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六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六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肝脏方
肝脏脉论第一
论曰:夫人禀天地而生,故内有五脏、六腑、精气、骨髓、筋脉,外有四肢、九窍、皮毛、爪齿、咽喉、唇舌、肛门、胞囊,以此总而成躯。故将息得理,则百脉安和;役用非宜,即为五劳七伤六极之患。有方可救,虽病无他;无法可凭,奄然永往。所以此之中帙,卷卷备述五脏六腑等血脉根源、循环流注,与九窍应会处所,并论五脏六腑等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受盛多少,仍列对治方法,丸、散、酒、煎、汤、膏、摩、熨,及灸针孔穴,并穷於此矣。其能留心於医术者,可考而行之,其冷热虚实风气,准药性而用之,则内外百病无所逃矣。凡五脏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约时为五行,在人为五藏。五藏者,精、神、魂、魄、意也。论阴阳,察虚实,知病源,用补泻,应禀三百六十五骨节#1,终会通十二经焉。
论曰:肝主魂,为郎官。随神往来谓之魂,魂者,肝之藏也。目者,肝之官,肝气通於目,目和则能辨五色矣。左目甲,右目乙,循环紫宫,荣华於爪,外主筋,内主血。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有六童子、三玉女守之,神名蓝蓝,主藏魂,号为魂脏,随节应会。故云肝藏血,血舍魂,在气为语,在液为泪。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肝气虚则梦见园苑#2生草,得其时梦伏树下不敢起;肝气盛则梦怒;厥气客於肝则梦山林树木。
凡人寝卧血归於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凡肝脏象木,与胆合为腑,其经足厥阴,与少阳为表裹,其脉弦,相於冬,王於春,春时万物始生,其气来濡而弱,宽而虚,故脉为弦,濡即不可发汗,弱则不可下。宽者开,开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宽而虚。
春脉如弦,春脉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濡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实而弦,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善忘忘作怒矣,忽忽眩冒而癫疾;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两胁脸满。
肝脉来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巢源》作绰绰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长竿乎。春以胃气为本,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肝脉来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真肝脉至内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巢源》作赜赜然,如按琴瑟弦《巢源》作如新张弓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一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3病。
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其精不守,一作狂妄不精,不敢正当人。令人阴缩而挛筋,两胁肋骨举一作不举,毛悴色夭,死於秋。
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阴器,而脉络於舌本。故脉弗营则筋缩急,筋缩急则引卵与舌,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中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春肝木王,其脉弦细而长曰平。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肝,母之归,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为实邪,虽自愈;反得微涩而短《千金翼》云微浮而短涩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肝,土之陵木,为微邪,虽病即瘥。心乘肝必吐利,肺乘肝即为痈肿。
左手关上阴绝者,无肝脉也,苦癃、遗溺、难言,胁下有邪气,善吐,刺足少阳治阳。
左手关上阴实者,肝实也,苦肉中痛,动善转筋,吐,刺足厥阴治阴。
肝脉来濯濯如倚竿,如琴瑟弦,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厥阴脉也。
肝脉急甚为恶言一作妄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如覆杯;缓甚为呕,微缓为水瘕痹;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缩,咳引小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颓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淡饮,微涩为瘈瘲筋挛。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濡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溢入肌肤肠胃之外也。《素问》溢入作易入。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冷头痛。
扁鹊云:肝有病则目夺,精虚则寒,寒则阴气壮,壮则梦山树等;实则热,热则阳气壮,壮则梦怒。
肝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志为怒伤肝,精气并於肝则忧,肝虚则恐,实则怒,怒而不已,亦生忧矣。
色主春、病变於色者,取之荥。
病先发於肝者,头目眩,胁痛支满,一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4体重;二日之胃而腹胀;三日之肾,小腹腰脊痛,经酸;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病在肝,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假令肝病,西行若食鷄肉得之,当以秋时发病,以庚辛日也。
家有血腥死,女子见之,以明要为灾,不者,若感金银物得之。
凡肝病之状,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若欲治之,当取其经,足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目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肝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苦胁痛有气,支满引小腹痛,时小便难,苦目眩头痛,腰脊痛,足为寒,时癃,女人月事不来,时无时有,得之少年有所堕坠。
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胁下苦满,或时眩冒,其脉弦长,此为可治,宜服防风竹沥汤、秦艽散。春当刺大敦,夏刺行间,冬刺曲泉,皆补之;季夏刺太冲,秋刺中郄,皆泻之。又当灸期#5 门百壮,背第九椎五十壮。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胻善瘈,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瘈。
凡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能下,积於左胁下,则伤肝。
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如阻妇状。
肝中寒者,其人洗洗恶寒,翕翕发热,面翕然赤,漐漐有汗,胸中烦热。
肝中寒者,其人两臂不举,舌本又作大舌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
肝主胸中,喘,怒骂,其脉沉,胸中叉窒,欲令人推按之,有热,鼻窒。
肝伤,其人脱肉。又卧口欲得张,时时手足青,目瞑,瞳仁痛,此为肝脏伤所致也。
肝水者,其人腹大,不能自转侧,而胁下腹中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不宁。
肝着,其病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
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气走心下,足经寒,胁补引小腹,男子积疝,女子瘕淋,身无膏泽,善转筋,爪甲枯焦青黑,春瘥而秋剧,色青也。
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如龟鳖状。久久不愈,发咳逆,□疟#6,而连岁月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也?肺病传肝,肝当传脾,脾适以季夏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得之。
肝病胸满胁胀,善恚怒叫呼,身体有热而复恶寒,四肢不举,面白、身体滑,其脉当弦长而急,今反短涩,其色当青而反白者,此#7是金之尅木,为大逆,十死不治。
襄公问扁鹊曰:吾欲不诊脉,察其音,观其色,知其病生死,可得闻乎?答曰:乃圣道之大要,师所不传,黄帝贵之过於金玉。入门见病,观其色,闻其呼吸,则知往来出入吉凶之相。角音人者,主肝声也,肝声呼,其音琴,其志怒,其经足厥阴。厥逆少阳则荣卫不通,阴阳交错,阴气外伤,阳气内击,击则寒,寒则虚,虚则卒然暗哑不声,此为厉风入肝,续命汤主之。方见别卷中。但踞坐不得低头,面目青发覆治黑,四肢缓弱,遗矢#8利便,甚则不可,赊则旬月之内,桂枝汤主之。方见别卷中。又呼而哭,哭而反吟,此为金克木,阴击阳,阴气起而阳气伏,伏则实,实则热,热则喘,喘则逆,逆则闷,闷则恐畏,目视不明,语声切急,谬说有人此为邪热伤肝,甚则不可治。若唇色虽青,向眼不应,可治,地黄煎主之。方见下肝虚实篇中
肝病为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乌梅丸主之。方见别卷中。若其人本来少於悲恚,忽尔嗔怒,出言反常,乍宽乍急,言未竟,以手向眼,如有所畏,若不即病,祸必至矣,此肝病声之候也。若其人虚则为寒风所伤,若实则为热气所损。阳则泻之,阴则补之。
青为肝,肝合筋,青如翠羽者吉。肝主目,目是肝之余。其人木形,相比於上角,苍色,小头长面,大肩平背,直身,小手足,有材,好劳心,少力,多忧劳於事,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感而生病,足厥阴他他然,胁广合坚脆倾正则肝应之。正青色小理者则肝小,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粗理者则肝大,大则虚,虚则寒,逼胃迫咽,善膈中,旦胁下痛。广胁反饺者则肝高,高则实,实则肝热,上支贲加胁下急,为息贲。合胁危一作兔饺者则肝下,下则逼胃,胁下空,空则易受邪。胁骨坚者则肝坚,壑#9则脏安难伤。胁骨弱者则肝脆,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胁腹好相者则肝端正,端正则和利难伤。胁骨偏举者则肝偏倾,偏倾则胁下偏痛。
凡人分部陷起者,必有病生。胆少阳为肝之部,而脏气通於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沉浊为内,浮清为外。若色从外走内者,病从外生,部处起;若色从内出外者,病从内生,部处陷。内病前治阴,後治阳;外病前治阳,後治阴。阳主外,阴主内。
凡人死生休否,则脏神前变形於外。人肝前病,目则为之无色。若肝前死,目则为之脱精。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应增损斟酌赊促,赊则不出四百日内,促则不延旬月之间。肝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青白色如拇指大黶点见颜颊上,此必卒死。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目赤,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出如水不止,一日二日死。面黑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吉凶之色在於分部,顺顺而见,青白入目必病,不出其年。若年上不应,三年之中祸必应也。
春木肝脉,色青,主足少阳脉也,春取络脉分肉。春色,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之间,其脉根本并在窍阴之间,应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前上下脉,以手按之动者是也。
其筋起於小指次指之上,结外踝,上循胻外廉,结於膝外廉。其支者,别起於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伏兔之上,後者结於尻。其直者,上眇,承季胁,上走腋前廉,侠於膺乳,结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後,上额角,焦巓上,下走颔,上结於鼽。其支者,结於目眦,为外维。
其脉起於目兑眦,上抵头角,下耳後,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後,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兑眦後。其支者,别兑眦,下大迎,合手少阳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裹,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出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合足厥阴为表裹。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应在背输,同会於手太阴。
其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半寸是也。别走厥阴,下络足趺。主肝生病,病实则胆热,热则厥,厥则阳病,阳脉反逆大於寸口一倍,病则胸中有热,心胁头颔痛,缺盆腋下肿;虚则胆寒,寒则痿躄,躄#10则阴病,阴脉反小於寸口,病则胸中有寒,少气口苦,身体无膏泽,外至胻、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若阴阳俱静与其俱动,如引绳俱顿者,病也。此尽是足少阳胆经筋脉支别为病,今取足厥阴肝经附於後。
足厥阴之脉,起於大指聚毛之际,上循足趺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後,上膕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後,上入顽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於巅。一本云:其支者,从小腹与太阴、少阳结於腰髁下第三、第四骨空中。其支者,从目系下颊裹,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中。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颓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乾,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闭癃,盛者则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上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经上睾,结於茎。其病气逆财睾肿卒疝,实则挺长热,虚则暴痒,取之所别。
足厥阴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结於内踝之前,上循胻,上结内辅之上,下循阴股,结於阴器,结络诸筋。
春三月者,主肝胆青筋牵病也。其源从少阴而涉足少阳,少阳之气始发,少阴之气始衰,阴阳怫郁於腠理,皮毛之病俱生,表裹之疴因起,从少阳发动反少阴气,则脏腑受疠而生,其病相反。若腑虚则为阴邪所伤,腰背强急,脚缩不伸,胜中欲折#11,目中生花若脏实则为阳毒所损,涩涩前寒而後颈外双筋牵不得屈伸,颈直背强,眼赤黄,若欲转动,合身回侧,故曰青筋牵病。方见伤寒卷。
灸法:
扁鹊曰:灸肝肺二输,主治丹毒牵病,当依源处,治调其阳,理其阴,脏腑之疾不生矣。
肝虚实第二脉 方 灸法
肝实热
左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厥阴经也,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息忿忿如怒状,名曰肝实热也。
竹沥泄热汤,治肝实热,阳气伏邪热喘逆闷恐,目视物无明,狂悸,非意而言者方:
竹沥一升#12 麻黄 大青 栀子仁 升麻 茯苓 玄参 知母各三分 生葛 石膏各五八分 生姜 芍药各四分
右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竹沥,煮两三沸,分三服。须利,下芒硝三分,去芍药,加生地黄五分。《删繁方》无石膏、生姜、芍药、生葛,用人参三分。
前胡汤,治肝实热,目痛胸满,气急塞泻肝方:
前胡 芒硝 秦皮 栀子仁 决明子 黄苓 升麻 蕤仁 细辛各三两 苦竹叶 车前叶各切,一升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又一方有柴胡三两,共十二味。
防风煮散#13,治肝实热,梦怒虚惊方:
防风 茯苓 萎蕤 白术 橘皮 丹参各一两三分 细辛二两 甘草 射干各一两 升麻 黄苓各一两半 大枣三七枚 酸枣仁三分
右十三味,治下筛,为粗散,以两方寸匕,帛裹,以井花水二升煮,时时动裹子,煎取一升。分服,日二。
远志煮散#14,治肝邪热,出言反常,乍宽乍急方:
远志 射干 杏仁 大青各一两半 茯神 麦门冬 葛根 甘草各一两 芍药一两三分#15 桂心三分 知母 升麻各五分 石膏二两
右十三味,治下筛,为粗散,以水二升五合,煮竹叶一升,取汁内药一匕半,煎取八合,为一服,日一#16。以绵裹散煮之。
地黄煎,治邪热伤肝,好生悲怒,所作不定,自惊恐方:
生地黄 淡竹叶 生姜 车前草 乾蓝各切,一升 赤蜜一升 丹参 玄参各四两 茯苓二两 石膏五两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停冷下蜜,更煎三两沸,分三服。
肝胆俱实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实也,病苦胃胀呕逆,食不消,名曰肝胆俱实也。
肝虚寒
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名曰肝虚寒也。
补肝汤,治肝气不足,两胁下满,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冷,发抢心腹痛,目不明了,及妇人心痛,乳痈,膝热消渴,爪甲枯,口面青者方:
山茱萸《翼》作乌头 甘草 桂心各三两#17 桃仁《翼》作蕤仁 柏子仁 细辛 茯苓 防风各二两 大枣二+四枚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分三服。
补肝散,治左胁偏痛久,宿食不消,并目□□昏,风汨出,见物不审,而逆风寒偏甚,消食破气,止汨方:
山茱萸 桂心 薯蓣 天雄 茯苓 人参各五分 芎藭 白术 独活 五加皮 大黄各七分 橘皮三分 防风 乾姜 丹参 厚朴 细辛 桔梗各一两半 甘草 甘菊花各一两 贯众半两 陈麦麯 大麦蘖各一升
右二十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若食不消,食後服;若止痛,食前服之。
松膏酒,补肝,治肝虚寒,或高风眼汨等杂病方:
以松脂十斤,细剉,以水淹浸一周日,煮之,细细接取上膏,水竭更添之,脂尽,更水煮如前,烟尽去,火停冷,脂当沉下;取一斤,酿米一石,水七斗,好麯末二斗,如家常酿酒法,仍冷下饭,封一百日,脂、米、麯并消,酒香满室,细细饮之。此酒须一倍加麯。
枸杞酒,治同前:
捣碎枸杞子一斗,先内绢袋中,酒二斗,渍讫,密封泥瓮勿泄,曝乾,天阴勿出,三七日满。日一温酒任性饮之,忌酢。
防风煎,治肝虚寒,目□□,视物不明,谛视生花,补方:
防风 细辛 芎藭 独活 白鲜皮 甘草各三两 橘皮二两 大枣三七枚 蜜五合 甘竹叶切,一升#18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九味,取四升,去滓,下蜜更煎两沸。分四服,日三夜一。若五六月,以燥器贮,冷水藏之。
槟榔汤,治肝虚寒,胁下痛,胀满气急,目昏浊,视物不明方:
槟榔二+四枚 附子七枚 母姜七两 茯苓 橘皮 桂心各三两 桔梗 白术各四两 吴茱萸五两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每服一升。若气喘者,加芎藭三两、半夏四两、甘草二两。
治肝虚目不明方:
灸肝输二百壮。小儿斟酌,可灸一二七壮。
肝胆俱虚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虚也,病苦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见,少气不能言,时时自惊,名曰肝胆俱虚也。
肝劳第三论 方
论曰:肝劳病者,补心气以益之,心王则感於肝矣。人逆春气则足少阳不生,而肝气内变,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
猪膏酒,治肝劳虚寒,关格劳涩,闭塞不通,毛悴色夭方:
猪膏姜汁各二升#19
右二味,以微火煎取三升,下酒五合和煎,分为三服。
虎骨酒、治肝虚寒劳损,口苦,关节骨疼痛,筋挛缩,烦闷方:
虎骨一升,炙焦,碎如雀头 丹参八两 乾地黄七两 地骨皮 乾姜 芎藭各四两 猪椒根 五加皮 白术 枳实各五两
右十味,□咀,绢袋盛,以酒四斗浸四日。初服六七合,渐加至一升,日再。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六竟
#1骨节:影宋刻本『节』上无『骨』字。
#2苑:原作『花』,据影宋刻本改。
#3今:原作『金』,据影宋刻本改。
#4痛:原作『病』,据影宋刻本改。
#5期:原作『其』,据影宋刻本改。
#6 疟:原作『而』,据影宋刻本改。
#7 此:原作『比』,据影宋刻本改。
#8矢:原作『失』,据影宋刻本改。
#9坚: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0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1折:原作『於』,据影宋刻本改。
#12 一升:原作『十升』,据影宋刻本』改。
#13防风煮散:原作『防风散』,据影宋刻本改。
#14远志煮散:原作『远志散』,据影宋刻本改。
#15一两三分:影宋刻本作『二两三分』。
#16日一:影宋刻本作『日二』。
#17各三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18升:影宋刻本作『斗』。
#19各二升:影宋刻本作『各四升』。
热门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