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寿天刚柔篇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
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阴病在阴分)刺阴之荥输。(如手太阴经鱼际大渊也)病在阳之阳者。(阳病在阳分)刺阳之合(如手阳明经曲池也)病在阳之阴者。(阳病在阴分。)刺阴之经。(如手太阴经经渠。其气正盛。即阴中之阳也)病在阴之阳者。
(阴病在阳分)刺络脉。(如手阳明偏历也)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病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病浅在外。)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病深在内。)无形而痛者。其阳完(固也)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凡表里虚实其治皆然)阴阳俱动。(表里皆病)乍有形。乍无形。(往来不常)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阴病甚于阳也。)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若求其在表。而里亦病求其在里。而表亦病。此以阴阳并伤故曰不表不里治之为难。形将不久矣。)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此形气内外之相应也 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哀之。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寒痹之留于经者。刺后使内热也)营之生病也。
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音凯)贲响。(肠胃雷鸣。)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刺布衣者。以火淬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此明上文刺寒痹者内 之法)
热门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