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讲义
易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言易卦所自始也。
易卦有八。而本于四象之分。四象者:太一陽一、太一陰一、少一陽一、少一陰一也。
一陰一陽一太少。虽有四象。而本于两仪之化。两仪者一陰一陽一也。一陰一陽一虽有两仪。而本于太极之所生。太极者至极也。言天地万物莫不有始。始于太极。由下而溯其源。至斯已极。故曰太极:
言无极也。太极之始。一陰一陽一未分。两仪未生。纯然一气。一精一神光明。为无始之始。无生之生。真体圆灵。气周道凝。德至玄玄。神至冥冥。光合息醇。悠然至清。不可物拟。不可言名。名之太极。
立生之根。此太极之象。为自无之有。太初之母。万有之宗。一气之原也。故曰太极。
言其至极。无可上进。无可分移。而不得以名称。以象类者也。夫天地万物。同斯气也。同斯生也。同斯运行不息也。同斯有守有立也。而皆太极始。
以太极能生也。有始也。运行不息也。守中立极不二也。故为天地万物之母。气数之祖。生成变化之大本也。言其远不可知。言其可知。则太极而已。言其外不可名。言其可名,亦太极而已。天地尚自太极生成,况其下者乎。故欲穷生化之源。气数之根。必自太极始。太极者固万有之宗。而言易必以太极启其端也。
易之始也。伏羲之一画。即太极也。为体一。为气纯。无数之可纪。无象之可象。而纪之以一。象之以一。言数之始象之初也。
故易之卦象。即自一始。盖示太极者也。太极之为象。虽仅此一画。其气虽纯。而有动静之用。其一精一虽凝。而有生化之功。其初虽一。而其既动则有所生。既生则有所变。
故一之动也而二生。静也而一复。一者为一陽一。二者为一陰一。两仪乃生焉。两仪者太极之初变也。太极以气之动静。一精一之生化。动者自生。静者自化。生者为一陰一。化者为一陽一。一陰一陽一既分。其气斯变。
前之一者变而二矣。前之太极者变而两仪矣。故易自太极生两仪。然两仪虽生自太极。非如后来之生化有父母也。乃自至极之元气动荡而生。
因其有动则有静。动静异也。异则有别。而后生化见也。虽生化而仍由一气之变。非生自二气也。虽化而成两仪之名。其始仍为一体也。
故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言两仪之生。生自一气。而两仪未生之前。固浑然一太极也。是生云者。言自是始生也。明示两仪之生。为生化之初始。而太极之变为两仪。实生化之初见其用。以溯天地生成之本。人物化育之源也。
故曰是生。凡古文是字有自此作始之义。且言其本能也。世界生物。莫不自一陰一陽一之和生化。唯两仪始生。则太极之一气所化。由其有动静。动静亦一陰一陽一也。不过一气之动静。而成两体之一陰一陽一。
老氏所谓一生二者即指此也。夫太极之初。固浑然元气。无形无质。无色无象者也。然以其元气。有其光焉。光生热。热生动。动则有生。光者元气之体。热与动者。元气之用。生者用之见也。
元者仁也。仁之德。以生为用。故元气以生化为本。动而有生。生而一陰一陽一出。此元气自然之德。流行不息。而后一陰一陽一之象。往复无穷。一生永生。一化众化。而天地以成。人物以育。生之化之。日益以盛固元气之德所见。亦造化之功所徵者也。
故太极者。主生化之枢。为天地万物之母。而溯世界之初始。则固来自浑然之一气也。是曰气化。气化作始。形化继之。既有一陰一陽一。则生化者自二气之和合而后成。故有两仪。乃生四象。有四象。乃生八卦。即犹河图自二气而生五行。洛书自五行而变九宫。老氏所谓二生三、三生万物者是也。
一陰一者承一陽一。一陽一者包一陰一。二气环行。乃见生成。此亦气之自然。数之自合者也。故易之卦象。自之象。生与之两仪。更生之四象。更由是推之。而生之八卦焉。皆气数自然化合而生成者。而其自出则太极也。即一也。
图而象之。则为O。此示浑然之气也。以其既具动静也。则为。示已生两仪也。世传之图。有末尽合。应以此二图为则。一图则太极之象。纯净光明。二图则动静生一陰一陽一之象,黑白环抱。如是可见太极之体。及所两仪之象也。
夫易象者言天地既生之后者也。取象自太极以下。而八卦也。六十四卦也。三百八十四爻也。皆两四象既生之后之事物也。重在既变之象。故名曰易。
易变易也。而易有太极一语。即明示所自始也。易字不必指书名。当以卦象变易之义释之。
有字不可属于易经解。当以自无入有之义释之。盖言易之言变易也。必自其变所始考之。言变者必徵于有物之初。而始有者即变之始见也。则太极者即万有之始。亦万变之宗。
故言变易。而明变化之源。言自无入有。自当溯太极而为全易之根本。则易有太极一语。其意义至深切着明也已。若视为易经有太极。则不合矣。
太极非物也。言易虽自伏羲。而太极之有象。则天地之先也。故太极不得视为易所有无者也。要知太极之象。传之久矣。伏羲时画之为一。无此图也。后圣渐由伏羲之一。演之为圆圈,以示其体。又有由圆圈之象。演之为。以明为用。即中字所自出也。
后更演之为黑白交互之象。以明两仪既生。二气之周流不尽。而以证天地生化之序。乃合易象八卦之图。此今世所传之太极图也。图之为象。在明其体用。黑白之图。有用遗体。尚非全也。必先有浑一圆明澈之图。以象其本来元气。合以黑白交环之图。以象其动静生一陰一陽一。于是体用皆全。变化自见。
如易之卦象。自生。自生四象八卦。皆有序也。若不循序观之。则不知八卦所来。又何以明卦象之体用与变乎。故者太极也。者两仪也。八卦皆自是生化者也。
古人言文尚简。况当画卦之时。尚无文字。所有之象。仅八卦与六十四卦。虽有太极之象。而未有图。以未以列于卦象前后。不过口授之后人。知其有所始耳。迨文王之后。诸圣人之言。皆笔之书。
不独易之象义。有其文言释之。即河洛太极之图象。亦有传序以解之。此系传中有易有太极之语也。盖恐后人不知易卦所自始。而忘其本。故特述先圣之言。而系辞以传之耳。系传者谓系于辞以为传授。以易象之未备。恐先人口传不垂久远。故系之辞。为之传。言犹系之于易。使毋遗耳。
天地之前一气所凝;固无物也。天地即判。万物续生。仍气之所周流。故盈天地者物也。运天地者气也。气化而物生。气化自太极始。太极者气之主宰。其生化之序。则见河洛二图。
一陰一陽一并行。生化无垠。曰一陰一陽一者以太极气化之次序也。太极之初。元气纯一陽一。不可分一陰一陽一也。元气胚动。乃生一陰一焉。动则一陰一生。静则一陽一复。气因动化。生以动成。故太极初生为一陰一气。
而其后动静往复。二气始分。此一陰一在一陽一先之义。非有所轻重也。至其既化。二者并行。一陽一主一陰一从。刚先柔后。则一陰一统于一陽一。天包乎地。此有生之序。不可乱也。
故太极之后。河洛之象乃见。天地为两仪之大者。天生则地成。地生则天成。天地合一精一。生成乃见。非如太极之气化也。故两仪分合。五行以出。五行往来。九宫以分。五行九宫。即易之四象八卦也。
故卦有气。有数。有位。有时。有其名类。有其变化。皆由气之所至。生化自然之序。然生化虽众。不得离于一陰一陽一。以气化之后。必因一陰一陽一之化合而后生也。
天地絪縕。万物化生。此造化之序可纪者也。自太极以一气而分为两仪。其德在生。德流气薄。生生不已。太极为有生之祖。两仪为有生父母。皆气之自至也。气之自至。是谓之道。以其循环往来不相害。消长盈虚不相乱。而以成其德也。
唯道有德。道不可见。其德显焉。两仪之德在生。即其道之见也。道以成其生为先。人之成道者。长生而生物。此即顺道致德之土也。故道出于太极。见于两仪。成于仁。全于一性一唯合乎道也。
人生之一性一。受于中气。亦太极之元气。生而有之。全一性一则全生。成仁则成一性一。生全仁成。纯乎道也。故归于太极。复于真境。是谓得道。故曰道者返本复始者也。本始者太极也。返而复之。纯于元气之体矣。
是故易之言教也。以道为本。圣人立卦象,将以明道也。道之始乎太极。运行于二气。调和于五行。以应万物万事。而成其德。以守中立极。而全其一性一。
虽依象以稽数。而判其吉凶。依数以言命。而明其顺逆。而莫非指人以道。俾克全生以返本复始也。故易之言为道言也。易之象。原始要终。为教人各正一性一命也。故必推原道之所自。人生之源。气之所运。数之所合。以定其所宜。而为人立其则。以辨其所至。而示人所有修。必以天道为之准绳。人道为之纲纪。尽人以合于天。致力修养。以全生适一性一。立德成道.
此易有太极一节之大旨也。夫太极固示人以象矣。浑一圆无名。虚然光明。凝然周流。悠然长存。气行不息。德徵广生。数纪太一。道在用中。固已纯一精一至神。为天地先。周环太和,为万物宗。其所象者。
道之体用。而人之所见者。德之玄玄。仁智随所识而得。生成随所遇而合。无大无小。莫能外内。况参以河洛之图。证以乾坤之卦。大哉至矣。其义有不可尽矣。
故易之象始于斯也。且易之言易,以不易明易。易明不易。溯始迄终。则天地推于无尽。返本复始。则万归于一原。太极主其始矣。而终亦尽于是。盖以不易之元气。而主变易之一陰一陽一。生生不穷。而真体常存。行行不息。而中极永在。
此所以为道之象也。天地尚自此出。而师其用。况其下者乎。故物物有极。事事有中。中极之德。即一性一命之所见。此中和之功并覆载。而仁智之德同天地也。
易传日分一陰一分一陽一。迭用柔刚。可以明太极之道矣。夫易自太极立其极。而以乾坤代名其两仪。万物皆自一陰一陽一生。故全易卦爻。皆自乾坤出。
乾坤者。天地也。父母也。其德则刚柔也。仁义也。其功则生成也。覆载也。何莫非一陰一陽一之道所见耶。欲明道而知太极。必自易始。易固演太极而赅河洛之象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