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胀后昏厥 热病经来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景景医话》 > 肿胀后昏厥 热病经来肿胀后昏厥 热病经来

肝藏血而主疏泄,故阴虚火旺之体,每有水不涵木,木火内炽,血不能藏,失其疏泄之常,而月经先期而至,或因热病而未期骤至者,此须凉肝凉血为要。经初至一日,或有瘀积,可用凉血而动血者,如丹皮之辛以流动之,丹参之下行以畅达之,二药性虽寒凉,决不至凝涩不行。医家辄用桃仁、红花、泽兰等温剂,谓寒凉则血凝滞,不知此盖指苦寒而味不辛、性不下行者而言;设热病而用温剂以助热,害不胜言;经将净时,则并此二药亦不可用,须白薇、紫草,生地等凉血而不动血者治之矣。昔治张绍庭景羲女,骤然昏厥,至三时之久,绍庭见昏厥,即来延余,余适出诊松江,又延叶晋叔君,叶亦适他出,绍庭惶急万状,知余三钟返,在寓守候。余归,即同往,犹未醒也,面青,脉伏,四肢逆冷,但知其体肥有痰,月经先期而至,先患肿胀,是肝厥耳,为寒为热不得而知之。余甚踌躇,其时牙犹紧闭,姑用箸强汗之,略露一缝,窥见舌边尖碎烂,乃知为心肝两经血分之热.病亟不及详列脉案,因嘱先以紫雪[丹]开之,俟其稍醒,以犀角、羚羊角磨竹沥等频灌之,半时即醒.乃继之以方药,而列脉案如右:初病肿胀,胀属肝,肿属脾,木强土弱,木强则生火,土弱则聚湿,湿为火烁,则凝而为痰,火热盛而动风,则手足抽搦,肝阳为痰湿所遏,郁而暴发,挟痰以上升,则发厥,上蒙清窍,则神昏,今窍已开,神识已清,但两手脉皆沉伏不见.名曰伏匿脉,乃热深蹶深之候,慎防再厥再昏。此际痰火未平,亟宜清降,舌尖碎,心热也,舌边碎,肝热也,由肝及心,心肝皆属血,宜清血分之热,肝主疏泄,故经期反先时而至,但用辛凉以清血,勿嫌其性寒阻经也,药为青黛拌石决明二两,竹卷心三钱,大丹参三钱,西赤芍五钱,粉丹皮二钱,水炒竹茹三钱后下,嫩钩藤一钱五分,冲入鲜竹沥二两,白莱菔汁一杯,枳实汁一匙,连三剂而大愈,厥未再发。又调理肝脾,并肿胀亦尽消。

当时颇有以两脉伏经来,訾余用凉者,乃绍庭信余深,不之疑,因录出以告时医之温病经至.而扭于用温通者;热深厥深致脉伏,而误认为虚寒欲脱者。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