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终始篇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此阴阳以表里言。正气在中。

故当补阴。邪自外入。故当泻阳。阳邪去而真气复。故音气益彰。耳目聪明也。)反此者。血气不行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泻者欲其虚也。既泻之后。虽其脉大如旧。但得和软不坚。即其效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脉坚如旧。虽言病去复旧。而病实未除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补者欲其实实则脉坚。)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既补之后。而脉之大小如旧。虽言身体已快。病未除也。二节云大者。概指脉体进退而言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补则脉坚。泻则脉不坚者。若或有痛。虽未随针即愈。亦必以渐而去矣。)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必治其病所从生。而后可得终始之义。

终始。即本末之谓。)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或阴或阳。无所改易。不相移也。虚者自虚。实者自实。亦不相伤。此则无所从生。而各病其病但求其经而取之。)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义如下文)邪辟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 。(六句言病变也。凡此者。皆须用针。治以三刺之法。则诸病可去也。)故一刺则阳邪出。(初刺之在于浅近。故可出阳分之邪。)再刺则阴邪出。(再刺之在于深远故可出阴分之邪。)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为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三刺之在侯谷气。即元气也。止。出针也。盖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邪气去而后谷气至。故已补而实。则虚者坚已泻而虚。则坚者软是以知谷气之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谷气。至者。知邪气之去也。虽阴阳经气未见即调而病则已愈故上文曰补则实写则虚病必衰去。)阴盛而阳虚。(脉口盛也。)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人迎盛也。)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治病皆宜先顾正气。后治邪气) 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三脉谓阳明经属兑至冲阳。厥阴经大敦至太冲。少阴经自涌泉以上太 。三者皆在足大指之后也。)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为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

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在足跗上也。)厥阴在内。(在足跗内也。)少阴在下。(涌泉穴起于足心在足跗下也)补(当作刺)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 。以极出其邪气。(刺法惟二。则补泻而已。

一者因其方实。故深刺勿按其 。以出其邪气。此泻法也。)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无使邪气得入。(一者。因其方虚。故浅刺以养血脉。疾按其穴。以拒邪气此补法也。)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此虽言针下之气。然脉气之至亦如此。)脉实者。

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其上重舌。刺舌柱(舌下之筋如柱者。)以铍针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

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此言病气之中人。随时气而为浅深也。)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同剂。针曰砭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痒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

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邪之在表者。其气外发。或气往来行则流而为痒。)刺热厥者。二阴一阳。(补阴经二次。泻阳经一次。)刺寒厥者。二阳一阴。(补阳经二次。

泻阴经一次。)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

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少气而形肉未脱。其脉躁急。其病躁而厥逆者。气虚于内。邪实于经也。所刺在络。其用轻浅。则精气之散者可收。邪气之聚者可散也。)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母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

令志在针。(言刺此者。必清必静。聚精会神。详察秋毫。令志在针。庶于虚实疑似之间无误也。)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言气虚邪热之病。用针宜从容以移其神耳。)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既刺之后。尤当戒慎男子忌内。女子忌外。忌外者。坚拒勿出忌内者。谨守勿内。则其邪气必去。正气必复。是为得气。)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

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步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 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为伐身。形体淫 。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为失气也。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