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风状论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黄帝内经太素》 > 卷第二十八风诸风状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甲乙》,卷第同前。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诊者,既见其状,因知所由,故曰诊也。昼间暮甚等,即为状也。咳短气等,即为病能也。

平按:《素问》无“黄”、“问于岐伯”五字;“曰”下有“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十字。注“既见”,“既”字袁刻脱。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皏,普幸反,白色薄也。肺气病能凡有七别:一曰多汗;二曰恶风;三曰色白,谓面色白薄也;四曰嗽咳;五曰短气;六曰昼间暮甚,以肺主太阴,故暮甚也;七曰诊五色各见其部。薄泽者,五脏风之候也。白,肺色也。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喜怒,赫者赤色,痛甚则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心风状能有七:一曰多汗;二曰恶风;三曰焦绝。焦,热也。绝,不通也,言热不通也;四曰喜怒;五曰面赤色;六曰痛甚不安;七曰所部色见,口为心部也。

平按:“喜”《素问》、《甲乙》作“善”,下同。《素问》“赫”作“嚇”,下无“者”字。“痛”《素问》、《甲乙》作“病”。“则不可快”《甲乙》作“则言不快”,《素问》作“则言不可快”。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喜悲,色微苍,嗌干喜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肝风状能有八:一曰多汗;二曰恶风;三曰喜悲;四曰面色微青;五曰咽干;六曰喜怒;七曰时憎女子;八曰所部色见也。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脾风状能有七:一曰多汗;二曰恶风;三曰身体怠堕,谓除头四肢为身体也;四曰四

肢不用;五曰面色微黄;六曰不味于食;七曰所部色见也。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胕肿,腰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颐上,其色黑。

肾风状能有七:一曰多汗;二曰恶风;三曰面肿;四曰腰脊痛;五曰面色黑如烟炲。炲,大才反;六曰隐曲不利,谓大小便不得通利;七曰所部色见。颐上,肾部也。有本为“肌上”,误也。

平按:“庞”《素问》作“庬”。“胕”《素问》、《甲乙》作“浮”。《素问》“脊”上无“腰”字。《甲乙》“色炲”上无①“其”字。“颐”《素问》、《甲乙》作“肌”。

①“无”字,萧本误作“有”。今查《甲乙经·卷十·阳受病发风第二上》,“色炲”二字之前无“其”字,可证萧本之误。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饮食不下,鬲塞不通,腹喜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瘦而□腹大。

胃风状能有八:一曰颈多汗;二曰恶风;三曰不下饮食;四曰膈不通,膈中饐也;五曰腹喜满;六曰失覆腹胀;七曰食冷则痢;八曰胃风形诊,谓瘦而腹大,胃风候也。

平按:“诊瘦而□腹大”,《素问》、《甲乙》作“诊形瘦而腹大”.《素问》新校正云:“按孙思邈云:新食竟取风为胃风。”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先当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首风状能有三:一曰头面多汗,二曰恶风,三曰诊候。不出者,不得游于庭也;不内者,不得在室也。

平按:《甲乙》“头面多汗”作“头痛面多汗”。《素问》“先当风”作“当先风”。《素问》、《甲乙》“不可”下有“以”字。“风日”,“日”字袁刻脱。《素问》新校正云:“孙思邈云:新沐浴竟取风为首风。”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喜渴,不能劳事。

漏风状能有七:一曰多汗,谓重衣则汗,衣单则寒;二曰因食汗甚,病甚无汗;三曰恶风;四曰衣裳恒湿;五曰口干;六曰喜渴;七曰不能劳事也。

平按:《素问》、《甲乙》“身汗,息”作“身汗喘息”;“裳”作“常”。《素问》新校正云:“孙思邈云:因醉取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善渴,近衣则身热如火,临食则汗流如雨,骨节懈堕,不欲自劳。”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洩衣上,口干上来,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泄风状能有四:一曰多汗污衣;二曰口干;三曰□□皮上冷也;四曰劳则体痛寒也。

平按:“洩”《素问》、《甲乙》作“泄”。“口干上来”《素问》作“口中干上渍”,《甲乙》作“咽干上渍”。注“污衣”,袁刻作“泄衣”。“三曰”下原缺二字,袁刻作“液涸”。《素问》新校正云:“孙思邈云:‘新房事取风为内风,其状恶风,汗流沾衣裳。’疑此泄风乃内风也。”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