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中风(一)

中风者。专主正气。气虚而痰气乘之所致也。分气血而治之。经云。且如舟行于水。人遇于风。舟漏则水入。体涌则风伤。按治法。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利。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先养血而后去风。必用顺气排风等剂。如左手脉来无力。属血虚。治以血药倍多。右手脉来无力。

属气虚。治以气药倍多。依方随病制宜。无如胶柱鼓瑟而误察病。反嗔制方之不精也。

秘传加减省风汤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羌活 防风 黄芩 白芷 白朮 红花(有死血者加之)

上细切作一服。用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再用木香磨姜汁竹沥入药内搅匀服。

血虚者。加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去红花。气虚者。加人参。黄 。去白芷。痰盛者。加栝蒌仁。枳实。大便燥闭。脉实者。加大黄。切牙闭目者。用皂荚末。芦筒吹入鼻内。或装于纸。捻冲。

有嚏者可治。否则不治。痰盛者。重用槌法内吐痰甚良。痰大出即苏。量老幼元气虚实治之。凡中风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吐沫直视。喉如鼾睡。肉脱筋痛。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汗缀如珠。

皆为中风不治之证也。中风灸法风府(二)人中(一)颊车(二)合谷(二)各灸七壮

中寒(二)

中寒者。属冬时中于寒。手足厥冷。或腹痛呕吐。甚则晕倒昏迷不省人事。脉沉迟无力。

治宜辛温之剂。大法风中则身温。寒中则身冷者是也。

秘传加减理中汤(中寒轻者用此方)

人参 白朮 干姜 甘草 干葛 肉桂 陈皮 半夏 茯苓 细辛上细切。作一服。用水二盏。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中寒重者。六脉全无。或腹痛泻痢不止。加附子。如身甚恶寒者。加麻黄。煨生姜。水煎。临服时。再加姜汁半盏服。其患者皮肤外。仍用生姜捣碎炒热。款款熨之良。

中暑(三)

中暑者。即夏时所受三伏火也。在天为火。在地为暑。在人脏为心。凡暑气先中于心。脉虚身热。自汗背恶寒。毛耸齿燥。避暑深堂大厦。得此证者。名中暑是也。行人冲走长途。或田野力农卒倒者。名中热是也。夫中暑者。阴证内伤之为病也。中热者。阳证外感之为病也。经云治暑当降火。宜此饮随证加减。

秘传加减香薷饮香薷 白扁豆 黄连 甘草 麦门冬五味子 知母 陈皮 茯苓 浓朴上细切。用水二盏。加姜枣灯芯。煎至一盏。去渣不拘时冷服。身热者加柴胡。呕者加半夏姜汗。渴者加天花粉。元气虚者加人参黄 。小便短赤或涩者。加山栀仁泽泻。自汗或水泻者。

加炒白朮升麻。头痛者加石膏川芎。

清暑益气汤(治长夏一切等证。)

白虎汤(治暑热发渴。并见卷上汤类。)

益元散(治中暑身热烦渴小便不利等证。即六一散。)

五苓散(治湿热发热黄证。并见卷上散类。)

若加茵陈。治湿热发热黄证最捷。若暑湿二邪交病。加平胃散。名胃苓汤。

中湿(四)

中湿者。须分内外而治也。内湿者。乃饮食生冷所伤也。外湿者。皆山岚露雨。水土之气所中也。

其人脉俱沉细。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秘传加减渗湿汤苍朮 浓朴 陈皮 茯苓 半夏 黄连 灯芯上细切。作一服。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盏。去渣纳盐二字服。内湿者。食下必呕吐。腹中胀满。小便短赤。加山楂枳实黄连炒萝卜子。

外湿者。身体必肿痛。寒热往来。小便短赤。加羌活木通黄芩。小便不利者。加猪苓泽泻。

发黄者。专主湿热所成。如 曲相似。盖湿热则易为黄矣。利小便为上策。加茵陈滑石木通猪苓泽泻山栀黄柏。

感冒(五)

感风者。脉多浮数。其证身热面光。有汗恶风。鼻塞声重。头疼涕唾稠黏。感寒者。脉多浮紧。其证身热面惨。无汗恶寒。腰背拘急。头项强痛。感冒之初。治此病者。须当诊按分别之。

引方参苏饮(治感风无汗。鼻塞声重。头疼。见卷止饮类。)

若冬月外感。恶寒无汗。咳嗽。鼻塞声重者。加麻黄杏仁金沸草表汗散之。若春夏秋三季咳嗽有痰者。去人参木香。加桑白皮杏仁。若头痛兼咳嗽者。加川芎细辛。若气促喘嗽不止者。

加知母贝母。若肺寒咳嗽者。加五味子干姜。若痰热者加片芩。若胸满痰多者。加栝蒌仁。如痰唾如胶者。加金沸草。若呕逆者。加藿香砂仁。若心下痞闷。或胸中烦热。或嘈杂恶心。或停酒不散者。倍干葛陈皮加黄连枳实。若脾泄者。加莲肉白扁豆。若似疟者。加草果川芎。若鼻衄者加四物汤。

藿香正气散(治时令不正瘟疫大行感冒等证。)

大腹皮(制) 紫苏 藿香 白芷 茯苓(各六分) 浓朴(制) 白朮 陈皮桔梗 半夏(各四分) 甘草(炙二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羌活冲和汤(以代桂枝麻黄青龙各半等汤。此太阳经之神药也。治春夏秋非时感冒。暴寒头痛。发热恶寒。脊强无汗。脉浮紧。此是太阳膀胱经受邪。是表证。宜发散。不与冬时正伤寒同治法。

此汤非独治三时暴寒。春可治温。夏可治热。秋可治湿。治杂证亦有神也。秘之。勿与庸俗知此奇妙耳。)

羌活 苍朮(各一钱半) 防风 黄芩 川芎 白芷 甘草(各一钱) 生地黄(二钱)

细辛(五分不可多)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一盏。槌法加葱白捣汁五匙。入药再煎一二沸。

若发汗宜热服。止汗宜温服。若胸中饱闷。加枳壳桔梗。去生地黄。若夏月加石膏知母。名神术汤。若服此汤不作汗。加苏叶。若喘而恶寒身热。加杏仁生地黄。若汗后不解。宜要服汗下兼行。加大黄釜底抽薪之法。若春夏秋感冒非时伤寒。亦有头痛恶寒。身热。脉浮缓自汗。宜实表。

去苍朮加白朮。汗不止加黄 。即加减冲和汤。再不止。以小柴胡东加桂枝芍药一钱如神。

以上二证。如法治而未愈。或合吐。或合下。更于伤寒论中求之合证。若虞机之省括于度。

发无不中矣。

凡伤寒传经之证。初得太阳经病。恶寒发热。头项强。腰脊痛。无汗。急用羌活冲和汤表之而愈。或诸痛悉除。亦不恶寒。但发热不解。或微汗 然出。此为挟虚证。宜用补中益气汤为主治。有汗加桂枝芍药。汗未透。脉尚浮紧。加羌活苍朮防风葛根。倍升麻柴胡。满闷者去黄 。人参。仍头痛未除。加川芎白芷荆芥薄荷细辛葛根若渴加五味子麦门冬天花粉。三四日间。不宜前药。则以小柴胡汤。验证加减。如寒热胁痛。少阳外证悉具。只以本方服之。若兼腹满自利。已见太阴证而少肠证尤未除者。

本方中加五苓散。名柴苓汤。热甚者去桂倍黄芩。渴甚者本方去半夏加五味子天花粉。五六日不大便。潮热引饮。本方中去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壳浓朴大黄。甚者加芒硝。或用河间三一承气汤。

七八日过经不解。热不退。或黄连解毒汤。凉膈散。选而用之。或仍以小柴胡汤看证调治而愈。或愈后因劳役复热者。仍用补中益气汤。多服数帖自安。虽因食复病。切不可轻用大黄芒硝之类下之。

盖病后气血大虚。若复下之必死。慎之慎之。

上证治法内方。悉见前集。再不重立。此载大略未备。治此证者。须于仲景伤寒论中。熟览详究用药。庶无误矣。

内伤(六)

内伤者。皆由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劳役过伤。或触犯贼风。恶寒发热。宜察表里虚实。内伤外感之候。亦有外感挟内伤。有内伤挟外感。此撮要言。更遍览东垣论中。庶得详悉大法。

宜以扶植胃气为本。斟酌用药。毋违东垣之指也。

引方补中益气汤(见卷上汤类。备录加减法。)

若咽干。本方加干葛。若心刺痛。乃血涩不足。倍当归。若精神短少。倍人参加五味子。若头痛。

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顶脑痛。加 本细辛。若痰多。加半夏贝母生姜。若咳嗽。春加佛耳草款冬花。夏加五味子麦门冬。秋冬加连节麻黄。久嗽肺中伏火去人参。若恶食。食不下。乃胸中有寒。或气涩滞。倍陈皮加青皮木香。寒月更加益智草豆蔻。夏月加芩连。秋月更加砂仁槟榔。若心下痞闷。加芍药黄连。若腹胀。加枳实木香砂仁浓朴。寒月加生姜肉桂。若腹痛。加芍药甘草。有寒加桂心。夏加黄芩倍甘草芍药。冬加益智草豆蔻半夏。若胁痛或急缩。倍柴胡甘草。若脐下痛。

加熟地黄。不已。乃是寒也。加肉桂。若大便闭涩。加当归梢大黄。若脚软乏力或痛。加黄柏。不已更加防己。

若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之。

上方加减法。是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如病热中。则可用之。若未传寒中。则不可用。此盖甘酸适口以益其病耳。如黄 人参甘草芍药五味子之类是也。(见脾胃论。)

朱砂安神丸调中益气汤草豆蔻丸(治宿食不消胃口痛。)

枳术丸(治痞满消食强胃等证。并见卷上汤类丸类。)

若元气虚弱。饮食不消。心下痞闷。本方加橘皮一两。名橘皮枳术丸。

若治饮食太过。致心腹满闷不快。本方加炒神曲一两。炒麦 曲一两。名曲 枳术丸。若破滞气。消饮食。开胃进食。本方加木香一两。名木香枳术丸。若治因冷食内伤。本方加制半夏一两。

名半夏枳术丸。

若治伤肉食湿面。辛辣味浓之物。填塞闷乱不快。本方加酒炒黄连酒蒸大黄。炒神曲。净橘红。

各二两。黄芩四两。名三黄枳术丸。

保和丸(治一切饮食所伤。胸腹饱闷不安。或腹中有食积癖块。多服日渐消散。若脾胃虚者。恐不可服。)

山楂肉(五两) 神曲(炒) 半夏(炮去皮各三两) 茯苓 陈皮(去白) 萝菔子(炒)

连翘(各一两)

上为细末。别用生神曲五两。入生姜汁一小盏。水调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三五十丸。

清米饮汤送下。若健脾胃。消食积。加麦 面一两。

白朮二两。名大安丸。一云脾虚者服之。虚虚之祸。疾如反掌。或以四君子等物作汤。使送下。

盖山楂一味。大能克化食物。若胃中无食。脾虚不运。不思食者。服之则克伐脾胃之气。故云然也。

加味二陈汤(导痰补脾。消食行气。)

陈皮 茯苓 神曲(炒各七分) 山楂肉(一钱五分) 半夏(泡去皮) 香附子(各一钱)

川芎 苍朮 白朮(各八分) 麦芽面(炒) 砂仁(炒各五分) 甘草(炙三分)

上除神曲麦芽面细研另包。余细切作一服。生姜三片。枣一枚。水二盏。煎一盏。调神曲麦芽面入内搅服。

木香导滞丸(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宜用。)

大黄(一两) 枳实(制) 神曲(炒各五钱) 白茯苓 黄芩 黄连(去毛) 白朮(各三钱)

泽泻 木香 槟榔(各二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温滚水食远送下。量强弱加减丸数。

以利为度。

加减润肠丸(治伤食心腹痛。能润血燥热。通大便。)

大黄(倍加) 黄芩 麻黄 郁李仁 杏仁(去皮) 浓朴 枳壳 陈皮(去白) 当归梢萝菔子(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前滚白水送下。

备急大黄丸(治心腹诸卒暴痛。食积胸满。下咽气便速行。)

大黄 巴豆(去皮油膜) 干姜(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汤送下。以利为度。

人参养胃汤(治内伤饮食。心腹胀痛。吐泻疟疾初起。疟后调理脾胃。)

苍朮 浓朴 陈皮(去白) 甘草(炙) 人参 白茯苓 半夏(去皮) 草果 藿香加砂仁 香附子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乌梅一个。煎至一盏。去滓温服。若 疟寒多者。加炮附子。

参苓白朮散(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呕吐泻痢。或大病后补助脾胃。此药极妙。)

八参 白茯苓 白朮 干山药 白扁豆(去壳姜汁浸炒各一两五钱) 甘草(炙) 薏苡仁(炒)

桔梗(米泔水浸) 莲肉(去心) 砂仁(各一两)

若治噤口痢。用石莲肉加石菖蒲一两。有气更加木香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枣汤送下。噤口痢。用粳米汤。休息痢。用砂糖汤调送下。

郁证(七)

郁证者。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郁而成癖。血郁而成症。食郁而成痞满。

丹溪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引方六郁汤(解诸郁)

陈皮(去白一钱) 香附子(二钱) 半夏(泡去皮) 山栀仁(炒) 赤茯苓(各七分)

苍朮 抚芎 砂仁(炒研细) 甘草(炙各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用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若气郁。倍香附砂仁。加乌药木香槟榔苏梗干姜。若湿郁。倍苍朮加白朮。若热郁。倍山栀加黄连。若痰郁。加南星枳壳猪牙皂荚。若血郁。加桃仁红花牡丹皮。若食郁。加山楂神曲麦 面。

越曲丸(解诸郁)

神曲(炒) 香附(童便浸) 苍朮 川芎 山栀仁(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十丸。食远温滚水送下。

痰饮(八)

痰饮者。为患百端。夫善治痰。顺气为先。必兼实脾燥湿。王隐君有论。丹溪有方。治者于此求之。庶得详悉。不失医理之旨矣。

引方二陈汤(见卷上汤类。)

导痰汤(治风湿咳嗽等证。)

半夏(汤泡去皮二钱) 南星(煨) 陈皮(去白) 枳壳(麦麸炒) 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一钱) 生姜(五片)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若久嗽。肺燥热。去半夏。加五味子九粒。杏仁五分。

加味二陈汤(治痰理脾胃。)

陈皮(盐水浸八分) 半夏(姜汁炒一钱五分) 白茯苓(去皮) 白朮(各一钱三分)

香附(盐水拌炒七分) 连翘 黄芩(炒) 枳实(麦麸炒) 前胡 甘草(各五分炙)

栝蒌仁 桔梗 麦 (炒各一钱)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煎。临服入姜汁三匙。竹沥一杯服。

加减清膈化痰丸陈皮(去白) 贝母(去心) 半夏曲 天南星(汤泡姜汁浸炒) 白茯苓 天花粉(各一两)

片芩(去芦酒炒) 香附子(童便浸醋炒) 枳实(麦麸炒) 苍朮(米泔浸去皮炒) 海石(另研各八钱)

桔梗(六钱)

上为细末。烧竹沥。加生姜汁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九十丸。食远及临卧。滚白水送下。

加味化痰丸(治痰满胸膈。咽喉不利者。)

橘红(去白盐水洗) 半夏曲(炒各二两) 桔梗(米泔水浸) 海蛤粉(另研) 贝母(去心)

栝蒌仁(另研如泥) 香附(盐水炒各一两) 片黄芩(炒) 枳壳(麦麸炒) 连翘(各五钱)

诃子(去核) 桔白矾(另研各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炼蜜入真生姜汁。调和为丸。如黍稷米大。每服四五十丸。淡生姜汤送下。不可多服。

恐伤上焦元气。

清气化痰丸(治胸膈停痰。消饮食。理脾胃。顺气宽胸解郁。)

陈皮 青皮 苏子 香附子(各二两) 神曲 麦芽 山楂 茯苓 萝菔子 杏仁(各一两)

南星 半夏(各四两。以皂角二两。白矾二两。生姜四两。切片同水煮。取南星半夏焙干。)

上为末。竹沥姜汁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姜汤下。

咳嗽(九)

咳嗽者。须分春夏秋冬。并阴虚火动劳嗽风痰治之。春是春升之气。夏是夏火炎上。最重。秋是湿热伤肺。冬是风寒外感。痰嗽者。嗽动便有痰出是也。劳嗽者。盗汗面赤是也。火嗽者。乍进乍退是也。风寒嗽者。鼻塞声重是也。

秘传加味二陈汤(方见卷上汤类。)

春嗽。二陈东加五味子。白芍药。杏仁。柴胡。黄芩。生姜。煎服。

夏嗽。二陈东加黄芩。五味子。黄柏。知母。

秋嗽。二陈东加苍朮。白朮。五味子。黄芩。杏仁。

冬嗽。二陈东加桂枝。苏叶。细辛。杏仁。麻黄。

痰嗽。二陈东加桔梗。前胡。贝母。紫菀。白芍药。

劳嗽。二陈汤合四物汤。加杏仁。紫菀。五味子。贝母。款冬花。(若久嗽去款冬花。加罂粟壳。是治其本也。)

火嗽。用石膏杏仁汤。石膏。杏仁。桔梗。桑白皮。芍药。真青黛。贝母。栝蒌仁。栀子。陈皮。积壳。

甘草。

肺胀嗽。用桔梗香薷汤。桔梗。香薷。陈皮。枳壳。黄芩。贝母。桑根白皮。地骨皮。

青皮。柴胡。泽泻。甘草梢。天门冬。灯芯。

肺实嗽喘。(两寸脉洪而有力者。)用葶苈桑白皮汤。葶苈子。桑白皮。紫菀茸。款冬花。石膏。

杏仁。栝蒌仁。黄芩。陈皮。枳壳。天花粉。桔梗头。白茯苓。甘草梢。

肺虚喘嗽。(两寸脉微而无力者。)用五味子汤。五味子。人参。桔梗。

上半夜嗽者属阴虚。二陈汤合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五味子。

五更嗽者。属阳虚食积。二陈东加枳实。神曲。山楂。

凡嗽得出者用半夏。嗽不出者去半夏。用贝母。若干嗽者。为最难治。

疟证(十)

疟疾者。起于内伤外感。无痰不成疟。脉自弦数迟是也。治法当看所挟客邪何如。若有风散风。有寒祛寒。有暑消暑。有湿除湿。有痰治痰。有积除积。客邪既去寒热既准。然后可截寒来不久则肾虚。热来不久则胃虚。若不截止。必成劳矣。经云。先补正气。后退邪气。理之必然。

秘传人参鳖甲饮人参 鳖甲 苍朮 白朮 半夏 浓朴 川芎 当归 槟榔 青皮 甘草(炙) 生姜上细切。若日间发者属阳。用酒水各一盏。黑豆一撮。桃枝头七个。乌梅一个。同煎至七分。

露一宿。未发之先。去渣空心服。若夜间发者属阴。

加升麻桔梗。若寒多者。加桂枝。酒多水少。若热多者。加柴胡茯苓。

水多酒少。若元气不足者。加升麻。若渴甚者。加天花粉知母。若久不瘥者。加常山草果。

秘传平疟饮(治疟不问新久神效。)

槟榔 枳壳 陈皮 甘草(炙) 常山 桔梗 地骨皮 五加皮 赤芍药 白茯苓(一方无茯苓有草果)

上细切。各等分。用瓷碗盛之。酒浸露一宿。临发日。去渣空心热服。渣仍用酒一盏半。煎八分服。若寒多。倍加槟榔枳壳。若热多。倍加陈皮甘草。

加味小柴胡汤日间发者属阳。本方合四君子汤。加川芎。葛根。苍朮。陈皮。青皮。用水煎服。

夜间发者属阴。本方合四物汤。加青皮。用水煎服。

人参参胃汤(治疟后调理最妙。)

平胃散。加人参。茯苓。半夏。草果。藿香。生姜。乌梅。

上细切。用水煎服。如 疟寒多者。加炮附子。

泄泻(十一)

泄泻者。多因脾胃虚弱。为饮食所伤。及风寒暑湿之气所袭而成。此病治法。须分气虚食积并寒湿火。不可一概妄治。经云。虚者补之。寒者温之。湿者利之。火者降之。食积消之。此为大法。

秘传加减平胃散苍朮(米泔水浸去皮)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 陈皮(去白) 砂仁 猪苓 泽泻上细切。用水二盏。加姜枣灯芯。煎至八分。去滓食远服。若泻如清水。脉来无力者属寒。

加炮干姜。肉桂。甚不止。加制附子。若泻如痢。黄赤稠黏。或乍泻口渴。脉来无力者。属火加黄连。黄芩。炒干姜少许。若泻而腹痛。右关脉来有力者。属食积。加草果。枳实。山楂。若泻腹痛。或呕吐者。加木香磨姜汁服。若泻。小便短赤。脉沉者。属湿。加滑石。灯芯。

若泻。腹如雷鸣者。加煨生姜五大片。若久不止者。属脾泄。脉来无力。

加人参。黄 。若甚不止者。加升麻。炒白朮。苍朮。

温六丸(治泄泻并痢。)

六一散一料。加干姜五钱。一方去干姜加红曲五钱。名清六丸。治证见上。

上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饮汤送下。

秘传灸法(治吐泻垂死者。)

灸天枢气海三穴立已(天枢在挟脐二寸。气海在脐下一寸五分)

痢(十二)

痢者多是湿热。亦有食积者。初不可便用止涩之剂。宜早据虚实。通因通用为先。以断下为后。

祛外邪。分阴阳。清积滞。淡以渗泄。苦以坚之。又中间有权变。痢久不可下。当察证调之。

此乃概论。痢方纷杂。治者慎按焉。

引方感应丸(治痢初起祛逐之。此通因通用之法。见卷上丸类。)

秘传万病遇仙丹(治一切痢疾。并积聚 瘕。男子女人小儿一切腹病。惟孕妇不宜服之。)

黑丑(一斤取头末五两半生半炒用) 莪朮(生用) 茵陈(生用) 槟榔(生用)

三棱(醋浸煮) 猪牙皂角(醋浸去皮核。另为末。各五钱。)

上为细末。将皂角末用水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男妇每服三钱。小儿每服一钱五分。五更初用冷茶送下。痢五六次。见秽积乃除根。忌油腻湿面生冷之物。功效不可尽述。

大承气汤(见卷上汤类。初起用之。此仲景治痢之法。)

芍药汤(行血则便脓自愈。和气则后重自除。此药是也。见卷上汤类。)

香连丸(治下痢脓血。赤白相杂。里急后重。见卷上丸类。)

六一散(治痢之圣药。功不能述。见卷上散类。)

参苓白朮散(治噤口痢。一切痢。见内伤类。)

保和丸(治食积痢。湿热痢。看所感作汤送下。见内伤类。)

秘传香连丸(治大人小儿一切痢疾。)

黄连(二两。以一两同吴茱萸炒。以一两同砂仁炒。凡同炒者不用。) 木香(一钱)

肉豆蔻(面炮) 诃子(面炮去核各二钱)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若红痢。甘草汤送下。若白痢。

干姜汤送下。若红白相杂。清米汤送下。

秘传和中饮(治痢不分赤白新久。服之无不效者。若发热噤口不食者。慎勿服。)

白朮 陈皮(去白) 白茯苓 白芍药(各一钱) 草果(去皮七分) 甘草(炙三分)

陈仓米(二钱) 砂糖(二钱) 乌梅(一个) 罂粟壳(醋炙一钱五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三黄熟艾汤(治热积脏腑。下痢赤色。及治伤寒四五日而大小热痢。服诸药多不止。宜服之。小儿亦宜。)

黄连 黄芩 黄柏(各七分五厘) 熟艾(一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乌梅二个。用水煎服。

秘传团鱼羹团鱼(大者一个)

上一味。用水煮去肠甲。加生姜七片。砂糖一小块。不用盐酱。少入米粉。

作羹吃一二碗立愈。

胃苓汤(见卷上汤类。)

呕吐恶心(十三)

呕吐恶心者。宜分气虚。血虚、痰火、伤食。不可妄治。经云食顿出者名曰吐。食时欲呕不呕。欲吐不吐。名曰恶心。食后停寒在膈者。名曰伤食。若右手脉来无力者属气虚。有力属痰火。

若左手脉来无力属血虚。

秘传加味二陈汤陈皮 半夏 茯苓 白朮 甘草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一盏。去滓再入姜汁服。若气虚者。加人参黄 。

若血虚者。加当归。若痰火者。加姜汁。炒黄连。黄芩。山栀。若胃口有痰火者。加姜汁。炒黄连。

炒干姜。若挟食停寒者。加砂仁。枳实。山栀姜汁。若恶心者。加黄连。炒干姜。生姜汁。若脾胃弱者。加砂仁。藿香。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证。慎勿下。思邈云。呕家多服生姜。

吞酸(十四)

吞酸者。饮食入胃不化。湿热所蒸故也。法宜温药散之。若久吞酸不已。宜以寒凉药调治之。

秘传加味二陈汤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苍朮 枳实 浓朴 黄连 黄芩 山栀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煎一盏服。

秘传正胃丸吴茱萸 黄连(各一两)

上以黄连细切。同吴茱萸。以井花水浸七日。去黄连。将吴茱萸焙干。每日清晨服四十九粒。

米饮汤送下。

嘈杂嗳气(十五)

嘈杂者。似饥不饥。似痛不痛。主心血虚少。痰火所挠。而有懊 不自宁之况者是也。其证或兼嗳气。或兼痞满。或兼恶心。渐至胃脘作痛。痰火之为患也。治法消其痰。降其火。健脾行湿。是治其本也。

秘传加味四物汤(治嘈杂。主补血。)

当归 川芎 熟地黄 白芍药 人参 白茯苓 黄连 山栀仁 半夏 甘草(炙)

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服。若嘈杂心痛。加茯神。生地黄。

秘传加味二陈汤(治嗳气。主消痰。)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黄连 黄芩 山栀 桔梗(各以生姜汁炒)

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梅核气(十六)

梅核气者。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乃厉痰也。此积热过甚使然。

秘传加味二陈汤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黄芩 枳壳 苏子 桔梗 浓朴 肉桂(少许)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临服姜汁磨木香服之。

水肿鼓胀(十七)

水肿者。皆脾土有亏。不能防制肾水。以致泛溢于皮表也。其证先眼胞上下微肿。皮薄而光。

手按成窟。举手即起满。小便短赤者是也。治法须先顺气行水。然后实其脾土。滋养肺肾。以制木火二邪。更却盐味。断妄想。以防助邪而保母气。丹溪有论最详。治者推而求之。则达其蹊径矣。

秘传助脾渗湿汤(治水肿鼓胀。)

苍朮 白朮 人参 枳壳 枳实 黄连 山栀 浓朴 大腹皮 萝菔子(炒) 猪苓 泽泻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灯芯一握煎。再用生姜汁磨木香同服。若大便燥结者。加大黄微利之。若小便不利者。加滑石。若皮浓气短。饱闷腹肿者。为鼓。若见脐凸。腹露青筋。

手掌足背俱平者。不治。

丹溪治肿胀大法。宜补中行湿利小便。以人参白朮为君。苍朮陈皮茯苓为臣。黄芩麦门冬为使。以制肝木。少加浓朴以清腹胀。气不运加木香木通。气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血虚加补血药。痰盛加利痰药。随证加减。用之无不效者。

虚损(十八)

虚损者。内外感损不同。甚者色欲所致。审知诸损。固非专方一剂可以兼治。今略据证设方。

治加谨察用之。更当详于难经机要五脏治法。庶几毋错。

引方十全大补汤(治气血俱虚而挟寒者。以下五方。见卷上汤类。)

四君子汤(治气虚。)

四物汤(治血虚。)

八物汤(治气血两虚。)

补中益气汤(治饮食失节。劳役所伤。暴伤元气。恶寒发热。证似伤寒者。)

加味虎潜丸人参 黄 白芍药(酒炒) 黄柏(盐酒炒) 当归(酒洗) 山药(炒各一两) 锁阳(酥炙) 枸杞子虎胫骨(酥炙) 龟板(酥炙) 破故纸(炒) 菟丝子(盐酒浸三宿焙干) 杜仲(姜汁炒断丝)

五味子(各七钱半) 牛膝(去芦酒洗二两) 熟地黄(酒浸四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猪脊髓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用温酒或姜盐汤送下。一法取紫河车(即初胎产孩胞衣) 一具。长流水洗净。去筋膜蒸熟。同前药末捣和成剂为丸。

滋阴大补丸川牛膝(去芦) 山药(各两半) 杜仲(姜汁炒丝断) 巴戟(去心) 山茱萸(去核)

肉苁蓉(酒浸去甲) 五味子(去核) 白茯苓(去皮) 小茴香(炒) 柏子仁 远智(去心甘草同煮各一两)

石菖蒲 枸杞子(各五钱) 熟地黄(酒浸二两用怀庆)

上为细末。红枣肉和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七十丸。空心淡盐汤。或温酒送下。与上虎潜丸。相间服之佳。所谓补阴和汤。生血益精。润肌肤。强筋骨。性味清而不寒。温而不热。

非达造化之精微者。未足以议于斯也。

秘传固本牛胆丸(固本乌须发。功效不能尽述。传者得于京师文选司。购费珍价。宜秘藏勿轻授。)

人参(去芦)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酒洗) 熟地黄(酒洗)

当归(酒洗) 莲花蕊 何首乌(赤白相半) 槐角(三月上已采者佳)

上各等分。勿犯铁器。为细末。用腊月黑犍牛胆一个。将前药末纳入胆内。悬于风凉阴处四十九日取出。每服二钱。空心白酒调下。若畏苦。就以牛胆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酒送下。切忌房事萝菔辛辣之物。若欲多制。依前法广取牛胆修合待用。恐春夏制之不及也。

秘传一醉不老丹(养血消痰。乌须黑发。男女皆可服之。)

莲花蕊 怀庆生熟地黄 槐角子 五加皮(各三两) 没石子(六个三阴三阳)

上将前药用木石杵舂捣碎。以生绢袋盛之。同无灰好酒十斤。入不津埕内。春冬浸一月。秋二十日。夏十日。紧封埕口。浸满日。取药滓晒干。捣为细末。又用大麦面三两炒熟。和前药末炼蜜为饼子。每饼重一钱。又取薄荷为末。同前药饼入瓷罐内。一层末。一层饼。每日饭后取十数饼。放在口内。待其自化咽下。药酒恁意饮之。以醉为度。须连日服尽。久则恐味变也。酒药服尽。而须发白者黑矣。若不黑。再合二三料服之。若饼难噙。为丸以酒吞之亦可。(近见祝公叙云。但饮前药酒。亦自见效。渣滓不用可也。)

一云。生天门冬。不拘多寡。用滚水泡过。去皮心。捣烂绞汁。以砂锅盛之。

用文武炭火煮。勿大沸。以十斤为率。熬至三斤。却入蜜四两。熬成膏。滴水中不散。

取出以瓷罐盛之。埋地中七日。去火毒。每早晚用一匙。白汤调下。若动大便。以酒调服。能去积聚风痰。补肺疗嗽咳失血。润五脏。除三虫伏尸瘟疫。轻身益气。令人不饥。延年不老。

抱朴子云。杜紫薇服天门冬。御八十外家。有子一百四十人。日行三百里。

班龙丸(治真阴虚慎。及老人虚人。常服延年益寿。)

鹿角胶(炒成珠) 鹿角霜 菟丝子(酒浸研细) 柏子仁 熟地黄(各半斤) 白茯苓补骨脂(各四两)

上为细末。酒煮米糊为丸。或以鹿角胶入好酒溶化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姜盐汤下。昔蜀中有一老人。货此药于市。自云寿三百八十岁矣。每歌曰。尾闾不禁沧海竭。九转金丹都谩说。惟有班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血。当时有学其道者。传得此方。彼老人化为白鹤飞去。不知其终。

秘传玉液还丹枸杞子 五味子 覆盆子 菟丝子(酒浸) 巨胜子(炒去皮) 生地黄(酒洗) 熟地黄(酒洗)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人参 钟乳粉 鹿茸(酥炙) 甘菊花(酒洗)

肉苁蓉 山药(炒各等分) 沉香(另研为衣)

上为细末。候采降雪丹(即室女初行天癸)为丸。如梧桐子大。沉香为衣。每服五十丸。空心三意酒下。若无降雪丹。炼蜜为丸亦可。

秘传三意酒枸杞子 生地黄(各半斤) 火麻子(半升蒸)

上细切。用无灰好酒一大坛。以生绢盛药入不津坛内。春秋浸十日。夏浸七日。冬浸半月。

大补阴丸(降阴火补肾水最妙。)

黄柏(盐酒炒褐色) 知母(去毛炒各四两) 熟地黄(酒洗) 龟板(酥炙各六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猪脊髓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五十丸。空心姜盐汤任下。

六味地黄丸(治肾经虚损。久新憔悴。盗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骨蒸。痿弱下血咯血等证。见丸类。)

人参膏(补虚羸元气最捷。)

人参(不拘多寡)

上一味。去芦细切。量水于银石器内慢火煎如稠饴。瓷器盛贮。每服一二匙。空心白汤调服。

虚损者。于卷上肾部证治图内方。按证参考。斯不重立。

劳怯(十九)

劳怯者。多由气体虚弱。劳伤心肾。则阴虚而生内热所致。主在痰血水火不能既济故也。亦有外感大淫之气。失于祛散。以致乘虚入里。久不与治。遂成劳瘵。又有传疰而得者。其脉多弦虚细数。治疗之法。当究其源所受。补阴降火为要。

秘传加减八珍汤人参 白朮 茯苓 甘草 当归 生地黄 白芍药 酒黄柏酒知母 橘红 桔梗上细切。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服。若咳嗽者。去人参。加沙参。五味子。麦门冬。若久嗽者。去人参。加杏仁。罂粟壳。若喘者。去人参。加桑白皮。栝蒌仁。若胸中满闷者。加制枳实。

若有痰者。加贝母。半夏曲。若痰中带血者。加紫菀。黄芩。山栀。若吐血咳血者。加山栀。阿胶。

胡黄连。若遗精者。加牡蛎粉。若盗汗者。加黄 。半夏曲。浮小麦。若日晡及半夜热者。加地骨皮。若骨蒸劳热者加秦艽。若寒热往来者加柴胡。若心下惊悸。去茯苓。加茯神。远志。

若声嘶及咽痛生疮者。加青黛。犀角。桔梗。若渴甚者。去芍药。加天花粉。若元气不足。大便溏者。加升麻。炒白朮。若作丸剂。加酥炙龟板。若遗精。加樗根白皮。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温酒任下。

秘传秋石丹(治劳怯并火证极效。)

用童便一大缸。以新水一半。搅和候澄清。辟去清者留浊脚。又入新水同搅。候澄去清者。

再入捣碎雪梨二十个。又入甘松半斤。熬水一小桶同搅。以白绵布一方。滤去渣滓。候澄清。辟去清者。留浊脚晒干。

为细末。罗净。每服一小匙。烧酒送下。用瓷罐盛贮封固。勿令泄气。劳怯者。内经有曰。阴虚生内热。究斯一言。便知治法之大意也。忱每见得此证者。多因咳嗽唾痰。咯血吐血身热。脉弦虚细数。颊赤唇红。貌黄体瘦。是皆嗜欲过淫。劳怯之所由也。呜呼。人之有生。色欲不免夫何耽乐忘返。昏于怯心。不思真元之亏耗。以至于甚哉。所感病有轻重之殊。死在姑延岁月。真病既出。虽费千金求疗复生者几希矣。仙翁有诗云。可惜可惜真可惜。世间有宝人不识。真精喷与粉骷髅。却去街头买秋石。

斯言至矣。信之念之。易曰。君子以惩忿窒欲。此之谓欤。或曰。汝何不详具治法。而谆谆切于示戒。予曰。经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予承其旨。因附言于方左以自警。并告诸同志云。

头痛(二十)

头痛者。非止一端。大概多由风寒所袭。故经曰风从上受之。然亦有热。有气虚。有血虚。

有胸膈停痰。厥气壅逆而痛者。须先调治痰厥。又有肾虚气厥而巅顶痛者。谓之肾虚头痛。或发时左右颈后筋紧掣痛。应于巅顶。甚不可忍。治法用艾灸百会囟会风池等穴。效应尤速。或用灯芯草寻刺脑后。动跳脉。按法随用。医者更宜究东垣六经头痛论。治理了热。

引方加味调中益气汤(治气血两虚头痛。其效如神。)

陈皮 酒黄柏 蔓荆子(各三分) 升麻 柴胡(各四分) 人参 甘草(炙) 苍朮川芎(各六分) 黄 (一钱) 细辛(二分) 当归(五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服。一方有木香二分。无黄柏。

秘传加减川芎茶调散(治头风热痛。不可忍者。)

片黄芩(二两酒拌炒。再拌再炒。如此三次。不可令焦。) 小川芎(一两) 白芷(五钱)

芽茶(三钱) 荆芥(四钱) 薄荷叶(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茶清或滚白汤调送下。

彻清膏(治头痛风热。耳聋。见卷上饮类。)

心痛(二十一)

(即胃脘痛)

心痛者。虽有九种。溯其由。则皆忧郁内伤。邪气外感。结聚痰饮。停于脾胃。溢于包络所致。其有寒气郁于胃口者。有热伤死血者。有食积者。有痰饮作痛者。须各宜辨之。又有真心痛者。则手足皆青。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不可治也。

秘传加减调中汤苍朮 浓朴 陈皮 甘草 枳实 桔梗 白茯苓 草豆蔻(建宁者佳)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去滓再入木香磨姜汁服。若寒痛者。脉必无力。加干姜。肉桂。若热痛者。脉必有力。加生姜汁炒黄连。黄芩。止栀。若食积痛者。加炒砂仁。草果。

山栀。若痰饮作痛者。加半夏曲。栝蒌仁。若日轻夜重者属死血。加当归尾。桃仁。红花。玄胡索。

秘传加味枳术丸(治清痰。食积。酒积。茶积。肉积。在胃脘当心而痛。及痞满恶心嘈杂呕吐等证。)

白朮(三两) 枳实(麦麸炒) 苍朮(米泔水浸二宿) 猪苓(去皮) 麦 面(炒)

神曲(炒) 半夏(汤泡透各一两) 泽泻(去毛) 赤茯苓(去皮) 川芎 黄连(陈壁土炒去土)

白螺蛳壳( 各七分) 草豆蔻 砂仁(炒) 黄芩(陈壁土炒去土) 青皮(去白) 萝菔子(炒)

干生姜(各五钱) 陈皮(去白) 香附子(童便浸) 栝蒌仁 浓朴(姜汁制炒) 槟榔(各三钱)

木香 甘草(各二钱)

若久病挟虚者。加人参。白扁豆。石莲肉。各五钱。若吞酸者。加吴茱萸汤泡。寒月五钱。热月二钱五分。若时常口吐清水。加炒滑石一两。牡蛎粉五钱。

上为细末。用青荷叶泡汤浸。晚粳米捣粉作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七十丸。多至一百。

清米饮汤送下。

秘传灵脂遏痛汤(治妇人血刺痛)

当归(酒洗) 赤芍药 五灵脂(醋炒) 香附子(醋炒) 木香 艾叶(醋炒)

陈皮(去白) 半夏(香油炒) 枳壳 浓朴 苏梗 木通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服。心痛者。于内伤方求之。治同。斯不重立。

腹痛(二十二)

腹痛者。须分寒热。食积湿痰。死血。诊按病由调治。若绵绵痛者属寒。若忽痛忽止者属热。若便后痛少减者属食积。若小便不利而痛者属湿痰。若日轻夜重。作痛不移动者。

属死血。

秘传加减调中汤苍朮 浓朴 陈皮 甘草 半夏 白茯苓 木香 砂仁 枳壳(各等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煎。再入木香磨姜汁调服。若寒痛者。加干姜。肉桂。甚不已加制附子。若热痛者。加生姜汁炒黄连。黄芩。去木香。若食积痛者。去枳壳。加枳实。草果。

大黄下之。若痛甚不已者。加柴胡大黄微利之。此痛随利减之法。若湿痰痛者。倍加苍朮。半夏。砂仁。若死血痛者。去苍朮。半夏。砂仁。加当归。桃仁。红花。重者再加大黄。

若小腹痛者加青皮。凡诸腹痛。勿用参 朮。盖补其气。气旺不通而痛愈甚。凡诸腹痛甚者。

脉必沉伏。凡诸腹痛面上忽见红斑点者多死。

腹痛者。如以上法治而未愈。更于内伤方求之。治同。或合消。或合下。

腰痛(二十三)

腰痛者。男子多因肾虚。女人多因瘀血。盖由肾经虚损。而外为四气所袭。内为七情郁结而成。又有坠堕闪肭。气血凝滞而痛者。其脉多沉弦。治法云虚者补之。风者败之。寒者温之。挫闪者行之。瘀血者逐之。湿痰流注者消导之。宜各类推而治之。不可执一论也。

引方独活寄生汤(治因肾虚。坐卧冷湿当风所得。)

独活(一钱) 桑寄生 杜仲(炒丝断) 细辛 牛膝 秦艽 茯苓 白芍药 桂心川芎 防风 甘草(炙) 人参 熟地黄 当归(酒洗各五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

青娥丸(治肾虚腰痛。常服壮筋补虚。方见卷上丸类。)

牛膝丸(治腰胯痛。方见卷上丸类。)

摩腰丹(治寒热腰痛。并老人虚人腰痛。)

附子尖 乌头尖 南星(各二钱五分) 朱砂 干姜(各一钱) 雄黄 樟脑 丁香(各一钱五分)

麝香(当门边取五粒) 或加吴茱萸桂皮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用一丸。生姜汁化开。如浓粥样。烘热置掌中。摩腰上。令尽黏着肉。烘绵衣缚定。腰热如火。间三日用一丸妙。腰痛者。若因房劳辛苦而痛者。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五味子。杜仲之类。吞补肾丸。或大补阴丸。若因风寒湿流注经络而作痛者。用二陈东加麻黄。苍朮。川芎。白芷。防风。羌活。独活之类。若因锉闪跌扑。致死血流于本经而作痛者。用四物东加桃仁。红花。苏木之类。脉实人壮盛者。用大承气东加桂下之。若因醉饱入房太甚。

而醉食之积。乘虚流入于本经。致腰痛难以俯仰。用四物汤合二陈汤。加麦芽。神曲。杜仲。黄柏。官桂。砂仁。

葛花。桔梗之类。

灸法取肾 二穴灸之尤捷(肾 穴在脊中对脐各开寸半是穴)

气证(二十四)

气证者。起于七情触发怒气。伤于肝经。凡气有余即成火。虽气无补法。实者固不宜补。虚者或少补之。不为常例。

秘传木香化气汤(气实者用之。)

苍朮 浓朴 枳壳 陈皮 青皮 大腹皮 木香 砂仁 黄芩 紫苏子 香附子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去滓服。若胁痛者。加柴胡。青皮。若小腹痛者加青皮。

秘传补中参术汤(气虚者用之。)

人参 白朮 甘草 当归 白茯苓 苍朮 浓朴 陈皮 枳壳(少许)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一盏。去滓服。若妇人加香附木香磨水调服。

疝气(二十五)

疝气者。内经曰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又曰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难经曰任脉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夫所谓七疝者。寒水筋血气狐 七者是也。医者宜分别七证而治之。

秘传马蔺花丸(治七疝 气。及妇人阴 坠下。小儿偏坠等证。无有不效者。)

马蔺花(醋炒) 川楝子 橘核 海藻 海带 昆布(三味俱盐酒洗) 桃仁(去皮尖各一两)

浓朴(姜汁制) 木通 枳实(麦麸炒) 玄胡索 肉桂 木香 槟榔(各五钱) 脉沉细。

手足逆泠者。加川乌头一个。(炮五钱)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或酒或姜盐汤。任意送下。

凡治七疝。须先灸大敦穴。(一名大顺。在足大拇指离指甲如韭叶大。灸三壮。乃足厥阴井也)

痛风(二十六)

痛风者。肥人多因风湿。瘦人多因血虚。大率痰热所作。今列数方于左。当察受病之原。选而用之。

秘传飞步丸(治诸风湿瘫痪痛风等证。服此药须忌热物。)

苍朮(八两) 草乌(不去皮尖四两) 川芎 白芷(各二两) 葱白(连根) 生姜(各四两)

上细切。作一处入。罐内封固。罐口倒覆阴土地上。在春停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

取出前剂晒干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茶酒任下。宜避风。孕妇勿服。

秘传乌药顺气散(此方得于河南王府购费重价。)

乌药 川芎 熟地黄(酒洗) 防风 枳壳(去穰麦麸炒) 桔梗 白芷 姜蚕(汤洗净姜汁炒)

羌活 当归(酒洗) 白芍药 木瓜 槟榔 南木香 秦艽(各一两) 川独活 甘草(各五钱)

上细切。以生绢袋盛药。同无灰好酒二十五斤。入不津坛内。春冬浸一月。秋二十日。夏十日。

紧封坛口。浸满日。取酒将吞捉虎丹随量饮之。如饮过一半。再添酒连绢袋煮热饮之。须忌食猪肉。

若妊娠妇不宜服捉虎丹。

秘传捉虎丹(治风寒暑湿脚气。无问远年近日。一切走注痛风。及中风左瘫右痪。筋脉拘急。

麻痹不仁。手足不能屈伸。日夜作痛。叫呼不已。)

麝香(二钱五分) 京墨(烧烟尽一钱五分) 乳香 没药(各七钱五分) 草乌(去皮脐)

五灵脂 地龙(去泥净) 木鳖子(去壳油) 白胶香(各一两五钱) 当归(酒洗七钱五分)

上各为细末。再罗过。和匀用糯米糊为丸。如芡实大。临发时空心用前药酒送下一丸。或三丸。赶到脚面上。赤肿不散。再服一丸。赶至脚心。出黑汗乃除根。凡服察病患上下饥饱服。

俱用前药酒送下。自然汗出定痛为验。若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偏枯等证。研二丸。酒调下。一省为验。

秘传加味二妙丸(治两足湿痹疼痛。或如火燎。从足跗热起。渐至腰胯。故麻痹痿软。皆是湿为病。)

苍朮(米泔水浸四两) 黄柏(酒浸炒二两) 川牛膝(去芦) 当归尾(酒洗) 川萆汉防己 龟板(酥炙各一两) 虎骨(酥炙一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姜汤下。

秘传愈疯丹(治一切风疾。偏正头风。半身不遂。常服调理。并治诸恶疮毒。赤白痢疾。痛风等证。)

防风(去芦) 连翘 麻黄(去节) 黄连(酒妙) 黄柏(酒炒各五钱) 川芎 川归(酒洗)

赤芍药(酒浸) 薄荷叶 石膏 桔梗 何首乌 熟地黄(酒洗) 羌活 细辛(此味辛宜减半)

甘菊花 天麻(各一两) 黄芩(一两五钱) 白朮 荆芥穗(各二钱五分) 山栀仁(七钱五分)

滑石(五两另研) 甘草(炙二两) 僵蚕(炒五钱)

热甚加大黄朴硝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以朱砂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细嚼。用茶清或酒送下。

秘传风藤造酒方真风藤 金银花(各七钱) 当归(酒洗) 芍药(男用白芍女用赤芍) 防风 白芷何首乌 羌活 独活上为细末。用糯米一斗。蒸熟。将前药末并曲拌匀。如常酿酒法酒。或入瓶内煮熟。泥固瓶口。顿七日取用。每日分早午晚饮一钟。随量多寡为则。察病患饥饱服。

当归拈痛汤(见卷上汤类。)

阿魏万灵膏(见疮疡类。)

目病(二十七)

目病者。虽有七十二证之殊。然皆不过风热忧郁之所为。四气七情之所致也。治宜清热养血为当。

秘传当归地黄汤当归 生地黄 川芎 赤芍药 甘菊花 龙胆草 防风 黄连 知母 柴胡 陈皮 甘草上细切。用水二盏。芽茶一撮。灯芯三茎。煎一盏。去滓食后服。

秘传明目补下丸(此方得于京师。购费珍价。)

人参(三钱五分) 川楝子(酒煮去核) 远志(去心各一两半) 川巴戟(去心) 菟丝子(酒浸)

麦门冬(各一两) 白朮 白茯苓(去皮) 赤芍药(酒浸) 青盐 破故纸(炒) 小茴香葫芦巴 肉苁蓉(酒洗) 黄 甘草(炙) 枸杞子 砂仁(炒) 黄柏(盐酒炒) 山药(炒)

知母(去毛皮盐酒炒) 熟地黄(酒洗怀庆) 五味子 莲肉(去心各五钱) 车前子(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酒煮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用盐汤送下。

秘传开明银海丹(治一切风热上壅。两目赤肿涩痛。风弦烂眼。及内外翳障等证。)

白炉甘石(一两。以炭火 三炷香候。先以黄连半两。煎浓汁。滤去滓。淬七次。细研。) 辰砂(一钱)

硼砂(二钱) 轻粉(五分) 片脑(三分多则五分) 麝香(一分) 若赤眼肿痛。加乳香没药各五分。若内外翳障。加珍珠五分。鸭嘴胆矾。熊胆各二分。若烂弦风眼。加铜青飞丹各五分。

或以诸药总合为一。治诸般眼疾。

上各研为极细末。一处和匀。再研一二日无声。银瓶盛贮。蜜蜡封口。勿令泄气。点眼极妙。

因调西江月以诵扬之。体具全恁。银海百年。惟喜光明。苟因失慎致盲昏。或是风疼翳钉。传得真方秘诀。岂同售药虚名。略将簪杪点眸睛。立效浑如附应。

秘传点眼光明丹黄连(半斤煎汁滤净) 炉甘石(一斤。用紫罐盛。 三炷香时。入黄连汁内。七浸七暴。随时听用。)

炉甘石(制过一两) 麝香 鹏砂(各一分) 片脑(二分) 枯白矾(五厘) 若风眼加五倍子火 存性用一分。

上研为极细末。用骨簪杪沾水蘸药。点眼内闭目。

咽喉(二十八)

咽喉者。虽有喉痹。喉痈。喉风。单蛾。双蛾。重舌。木舌之不同。然皆风热所生也。亦皆相火之所冲逆耳。经曰一水不胜二火。火者痰之本。痰者火之标。火性急速。故病发暴悍。而喉热证作矣。间有腑寒喉缩伏如物梗。痛痒多涎者。亦有七情郁结。咽中有物如梅核。吞吐不得者。须各究其源治之。

秘传清咽散(治咽痛并口舌生疮。)

荆芥 薄荷 防风 桔梗 山栀 连翘 玄参 大力子 片芩 生甘草 若热甚。加僵蚕。犀角。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服。

凉膈散(治咽痛退六经热极妙。方见卷上散类。)

秘传梨汁饮(治喉痹及喉中热痛。口舌生疮等证。极妙。)

用好消梨杵汁。频频饮之。若患者能自嚼咽下亦可。多食妙。大解热毒。惟金疮产归。及诸脱血证勿食。其余一应痈疽发背等证。多食极妙。

秘传洞关散(治喉痈等证。)

珍珠(五分) 牛黄 片脑 麝香(各三分) 朱砂(一钱)

上研为细末。用少许吹入喉中立已。

四七东加桔梗枳实(治七情所致。咽痛者。方见卷上汤类。)

秘传加味二陈汤(治七情郁结咽中。如梅核吞吐不得者。方见梅核气类。)

凡治诸骨鲠喉。宜研萱草根。顺流水吞下。若鱼骨鲠喉者。宜食橄榄即下。或用其核为末。顺流水下。若兽骨鲠喉者。磨象牙水咽下。

秘传蒲黄散(治舌肿大塞口。不通饮食者。)

用蒲黄一味真者罗净。频刷舌上其肿自退。若能咽药。即以黄连一味煎浓汁。细细呷之。以泻心经之火则愈。

齿病(二十九)

齿病者。肾之标。系于手足阳明。乃胃与大肠之脉贯络也。有肾元虚者。治宜滋阴补肾。有胃中有火者。治宜安胃泻火。有风痰上攻者。治宜祛风导痰。有虫蚀者。治宜擦牙诛虫。故其疼不一。治者须究其源以疗之。

秘传宁口散(治牙疼牙疳。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证。)

青黛(二钱) 硼砂(一钱) 孩儿茶 薄荷叶(各五分) 片脑(二分)

上为细末。以笔尖醮药点患处咽疼用芦管吹入。一方加蒲黄朴硝生甘草各等分。片脑少许。

治口内诸病。

秘传愈刚散(治风虫牙疼)

白芷 光乌 威灵仙 真川椒(等分)

上为细末。擦疼处立已。须先用防风。荆芥。芫花。苍耳子。白蒺藜。真川椒。小麦各等分。

水二盏煎。去滓含漱疼处。再擦尤捷。

秘传加味凉膈散(治胃有实热齿疼者。方见卷上散类。)

本方用大黄酒蒸为君。加知母石膏升麻为佐。水煎徐服。

秘传神应散(治牙疳神效。)

虾蟆(一只小者背绿眼光者是用) 明矾(二钱) 小红枣(二枚去核)

上共捣成膏作一丸。火 存性。为细末。笔尖蘸药点患处。

秘传乌须万应散(擦牙自坚。须自黑。其它亦自得也。)

用没石子(四钱) 破故纸 细辛 熟地黄(酒洗各一两半) 青盐 地骨皮(二两)

上为末。每用一钱。空心擦牙咽下。

血证(三十)

血证者。脉多芤而微细者可治。芤而滑大者难治。其证大概有二。有血热郁血溢。有气郁血溢。然见血。又有上中下三部之分。衄唾呕吐为上部。皆火载血上错经妄行。血结胸中为中部。

膀胱蓄血及溺血为下部。其间不出风热壅遏。忧思郁结而然。是以从肺而上溢于鼻者曰衄血。

从胃而上溢于口者曰呕血。夫所谓咯。血唾血者。出于肾也。咳血嗽血者。出于肺也。

又有痰带血丝出者。或从肾或从肺来也。其血出于小便者曰溺血。曰血淋。出于大便者曰肠风痔血。治法当求其本。

秘传加减八味汤(治衄唾呕吐血。)

当归 生地黄 赤芍药 阿胶珠 牡丹皮 黄连 黄芩 山栀 人参 甘草 犀角 京墨上细切。用水二盏。茆根一握捣烂。枣二枚煎。去滓磨京墨犀角调服。若痰中带血者加知母。

若血疙瘩者。加红花桃仁炒干姜。若凡人暴吐紫血一二碗。无事。吐出为佳。与前药治之。若后见脉大身热。必难治矣。

秘传加减芩连四物汤(治大小便血。)

黄芩 黄连 当归 生地黄 白芍药 山栀 陈皮 白朮 人参 甘草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盏。去滓温服。若溺血者。加黄柏。知母。滑石。

若下血及肠风脏毒者。加黄柏。子芩。槐角。阿胶。防风。荆芥。

秘传发灰丸(治溺血。)

头发(不拘多少。烧灰存性。用壮年无病者佳。)

上为细末。别用新采侧柏叶捣汁。调糯米粉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滚汤下。或煎四物汤送下。

秘传竹叶灰丸(治下血。)

竹叶(不拘多少烧灰存性)

上为细末。用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清米饮汤送下。一方以鹅卵壳为末。米饮汤下一匙。一方以干柿饼烧存性为末。用清米饮汤调下二三钱立已。

灸法治下血无度。灸脊中对脐一穴。永不再发。

秘传治肠风下血丸干柿饼(烧灰存性) 酒瓶箬(包酒过二三年者。烧灰存性) 乌梅肉(烧灰存性各二两净)

百药煎(一两如无以五倍子炙焦黄色代之) 槐花(炒焦黑) 枳壳(麦麸炒黄色) 槟榔(各半两)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醋汤下。

汗证(三十一)

汗证者。有二本之殊。其自汗者。无时而 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治宜补阳调卫为当。其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荣血之所主也。治宜补阴降火为要。医者宜详辨而推治之。

秘传加味四君子汤(治自汗者)

人参 白朮 茯苓 甘草 川归 生地黄 黄柏 黄连 黄 桂枝(少许) 大枣(一枚)

上细切。用浮小麦一撮。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服。

秘传加味四物汤(治盗汗。)

当归 川芎 熟地黄 生地黄白芍药 人参 白朮 黄 黄柏 知母上细切。用浮小麦一撮。枣一枚。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服。

心跳惊悸(三十二)

心跳者属血少。如鱼无水也。治宜补血心惊者。心下悸动有水饮。如人将捉捕也。

秘传加味四物汤(治心跳)

当归 川芎 熟地黄 远志 白芍药 人参 甘草 茯神 山栀上细切。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服。

秘传加味四物汤(治心惊。)

当归 川芎 熟地黄 白芍药 白朮 人参 甘草 猪苓 泽泻上细切。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服。

秘传金箔镇心丸(治忧愁思虑伤心。令人惕然心跳动惊悸不安等证。)

川归身(酒洗) 生地黄(酒洗) 远志(去心) 茯神(各五钱) 石菖蒲(九节者用)

黄连(各二钱五分) 牛黄(一钱另研) 辰砂(二钱另研) 金箔(十五片)

上以前六味研细。入牛黄辰砂二味末子。猪心血丸。如黍米大。金箔为衣。每服五十丸。煎猪心汤送下。

消渴(三十三)

消渴者。多因快欲恣情。服食丹石。耽酗醇酒。甘嗜炙爆。遂使相火燔炽。真水耗竭而成。

是故患者心脉多浮。肾脉多弱。治法当以泻火。润燥。清心滋肾为先。须分上中下三焦为治。若热在上焦。舌赤唇红。烦躁引饮。若热蓄中焦。消谷易饥。引饮倍常。大便硬。小便数。若热伏下焦。阴强失精。精竭引水。小便如膏是也。

秘传黄连地黄汤黄连 生地黄 天花粉 五味子 川归 人参 干葛 白茯苓 麦门冬 甘草上细切。加生姜一片。枣二枚。竹叶十片。用水二盏。煎去滓温服。若上焦渴者。加桔梗。

山栀。若中焦渴者加黄芩。若头眩渴不止者加石膏。若下焦渴者。加黄柏。知母。若作丸剂。加薄荷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噙化咽下。

便浊遗精(三十四)

便浊遗精者。皆由思虑过伤。色欲不节。心肾虚劳。水火不交之所致。治法。当以清心肾为先。

补阴降火为要。其因梦与鬼交而泄。谓之梦遗。若不因梦交。或随溲溺而出。谓之精滑。

秘传补阴汤(治便浊遗精并女人白带。)

黄柏 知母 当归 熟地黄 人参 白朮 白芍药 山栀仁 黄 莲肉 陈皮 白茯苓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一片。枣二枚。煎一盏。去滓服。若作丸剂。加樗根白皮为细末。

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盐汤送下。

淋闭(三十五)

淋者其名有五。本属于热。经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故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而成淋闭之患矣。先儒以滴水器上下窍譬之甚当。盖淋者欲通不通。不通忽通者。是宜除其热。泄其闭塞。清肃肺金。以滋膀胱肾水之下元。此治淋之正法也。

秘传通塞散(治小便淋闭。茎中作痛。)

石苇(去毛) 滑石 瞿麦 蓄 冬葵子 木通 王不留行 地肤草(各等分)

上研为细末。每服三钱。滚白汤调送下。

清心莲子饮(治上盛下虚。烦渴。小便赤涩成淋。)

黄 石莲肉 白茯苓人参 黄芩 甘草(炙) 地骨皮 麦门冬 车前子上细切。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服。若发热。加柴胡。薄荷。

导赤散(治小便淋闭赤涩。)

六一散(治小便淋闭赤涩不通。)

五淋散(治小便热痛如沃汤。并见卷上散类。)

秘传木通汤(治孕妇转胞并男子小便不通。)

冬葵子(半两) 山栀仁(半两炒研) 木通(三钱) 滑石(半两研)

上细切作一服。用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外以冬葵子。滑石。栀子为末。田螺肉和捣成膏。

或用生葱汁。调贴脐中立通。

秘传治血淋方侧柏叶 藕节 车前草(各等分)

上以三味同捣。取自然汁调六一散三钱服之。

秘传发灰丸(治溺血。方见血证类。)

秘结(三十六)

秘结者。或因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恣饮酒浆。过食辛热。其间种种不同。固难一类而推。

慎勿以巴豆牵牛等峻剂攻下。虽暂通快。必致再结愈甚。治者须知西北人以开结为主。东南人以润燥为要。姑撮其略。以俟详究。

加减润肠丸木香导滞丸备急大黄丸(见内伤类。)

蜜导法用蜜一合。微火炼。不住手搅。勿令焦。滴水成珠为度。下皂角末。再搅。捻作锐子。如小指大。

约入谷道即通。

吹油法用香油令侍婢口含。以小竹筒一个。套入肛门。以油吹入肛内。须臾即通。(一方以牙皂荚为末。投炭火上。置桶中。令患者坐熏入肛内即通。)

黄疽(三十七)

黄疽者。皆因湿热郁积于脾胃之中。其症有五。丹溪云不必分五。同是湿热。湿在上宜发汗。

湿在下宜利小便。或二法并用。使上下厘清其湿。学人详之。

引方茵陈四苓散(治诸疸。)

茵陈 茯苓 泽泻 猪苓 白朮(各等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灯芯一团。煎一盏。去滓不拘时服。

秘传褪金丸(治黄肿绝妙之剂。须煎胃苓汤送下。)

苍朮(米泔水浸) 白朮(各二两半) 甘草(炙半两) 浓朴(姜汁炒一两) 陈皮(去白)

神曲(炒黄色) 麦 曲(炒各两半) 针砂(醋炒红色) 香附(童便浸各六两)

若有块加三棱醋煮。莪朮醋煮各两半。

上为细末。用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生姜盐汤送下。忌鱼腥湿面生冷水果等物。

秘传茵陈散(治黄胆通用。)

大田螺(一个连壳) 山栀子(七个研) 菲菜根(七个) 茵陈(真者一大撮)

上共捣烂。以滚白酒大盏投之。搅匀。去滓顿服。其黄立退。

秘传灸法取至阳穴灸之妙。(至阳穴在脊中第七椎节下。)

痔漏(三十八)

痔漏者。皆肠胃蕴热而成。丹溪云专以凉血为主。其理治本固当。常见人服凉血内剂。未获全效。切不宜用腐肉药取痔。多致殒命。今得试验一法。具列于后。

秘传隔矾灸法(治痔漏神效。此方购费珍价。)

皂矾(一斤。用新瓦一片。两头用泥作一 。再用香油刷。瓦上焙干。再着皂矾放在瓦上。

微火 枯。去砂研末。) 穿山甲(一钱入紫罐内。 存性。取出研末。) 小鳖子(如前法去壳。

火二钱五分。净研末。) 乳香 没药(各一钱五分。研末临灸时加入)

上件共和匀一处。以冷水调。量疮大小。作饼子贴疮上。用艾炷灸三四壮。灸毕。就用熏洗药。先熏后洗。每日六度。三五日如前法灸妙。以瘥为节。

秘传熏洗方(煎法灸毕。以此方熏洗。此方购费珍价。)

皂矾(制法如前为末约手规二把) 知母(四两焙干为末取一两净)

贝母(四两为末取一两净) 葱(七茎)

上件先将葱用水煎三四沸。倾入瓶内。再入前药。令患者坐于瓶口熏之。待水温。倾一半。

洗疮处。留一半。俟再灸复热熏洗。以瘥为度。

秘传涤风散(治痔漏及一切疯证。此方购费珍价。)

川乌 草乌(并火炮去皮尖) 苍朮(米泔浸各四两) 人参 白茯苓(各二钱)

两头尖(二钱) 僵蚕(七钱用纸隔炒) 甘草(炙三两) 白花蛇(酒浸三日弃酒火炙去皮骨用)

石斛(酒浸各一两) 川芎 白芷 细辛 当归(酒洗) 防风 麻黄 荆芥 全蝎(新瓦上焙干)

何首乌(米泔水浸忌铁) 天麻 本(各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分或五分。临卧酒调服下。辄服同前。若不用酒者。茶清调服。忌多饮酒。

并一切热物。

秘传熏洗方(治痔漏神效。)

黄连 黄柏 苍朮 荆芥 枳壳 防风 苦参 玄明粉(各等分)

上细切。加过冬藤一握。水四五碗煎。至桶中。先熏后洗。

疮疡(三十九)

疮疡者。有在表在里之不同。在表者其脉浮洪 肿。在外治法。当先内托。使邪毒外散。如千金托里散。败毒散之类是也。在里者其脉沉实。发热烦躁。当先内疏。如栝蒌散。连翘散。内疏黄连汤之类是也。若外无 恶之气。内已脏腑宣通。

此为内外之中。当和其荣卫。如十宣散。复煎散之类是也。

秘传一捷法。治发背。痈疽。疔肿。瘰 。便毒等疮。初起十日内。 赤肿痛宜发散。先服羌活保生汤。外用围药解和散。次服一味妙济饮。或荣卫返魂汤。如虚弱人。宜复煎散。当自消退。如日久将脓者。服妙剂饮不消。服真人活命汤入散毒散和服之。追脓从大便出。如脓已成将溃者。用三棱针刺破。入拔毒药线。次日脓满放出。再换内入。脓尽洗去围药。用千捶膏贴护风拔毒收口。如脏已溃。日久臭腐。未肯收敛者。用除旧布新之法。俗人用刀割去腐肉伤人。

只用拔毒丹末药津调敷疮口。外用乌金纸黏封。自然腐化矣。须先用川椒汤或浓茶洗净。然后敷药。

外用围药涂之。再洗如前围敷。待脓尽腐去。方用生肌散外掺。内服十全大补汤。

秘传羌活保生汤羌活 独活 防风 荆芥 连翘 黄连 白芷 柴胡 木通 陈皮 桔梗 甘草上细切。用水酒各一盏。煎至一盏。去滓。察病上下服。

秘传真人活命汤当归尾(二钱) 穿山甲(炒) 金银花 皂角刺陈皮(各二钱五分) 防风 贝母 白芷(各一钱五分) 乳香(五分另研) 没药(一钱另研)

甘草(五分)

上细切。用水酒各一盏。煎去滓。入乳香没药和服。得微汗良。

秘传败毒散穿山甲(火 存性或炒一两) 白芷(五钱一半生一半炒) 川大黄(五钱一半生一半煨)

一方有败龟板酒炙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酒下。重者煎真人活命汤调下。觉腹中作疼。则脓毒从大便出矣。

秘传妙济饮(治便毒小疮疖。只服此一味。将滓罨疮上。其肿即消立效。)

一枝箭(水洗去土用。出贵州。考本草不载。)

上用生白酒煎服。得微汗为佳。

秘传围药解和散(如肿毒初起。围敷即消。)

芙蓉叶 野菊根 蒲黄 黄连 黄芩 黄柏 连翘 白芨 白蔹 白芷 乳香 没药雄黄 孩儿茶 甘草 蛇含石( 醋淬) 赤石脂 大黄上为细末。用鸡子清调敷其疮四围肿处。如干以鸡子清常润。如肿毒重大。加萆拨。水槿叶。

秘传拔毒丹白矾(三钱) 雄黄 硼砂 辰砂(各三分) 雌黄 血竭 砂(各五分) 牛黄乳香 没药(各二分) 砒霜(一分炼) 斑蝥(三个去翅足) 巴豆(三粒去油)

上件除白矾各为细末。先将白矾用铁铫熔化后。将前药末掺矾上。候烟尽取起。置土地上出火毒。再研极细末。入麝香五厘。蟾酥一分。轻粉五分。再共研和匀。用竹筒收贮。每用旋取少许。

以糯米饭捣成药线。如粗布针大。焙干。如脓已成者无眼用三棱针刺破。将药线徐徐纳入。深至痛止。外用乌金纸剪如钱大。津黏毒上。封住。其脓自化。如已溃烂。臭腐眼大者。只以末药津调。敷疮内外。亦用乌金纸黏封。每用此法。须用围药护卫好肉。

秘传千捶膏萆 子(去壳一两) 松香(嫩者五钱) 乳香(一钱)

上用铁捶。于石上捣千下成膏。敷毒上。外用纸盖之。如小疖毒。只消此贴初起即散。有脓即出不疼。

秘传生肌散孩儿茶 赤石脂 黄连 黄柏 松香上研为细末。先将疮口洗净。干掺疮上。

秘传返魂汤(此药顺气调血。扶植胃本。)

何首乌(勿犯铁) 川归 木通 赤芍药(炒) 白芷(不见火) 茴香(炒) 乌药(炒)

甘草 枳壳(麦麸炒如恶心姜汁炒)

上细切。各等分。每服四钱。用水酒各一盏煎。去滓服。如血气盛者减当归。如毒在上。及老人虚弱人。减木通。如流注加独活。如生痰有二证。胃寒生痰加半夏。热郁成风痰加桔梗。如有泻者不用此方。宜用蜡矾丸用米饮汤下三十丸。泻止再用此方。

神仙蜡矾丸(治一切痈毒肠痈内托之剂神妙。)

黄蜡(七钱) 白矾(一两研细)

上将黄蜡熔化。和矾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食远用滚白汤送下。

千金托里散(治背疽并诸恶疮。如三日以内未针灸及利大便者。则可消矣。)

姜活(一钱五分) 防风身(酒洗) 防风梢(各五分) 本(一钱五分) 川归身(酒洗三钱)

川归梢(五分) 连翘 酒黄芩(各三钱) 生黄芩 人参 炙甘草(各一钱半) 生甘草(五分)

陈皮 苏木 五味子 酒黄柏 酒防己(各五分) 桔梗 山栀 酒生地 酒黄连(各一钱) 酒大黄(三钱) 木猪苓(一钱五分) 麦门冬(二钱)

上细切。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三大盏。浸半日。煎至一盏。稍热。服后。一服如前。并滓再煎服。忌冷水。此方如觉有病。即便忙服。无不效者。若疮势已发。三四日或成脓者。则不消矣。

托里攻(治一切恶疮。发背。疔疮。便毒。始发脉洪数弦实。肿甚将作脓者。三服消尽。)

大黄 牡蛎 天花粉 皂角刺 朴硝(便不秘者减去) 连翘(各六分) 金银花 当归(各二钱)

赤芍药 黄芩(各四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酒各一盏。煎至一盏四分服。

内托复煎散(托里健胃。)

地骨皮 黄芩 茯苓 芍药 黄 人参 白朮 桂心 甘草 防己 当归(各半两)

防风(一两) 苍朮(半斤)

上细切。先以苍朮用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术入前十二味再煎。至三四盏。取清汁作三四次。

终日饮之。又煎苍朮滓如前法。入诸药滓。再煎服。

托里十补散(治疮肿托里。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溃。其脉缓涩。或弦紧细者。身倦恶寒者。宜用之。)

人参 当归 黄 (各二钱) 浓朴 川芎 桔梗 防风 桂心 白芷 甘草(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服。

秘传平毒散(治痈肿初起。)

取新掘天门冬三五两。洗净。入砂盆内捣细。以好酒投之。去滓顿服。

未效再投。一二服必愈。

防风通圣散(治疮疡通用。见卷上散类。)

十全大补汤(治疮疡已溃。气血两虚者。)

败毒散(并见卷上)

秘传阿魏万灵膏(治发背瘰 疔肿。一切恶疮瘫痪痛风脚气等证。)

防风 荆芥 白芷 当归 黄连 黄柏 连翘 蛇蜕 蜂房 白蔹 苍耳草 接骨草羌活 山栀 大枫子 金银花 甘草 细辛 紫河车 何首乌 黑丑 桔梗 牡丹皮 车前子苦参 白芨 萆麻子 大黄(各二两) 穿山甲(四十片) 江子肉(八钱) 望见消(二钱)

木鳖子(四十个) 虾蟆(只) 柴胡 全蝎 半夏 升麻 南星 玄参 天花粉 川乌牛膝 黄 两头尖 独活 斑蝥 地榆 五灵脂 槐角 苍朮 本 赤茯苓 桃仁三棱 莪朮 小茴香 青木香 嫩松节(各一两) 威灵仙 天麻藕节 薄荷 贝母 丹参 生地黄 乌药(各一两半) 血余(三钱后入) 八角风叶下红(各四两) 槐枝(六两) 柳枝(六两) 黄丹(八两水飞过炒紫色)

上细切。用水八碗。浸一日。煎稍干。下真麻油十六斤。同煎至穿山甲等药如炭黑滤去滓。

入血余煎无形影。滴水中不散。再入黄丹。徐徐顺搅。煎至滴水成珠。再入后项药。

蜈蚣(二条) 乌蛇肉(四两) 川乌 草乌 附子 白附子(各一两) 五加皮 紫荆皮(各二两)

上共研为细末。入膏药内。频频顺搅匀。退火入后项药。

沉香 雄黄(各一两) 南木香 血竭 轻粉 赤石脂 龙骨(各二两) 乳香 没药(各四两)

麝香(五钱) 阿魏(一两用水另溶化再入膏药内)

上为细末。入膏药内。顺搅匀。出火毒。瓷器收贮。每用油纸摊贴。须留顶以出其毒。

疔肿方法

灸法。以大蒜捣烂成膏。涂肿四围。留露肿顶。以艾炷灸之。以爆为度。如不爆。稍难愈。

宜多灸百余壮。无不愈者。

秘传妙方(治食灾牛马肉成疔肿欲死者。)

以 油木药捣烂。绞取真汁一二碗。顿服。得大泻毒瓦斯乃愈。如冬月无叶。取嫩根研水服之一二次。以利为度。

杨梅疮方法

杨梅疮。或名绵花疮。盖因疮之形相似耳。先年惟南广有此。近年以来。处处颇多。世俗多用厉风药治之。甚得理也。每见庸医求取速效。辄以轻粉丹麝等药大剂投之。然其所感有浅深。资禀有壮怯。其壮受毒瓦斯之浅者。幸得平愈。其怯弱之人。因而变生坏证。又有不知禁戒者。变成疠疯。亦有用轻粉太多。兼以麝香透入骨节。遂成疯块。经年痛痹。脓烂可畏。然非轻粉不能取效。

但不可多。量人虚实用之。

秘传加味醉仙散葫麻子 牛蒡子 蔓荆子 枸杞子(四味各炒紫色) 白蒺藜 苦参 栝蒌根 防风 当归川芎 芍药 羌活 何首乌 白芷 姜蚕(炒) 荆芥 连翘 黄芩 山栀 皂角刺 玄参甘草 芙蓉叶 威灵仙(各一两)

上研为细末。用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茶清送下。如有实热疮盛者。加轻粉二钱。如作煎剂亦可。如过服轻粉。或疯痹疙瘩者。用山黄牛一味煎汤频服。

秘传遗粮汤(治杨梅疮风漏筋骨疼痛。)

山黄牛(三两二钱) 五加皮 白藓皮 防风 木瓜 荆芥穗 白芷 当归(酒洗各一钱五分)

白芍药(炒) 生地黄(酒洗) 地骨皮 川牛膝 黄连 甘草 槐花(炒) 川芎 威灵仙寻风藤 白茯苓(各一钱) 杜仲(二钱姜汁炒断丝) 皂角子(三粒捣碎) 白丑(三粒捣碎)

上细切。作一服。用水一钟半。酒半钟。煎至一钟。察病患上下饥饱服。渣滓再煎服。一日一剂。服至三五剂。其疮愈肿。勿惧畏。以托出毒瓦斯故也。

若轻者服十剂而瘥。重者服二十剂全愈。每剂服过。渣滓日干煎水。常时浴洗患处切忌房事生冷茶清煎炒母鸡鹅羊猪首蹄肉鱼虾动风之物。无不效者。

秘传除厉散(治杨梅疮敷药。)

陈老鳖甲(火 一钱) 轻粉(二钱) 杏仁(三十个去皮尖)

上为细末。用猪胆调敷神效。(一方用轻粉一钱。胆矾八分为细末。挝破敷之。其效如神。)

秘传涤风散(此杨梅疮风漏。一切风症。此方购费珍价。见痔漏类。)

秘传熏洗方用防风。荆芥。川芎。白芷。连翘。苍朮。黄芩。艾叶。何首乌。皂角刺。白藓皮。地榆。威灵仙。金银花。苍耳草。

上细切各等分。用水五升煎。乘热。先熏后洗。

秘传灸法。治杨梅疮初起那一个的。灸三五壮后。不再发。

疳疮方法

秘传平秽散(治下疳疮。又名妒精疮。宜禁房事。临卧含水一口。免与阳则不痛。)

瓦 子(火 ) 五倍子(炒) 孩儿茶(各一钱) 片脑(二分)

上为细末。先以防风。荆芥。乌药。地榆。苦参各等分。用水五升煎。入小瓶内。将玉jing纳入熏洗。后传药疮上立瘥。

癣疮方法

秘传息搔散(治虫癣。)

生白矾(一两) 硫黄(五钱) 槟榔(一个)

上为细末。取羊蹄根捣真汁。和生蜜少许。调如粥浓。先以穿山甲。抓破患处传之。如疮过一晕立效。

秘传宁痒散(治风虫顽癣。)

川槿皮(一两) 红娘子 青娘子(各七个) 斑蝥(三个去翅) 贝母(五钱) 槟榔(二个)

上细切。用水浸。露三日夜擂碎。先以穿山甲挝破。用鹅翎搽之立已。

疥疮方法

秘传靖肤散大枫子(四十九枚) 枯白矾 真川椒 蛇床子水银(各三钱) 樟脑(五钱)

上各为细末。入水银。共再研匀。用 油调敷。一方用荞麦面一两。炒黄硫黄一钱。另研细。

用油烛调敷。皆有奇效。

秘传一擦光(治疥疮。及妇人阴蚀疮。漆疮天火丹诸恶疮毒神效。)

蛇床子 苦参 芜荑(各一两) 雄黄 大枫子(去壳) 川椒(各半两) 硫黄 轻粉樟脑(各二钱) 枯矾(一两二钱)

上各为细末用生猪油调匀敷之。

秘传愈疥散(治疥疮并小儿癞头。)

牛皮岸(即熏牛皮烟岸也如无以香炉岸代) 蛇床子 硫黄 黄柏 黄丹(各一两) 雄黄大枫子(去壳) 川椒(各半两) 枯矾(二两) 轻粉(二钱)

上各为细末。以生猪油调匀敷之。

KT疮方法

秘传碧云膏(治KT 疮神效。)

真麻袖(四两) 黄蜡(三两半) 铜青(三钱) 轻粉(三分) 古铜钱(三文) 鲜桃柳枝(各七枝)

上于五月五日制。先以香油煎三五沸。入蜡并钱煎。至 落。入铜青以桃柳枝不住手搅煎。至滴水成珠。入轻粉再煎一沸。以纸滤去滓。用瓷碗盛贮。待冻扫净土地。

覆地上一宿。出火毒。每用量疮大小。捻作薄饼。摊置毡上。贴患处外。以绢帛系定。过三日。

打开转贴毡一面。再贴三日。换药后贴如前。

汤火疮方法

神效当归膏(治汤火伤。此方敛疮者。生肌肉拔热毒。止疼痛。)

当归(细切) 黄蜡(各一两) 麻油(四两)

上先将当归。入油煎焦黑去滓。次入蜡。急搅放冷。以瓷碗盛。出火毒。用时以故帛纸摊贴。

一方用白蜡。凡初伤。必用盐罨护坏肉。后敷药则易愈。

秘传愈 群方(治汤火疮)

用黄蜀葵花浸油内。以油敷患处。或晒干研末。油调敷之。一方用萆麻子肉研烂。入蛤粉等分。如干再入香油少许调敷。一方用定粉研细。入猪脂调敷。一方用绿豆粉轻粉少许。槐树皮去粗皮焙。干为细末。香油调敷。湿则干掺。一方用荞麦面炒黄。以井花水调敷。

腮毒方法

秘传地黄膏(治嘴腮肿毒。或疮疖。或好食煎爆之物生肿毒。皆宜服之。)

生地黄(二斤) 麦门冬(半斤) 败龟板(半斤酥炙另研为末)

上为细切。用水一斗。煎至五升。滤去渣滓。再煎如稠饴。下龟板末顺搅煎。滴水中不散为度以瓷罐盛贮。埋地下三日。出火毒取出。不时白汤调服。酒调亦可。

金疮方法

秘传桃花散(治刀刃伤破。及竹木刺皮出血用之。则止血生肌。)

川归 赤石脂 血竭 乳香 没药 滑石 炉甘石( ) 或加何首乌上各等分为细末。掺伤处。初伤者加龙骨少许。久者加樟脑少许。

正铁箍散(兼治诸般恶疮。)

贝母(五两去心) 白芷(二两) 龙骨(二钱) 苍耳草(烧存性醋拌二两)

上为细末。用水调。或香油调敷。湿则干掺。一方治跌扑一时无药。急取褥中扳枝花贴患处尤妙。

乳痈方法

秘传速效方(治女人内外吹奶。)

鸭儿花根(叶稍长而圆有刺者是取根一握去皮骨) 葱白(连根叶三茎)

上为细切。入川椒九粒共捣。好生酒或醇酒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宜少卧出微汗立瘥。

渣滓加盐少许敷患处亦妙。若肿已成不消。用疔肿灸法。灸三五壮。再服前剂尤捷。

秘传羌活保生汤秘传阿魏万灵膏(并见疮痒类。)

妇人不孕(四十)

妇人不孕者。多因经水失期。或多寡不匀。若气虚宜补气。血虚宜补血。若肥盛不受胎者。

宜行湿燥痰。使经水匀行。依期男子交会。不相愆候。鲜有不孕者矣。

秘传种子方诀云。俟女人天癸净后。男女各寝。男子日服四物汤一帖。以补血之不足。女人日服四君子汤一帖。以补气之不足。服至三十日。三十帖止。再俟天癸净乃同寝。感时偏任左体力。施精亦要偏注其左。盖子宫有二穴。左穴受之成男。右穴受之成女故也。既受精后。令女人侧左体。

曲左足而卧。良久不拘。直隶无锡县。一谈姓老人无子。晚得此方。一岁生三子。今皆总角矣。

极验极验。受此方者。冀当遍传以广斯道也。又诀云。三十时中两日半。二十八九君须算。落红满地是佳期。金水过时空霍乱。霍乱之后枉费工。树头树底觅残红。但解开花能结子。何愁丹桂不成丛。此盖妇人月经方绝。金水才生。此时子宫正开。乃受精结胎之候。妙合太和之时。

过此佳期。则子宫闭而不受胎矣。然男女之分。各有要妙存焉。如月候方经一日三日五日交会者成男。二日四日六日交会者成女。过此则不孕矣。又云阴血先至。阳精后冲。纵气来乘。血开裹精。阴外阳内。则成坎卦之象而为男若阳精先入。阴血后参。横气来助。精开裹血。阴内阳外。则成离卦之象而为女。若胎成三月之内。男女未分之时。亦有转女为男之术。其法以铁斧一柄。置于孕妇床席之下。勿令人见知。更佩雄黄一二两于孕妇身左。或佩萱花亦可。以上三法皆验。不可轻忽。传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诗云。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诚哉是言也。无嗣者宜深思之无怠。

调经散(治经水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逾月不至。或一月两来。皆可服。)

当归(酒洗一钱五分) 麦门冬(二钱) 吴茱萸(择去闭口者泡七次焙干) 肉桂(各五分)

人参 半夏(泡七次) 白芍药 牡丹皮 川芎(各一钱) 阿胶珠 甘草(炙各七分五厘)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空心稍热服。

调经散(治月经过期不行宜服。)

当归(一钱五分) 川芎 桂心 甘草(各五分) 熟地黄 白芍药 香附子 莪朮 苏木(各一钱) 木通(八分) 红花(三分)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研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

调经散(治月经先期而来宜服。)

当归身(一钱五分) 生地黄 条芩 香附子(各一钱) 白芍药 黄连(姜汁炒各八分)

川芎 阿胶珠 艾叶 甘草 黄柏 知母(各五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滓空心温服。

香附调经丸(治月经不调。血气刺痛。腹胁膨胀。头眩恶心。崩漏带下。并皆治之。)

香附子(杵去皮毛。不拘多少。米醋浸一日夜。用砂锅煮令香熟。水洗焙干。)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醋汤下。

六味地黄丸(治妇人阴血不足。无子者服之。能致胎孕。方见卷上丸类。)

妇人诸证琐琐。不及备录。医者宜参究先儒之论。按理先儒之方则详矣。

胎前(四十一)

胎前者。宜养血安胎。不可用热剂。盖血得热则行。得冷则凝。夫胎凉则安。胎热则堕。理之必然。四物汤为当。

四物汤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上细切。用水二盏煎服。若妊娠下血不止。本方加艾叶三十片。阿胶珠一钱。每服四钱。加乌梅肉少许煎。进三四服即止。或以本方加阿胶珠。白朮。条芩。砂仁。香附。糯米。如恶阻。从痰而治。本方去地黄。加陈皮。半夏曲。砂仁。神曲。麦芽。藿香。白朮。陈仓米。有热加生姜汁炒芩连栀子。如子烦。脉虚大无力。或怔忡身战。及时有微热。本方加人参。白朮。黄芩。甘草。

酸枣仁。远志。麦门冬。地骨皮。如七八个月。面目及四肢浮肿。

本方加茯苓。泽泻。白朮。条芩。炒栀子。浓朴。麦门冬。甘草梢。或以本方加紫苏。桔梗。黄芩。大腹皮。枳实。滑石。如忽然口噤吐沫。不省人事。言语错乱。本方合二陈汤。加麦门冬。竹茄。远志。石菖蒲。如感冒风寒。头痛发热身痛。本方合小柴胡汤。加细辛。

白芷。防风。羌活。

胎漏方法

固胎散(治胎漏下血。)

条芩(五钱) 白朮(一两) 砂仁(炒) 阿胶珠(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艾汤调下。

安胎饮(治孕成之后。觉胎气不安。或腹痛。或腰疼。或饮食不美。宜服。或至五六个月。常服数帖甚好。)

用白朮。川归。白芍药。热地黄各一钱。人参。川芎。陈皮。条芩。各五钱。紫苏。砂仁。

甘草。各三分。生姜水煎服。

腹痛方法

独圣散(治胎前心腹诸痛。胎动不安。安胎止痛。行气故也。若非八九个月。不宜多服。)

用砂仁(不拘多少去皮略炒) 为细末。每服一匕。热酒或艾汤米饮汤盐汤皆可调服。如觉胎中热。即安矣。大抵妊妇不可缺此。

达生方法

引方达生散(治孕至八九个月。服十数帖甚好。则易产腹疼痛。)

大腹皮(原本三钱。恐太多。今用一钱。用酒洗晒干。再用乌豆汁洗净。方可用。恐鸩毒害人。)

人参 陈皮 紫苏(连梗叶各五分) 白芍药 白朮 当归(各一钱)

甘草(炙二钱) 黄杨脑(七个食少胎痛勿用)

上细切用水二盏。葱五叶。煎一盏。去滓服。春加川芎防风。夏加芩连五味子。秋加泽泻。

冬加砂仁。或通加枳壳砂仁。胎动不安。加金银三五钱。野苎麻根一钱。气上逼心。加紫苏地黄。

性急加柴胡。多怒再加黄芩佐之。食少加砂仁神曲。渴加麦门冬黄芩。能食倍加黄杨脑。(此物能瘦胎不长。)

有痰加半夏曲黄芩。气虚倍加参术。气实倍陈皮加香附子。血虚倍当归加地黄。形实倍紫苏。有热加黄芩。有食积加山楂。腹痛加木香。

养胎散(临月用之。能养胎元。)

当归 川芎 黄芩 陈皮 白朮 香附(各一钱) 白芷(五分) 甘草(二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去滓。调六一散一钱服。若虚加人参七分。

催生方法

益母丸(治妇人胎前产后。及经中诸般奇病。并赤白带。恶露时下不止。无所不疗。乃妇人之仙药也)

益母草(一名茺蔚子。紫花方便。是五月采。阴干用八两。手折去根。勿犯铁器。) 川当归(七钱)

赤芍药(六钱) 南木香(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用童便好酒各半盏。化开服。

若急用时。取益母草生者。连根捣烂去滓。再用童便好酒和匀服。

若临产时服一丸。安魂定魄。破血止痛。养血脉。调经络。诸病不生。若胎前因跌扑触动胎气。漏胎下血等证。并产后诸疾。悉见济阴方加减。作汤化下。

芎归汤(治胎前因事跌扑。子死腹中。恶露妄下。疼痛不已。口噤欲绝。一切等证。临产催生。胞衣不下。)

当归(酒洗一两) 川芎(七钱) 陈皮(去白五钱惟催生用胎前只用芎归勿用陈皮)

上细切。用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入酒半盏。再煎顿时去滓服。

产后(四十二)

产后者。须大补气血为主。或有杂证。不可用寒凉之剂。

秘传归参汤当归 人参 川芎 白朮 生地黄 陈皮 白茯苓 甘草(炙)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去滓温服。若腹胀痛。发寒热者。是恶露未尽。去人参加桃仁。红花。干姜。肉桂。五灵脂。(半生半炒。)甚不已者。加熟附子一片。此谓阳有余而阴不足。故生内热。更加炒黑干姜引入肝分。理去旧血。致生新血也。

产后杂证方法

新产不可用芍药。以其酸寒能伐发生之气。(十日内忌之) 故以黄 四物汤为补虚之要药。

以黄 易芍药是也。若气虚者。本方加参。朮。茯苓。甘草。发热者加干姜。若自汗多者。少用川芎。勿用茯苓。倍加蜜炙黄 。若口渴加五味子。麦门冬。若腹痛者非芍药不可。虽新产以酒重炒用。去酸寒之毒。何害之有。若恶露不尽作痛。四物汤煎去滓。调香附五灵脂末服。甚者加桃仁泥四五分。

新产子宫未敛作痛。名儿枕痛。又名瘕母块痛。用醋炒芍药。粟壳。甘草水煎。入少米醋。或以三物为末。醋汤调服。酸以收之之义也。若产后有恶血不去。发寒热。成 瘕者。四物东加三棱。

莪朮。乳香。没药。香附。五灵脂。干漆。桃仁。红花之类。若产后腹痛不息。宜四物加乌药。

香附。桂心。高良姜。陈皮。童便和醋煎服甚效。若产后月余。经水淋沥不止。四物东加白芷。

升麻。煎调血余灰服。若产后阴痛。四物加 本。防风。若产后通身浮肿。四物加乳香。没药。

桂心。木通。大腹皮。良姜。血竭。槟榔。海金沙。若产后子肠不收。八物东加升麻。防风。须以酒炒黄 为君。若产后中风。口眼歪邪。八物加附子。荆芥。少加防风。羌活。若产后血晕。

用鹿角一段烧存性。也火毒为末。酒调灌下即醒。或用韭叶细切。盛于有嘴瓶中。以滚醋沃之。急封瓶口。以瓶嘴纳产妇鼻中即苏。或用秤锤砖石烧红。投醋中熏之。

小产方法

补气血汤(治小产下血不止。)

人参 黄 当归 白朮 白芍药 艾叶 甘草(炙) 阿胶(炒) 川芎 青皮香附 砂仁上细切。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服。

补血定痛汤(治小产心腹疼痛。)

当归 川芎 熟地黄 白芍药(各钱) 玄胡索(七分) 桃仁(去皮尖研细) 红花(各三分)

香附子 青皮(炒黑) 泽兰 牡丹皮(各五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入童便酒各半盏。煎至一盏温服。

小儿(四十三)

小儿者。参考其证。大半胎毒而小半伤食。外感风寒者什居一二。故其气体嫩弱。易寒易热。

用药不可太骤。大概以四君子东加减调治之。其有变蒸惊搐疳虫疮疹等证。与大人异者。其余诸病。则准大人治。略具一二。以见治法焉。

变蒸方法

惺惺散。四君子汤。加栝蒌根。川芎。桔梗。细辛少许。薄荷煎服。

急慢惊风方法

小儿惊啼。手足螈 。睡卧不宁。宜四君子东加全蝎去头足。炒钩藤。炮白附。姜水煎服。

急惊宜四君子东加白附。全蝎。金箔。为末。薄荷汤调服下。慢惊宜四君子汤。加生黑附。蜈蚣末。

蝎梢。共一字。姜汤调下。

抱龙丸(治小儿诸惊。四时感冒。邪热烦躁。痰嗽气急。欲出痘疹。发搐等证。药性温平。常服驱风化痰。镇心神。)

琥珀 人参 天竺黄 白檀香白茯苓(各七钱半) 甘草(炙两半) 枳实(麦麸炒) 枳壳(麦麸炒各半两) 辰砂(水飞二两半)

山药(炒八两) 金箔(五十片后研) 牛胆南星(炒半两)

上各为细末。一处和匀。新汲水丸如芡实大。阴干。每服一丸。用薄荷汤。或葱白汤。痰嗽淡姜化下。

南星膏(治小儿精神不定。恍惚不宁。恐畏多哭。常服祛风退热。消痰镇心。除百病。)

牛胆南星(腊月以南星为末填入黄牛胆中阴干风处百日取用宜亲手修制者佳称五钱炒用) 人参白朮 山药(炒) 白茯苓(去皮) 白茯神(去心) 羌活 甘草(炙) 白僵蚕 全蝎(去毒以薄荷汁浸炙各三钱) 辰砂(二钱水飞另研) 麝香(一分)

上各为细末。一处和匀。炼蜜丸如芡实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食后用薄荷汤调化服下。

秘传泻肝汤(治小儿肝经火旺有余。目睛动摇。痰气上升。或壮热惊搐。面色红。脉有力。脾胃无伤。宜用。)

川芎 白芍药(炒) 半夏(汤泡) 白茯苓(各八分) 当归(酒洗) 柴胡 橘红枳壳(炒) 天麻(各六分) 黄连(酒炒) 甘草(生各四分) 薄荷(三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生姜三片煎服。

秘传补脾汤(治小儿脾经不足。土败木来侮。目睛微动摇。微惊搐。或潮热往来。脾胃有伤。

饮食少进。或泄漏呕吐。面色黄。脉无力。宜补脾胃。)

白朮(一钱三分) 黄 (蜜炙) 当归(酒洗) 川芎 人参 陈皮 肉豆蔻(煨) 神曲(炒)

干葛(各五分) 白芍药(一钱酒炒) 白茯苓 半夏(各七分) 黄连(炒) 甘草(炙各四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服。

秘传安神汤(治小儿心血虚而火动。睡中惊动不安。或受惊吓而作主。清心安神降痰。)

人参 半夏(泡) 酸枣仁 白茯神(各一钱) 当归(酒洗) 陈皮(去白) 赤芍药(炒各七分)

五味子(五粒) 甘草(炙三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煎去滓。纳生姜汁竹沥研细。用牛黄末半分服。若温暖月。及觉心经热多。加生地黄。山栀仁各五分。麦门冬七分。淡竹叶。

若方饮食因惊。而食即停住不化。须先消饮食。然后治惊。惊药内仍须用白朮麦芽以理胃也。

惊则气散。宜收补真气。惊则痰聚。便宜化痰。

秘传镇惊丸(治惊退后。调理安心神。养气血。和平预防之剂。)

天竺黄(另研) 人参 茯神 南星(姜制各半两) 酸枣仁(炒) 麦门冬(去心)

归身(酒洗) 生地黄(酒洗) 赤芍药(煨各三钱) 薄荷 木通(去皮) 黄连(姜汁炒)

山栀仁(炒) 辰砂(另研水飞) 牛黄(另研) 龙骨(火煨各二钱) 青黛(另研一钱)

上为细末。蜜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淡姜汤送下。

疳证方法

秘传槟榔丸(治小儿疳病积气成块。腹大有虫等证。)

槟榔(一两) 三棱(煨去毛醋炒) 莪朮(醋炒) 青皮(去穰麦麸炒) 陈皮(去白)

雷丸(去壳) 干漆(炒无烟) 使君子肉 山楂肉 麦 面(炒) 神曲(炒黄各半两)

芜荑(水洗净二钱五分) 鹤虱(略炒) 木香(不见火) 胡黄连 甘草(炙各三钱) 良姜(二钱陈壁土炒)

砂仁(一钱)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淡姜汤下。

秘传治疳汤(治小儿大便色泔白。小便昏浊。或澄之如米泔。此泔病也。)

山楂肉 白芍药(炒) 白茯苓 黄连(姜汁炒) 白朮 泽泻(各一钱) 青皮(四分)

生甘草(三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生姜枣煎服。

秘传芦荟丸(治小儿疳积腹大。此小儿之要药也。)

胡黄连 芦荟 黄连(炒) 使君子(去壳各五钱) 神曲(炒一两) 阿魏 青黛(另研各二钱)

麝香(另研少许)

上为细末。稀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白朮汤或米饮下。

吐泻方法(准大人治。)

加减参苓白朮散(治小儿吐泻。)

人参 砂仁 莲肉(去心各半两) 白茯苓(去皮八钱)

土白朮(一两) 甘草(炙七钱) 肉果(炮四钱) 诃子(炮去皮) 干姜(炒各二钱)

上研为细末。每服三分。清米饮汤调服下。

藿香正气散(治小儿吐泻。见大人感冒类。)

香砂养胃汤(治小儿伤食吐泻。见大人内伤类。)

理中汤(治小儿霍乱吐泻。见卷上丸类。)

痢疾方法(准大人治)

秘传香连丸(治小儿赤白痢。以下三方并见大人痢类。)

参苓白朮散(治小儿脾胃虚弱。噤口痢疾。)

三黄熟艾汤(治小儿热积脏腑。下痢赤白。及伤寒四五日大下热痢。及麻疹后下痢。)

食积方法(准大人治)

消食丸(又名消乳丸。治小儿腹胀腹痛。消积滞。化乳食。大人内伤亦宜。)

砂仁(炒) 橘红(炒) 三棱(炒) 莪朮(炒) 神曲(妙) 麦 (炒) 甘草(炒各半两)

香附(炒一两)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远白汤送下。量儿大小加减。(愚尝加土白朮红曲各五钱为细末。每服三分。米饮调服效。)

秘传保和丸(治小儿脾胃虚弱。饮食不能克化。日久羸瘦。)

山楂(四两) 陈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 半夏曲(各五钱) 萝卜子(二钱五分)

白朮 使君子(去壳) 神曲(炒)

麦(炒各一两) 木香(二两二钱四分) 砂仁(四两四钱) 黄连(四两零五分)

上研细末。水发为丸。如萝卜子大。每服一钱。米饮汤送下。

香砂养胃汤(治小儿伤食。脾胃不和。腹痛等证。见内伤类。)

秘传解肌理中汤(治小儿食积郁热。发于肌表。潮热往来。主理中而清阳明之热。)

白朮 山楂肉 白芍药(炒各一钱) 黄连(炒) 枳实(麦麸炒) 川芎 香附子(炒)

升麻(各七分) 干葛(一钱二分)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三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去滓服。若积去后。潮热未除。减山楂。枳实。香附。

川芎。加人参。黄 。陈皮。石膏各五分。薄荷二分。白朮三分。有痰加半夏六分。

腹痛方法(准大人治)

理脾消食散(治小儿腹痛。多是饮食所伤。此方主之。)

白朮(一钱五分) 陈皮 青皮(各七分) 山楂肉 神曲(炒) 麦芽(炒) 砂仁(炒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七分。清米饮汤调服。痛甚者磨木香入服。若有寒。加藿香吴茱萸各五分。

有热加酒炒黄芩七分。

虫动方法

使君子丸(治小儿脏腑虚滑。及疳瘦下痢。腹胁胀满。不思乳食。若常服安虫补胃。消疳肥肌。)

使君子(去壳一两。面裹煨熟。去面。细切焙干。)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 诃子(半生半煨去核用)

青黛(如兼惊带热渴。即入之。如脏腑不调不用。) 甘草(炙各半两) 陈皮(去白二钱五分)

上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米饮汤化下。或乳汁化下。不拘时服。

灵矾散(治小儿虫咬心痛欲绝者。)

五灵脂(酒研飞去沙净为末二钱) 枯白矾(五分)

上共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不拘时服。吐虫出愈。

感冒方法

秘传百解散(治小儿感冒风寒。身热咳嗽。欲出瘾疹。并痘后欲出麻疹。俱宜服之。)

人参(七钱) 甘草(炙三钱五分) 白朮 白茯苓(各六钱) 黄 (炒) 陈皮(去白)

糯米(炒各五钱) 升麻(炒二钱) 川芎 白芷(各三钱) 天麻(二钱五分) 姜蚕(炒一钱五分)

南星(姜制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分。伤风用生姜汤。或葱汤。欲出麻疹。用生姜汤。热甚用薄荷汤调服下。

加味二陈汤(治小儿感冒发热。鼻流清涕。或咳嗽痰吐。沉重者宜服之。)

陈皮(去白) 半夏(汤泡) 桔梗(米泔水浸) 川芎(各五分) 白朮(一钱) 黄芩(酒炒)

薄荷(各三分) 防风 甘草(炙各四分) 白茯苓(去皮) 桑白皮(蜜炙各七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服。

惺惺散。用四君子东加天花粉。川芎。桔梗。细辛。(少许)薄荷。煎服。

参苏饮(治同前证。见大人感冒类。)

藿香正气散(治小儿身热咳嗽。吐泻等证。疑似出痘疹。见大人感冒类。)

痰证方法

加味白丸子(治小儿风痰壅盛。)

南星(半两细切以白矾汤泡日干或生姜汁制) 白附子(二两姜制) 半夏(汤泡半两生姜汁制)

上为细末。面糊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姜蜜薄荷汤任化服。

重舌木舌方法

小儿重舌木舌。乃舌下生舌也。切不可以刀剪伤之。后致言语混沌。为没齿之疾。

秘传宁口散(治小儿重舌马牙。口舌生疮。咽喉不利。方见大人齿病类。)

一方用蒲黄竹沥调匀。敷舌下神效。甚者以三棱针于舌。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