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伤寒十九条
千金方论曰。小儿未能涉冒霜雪。乃不病伤寒也。然天行非节之气。其亦得之。有如行瘟之年。小儿出腹患斑者。治其时行节度。故如大人之法。但用药分剂少异。药少冷耳。
又曰。治小儿未满百日。伤寒鼻衄。身热呕逆。麦冬汤。
又曰。治少小伤寒。芍药四物解肌汤。
又曰。治少小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麻黄汤。(活人书减桂半两。加石膏。名石膏麻桂汤。)
又曰。治小儿伤寒。以葛根汁淡竹沥各六合。二味相和。二三岁儿。分三服。百日儿酌服。不宜生。煮服佳。
又曰。治小儿时气。枇杷叶三两。捣。以水五升。煮十沸。取汁。日五六遍淋之。若复发热。烧雄鼠屎二三枚。用水调服之。
又曰。治小儿伤寒久不除。瘥后复剧。瘦瘠骨立。五味子汤。
又曰。治少小伤寒。宜莽草汤。治之避眼与阴。
又曰。小儿伤寒发黄者。捣土瓜根汁三合服之。
又曰。捣青麦汁服之。
又曰。韭根汁澄清。滴儿鼻中如大豆许。即出黄水瘥。
又曰。小豆二七粒。瓜蒂二七枚。糯米四十粒。以少许吹鼻中。活人书论小儿伤寒曰。治法与大人同。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寻常风壅发热。痰嗽烦渴。惺惺散主之。咽喉不利。痰实咳嗽。鼠粘子汤主之。头额身体温热。大便黄赤。腹中有热。四顺散、连翘散、三黄丸主之。头额身体温热。大便白而酸臭者。胃中有食积。双丸主之。小儿无异疾。惟饮食过度。不能自节。心腹胀满。身热头疼。双丸悉主之。小儿身体潮热。头目碎痛。心烦神躁。小便赤。大便燥。此热剧也。洗心散、调胃承气汤主之。头疼发热。偎人畏寒者。此伤寒症也。升麻汤主之。无汗者。麻黄黄芩汤。有汗者。升麻黄芩汤。皆要药也。小儿寻常不可过当服凉药。胃冷虫动。其症与惊相类。医者不能辨。往往复进惊药。如脑麝之类。遂发吐。胃虚而成慢惊者多矣。小儿须有热症。方可疏转。仍忌用丸子药利之。以大黄川芎等 咀。作汤液。以荡涤蕴热。盖丸子巴豆。可攻食积耳。雍曰。此症不止小儿伤寒症。亦多及余病。故详录之。
又曰。治小儿风热。及伤寒时气。疮疹发热。宜惺惺散。
又曰。治伤寒中风。头痛。憎寒壮热。肢节痛。发热恶寒。鼻干不得睡。兼治小儿大人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寒暄不时。人多疾疫。乍暖脱着。及暴热之次。忽变阴寒。身体疼痛。沉重如石者。升麻汤主之。
又曰。治胸中客热。口舌咽中生疮。赤眼。目睑重不欲开。疮疹已发未发。宜服甘露饮子。
又曰。洗心散通治麸豆疮。时行瘟疫。狂语多渴者。
又曰。连翘饮子治小儿一切热。
又曰。解大人小儿膈热。退壅盛。凉心经。宜四顺散。
又曰。治小儿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宜石膏麻桂汤。(千金名麻黄汤)
庞氏曰。小儿伤寒。发热自汗。多啼。宜葛根芍药汤。
又曰。小儿伤寒。不解。发惊。妄言语。狂躁潮热。钩藤大黄汤。
又曰。小儿伤寒。结胸。其项强眼翻。弄舌搐搦。如发痫状。久则哽气。但啼声不出。医亦多作惊风治之。其脉浮滑。试以指按心下则痛而啼。宜半夏黄连栝蒌汤。斟酌大小服之。当出黄涎。便瘥。
又曰。小儿伤寒。始因壮热不除。被汤丸下后。其症一如前结胸状。但啼声不出。医又以惊风治之。多服凉药无验。此由误下后。毒气结在心胸。内热吐涎。涎裹药。不能宣行所致。宜服荡涎散取下黑黄涎。犹包裹诸药。啼声一出即安。雍曰。此因初误下后。凉药不宣通。方服荡涎散。
又曰。小儿伤寒。蒸起风热发痫。手足搐搦而不省。蛇皮汤。
又曰。小儿伤寒。胃中有热。烦闷不食。至日晚潮热颊赤。躁乱呕吐。芦根汤。
又曰。小儿伤寒后。盗汗。体热。咽干。犀角黄 汤。
热门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