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感温燥凉解宜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内科类秋感温燥凉解宜

《黄帝内经》为中医理论之最高经典,其论病机及四时外邪为病,却遗燥气燥邪一端。金代刘完素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后,增补“诺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俾病机十九条之内容充实、完备。而明·喻嘉言,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之文,改“秋伤于湿”为“秋伤于燥”,制清燥救肺汤方,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开燥气为病证治之先河。隶及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专立“秋燥”一门,创制“桑杏汤”、“桑菊饮”诸方,至是则秋令之燥气伤犯肺卫者,治法始备。然秋令燥气之伤人也,有温燥凉燥之别,吴氏所论,乃温燥耳。若云临证之所见,温燥实较凉燥为多,是故吴氏之功,不可没也。

关于温燥之症状,初起头疼身热,干咳无痰,即使咯痰,亦多粘而量少,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薄白而燥,舌边尖俱红。然患者之病候,常不典型,故每易与风热感冒混淆。《温病条辨》曰:“秋感燥气,右脉数大。”曹炳章评曰:“右脉数大,右寸尤甚,不独秋燥为然,即风温亦如是,此亦识病之要诀,但风温初起,右寸必浮耳”。然先贤虽言之凿凿,而临诊之际,失于明辨者,仍复不少。以致轻感时邪,亦须迁延多日。倘若治不彻底,或失治误治者,每易流入损途。

《理虚元鉴》论“虚症有六因”中“有外感之因”“因外感者,俗语云:伤风不醒结成痨。”“若其人或酒色无度,或心血过伤,或肝火易动,阴血素亏,肺有伏火,一伤于风火,因风动则痨嗽之症作矣。”据此,因外感而成痨嗽者,以温热之邪为多而温热之中,尤以温燥为甚也。盖温燥之气最易伤损肺津,肺为阴脏,喜润而恶燥故也。曹炳章云:“感燥而咳,病势本轻,然迁延误治,必成重症。”是故临证之间,遇感证久治未愈者,务必着意诊察,不可掉以轻心而遗人天殃也。

病例:干部王某,年过半百,形体魁梧,肥胖而多病,肝痛、头疼常作不辍。1976年秋,患感冒牙痛,匝月不愈。凡中成药及诸西医感冒药,几已尝遍,似有小效而病终不解,因来余处就诊。视其脉细而带滑;问其症则头痛而不甚,微有恶寒,稍加衣则又觉轰热,不时咳嗽数声,绝无痰浊,苔薄白而燥。此乃感受秋令燥气,并非感冒风寒风热之症,故治感冒之成药宜其不效也。然燥症分温燥、凉燥,今患者所病,乃温燥耳。治法当用凉润清解,拟用桑杏汤化裁。

桑叶9g、豆豉4.5g、荆芥4.5g、南沙参9g、炒山栀6g、麦冬9g、杏仁9g、炙草1.5g、玉竹9g

与二帖。患者急于求成,是夜连服二煎,睡至半夜醒来,即觉浑身舒适,翌日晨起诸证顿解。余药一帖,则弃置不服矣。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