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后成水
《圣济总录》 > 卷第五十九·消渴门消渴后成水论曰脾土也,土气弱则不能制水,消渴饮水过度,脾土受湿而不能有所制,则泛溢妄行于皮肤肌肉之间,聚为浮肿胀满而成水也。
治消渴后四肢浮肿,小便不利,渐成水病。猪苓散方
猪苓(去黑皮) 人参(各三分) 木通(锉一两一分) 黄连(去须一两半) 麦门冬(去心焙) 栝蒌根(各二两)
上六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温浆水调下。日三、以瘥为度。
治消渴欲成水气,面目并膝胫浮肿,小便不利。瞿麦汤方
瞿麦穗 滑石 泽泻(各半两) 防己(三分) 大黄(锉炒) 黄芩(去黑心各一分)桑螵蛸(炒一十四枚)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良久再服。
治消渴后数饮呕逆,虚羸欲成水病。茯苓散方
赤茯苓(去黑皮) 栝蒌根 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半) 升麻(一两) 桑根白皮(锉二两)
上六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清水调下,日再。
治消渴后,遍身浮肿,心膈不利。紫苏汤方
紫苏茎叶 桑根白皮(锉) 赤茯苓(去黑皮各一两) 羚羊角(镑) 槟榔(锉各三分) 木香桂(去粗皮) 独活(去芦头) 枳壳(去瓤麸炒各半两)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炒二两)
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生姜半分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三焦气不宣通,膈壅停水,不下至肾,肾消肌肉化为小便。茯苓汤方
赤茯苓(去黑皮) 泽泻 麦门冬(去心焙) 杜仲(去粗皮炙各二两) 桑白皮(锉三两)桂
上七味,粗捣筛,每六钱匕,水二盏,枣三枚劈破,薤白五茎细切,煎至一盏,去滓分二服,空腹温服,如人行十里再服,至晚亦然,此药内消,不吐利,服一剂讫,津液未通。
血脉未行,肌肤未润,更服一剂。
治消渴瘥后,津液枯竭,身体虚浮,欲成水病。防己丸方
防己 猪苓(去黑皮)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炒)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各一两半) 栝蒌根
上九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浆水下,日一服,肿消小便快为度。
治消渴后,头面脚膝浮肿,胃虚不能下食,心胸不利,或时吐逆。赤茯苓汤方
赤茯苓(去黑皮) 紫苏子 白术 前胡(去芦头) 人参(各一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生姜半分拍碎,枣二枚劈破,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
热门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