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痢疾门(凡十一案)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痢疾总论】

古有滞下之名,而无痢疾之称,痢疾之称,乃后人易之耳。试视历年以来,此证多起于夏末秋初之际。夫长夏湿胜,赤日当照,湿热相合,亲上亲下,人在气中,如鱼在水,谁能逃避湿热之邪,感受于不知不觉之中。更兼食生冷瓜果,不知禁忌,及至初秋,金风送暑,凉爽日多,身汗渐少,毛窍闭塞,暑热之邪,仍留脏腑,久之则化为脓血污秽。所以治此症者,多用清热利湿消导而愈,不知缓急,往往补早为害。余非废补不用,若邪尽正虚何不可补,医者贵知机耳。

馨山按:痢疾之名,古无今有,古之肠癖、大瘕泻、大肠泻、小肠泻,即今之痢疾也。而今之痢疾,又分为红痢、白痢、休息痢、噤口痢、水谷痢、五色痢数种,总而言之,不外乎湿热之所致。然湿热之因,每于长夏之时,人食生冷瓜果,积久而生湿热,又受天地之暑邪,至秋而发。然痢疾之症,实内伤湿热,外感暑邪,相合而成者也。治痢疾者,初宜清热之剂,久宜补气补血之药,此皆普通之痢疾,普通之治法也。然痢疾亦有特别者,不生于秋夏,而偏生于冬春,夏秋人啖生冷致痢,而冬春饮食不节使然,莫谓夏秋有痢,而冬春无痢也。前人云:“无痰不生疟,无积不成痢”,岂不信然乎。至于痢疾治法,亦不可泥,间有特别者,如红白痢之热伤气血,似乎当下,噤口痢之热伤津液,休息痢之邪毒已尽,似乎当补,然红白痢脉症果虚,亦有当补者,休息痢、噤口痢,脉证果实,亦有当下者,治法岂可拘乎。至于五色痢之当下,水谷痢之当补,又不可不审也。行医者临证详视,视而后问,问而后诊,诊而后断,断而后药,不沾不脱,温凉补泻,因证而施。所谓医者意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岂不信然。

【医案】

【案一】

余姨丈王某,年五十二岁。素有鸦片瘾,于四月患痢,初得寒热往来,大便脓血,昼夜二十余次,里极窘迫,腹内疼痛,某医以为烟后痢,正中病者之惑。遂用婴粟壳、诃子、肉蔻、龙骨涩大肠之类,一剂而痢止。反加心胸胀满,腹内痛甚,闻食则呕,大便重坠,渴燥已极。此时脾胃之脉沉滑有力,肺脉沉数,确系湿热、邪毒正盛,误投堵塞之药,古云“实其实而死者”即此类也。余用涤洗汤:

生地15克,槟榔10克,月石10克,黄连6克,枳壳10克,大黄18克,芒硝10克,当归24克,木通6克,生地榆12克,黄芩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一剂大便五、六次,所下之物,如鱼脑烂肉,诸症稍轻。又投一帖,诸症全失。后改用调理脾胃之药,十余日而愈。

按:本病乃由误诊又误投收敛固涩之品,一误再误,致变症蜂起。翟氏谨守病机,洞察病情,辨证求因,遂用荡涤积垢之大黄、芒硝、月石、槟榔以治其有形之标,清热燥湿解毒,凉血活血之芩、连、生地、当归、地榆以治其大便脓血之本,枳壳宽中以下其气,木通以利其湿,甘草和中以调诸药,俾积垢涤除,荡其病源,双管齐下,一鼓作气,安有不愈者乎。

【案二】

本城小西门内,曹玉,年三十余,素有烟瘾。五月间患休息痢三日,以为烟后痢,遂破老烟枪取膏,用开水冲服6克,痢虽止而心腹胀满,呕吐,饮食不进,业已四日。迎余诊治,六脉微细无神,知是鸦片之毒,深入脏腑,真气已败,不可救药,辞而不治,越三日而殁,殁后周身皆青。书此以为有烟瘾患痢,急于塞补者戒。

按:自服鸩毒,死于非命,翟氏告戒,足资借鉴。

【案三】

邑东朱岗有王世钦者,年逾知非。五月患痢,所下之物,如水中白沫,大便艰难,少腹疼痛,如刀割肠,每日夜二、三十次,服某医药无效。迎余诊治,胃脉浮数有力,浮则主风,数则主热,此乃胃经风热传于大肠,非寻常痢也。遂用羌活除风汤早晨服下,至晚间白沫减去,腹痛如故,原方加入月石15克,以涤肠胃秽腻,夜间泻下秽物极多,遂获平复。

羌活除风汤

川羌活10克,香白芷10克,荆芥7.5克,防风7.5克,柴胡12克,紫苏6克,桂枝6克,全当归10克,杭白芍6克,川芎7.5克,月石15克,升麻4.5克,甘草6克,水煎服。

按:胃脉浮数有力,大便白沫而艰难,脉证俱见风邪之兆,用羌活除风汤疏风散热,再服加入月石以涤肠胃秽腻之物甚妙。

【案四】

南郭外八卦亭,崔振铎之父,年六十有二,于四月间患痢。所下之物,形同败血,少有白脓,昼夜十余次,腹痛重坠,每日饮食,谨可养命,骨瘦如柴。五月间邀余疗治,脾肾两脉极细,此先后两天将败,所下之物乃脏腑脂膏。盖此症乃延误所致,辞不能理,后越十日而殁。

按:患者“所下之物,形同败血,少有白脓”似疫毒痢也。此病伤人最厉,发病暴急,宜早期治疗,措施得当,方可奏效。是案延续月余气血耗伤殆尽,先后天将败,请医救治,岂有活命之理,非医之过,乃病家自过也。

【案五】

邑内廪贡生周廉卿,平生善饮酒,年五十余。于四月患痢,大便鲜血,下坠腹痛,每日夜三十余次,饮食大减,邀余诊治。胃脉洪大有力,肺脉洪数,此因酒湿生热,又感酷暑,血得热妄行,故为红痢。治宜凉血逐湿之药,方用:

当归18克,生地12克,白芍10克,槐花6克,地龙6克,黄连6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栀子6克,女贞子10克,茯苓10克,滑石12克,连翘l0克,车前子10克,椿根白皮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一剂轻,共服五剂,诸症皆除。

按:翟氏此方治湿热痢,热重于湿,化火伤血,证见下痢鲜红,里急后重,腹痛益甚,发热。试于临床,每用必获良效,真奇方也。

【案六】

沙土岗楚姓妇,年近花甲。于大怒后,二月患痢,初病左胁大痛,饮食少进,所下尽是鲜血,寒热口苦,渴欲冷饮,每日夜五、六次,每次下血约盅余。某医以为红痢,用治痢等药,三服无效。请余诊疗,肝脉弦数,脾脉细弱,此因怒气伤肝,木旺克土之故。经曰:“肝藏血”。怒则肝叶开张,血不能藏,脾不能统,血流入大肠,大肠原非藏血之处,顺流而下,必然之势也。治宜平肝为本,健脾为标。方用:

酒白芍40克,当归30克,川芎12克,生地12克,酒柴胡30克,青皮10克,广木香6克,香附l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薏苡仁10克,扁豆10克,莲子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一剂轻,两剂痊愈。

按:本案患者,病于大怒之后,诊得肝脉弦数,脾脉微弱,木克土证甚明,方以归芍为君,柔肝养肝,柴胡青皮为臣,疏调肝气,诸药重用可谓得法矣。

【案七】

西关马有才之女,八岁,三月患痢,大便白脓,下坠腹痛。某医用槟榔芍药汤不效,迁延月余,始邀余治,两尺脉细弱无力,脾脉更虚,此因中焦有寒不能消化,五谷尽化为白脓而下,故为白痢。治宜温补下焦元气以健脾土。余用右归饮加减,共服七帖,诸症痊愈。

加减右归饮

熟地15克,山药10克,茯苓10克,巴戟天7.5克,破故纸6克,油桂4.5克,附子6克,炮姜6克,肉豆蔻4.5克,白术10克,诃子肉6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按:两尺脉细弱无力,脾脉更虚,下为白脓,知是脾肾阳虚,寒邪作祟,急用温补兼以助阳之品施治,何其通达切当。

【案八】

邑人赵文祥,年过不惑。七月患痢,红白并下,腹痛非常,寒热如疟,渴思冷饮,每日夜三、四十度,如此半月,几无宁刻。迎余诊治,肺脉数而有力,脾胃脉缓而滞,此系瘟痢,当通因通用治法,遂用槟榔芍药汤加减,水煎服。二时许泻下乌泥色便甚多,明日病去四五,共服二帖而愈。

槟榔芍药汤

槟榔10克,白芍12克,当归10克,生地12克,花粉10克,金银花12克,川大黄15克,枳实6克,黄连4.5克,木通6克,知母10克,月石10克,粉甘草6克,水煎服。

按:肺脉数而有力,脾胃脉缓而沉滞,乃胃肠中有积垢不去,郁而化热,热邪上逆故尔。积垢不除,其病难廖,虽痢下,必用通因通用之法方可取效,舍此则不能倾其孽巢,遂遣大黄、枳实、月石之品,以荡涤积垢,二剂而愈,足资效法。

【案九】

北门内杨姓妇人,年七旬,禀赋甚厚。六月患痢一月未廖,某医用十全八珍等汤,服十帖不愈。清余诊治,六脉有力有神,年虽老确属实证,如贼在室,理应驱逐,用大承气汤一帖,泻下燥粪如核桃大五、六枚,饮食大进,不治痢而痢自止。

大承气汤方见前。

按:凡治病贵在辨证,因年事己高,一味鼓噪用补,尚欠妥当。翟氏审证求因,非守陈规,故投药中病,一剂而愈。

【案十】

王风山,西南苏木岗人。八月患痢,昼轻夜重,便时大肠脱出,小腹奇疼,冷汗如雨,面色晦暗,迎余诊治。六脉细弱,大虚之证,幸王某壮年可治。余创一方,曰补气固肠汤:

熟地18克,西洋参6克,油桂6克,文蛤10克,诃子10克,煅龙骨10克,牡蛎10克,升麻4.5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白术12克,辽五味子12克。

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又轻,五剂痊愈。

按:翟氏所创补气固肠汤,对于久痢脱肛,气血双虚,元阳虚,阴寒腹痛等有良效。龙、牡、文蛤、诃子、五味子、升麻收敛固涩升提;参、术、苓、草、熟地为气血双补之品。姜、桂温中通阳。配伍精当,组方井然,实堪效法。

【案十一】

邑东李岗李思忠,年五十二。得一子周岁未满,患红白痢,发热腹胀,呕吐乳食,大哭不止,请余调治。余视小儿左手纹色紫沉滞,知内有胎毒,又感时疫,所以患红白痢,幸而可治。遂用:

槟榔3克,枳实3克,黄连2.4克,大黄4.5克,金银花6克,白芍4.5克,陈皮4.5克,生地4.5克,甘草3克。

服一帖,下秽物三次,病去大半,原方减大黄,又服一帖,诸症皆痊。

按:诊断了如指掌,投药必中要害,病安有不愈者乎!甚巧。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