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经证治四十七条
仲景曰。脉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庞氏云。宜大承气汤。雍曰未可也。更宜详余证。可下则下之。
又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又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常氏云。可四逆汤、甘草干姜汤。(金匮方)
又曰。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常氏云。可猪肤汤。雍曰。少阴有伏气。病亦如伤寒。法先咽痛。次必下利。与前证相似。古人谓之肾伤寒。其病轻。不传经。治法不可同。咽痛则半夏桂枝甘草汤。下利用四逆汤。二三日即愈。
又曰。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常氏云。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以救火逆。猪苓汤、五苓散以通小便。
又曰。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又曰。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雍曰。可附子汤。
又曰。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又曰。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常氏云。可当归四逆汤。
又曰。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常氏云。吴茱萸汤。雍曰。凡少阴病。烦躁者。不可下。先服吴茱萸汤。以烦躁非实热。且手足多逆冷也。
又曰。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又曰。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又曰。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常氏云。少阴。太溪穴也。庞氏云。言发热者。谓其身发热也。太溪穴。在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
又曰。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常氏云。可桃仁承气汤、芍药地黄汤。(未见方)
又曰。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常氏云。可芍药地黄汤。雍曰。仍灸太溪。三阴交。及涌泉穴。
又曰。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雍曰。灸太溪等穴。仍服四逆汤。
又曰。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庞氏云。烦躁者。内烦躁也。与吴茱萸汤。正宜细审其生死也。
又曰。凡少阴四逆者。宜温之。
雍曰。此正仲景吴茱萸汤证。不当不治。仍灸太溪。
又曰。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庞氏云。此当是少阳冒昧。汗 然出。脉匀小浮者。少阴无眩冒之证。雍日。千金翼作少阴。
又曰。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千金翼同。一作吐利而躁逆者死。)庞氏详定云。吐利烦躁者死。雍曰。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已见前证。不应重出。此正谓不烦而躁。属利证也。更宜吴茱萸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仍灸太溪穴。
又曰。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又曰。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又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庞氏曰。少阴病脉沉。不知何沉也。且沉紧发汗则动经。沉数为病在里。不可发汗。此脉或沉而濡。或沉而微。是表中寒而里不消。脉应里而发在表。故以细辛之药温散而取汗也。
又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庞氏曰。谓初得病二三日。常见少阴证无阳者。须发小汗也。
又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又曰。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常氏云。当灸膈俞关元穴。背俞第三行。雍曰。此有漏字。当是灸膈俞及关元穴也。膈俞是背俞第二行穴。
又曰。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又曰。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又曰。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又曰。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常云。刺幽门交信。雍曰。宜灸。
又曰。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雍曰。凡少阴病。四逆而烦躁者。未问其余证。先宜服吴茱萸汤。四逆而无烦躁证者。先宜服四逆汤。四逆下利脉不出者。先宜服通脉四逆汤。此三者。治少阴证大要药也。
又曰。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又曰。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庞氏云。半夏散亦主之。
又曰。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又曰。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又曰。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又曰。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又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雍曰。真武汤不愈者。小青龙汤。
又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又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又曰。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又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又曰。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一法用大柴胡)雍曰。惟口干燥一证见热。更当细详其余证。方敢用。
又曰。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又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又曰。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又曰。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脉经云。灸厥阴可五十壮。常氏云。可灸大冲穴。雍曰。仍灸太溪。
问曰。自利者。三阴证也。仲景以自利不渴者属太阴。渴者属少阴。何也。雍曰。太阴。脾之经也。其脉布胃中。与胃为表里。脾本恶湿。加以胃中寒。故不渴也。少阴。肾之经也。肾属水。故恶燥。经中有邪。则肾当大燥。于是引饮自救。故渴也。是以太阴无渴证。少阴有渴证也。
热门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