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瘟疫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一、论瘟疫与伤寒不同治法亦异

伤寒者,感冒寒气。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身疼,其脉浮紧无汗者为伤寒;浮缓有汗者为伤风。瘟疫初起,原无感冒之因,忽觉凛凛,以后但热而不恶寒。伤寒投剂,一汗而解;瘟疫发散,汗不易出,即强逼出汗,亦不能解。伤寒之邪,自毫窍而入,不传染于人;瘟疫之邪,自口鼻而入,能传染于人。(傍人用明雄黄时嚼口中,少搽鼻孔,可以辟之。)

伤寒汗解在前,瘟疫汗解在后。伤寒解以发汗;瘟疫俟邪内溃,汗自然出,不可以期,且汗出多战,方得解也。伤寒发斑则病笃,瘟疫发斑则病衰。伤寒感邪在经,以经传经;瘟邪感邪在内,内溢于经,经不自传。伤寒感发甚暴;瘟疫多有淹缠一、二日,或渐加重,或淹缠五六日忽然加重。(医人问此可知消息。)伤寒初起,以发表为先;瘟疫初起,以疏利为主。

其所同者,邪皆传胃,悉用承气汤类导邪而出也。伤寒下后,脱然而愈。以其传法,始终有进而无退也。瘟疫下后,多有未能顿解者,何也?盖疫邪有表里分传者,一半向外传,则邪留肌肉;一半向内传,则邪留胃家。邪留于胃,故里气结滞;里气结滞,表气因而不通,于是肌肉之邪不能即达于肌表。下后,里气一通,表气亦解,则肌肉之邪发于肌表,或汗或斑,然后脱然而愈。伤寒下后,无有此症,所谓病不同,而治法亦异者,此也。

二、论瘟疫治法

瘟疫之病,不与伤寒同也。伤寒,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厉气,勿论老少强弱,触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同,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其病初起,先寒后热,日后但热而无寒,脉则不浮不沉而数。此邪不在经,若用麻、桂强发其汗,徒伤表气,热亦不减。此邪又不在里,若用硝、黄早为之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用:

达原饮

治疫病初起,先寒后热,及头痛身疼,此邪热之浮越也。

槟榔(二钱) 浓朴(钱半) 草果仁(一钱) 知母(一钱) 白芍(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五分)

温服。宜速投二、三剂。以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浓朴破戾气所结;草果仁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热伤荣血加白芍。黄芩清燥,甘草和中,俱有妙用。

○凡疫邪游溢诸经,当随经引用,以助升泄。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也,加柴胡。如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也,加羌活。如目痛、眉棱骨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也,加干葛。其分量重轻,在临症时权之。

三、论汗宜缓

凡疫病传变,或出表,或入里,或表里分传,不得执《伤寒论》:」先解其表,后攻其里」。

此大谬也。盖里气结滞,阳气不得敷布于外,务宜承气,先通其里;不待发散,多有自能汗解,以伏邪中溃也。如未得汗,以柴胡汤和之。复不得汗者,从渐解也,不可苛求其汗。疫病多有作战汗解者,或有战而无汗,次日当期复战。战者必厥,战而厥回无汗者,真阳尚在,表气枯涸,可以渐愈。若厥不回,汗不出者,危矣。但战不可动扰,动扰则止汗不出矣。但可温复而已。

柴胡汤

治下后,内无邪热,宜出战汗而解。如犹未汗,服此方和解。

柴胡(二三钱) 黄芩(钱半) 陈皮 甘草 生姜(各一钱) 大枣(二枚)

古方用人参、半夏;今表里实,故不用人参。无呕吐,不加半夏。

四、论下宜急

伤寒下宜迟,要待邪传里方可议下。疫病下宜早,以邪伏中,下之而邪乃溃。但见舌黄,心腹痞满,便于达原饮加大黄下之。设邪在膜原者,已有行动之机,得大黄促之而下,实为开门却贼之法。即使未愈,邪亦不能久留,二、三日后,余邪入胃,用小承气汤彻其余毒。大凡客邪,贵乎早治,乘人血气未乱,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以病根之早拔也。倘谓下无结粪,似乎太早;殊不知因邪热而致燥结,非燥结而致邪热也,下其邪热,又何燥结之有!

小承气汤

治邪在上焦,胸胁痞满,自得消散。

大黄(三五钱) 浓朴(钱半) 枳实(一钱) 姜(三片)

温服。

大承气汤

治中焦坚结,自得润化而下。

大黄(三五钱) 浓朴(钱半) 枳实(一钱) 芒硝(二三钱)

水姜煎服。

调胃承气汤

治中焦宿结,兼有瘀热。

大黄(三五钱) 芒硝(二三钱) 甘草(一钱)

水姜煎服。

邪热传里,在上焦痞满者,宜小承气汤。中有坚结者,加芒硝,软坚而润燥。设无痞满,惟存宿结,而有瘀热者,宜谓胃承气汤。虽无结粪,但下黏腻极臭恶物,其邪热散矣。

若待燥结,热极变症,不可揣摩,为害不小。

凡瘟疫舌有白苔者,邪在膜原也。舌色黄至中央,乃热邪入胃,用达原饮,加大黄。若兼三阳症现,照前加药,名三消饮。消内消外,消不内不外也。此治内外有邪,为疫症全剂。

三消饮

治毒邪表里分传,膜原尚有余结,用此兼解。

槟榔(二钱) 浓朴(钱半) 甘草(八分) 大黄(二三钱) 草果仁(一钱) 白芍 知母黄芩 葛根 羌活 柴胡(各一钱)

姜枣水煎服。

五、论下法权变

凡瘟疫初起身热,或一日二日舌上白苔如粉,早服达原饮一剂。午前舌变黄色,随见胸膈满痛,大渴烦躁,此伏邪溃而传胃也,前方加大黄下之,炽减热退。午后复加烦热,舌黑生刺,鼻如烟煤,此邪毒最重,复瘀到胃,急投大承气汤,傍晚大下,至夜半热退,次早鼻黑苔刺如失。因其毒甚,传变亦速,用药不得不紧。设不及时重剂,二三日必死。但其中有应一日下二三次者,有连下三四日者,有下一日间一日者。其中宽缓之间,有应用柴胡清燥汤者,有应用犀角地黄汤者。至于承气有三方,固宜酌用;又宜某日应多与,某时应少与,稍不得法,便至误事,此贵临时斟酌。 

柴胡清澡汤

治疫病下后,余热未除,以此清之。

柴胡(二钱) 黄芩(三钱) 陈皮(钱半) 知母(二钱) 天花粉(钱半) 甘草(一钱)

姜枣煎服。

犀角地黄汤

治症同前,而此方滋阴退火。

地黄(一两) 白芍(三钱) 丹皮(二钱) 犀角(三钱,研碎)

先将地黄温水润湿,摘碎,入石臼内捣烂,再加水如糊,绞汁听用。其滓入药同煎,煎成去滓、入地黄汁合服。

济阴承气汤

(新) 治疫热宜攻而下之。或体弱血虚,须泻补并用。

大黄(或煨、为生,二三钱) 枳实(面炒,一钱) 当归(钱半) 浓朴(一钱) 生地 白芍(各一钱) 丹参(二钱) 陈皮 甘草(各五七分)

水煎服。此方平和,凡老年与产后,及体弱、内伤人,遇此瘟疫,用之无虞,而且有效。

六、论应下诸症

舌苔黄(白苔,邪在膜原也,未可下。) 苔黑(有一种舌俱黑滑而无苔者,此阴症也,宜四逆理中八味之类。) 舌芒刺 舌裂 舌短 舌硬 舌卷 唇裂焦燥 口臭 唇口起泡起皮鼻孔如烟煤 口燥渴(若大汗,脉长洪而渴,未可下,宜白虎汤。汗更出,身凉渴止。)

目赤 咽干 气喷如火 脉沉而数 小便赤里涓滴作痛 小便极臭 扬手掷足 潮热(在日晡时者为胃实。) 心下痞满 心下高起如块 心下痛 腹肠满 腹痛按之愈痛 心下胀痛头胀痛(初起头痛,别无下症,不可下。) 小便闭(属气结,若大便行,小便立解矣。)

大便闭(有血液枯竭者,无表里症,为虚燥,宜蜜煎导,及猪胆导。) 屎极臭 大便黏胶协(即挟) 热下利 热结傍流 四厥 脉厥体厥(厥者阳气内郁,不能外泄,胃家实也,宜下之;若下后复厥,为虚脱,宜补。) 发狂(外有虚烦作狂,有因欲汗作狂,忌下。)

以上三十六症,诸属实热,下之乃解。但有实热,必见实证。虽证不一,必有数端宜下之症显然于外,须及时攻治,庶不致遗害。

七、论下后脉证变幻

凡里证脉沉而数,宜下。下后脉浮者,当得汗解。若无汗而微热,神昏口渴,此邪热浮于外,而里无壅滞也,宜白虎汤。设数下后,脉浮数而空,当加人参。白虎辛温,除肌表之邪热,加人参助一身之血液,于是经络润泽,元气充周,自得汗而解。倘不得汗,二三日后,脉复沉而大热,因膜原余邪,复瘀到胃,宜再下之。下后脉再浮者,仍当汗解,宜白虎汤。

下后脉浮,大汗而热者,此内邪散,正气通,佳兆也,不得再下。(以上二症,俱言下后之热,一以脉沉为邪复,一以脉浮为邪散,惟以凭脉为断。)又有当下失下,口舌燥渴,身反热减,四肢厥逆,此阳气伏也。既下厥回,身上不寒,脉大而反数,津生不渴,此里邪去,郁阳暴伸也,宜用柴胡清燥汤(方见上) 去花粉、知母,加干葛,随其性而升泄之。

此症似宜用白虎汤,但热渴既除,又非白虎所宜也。

白虎汤

治瘟疫下后,脉长洪而数,大渴复大汗,通身发热。

石膏(一两) 知母(四钱) 甘草(三钱) 炒米(一撮)

加姜煎服。

服达原饮后,毒邪分离膜原,内外之气已通,故脉长洪而数。白虎辛凉解散,服之或战汗,或自汗而解。若邪已入胃,不用承气,而用白虎,反抑邪毒,致脉不行。人见阳症而得阴脉,愈不敢下;投以寒凉,愈投愈危。惟用承气缓缓下之,六脉自出。

以下论疫病杂症,与伤寒治法不同,不得混用。

八、论瘟疫痞满

凡下后痞满,有实有虚。脉实者,余邪犹留胸胁,按之而痛,食后更甚,宜再下之;若脉不数,不潮热,不口渴,下后痞更甚者为虚,宜补养之。

化滞汤

(新) 治下后余邪作痞,心胸饱胀,脉实而数。宜导滞除邪。

陈皮(去白,一钱) 青皮(六分) 茯苓(钱半) 浓朴(一钱) 白芥子(炒研,六分)

大黄(煨,二钱)

水煎服。不效,加枳实一钱。

参附养荣汤

治下后虚痞,不热不渴,脉平而弱。

当归(二钱) 白芍(酒炒,钱半) 生地(酒浸,钱半) 干姜(炒,一钱) 附子(制,七分)

人参(一钱,无人参,即以条参或沙参三五钱代之亦可。)

水煎服。

九、论瘟疫呕吐

凡呕吐,有寒有热。邪留胃口,热甚作咽,下之减半,宜再下之。犹有余热,体弱而不可下者清之。至于下后邪尽,毫无热症热脉而复呕者,以胃口续得寒也,宜温之。

竹叶石膏汤

治瘟疫下后,胃口犹有余热,时作呕吐,用此清之。

石膏(生研,三钱) 半夏(钱半) 甘草(一钱) 麦冬(钱半) 淡竹叶(十三片)

米(一撮) 人参(随其有无)

生姜三片引。若口微渴,大便微燥,加酒炒大黄一钱。

半夏藿香汤

治下后脉静身凉,不渴不躁,胃寒呕逆。

半夏(钱半) 真藿香 干姜(炒) 茯苓 陈皮 白朮(各一钱) 甘草(五分) 生姜(八分)

热服。

十、论瘟疫蓄血

蓄血之病,原因失下,或下之未尽,热移下焦血分,小腹硬痛,小便清长。小便属气,清则气分无病,知其在血分也。其有喜忘如狂者,此胃热波及于血分,血乃心之属,血中留火,延蔓心家,宜有是症,仍从胃治。

桃仁承气汤

治热移下焦血分,小腹或硬或痛,其人如狂。

大黄(三钱) 芒硝(二钱) 当归 白芍(各一钱) 桃仁(去皮尖,一钱半) 丹皮(一钱)

煎服。热除为愈;或热少减,宜再服。但有余焰者,宜犀角地黄汤调之,(方见第五。)

不得再用前方,恐亡血过多也。

十一、论瘟疫发黄

疫邪传里,胃气熏蒸,则成湿热。透于肌腠,遂成黄病。由小便不利,邪无输泄也。

茵陈汤

治邪热郁滞,变为黄胆,身目如金,口渴尿赤。

茵除(钱半) 山栀(二钱) 大黄(三四钱)

姜水煎服。胃热移于下焦,故用大黄为君;热无以泄,臣以山栀,利小便而瘀热自除。至于茵陈,为治疸退黄之专药也;若用茵陈而兼五苓,不惟不能退黄,小便间亦难利。

十二、论瘟疫自汗

自汗者,伏邪中溃,气通故也。若脉长洪而数,身热大渴,宜白虎汤得战汗而解。有里症下后,三五日间汗出不止,热甚则汗甚,热微汗亦微。此属实症,乃表有留邪也,宜柴胡汤以佐之,表解则汗自止。设有三阳经症,当用前三阳随经加法,(加法见达原饮后。)

不得误认为表虚,用黄 及止汗之剂。又有里症,不拘天时,多作自汗,宜下之。至于表里无实症,喜热畏冷,面青唇白,脉微欲绝,忽得自汗,为虚脱,急当峻补。有大病愈后数日,每饮食及惊动即汗出,此表里虚怯,宜养荣汤,倍黄 。

十三、论瘟疫盗汗

里症下后,续得盗汗者,表有微邪也,亦用柴胡汤以佐之。瘟疫愈后数日,脉静身凉,及得盗汗与自汗者,俱属表虚,宜黄 汤。

柴胡汤

治表有微邪,自汗、盗汗二症。

柴胡(钱半) 黄芩 陈皮 甘草 生姜(各一钱) 大枣(二枚)

黄 汤

治瘟疫愈后数日自汗盗汗,属表虚者。

黄 (蜜炙,三钱) 五味子(一钱) 当归(钱半) 白朮(钱半) 甘草(炙,五分)

照前煎服。如汗未止,加麻黄净根一钱五分,无不止者。但属实者多,邪气盛也:属虚者少,正气夺也。虚实之分,在乎有热无热。有热为实,无热为虚。再参脉息,庶几无误。

十四、论瘟疫发斑

凡疫邪留于气分,解以战汗;留于血分,解以发斑,以毒瓦斯之疏通也。若未下而先发斑者,下后而斑渐出者,再见下症,少与承气缓缓下之。

内外两解汤

(新) 治瘟疫发斑,犹有微邪。内解外托,毒自消散。

当归(钱半) 白芍(一钱) 陈皮(八分) 大黄(酒炒,一钱) 白芷(一钱) 升麻(五分)

甘草(七分)

姜水煎服。如大便不润,重加生大黄。如下后气虚,斑白而不大见,加生黄 二三钱。

托里举斑汤

治因斑误为大下,中气不振,斑毒内陷。

白芍 当归(各钱半) 升麻 柴胡(各五分) 白芷(一钱) 穿山甲(炙黄,一钱)

姜水煎服。或毒重气虚,脉渐微者,加人参一钱可救。

十五、论瘟疫解后调理

夫疫,热病也。下后暴解,余焰未尽,大忌参、 、白朮,恐余邪壅滞。若下后阴虚,咽干舌燥,津液枯涸,宜以养荣为主。

清燥养荣汤

治邪解后,阴枯血燥,口苦舌干,目涩咽燥等症。

知母 白芍 天花粉(各一钱) 当归 生地(各钱半) 陈皮 甘草(各八分)

加灯心水煎服。

柴胡养荣汤

治邪热下后,表有余焰,尚未清凉。

柴胡(一二钱) 黄芩 当归(各钱半) 白芍 生地 知母 花粉(各一钱) 陈皮 甘草(各八分)

姜枣煎服。

承气养荣汤

治血虚体弱,里症未尽;须下中带补。

当归 白芍 生地(各钱半) 知母(一钱) 枳实(八分) 浓朴(一钱) 大黄(钱半二钱)

姜引。

清痰养荣汤

治疫邪解后,痰涎涌甚,胸膈不清。

知母 花粉 贝母(炒研) 栝蒌仁(去油) 橘红 白芍(各一钱) 当归(二钱)

紫苏子(炒研,七分)

姜引。

十六、论瘟疫下格上呕

瘟疫愈后,脉症俱平,大便二三旬不行,饮食少进即呕,此为下格,宜调胃承气汤热服,顿下宿结,不返于上,呕吐立止。若误作胃寒,用丁香、二陈之类,病必加进。呕止,慎勿骤补。若少与参、 ,则下焦复闭,而呕仍作矣。

十七、论瘟疫大便泄泻闭结二证

邪气乘胃,不能羁留,至午后潮热,便作泄泻,子后热退,泄泻亦减,次日依然,为协热下利,宜小承气汤。邪尽,利自止。二三日后,忽潮热下泄,此伏邪未尽,治法同前。

有热结旁流者,胃家实,先时闭结,续得下利,纯臭水,全然无粪,日数度,宜大承气汤,得结粪而利自止。又有进汤药而即下者,因大肠邪胜,失其传送之职,知邪犹在也,病必不减,宜再下之。有大肠胶闭者,疫邪传里,蒸作极臭黏胶,及至愈蒸愈结,疫毒无路而出,下之即愈。

有大便闭结者,邪热壅滞,渐至便硬;下之诸症悉去。又有愈后不行,别无他症,此大肠虚燥,不可攻也。饮食调和,自能润下。若觉谷道紧塞夯闷,宜作蜜煎导,甚则宜六成汤。

疫病愈后数日,忽腹痛里急者,此下焦别有伏邪,欲作滞下也。

芍药汤

治疫病愈后,忽腹痛里急;无论已见积未见积,俱效。

白芍(钱半) 当归 浓朴(各一钱) 槟榔(二钱) 甘草(七分)

姜引。里急后重,加大黄二三钱。红积,倍白芍,白积,倍槟榔白属气病,红属血病。红白相兼,气血俱病。邪尽利止;未止者宜此方。

病愈后,脉迟细而弱,或黎明,或夜半,便作泄泻,此命门火亏,宜七成汤。或有杂症属实者,宜大黄丸下之,立愈。

六成汤

治疫病愈后,血枯津干,大便燥结,宜滋阴养血。

当归(钱半) 白芍 天冬 麦冬(各一钱) 威参(七钱) 熟地(或用生地,三钱)

肉苁蓉(三钱)

煎服。二三剂仍燥,宜六味,少减泽泻。

七成汤

治疫病愈后,右尺脉弱,夜半或黎明泄泻,真阳虚也。

破固脂(炒,锤碎,三钱) 熟附子 茯苓 人参(无者,山药三钱代之) 五味(八分)

甘草(炙,一钱) 肉豆蔻(煨去油,八分)

煎服。不效,宜八味,倍附子。

蜜导煎法

治疫病愈后,无有别症,但谷道干涸难下,以此导之。

蜂蜜三两入铁器内,用火熬干,捻成挺子,寸半长,从谷道插入。

十八、论疫病小便杂症

热移膀胱,小便赤色;邪到膀胱,干于气分,小便胶浊;干于血分,溺血畜血;留邪欲出,小便急数;膀胱不约,小便自遗;膀胱热结,小便闭塞。详明病源,以便调治。

热移膀胱,或仅热,或有邪;小便赤涩,或胶浊,或闭塞,其治在胃。轻则小承气汤,重则大承气汤。一下之,病自愈矣。(方见第四内。)

祛邪导滞汤

(新) 治邪到膀胱,从胃来治胃,兼治膀胱。若纯治膀胱,胃热乘势拥入膀胱,非其治也。

枳实 猪苓 木通 泽泻 陈皮 车前(各一钱) 大黄(二三钱)

灯心煎。如涩痛,加滑石三钱。如短赤,加山栀一钱。如溺血、蓄血,加桃仁二钱,红花七分;或加漆滓(炒令烟尽)一二钱。

猪苓汤

治膀胱湿滞,小便急数,或白膏如马溲者,此不关于胃也。

猪苓(二钱) 泽泻 木通 滑石(各一钱) 车前(钱半)

灯心引。

十九、论瘟疫蛔厥

杂病吐蛔,多因胃寒,用姜、附、椒、梅辛热之品是也。至于疫症,始终皆热;但下胃邪,蛔厥自愈。

二十、论瘟疫呃逆

杂病及伤寒,呃逆多为胃寒,用丁香柿蒂散,不若四逆汤,功效更捷。而疫病呃逆,寒热皆有治法,宜从本症而消息之。如见白虎症,则投白虎。见承气症,则投承气。膈间邪闭,则宜导痰。如果胃寒,则用四逆。但治本症,而呃自止。其它可以类推。

四逆汤

治胃寒呃逆。

甘草(炙,二钱) 干姜(炮,三钱) 附子(三钱)

温服,或凉服。

二十一、论瘟疫饮水

烦渴思饮凉水,正宜与之;但须陆续与饮,不得太过。太过,自水停心下,宜四苓散。

如不欲饮冷,易以百滚汤与之。

四苓汤

治水停心下,饱闷痞胀,胸胁滞塞。

茯苓(二钱) 泽泻(钱半) 猪苓(钱半) 陈皮(一钱)

顺取流水煎服。

二十二、论瘟疫阳证似阴

(疫病无阴证似阳者,故不附载。)

凡阳极而厥,手足厥冷,或冷过肘膝,甚至手足甲皆青黑,剧则遍身冰冷,血凝青紫,或六脉无力,或脉微欲绝。以上脉症,悉见纯阴,犹以为阳,何也?及审内症,气喷如火,烦渴谵语,口燥咽干,舌苔黄黑,或生芒刺,心腹痞满,小便赤涩而痛,大便燥结,协热下利。以上悉阳症,所谓阳厥也,皆属下症;或投温剂,误矣!○要之,阳证似阴者,外寒而内热,必舌黄而小便赤涩;阴证似阳者,格阳之症也,外热而内寒,必舌淡白,(亦有黑而滑,无芒刺者,属阴寒。)而小便清白。但以舌色小便为据,以此推之,万无一失。

二十三、论瘟疫投凉药之害

疫邪结于膜原,与卫气并固,而日夜发热,日晡益甚,五更稍减。此时胃本无病,以舌不黄,小便清白故也,不得误用承气,使里气先虚,邪气乘虚而入,为害不小。及邪传胃,烦渴口燥、舌黄芒刺,午后潮热等症,此宜下也。而人不知热由于邪,去其邪而热自止,乃用芩、连、知柏,或解毒,或泻心,盖本《素问》:「热淫所胜,治以寒凉」,谓热病用寒药,可以无疑。故每遇热甚,反指大黄能泄而损元气,黄连清热,且不伤元气,更无下泄之患。

医家病家俱以为然,由是大剂与之,其热转甚,耽误至死,犹言重用黄连而热不清,非药之不力,病者之数也。殊不知黄连苦而性滞,寒而气燥,虽与大黄均为寒药,而大黄走而不守,黄连守而不走;一燥一润,一通一塞,相去甚远。且疫病首尾,以通行为治;若用黄连,反招闭塞之害,邪毒何由以泄?病根何由以拔?既不知病原,焉能以治疾耶!备拣古来治疫辟疫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共一十四方。)

疫病狂躁,用苦参研末,薄荷汤下二钱半,日宜三服。

○天行热病,结胸胀痛,用苦参一两煎服,醋引。

○疫病垂死者,用竹去皮,浸于大粪缸中,以内水服之,可救。

○不染疫病,用黑豆一杯,天将亮时,勿令人见,置于井中,虽共井用水不染。或入水缸内,共屋居住不染。

○又方:于五月五日午时,采苍耳叶阴干,临时研末,冷水调服二钱,或水煎,合家皆服,能辟疫邪。

○又方:用松毛细切,七日,酒调服三次,能辟五年瘟疫。

○又方:用马骨以绛袋盛之,男佩左,女佩右,能辟瘟疫。

○又方:用上品朱砂,研细末,炼蜜为丸,绿豆大,……平旦,向东方,各吞七粒,少用温水送下,勿令近齿,永绝瘟疫。……○天行疫病,取初病患里衣小衣,于甑上蒸过,勿开甑,移于远处,一家不染。

○又方:凡人欲近前者,或用明雄黄,或用苍朮,口中细嚼,涂擦鼻内,常有药气,自然不染。

○又方:用明雄黄一两,丹参、卫茅、(别名鬼箭羽,其兜上有毛似箭,即天麻之苗也。)赤小豆各二两为末,炼蜜为丸,空心温水下五钱。即与病患共被睡,不能传染,名辟邪丸。

○又方:用皂角、苍朮焚香,可辟疫邪。

○又方:用赤小豆以新布囊盛,放井中浸二日取出,举家各吞二十一粒,不染。

○又方:人入疫家,以雄黄未调烧酒饮一、二盏;既出,以纸拈探鼻,令喷嚏,不染。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