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济卦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未济卦。离上坎下。
  孔子《宣圣讲义》
  未济之义。已见既济卦。既未济往来。实有共通之用。颠倒则既济即未济。未济即既济。一也。自二爻以上反至初爻。则既济亦成未济。未济亦成既济。二也。以中爻言。既济反互成未济。未济反互成既济。三也。盖既未济之差一间耳。而两卦之分。一在水火互易其上下。一在中爻。三四孚于艮者为既济。亦同于泰。即九三六四是也。若孚于震者。为未济。亦同于否。即六三九四是也。震艮往来。泰否反类。是皆以三四爻为判。刚在下。柔在上。则孚于道。刚在前。柔在后。则睽于时。此既未济。两者之异。全以三四爻为重。而既济九三六四。恰成其济。以升降相通。外内交合也。未济六三九四。乃成不济。以水火背驰。上下戾道也。故于三四爻辞也。着其用焉。而未济六三。尤明称未济征凶。可见济与否者。即在中爻刚柔交否为断。传称既济定也。定则易穷。物不可穷。故以未济终。言终而不尽。周而复始。天之道也。又未济男之穷也。与归妹为女之终相匹。乾气穷于未济。坤德终于归妹。陽以未济终。而仍返于乾也。陽包万有。故周易始终以陽为主。此未济之穷。实陽道之终。生化之机。发于陽。陽尽则生化绝。而有陰在。仍可延其气而待其复。如冬至一陽来复是也。陽剥于山地剥。而尽于坤。陰穷于泽天夬。而尽于乾。二者相应。未济应于剥。归妹应于夬。此二卦者。虽终其一。仍续其一。则终而又始。故未济穷而不终穷。亦犹归妹也。坎反在离下。陽反在陰上。如天地否。是曰未济。而九二六五。交易乾坤之正。则又同于泰。且中互既济。是虽名未济。仍有济也。三陽三陰。间行而相应。故未济穷而仍亨。不过亨于内。穷于外。待时而后复耳。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征凶。无攸利。
  孔子《宣圣讲义》
  此未济彖辞也。亨下小字。亦略其一。以未济时之穷。虽亨于内而不大。亦如既济。小狐者。称济之关于物。非人畜。而为兽。兽以狐最敏捷谲诈。利用时之非。如人类之小人。小狐者。邈尔之辞。犹诗以有狐绥之。喻男子之轻佻者。狐善蛊惑。俗称狐媚。未济男之穷。不安其家。不得其匹。亦如狐之媚女以求合。故称小狐。言其情正盛。欲正炽。不安于分。而思遂其所图耳。汔者几及也。欲济而未济。已及于济。故曰汔济。以其不自检束。而濡其尾。亦如既济初九。为曳于前。而忘其后。如诗之狼跋。明于远而不顾其近也。此句下脱征凶二字。征凶者。未得济。将何往乎。既濡其尾。是行之不利。不独不利。且有凶。不独征凶。且无攸利。言凡行动皆不宜也。此与归妹彖同。皆穷而无所往之意。故曰小狐汔济。独陽孤陰。不得有成。不合不偶。不得有生。生成之绝。利济何来。此未济之亨小。而逢天时也。四德仅亨。已不及既济之备利贞。则以其失位。无可守。即无可为耳。
  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征凶。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未济应不得亨。而称亨者。柔得中也。言二五居中正之位。而孚于泰。交济之功。可望中互既济。其明证也。小狐汔济者。以坎为狐象。而在内居险陷中。虽欲出以就离之光明。却阻于中爻三四之失当。中爻六三九四同于否。否塞不通。则坎陷者不出。故几于济。而不得济。虽有狐之智。亦不能用其技矣。濡其尾者。狐亟求济。不惜其尾也。征凶无攸利者。以未济终而思再续。今卦用失交济之道。是不克续。而全易以终。易有交易之义。既不得交。将谁与易。此未济不续终。而占征凶无攸利矣。狐几及于济。而濡其尾。是亦不续终之象。为果得济。则免濡尾之咎。今濡尾。是不克济。则惟顺其终。而无望其续。此句实包全易大终于未济之旨。虽在天道。终而有始。而在易数。终不复续。此明易道与天道。时有异同。用有分别。易重交易。不交不易。何以续哉。此未济为男之终。六十四卦至此不复续矣。未济刚柔互失。恰与既济反。既济皆当位。柔与刚皆定于其位。丝毫不差。是既济之孚于时位也。而未济柔与刚错居其位。皆不得当。则为不孚于时位者。易重时位。而自二至五尤要。未济至上九始称有孚。则以其变也。变而后当位。故以孚称。然六爻虽不当位。而一刚一柔。仍如既济。交相为应。且以二五正位。尤得其应。虽戾于乾坤之正。却协于交泰之情。故曰刚柔应也。应则有合。合则可济。是以颠倒仍为既济。移易亦成既济。而中互恰是既济。则未济者。一时之行。而既济有其期矣。未济变而济。岂非终者有续乎。故全卦称亨。明柔果顺夫刚。坤果承于乾。则生生不穷之道。与天地同不尽矣。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孔子《宣圣讲义》
  此未济象辞。明人道也。坎下离上。火在水上之象。火炎上而水润下。上下背驰。升降愈远。故名未济。以不得交济也。如阻于川者。无舟楫以济涉之。则相望一方。不可交和。此由坎与离不交。而见其不能济也。而君子则以人道示其用焉。人道在中爻三四。前所谓泰与否。天道也。所谓艮与震。则人道也。艮九三六四与泰同。震六三九四与否类。此未济与震应。而既济与艮协也。艮之象辞曰。思不出位。故既济以思患豫防为训。震之象辞曰。恐惧修省。故未济以慎辨物居方为言。慎即恐惧之意。辨即省察之功。在同人象辞曰。君子以类族辨物。在恒之象辞。曰君子以立不易方。则慎于辨物者。犹同人之有资于离明也。而慎于君(居?)方者。犹恒之有鉴于震动也。资于离明则辨物。而知其情性。别其好恶。鉴于震动则知方。而宜其行止。审其出处。此慎以行之。不因未济而失其正也。未济原乖于正位。而人道则以济时之穷为先。未济原失于交和。而人道则择其物方。而顺应其变为本。故穷与变者天道。而辨物居方。则人道也。辨物犹格物。居方犹知止。物之不齐。不可混同为一。方之各异。不可失其所宜。坎居北而离在南。此方也。水就下。而火腾上。此物也。辨而明其性。则得其功。居而宜其立。则成其利。未济之人道。在审夫天时。别夫地利。明乎物性。择乎方宜。虽未济而不忘济。或反以求之。或顺以致之。或移易以迁就之。或裒益以剂平之。皆君子之所尚也。以时之未济。数之当终。则不得苟焉。以行贸焉以止。此贵在慎。仍本震之用也。故九四爻称震用伐鬼方。即可见未济有取于震。与既济之称终止则乱。有取于艮止者相应也。
  初六。濡其尾。吝。
  孔子《宣圣讲义》
  此未济初六爻辞也。濡其尾。与彖辞同。又与既济初九有相通之义。皆以济而濡尾。是不得济。而涉水以履险。以在初爻勿用之时。则所失者小。仅濡其尾而已。然既济刚在下。虽濡而非入水。故无咎。未济则以柔在下。是已在水之象。即陷于水。已如彖所谓不出中。陷而难出。濡而莫济。故占吝。吝者惜之之辞。行之不当。所受损失非其分。所视祸害出于意外者。皆吝也。吝犹啬也。明知有险而故涉之。是自啬也。吝于财物曰吝。吝于闻见曰啬。谓所见之不广。闻之不多。如吝啬其财物。而不肯大其德。厚其施也。濡尾这吝。是自啬也。自啬者。智之不足。识之不增。徒顾目前。而遗身后。乃如狐之几济。而濡其尾也。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甚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原文甚讹作极。知去声。今当作智。易不言智。以显仁藏用。用即智也。而至未济初六。始有不智之辞。可见智在内。至终始见。未济终易。乃以智称。不智者失其用。未济用之穷。故以不智。明其不可再用矣。濡其尾。由于自忘其身。忘其身者。不智已甚。世之善忘者。莫过于忘其身。徙宅忘妻。犹不及也。不智而竟忘其身。即中庸所谓人皆曰予智。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初六坎之下。正入于坎窞之象。亦即罟擭陷阱。如狐但求济。而竟入之。岂非不智之甚者乎。狐本多智。今乃忘身。则智之不足恃也明矣。故易重藏智。为圣人垂教深意。
  九三。曳其轮。贞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未济九二爻辞也。九二内中位。刚履柔正。以陽介于陰。地高于左右。故与既济初九辞同。既济初爻。亦陽也。而爻辞分作未济初二爻。可见既济之用为广。陽能包陰。刚能挈柔。传曰。柔之为道。不利于远。未济柔胜。故爻用不及既济。而凡未济刚爻。辞多与既济同。足明易例重陽之旨。九二刚在中爻。如陆之岸然。由初至二。初由水登陆。陆乃行车。故曳其轮。而占贞吉者。以外应六五。柔之中。刚之正。本坤安贞之德。乃孚元吉之行。其义亦重在济。以全卦为未济。而九二六五则孚于济。为其孚于泰也。且中互既济。自二至五。九二为济之始。正与既济初九同。
  象曰。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未济彖无利贞。而爻辞曰贞吉者。以二五相应。原居中而坤履正。九二得中。二五得正。九二之用。乃本中德以行正道。故占贞吉。虽间于三四。却协位时之中正。有守有为。不失其中。不悖于正。此秉乾德施普及。而成坤文明在中之道也。
  六三。未济征凶。不利涉大川。
  孔子《宣圣讲义》
  此未济六三爻辞也。原本利上脱一不字。三四两爻。关于济否之枢杻。既未济之别。即视三四刚柔交否。九三六四孚于泰与艮。则交济。六三九四孚于否与震。则不济。未济称名。亦由六三爻。爻辞明曰未济征凶。既不得济。将何往乎。此与彖辞同义。行兼水陆。六三犹坎陷之地。在水之中。则欲济之不能。将何以涉哉。故曰不利涉大川。言浅流可揭。狭水可越。虽无济水舟楫。尚免沉没之灾。若在大川。则无道可济。苟强济焉。其害不止濡尾。其终必至灭顶。此辞明阻于其险。以戒后之求济者。
  象曰。未济征凶。位不当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六三之凶。固由三四两爻。刚柔背道。升降分驰。而亦以柔履刚位。陰乘于陽。且三多凶。五多功。易之大例。刚爻刚位则吉。柔爻刚位则凶。三五皆刚位。故传曰其柔危。其刚胜耶。而不当者。固以三非正位。亦兼爻不当言。则指六三九四。刚柔乖离。与否同类。与既济反。上下不交。内外不合。将何济乎。此爻称未济征凶也。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孔子《宣圣讲义》
  此未济九四爻辞也。九四在外。离之始。而当中互既济之坎中。有离明之德。出坎陷之时。坎陷在内。出至四爻。已为离。而爻刚。刚以履柔。虽不当位。却胜于柔。有其致远之功。得其就正之道。以二四同功。故曰贞吉悔亡。内贞外悔。九四六五之贞吉。皆以来就九二而得占之。九二贞吉。其本也。四五贞吉。其用也。贞吉者。守正不失而得吉。悔亡者。所行有功而悔亡。悔之不存。即志之已遂。未济志在济。九四果济。则与既济九三同。将六爻顺序外推。自二爻始至九四。即既济九三。一也。将卦颠倒自上爻始。至九四。亦即既济九三。二也。故九四爻辞与既济九三大同。既济顺以致之。故称高宗。以同于艮。艮为山。崇高之象。高宗虽人。而辞义兼崇高。易辞皆举一概余。不可泥也。至未济九四。则同于震。震以一陽起于下。其势猛。其志躁。九四有近之。故曰震用伐鬼方。在六五正位之下。不得称王。犹代摄之相。辅弼之宰。而以刚爻在上。亦有拟于王者之尊。盖传曰。帝出乎震。又曰震为长男。主器者莫如长子。是九四体震之用。如储君监国之象。故能主征伐。司爵赏。代天子之命。摄九五之政也。伐鬼方三年。义见既济。而论功行赏。得大国之封。剖茅践土。孚建侯之象。此与屯师两卦之用相应。既济有孚于师。九三曰小人勿用。未济有类于屯。九四曰赏于大国。此可合参者也。以九四介于三五中。如建国之侯公。虽非正位。亦近之矣。三年而后赏。亦足见功之大。劳之至。功懋之赏。为王者济时之柄。成功之衡。九四代用之。此所以占贞吉悔亡也。
  象曰。贞吉悔亡。志行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既济中互未济。行多艰。志难达。故有惫也之辞。未济中互既济。则退可守。进有功。故有志行之释。志行者。言既志于行。而复见其行也。志于行者。九四之情。志果行者。九四之德。以其发于中而达于外。出于陷而登于明。高明在前。功业以大。此宜占贞吉悔亡也。
  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未济六五爻辞也。六五全卦正位。而柔履刚。得九二之应。故亦占贞吉。而曰无悔。九四曰悔亡。此曰无悔。九四非正位。故悔亡由命。六五当尊严之时。故无悔由己。言所行无可悔也。事之成败。行之功罪。皆自己出。将何悔哉。而六五善自卑谦。以就下九二。本坤顺承之德。有离文明之行。则孚于谦之谦尊而光。亦即坤六五文在中也之象。笃实而有光辉。文明而协中正。故曰君子之光。有孚吉。有孚者。一指二五交孚。刚柔相应。一指乾坤合德。健顺皆臻。而又以六五离之中爻。两陽夹一陰。有类于中孚。中孚上下四陽。中夹两陰。为离之大象。未济六五。有类中孚。故曰有孚。上九有孚。亦本此义。而未济原由不孚。今既有孚。是将有济。故占吉。
  象曰。君子之光。其晖吉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六五柔履尊位。自卑而尊人。孚于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也之义。故称君子之光。君子以德言。王以位言。六五不称其位。独称其德。德如日之晖。如火之明。如星月之朗。如灯烛之光。皆离之象。六五离之中爻。如日之晖。晖及于物。天下同庆。如春日之温。秋月之明。天下同被。万物同瞻。故曰有孚吉。孚乃吉。既济曰吉大来。亦与此同。吉则免凶。未济征凶。六五与九二九四皆贞吉。可见未济之时。行则凶。守则吉。以不得济。惟有退而自守。如艮六二。不拯其随。其心不快。释曰。未退听也。果能退而听于天命。何不快哉。此未济之穷。果能退听以待时。则亦可续。续则不终穷矣。
  上九。有孚于饮酒。濡其首。无咎。有孚失是。
  孔子《宣圣讲义》
  此未济上九爻辞也。无咎二字。应在濡其首下。误在其上。宜改正之。上九穷当变。变则反于全卦之用。故未济反为孚。而濡尾者至濡其首。有孚于饮酒者。离坎往来。为用亦相应。坎水在上则酒也。饮水者。变为饮酒。饮同水酒异。在坎卦亦曰尊酒。象曰饮食宴乐。是饮酒之象。由坎见之。上九之用。虽为济之可期。而爻位已极。则亦如日昃之离。姑饮酒宴乐。以图一时之快。离所谓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此爻辞以有孚者饮酒为用。可见其位已至。其时已穷。无可作为。亦惟沉湎醉梦而已。过贪饮。遂至濡其首。饮而濡首。又与求济涉而濡者不同。以在上。亦称首。则与既济上六濡其首相类似。但既济以涉水而濡。此则以饮酒而濡。濡同而所以濡不同。济涉之濡。进之过也。饮酒之濡。退之过也。未济之终以饮酒。饮而终以濡首。是天道之穷。人道之坏。将谁咎哉。故曰无咎。言无可咎也。六五无悔。已明悔之自我。上九无咎。更明咎之在人。人之不臧。事之不济。则虽有孚。亦奚为哉。而易之道。上当变也。故终之曰有孚失是。此语为全易辞之终。包全卦爻用之概义。精微深广。人不易知。而上九两称有孚。尤有至理。盖乾坤为易之门。坎离为易之钥。上经终于坎离。而离在后。下经终于既未济。而未济在末。此义人或知之。圣人之心。与天地同纪。天地不尽。乾坤不亡。坎离亦不竭。则坎与离交合之。既未济亦永不分。水火二者。无时可无之。日月二者。无地能亡之。则未济虽终不终。虽穷不穷。不终必有生。不穷必有成。生成之功。自和合来。此必有孚而后济其未济。孚于所生。孚也。孚于所成。孚也。故两称有孚。生者乾与坤。天与地。成者坎与离。水与火。此前之孚。孚于乾坤。后之孚。孚于坎离。即一孚于天道。一孚于人道。坎离人道。离合则见于未既济。既济合矣。未既离之。离则必合。则贵在孚。孚则非离而为合。非未济而仍既济。故曰有孚失是。是字犹此字。指未济卦可。指道之穷可。指易之终可。既有孚则失之矣。失未济则反得济。失穷反通。失终反始。此是也。即犹自是而始之意。古是与始同音。其义亦通。故失是即失此。而终又始也。惟在上九之用。实终穷矣。终穷者。故见其沉醉于酒。将无知也。无为也。是天地且浑沦。人物同草昧矣。则岂非易之终。道之穷乎。故言易者。须于爻象求之。
  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盖圣人明易设辞。在立人道。人不知节。则不孚天时之终穷。所谓人道。在尽人以顺天。果尽人事。安能沉湎荒婬而无节乎。人不知节。乃惟顺时之穷。易之终。此一语实含无穷慨惜之意。节者节卦。止也。不知止者。将何行。人而不知止。其害岂独不济哉。此道之贵止。而孚之贵知止。全卦已终。终以知止之义。即大学止干至善之道。实以未济反于艮。遂不知止。艮为人道。反艮者。悖人道矣。
  《宗主疏述》
  未济卦最后一语。有孚失是。此四字。实属全易终结之辞。非专属于未济上爻。亦非属于未济一卦者。此四字颇与乾卦之用九。坤卦之用六。两辞相类。用九指全易各陽爻之用。如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凡称九者。必为陽爻。必分于乾之爻。如初九即乾之潜龙勿用。上九即乾之亢龙有悔。卦虽非乾。爻用不异。故以用九别之。用九有辞。即指其在各卦之九。其用仍附于乾。而为群龙无首之象。以不在乾。故无首。以为乾爻。故称龙。以其非乾之乾。而用同乾。则附于乾之后也。坤之用六亦如之。各卦之陰爻称六者。如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皆用六。皆坤爻之一。初六即坤之履霜冰至。上六即坤之龙战元黄。以其非坤之坤。而用同坤。则附于坤之后也。利永贞之辞。即坤之辞。而略别于坤。永贞为本。非坤则兼见其利。此利永贞。亦用六之辞。而为各陰爻之用也。未济之有孚失是。亦与用九用六同例。以非未济。而同于未济耳。未济为六十四卦之终。终于上九。而有孚失是。即自上九之终。推至全易之终。此所谓终之至也。而曰有孚者。终而不终。绝而不绝。虽未济而有孚也。有孚。有合也。中孚之义。陰在陽中。未济之上。陽在陰外。是反也。而易之道。不忍其反。终使之孚。谓反者数。而孚者道也。道不变。数易移此反而孚。变而常也。变不失其常。则与天地同纪。乾坤不毁。则易之门户永存。易道不改。则物之利济可望。此以未济而终于有孚也。失是者。失其正也。失其本始也。是者自是始。字上为日。下为正。日正天中。如日正午。日午则光无不被。德无不达。而失之者。则非东即西。非升即落。易以顺变为用。变与正反。失正者失常。失常者不久。故未济者不可久。而济则得其正矣。易卦以二五为中。九五为正。未济原失其正。上九又非其位。此失是者。上九之德。未济之占。而推之全易。则恰成变例。变例者。由动见之。未济一动。则变于既济。此上九一变。而降为九五。刚又孚于正矣。上变为五。偏变为正。则终变非终。绝变不绝。此一爻之进退。关乎全易之正变。孚于正变。以就于正。其途殊而归同也。又是为始。古音同也。失始者。失乾之用。乾知大始。未济者。男之穷。即乾之终。失乾之始。而望于坤之终。则未济者。转以济。济于俯陽以就陰。反刚以为柔也。水火互易其位。则失乾者反得之。陽者天下之至动者。健者天下之至强者。未济外陽内陰。弃健就顺。此失是之由来。而全易则以其失。反成其得。正如大过反为中孚。小过反为颐。陰反主于内。则陽客于外。是失是者。转得是矣。是字实为易字变体。易上为日。与是字同。下为勿。与正字近。勿者物也。属陰。古篆如月字。正字原兼日月言。凡中天者皆正也。一止为正。止于一也。而楷书作疋。疋同匹。匹配也。物之生也。必有其匹。月之明也。必因于日。是字兼日月之明。合陰陽以正。此即全易首于乾坤。下经始于咸恒之义也。咸者善感。月之明也。必感于日。恒者不变。日之行也。永守其常。故日为恒星。月以夜明。两者匹配。而是见焉。物自是生。用自是成。有易则有匹。有生则有合。此生与成。不得外匹合之道。乖日月之行也。即未济者。离为日。而坎为月。既济坎在上。为正下有日。未济离在上。为日下有正。故是字未济之象。而失是。则反于既济矣。失始而有终。此坤道也。坤先于乾。则地天泰。此有孚失是。即将交泰矣。未济而易以泰。岂非天地生生不已。息息相通之道乎。故以此四字殿全易。为旨至深远矣。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清稗类钞

    《清稗类钞》是关于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从清人、近人的文集、笔记、札记、报章、说部中,广搜博采,仿清人潘永因《宋稗类钞》体例,编辑而成。记载之事,上起顺治、康熙,下迄光绪、宣统。全书分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五百馀条。书中涉及内容极其广泛,举凡军国大事、典章制度、社会经济、学术文化、名臣硕儒、疾病灾害、盗贼流氓、民情风俗、古迹名胜,几乎无所不有。编者态度比较严肃,许多资料可补正史之不足,特别是关于社会经济、下层社会、民情风俗的资料,对于研究清代社会历史,很有参考价值。全书事以类分,类以年次,分类详细,纲目明晰,颇便查阅。文字简约,清畅可读。

    徐珂09-17 完结

  • 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 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09-17 完结

  •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 和《后序》。《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人所写,故称之为《后孔安国 序》,其中收有孔安国的孙子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

    孔子及孔门弟子09-17 完结

  • 论语别裁

    《论语别裁》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成的。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 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 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南怀瑾09-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