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热病篇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痱亦风属犹言废也。上节言身偏不用而痛。
此言身不知痛而四肢不收。此偏枯。痱病之辨也。○痱。肥沸二音。)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其言微有知者。神气未为全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神失则无能为矣。)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当刺其表也。若病始于阴直中脏也。多不可治。故不复言之。)风痉。(强直也。)身反折。(反张向后此风症在膀胱经也。)先取足太阳及 中。(京骨。及委中。)及血络出血。(又刺浮浅之络。皆出其血。)中有寒。取三里(若中气有寒。当取足阳明之三里温补胃气而风寒可除也。○此节本在后。)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病在三阳。)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
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泻阳邪之实。仍补三阴之不足也。五十九刺法如下文。)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阳症得阴脉故不宜刺若察其可刺者。当急取之。虽不汗出。则邪亦从而泄矣。此言勿刺者。以其脉症相反有死征也。下文皆然)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弦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少商穴○弦一本作短。)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正气虚也。)病者溲血。口中干。(伤其阴也。)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脉要精微论吴氏注。五来一止。七来一止。曰代脉)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气)喘。且复热。勿刺其肤。(刺则重伤其气)喘甚者死。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脉躁盛。为将汗之兆。入热病七日八日而脉犹不躁即有躁意。而力不散大。至不数疾皆正气衰微。不能鼓动。故当再俟三日。庶得有汗若三日不汗。又逾四日。阴阳不应期当死也。凡若此者。既不得汗。其气必虚故勿为肤腠之刺。)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邪在肤腠。肺经病也。当用 针以刺五十九穴之皮部。)苛疹鼻。索皮于肺。
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苛疥也轸当作疹鼻上生疹。皆属于肺。求之于皮。即所以求于肺也属邪火烁金。治肺不应故泻心火以泄热。)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 。干唇口嗌。取之脉。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涩燥涩也。倚身无力也。兼之热而烦闷唇口与嗌俱干者。邪在血脉。心经病也。故当用 针以刺五十九穴之脉分。肤胀口干令汗出。亦皆脉病。求之于脉即所以求于心也。如刺此而不得效则当求之于水。水旺足以制火。而心热自退矣。)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 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邪在肤肉脾经病也。当用员利针以刺五十九穴之肉。分也,若目 青者。木气乘土。亦为脾病。求之于肉即所以求于脾也。
如刺此而不得。效则当补。其肝木。木能胜土而脾热当自平矣。)热病面青。(肝色。)脑痛。(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手足躁。(木病在四未。)取之筋间。(筋结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用锋针泻其四逆等症。)筋 。(足不能行。)目浸。(泪出不收。)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此皆肝病。其合在筋。故但求之于筋。即所以求于肝也。如刺此而不得效则当补其肺金。金能胜木。而肝热可平矣。)热病数惊。螈 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锋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此皆心经病也。若阳极阴虚而病癫疾发为血余。故毛发亦去。心主血脉。求之于血即所以求于心也。如刺此而不得效。当补肾水以制火。真阴自复矣。)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肾经之病。故当用锋针以刺五十九穴之骨分。其不食者。阴邪盛也。啮齿。耳青皆为肾病肾属水。其合在骨。故但求之于骨。即所以求于肾也。
如刺此而不得效当补。脾气之肉分。则土能胜水。而肾邪可平矣。)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寒者。(阴胜之时)热在髓死不可治 热病头痛颞 目螈脉痛。(足少阳脉连目脉抽掣而痛。)善衄。(鼻血)厥热病也。(热逆于上。)取之以第三针。( 针也)视有余不足。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 。(脾胃二经之俞太白陷谷)及下诸指间。(又如膀胱束骨。胆临泣。详在后。)索气于胃胳得气也。(胳当作络。阳明之络曰丰隆,别走太阴故取此可以得气。)热病挟脐急痛。(肾经所行)胸胁满。(脾经所行。)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少阴太阴之脉俱上络咽嗌。即下支所谓廉泉也。)热病而汗且出。
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三阴交。)以止之。(寒热病篇。臂太阴可汗出一节当参看。)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
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汗不得出。面戴阳者。皆阴不足也。岁属邪犯阳明胃虚甚也)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脾衰)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目不明。脏腑之精气竭也。热不已。表里之阴气竭也。)四曰老人婴热而腹满者。死。(邪伤脾藏也。)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邪盛阴伤也。)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心肝脾肾之脉皆系于舌本。舌本烂。加之热不已。三阴俱损也)七曰咳而衄。(邪在肺。)汗不出。(或)出不至足者死。(真阴溃竭也。)八曰髓热者。死。(邪入最深。
乃为髓热肾气败竭也。)九曰热而痉者死。(热极生风)腰折螈 。(抽掣)齿噤 也。(牙关不开曰噤。切齿。曰 。皆痉之谓也。○ 音解。)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 。(六经井穴。)五指间各一。凡八 。足亦如是。(此言。本节之后各一穴也。如手经则太阳之后 。少阳之中渚。阳明之三间。少阴之少府。左右共八 也。足亦如是者。太阳之束骨。少阳之临泣。阳明之陷谷。太阴之太白。左右又共八穴也)头入发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 。(五处承光通天。)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 。(自上星之次向后。去中三寸两边各五。即足少阳之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左右共十穴也)耳前后。口下者各一。(听会完骨承浆。共五穴)项中一。(哑门)凡六 巅上一。(百会)囟会一。发际一。(前发际神庭后发际风府。凡二 。)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按此篇热病五十九俞。与素问水热穴论热病五十九俞惟十八穴相合。其余皆异。然本篇所言者。多在四肢。盖以泻热之本也。水热穴论所言者。多随邪之所在。盖以泻热之标也当总求二篇之义。各随其宜而取用之。)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指之端。(隐白)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心疝暴痛。
取足廉痛不可及头。取(关冲)目中赤痛。从内 始取之阴跷。(照海穴)癃。取之阴跷。及三毛上。(肝经大敦。)及血络出血。(肾与膀胱为表里肝经行于少腹故当取此二经。若其有血络者皆刺出血。)男子如蛊。女子如 。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蛊。如犯蛊毒胀闷也。马注 。疑当作疽类经注当作胎。如蛊如胎无是病而形相似也,身体腰脊如解。倦散不收也。跗上足面也。以阳明经为言。凡其盛者。皆当刺出其血。)
热门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