑。为一陰一不足也。一陰一之终穷。为物之敝。故象辞称君子以永终知敝。此义如老氏所云。夫维(唯?)不盈。是以能敝不新成。言知敝则守其旧。守其旧。则保其恒久之真。此不新而常新。不成而常成。皆体坤之德用也。归妹为坤之终。即坤德之成。传称坤无成而代有终。无成者而不自成。即不求其成。代终者不自终。即不任其终。此终而又始。敝而常新也。惟必自虚静致之。虚则不盈。静则不躁。此道之至要。即老氏之旨。坤六爻皆虚。大用在静。兑亦率坤之教。兑虚其上。一陰一自上始。虚其上。即虚其本。故兑为缺。亦即虚也。不盈也。如物不使之满。则必有所缺。必有所虚。兑本柔静之行。抱少女之节。此以静为先。而主于内。以制外之震。震躁卦也。兑主持其用。则躁者亦顺于静矣。此道功必以归妹为准则。其义已见教经。总其大纲。不外致虚静守一。亦即永终知敝之道。永终则无变。知敝则无二。此即守一也。道守一而有余。人顺众而不足。何哉。一持其本。一逐其末而已。本一而末万端。若逐末而不归。将何以返本复始乎。故成道者返其本。复其始。本始不失。永在道中。而必因一陰一之行。柔之德。以返之复之。此即致虚静守一之诀。于易惟兑能之。而归妹震能从兑。刚能顺柔。故名归妹。亦即返也。复也。妹者人之始。人生必有母。母必先为少女。此少女婷婷。即人类絪縕之本始。苟无少女。何来大母。又何来人类哉。以女之少。方善生育也。若中女则已嫌不足。至长女生育机能已尽。虽能代母。不过执母一之教。行母一之事。非能生子女之时。故妹字有深意存焉。而卦取兑。有妙用在焉。若已为夫妇。主家政。期恒久。明家道者。则有恒卦在。此恒以震合巽。而长女方见其代母一之劳。成家之效。若推原生生之本。人类之始。必自兑见之。兑少女也。生育之事。必自其于归始之。故归妹者女之终。而人之始。虚静之极。而守一之道也。女子从一而终。此守一也。亦其始也。终与始无不一。斯诚能守一者。此由人生言之。归妹即道。推之于天地。于万物万事。何莫不然。一陰一为一陽一之母。雌主雄之生。无地则天道不施。无雌则雄力不发。凡有生者。有偶合者。即一切事业。莫不以一陰一柔为其本始也。至于人身。则尤显然。心肾者一性一命之主。皆为少一陰一。而心必依于肾。一陽一必根于一陰一也。气必生于血。神必成于一精一。皆柔主之。女先之。故命门必在少一陰一之肾。而不属于太一陰一与厥一陰一。亦以少一陰一为生生之本。一性一命之原也。细绎此理。则自知归妹之于道要。为至重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