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四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四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平人气象论篇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平人,谓气侯平调之人也。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经脉一周於身几长十六丈二尺。呼吸脉各再动,定息脉又一动,则五动也,计二百七十定息,气可环周。然尽五十营,以一万三千五百定息,则气都行八百一十丈。如是则应天常度,脉气无不及太过,气象平调,故日平人。
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呼吸脉各一动,准候喊平人之半,计二百七十定息,气行八丈一尺,以一万三千五百定息,都行四百五丈,少气之理,从此可知。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日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日痹。
呼吸脉各三动,准过平人之半,计二百七十息,气几行二十四丈三尺,病生之兆,由斯着矣。夫尺者,阴分位也;寸者,阳分位也。然阴阳俱热,是则为温,阳独躁盛,则风中阳也。《脉要精微论》曰:中#1风者,阳气受也。滑为阳盛,故病为风。涩为无血,故为痛痹。躁,谓烦躁。○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2脉涩日痹一句,下文亦重。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呼吸脉各四动,准候过平人之倍,计二百七十息,气凡行三十二丈四尺,况其以上耶。《脉法》曰:脉四至日脱精,五至日死。然四至以上,亦近五至也,故死矣。然脉绝不至,天真之气已无,乍数乍疏,胃谷之精亦斯#3,此皆死之侯。是以下文日。○新校正云:按别本斯一作败。
平人之常气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常平之气,胃海致之。《灵枢经》曰:胃为水谷之海也。《正理论》曰:谷入於胃,脉道乃行。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逆,谓反平人之候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人常禀气於胃,脉以胃气为本,无胃气日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
言微似弦,不谓微而弦也。钧及奥弱、毛、石义并同。
弦多胃少日肝病,但弦无胃日死,
谓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也。
胃而有毛日秋病,
毛,秋脉,金气也。
毛甚日今病。
木受金邪故今病。
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象阳气之散发,故藏真散也。《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取其顺气。
夏胃微钩日平,钩多胃少日心病,但钩无胃日死,
谓前曲後居,如操带钧也。
胃而有石曰冬病,
石,冬脉,水气也。
石甚日今病。
火被水侵,故今病。
藏真通於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象阳气之炎盛也。《藏气法时论》曰:心欲奥,急食咸以更之。取其顺气。
长夏胃微奕弱日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日死,
谓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也。
奥弱有石曰冬病,
石,冬脉,水气也。次其胜克,石当为弦,长夏土绝,故云石也。
弱甚日今病。
弱甚为土气不足,故今病。○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弱作石。
藏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以含藏水谷,故藏真濡也。
秋胃微毛白平,毛多胃少日肺病,但毛无胃日死,
谓如物之浮,如风吹毛也。
毛而有弦日春病,
弦,春脉,木气也。次其乘克,弦当为钧,金气逼肝则脉弦来见,故不钧而反弦也。
弦甚曰今病。
木气逆来乘金,则今病。
藏真高於肺,以行荣卫阴阳也。
肺处上焦,故藏真高也。《灵枢经》曰:荣气之道,内谷为实,谷入於胃,气传与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专者行於经隧。以其自肺宣布,故云以行荣卫阴阳也。○新校正云:按别本实一作宝。
冬胃微石日平,石多胃少日肾病,但石无胃日死,
谓如夺索,辟辟如弹石也。
石而有钩日夏病,
钧,夏脉,火兼土气也。次其乘克,钧当云弱,土王长夏,不见正形,故石而有钧,兼其土也。
钩甚日今病。
水受火土之邪,故今病。
藏真下於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肾居下焦,故云藏真下也。肾化骨髓,故藏骨髓之气也。
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鬲络肺,出於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宗,尊也,主也,谓十二经脉之尊主也。贯鬲络肺出於左乳下者,自鬲而出於乳下,乃络肺也。
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
绝,谓暂断绝也。
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
皆左乳下脉动状也。中,谓腹中也。
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泄,谓发泄。○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无此十一字。《甲乙经》亦无。详上下文义,多此十一字,当去。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陉痛。
短为阳气不及,故病於头。长为阴气太过,故病於足。
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
阳盛於上,故肩背痛。
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日病在外。
况坚为阴,故病在中。浮盛为阳,故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痕少腹痛。沉为寒,弱为热,故日寒热也。又沉为阴盛,弱为阳余,余盛相薄,正当寒热,不当为疝痕而少腹痛,应古之错简尔。○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此十五字,况下文已有寸口脉况而喘,日寒热。脉急者,日疝痕少腹痛。此文衍,当去。
寸口脉沉而横,日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亦阴气内结也。
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
喘为阳吸,沉为阴争,争吸相薄,故寒热也。
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
盛滑为阳,小实为阴,阴病病在内,阳病病在外。
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
小为气虚,涩为无血,血气虚弱,故云久远之病也。
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
滑浮为阳足,脉疾为气全,阳足气全,故云新浅之病也。
脉急者,曰疝痕少腹痛。
此覆前疝痕少腹痛之脉也。言沉弱不叉为疝痕,沉急乃与诊相应。
脉滑曰风。脉涩曰痹。
滑为阳,阳受病则为风。涩为阴,阴受病则为痹。
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日胀。
缓,谓纵缓之状,非动之迟缓也。阳盛於中,故脉滑缓。寒气否满,故脉盛紧也。盛紧,盛满也。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
脉病相应谓之从,脉病相反谓之逆。
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问藏,日难已。
春得秋脉,夏得冬脉,秋得夏脉,冬得四季脉,皆谓反四时,气不相应故难已也。
臂多青脉,曰脱血。
血少脉空,客寒因入,寒凝血汁,故脉色青也。
尺脉缓涩,谓之解传。
尺为阴部,腹肾主之。缓为热中,涩为无血,热而无血,故解传,而不可名之。然寒不寒,热不热,弱不弱,壮不壮,俘不可名J谓之解布也。《脉要精微论》曰:尺外以侯肾,尺裹以侯腹中。则腹肾主尺之义也。俘,音能,困弱也。
安卧脉盛,谓之脱血。
卧久伤气,气伤则咏诊应微,今脉盛而不微,则血去而气无所主乃尔。盛,谓数急而大鼓也。
尺涩脉滑,谓之多汗。
谓尺肤涩而尺脉滑也,肤涩者荣血内涸,脉滑为阳气内余,血涸而阳气尚余,多汗而脉乃如#4是也。
尺寒脉细,谓之後泄。
尺主下焦,诊应肠腹,故肤寒脉细,泄利乃然。《脉法》曰:阴微即下。言尺气虚少。
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谓下焦中也。
肝见庚辛死,
庚辛为金,伐肝木也。
心见壬癸死,
壬癸为水,灭心火也。
脾见甲乙死,
甲乙为木,克脾土也。
肺见丙丁死,
丙丁为火,铄肺金也。
肾见戊己死,
戊己为土,刑肾水也。
是谓真藏见皆死。
此亦通明《三部九候论》中真藏脉见者胜死也。尺粗而藏见亦然。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
水气上溢,则肺被热需,阳气上逆,故颈脉盛鼓而咳喘也。颈脉,谓耳下及结喉傍人迎脉也。
目里微肿如外蚕起之状,曰水。
《评热病论》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也,故水在腹中者,必使目下肿也。
溺黄赤安外者,黄疸。
疸,劳也。肾劳胞热,故溺黄赤也。《正理论》曰:谓之劳瘴,以女劳得之也。○新校正云:详王注以疸为劳义非,若谓女劳得疸则可,若以疸为劳则非也。
已食如饥者,胃疸。
是则胃热也,热则消谷,故食已如饥也。
面肿曰风。
加之面肿,则胄风之诊也。何者?胃阳明脉,起於鼻,交类中,下循鼻外故尔。
足经肿日水。
是谓下焦有水也。肾少阴脉,出於足心,上循经过阴股,从肾上贯肝鬲,故下焦有水,足经肿也。
目黄者,日黄疸。
阳怫於上,热积胸中,阳热上墦,故目黄也。《灵枢经》曰:目黄者病在胸。
妇人手少阴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足少阴。
脉动甚者,任子也。
手少阴脉,谓掌後陷者中,当小指动而应手者也。《灵枢经》曰:少阴无输,心不病乎?岐伯云: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於掌後锐骨之端。此之谓也。动谓动脉也。动脉者,大如豆,厥厥动摇也。《正理论》曰:脉阴阳相薄,名日动也。又《经脉别论》曰:阴薄阳别,谓之有子。○新校正云:按《经脉别论》中无此文。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春夏而脉瘦,
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藏论》注瘦作沉涩。
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
春夏脉瘦,谓况细也。秋冬浮大,不应时也。大法,春夏当浮大而反沉细,秋冬当况细而反浮大,故日不应时也。
风
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藏论》风作病。
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
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藏论》篇注作泄而脉大,脱#5血而脉实。
病在中脉虚,病在外
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藏论》作脉实坚病在外。
脉涩坚者,
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藏论》作脉不实坚者。
皆难治,
风热当脉躁而反静,泄而脱血当脉虚而反实,邪气在内当脉实而反虚,病气在外当脉虚滑而反坚涩,故皆难治也。
命曰反四时也。
皆反四时之气,乃如是矣。○新校正云:详命日反四时也此六字,应古错简,当去。自前未有藏形春夏至此五十三字,与後《玉机真藏论》文相重。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不弦不石,皆谓不微似也。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
气盛故能尔。○新校正云:按《沦鹊阴阳脉法》云:太阳之脉,洪大以长,其来浮於筋上,动摇九分,三月四月甲子王。吕广云:太阳王五月六月,其气大盛,故其脉洪大而长也。
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
以气有畅未畅者也。○新校正云:按《扁鹊阴阳脉法》云:少阳之脉,乍小乍大,乍长乍短,摇动六分,王十一月甲子夜半,正月二月甲子王。吕广云:少阳王正月二月,其气尚微,故其脉来进退无常。
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谷气满盛故也。○新校正云:详无三阴脉,应古文阙也。按《难经》云: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繁细而微;厥阴之至,况短以敦。吕广云:阳明王三月四月,其气始萌未盛,放其脉来浮大而短。《扁鹊阴阳脉法》云:少阴之脉紧细,动摇六分,王五月甲子日中,七月八月甲子#6王;太阴之脉,紧细以长,乘於筋上,动摇九分,九月十月甲子王;厥阴之脉,沉短以紧,动摇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也。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牙,日心平,
言脉满而盛,微似珠形之中手。琅吁,珠之类也。
夏以胃气为本。
脉有胃气,则累累而微似连珠也。
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日心病。
曲,谓中手而偃曲也。○新校正云:详越人云: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日肾病。与《素问》异。
死心脉来,前曲後居,如操带钩,日心死。
居,不动也。操,执持也。钧,谓革带之钧。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日肺平,
浮薄而虚者也。○新校正云:详越人云:厌厌聂聂,如循检荚,日春平脉。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日秋平咏。与《素问#7》之说不同。张仲景云:秋脉霭霭如车盖者,名日阳结,春脉聂聂如吹榆荚者,名日数。恐越人之说误也。
秋以胃气为本。
脉有胃气,则微似检荚之轻虚也。
病肺脉来,不上#8不下,如循鹦羽,日肺病。
谓中央坚而两傍虚。
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日肺死。
如物之浮瞥瞥然,如风吹毛纷纷然也。○新校正云:详越人云:按之消索,如风吹毛,曰死。
平肝脉来,奕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日肝平,
如竿末梢,言长奥也。
春以胃气为本。
脉有胃气,乃长奥如竿之末梢矣。
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日肝病。
长而不奥,故若循竿。
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日肝死。
劲谓劲强,急#9之甚也。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鹦践地,曰脾#10平,
言脉来动数相离,缓急和而调。
长夏以胃气为本。
胃少则脉实数。
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鹦举足,曰脾病。
胃少故脉实急矣。举足谓如鹞走之举足也。○新校正云:详越人以为心病。
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
新校正云:按《千金方》作如鹞之喙也。
如乌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日脾死。
乌喙乌距,言锐坚也。水流屋漏,言其至也。水流,谓平至不鼓。屋漏,谓时动复住。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日肾平,
谓如心脉而钧,按之小坚尔。○新校正云:按越人云:其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日平。吕广云:上大者足太阳,下兑者足少阴,阴阳得所为胃气强,故谓之平。雀喙者,本大而末兑也。
冬以胃气为本。
胃少,则不按.亦坚也。
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
形如引葛,言不按且坚,明按之则尤甚也。
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日肾死。
发如夺索,犹蛇之走。辟辟如弹石,言促又坚也。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四竟
#1中:顾本『中』下有『恶』字。
#2无:原作『云』,据顾本改。
#3斯:顾本作『撕』下『斯』字仿此。
#4如:原作『知』,据顾本改。
#5脱:原作『脉』,据顾本改。
#6甲子:此二字原脱,据顾本补。
#7问:原脱,据顾本补。
#8上:原作『止』,据顾本改。
#9急:原脱,据顾本补。
#10脾:原作『肝』,据顾本改。
#11按:原作『安』,据顾本改。
热门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