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脉诀第二
诊脉入式
(一首集次王适斋等脉诀)人身元气由太极动静阴阳一如式。阴血静兮阳气动。血逐气行无暂息。周流身体似循环。荣养百骸由此力。五行五脏布其中。妙合乾坤纤芥悉。上中下体号三焦。在诊排名寸关尺。寸为阳分尺为阴。关者阴阳界限位。天真始注手太阴。百脉周流所朝会。右为气口左人迎。腑脏脉宗荣见尔。脉行三寸呼吸中。呼吸定息行六寸。十二时周数几何。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八百一十丈。脉循五十度周身。复还会于手太阴。此是平人形之道。度合阴阳昼夜停。不大不小脉曰平。呼吸来停至脉匀。数迟数至违呼吸。损曰离经与夺精。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大无 。三迟二败冷所谓。六数七极热之多。八脱九死十命尽。十一十二魂入墓。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死非怪。迟寒数热古今传。难经越度分明载。
意见九难。
寸关尺内十二经。脏腑阴阳合五行。唯有君火更相火。母子相通真气生。
意见十八难。
失正邪干乃相克。各有刚柔位相逢。
意见十难。
阴阳变病脉危殆。关格覆溢与相乘。
意见三难。后有图。
太过不及分轻重。诊后先须部分定。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即心主包络也。
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
言男子面南受气。则两寸居前亦阳。脉之三阳从上走下。女人面北受气。则两尺居前亦阴。
脉从下走上。经所谓男子阳生。脉在关上。寸脉常盛女阴生。脉在关下。尺脉常盛。是其常也。
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并。肾居尺脉合膀胱。用意调和审安静。肺与大肠居右寸。
脾胃脉从关里认。三焦心包络脉同。尺中仔细须寻趁。若诊他脉覆手取。要自看时仰手认。
三部须教指下明。九候了然心里印。上部头。候听会。迎香。人迎之动脉也。以察头面之疾。中部手。候合谷。神门。经渠之动脉也。以察头下至脐上之疾。下部足。候太溪。冲阳。
太冲之动脉也。以察脐下至足之疾。
大肠共肺为传送。心与小肠为受盛。脾胃相通五谷消。膀胱肾合为津庆。三焦无状空有名。
寄在胸中膈相应。肝胆同为津液府。能通眼目为清净。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
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以次推排名尺泽。三部还须仔细看。关后为阴乃是尺。
关前为阳名寸口。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阳数即吐兼头痛。阴微即泻脐中吼。
阳实应知面赤风。阴微盗汗劳兼有。阳实大滑应舌强。阴数脾热并口臭。阳微浮弱定心寒。
阴滑食注脾家咎。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经云。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此之谓也。
病脉传见举要中。脉经素难尤宜究。
见后方脉举要。
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根据经分节气。阿阿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还应是本宗。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相兼八里同。九道脉名长短是。虚促结代劳动细。在意专心察脉理。二十四种真玄微。互须脉证参虚实。勿失于邪病脉机。
脉所当然之图 凡在左者皆克诸右。凡在右者皆受左克。此脏腑五行自相克制。脉所当然也。至如太过不及。当视本位及邪干自异尔。
五行子母相生之图 两手交义。则六脉五行。子母毒相生养。本心包络与三焦二脉。皆系右尺。今脉诀以两肾分两尺。则遗失心心包络一经矣。
右手太阴阳明金。生左尺足太阳少阴水。太阳少阴水。生左关足厥阴少阳木。生左关足厥阴少阳木。厥阴少阳木。
生左寸手太阳少阴火。太阳少阴火。通右尺手心主少阴火。通右尺手心主少阳火。手心主少阳火。生右关足太阴阳明土。足太阴阳明土。复生右寸手太阴阳明金。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诊脉入式
左手头指火之子。五行造化岂虚偏若将两肾脉分二。何独三焦经独专。水火相生滋养处。土金涵育委和全。自然神气存斯理。不识天真道不传。素问脉类五十余种。后世类为二十四种。至如拒格者。素问谓阴胜格阳。阳胜拒阴。非死脉也。皆宜详审。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诊脉入式
脉是人身造化机。要须指下识其微。浮洪动滑弦如紧。微涩濡虚缓类迟。覆溢代牢诚莫疗。细芤实弱可扶持。短长促结沉伏别。寒热参差必误医。
脏腑阴阳寒热图 关格覆溢脉例图
卷之二 脉诀第二
二十四种脉体
浮脉不足举有余。芤脉中空两畔居。滑体如珠中有力。实形 与长俱。弦如始按弓弦状。
紧若牵绳转索初。洪举按之皆极大。此名七表不同途。浮为中风芤失血。滑吐实下分明别。
弦为拘急紧为疼。洪大从来偏生热。
浮为在表为风。(应人迎)为气。(应气口)为热。为痛。为呕。为胀。为痞。为喘。为厥。
为内结。为满不食。浮大为鼻塞。浮缓为不仁浮大长。为风眩癫疾。浮滑疾。为宿食。
浮滑为饮为走刺。浮大而涩。为宿食滞气。浮短为肺伤诸气。浮细而滑为伤饮。浮滑疾紧。为百合病。浮数。(大便坚小便数)浮紧为淋为癃闭。
芤为血寸芤为吐血。微芤为衄血。关芤为大便出血。尺芤为下焦虚小便出血。
滑为吐为满。 为咳。 为热。 为伏痰。 为宿食。 为蓄血。 为经闭。 为鬼疰。 为血气俱实。 滑散为瘫缓。 滑数为结热。 滑实为胃热 滑而大小不匀。必吐。为病进。为泄利。 滑而和为妊娠。 滑而浮大小腹痛。弱则阴中痛。大便亦然。
实为热为呕。 为痛。 为气塞。 为喘咳。 为大便不禁。 实紧为阴不胜阳。为胃寒。
为腰痛弦为寒为痛。 为饮。 为疟。 为水。 为中虚。 为厥逆。 为拘急。 为寒癖。 弦紧为恶寒。为疝瘕为癖。双弦胁急痛。弦为钩。为胁下刺痛。 弦长为积随左右上下。紧为寒为痛。 为嗽。 为喘。 为满。 浮紧为肺有水。 紧滑为蛔动。为宿食。为逆吐。
紧急为遁尸。 紧数为寒热。
洪为胀为满。为疮。 为热。
为烦。 洪实为癫。 洪紧为痈疽。为喘急。亦为胀。洪大为祟。洪浮为阳邪来见。
微来如有又如。无沉举都无按有余。迟缓息间三度至。(诀云。缓脉一息四至。迟脉。
一息三至也。)濡来散止细仍虚。伏须切骨沉相类。弱脉沉微指下图。(诊而细。沉按之乃得。举之若无为弱。)涩脉如刀轻刮竹。分明八里坦如途。(脉涩体细而迟。往来难而散。)迟寒缓结微为痞。涩因血少沉气滞。伏为物聚濡气虚。弱则筋痿须审记。
微为虚为弱。 为衄。 为呕。 为泄。 为亡汗。 为拘急。 微弱为少气。为中寒。
沉为在里为实。 为水。 为寒。 为喘。 为 。 为瘕。 沉弱为寒热。 沉滑为风水。
为下重。 沉细为少气。臂不能举。 沉紧为上热下冷 沉重而直前绝者为瘀血。 沉重而中散。为寒食成瘕。 沉重不至寸。徘徊绝者为遁尸。 沉紧为悬饮。 沉迟为痼冷。 沉重为伤暑发热缓为在下为风。 为寒。 为弱。 为痹。 为疼。 为不仁。 为虚。 为气不足。 为眩晕。缓而滑为热中。 缓而迟。 虚寒相搏。食冷则咽痛。
涩为少血为亡汗。 热气不足。 为逆冷。 为下痢。 为恶寒。 为心痛。 涩而紧为痹。
为寒湿。 涩细大寒。
迟为寒为痛迟而涩。为 瘕咽酸。 迟而滑为胀。 迟而缓为寒。
伏为霍乱为疝瘕。 为水气。 为溏泄。 为停痰。 为宿食。 为诸气上冲。 为恶脓贯肌濡为虚为痹。 为自汗。 为气弱。 为下重。 濡而弱为内热外冷自汗为小便难弱为虚为风热。 为自汗。
长脉流利通三部。短脉本部不及须。虚脉迟大而兼软。促脉来数急促欤结脉时止而迟缓。代脉不还真可吁。(结脉与代脉相类。但代脉不能自还。)牢脉如弦而更实。冲脉鼓动无定居。
细脉虽有但如线。九道之形乃自殊。
细为气血俱虚为病在内。 为积。 为伤湿。 为后泄。 为寒。 为神劳。 为忧伤过度。 为腹满。 通刺痛。 细而紧。而 瘕积聚。 细而滑。为僵仆。 为发热。 为呕吐。
动为痛为惊。 为挛。 为泄。 为恐。
虚为寒为虚。 为脚弱。 为食不消化。 为伤暑。
促脉有五一曰气。二曰血。三曰饮。四曰食。五曰痰。但脏热则脉数。以气血痰饮留滞不行则止促。非恶脉也。
结为痰为饮。 为血。 为积。 为气。
长为热为痫。 长而缓。病在下。 脉经有散脉而无长脉。陈氏释曰六腑气绝于外。主手足寒而上气。五脏气绝于内。则下不禁。 甚者不仁。其脉皆散。散则不聚。病亦危矣。
短为气病短而急病在上。 脉经有数脉。而无短脉。陈氏释曰。数为热。为虚。为烦渴。为烦满。
牢(脉经作革)为满。
为急。 为虚寒相搏。 妇人半产漏下。○三因释曰。革者。革也。固结不移之状。三部应之皆危脉也。
代为一脏气绝。
卷之二 脉诀第二
怪脉(一首)
雀啄连在三五啄。屋漏半日一点落。弹石硬来寻即散。搭指散乱真解索。鱼翔似有一拟无。虾游静中跳一跃。寄语医家仔细看。六脉一见休饵药。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脉浮犹如水漂木。表有余兮里不足。浮而无力则为芤。傍实中空应淖衄。
浮与洪相类洪脉荡荡浮泛泛。力薄为浮浓者洪。浮洪二象由来异。迷于专言易拙工。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弦似张弓紧似经。经方体驶十分精。紧言其力弦言象。识此超然付老成。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脉滑往来极流利。指下如珠圆替替。数则专言至数加。分明滑数非同类。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实大而长指下全。按如鼓革最牢坚。较之实脉不应别。隐指仍强 然。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举无按有脉名沉。伏极其沉深复深。沉伏要知真脉象。浅深深浅细斟寻。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小之又小号微脉。短细迟难是为涩。良工诊候倘逢之。细密精详为消息。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软脉优柔其力薄。极软如无则为弱。莫教软弱一般论。一脉才差一切错。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脉迟一息来三至。缓比之迟仍小驶。迟为病冷缓为和。缓大虚风之病起。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力柔为软本非迟。软与形合细推之。软则但将其力取。迟来三息又何疑。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出三关者是为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脉洪真似涌波涛。细细而来气势高。虚脉廓然微旷荡。消详分析在丝毫。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脉号于洪力不轻。其中微曲似钩形。只缘举按皆强盛。实脉于焉别立名。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厥厥动摇如豆大。脉名为动几曾停。圆圆转转底名滑。脉脉谁知有迳庭。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表病脉浮轻手得。所以为虚为无力。毫发差殊便不同。工意之人能自识。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脉来无力号为虚。外象豁然中则枯。弱比虚来虚更甚。按之如有亦如无。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微似慈葱细似线。细大于微殊易辨。应之指下得之心。心内了然皆洞见。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根据根据细细为微脉。弱则虚之而又虚。弱是体虚微细小。细寻真象莫模糊。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三五不调名曰涩。如雨沾炒短且难。迟唯一息二三至。非短非难力但宽。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短于本部为不及。短复迟难为涩脉。休将短涩一般看。短自时长滑时涩。
散与大相类(散为浮大为洪之别名也)脉形涣漫名为散。有表那堪里却无。大则其中还翕翕。好将二脉较锱铢。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缓而时止复来者。便可将为结脉呼。止不能为方是代。结生代死必殊途。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脉来既数复中止。便呼为促莫狐疑。阴盛而然非能代。须知止脉易差池。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伏则全无绝则然。过饶厥逆命难全。按之隐隐其形伏。不觉开通病便痊。
卷之二 脉诀第二
方脉举要
(一首以上出刘三点脉诀)人身之脉。本乎荣卫。荣者阴血。卫者阳气。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
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 。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十二经中。皆有动脉。
手太阴经。可得而悉。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寸关与尺。两手各有。
揣得高骨。上下左右。男女脉同。惟尺则异。男弱女盛。反此病至。调停自气。呼吸定息。
四至五至。平和之则。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转迟转冷。转数转热。
在人消息。在人差别。迟数既得。即辨浮沉。浮表沉里。深浅酌斟。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浮迟表虚。沉迟冷结。察其六部。的在何处。一部两经。一脏一腑。左寸属心。合于小肠。
关为肝胆。尺肾膀胱。右寸主肺。大肠同条。关则脾胃。尺命三焦。(命。即心包络脉也。)不特脏腑。身亦主之。上下中央。三部分齐。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下于脐。直至跟踝。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浮沉迟数。有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则阴阳。风雨晦暝。人则喜怒。忧思恐惊。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寒。数则热甚。
内因脉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燥何疑。表(浮)里(沉)寒(迟)热(数)风(浮)气(沉)冷(迟)燥。(数)辨内外因。脉证参考。浮沉之脉。亦有当然。浮为心肺。沉属肾肝。脾者中州。浮沉之间。肺重三菽。皮毛相得。六菽为心。得之血脉。脾九菽重。得于肌肉。肝与筋平。重十二菽。惟有肾脉。独沉之极。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脉理浩繁。总括于四。谓浮沉迟数也。)六难七难。专衍其义。析而言之。七表八里。又有九道。其名乃备。浮而无力。
是名芤脉。有力为洪。形状可识。沉而有力。其脉为实。无力微弱。伏则沉极。脉迟有力。
滑而流利。无力缓涩。漫同一例。数而有力。脉名为紧。小紧为弦。疑似宜审。合则为四。
杂为七八。天机之秘。神授之诀。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泛泛浮浮。如水漂木。芤脉何似。
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滑脉如珠。往来转旋。举按皆盛。实脉则然。弦如张弦。
紧如细线。洪较之浮。大而力健。隐隐约约。微脉难寻。举无按有。便指为沉。似迟不迟。
是谓之缓。如雨沾沙。涩难而短。迟则极缓。伏按至骨。濡而软软。弱则忽忽。既知七表。
又知八里。九道之形。不可不记。诸家九道。互有去取。不可相无。可以相有。过于本位。
相引日长。短则不及。来者乖张。形大力薄。其虚可知。促结俱止。促数结迟。代止不然。
止难回之。三脉皆止。当审毫厘。牢比弦紧。转益坚劲。动则动摇。厥厥不定。细如一线。
小而有力。弦大虚芤。脉曰改革。涣漫不收。其脉为散。急疾曰数。数则易见。即脉求病。
病无不明。病参之脉。可决死生。然有应病。有不相应。此最宜详。不可执定。人安脉病。
是曰行尸。人病脉和。可保无危。中风脉浮。滑兼痰气。其或沉滑。勿以风治。或浮或沉。
而微而虚。扶危降痰。风未可疏。寒中太阳。浮紧而涩。及传而变。名状难悉。阳明则长。
少阳则弦。太阴入里。迟沉必兼。及入少阴。其脉遂紧。厥阴热深。脉伏厥冷。在阳发汗。
次利小便。表解里病。其脉实坚。此其大略。治法之正。至于大法。自有仲景。伤寒有五。
脉非一端。阴阳俱盛。紧涩者寒。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此名中风。勿用寒药。阳濡而弱。
阴小而急。此非风寒。乃湿温脉。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遇于风。变成风湿。阳脉洪数。
阴脉实大。更遇湿热。变为温毒。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湿气。变为湿温。阴阳俱盛。
重感于寒。变为温疟。病同异名。同脉异经。
滑氏曰。伤寒例。言湿疫。而无湿温。叔和言湿温。而无温疫。此亦异耳。
阴阳俱盛。病热之极。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惟有湿病。脉散诸经。各随所主。不可指名。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或涩或细。或濡或缓。是皆中湿。可得而断。疟脉自弦。弦迟自寒。弦数多热。随时变迁。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脚气之脉。其状曰四。浮弦为风。濡弱湿气。迟涩因寒。洪数热郁。风汗湿温。热下寒熨。腰痛之脉。皆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濡细则湿。实则闪肭。指下既明。治斯不忒。尺脉虚弱。缓涩而紧。病惟足痛。或时痿痹。涩则无血。厥寒为甚。尺微无阴。下利逆冷。热厥脉伏。时或而数。便必秘难。治不可错。疝脉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沉迟浮涩。疝瘕寒痛。痛甚则伏。或细或动。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下虚上实。此晕而眩。风浮寒紧。湿细暑虚。涎弦而滑。虚脉则无。治眩晕法。尤当审谛。先理痰气。次随证治。滑数为呕。代者霍乱。微滑者生。涩数死断。偏弦为饮。或沉弦滑。或结或伏。痰饮停结。咳嗽所因。浮风紧寒。数热细湿。房劳涩难。右关濡者。饮食伤脾。左关弦短。疲极肝衰。浮短肺伤。法当咳嗽。五脏之嗽。各视本部。浮紧虚寒。沉数实热。洪滑多痰。弦涩少血。形胜脉细。不足以息。沉小伏匿。皆是死脉。惟有浮大。而嗽者生。外证内脉。参考称停。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其或沉滑。气兼痰饮。沉弦细动。皆是痛证。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部在尺。脉象显然。心中惊悸。脉必代结。饮食之悸。沉伏动滑。癫痫之脉。浮洪大长。滑大坚疾。痰蓄心狂。乍大乍小。乍短乍长。此皆邪脉。神志昏乱。肝脉浮虚。或濡或涩。软散洪大。渴饮无余。遗精白浊。当验于尺。结芤动紧。二证之的。鼻头色黄。小便必难。肺浮弦涩。名为不便。便血则芤。数则赤黄。实脉癃闭。热在膀胱。诸证失血。皆见芤脉。随其上下。以验所出。大凡失血。脉贵沉细。设见浮大。后必难治。水泻之证。有阴有阳。察脉视象。问证须详。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泻。小便清涩。脉或沉数。色赤而黄。燥屎赤溺。兼渴为阳。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热胀。迟弱阴寒。浮为中满。紧则中实。浮则可治。虚小危急。痞脉则滑。为有痰结。弦伏亦痞。涩则气劣。肝积肥气。弦细青色。心为伏梁。沉芤色赤。脾气积痞。浮大而长。其色脾土。中央之黄。肺积息贲。浮毛色白。奔豚属肾。沉急面黑。五脏为积。六腑为聚。积在本位。聚无定处。驶紧浮牢。小而沉实。或结或伏。为聚为积。实强者生。沉小者死。生死之别。病同脉异。气口紧盛。为伤于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疾。滑而不匀。必是吐泻。吐泻之脉。脉代勿讶。夏月泄泻。脉大暑湿。洪而数溲。脉必虚极。治暑湿泻。分其小便。虚脱固肠。罔或不痊。无积不痢。脉宜滑大。浮弦为死。沉细无害。五疸湿热。脉必洪数。如或微涩。其证虚弱。骨蒸劳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如汗加嗽。非药可除。头痛阳弦。浮风紧寒。风热洪数。湿细而坚。痰气头痛。虽弦必涩。痰厥则滑。肾厥坚实。痈疽浮数。恶寒发热。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疼者阳。不数不热。不疼阴疮。发痈之脉。弦洪相搏。细沉时滑。肺肝俱数。寸数而实。肺痈已成。寸数虚涩。肺痿之形。肺痈色白。
脉宜短涩。死者浮大。不白而赤。肠痈难知。滑数可推。数而不热。肠痈何疑。迟紧未脓。
下以平之。洪数脓成。不下为宜。阴搏于下。阳别于上。血调气和。有子之象。手之少阴。其脉动甚。尺按不绝。此为有孕。少阴属心。心主血脉。肾为胞门。脉应于尺。或寸脉微。关滑尺数。往来流利。如雀之啄。或诊三脉。浮沉一止。或平而虚。当问月水。妇人有病。而无邪脉。此孕非病。所以不月。男女之别。以左右取。左疾为男。右疾为女。沉实在左。浮大在右。右女左男。可以预判。离经六至。沉细而滑。阵痛连腰。胎实时脱。血瘕弦急。而大者生。虚小弱者。即是死形。半产漏下。革脉主之。弱即血耗。立见倾危。诊小儿脉。浮沉为先。浮表沉里。便知其源。大小滑涩。虚实迟驶。各根据脉形。以审证治。大凡妇人。及夫婴稚。病同丈夫。脉即同例。惟有妇人。胎产血气。小儿惊疳。变蒸等类。各有方法。与丈夫异。要知妇孺。贵识证形。问始知详。脉难尽凭。望闻问切。神圣工巧。愚者昧之。明者了了。病脉诊法。大略如斯。若夫持脉。尤所当知。谓知春弦。夏洪脉钩。秋则脉毛。冬则为石。实强太过。病见于外。虚微不及。病决在内。四脉各异。四时各论。皆以胃气。而为之本。胃气者何。脉之中和。过与不及。皆是偏颇。春主肝木。夏主心火。脾土乘旺。则在长夏。秋主肺金。冬主肾水。五脏脉象。与五运配。肝脉弦长。厌厌聂聂。指下寻之。如循榆叶。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是谓太过。受病于肝。急如张弦。又如循刃。如按琴瑟。肝死之应。浮大而散。心和且安。累累如环。如循琅 。病则益数。如鸡足举。死操带钩。前曲后距。浮涩而短。蔼蔼如盖。此肺之平。按之益大。病如循羽。不下不上。死则消索。吹毛扬扬。沉濡而滑。肾平则若。上大下锐。滑如雀啄。肾之病脉。啄啄连属。连属之中。然而微曲。来如解索。去如弹石。已死之肾。在人审识。脾为中州。平和不见。
然亦可察。中缓而短。来如雀啄。如滴漏水。脾脏之衰。脉乃见此。人有肥瘦。修长侏儒。
肥沉瘦浮。短促长疏。各分诊法。不可一途。难尽者意。难穷者理。得之于心。应之于指。
勉□小子。日诵琅琅。造道之玄。筌蹄可忘。
卷之二 脉诀第二
伤寒脉一首
(出伤寒百证歌)大浮数滑动阳脉。阴病见阳生可得。沉涩弦微弱属阴。阳病见有阴终死厄。阴阳交互最难明。
轻重斟量当别白。轻手脉浮为在表。表实浮而兼有力。但浮无力表中虚。自汗恶风常淅淅。
重手脉沉为在里。里实脉沉来亦实。重手无力大而虚。此是里虚宜审的。风则虚浮寒牢坚。
水停水 必沉潜。动则为痛数则热。支饮应须脉急弦。太过之脉为可怪。不及之脉亦如然。
荣卫太盛名高章。高章相搏名曰纲。荣卫微时名 卑。 卑相搏损名彰。荣卫既和名缓迟。
缓迟名沉此最良。九种脉中辨虚实。长沙之诀妙难忘。瞥瞥有如羹上肥。此脉定知阳气微。
萦萦来似蛛丝细。却是体中阴气衰。脉如泻漆之绝者。疾人亡血更何疑。阳结蔼蔼如车盖。
阴结循竿亦象之。阳盛则促来一止。阴盛则结缓而迟。纵横逆顺宜审察。残贼灾怪要须知。
脉静人病内虚故。人安脉病曰行尸。右手气口当主气。主血人迎左其位。气口紧盛食必伤。
人迎紧盛风邪炽。数为在腑迟为脏。浮为在表沉在里。浮紧兼涩寒伤荣。脉浮而缓风伤卫。
脉浮大忌令人吐。欲下犹防虚且细。沉微气弱汗为难。三者要须常审记。阳加于阴有汗证。
左手沉微却应未。跗阳胃脉定死生。太溪肾脉为根蒂。脉来六至与七至。邪气渐深须用意。
浮大昼加并属阳。沉细夜加分阴位。九至以上来短促。状若涌泉无入气。更加悬绝渐无根。
命绝天真当死矣。病患三部脉调匀。大小浮沉迟速类。此是阴阳气已和。勿药自然应可喜。
卷之二 脉诀第二
伤寒死脉一首(同前)
伤寒死脉定难痊。阳病见阴端可怜。上气脉散为形损。耳聋浮涩命难全。谵言身热宜洪大。
沉细而微寿不延。腹大泄利当微细。紧大而滑定归泉。吐衄若得沉细吉。浮大而牢叹逝川。
阴阳俱虚热不止。乍疏乍数命归天。如屋漏如雀啄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虾游鱼翔脉证乖。
转豆偃刀形候恶。下不至关阳气绝。上不至关阴气铄。代脉来时不用医。必定倾危难救药。
热门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