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杂证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一、论头痛

(有外感风寒、气虚、血虚、风热、湿热、寒湿、痰厥、肾厥、真痛、偏痛十种。

○附发落及小儿秃疮。)

凡头痛有久暂表里之异。以脉验症,以症合脉,得其源而治之,定奏速效而不难矣。

暂病者,必因外感,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治宜发表,最忌清凉。久病者,必看元气,此三阳之火,炽于内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夫病何以久也?或表虚者,微感则发;或阳旺者,微热则发;或水亏者,虚火乘之则发;或阳虚于上,而阴寒胜之则发。此等病症,当重元气。而治本之药,十之六七;治标之品,亦带一二;自必手到病除,不得少误。然亦有暂病而虚,久病而实者。虚者,痛处必冷而喜热;实者,痛处必热而不寒,其症显然。并验平日之体,以及平日所服之药而细辨之,自可得其源矣。

脉候

寸口紧急,或短,或弦,或浮,皆头痛。浮滑为风痰,易治;短涩为血虚,难治。浮弦为风。浮洪为火。细与缓为湿。

凡头痛自必多因,必佐用风药。高颠之上,惟风可到。在风、寒、湿固为正用,即虚与热,亦借以引经,一定之法也。

凡真头痛(脑为髓海,受邪则死),手足青至节也,用艾灸百会穴(穴在头之正中。)

二三壮。猛进大剂,间有生者;须用参、附之类方可。

祛邪立效散

(新) 治外感风寒,头痛暴甚,畏风恶寒,脉紧而数。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白芷 川芎 荆子(各一钱) 羌活 防风 桂枝(各八分)

北细辛(三分) 苏叶(四分) 生姜(五分)

热服,取汗。如寒甚者,冬季加麻黄(去节)五分,夏天加麻黄(去节)三四分,须佐以当归一钱、白芍七分,不致大发。先有汗者,不用麻黄,并去羌活。此治太阳一切感冒,发表之方也。然各经皆有引经之药,条列于下:如阳明头痛,脉浮缓而洪长,自汗寒热,以升麻、葛根、白芷、石膏为主。

○少阳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以柴胡、川芎为主。

○太阴头痛,脉沉缓,身休沉重,或腹痛,必有痰也,以苍朮、半夏、南星为主。

○少阴头痛,脉沉细,必寒厥,以麻黄、附子、细辛为主。

○厥阴头痛,脉浮缓,项痛,吐痰,以吴茱萸、川芎为主。

○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

○气虚头痛,人参、黄 为主。

○气血俱虚,调中益气汤,或八珍汤,少加蔓荆子、细辛。

○痰厥头痛,半夏白朮天麻汤。

○风湿兼热头痛,清空膏。

○痛属风热,如黄芩、荆芥、薄荷、菊花之类,可拣而用之。

○痛属热厥者,大黄(酒炒)可加,或独为末,用茶调服。

○阳明头痛如裂,壮热如火,属风热,用石膏、竹叶;属风寒,用石膏、葱白,茶煎;属风痰,用石膏、甘草、川芎。

○水亏火动者,脉细数,必有内热,治宜壮水,如六味地黄东加麦冬、五味之类。如水亏甚者,相火必旺,是无阳而阴无以生,须用八味地黄之类。

补中益气汤

治气虚头痛,或畏寒,倦怠,遇阴寒更甚,治宜扶阳。

人参(无者以淮山药炙黄五钱代之) 黄 (蜜炙,二钱) 白朮(一钱八分) 炙甘草(一钱) 当归(钱半) 陈皮(八分) 升麻(蜜炒,三分) 柴胡(酒炒,三分)

姜五分,枣二枚,加川芎八分、蔓荆子一钱、北细辛三分温服。

加味二陈汤

(新) 治痰厥头痛,非必痛因痰也,而兼痰者有之;或呕恶咳嗽,寸关脉滑者。

陈皮(去白,钱半)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川芎(八分) 蔓荆子(一钱)

北细辛(三分)

姜汁引。如兼虚者,加白朮钱半,山药(炒黄)三钱。如兼火者,加黄芩、花粉各一钱半,石膏二钱。

凡偏头风,左属血虚,右属气虚,(此大概言,不可拘执。)有痛无定所,此属气也。头风多害目者,经谓:「东风生于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窍,肝风动,则邪害肝窍也,治以养血、平肝、去风。

加味四物汤

(新) 治偏头风,血虚暴痛,将来害目。

当归(二钱,血虚有寒者可多用,血虚有热者宜少用) 川芎(一钱三分) 熟地(二钱,有热症者加生地三钱) 白芍(钱半) 白芷(一钱) 羌活(八分) 川独活(一钱) 蔓荆子(一钱)

川乌(制,八分) 荆芥穗 菊花(各七分) 北细辛(三分) 甘草(八分)

速进一二三服,外用生萝卜捣汁,仰卧注鼻,不用枕头睡一刻,三次即愈。又用蓖麻子仁、乳香各二、三钱,捣为饼,左右贴太阳穴。妇人解发出气,否则害目。无萝卜之时,用旱莲草汁(即俗名墨斗菜) 代之亦可。

天香散

治年久头风不得愈者,属风痰,大效。

南星 半夏 川乌(去皮) 白芷(各钱半)

姜汁半盏,同煎服。

葛根葱白汤

治伤寒已汗未汗头痛。

葛根 白芍 川芎 知母 生姜(各二钱) 葱白(连根五茎)

温服。即单用葱白二两,生姜二钱半,治头痛如破。

清空膏

治偏正头痛属风、湿、热及脑痛不愈者;若血虚头痛忌服。

川芎(一钱) 柴胡(一钱二分) 黄连(酒炒) 防风(各二钱) 羌活(二钱) 甘草(钱半)

子黄芩(二钱,一半炒,一半生)

共为细末,茶调下二钱。加北细辛五分更效。

如系火邪,其脉必洪,口渴舌黄,大便燥,小便赤,加白芍、天花粉、芩、连、知、柏、龙胆、栀子之类,可酌用之。但治火之法,不宜升散,盖外邪之火,可散而去,内郁之火,得升而愈炽矣。

加味十全大补汤

(新) 治头上冷而畏风,或痛或不痛,属后天气血之不足也。经曰:「头上诸病,求之于真阴、真阳而不得者,其病在脾、肺、肝三经。」寒者如是,诸症可以类推。

人参(无者,山药三钱代之) 白朮(钱半) 茯苓 炙草 当归 白芍 川芎(各一钱二分)

熟地 黄 (蜜炙。各二钱) 肉桂(一钱) 升麻(盐炒) 柴胡(酒炒。各三分) 天麻(钱半)

白附子(如竹节者真。八分)

温服。余病头顶冷者多年,得经言而制此方,一服而愈。

锦囊秘方

治偏头痛有神。

荆子 土茯苓 金银花 菊花 元参 川芎 天麻 芽茶 荆芥 乌梅(各等分) 黑豆(加倍)

清震膏

治雷头风,突起核块,及头中如雷鸣。

升麻(二钱) 苍朮(三钱) 青荷叶(一大个,全用;干者用二个)

水煎,食后服。有因痰火者,耳如雷鸣、脉洪而实,用:半夏(五钱) 大黄(煨,一两)

天麻(三钱) 黄芩(三钱) 薄荷叶(一钱五分) 甘草(二钱)

共研末,水和为丸,临卧茶吞二钱,以痰利为度。

普济消毒饮

治天行时疫,邪客上焦,头痛莫当,肿大如斗。

黄连 黄芩(各一钱二分) 人参(有一方不用) 橘红 元参 鼠黏子 甘草 连翘桔梗(各钱半) 板蓝根 马屁勃(各九分) 白姜蚕(八分) 升麻(五分) 柴胡(一钱)

薄荷叶(八分)

食后服。如大便秘,加酒煨大黄一二钱。轻者名发颐,肿在两耳前后,用:甘草、桔梗各钱半,薄荷、荆芥、连翘、鼠黏子、黄芩各一钱,水煎服。

又方,用:贯众(三钱) 葛根(二钱) 甘草(钱五分) 姜蚕(一钱) 黑豆(二钱)

煎服,其效如神。

黄芩羌活汤

治眉棱骨痛,外挟风寒,内成郁热,有兼痰湿者。

防风 羌活(各钱半) 黄芩 甘草(各一钱二分)

煎服。

又方,用:黄芩(酒炒)同白芷等分为末,茶下。

生熟地黄汤

治眼眶痛,由肝虚,见火更痛甚者。

生地 熟地(各钱半) 甘菊 枳壳(各一钱) 杏仁(去皮,八分) 淮牛膝(二钱)

石斛(二钱) 黑豆(炒,二十粒)

煎服。或加分量,蜜丸,用黑豆(炒,淬酒)送丸三钱。

调中益气汤

治气血两虚头痛。

黄 (蜜炙,钱半) 人参 甘草 苍朮(各八分) 橘红(六分) 木香 柴胡(酒炒)

升麻(蜜炒。各三分) 加川芎 蔓荆(各八分) 北细辛(三分)

空心服。

备拣古来治头上诸病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偏正头风:天麻二两半,川芎一两,研末,蜜丸,食后或茶或酒送下。

○又方:白附子、白芷、牙皂(去皮)等分为末,食后淡茶调下。

○又方白芷(炒,二两半) 川芎(炒)

甘草(炒) 川乌(半生、半熟,各一两) 共为末,每服钱半,淡茶调下,或薄荷汤下。

○又方用萝卜捣汁,仰卧滴于鼻内,睡一刻。余屡用神效。(若无萝卜时以旱莲草汁代之。)○又方:虎头骨(酒炙黄)研末,酒调服。

○又方:白芷、川芎各二钱研末,以黄牛脑子擦药末于上,瓷器内加酒顿熟,乘热食之,尽量一醉,醒则其病如失。

○又方:雄黄、北细辛等分为末,左痛吹右鼻,右痛吹左鼻。

○又方:口含温水,以荜茇研末,右痛吹右鼻,左痛吹左鼻。

○凡头痛俱用川芎,属风寒者宜用之;若三阳火壅于上而痛者,得升反甚,不得概用。

凡头发不长,用芝麻叶、桑叶煮米泔沐之,七次可长数尺。

○又:桑椹浸水洗头,长发。

○桑白皮、柏叶煎水沐之,发不脱。

○女人发易落而不润者,用榧子三个,胡桃二个(去壳),侧柏叶一两(捣烂),浸冬雪水梳头,发不落而润。

凡眉毛屡落,用生半夏捣途即生。

凡发白,用旱莲草煎膏,内服。烧,研末,外揩牙,坚齿,益肾,乌髭。

凡脑崩,鼻流臭黄水而痛,名控脑砂,内有虫也,用丝瓜藤近根三五尺焙干,烧存性,每温酒下一钱。

凡秃疮,用麻油之蜡烛油频涂,忌日晒,久则发生。

○头疮,用菖蒲研末,麻油调敷。

○疮内生蛆,以刀切破,挤出蛆,用丝瓜叶捣汁涂之,绝根。

○又方:以青矾末掺之,蛆化为水。

凡无病患,忽然脱发,头皆见肉,是心虚有火也,用何首乌一两,当归三钱,天冬、麦冬各二钱,服之神效。

凡小儿头疮,胡桃去壳,和皮,灯上烧熟,入轻粉一分,捣为末,麻油调涂,二三次愈。

○头面痒疮,流血水,用蛇床子一钱,轻粉三分为末,麻油调敷。

○秃疮,用蜈蚣一条,盐一分,麻油浸七日,取油涂之。

○秃疮,用冷泔洗浸,以葱和蜜捣涂。

○白秃燥痛,用香薷二两,水煎,取汁半盏,入胡粉一两,猪脂五钱和匀涂之。

二、论面病

(赤是血热,肿是风热,酒 是血热, 是风热, 是风邪客于皮肤,雀斑是痰饮溃于腑脏,女人名粉滓斑。)

《灵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是面为手足六阳之汇,皮浓肉坚,故天热甚寒不能胜也。然其部属之阳明,其或饮食不节则胃病,气弱神少,火郁而生热;又或外挟风热而火上燎。面热,乃胃火也。亦有因饮食之热,毒聚于中,发于外,则为痛。更有过劳与饥则痛者,此中气不足也。总之,暴痛多由火实,久痛多因血虚,且有胃寒则面寒;若面白而鼻冷者,乃阳气大弱也。医者切脉察症,病源昭然,自手到而病除矣。

升麻加黄连汤

治火郁面热。

升麻 葛根(各一钱) 白芷(七分) 白芍 犀角 甘草(炙。各五分) 川芎 荆芥穗薄荷(各五分) 黄连(酒炒,四分)

水煎,温服。

升麻加附子汤

治胃虚面冷。

升麻 葛根 白芷 黄 (蜜炙) 附子(制。各七分) 益智仁(五分) 人参 甘草(炙)

草豆蔻(各五分)

连根葱头二茎,水煎,温服。

柏连散

治面上恶毒热疮。

胡粉 黄连 黄柏(等分,为末)

猪脂调敷。

参 附子汤

治面白鼻冷,阳气大虚。

人参 黄 (蜜炙,二钱) 附子(制,钱半) 甘草(炙,一钱) 白朮(一钱五分)

水煎服。

凡人面肿,有虚有实。实者,或热或痛,乃因风火上炎,及感冒风寒、瘴疫之邪,脉必紧数,症必寒热。风则散之,火则清之;壅滞秘结者,通之利之。邪去而肿自消也。

防风通圣散

治内外邪热俱甚,便结脉实,头面肿痛。

防风 川芎 当归 白芍 连翘 薄荷 石膏(各一钱) 麻黄(七分) 黄芩(一钱)

桔梗(八分) 滑石(四钱) 大黄(一钱,秘若甚者,二钱) 甘草 白朮 栀子(各一钱) 荆芥(七分)

生姜三片,煎服。再不下,加芒硝二、三钱。

凡虚浮者,无痛无热,面目浮肿,或脾、肺阳虚,输化失常,此气虚也,宜补中益气汤。或肝、肾阴虚,泛溢上行,此水亏也,宜六味、八味地黄汤。并于肿胀门参而阅之,更得调治之道。若酒过湿热上肿,宜用:

葛花解酲汤

人参(无则改用威参四钱) 白朮(一钱) 茯苓 砂仁 白豆蔻肉(微炒,研)

葛花(各一钱) 神曲(五分) 青皮 陈皮 猪苓 浑泻(各七分) 广木香(三分)

水煎服。

白虎汤

治阳明实热,胃火上炎,烦热干渴,脉实面肿。

石膏(一两) 知母(二钱) 甘草(一钱) 糯米(一撮)

水煎服。

备采古来治面诸病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面皮爪破,用轻粉、生姜汁调敷,无痕。

○洗面去黑,用天门冬,蜜捣为丸,日日洗用。

○面黑 如蒺藜,白芨、苦参、零陵香各研末,俱可洗之。

○面上诸风百病,用白附子煎服。如有疵 ,酒和贴之,自落。

○风刺粉滓,用白牵牛,酒浸为末,涂之。

○ 不白,用冬瓜子仁捣丸服,面白如玉。

○雀斑,用桃花、冬瓜子仁研蜜涂。

○头面诸风,用杏仁末、鸡子白调涂。

○面有瘢痕,用焉齿苋洗之。

○酒 赤鼻,用黄丹、雄黄末,桐油调涂。

○面黑,用白姜蚕、白牵牛,蜜和掺之。

○面疮,用牙皂、丝瓜烧灰擦之。

○又方:柳叶煎汤洗之。

○面生 、 ,黧黑状丑,以鸡蛋酒浸七日,每夜用白涂之,病去面白如玉。

○又方:用 羊胫骨为末,鸡子白和敷,旦以白米泔洗之,面白,神效。

○又方:用鸡子白和朱砂末,仍入鸡子壳内封固,令白雌鸡同抱,至雏出,取涂面,不四五度,其白如雪。

○面上斑点,用陀僧末,人乳调,夜涂旦洗。

三、论眼目

(有赤目传变,内障昏盲,外障HT翳膜,物伤瞇目。)

眼目者,五脏六腑之精华,如日月之不可掩者也。大 属心,白睛属肺,乌珠属肝,上下睑胞属脾,瞳人属肾。然所重则在乎瞳人,而其窍则出于肝也。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子母岂能相离乎!故肝、肾之气充,则精彩光明;肝、肾之气衰,则昏蒙眩晕,是固然矣。然心者神之舍,又所以为肝、肾之副焉。何则?心主血,肝藏血,凡血热冲发于目者,皆当清心凉肝,又不可执水生木之说也。至于目之有时而失明者,四气七情之所害也。凡在腑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脏为里,当养血安神。如暴赤肿痛,昏涩翳膜,眵泪斑疮,皆表也,风热也,宜表散以去之。如昏弱不欲视物,内障见黑花,瞳人散大,皆里也,由血少神劳,肾虚也,宜养血、补水、安肾以调之。久则有瘀,当以破血生新之味兼用。以上所论表里,即虚实之大概也。然而实中亦有兼虚者,此于肿痛中亦当察其不足;虚中亦有兼实者,又于衰弱内辨其有余。虽虚实殊途,自有形气脉色可诊可辨。知斯二者,目症无余义矣。

凡治目当辨色:黄赤者,多热气,宜清肝泻火;青白者,少热气,宜壮水扶阳。然目黄亦有虚实之异:实热之黄,以湿热内蓄,郁蒸而成,清其热而黄自退;若虚寒之黄,以元阳日剥,津液消索而然,既无烦热脉症,惟有干涸枯黄,此则其衰已甚,须大加温补,始可救治。若再清利,鲜不误矣。

凡眼赤肿,是火邪上炎,内用苦寒之药,以治其本。然火邪既客于目,从内出外,若外用寒凉以阻之,则火内郁,不得散矣。故点药用辛热,洗眼用热水,是火郁则发之,从治法也。世人不知冰片为辛热,借以引出火邪,而误认为凉,常用点目,遂致积热莫散;且香窜泄精,则昏暗障翳。故云「眼不点不瞎者」此也。

目者,肝之外候;胆者,目之精华也。胆汁减,则目暗,故诸胆皆治目疾。病有内外,治各不同:内病须汤药,外病须点药;必内外夹攻方尽其妙。但白珠属阳,故昼痛点凉药则效;黑珠属阴,故夜痛点凉药则反甚。是点药亦宜分阴阳也。

倒睫拳毛者,由伏热内攻,阴气外行,目紧皮缩之故也。治者用参、 补气为君,则眼皮自上;又须佐以辛味疏散之品,切忌芍药、五味之酸收也。

《灵枢》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何则?眼居诸阳交会之所,而阴反闭之,阳亡已极,阴邪内满,所以不明。故目病而有火者,则为浮翳外障,虽肿痛难忍,无害于目也;若目病而无火者,便为冰翳内障,虽无所苦,必至于丧明矣。治目者岂可专以去火为事耶?目病有本有标:标者,邪火为患,清之利之,火息而病自愈;本则在于阴阳,阴阳合德,而为精明,非气血独能充其力也。盖气血为阴阳之标,而阴阳实为气血之本。阴亏热,邪火乘之,赤肿暴痛,而视物则见,是阴病而阳未病也。治者补其真阴以济火,六味汤主之。阳虚则寒,曰翳遮睛,珠不甚痛,仍能开目,但视而不见,乃阳气自病,是为无火。治者补其真阳以配阴,八味汤主之。如是,则阴阳合德,而为精明之用矣。

凡翳起于肺经受热而如碎米者易散,如梅花片者难消。然翳自热生,治法宜先退翳而后退热,去之乃易;若先去赤热,则血为之寒,而翳不能去。此先后之道,所宜知也。

清热泻火汤

(新) 治目暴痛,赤肿羞明等症。

生地(钱半) 赤芍(一钱二分) 白芷(一钱) 川芎(八分) 荆芥(七分) 大黄(酒炒,钱半)

薄荷(七分) 羌活(七分) 防风 连翘(各八分) 甘草(八分) 黄芩(一钱) 山栀(炒黑,一钱)

独活(八分)

水煎,食后服。如夜痛甚,加细辛三分,夏枯草一钱。

加减五积散

治外感风寒湿热,目痛赤肿,太阳疼痛等症。

当归 白芍 苍朮(各一钱) 麻黄 桔梗 羌活 荆芥 甘草(各六分) 陈皮 防风(各七分)

浓朴 枳壳 半夏 川芎 白芷(各八分)

葱三茎,水煎服。

加减一阴煎

治阴虚火盛,目赤涩痛。

熟地(三五钱) 生地 白芍 麦冬(各二钱) 甘草(七分) 知母 地骨皮 黄芩(各一钱)

栀子(炒黑,八分)

水煎服。

济阴地黄丸

治水亏血少,本无火症,目昏倦怠,不能视物。

熟地(四两) 山药(二两) 山茱萸 当归(各二两) 枸杞 巴戟肉(各二两)

麦冬(两半,去心) 肉苁蓉(二两半,酒洗去甲) 五味子(一两) 甘菊花(一两五钱)

炼蜜为丸,空心白汤下。

人参养荣汤

治阴中阳虚,目皆莫视,身倦口渴,心悸自汗等症。

人参 黄 (蜜炒) 当归 白朮 甘草(炙) 桂心 茯苓 白芍(酒炒。各一钱)

陈皮(八分) 熟地(钱半) 志肉(五分) 五味子(四分)

姜枣水煎服。

蝉花散

治肝经风热,毒瓦斯上攻,目赤痛涩,及一切内外翳障。

蝉蜕 菊花 羌活 甘草(炙) 谷精草 木贼 川芎 白蒺藜 草决明 栀子(炒)

防风 蜜蒙花 荆芥穗 蔓荆子 黄芩(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还睛散

治翳膜遮闭,昏涩泪出,瘀血 肉攀睛。

川芎 胆草 草决明 石决明 荆芥穗(各一两) 川椒皮(炒出汗,一钱) 甘菊花茺蔚子 楮实子 茯苓(各一两) 白蒺藜(炒,七钱) 木贼 甘草(各七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茶清调下,日三服。鸡、鱼、荞麦面、一切热物,悉忌。

丹砂散

点治一切目病,系李时珍之方。

炉甘石(上好者, 、童便淬七次) 海螵蛸 硼砂(各一两) 朱砂(二钱) 冰片(四分)

上研极细末,瓷瓶收贮,日用点之。

○又方:用炉甘石二两,黄连一两,入瓦器内,水煮二伏时,去黄连,以炉甘石为末,入冰片三分,收贮,频点取效。

光明丹

点治风热,目赤肿痛,烂弦风眼及内外翳障。

炉甘石(制,一两) 朱砂(一钱) 硼砂(二钱) 轻粉(五分) 乳香(制,五分) 没药(制,五分)

胆矾(三分) 铜绿(五分) 冰片(三分) 麝香(一分) 黄丹(五分)

上研极细末,瓷瓶收用。

除障复明汤

治内障失明者。一料复元,屡试屡验。

羯羊肝(一具,瓦上焙干) 熟地(二两) 菟丝子 蕤仁 麦冬(各一两) 车前子地肤子 五味子 防风 黄芩 茯苓(各一两) 杏仁(炒) 枸杞子 茺蔚子 苦葶苈青葙子(各一两) 细辛(四钱)

上为末,炼蜜丸,日三服。加肉桂四钱更妙。

万金膏

治烂弦风眼赤眼,如神。作以施人,价廉功大。

五倍子 黄连 防风 荆芥穗(各五钱) 苦参(四钱) 铜绿(五分)

上为极细末,以薄荷煎汤和丸,弹子大,临用时以熟水化开,乘热洗眼,日三次,立愈。神效。

梦治目障神方

治男女内外障翳,或用药三五月不效者,用好焰硝一两,铜器内烧溶,入飞过黄丹一分拌匀取起,加冰片二分细研,入坛收之,每点少许,其效如神。此梦神救目之方也。

备拣古来治目诸病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翳障遮睛,用盐研细末,以灯草点患上。

○目赤痒痛,用黄连,少加明矾,人乳浸、蒸,点角。

○目痛夜甚,用凉药不效者,以夏枯草五钱煎服。(夏枯草夏至阴生,禀纯阳之气,以胜浊阴,补养厥阴血脉。故治厥阴郁火、目痛如神。)或用夏枯草二两,香附两半,甘草四钱为末,每用茶清调下钱半,下咽即愈。

○病后青盲,用淫羊藿一两,淡豆豉一百粒,煎服。

○睛出泡起,名曰肝胀,用羌活五钱,煎服。

○风眼烂弦,用五味子、蔓荆子煎洗。

○目生赤翳,用枸杞子捣汁,日点三五次。

○风眼烂弦,用麻油浸晚蚕砂三夜,细研涂之。

○石菖蒲洗净根上泥土,安盆中,以石压其很,渍以水,可数年不枯;夜置几上,则收灯烟,不害目;后置星露下,至旦,取叶尖露水点目,其明可日见星斗。

○头风射目必瞎,用荞麦末水调,作饼如钱大,安眼四角,各以豆大一炷之艾灸之,即效。

○飞丝入目,用茶叶捣汁点之,即墨点之亦出。

○赤翳攀睛,用海螵蛸为末,蜜和点之。凡牛目障翳,亦用海螵蛸末点之。

○内障不明,用夜明砂(净淘)一两二钱,蝉蜕、当归、木贼(去节)各一两,黑羊肝四两,水煮熟,捣和为丸,食后服,其明如初。

○目翳重者,用猪胆皮烧灰点。

○目病十年青盲者,取白犬生子目未开时之乳频点之,狗子目开,即瘥。

○凡目疾,用羯羊胆入蜂蜜于内,蒸熟候干,研膏点之,即愈。名二百草花膏。

○失明多年,用蔓荆子醋蒸三遍,为末服,十得九愈。

○ 肉瘀突,硼砂少入冰片点之。

○眼生偷针,用布针一个,对井睨视,已而折断投井中,勿令人见。

○风眼赤烂,皮硝以水煎化,露一夜,澄清,日洗三次,虽年久亦愈。

○凡物入目,用食盐泡水洗之。

○目不如先之明,用夜合树根皮,煮猪肝食之。

○眉毛脱落,用雄黄末,醋和涂之。

○眼目打伤青肿,以生半夏为末,水调涂之。

○恐暴赤目疾传染,于洗面时,开目于水照二三转,欲茶汤时亦照之,自不染。……○凡目疾,用羊肝一具,蒸熟捣化,加黄连末一两,丸服自愈。

○每年九月二十三日,桑叶煎汤,洗目一次,永绝昏暗,老能细书。

○暴赤眼痛,用黄连一分研细末,入鸡子白,碗中久搅,自白沫上浮,连点之而愈。

○羊肝丸,治内障多年;夜明砂淘净,当归、蝉蜕、木贼去节,各一两,为末,黑羊肝四两,水煮捣和丸,食后水下五十丸。梦神授方,最效。

四、论鼻证

(流浊涕为鼻渊,是脑受风热。流清涕为鼻鼽,是脑受风寒,包热在内。脑崩臭水为脑漏,是下虚上热,亦脑内有虫。鼻塞无闻,是阳明风热。鼻生 肉,是阳明湿热。鼻痛,是阳明风热。)

肺开窍于鼻,阳明胃脉亦挟鼻上行。以窍言之,肺也;而以用言之,心也。然总之鼻症不一,非风寒外感,即阴虚火炎。治外感者,宜辛散;治内热者,宜滋阴以降火。治法大纲,尽乎是矣。

川芎散

治外冒风寒,经络壅塞,或头痛,或鼻塞,宜解表也。

川芎 本 白芷 羌活 甘草(炙,各一钱) 细辛(四分) 苍朮(钱半)

姜三片,葱白三寸,热服。如麻黄、紫苏、荆芥之类,皆可。

神愈散

治风热在肺,鼻流浊涕,窒塞不通。

细辛(四五分) 白芷 防风 羌活 半夏 川芎 桔梗 陈皮 茯苓(各一钱) 当归(钱半) 薄荷(四分)

姜引。

黄芩知母汤

治心肺火邪上炎,鼻塞流涕而热者。

黄芩 知母 桑白皮 杏仁 山栀 花粉 川贝母 枯梗 甘草(各一钱)

食远服。如大便燥,加大黄、竹叶。

苍耳散

治鼻渊,常流浊涕,由太阳督导之火甚也。

苍耳(炒,二钱半) 白芷(一两) 辛荑仁 薄荷叶(各五钱)

上研细末,每服二钱,或葱汤或茶清,食后调下。

清化饮

治湿热上蒸,津汁溶溢而下,离经腐散,致涕臭者。

白芍 麦冬(各二钱) 丹皮 茯苓 黄芩 生地(各二三钱) 白蒺藜(三五钱)

石斛(一钱) 苍耳(二三钱,炒)

如热甚而渴,加石膏。

脑漏秘方

治鼻中时流臭水,俗名控脑砂,有虫食脑中。

用丝瓜藤近根三尺晒干,烧存性,为细末,酒调服之,即愈。

黄白散

治鼻生 肉,阻塞气道,谓之鼻 。

雄黄 白矾 细辛 瓜蒂(炒。等分)

共为末,以雄犬胆汁和为丸,如枣核大,塞鼻。即细辛为末吹鼻亦效。

轻黄散

治鼻中 肉。

轻粉(二分) 雄黄(一钱) 麝香(一厘) 杏仁(去皮,二分)

先研杏仁,次将余药合研,于卧时用箸头蘸米粒许,点 肉上,半月见效。

白矾散

治肺经风热,鼻生酒 。

白矾 硫黄 乳香(等分) 用茄汁调敷。

又方:用硫黄、轻粉各一钱,杏仁五分共为末,以津唾调搽。

又方:以铜绿为末,晚时,切生姜蘸擦之。

备栋古来治鼻诸病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鼻中生肉赘,极臭极痛,以白矾加 砂少许吹上,化水而消。内服清湿热之药。

○鼻塞,久不闻香臭者,用生葱分作三段,早用葱白,午用中段,晚用末段,捣塞鼻中,气透自效。

○鼻赤,用大黄、朴硝等分为末,津调涂之。

○疳虫食鼻,用五倍子烧存性,研末掺之。

○风刺赤鼻,用大风子仁、木鳖子仁、轻粉、硫黄为末,夜唾津涂之。

○鼻中生疮,用黄柏、槟榔研末,猪脂调敷。

○鼻中 肉,用冰片点之,或细辛末时时吹之。

○鼻中生疮,以桃叶捣烂塞之。无叶用枝。

○鼻 、鼻痔,用狗头骨烧灰,加 砂,日吹之,化为水。又方:用雄黄一块塞鼻,十日自落。

○鼻中生毛,挺出数寸,痛不可忍,用 砂、乳香为丸,服十粒自脱。

○鼻疮,用杏仁、大黄研末吹之。又方:用陀僧、白芷研末点之。

○鼻衄(即鼻血也。)

不止,用白芨研末,水调服二钱,外涂山根(即鼻上起处。)上。又方:血三五日不止者,人中白新瓦焙干,入麝香少许,温酒调服。又方:服生葛根汁三次。又方:用山栀四钱,炒黑煎服。又方:用葱捣汁,入酒少许,滴鼻中,即觉血从脑上散下。又方:捣蒜贴足心。

又方:以发烧灰塞鼻中。又方:以墨磨茶服。又方:以冷水湿后颈窝。

○鼻窍闭,不闻香臭,用白薇、贝母、款冬花、百部等分研末,米汤调下。

○鼻渊,用细辛四分,辛荑、白芷各钱半,水煎服。

○鼻塞不闻香臭,每日用桑白皮七八钱煎服,一七自通。

○鼻 赤 ,用陀僧为末,人乳调敷,日夜常洗。

○鼻准赤色,用雄黄、硫黄各五钱,水粉二钱,以初生乳汁调敷,二三次愈。

○衄血不止,以硼砂一钱水服,立止。

○鼻生红点,痒则搔烂出风水,用穿山甲(炒)一钱,全斑蝥二个,糯米十八粒,拌炒黄,去米,同甲研末,麻油调涂,神妙。

五、论耳病

(耳聋、耳鸣,有肾虚,气虚,火郁,风热四种。耳痛属风热,停耳属湿热。)

凡耳痛、耳鸣、耳闭、耳聋,当辨虚实,而后症可治也。暴病者多实,久病者多虚。少壮热盛者多实,中衰无火者多虚。饮酒味浓,素有痰火者多实;质清脉细,素行劳苦者多虚。且耳为肾窍,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经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半即衰之谓也。阴衰肾亏,每多耳鸣,聋之渐也。聋者,气阴也。此外又有火闭者,因诸经之火,壅塞清道,其症或烦热,或头面赤肿者皆是,宜清之。气闭者,因肝、胆气逆,必忧郁恚怒而然,宜顺气舒心。邪闭者,因风寒外感,邪传少阳而然,宜和解之。窍闭者,必因损伤,或取耳,或雷炮震之,或停耳溃脓而坏,宜用法以通之。以外止有肾亏虚聋,非大培根本不可。

故谓暴聋者易治,久聋者难愈也。

清热汤

(新) 治一切实火上炎,耳痛目疼,口渴咽燥等症。

黄芩 黄柏 麦冬 白芍 栀子 甘草(各等分)

热甚者冷服。如痰热者,加胆星。渴甚者,加花粉。热在上焦,头面红赤者,加生石膏。热在肝经胁痛者,加胆草。胃热而大便燥结者,加大黄;不应,加芒硝。血虚者,加生地、青蒿。五心热者,加元参。热在心经而舌黄者,加黄连。热结膀胱,小便不利者,加车前、泽泻。

舒气释郁汤

(新) 治肝胆恚怒,气逆耳闭。

香附 枳壳 川芎 陈皮(各一钱) 木香(三四分) 当归(钱半) 苏梗(五分) 柴胡(酒炒,八分) 薄荷(四分)

姜五分引。

小柴胡汤

治寒邪传至少阳耳聋者。此属半表半里之症,以此和解之。

柴胡(二钱) 半夏(半钱) 人参 甘草(各八分) 黄芩(钱半)

姜枣引。

加味益气汤

(新) 治劳苦太过,气虚耳聋,或耳鸣眩运、倦怠等症。

人参 当归 甘草(炙。各一钱) 白朮(钱半) 陈皮(八分) 川芎(六分) 黄 (蜜炙,二钱)

升麻(蜜炒) 柴胡(酒炒。各三分) 石菖蒲(六分)

姜枣引。无参者,以淮山药三钱代之,或以时下生条参三钱代之。

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两虚,耳鸣耳闭。

人参(或以淮山药炒黄三钱代之) 白朮(钱半) 茯苓 炙甘草(各一钱) 当归(一二钱)

抚芎(一钱) 白芍(酒炒,一钱) 熟地(二钱)

黄(蜜炒,二钱) 肉桂(钱半) 石菖蒲(炒,六分)

姜枣引。

肉苁蓉丸

治肾虚耳聋。

肉苁蓉(拣大鲜红者,酒洗去甲,四两) 菟丝子(淘净泥砂,酒蒸,四两) 枣皮(酒蒸,四两)

茯苓(三两) 熟地(八两) 肉桂 附子(各二三两) 人参(随便) 白芍(酒炒,二三两)

黄(蜜炒,四两) 羌活 防风(各两半) 泽泻(一两二钱)

羊肾一对去筋膜,同肉苁蓉、枣皮、地黄捣成膏,合各药末,加炼蜜为丸,每早或用酒、或盐水下七、八钱;即改用八味地黄丸亦可。

备拣古来治耳至简至效诸方于后,以便取用。

耳聋,用芥菜子捣碎,以人乳调和,绵裹塞耳,数易之,即闻。

○又方:用巴豆一粒,去皮膜,慢火炮极熟,次以蒜一瓣剜孔,入巴豆,绵包塞耳,三次效。

○又方:用骨碎补,削作条,火炮,乘热塞耳中。

○又方:用巴豆一粒,去心,斑蝥一枚,去翅足,合捣膏,绵裹塞耳,再易,甚验。

○又方:以酒浸针砂一日,去砂,将酒含口中,用活瓷石一块,绵裹塞耳。此导气通闭法也。

○肾虚耳聋:真瓷石一豆大,穿山甲二片烧存性,研末,棉包塞耳,口含生铁一块,觉耳中有风水声,即通。

○又方:以活瓷石五分入聋耳,生铁捣碎,绵包入不病耳,自然通透。

○耳猝闭,用甘遂半寸,绵裹塞耳中,口嚼甘草少许。

○耳忽聋,用蚯蚓安葱内,入盐少许,化为水点之,立效。

○耳鸣属肾虚者,以椒目、巴豆、菖蒲研末,用松脂、黄蜡溶和为挺,插耳中,一日一易,神效。

○肾虚耳鸣,用猪肾切片,以骨碎补研末掺上,煨熟食之。

○又方:以胡桃煨熟,乘热入耳,并早晚煨熟食之,即通。(以上治耳聋、耳闭、耳鸣方。)

耳外脓疮,用五倍子研末掺之。

○耳泔出汗,用青黛、黄柏研末吹之。

○停耳有脓,先以纸条缴净,用菖蒲汁滴之,或为末吹之,即病后耳聋亦效。

○又方:用柑树嫩尖七个,入水数点,捣汁滴之,极妙。

○又方:用海螵蛸,入麝少许,研末吹之。

○又方:用炉甘石 ,研末,白矾同黄丹末、轻粉末皆可吹之。(以上治耳脓汁。)

耳内痛,用铁磨水滴之。

○耳内大痛,如虫在内走,或流血水,或干痛,用蛇蜕烧灰吹之,立止。

○凡虫入耳,以川椒研,醋调灌之,立出。

○又方:以纸塞耳鼻,虫入之耳勿塞勿言,立出。

○又方:如葱汁、韭汁、桃叶汁、姜汁皆可滴之。

○耳内结核,痛不可动,用火酒滴之,侧卧半时,即润起可取。

六、论口病

(口苦是肝胆热,干是脾热,酸是湿热,涩是风热,辛是燥热,淡是胃热,麻是血热,生苔是脾热闭,咸是脾湿热兼肾虚,口糜烂是膀胱移热于小肠。)

口者,五脏六腑所贯通也。脏腑有偏胜之疾,则口有偏胜之症。《病原》以口苦属心火,然亦有思虑、劳怠、色欲过度者,多有苦燥无味之症。此心脾虚则肝胆邪溢而为苦;肝肾虚则真阴不足而为燥。又以口淡属胃火,不知大病、大劳、大泻、大汗之后,皆口淡无味,岂胃火耶!总之,无火症、火脉,则不宜以劳伤作内热,而妄用寒凉也。

凡口渴喜冷水,脉实便结者,是火盛于上,宜清肺、胃也。若有口虽渴,喜热汤,而便溏,且有不欲饮茶汤者,是干而非渴,系阴虚,宜补脾肾。并有阳虚而阴无以生者,又当水火并济,如八味地黄汤之类是也。

凡口臭,有胃火;亦有脾弱不能化食,而作馊腐之气者,宜调补心脾。若专用凉药,反生他病。

口唇属胃,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故脾、胃受邪则唇病。风则动,寒则紧,燥则干,热则裂,气郁则生疮,血少则无色。上唇生疮,虫食其脏;下唇生疮,虫食其肛。若人中平满者,为唇反,肉先死也。

附:论舌病

(肿胀,是心脾火毒。疮裂,是上焦热。木强,是风痰湿热。短缩,是风热。舌出数寸,有伤寒、产后、中毒、大惊数种。)

经曰:」舌乃心之苗」,又曰:」心脉系舌本,脾脉络舌旁,系舌下」。故发为病者,皆二经之所致也。然肝脉亦络舌本,故风寒所中,则卷缩而不言。七情所郁,及心经壅热,则舌肿,心热则裂而疮,肝热则木而硬,脾热则涩而苔,肺热则强,热甚则干燥如锯。无故白痹者,由心血不足,虚火烁耳,用四物合理中治之。若舌卷、囊缩者不治,厥阴绝也。

元参散

治三焦火甚,口舌生疮。

元参 黄芩 黄柏 大黄 前胡 独活 犀角屑 炙甘草 麦冬 升麻 栀子(等分)

水煎服。

甘露饮

治胃热口疮,火之微者,大有神效。

熟地 生地 天冬 麦冬 黄芩 石斛 枇杷叶(去毛) 枳壳 甘草犀角屑(等分)

水煎,食后服。

竹叶石膏汤

治胃火,口舌生疮,口渴便结。

石膏( ,三钱) 淡竹叶 薄荷叶 桔梗 木通 甘草(各钱三分)

水煎服。

龙胆泻肝汤

治心肝火邪上攻,口舌疮痛,及舌木而硬。

胆草(酒炒) 天冬 麦冬 甘草 黄连(炒) 山栀子 知母(各七分) 黄芩柴胡(各一钱) 五味(三分)

内有人参五分,少之亦可。

二阴煎

治劳伤,心脾火发上炎,口舌生疮。

生地(三钱) 麦冬 枣仁(各二钱) 甘草(一钱) 元参(钱半) 木通 茯苓(各钱半)

黄连(一钱) 淡竹叶(二钱)

水煎服。

理中汤

治口疮脉虚,用凉药不效者,必系无根虚火。

人参(一钱,无者用淮山药四钱炒黄代之) 白朮(二钱) 干姜(炒,一钱) 甘草(炙,一钱)

煎出,冰冷服。或加熟地四钱、当归二钱,以治阴阳两虚。再用凉剂则危。外用蜜炙附子,含而咽之。或用肉桂亦可。

细辛黄柏散

治一切口舌疮痛。

黄柏 细辛(等分)

为末敷之,涎吐再敷。加黄连亦妙。

阴阳散

治一切口疮。

黄连(一两) 干姜(炒黑,三钱)

为末敷之,涎出即愈。

金光煎

治舌上出血,名为舌衄,此心火上溢也,先用黄连三五钱浓煎,徐徐服之;不效,速用此方。

黄柏(二两) 黄连(二钱五分) 栀子(十五枚)

水煎,顿服。

应手散

治舌出不收。

用上冰片五分或一钱为末,搽舌即愈。

绿云散

治口疮烂臭。

黄柏(蜜炙) 青黛(等分)

卧时掺舌上,咽津妙。

黄莲朴硝散

治口疮。

黄连 朴硝 白矾(各五钱) 薄荷叶(一两)

共研细末,腊月将末入黄牛胆内,风前挂两月,取下,遇口疮,再研敷之,去其热涎,即愈。

口臭

用香薷浓煎,含漱咽之。又方:用北细辛煎汁,热漱,冷即吐之。

备拣古来治口舌诸病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口疮,用五倍子为末掺之。又方:用黄柏蜜炒为末敷之。又方:用蚯蚓、吴茱萸研末,加面醋调,涂足心。

○口角 斜,用蓖麻子仁七粒,捣膏,左斜贴右,右斜贴左。又方:用鳝鱼血,加麝香少许,左斜涂右,右斜涂左。

○口腥,肺热也,用桔梗、知母、黄芩、桑白皮煎服。

○口臭,用大黄略烧研末,揩牙。又方:用北细辛、白豆蔻煎水含之。

○舌肿,及重舌,用蒲黄末频掺之,以能凉血、活血,立效。加干姜亦妙。

○舌出血,海螵蛸、蒲黄为末敷之。

○伤寒舌出,用纸包巴豆一粒纳鼻中。

○重舌,用皂角刺煎汁漱之。又方:用五灵脂醋煎含之。

○小儿重舌,用鹿角磨水涂之。(凡重舌,用针于舌下红络青络开叉处刺出血,即愈。)○中风舌强,用雄黄、荆芥为末,酒服。

○口咸,用知母、乌贼骨煎服。

○凡口疮用细辛,或生附子,或吴茱萸为末,并以醋调,敷足心。

○妇人产后舌出,用朱砂末敷之;仍于耳后乘其不觉而大喊惊之,则收。再用五倍末掺之。

○舌忽肿满,或硬于木石,但看舌下,或如卧蚕者,急于肿处重刺出血,用釜底煤细研,以水调,浓敷,脱去再敷;若迟,则闭闷而死。须内服清胃降火之剂。

○口疮,用蔷微花根浓煎,先漱后服,神效。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