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痘非胎毒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医林改错》 > 下卷论痘非胎毒

夫小儿痘疹,自汉至今,着书立方者,不可胜数,大抵不过分顺险逆,辨别轻重死生,并无一人说明痘之本源。所以后人有遵保元汤,用黄耆、人参者;有遵归宗汤,用大黄、石膏者:有遵解毒汤,用犀角、黄连者。痘本一体,用药竟不相同,遇顺险之痘,查小儿壮弱,分别补泄清凉,用之皆可望生,惟一见逆症,遂无方调治,即云天数当然,此不知痘之本源故也。或曰:古人若不知痘之本源,如何见逆痘便知几天死?余曰:此非古人知痘之本源也,因看痘多,知某日见苗,某日何形,某日何色,某日何症,治之不效,至某日必死。古人知逆痘几天死者,盖由此也。如知痘之本源,岂无方调治?或曰:如君所言,痘之逆症有救乎?余曰:痘之险症随手而愈,不足论。至于逆症,皆有本源,辨明本源,岂不可救?如余所治,闷症不出,周身攒簇,细密如蚕壳,平板如蛇皮,不热即出,见点紫黑,周身细密无缝,紫白灰色相间,蒙头锁口,锁项托腮,皮肉不肿,通身水泡,不起胀行浆,不化脓结痂,见点后抽风不止,九窍流血鲜红,咳嗽声哑,饮水即呛。六、七天作痒破无血,七、八口泄肚,胃口不开,至危之时,头不能抬,足歪不正,两目天吊,项背后反等逆症,初见之时,辨明虚实,皆可望生。明此理者,知余补前人之未及,救今人之疑难,不明此理者,妄加评论,以余言为狂妄,而不知非狂也,知痘之本源也。不似诸家议论,出痘总是胎毒。诸书又曰:自汉以前无出痘者,既云胎毒,汉以前人独非父母所生?此论最为可笑。若依古人之论,有谓胎毒藏于脏腑,而何以未出痘以前,脏腑安然无病?有谓胎毒藏于肌肉,而何以未出痘以前,皮肤更不生疮?又有谓胎毒藏于骨髓,或因惊恐跌仆。或因伤食感冒,触动其毒,发为天花。信如斯言,因惊恐跌仆,伤食感冒,触动而发,则是自不小心。伏思出花正盛时,非止一人出花,少则一方,多则数省,莫非数省之人,同时皆不小心?此论更为无理,再见世上种痘之医,所种之痘,无论多少,无一不顺。若是胎毒,毒必有轻重,毒重者痘必险,何以能无一不顺?由此思之,如何胎毒二字,牢不可破,殊不知非胎毒,乃胞胎内血中之浊气也。儿在母腹,始因一点真精凝结成胎,以后生长脏腑肢体,全赖母血而成,胞胎内血中浊气,降生后仍藏荣血之中,遇天行触浊气之瘟疫,由口鼻而入气管,由气管而达于血管,将血中浊气逐之自皮肤而出,色红似花,故名天花;形圆如豆,故名曰痘。总之,受瘟疫轻,瘟毒随花而出,出花必顺;受瘟疫重,瘟毒在内逗遛,不能随花而出,出花必险;受瘟疫至重,瘟毒在内烧炼其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血凝色必紫,血死色必黑,痘之紫黑,是其证也,死血阻塞道路,瘟疫之毒,外不得由皮肤而出,必内攻脏腑,脏腑受毒火煎熬,随变生各脏逆症。正对痘科书中所言某经过痘,不知非某经逆痘也,乃某经所受之瘟毒也。痘之顺逆,在受瘟疫之轻重。治痘之紧要,全在除瘟毒之方法,瘟毒不除,花虽少而必死;瘟毒若除,花虽多不致伤生。痘科书中,但论治胎毒,而不知治瘟毒,纵知治瘟毒,而不知瘟毒巢穴在血,若辨明瘟毒轻重,血之通滞,气之虚实,立教逆痘于反掌之间,此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耳。

 

论痘浆不是血化

痘出时是红色,五、六干后忽变清浆,次变白浆,次变混浆,次变黄脓,终而结俪。古人谓痘浆总是血化。若是血化,红血必能变白色,今请以血一盏试之,或以矾清,或以火熬,能使之变清水、白浆。混浆、黄脓乎?痘本血管内血中浊气,遇天行逐浊气之瘟疫,自口鼻面入于气管,达于血管,将血管中浊气与血,并气管中津液,逐之自毛孔而出,所以形圆色红,五、六天后,痘中之血,仍退还血管,痘内止存浊气津液,津液清,名曰清浆。清浆为瘟毒烧炼,稠而色白,故名白浆。白浆再炼,更稠而混,故名混浆,混浆再炼,稠如疮脓,故名黄脓。将黄脓炼干而结痂。痘不行浆,皆因血不退还血管。血不退还血管,皆因血管内有瘟毒烧炼。血凝阻塞血之道路,若通血管之瘀滞,何患浆之不行?

 

论出痘饮水即呛

出痘有四五天、七八天饮水即呛者,古人论毒火壅于咽喉,列于不治之症。总是不明咽喉、左右气门之体质,舌后为喉,即肺管。喉后为咽,即胃管。咽前喉后,两边凹处有气管两根,名左气门、右气门。舌根有一白片、其厚如钱,名曰会厌,正盖肺管左右气门上口。人咽饮食,必以舌尖抵上颚,使会厌将肺管与左右气门盖严,饮食方可过肺管、左右气门,入后之胃管。试看人吃饭,饮食将入嗓至喉,未入咽时,或忽然冷笑,气暴上冲,会厌一开,或一粒米、一滴水,入左右气门,立刻由鼻呛出,是其证也。今瘟毒烧炼会厌,血凝不能盖严气门,故饮水渗人即呛。食不呛者,因微微小缝,能渗水而食不能人,故不呛。化开会厌中瘀血,其呛立止。

 

论七、八天痘疮作痒

痘疮作痒者,当先分明皮肤。皮是皮,肤是肤,皮肤不分,如何能明痘疮作痒之本源?如人汤烫人烧,随起一泡,其薄如纸,即是肤;肤里肉外厚者是皮。痘至六、七天,瘟毒、浊气、津液尽归于皮之外,肤之内。痘窠之中,正气虚,不能达痘中行浆、化脓、结痂,以致瘟毒外不得出肤,内不得入皮,毒在皮外肤里,故作痒。医家遵《素问》诸疮痛痒皆属于火之句,随用清凉之品,克伐生气,不但作痒不止,胃气转伤;有专用补气者,气愈补而血愈瘀,血瘀,气更不能外达于皮肤。此时用补气破血之剂,通开血道,气直达于皮肤,未有不一药而痒即止者。

 

通经逐瘀汤

此方无论痘形攒簇、蒙头覆釜,周身细碎成片,或夹疹夹斑,浮衣水泡,其色或紫、或暗、或黑;其症或干呕、烦躁、昼夜不眠,逆形逆症,皆是瘀血凝滞于血管,并宜用此方治之。其方中药性,不大寒大热,不大攻大下,真是良方也。

桃仁八钱研 红花四钱 赤芍三钱 山甲四钱炒

皂刺六钱 连翘三钱去心 地龙三钱去心

柴胡一钱 麝香三钱绢包

水煎服。

大便干燥,加大黄二钱,便利去之。五、六日后,见清浆、白浆,将麝香去之,加黄耆五钱,将山甲、皂刺减半。至七、八日后,桃仁、红花亦减半,黄耆可用八钱。此方指四、五岁而言。苦一、二岁,分两可减半;若八、九岁,分两可加一半。

【方歌】

通经甲皂麝香龙,逐瘀赤芍桃与红,

连翘柴胡毒可解,便干微用大黄攻。

 

会厌逐瘀汤

此方治痘五、六天后,饮水即呛。

桃仁五钱炒 红花五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三钱

生地四钱 当归二钱 玄参一钱 柴胡一钱

枳壳二钱 赤芍二钱。

水煎服

此方指五、六天后呛水而言。若痘后抽风兼饮水即呛者,乃气虚不能使会厌盖严气管,照抽风方治之。

【方歌】

会厌逐瘀是病源,桃红甘桔地归玄,

柴胡枳壳赤芍药,水呛血凝立可痊。

 

止泻调中汤

治痘六、七日后,泄泻不止,或十余日后泄泻,皆治之。

黄耆八钱 党参三钱 甘草二钱 白朮二钱

当归二饿 白芍二钱 川芎一钱 红花三钱

附子一钱制 良姜五分 官桂五分去粗皮

水煎服。

此方指痘六、七天后泄泻而言。痘后抽风兼泄泻者,亦效。不是初出痘泄泻之方。

【方歌】

止泻调中参草耆,朮归芍药芎红随,

附子良姜桂少用,气虚泄泻总相宜。

 

保元化滞汤

治痘五、六日后,痢疾或白、或红、或红白相杂,皆治。

黄耆一两煎汤冲 滑石一两末

晚服加白沙糖五钱更妙。

此方乃余之心法,不独治小儿痘症、痢疾,大人初痢、久痢,皆有奇效。然在人初痢,滑石用一两五钱,白糖一两,不必用黄耆;久痢加黄耆,滑石仍用一两五钱。

【方歌】

保元化滞补攻方,一两黄耆煎作汤,

为末滑石须一两,冲服痢止气无伤。

 

助阳止痒汤

治痘六、七日后,作痒不止,抓破无血。兼治失音声哑。

黄耆一两 桃仁二钱研 红花二钱 皂刺一钱

赤芍一钱 山甲一钱炒

此方治痘后六、七日,作痒甚者,抓破无血。不是治初出痘一、二日作痒之方。

【方歌】

助阳止痒耆桃红,皂刺赤芍山甲同,

声哑失音同一治,表虚因里气不行。

 

足卫和荣汤

治痘后抽风,两眼天吊,项背反张,口噤不开,口流涎沫,昏沉不醒人事,周身溃烂,脓水直流,皆治之。

黄耆一两 甘草二钱 白朮二钱 党参三钱

白芍二钱 当归一钱 枣仁二钱 桃仁一钱五分研

红花一钱五分

水煎服

此主专治痘后抽风,及周身溃烂,若因伤寒、瘟疫、杂症,疾久气虚抽风,抽风门另有专方。

【方歌】

足卫和荣耆草朮,参芍归枣桃红扶,

抽风风字前人误,服此还阳命可苏。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