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十七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七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大肠腑方

大肠腑脉论第一

论曰:大肠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候也。肺合气於大肠,大肠者,为行道传泻之腑也.号监仓掾。重二斤十二两,长一丈二尺,广六寸,当脐右回叠积还反十二曲,贮水谷一斗二升,主十二时,定血脉,和利精神。《千金》、《明堂》、《外台》同。《难经》云长二丈一尺,大四寸,径一寸之少半,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鼻遂以长,以候大肠。

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苦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治阴,在鱼际间。

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苦肠中切痛,如针刀所刺,无休息时。刺手阳明治阳,在手腕中,泻之。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呜擢濯,冬日重感於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肠中雷鸣,气上冲胸膈#1,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育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

大肠有寒鹜溏,有热便肠垢。

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

肺前受病,移於大肠,肺咳不已,咳则遗失便利。厥气客於大肠,则梦田野。

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裹大者,大肠缓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扁鹊云:手太阴与阳明为表裹,大肠若病,实则伤热,热则胀满不通,口为生疮。食下入肠,肠实而胃虚,食下胃,胃实而肠虚,所以实而不满,乍实乍虚,乍来乍去。虚则伤寒,寒则肠中雷鸣,泄青白之利而发於气水,根在,大肠。方见治水篇中。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手阳明之脉,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外侧,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上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2者,从缺盆直而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侠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颊#3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乾,凯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盛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盛者,则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大肠虚实第二脉 方 灸法

大肠实热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阳明经也。病苦肠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名曰大肠实热也。

生姜泄肠汤,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为生疮者方:

生姜 橘皮 青竹茹 黄苓 栀子仁 白术各三两 桂心一两 茯苓 芒硝各二两 生地黄十两 大枣十四枚

右十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二服。

治肠中胪胀不消方:

灸大肠输四十九壮。

大肠有热,肠鸣腹满,侠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

大肠虚冷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呜虚渴,唇乾目急,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冷也。

黄连补汤,治大肠虚冷,痢下青白,肠中雷鸣相逐方:

黄连四两 茯苓 芎藭各三两 酸石榴皮五片 伏龙肝鸡子大一枚 地榆五两

右六味#4;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伏龙肝末,分三服。

治肠中雷鸣相逐,痢下方:

灸承满五十壮。穴在侠巨关相去五寸。巨阙在心下一寸,灸之者,侠巨阙两边各二寸半。

治肠中常鸣,时上冲心方:

灸脐中。

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阳纲主之。

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侠脐急,天枢主之。

肠鸣而痛,温留主之。

肛门论第三

论曰:肛门者,主大行道,肺、大肠候也。号为通事令史。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三#5分,应十二时。若脏伤热,则肛门闭塞,大行不通,或肿,缩入生疮。若腑伤寒,则肛门开,大行洞泻,肛门凸出,良久乃入。热则通之,寒则补之,虚实和平,依经调理。方见别卷中。

皮虚实第四论 方

论曰:夫五脏六腑者,内应骨髓,外合皮毛肤肉。若病从外生,则皮毛肤肉关格强急;若病从内发,则骨髓□疼。然阴阳表裹,外皮内髓,其病源不可不详之也。皮虚者寒,皮实者热。凡皮虚实之应,主於肺、大肠,其病发於皮毛,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蒴藋蒸汤,治皮虚,主大肠病,寒气关格方:

蒴藋根叶切,三升 菖蒲叶切,二升 桃叶皮枝剉,三升 细糠一斗 秫米五升#6

右五味,以水一石五斗煮,取米熟为度,大盆器贮之,於盆上作小竹床子罩盆,人身坐床中,四面周回将席荐障风,身上以衣被盖覆。若气急,时开孔对中泄气,取通身接汗,可得两食久许,如此三日,蒸还温药足汁用之。若盆裹不过热,盆下安炭火。非但治寒,但是皮肤一切劳冷,悉皆治之。

栀子煎,治皮实,主肺病热气方:

栀子仁 枳实 大青 杏仁 柴胡 芒硝各二两 生地黄 淡竹叶切,各一升 生玄参五两 石膏八两

右十味#7,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为三服。

咳嗽第五论 证方 灸法

论曰:经云五脏六腑皆令咳。肺居外而近上,合於皮毛,皮毛喜受邪,故肺独易为咳也。邪客於肺,则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喉鸣,甚则唾血。肺咳经久不已,传入大肠,其状咳则遗粪。肾咳者,其状引腰背痛,甚则咳涎;肾咳经久不已,传入膀胱,其状咳则遗尿。肝咳者,其状左胁痛,甚者不得转侧;肝咳经久不已,传入胆,其状咳则清苦汁出。心咳者,其状引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者喉痹咽肿;心咳经久不已,传入小肠,其状咳则失#8气。脾咳者,其状右胁痛,阴阴引肩背,甚者不得动,动则咳剧;经久不已,传入胃,其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满,不能饮食,此皆聚#9於胃,关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右顺时有风寒冷,人触冒解脱,伤皮毛间,入腑脏,为咳上气,如此也。有非时忽然暴寒,伤皮肤中与肺合,则咳嗽上气,或胸胁叉痛,咳唾有血者,是其热得非时之寒,暴薄之不得渐散,伏结深,喜肺痈也。因咳服温药,咳尤剧及壮热,吐脓血,汗出,恶寒是也。天有非时寒者,急看四时方也。

问曰:咳病有十,何谓也?师曰:有风咳,有寒咳,有支#10咳,有肝咳,有心咳,有脾咳,有肺咳,有肾咳,有胆咳,有厥阴咳。问曰:十咳之证,以何为异?师曰:欲语因咳,言不得竟,谓之风咳。饮冷食寒,因之而咳,谓之寒咳。心下坚满,咳则支痛,其脉反迟,谓之支咳。咳则引胁下痛,谓之肝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谓之心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小腹,谓之脾咳。咳引颈项,而唾涎沫,谓之肺咳。咳则耳无所闻,引腰并脐中,谓之肾咳。咳而引头痛,口苦,谓之胆咳。咳而引舌本,谓之厥阴咳。风咳者,不下之;寒咳、支咳、肝咳,刺足太冲;心咳,刺手神门;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泉;肾咳,刺足太谿;胆咳,刺足阳陵泉;厥阴咳,刺手大陵。

夫久咳为□,咳而时发热,脉在九菽一作卒弦者,非虚也,此为胸中寒实所致也,当吐之。

夫咳家,其脉弦,欲行吐药,当相人强弱而无热,乃可吐耳。

咳家,其人脉弦为有水,可与十枣汤下之,方见下。不能卧出者,阴不受邪故也。留饮咳者,其人咳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如小儿掣纵状。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极饮过度所致也,其脉沉者不可发汗。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善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上气汗出而咳,属饮家。咳而小便利,若失溺,不可发汗,汗出即厥逆冷。

夫病吐血,喘咳上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寒家咳而上气,其脉数者死,谓其人形损故也。脉大而散,散者为气实而血虚,名曰有表无裹。上气、面驸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加痢尤甚。上气躁而喘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愈。

小青龙汤,洽咳逆倚息不得卧方:

麻黄 芍药 细辛 桂心 乾姜 甘草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乃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弱者服半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痢,去麻黄,加荛花如鷄子大。若食饮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治其气冲方:

茯苓四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11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温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茯苓、甘草、五味子,去桂加乾姜、细辛,以治其咳满方:

茯苓四两 甘草 乾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乾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方: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茯苓四两 细辛 乾姜 甘草各二两

右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麻黄内杏仁方:

杏仁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茯苓四两 细辛 乾姜 甘草各三两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若逆而内麻黄者;其人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12大黄利之方:

大黄 乾姜 细辛 甘草各三两 茯苓四两 五味子 半夏 杏仁各半升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浮,心下有水气,胁下痛引缺盆,设若有实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之方:

石膏 乾姜 桂心 细辛各二两 芍药 甘草各三两 麻黄四两 半夏半升 五味子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下药,煮取二升半。强者服一升,羸者减之,小儿四合。仲景用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外台》同。

泽漆汤,治上气,其脉沉者方:

泽漆三斤,细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澄清 半夏半升 生姜 紫菀一作紫参 白前各五两 黄苓 甘草 桂心 人参各三两

右九味#13,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

麦门冬汤,下气止逆,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方:

麦门冬汁三升 半夏一升 粳米三合#14人参 甘草各二两#15 大枣二十枚

右六味#16,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每服半升,日三夜一。

射干麻黄汤,治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者方:

射干 细辛 款冬花 紫菀各三两 麻黄 生姜各四两 大枣七枚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右九味,□咀,以东流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去#17上沬,内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厚朴麻黄汤,治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 细辛 乾姜各二两#18 小麦一升 杏仁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小麦熟,去麦内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麻黄石膏汤,治上气胸满者方:

麻黄四两 石膏一枚,鸡子大 厚朴五两 小麦一升 杏仁半升

右五味#19,以水一斗,先煮小麦熟,去之,下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深师》用治久逆上气,喉中如水鷄鸣,名小投杯汤。咳者加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乾姜三累。

皂荚圆,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卧方:

皂荚八两,为末,蜜丸如梧子大。

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必效方》以酥炙皂荚。

十枣汤,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可与此方:

大枣十枚 大戟 甘遂 芫花各等分

右大戟、甘遂、芫花捣为末,以水一升五合,煮枣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者一钱匕,赢者半钱,顿服之,平旦服。而不下者,明旦更加药半钱。下後自然补养。

咳而引胁下痛者,亦十枣汤主之。方见前。

温脾汤,治食饱而咳者方:

甘草四两 大枣二十枚

右二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温服之。若咽中痛而声鸣者,加乾姜一两#20。

百部根汤,治嗽,不得卧,两眼突出方:

百部根 生姜各一斤#21 细辛 甘草各三两 贝母 五味子 白术各二两#22 桂心四两 麻黄六两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古今录验》用杏仁四两,紫菀三两。

海藻汤,治咳而下利,胸中痞而短气,心中时悸,四肢不欲动,手足烦,不欲食,肩背痛,时恶寒方:

海藻四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生姜一两 细辛二两 茯苓六两 杏仁五十枚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一方无五味子、生姜。

白前汤,治水咳逆上气,身体浮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咽中作水鷄鸣方:

白前 紫菀 半夏 大戟各二两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浸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九种气嗽欲死,百病方:

乾姜 半夏 细辛 紫菀 吴茱萸 荛花一作芫花 茯苓 甘草 甘遂 防葵 人参 乌头 大黄 杏仁各一分 葶苈二分 巴豆 厚朴 白薇各三分 五味子 远志 前胡 菖蒲 枳实 蜀椒 皂荚 当归 大戟 桂心各半分

右二十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二丸,日三服,以知为度,不知增之。

麻黄散#23,治上气嗽方:

麻黄半斤 杏仁百枚 甘草三两 桂心一两

右四味,治下筛,别研杏仁如脂,内药末和合。临气上时服一方寸匕,食久气未下,更服一方寸匕,可至三匕。气发便服,即止。一方去桂心、甘草。

太医令王叔和所撰御服蜀椒圆,治上气咳嗽甚良方:

蜀椒五分 乌头 杏仁 菖蒲 誉石一云矾石 皂荚各一分 细辛 款冬花 紫菀 乾姜各三分 吴茱萸 麻黄各四分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暮卧吞二丸。治二十年久咳,不过二十丸。

通气圆,治久上气咳嗽,咽中腥臭,虚气搅心痛,眼疼#24,耳中嘈嘈,风邪毒疰,时气,食不生肌,胸中膈塞,呕逆,多唾,恶心,心下坚满,饮多食少,恶疰,淋痛病方:

饴糖三升 蜀椒二升 杏仁一升 蜈蚣五节 大附子五枚 乾姜 人参各四分 桂心六分 乌头七分 天门冬十分

右十味,为末,别治杏仁如脂,稍稍内药末,捣千杵,烊糖,乃内药末中,令调和。含如半枣一枚,日六七,夜三四服,以胸中温如度。若梦与鬼交通及饮食者,全用蜈蚣;食不消,加杏仁五合;小腹急,腰痛,加天门冬、杜仲;有风,加乌头三枚、附子一枚,立夏後勿加也;有留饮,加葶苈一两。

治咳嗽上气方:

蜀椒 桂心 海蛤各四分 昆布 海藻 乾姜 细辛各六分 麦门冬十分

右八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饮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日三服。有人风虚中冷,胸中满,上气,喉中如吹管声,吸吸气上欲咳,服此方得瘥。

治咳嗽,胸胁支满,多唾,上气方:

誉石一作矾石 乌头一方不用 菖蒲各一分 细辛 黄环各二分 款冬花 紫菀 杏仁各三分 吴茱萸四分 乾姜五分 蜀椒五合

右十一味,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一丸,着牙上咽汁,日五六服,剧者常含不止。

又方:

姜汁一升半 砂糖五合

右二味,煎姜汁减半,内糖更煎服之。

又方:

白糖五分#25 皂荚末,一方寸匕

右二味,先微暖,糖令消,内皂荚末,合和相得,丸如小豆。先食服二丸。

又方:

酒一升半,浸肥皂荚两挺,经宿,煮取半升。分三服,七日忌如药法。若吐多,以酢饭三四口止之。

又方:

巴豆炮去皮,勿伤破肉,白饮吞下,初日二枚,二日三枚。

又方:

服芥#26子七丸,以油酒下之。

射干煎,治咳嗽上气方:

生射干 款冬花各二两 紫菀 细辛 桑白皮 附子 甘草各二分 白蜜 竹沥 生姜汁各一升,一云乾姜五两 饴糖五两

右十一味,以射干先内白蜜并竹沥中,煎五六沸,去之,吹□六物,以水一升,合浸一宿,煎七上七下,去滓,乃合饴、姜汁煎如餔,服如酸枣一丸,日三,剧者夜二。不知#27加之,以知为度。

杏仁煎,治冷嗽上气,鼻中不利方:

杏仁五合 五味子 款冬花各三合 紫菀 乾姜各二两 桂心三两#28 甘草四两 麻黄一斤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麻黄,取四升,治诸药为末,又内胶饴半斤,白蜜一斤,合内汁中,搅令相得,煎如饴。先食服如半枣许,日三服。不知加之,以知为度。

又方,治忽暴嗽失声,语不出方:

杏仁 姜汁 砂糖 蜜各一升 五味子 紫菀各三两 通草 贝母各四两 桑根白皮五两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内杏仁脂、姜汁、蜜、糖和搅,微火煎取四升。初服三合,日再夜一。後稍加。

通声膏方:

五味子 款冬花 通草各三两 人参 细辛 青竹皮 桂心 菖蒲各二两 杏仁 姜汁各一升 白蜜二升 枣膏三升 酥五升

右十三味,□咀,以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内姜汁、枣膏、酥、蜜,煎令调和,酒服枣大二丸。

杏仁饮子,治暴热嗽方:

杏仁四十枚 紫苏子一升 橘皮一两 柴胡四两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常作饮服。

苏子煎,治上气咳嗽方:

苏子 生姜汁 地黄汁 白蜜 杏仁各二升

右五味,捣苏子,以地黄汁、姜汁浇之,以绢绞取汁,更捣,以汁浇,又绞令味尽,去滓,熬杏仁令黄黑,治如脂,又以向汁浇之,绢    绞往来六七度,令味尽,去滓,内蜜合和,置铜器中,於汤上煎之,令如饴。每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崔氏》无地黄汁。

又方:

乾姜末三两 胶饴一斤

右二味,和令调,蒸五升米下,冷,以枣大含,稍稍咽之,日五夜二。

芫花煎,治新久嗽方:

芫花 乾姜各二两 白蜜二升#29

右三味,为末,内蜜中令相和,微火煎令如糜。每服如枣核大一枚,日三夜一,以知为度。欲利者,多服。《深师》以治冷饮嗽,又治三十年久嗽者,以水五升煮芫花,取三升,去滓,内姜加蜜,合煎如糜,服之。

款冬煎,治同前:

款冬花 乾姜末 紫菀各三两 五味子二两 芫花一两,熬令赤

右五味,□咀,先以水一斗,煮三味,取三升半,去滓,内芫花、乾姜末,加蜜三升,合投汤中令调,於铜器中微火煎令如糖。每服半枣许,日三。

治三十年咳嗽,或饮或咳,寒气嗽,虽不同,悉主之之方:

细辛 款冬花 防风 紫菀各三两 藜芦二两 蜀椒五合

右六味,□咀,取藜芦先着铜器中,次紫菀,次细辛,次款冬花,次椒,以大枣百枚,间着诸药间,以水一斗二升,微火煮令汁尽,出枣,曝令燥。呜时服半枣,不知,明旦服一枚,以中温温为度。若强人欲嗽吐者,可小#30增,服之便吐脓囊裹结,吐後勿冷饮食。咳愈止药,药势静乃食,不尔,令人吐不已。

治三十年久嗽方:

百部根二十斤,捣取汁,煎如饴。服一方寸匕,日三服。《外台》和饴一斤煎成煎,以温粥饮调下。《深师方》以白蜜二升,更煎五六沸,服三合。

又方:

紫菀二两 款冬花三两

右二味,治下筛。先食饮服一方寸匕,日三服,七日瘥。

又方:

白蜜一斤 生姜二斤,取汁

右二味,先秤铜铫知斤两讫,内蜜复秤知数,次内姜汁,以微火煎令姜汁尽,惟有蜜斤两在,止。旦服如枣大,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杂食。

治久嗽不瘥方:

兔屎四+九枚 硇砂二分 胡桐律一分

右三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三丸,以粥饮下,日三。吐令物尽,即瘥。

治积年咳嗽,喉中呀声,一发不得坐卧方:

紫菀 贝母 半夏 桑根白皮 五味子 射干 百部各五分 款冬花 皂荚 乾姜 橘皮 鬼督邮 细辛各四分 白石英 杏仁各八分 蜈蚣二枚

右十六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二十丸。《崔氏》无半夏、射干、乾姜、橘皮、鬼督邮、细辛、白石英,用麻黄二两,芫根白皮一两半#31,以煮枣汤送下。

款冬圆,治三十年上气咳嗽,唾脓血,喘息不得卧方:

款冬花 乾姜 蜀椒 吴茱萸 桂心 菖蒲各五分#32 人参 细辛 荛花 紫菀 甘草 桔梗 防风 芫花 茯苓 皂荚各三分

右十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服。

又方:

款冬花 紫菀 细辛 石斛 防风 芎藭 人参 当归 藁本 甘草 蜀椒 白术 半夏 天雄 菖蒲 锺乳 桂心 麻黄各三两 独活二两 乌头 芫花 附子各一两 桃仁二十枚 大枣二+五枚

右二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二服,不知#33加之。酒渍服亦得。

又方:

款冬花 乾姜 桂心 紫菀各三分 细辛二分 杏仁 皂荚 誉石一作矾石 菖蒲 乌头各一分 蜀椒五合 吴茱萸六合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夜一。二十年嗽,不过五十日愈。患咳嗽喉鸣上气,服一剂永瘥。

治肺伤,咳唾脓血,肠涩背气不能食,恶风,目暗□□,足经寒冷方:

白胶 生姜各五两 桂心 人参 紫菀各二两 大枣二+枚 乾地黄切,半升 桑白皮切,二升 芎藭 大麻仁 饴糖各一升 大麦三升#34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麦取一斗,去麦下药,煮取三升,分五服。

五味子汤,治唾中有脓血,牵胸胁痛方:

五味子 桔梗 紫菀 甘草 续断各二两 竹茹三两 赤小豆一升 桑根白皮 地黄各五两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为三服。

竹皮汤,治咳逆下血不息方:

生竹皮三两 紫菀二两 饴糖一斤 生地黄切,一升

右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百部圆,治诸嗽不得气息,唾脓血方:

百部根三两 升麻半两 桂心 五味子 甘草 紫菀 乾姜各一两

右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日三,以知#35为度。

治上气咳嗽喘息,喉中有物,唾血方:

生姜汁 杏仁各二升 糖 蜜各一升 猪膏二合

右五味,先以猪膏煎杏仁,色黄出之,以纸拭令冷,捣如膏,合姜汁、糖、蜜等合煎令可丸。每服如杏核一枚,日夜六七服,渐渐增加。

治一切肺病咳嗽脓血,及唾血不止方:

好酥三十斤,三遍炼,停取凝,当出醍醐。服一合,日三服,瘥止。一切药皆不出此神方。

又方:

三炼酥,如鸡子黄。适寒温,灌鼻中,日再夜一。

锺乳七星散,治寒冷咳嗽,上气胸满,唾脓血方:又名吸散。

锺乳 矾石 款冬花 桂心各等分

右四味,治下筛,作如大豆七聚,七星形。以小筒吸取,酒送下,先食服,日三,不知#36加之。数试大验。又云临井吸服之。

又方:

锺乳 细辛 款冬花 天雄 紫菀 石膏各等分

右六味,治下筛,取如大豆七聚,如前法吸之,日二。只得食粥,七日嗽愈乃止。若大豆聚不知,小益之,勿太多。

七星散,治三十年咳嗽方:

款冬花 紫菀 桑根白皮 代赭 细辛 伏龙肝各一两

右六味,治下筛,作七星聚,聚如萹豆者,以竹筒口当药上,一一吸咽之,令药入腹中,先食日三丸,服四日,日复作七星聚,以一蛮肉炙令熟,以展转药聚上,令药悉遍肉上,仰卧,咀嚼之,细细咽汁,令药力歆歆割割然,毒气入咽中,药力尽,总咽却,取瘥止。未瘥,复作如初。羊、牛、鹿肉皆可,猪肉不可用。

治嗽熏法:

以熟艾薄薄布纸上,纸广四寸,後以硫黄末薄布艾上,务令调均,以荻一枚如纸长,卷之,作十枚,先以火烧缠下去荻,烟从孔出,口吸烟咽之,取吐止,明旦复熏之如前。日一二止,自然可瘥。得食白粥,余皆忌。恐是熏黄如硫黄,见火必焰矣。

又方:

熏黄一两研令细,以蜡纸并上熏黄,令与蜡相入,调匀,卷之如前法,熏之亦如上法,日一二止,以吐为度,七日将息後,以羊肉羹补之。

又方:

烂青布广四寸,布上布艾,艾上布青矾末,矾上布少熏黄末,又布少盐,又布少豉末,急卷之,烧令着,内燥罐中,以纸蒙头,更作一小孔,口吸取烟,细细咽之,以吐为度。若心胸闷时,略歇,烟尽止,日一二度,用三卷不尽,瘥。三七日慎油腻。

论曰:凡上气,多有服吐药得瘥,亦有针灸得除者,宜深体悟之。

灸法:

嗽,灸两乳下黑白际各百壮,即瘥。

又,以蒲当ru头周匝围身,令前後正平,当脊骨解中,灸十壮。

又,以绳横量口中,折绳从脊,灸绳两头边各八十壮,三报,三日毕。两边者,是口合度。

灸从大椎数下行第五节下第六节上,穴在中间此即神道穴,随年壮。并主上气。

灸手屈臂中有横文外骨捻头得痛处十四壮,良。

上气咳嗽,短气,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

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百病,灸肩井二百壮。

上气短气,咳逆,胸背痛,灸风门热府百壮。

上气咳逆,胸满短气,牵背痛,灸巨阙、期门各五十壮。

上气咳逆短气,胸满多唾,唾恶冷痰,灸肺输五十壮。

上气胸满短气,咳逆,灸云门五十壮。

上气咳逆,胸痹背痛,灸胸堂百壮,不针。

上气咳逆,灸羶中五十壮。

上气气闭,咳逆咽冷,声破喉猪猪,灸天瞿五十壮。一名天突。

逆气,虚劳,寒损,忧恙,筋骨挛痛,心中咳逆,泄,疰,腹满,喉痹,颈项强,肠痔,逆气,痔血,阴急,鼻衄,骨痛,大小便涩,鼻中乾,烦满,狂走,易气,凡二十二病,皆灸绝骨五十壮。穴在外#37踝上三寸宛宛中。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七竟

#1膈:影宋刻本作『喘』,独字为句。

#2支:原作『肢』,据影宋刻本改。

#3颊:原作『□』,据影宋刻本改。

#4右六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5三:影宋刻本作『二』。

#6五:影宋刻本作『三』。

#7右十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8失:影宋刻本作『矢』。

#9聚:原作『众』,据影宋刻本改。

#10支:原作『肢』,据影宋刻本改。下『支』字仿此。

#11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12加:原作『如』,据影宋刻本改。

#13右九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14三合:影宋刻本作『二合』。

#15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16右六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17去: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8各二两:影宋刻本『石膏』用『三两』。

#19右五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20一两:影宋刻本作『二两」。

#21各一斤:影宋刻本作『各半斤』。

#22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23散:原作『汤』,据影宋刻本改。

#24眼疼:影宋刻本作【冷疼』。

#25分:影宋刻本作『合』。

#26芥:影宋刻本作『豆』。

#27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下『知』字仿此。

#28三两:影宋刻本作『二两』。

#29二升:影宋刻本作『一升』。

#30可:原作『方』据影宋刻本改。

#31一两半:影宋刻本作『二两半』。

#32各五分:影宋刻本作『各三分』。

#33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34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35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下同。

#36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37外:原作『内』,据影宋刻本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七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大肠腑方

大肠腑脉论第一

论曰:大肠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候也。肺合气於大肠,大肠者,为行道传泻之腑也.号监仓掾。重二斤十二两,长一丈二尺,广六寸,当脐右回叠积还反十二曲,贮水谷一斗二升,主十二时,定血脉,和利精神。《千金》、《明堂》、《外台》同。《难经》云长二丈一尺,大四寸,径一寸之少半,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鼻遂以长,以候大肠。

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苦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治阴,在鱼际间。

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苦肠中切痛,如针刀所刺,无休息时。刺手阳明治阳,在手腕中,泻之。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呜擢濯,冬日重感於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肠中雷鸣,气上冲胸膈#1,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育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

大肠有寒鹜溏,有热便肠垢。

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

肺前受病,移於大肠,肺咳不已,咳则遗失便利。厥气客於大肠,则梦田野。

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裹大者,大肠缓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扁鹊云:手太阴与阳明为表裹,大肠若病,实则伤热,热则胀满不通,口为生疮。食下入肠,肠实而胃虚,食下胃,胃实而肠虚,所以实而不满,乍实乍虚,乍来乍去。虚则伤寒,寒则肠中雷鸣,泄青白之利而发於气水,根在,大肠。方见治水篇中。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手阳明之脉,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外侧,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上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2者,从缺盆直而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侠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颊#3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乾,凯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盛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盛者,则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大肠虚实第二脉 方 灸法

大肠实热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阳明经也。病苦肠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名曰大肠实热也。

生姜泄肠汤,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为生疮者方:

生姜 橘皮 青竹茹 黄苓 栀子仁 白术各三两 桂心一两 茯苓 芒硝各二两 生地黄十两 大枣十四枚

右十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二服。

治肠中胪胀不消方:

灸大肠输四十九壮。

大肠有热,肠鸣腹满,侠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

大肠虚冷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呜虚渴,唇乾目急,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冷也。

黄连补汤,治大肠虚冷,痢下青白,肠中雷鸣相逐方:

黄连四两 茯苓 芎藭各三两 酸石榴皮五片 伏龙肝鸡子大一枚 地榆五两

右六味#4;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伏龙肝末,分三服。

治肠中雷鸣相逐,痢下方:

灸承满五十壮。穴在侠巨关相去五寸。巨阙在心下一寸,灸之者,侠巨阙两边各二寸半。

治肠中常鸣,时上冲心方:

灸脐中。

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阳纲主之。

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侠脐急,天枢主之。

肠鸣而痛,温留主之。

肛门论第三

论曰:肛门者,主大行道,肺、大肠候也。号为通事令史。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三#5分,应十二时。若脏伤热,则肛门闭塞,大行不通,或肿,缩入生疮。若腑伤寒,则肛门开,大行洞泻,肛门凸出,良久乃入。热则通之,寒则补之,虚实和平,依经调理。方见别卷中。

皮虚实第四论 方

论曰:夫五脏六腑者,内应骨髓,外合皮毛肤肉。若病从外生,则皮毛肤肉关格强急;若病从内发,则骨髓□疼。然阴阳表裹,外皮内髓,其病源不可不详之也。皮虚者寒,皮实者热。凡皮虚实之应,主於肺、大肠,其病发於皮毛,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蒴藋蒸汤,治皮虚,主大肠病,寒气关格方:

蒴藋根叶切,三升 菖蒲叶切,二升 桃叶皮枝剉,三升 细糠一斗 秫米五升#6

右五味,以水一石五斗煮,取米熟为度,大盆器贮之,於盆上作小竹床子罩盆,人身坐床中,四面周回将席荐障风,身上以衣被盖覆。若气急,时开孔对中泄气,取通身接汗,可得两食久许,如此三日,蒸还温药足汁用之。若盆裹不过热,盆下安炭火。非但治寒,但是皮肤一切劳冷,悉皆治之。

栀子煎,治皮实,主肺病热气方:

栀子仁 枳实 大青 杏仁 柴胡 芒硝各二两 生地黄 淡竹叶切,各一升 生玄参五两 石膏八两

右十味#7,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为三服。

咳嗽第五论 证方 灸法

论曰:经云五脏六腑皆令咳。肺居外而近上,合於皮毛,皮毛喜受邪,故肺独易为咳也。邪客於肺,则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喉鸣,甚则唾血。肺咳经久不已,传入大肠,其状咳则遗粪。肾咳者,其状引腰背痛,甚则咳涎;肾咳经久不已,传入膀胱,其状咳则遗尿。肝咳者,其状左胁痛,甚者不得转侧;肝咳经久不已,传入胆,其状咳则清苦汁出。心咳者,其状引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者喉痹咽肿;心咳经久不已,传入小肠,其状咳则失#8气。脾咳者,其状右胁痛,阴阴引肩背,甚者不得动,动则咳剧;经久不已,传入胃,其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满,不能饮食,此皆聚#9於胃,关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右顺时有风寒冷,人触冒解脱,伤皮毛间,入腑脏,为咳上气,如此也。有非时忽然暴寒,伤皮肤中与肺合,则咳嗽上气,或胸胁叉痛,咳唾有血者,是其热得非时之寒,暴薄之不得渐散,伏结深,喜肺痈也。因咳服温药,咳尤剧及壮热,吐脓血,汗出,恶寒是也。天有非时寒者,急看四时方也。

问曰:咳病有十,何谓也?师曰:有风咳,有寒咳,有支#10咳,有肝咳,有心咳,有脾咳,有肺咳,有肾咳,有胆咳,有厥阴咳。问曰:十咳之证,以何为异?师曰:欲语因咳,言不得竟,谓之风咳。饮冷食寒,因之而咳,谓之寒咳。心下坚满,咳则支痛,其脉反迟,谓之支咳。咳则引胁下痛,谓之肝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谓之心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小腹,谓之脾咳。咳引颈项,而唾涎沫,谓之肺咳。咳则耳无所闻,引腰并脐中,谓之肾咳。咳而引头痛,口苦,谓之胆咳。咳而引舌本,谓之厥阴咳。风咳者,不下之;寒咳、支咳、肝咳,刺足太冲;心咳,刺手神门;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泉;肾咳,刺足太谿;胆咳,刺足阳陵泉;厥阴咳,刺手大陵。

夫久咳为□,咳而时发热,脉在九菽一作卒弦者,非虚也,此为胸中寒实所致也,当吐之。

夫咳家,其脉弦,欲行吐药,当相人强弱而无热,乃可吐耳。

咳家,其人脉弦为有水,可与十枣汤下之,方见下。不能卧出者,阴不受邪故也。留饮咳者,其人咳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如小儿掣纵状。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极饮过度所致也,其脉沉者不可发汗。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善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上气汗出而咳,属饮家。咳而小便利,若失溺,不可发汗,汗出即厥逆冷。

夫病吐血,喘咳上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寒家咳而上气,其脉数者死,谓其人形损故也。脉大而散,散者为气实而血虚,名曰有表无裹。上气、面驸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加痢尤甚。上气躁而喘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愈。

小青龙汤,洽咳逆倚息不得卧方:

麻黄 芍药 细辛 桂心 乾姜 甘草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乃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弱者服半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痢,去麻黄,加荛花如鷄子大。若食饮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治其气冲方:

茯苓四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11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温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茯苓、甘草、五味子,去桂加乾姜、细辛,以治其咳满方:

茯苓四两 甘草 乾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乾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方: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茯苓四两 细辛 乾姜 甘草各二两

右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麻黄内杏仁方:

杏仁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茯苓四两 细辛 乾姜 甘草各三两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若逆而内麻黄者;其人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12大黄利之方:

大黄 乾姜 细辛 甘草各三两 茯苓四两 五味子 半夏 杏仁各半升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浮,心下有水气,胁下痛引缺盆,设若有实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之方:

石膏 乾姜 桂心 细辛各二两 芍药 甘草各三两 麻黄四两 半夏半升 五味子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下药,煮取二升半。强者服一升,羸者减之,小儿四合。仲景用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外台》同。

泽漆汤,治上气,其脉沉者方:

泽漆三斤,细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澄清 半夏半升 生姜 紫菀一作紫参 白前各五两 黄苓 甘草 桂心 人参各三两

右九味#13,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

麦门冬汤,下气止逆,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方:

麦门冬汁三升 半夏一升 粳米三合#14人参 甘草各二两#15 大枣二十枚

右六味#16,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每服半升,日三夜一。

射干麻黄汤,治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者方:

射干 细辛 款冬花 紫菀各三两 麻黄 生姜各四两 大枣七枚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右九味,□咀,以东流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去#17上沬,内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厚朴麻黄汤,治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 细辛 乾姜各二两#18 小麦一升 杏仁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小麦熟,去麦内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麻黄石膏汤,治上气胸满者方:

麻黄四两 石膏一枚,鸡子大 厚朴五两 小麦一升 杏仁半升

右五味#19,以水一斗,先煮小麦熟,去之,下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深师》用治久逆上气,喉中如水鷄鸣,名小投杯汤。咳者加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乾姜三累。

皂荚圆,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卧方:

皂荚八两,为末,蜜丸如梧子大。

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必效方》以酥炙皂荚。

十枣汤,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可与此方:

大枣十枚 大戟 甘遂 芫花各等分

右大戟、甘遂、芫花捣为末,以水一升五合,煮枣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者一钱匕,赢者半钱,顿服之,平旦服。而不下者,明旦更加药半钱。下後自然补养。

咳而引胁下痛者,亦十枣汤主之。方见前。

温脾汤,治食饱而咳者方:

甘草四两 大枣二十枚

右二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温服之。若咽中痛而声鸣者,加乾姜一两#20。

百部根汤,治嗽,不得卧,两眼突出方:

百部根 生姜各一斤#21 细辛 甘草各三两 贝母 五味子 白术各二两#22 桂心四两 麻黄六两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古今录验》用杏仁四两,紫菀三两。

海藻汤,治咳而下利,胸中痞而短气,心中时悸,四肢不欲动,手足烦,不欲食,肩背痛,时恶寒方:

海藻四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生姜一两 细辛二两 茯苓六两 杏仁五十枚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一方无五味子、生姜。

白前汤,治水咳逆上气,身体浮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咽中作水鷄鸣方:

白前 紫菀 半夏 大戟各二两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浸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九种气嗽欲死,百病方:

乾姜 半夏 细辛 紫菀 吴茱萸 荛花一作芫花 茯苓 甘草 甘遂 防葵 人参 乌头 大黄 杏仁各一分 葶苈二分 巴豆 厚朴 白薇各三分 五味子 远志 前胡 菖蒲 枳实 蜀椒 皂荚 当归 大戟 桂心各半分

右二十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二丸,日三服,以知为度,不知增之。

麻黄散#23,治上气嗽方:

麻黄半斤 杏仁百枚 甘草三两 桂心一两

右四味,治下筛,别研杏仁如脂,内药末和合。临气上时服一方寸匕,食久气未下,更服一方寸匕,可至三匕。气发便服,即止。一方去桂心、甘草。

太医令王叔和所撰御服蜀椒圆,治上气咳嗽甚良方:

蜀椒五分 乌头 杏仁 菖蒲 誉石一云矾石 皂荚各一分 细辛 款冬花 紫菀 乾姜各三分 吴茱萸 麻黄各四分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暮卧吞二丸。治二十年久咳,不过二十丸。

通气圆,治久上气咳嗽,咽中腥臭,虚气搅心痛,眼疼#24,耳中嘈嘈,风邪毒疰,时气,食不生肌,胸中膈塞,呕逆,多唾,恶心,心下坚满,饮多食少,恶疰,淋痛病方:

饴糖三升 蜀椒二升 杏仁一升 蜈蚣五节 大附子五枚 乾姜 人参各四分 桂心六分 乌头七分 天门冬十分

右十味,为末,别治杏仁如脂,稍稍内药末,捣千杵,烊糖,乃内药末中,令调和。含如半枣一枚,日六七,夜三四服,以胸中温如度。若梦与鬼交通及饮食者,全用蜈蚣;食不消,加杏仁五合;小腹急,腰痛,加天门冬、杜仲;有风,加乌头三枚、附子一枚,立夏後勿加也;有留饮,加葶苈一两。

治咳嗽上气方:

蜀椒 桂心 海蛤各四分 昆布 海藻 乾姜 细辛各六分 麦门冬十分

右八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饮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日三服。有人风虚中冷,胸中满,上气,喉中如吹管声,吸吸气上欲咳,服此方得瘥。

治咳嗽,胸胁支满,多唾,上气方:

誉石一作矾石 乌头一方不用 菖蒲各一分 细辛 黄环各二分 款冬花 紫菀 杏仁各三分 吴茱萸四分 乾姜五分 蜀椒五合

右十一味,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一丸,着牙上咽汁,日五六服,剧者常含不止。

又方:

姜汁一升半 砂糖五合

右二味,煎姜汁减半,内糖更煎服之。

又方:

白糖五分#25 皂荚末,一方寸匕

右二味,先微暖,糖令消,内皂荚末,合和相得,丸如小豆。先食服二丸。

又方:

酒一升半,浸肥皂荚两挺,经宿,煮取半升。分三服,七日忌如药法。若吐多,以酢饭三四口止之。

又方:

巴豆炮去皮,勿伤破肉,白饮吞下,初日二枚,二日三枚。

又方:

服芥#26子七丸,以油酒下之。

射干煎,治咳嗽上气方:

生射干 款冬花各二两 紫菀 细辛 桑白皮 附子 甘草各二分 白蜜 竹沥 生姜汁各一升,一云乾姜五两 饴糖五两

右十一味,以射干先内白蜜并竹沥中,煎五六沸,去之,吹□六物,以水一升,合浸一宿,煎七上七下,去滓,乃合饴、姜汁煎如餔,服如酸枣一丸,日三,剧者夜二。不知#27加之,以知为度。

杏仁煎,治冷嗽上气,鼻中不利方:

杏仁五合 五味子 款冬花各三合 紫菀 乾姜各二两 桂心三两#28 甘草四两 麻黄一斤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麻黄,取四升,治诸药为末,又内胶饴半斤,白蜜一斤,合内汁中,搅令相得,煎如饴。先食服如半枣许,日三服。不知加之,以知为度。

又方,治忽暴嗽失声,语不出方:

杏仁 姜汁 砂糖 蜜各一升 五味子 紫菀各三两 通草 贝母各四两 桑根白皮五两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内杏仁脂、姜汁、蜜、糖和搅,微火煎取四升。初服三合,日再夜一。後稍加。

通声膏方:

五味子 款冬花 通草各三两 人参 细辛 青竹皮 桂心 菖蒲各二两 杏仁 姜汁各一升 白蜜二升 枣膏三升 酥五升

右十三味,□咀,以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内姜汁、枣膏、酥、蜜,煎令调和,酒服枣大二丸。

杏仁饮子,治暴热嗽方:

杏仁四十枚 紫苏子一升 橘皮一两 柴胡四两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常作饮服。

苏子煎,治上气咳嗽方:

苏子 生姜汁 地黄汁 白蜜 杏仁各二升

右五味,捣苏子,以地黄汁、姜汁浇之,以绢绞取汁,更捣,以汁浇,又绞令味尽,去滓,熬杏仁令黄黑,治如脂,又以向汁浇之,绢    绞往来六七度,令味尽,去滓,内蜜合和,置铜器中,於汤上煎之,令如饴。每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崔氏》无地黄汁。

又方:

乾姜末三两 胶饴一斤

右二味,和令调,蒸五升米下,冷,以枣大含,稍稍咽之,日五夜二。

芫花煎,治新久嗽方:

芫花 乾姜各二两 白蜜二升#29

右三味,为末,内蜜中令相和,微火煎令如糜。每服如枣核大一枚,日三夜一,以知为度。欲利者,多服。《深师》以治冷饮嗽,又治三十年久嗽者,以水五升煮芫花,取三升,去滓,内姜加蜜,合煎如糜,服之。

款冬煎,治同前:

款冬花 乾姜末 紫菀各三两 五味子二两 芫花一两,熬令赤

右五味,□咀,先以水一斗,煮三味,取三升半,去滓,内芫花、乾姜末,加蜜三升,合投汤中令调,於铜器中微火煎令如糖。每服半枣许,日三。

治三十年咳嗽,或饮或咳,寒气嗽,虽不同,悉主之之方:

细辛 款冬花 防风 紫菀各三两 藜芦二两 蜀椒五合

右六味,□咀,取藜芦先着铜器中,次紫菀,次细辛,次款冬花,次椒,以大枣百枚,间着诸药间,以水一斗二升,微火煮令汁尽,出枣,曝令燥。呜时服半枣,不知,明旦服一枚,以中温温为度。若强人欲嗽吐者,可小#30增,服之便吐脓囊裹结,吐後勿冷饮食。咳愈止药,药势静乃食,不尔,令人吐不已。

治三十年久嗽方:

百部根二十斤,捣取汁,煎如饴。服一方寸匕,日三服。《外台》和饴一斤煎成煎,以温粥饮调下。《深师方》以白蜜二升,更煎五六沸,服三合。

又方:

紫菀二两 款冬花三两

右二味,治下筛。先食饮服一方寸匕,日三服,七日瘥。

又方:

白蜜一斤 生姜二斤,取汁

右二味,先秤铜铫知斤两讫,内蜜复秤知数,次内姜汁,以微火煎令姜汁尽,惟有蜜斤两在,止。旦服如枣大,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杂食。

治久嗽不瘥方:

兔屎四+九枚 硇砂二分 胡桐律一分

右三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三丸,以粥饮下,日三。吐令物尽,即瘥。

治积年咳嗽,喉中呀声,一发不得坐卧方:

紫菀 贝母 半夏 桑根白皮 五味子 射干 百部各五分 款冬花 皂荚 乾姜 橘皮 鬼督邮 细辛各四分 白石英 杏仁各八分 蜈蚣二枚

右十六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二十丸。《崔氏》无半夏、射干、乾姜、橘皮、鬼督邮、细辛、白石英,用麻黄二两,芫根白皮一两半#31,以煮枣汤送下。

款冬圆,治三十年上气咳嗽,唾脓血,喘息不得卧方:

款冬花 乾姜 蜀椒 吴茱萸 桂心 菖蒲各五分#32 人参 细辛 荛花 紫菀 甘草 桔梗 防风 芫花 茯苓 皂荚各三分

右十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服。

又方:

款冬花 紫菀 细辛 石斛 防风 芎藭 人参 当归 藁本 甘草 蜀椒 白术 半夏 天雄 菖蒲 锺乳 桂心 麻黄各三两 独活二两 乌头 芫花 附子各一两 桃仁二十枚 大枣二+五枚

右二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二服,不知#33加之。酒渍服亦得。

又方:

款冬花 乾姜 桂心 紫菀各三分 细辛二分 杏仁 皂荚 誉石一作矾石 菖蒲 乌头各一分 蜀椒五合 吴茱萸六合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夜一。二十年嗽,不过五十日愈。患咳嗽喉鸣上气,服一剂永瘥。

治肺伤,咳唾脓血,肠涩背气不能食,恶风,目暗□□,足经寒冷方:

白胶 生姜各五两 桂心 人参 紫菀各二两 大枣二+枚 乾地黄切,半升 桑白皮切,二升 芎藭 大麻仁 饴糖各一升 大麦三升#34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麦取一斗,去麦下药,煮取三升,分五服。

五味子汤,治唾中有脓血,牵胸胁痛方:

五味子 桔梗 紫菀 甘草 续断各二两 竹茹三两 赤小豆一升 桑根白皮 地黄各五两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为三服。

竹皮汤,治咳逆下血不息方:

生竹皮三两 紫菀二两 饴糖一斤 生地黄切,一升

右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百部圆,治诸嗽不得气息,唾脓血方:

百部根三两 升麻半两 桂心 五味子 甘草 紫菀 乾姜各一两

右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日三,以知#35为度。

治上气咳嗽喘息,喉中有物,唾血方:

生姜汁 杏仁各二升 糖 蜜各一升 猪膏二合

右五味,先以猪膏煎杏仁,色黄出之,以纸拭令冷,捣如膏,合姜汁、糖、蜜等合煎令可丸。每服如杏核一枚,日夜六七服,渐渐增加。

治一切肺病咳嗽脓血,及唾血不止方:

好酥三十斤,三遍炼,停取凝,当出醍醐。服一合,日三服,瘥止。一切药皆不出此神方。

又方:

三炼酥,如鸡子黄。适寒温,灌鼻中,日再夜一。

锺乳七星散,治寒冷咳嗽,上气胸满,唾脓血方:又名吸散。

锺乳 矾石 款冬花 桂心各等分

右四味,治下筛,作如大豆七聚,七星形。以小筒吸取,酒送下,先食服,日三,不知#36加之。数试大验。又云临井吸服之。

又方:

锺乳 细辛 款冬花 天雄 紫菀 石膏各等分

右六味,治下筛,取如大豆七聚,如前法吸之,日二。只得食粥,七日嗽愈乃止。若大豆聚不知,小益之,勿太多。

七星散,治三十年咳嗽方:

款冬花 紫菀 桑根白皮 代赭 细辛 伏龙肝各一两

右六味,治下筛,作七星聚,聚如萹豆者,以竹筒口当药上,一一吸咽之,令药入腹中,先食日三丸,服四日,日复作七星聚,以一蛮肉炙令熟,以展转药聚上,令药悉遍肉上,仰卧,咀嚼之,细细咽汁,令药力歆歆割割然,毒气入咽中,药力尽,总咽却,取瘥止。未瘥,复作如初。羊、牛、鹿肉皆可,猪肉不可用。

治嗽熏法:

以熟艾薄薄布纸上,纸广四寸,後以硫黄末薄布艾上,务令调均,以荻一枚如纸长,卷之,作十枚,先以火烧缠下去荻,烟从孔出,口吸烟咽之,取吐止,明旦复熏之如前。日一二止,自然可瘥。得食白粥,余皆忌。恐是熏黄如硫黄,见火必焰矣。

又方:

熏黄一两研令细,以蜡纸并上熏黄,令与蜡相入,调匀,卷之如前法,熏之亦如上法,日一二止,以吐为度,七日将息後,以羊肉羹补之。

又方:

烂青布广四寸,布上布艾,艾上布青矾末,矾上布少熏黄末,又布少盐,又布少豉末,急卷之,烧令着,内燥罐中,以纸蒙头,更作一小孔,口吸取烟,细细咽之,以吐为度。若心胸闷时,略歇,烟尽止,日一二度,用三卷不尽,瘥。三七日慎油腻。

论曰:凡上气,多有服吐药得瘥,亦有针灸得除者,宜深体悟之。

灸法:

嗽,灸两乳下黑白际各百壮,即瘥。

又,以蒲当ru头周匝围身,令前後正平,当脊骨解中,灸十壮。

又,以绳横量口中,折绳从脊,灸绳两头边各八十壮,三报,三日毕。两边者,是口合度。

灸从大椎数下行第五节下第六节上,穴在中间此即神道穴,随年壮。并主上气。

灸手屈臂中有横文外骨捻头得痛处十四壮,良。

上气咳嗽,短气,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

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百病,灸肩井二百壮。

上气短气,咳逆,胸背痛,灸风门热府百壮。

上气咳逆,胸满短气,牵背痛,灸巨阙、期门各五十壮。

上气咳逆短气,胸满多唾,唾恶冷痰,灸肺输五十壮。

上气胸满短气,咳逆,灸云门五十壮。

上气咳逆,胸痹背痛,灸胸堂百壮,不针。

上气咳逆,灸羶中五十壮。

上气气闭,咳逆咽冷,声破喉猪猪,灸天瞿五十壮。一名天突。

逆气,虚劳,寒损,忧恙,筋骨挛痛,心中咳逆,泄,疰,腹满,喉痹,颈项强,肠痔,逆气,痔血,阴急,鼻衄,骨痛,大小便涩,鼻中乾,烦满,狂走,易气,凡二十二病,皆灸绝骨五十壮。穴在外#37踝上三寸宛宛中。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七竟

#1膈:影宋刻本作『喘』,独字为句。

#2支:原作『肢』,据影宋刻本改。

#3颊:原作『□』,据影宋刻本改。

#4右六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5三:影宋刻本作『二』。

#6五:影宋刻本作『三』。

#7右十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8失:影宋刻本作『矢』。

#9聚:原作『众』,据影宋刻本改。

#10支:原作『肢』,据影宋刻本改。下『支』字仿此。

#11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12加:原作『如』,据影宋刻本改。

#13右九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14三合:影宋刻本作『二合』。

#15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16右六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17去: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8各二两:影宋刻本『石膏』用『三两』。

#19右五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20一两:影宋刻本作『二两」。

#21各一斤:影宋刻本作『各半斤』。

#22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23散:原作『汤』,据影宋刻本改。

#24眼疼:影宋刻本作【冷疼』。

#25分:影宋刻本作『合』。

#26芥:影宋刻本作『豆』。

#27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下『知』字仿此。

#28三两:影宋刻本作『二两』。

#29二升:影宋刻本作『一升』。

#30可:原作『方』据影宋刻本改。

#31一两半:影宋刻本作『二两半』。

#32各五分:影宋刻本作『各三分』。

#33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34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35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下同。

#36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37外:原作『内』,据影宋刻本改。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