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温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道光年间,钱友,三三月间患风温十余日,始邀予。舌干红起绉,按之无液,与喉唇皆燥,难忍,不寐,身灼热无汗,咳痰不出,脉小数。予谓此属上焦症,由过服消导发散所致。用根生地两许、元参、麦冬、玉竹、沙参、丹皮、桑叶、蔗浆七八剂而愈。

同治甲子二月,偏门谢患风温十余日,身热,舌鲜红,咳痰不出,呕吐不得食,脉浮洪大,是邪在上焦,误服小承气与调胃承气,正合《伤寒论》不应下而下之,致成结胸,用泻心汤。用生姜泻心汤,先除其呕;继用黄芩、葳蕤等汤加减而愈。

仓桥孔小山先生,乙丑冬季,年八十四,患风温多日,身热无汗,舌黑,口齿燥甚,大便水泻,脉洪大,是其本色。盖高年未有脉不洪大,为六阳者也。阅所服,是葶苈、苏子等泻肺,杂以消导。致邪陷下焦,故不得汗。不得汗则身不得凉。今津液已涸,当救其阴,用黄芩汤,复以增液汤。泻止,再以葳蕤汤,得汗身凉。

治一孩,三岁,二月间,辰刻身热,嗜卧,呼唤不醒,至黄昏,惟闻喉间痰声壅塞,水浆不入,予以马勃一两,以病起勃然,故用勃然而兴之药,碎为小块,纱包铁物压煎,又以箸掉以手揉,缘轻浮之物不易煎汁耳。煎数大碗。将孩抱起,仰天灌一瓢,闻喉中声尤响,逾时向地倾之,又灌,又倾。二更后,喉忽开,大叫乃醒。天明不出汗,身凉,竟不服药。

又治世侄范定甫。甫周岁三月,患风温,越五十日,气绝,委诸地,尚温,又抱之。予诊脉小数,虎口纹紫细,直透三关,舌黑燥。其祖母嘱母开方,以逢药食必吐。绝食已一月。予问:不食何以活云:见碗必欲饮,饮水泻水耳。因思药之如茶水者,必不吐。于是以病久气虚,用燕窝一两,以代元参、麦冬,羚角,竹叶以代川连,黑橹豆皮一两以代地黄,茯苓、通草以通小溲,皆无药气味者,恣饮之三日。舌黑为黄,溲通泻差。再三日,竟愈,食粥饭,至今抱子多多。

水沟营冯朴园姻兄,二月间在诸幕中,身热咳喘,病如伏寒。路间又感风雨,至家则诸筋络掣痛,失红,脉弦数,舌黄薄,是肺卫心营皆感。然营较卫为重,当先治其红,用根生地一两,麦冬、银花、羚角、山茶花、丝瓜络、元参、赤芍、丹、桑,两剂红止,再以凉解卫分风热,身凉而愈。

乙丑十一月,朱石翁,年七十三,身热咳嗽,左胁大痛,脉弦右尤弦且大,谓是为风温夹肝症,怕失红耳。次日果失红。用葳蕤汤减去麻黄、石膏,加羚角、丹、桑、元参、麦冬,复以牡蛎、柴胡梢、鳖甲、降香、苏子、赤芍,又令以藕汁、甘蔗汁代茶水,调养即愈。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