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乔脉
《黄帝内经太素》 > 卷第十经脉之三阴阳乔脉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其不当数者为络”,见《灵枢》卷四第十七《脉度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二。自“阴乔阳乔”至“则瞑目”,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一《寒热病篇》,又见本书二十六卷《寒热杂说》,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四。自“邪客于足阳乔”至末,见《素问》卷十八第六十三《缪刺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五第三。
黄帝问曰:乔脉安起安止,何气营此?
乔亦作蹻,禁娇反,皆疾健貌。人行健疾,此脉所能,故因名也。乔,高也。此脉从足而出,以上于头,故曰乔脉。问其终始之处,及问此脉何脏之气也。
平按:“乔”《灵枢》、《甲乙经》均作“蹻”。“营此”《灵枢》作“荣水”,《甲乙经》作“营也”。
岐伯对曰:乔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
《九卷经》云:“乔脉从足至目,各长七尺五寸,总二乔当一丈五尺。”则知阴阳二乔俱起于跟,皆至目内眦。别少阴于然骨之后,行于跟中,至于照海,上行至目内眦者,名为阴乔;起于跟中,至于申脉,上行至目内眦者,名曰阳乔。故《八十一难》曰:“阴阳二乔皆起跟中上行。”阴乔至咽,交灌冲脉;阳乔入于风池。皆起跟中上行,是同入目内眦,至咽中与冲脉交,此犹言二脉行处,不言二脉终处,二脉上行,终于目内眦以为极也。然骨之后,即跟中也。《九卷》与《八十一难》虽①左右并具,两乔丈尺,义皆同也。□□□□□□是足少阴别脉也,然骨跟中□下少前大起骨也。
平按:注“皆起跟中”,“跟”字袁刻误作“限”。又注“是足少阴”上所缺六字②,平拟作“然骨之后跟中”六字。又“跟中”下所缺一字,平据《甲乙经》拟作“陷”,袁刻作“之”。
①“虽”字,萧本脱。今据仁和寺本补。
②查仁和寺本“是足少阴”之上所缺之空,非萧氏所言六字,当为四字,其第三字似“而”字。
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鼽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乔而上行。
入阴者,阴乔脉入阴器也,此是足少阴之别,名为阴乔,入缺盆上行。阳乔从风池、脑空,至口边会地仓、承泣,与阴乔于目兑眦相交已,别出入鼽,至目内眦。阴乔与太阳、阳乔三脉合而上行之也。
平按:“上出人迎”《甲乙经》作“上循人迎”。“入鼽”《甲乙经》作“上入鼽”,《灵枢》作“入□”,正统本《甲乙》亦作“入□”。
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营,则目不合。
阴阳二气相并相还,阴盛故目中泪出濡湿也。若二气不相营者,是则不和,阳盛故目不合也。
平按:“气并”《甲乙经》作“气相并”。“营”《灵枢》作“荣”,下同。
黄帝问曰:气独行五脏,不营六腑,何也?
帝问阴脏,少阴别者阴乔脉所营,谓阳气不营六腑,故致斯问也。
岐伯曰:气之不得毋行也,
阴阳二气,相注如环,故不得毋行也。
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水之东流,回环天地,故行不休也。日月起于星纪,终而复始,故行不止也。三阴之脉,营脏注阳;三阳之脉,营腑注阴。阴阳相注如环,比水之流,日月之行,终而复始,莫知其纪也。
平按:注“日月起于星纪”,“日月”二字原不全,依经文当是“日月”二字。
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此谓二乔之气。
黄帝问曰:乔脉阴阳,何脉当数?
平按:《灵枢》、《甲乙经》“阴阳”作“有阴阳”;“当数”作“当其数”。
岐伯答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黄帝曰:善。
男子以阳乔为经,以阴乔为络;女子以阴乔为经,以阳乔为络也。
平按:“当数者”上,《甲乙经》重“其阴”二字。
阴乔、阳乔,阴阳相交,阳入阴出,阴阳交于兑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二乔交于目内眦,阳乔之气从外入内,阴乔之气从内出外。阳乔脉盛,目瞋不合;阴乔脉盛,则目瞑不开矣。
平按:“兑眦”《灵枢》作“目锐眦”。
邪客于足阳乔,令人目痛,从内眦始。
二乔交于目兑眦□,俱至目内眦,故邪客痛从是内眦起也。
平按:注“兑眦”下所缺一字,据上注“阳乔与阴乔于目兑眦相交已”,应作“已”字。“从是内眦起”,“是”字恐系“目”字传写之误。
热门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