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黄疸门(凡十案)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黄疸总论】

黄疸之病,种类不一,有阳黄,有阴黄,有黄汗,有女痨疸之黄,有虫黄,有胆汁满溢波及血分之黄。病源虽殊,其黄则一。倘不识病源,惟知专用退黄之药,以为黄退则病愈,舍本而治标。天下有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乎?不知追本求源,杂药乱投,愈治愈危,有不误人者鲜矣。譬如阳黄者,湿热发黄也,除黄利水即是对证之药。阴黄者,是久病气血虚弱之证,健脾补肾,当无大谬。黄汗者,乃湿热浮越于肌表也,或开鬼门,洁净府,亦正治也。女痨疸黄者,因色欲过度,损伤先后两天,当因其损而调之复之。虫黄者,新病杀其虫,健其脾,久病者,先补元气,后杀其虫,此治虫之次第也。胆汁满溢黄者,此证治愈,固属不易,不可因难而弃之,轻忽人命,或安之、镇之、慰之、补之。此论不过大略而已,临证通变,又在乎智者。余治斯证,多遵王肯堂先生《证治准绳》。此书论证精详,方药简当。陈修园云:“详而备,王肯堂。”至哉言乎。

【医案】

【案一】

邑东郭庄孟生,年十六、七,患阴黄年余,治之未愈,邀余诊疗。见患者骨瘦似柴,面如烟薰,声音低微,诊得脾脉极虚,细问所服药,皆系茵陈、栀子、黄柏、黑矾,大概除湿退黄利水之类。而病毫不见效,日有加增,何也?余曰:“子之病阴黄也。所服药物,均治阳黄之品,于病相左,不重而何哉?治宜大健脾肾二经,先使元气充足,自能生血,血足自能华肉,勿须治黄而黄自化于乌有矣。”遂用键脾补肾汤。服三帖黄虽未退,饮食日多。又服五帖,黄退三四。更进八帖,面色变为红活,神气复扫,病痊廖矣。

健脾补肾汤

熟地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10克,山药12克,薏苡仁12克,扁豆12克,芡实10克,炮姜6克,附子10克,油肉桂10克,广陈皮10克,升麻6克,柴胡12克,水煎服。

按:阴黄多因寒湿阻遏,脾阳不振所致。《证治指南》云:“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湿,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滋于肌肤,色如熏黄。”翟氏治此案从先后天着手,健脾利湿,温补肾阳,使湿邪除,元气充足,气血化生之源得以恢复,不治黄而黄自退。所拟之健脾补肾汤,甚合病情,故投药而中病。

【案二】

余友彭续亭,二十余岁,患阳黄之证。月余外身目黄如金,体重难移,小便之色如黄柏水,饮食大减,短气懒言,诊得脾经脉沉数兼滑。此因湿结于脾土之中,湿化为热,故土色外现也。短气者,湿滞气遏也。饮食减少者,脾土喜燥而恶湿,脾失转运之职,故食减也。治宜利湿退黄之品,指日可愈。用茵陈柏皮汤加减,服三帖而愈。

茵陈柏皮汤

茵陈15克,滑石12克,栀子12克,槟榔10克,黄柏10克,木通10克,泽泻10克,苍术6克,神曲10克,水煎服。

按:五色,惟赤色受潮湿则发黄。五行惟火生土,五色惟赤会黄,母被子化,性处自然,未有子不侵食其母之气者,侵食不已母乃化为子矣。血分受湿,因湿而作热。热则血分病矣,病则必生变化。变化生则透出子色,故发黄也。又湿能化为热,不能化为火。火与热不同,热在血分,火在气分,热有质无形,火性炎上。譬如燃柴,火焰随气而升。是知火在气分也。又如酪酒酿酱,谷质受湿气之腐化,必自作热,则热融合含于汁质之中。是知热在血分也。黄疸病,热作血分,蒸溢气分,所以有黄汗、小便黄等症。”黄,土色也,湿气合于土,故作热则发黄。

翟氏所治是案,为阳黄属实,治以清热除湿,应手应效。审其方药,不离乎法,亦不拘于法,别具会心。

【案三】

邑北尹店马之才,年三十二,家赤贫。因出外作小贩,偶遇阴雨,连绵逾月不晴,困于店内,食不充饥,衣不避寒。后天晴归家,染病在床。但觉胸腹满闷,身重难移,饮食日减。小便色黄,身目如金,远看黄中似有灰黑之色。诊得脾胃脉,沉细无力,此乃饥饱劳役以伤脾土,乃阴黄之证。治宜温中健脾,兼利小水,似易可愈。遂开一方,名曰温中除黄汤。服三帖后,病去四五,更进四帖。诸症痊瘳。此证若作阳黄治之,愈否尚在两可。余认为阴者,因远看面有灰黑之色,脉色相合故也。

温中除黄汤

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肉桂6克,炮姜10克,茯苓10克,山药10克,苍术6克,陈皮6克,茵陈10克,砂仁6克,车前子6克,水煎服。

按:从远看,面有灰黑之色,辨出阴黄,又与脉相参,精细,精细!于疑似之间,辨其真伪,堪称高手。

【案四】

边兴云之姑丈,年近五旬,患阴黄病,三年内百治不廖。气色灰黄发暗,略有动作,短气不易接续。邀余治之,诊得脾肺脉虚细无力,肾脉濡弱。此证等于劳苦过度。古云:“劳则伤肾。”又云:“劳则伤牌”。此是先后两天并伤。若不从根本治起,专务除黄,惟恐愈治愈危。宜急固先天根本,再补后天之源,徐图渐愈可也。用先后两补汤,服五帖少效,又十帖全廖。

先后两补汤

熟地18克,山药15克,茯苓12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泽泻6克,附子10克,油桂6克,炮姜10克,白术10克,炙黄芪12克,炙甘草10克,芡实12克,五味子6克,扁豆10克,陈皮6克,茯神10克,水煎服。

按:翟氏创先后两补汤,实乃以金匮肾气汤加味组成。金匮肾气汤意在助阳弱以化水,滋阴虚以生气,振奋肾气,以复后天之本,佐以健补后天之品,俾脾之运化正常,先后天功能恢复,虽不治黄而黄可缓除。

【案五】

邑南街有商人刘春明者,年二十余。患黄病年余,服除黄健脾利湿之药,不下百剂,毫不效验。病势危急,后事已备,合家不忍待亡。迎余往治,诊得肾脉微细无力。此证得于房劳太过,伤肾之故。古有“房劳疸”之名,即此证是也。当大补肾水,收复先天元气,以生脾上。土自能生金,肾水有源,不必治黄而黄自退矣。六味地黄汤加减,原方服三十帖而愈。

六味地黄汤加减

熟地24克,山药18克,山萸肉12克,丹皮12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巴戟天12克,杞果12克,芡实15克,油桂6克,附子6克,辽五味子6克,牛膝10克,水煎服。

按:女劳疸是色欲过度,伤肾所引起,其特征《金匮要略》云“额上黑”。此案君治以大补肾水,兼用桂、附而愈。盖桂、附能温化开瘀,故不治黄而黄自退,方义蕴奥。

【案六】

邑西南门内赵凤桐,年三十二,患黄疸证,半载不廖,邀余治之。诊得脾脉洪滑有力,面色黄明,声音壮厉,小便赤黄微疼。此系湿热壅遏中焦,结而不通,所以发黄也。治宜攻其湿热之邪,利其脾胃之湿,未有不愈者。

川大黄15克,茵陈12克,栀子10克,黄柏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槟榔10克,枳实12克,滑石15克,甘草10克

水煎服。一帖病去二三,后去大黄,又服三帖痊愈。此是黄疸病之实证也。

按:茵陈蒿汤为治阳黄之正治方,加芩、柏、连、滑石等清热利湿,甚合病情,故投药则湿热之邪速去而病瘳。

【案七】

南马庄王青山妻,年三十余,妊娠五月,患黄病。诸医作湿热治之,所用之药,茵陈、栀子、木通,黄柏、黄芩、槟榔、枳实、滑石之类,服五、六剂后,患者饮食渐减,胎气时动不安。迎余治之,诊得六脉虚细无力,似有散意。告伊曰:“此是湿热发黄诚然也。所服之药,内无安胎之品,寒利太过,已伤胎元。顾此失彼,故胎动不安也。今治宜安胎为主,除黄为标,或可望愈。若再专务治黄,不惟黄不能愈,胎亦不保矣。”遂定一方,名曰安胎除黄汤。二帖有效,又三帖大效,共服八帖,胎安而黄除矣。

安胎除黄汤

茵陈6克,栀子6克,薏苡仁10克,陈皮10克,香附15克,当归身10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川断10克,杜仲10克,茯苓10克,山药12克,水煎服。

按:翟氏创安胎除黄汤,系景岳胎元饮加减化裁而来。张氏胎元饮有益气安胎之功。因妊振黄疸误治伤及胎元,致胎动不安,故用胎元饮主安胎以治本,加茵陈、栀子、薏苡仁、云苓、山药清湿热除黄以治标。如是标本兼治,胎安病去,是谓得法。

【案八】

余友常伯石令正,患湿热发黄病。某医误认经病发黄,服调经调气之热药,数剂不验。迎余诊断,诊得脾脉滑数,肺脉亦然。此是母令子实之证。经曰:“治病必求其本。”余用:

茵陈15克,栀子12克,黄柏10克,黄芩10克,槟榔6克,枳实6克,厚朴6克,木通6克,滑石12克,泽泻10克,神曲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二帖见效,五帖痊愈。此是湿热发黄之实证也。

按:黄疸病诊得“脾脉滑数,肺脉亦然”,乃脾胃实热证无疑,实热上逆,故肺脉亦见滑数。翟氏用清热利湿和泻实热并重之药投治而获效,可谓认证真切,遣方精当矣。

【案九】

北关江姓妇,年七十余,染黄病,卧床半载,数治乏效。邀余往治,见病者面黄如土,又诊其脉,脾脉已见屋漏,知后天将绝,不易救治。后越三日而殁。古人云:“五脏之真色见于外者死。,噫!信矣。

按:年逾古稀,染黄日久,后天衰败,真脏脉见,命在垂危,病情危笃。临证诊治,慎之,慎之!

【案十】

兰阳县城内崔子明,年八龄,患黄病,身肿时作,腹疼,治黄之药服过无数,终不验。赴杞请余调治,诊得小儿之脉,均有细紧之象。又问腹疼时别有状况否?伊父云:“大半饥时疼者为多,饱时轻减。”又问疼时有块凸起否?伊云:“无块,淮长条如指许者有之。”余详此病状,似乎有虫。一转念各书又无虫黄之名,偶忆景岳云:“医之一道,运用存乎一心。遂开:

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雷丸12克,使君子10克,鹤虱10克,榧子10克,芜荑6克,楝根6克,槟榔6克,白薇6克,黄芩6克。

早起煎成,令服半碗。至午时而腹疼加重,辗转不安。伊父恐惧,意欲解药,余曰:“不可,此时正是兵与贼战也,再待片时,必有虫下。”至申时,小儿解下蛔虫约五十余条,长者六、七寸。惟恐不净,三日后原方复投一帖,又下虫三、四十条。小儿渐有虚馁之色,急服十全大补汤三帖,饮食日增,月余而复原状。虫黄之症,至今始知。

十全大补汤方见前。

按:认证真切,有胆有识,遣药精当,立见功效。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