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五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五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治诸风方

论杂风状第一

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依输穴灸之。夫风者,百病之长。岐伯所言四者,说其最重也。

偏枯者,半身不随,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胜之间。温卧取汗,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甲乙经》云:温卧取汗,则巨取之。

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则可治,甚即不能言,不可治。

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巢源》作噫噫然有声,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先入阴後入阳。治之,先补於阴,後泻於阳,发其汗,身转软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巢源》作眼下及鼻人中左右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

风痹、湿痹、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胞痹,各有证候,形如风状,得脉别也,脉微涩,其证身体不仁。

凡风多从背五脏输入,诸脏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气息,又冒诸脏故也。肺中风者,其人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者,肺风之证也。视目下鼻上两边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急灸肺输百壮,服续命汤,小儿减之;若色黄者,此为肺已伤,化为血矣,不可复治,其人当妄言,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寻缝,如此数日死。若为急风邪所中,便迷漠恍惚,狂言妄语,或少气惙惙,不能复言,若不求师即治,宿昔而死,即觉便灸肺输及膈输、肝输数十壮,急服续命汤,可救也。若涎唾出不收者,既灸当并与汤也。诸阳受风,亦恍惚妄语,与肺病相似,然着缓可经久而死。

肝中风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有青者,肝风之证也。若唇色青、面黄,尚可治,急灸肝输百壮,服续命汤;若大青黑,面一黄一白者,此为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而死。

心中风者,其人但得偃卧,不得倾侧,闷乱冒绝汗出者,心风之证也。若唇正赤尚可治,急灸心输百壮,服续命汤;若唇或青或白或黄或黑者,此为心已坏为水,面目亭亭,时悚动者,不可复治,五六日死。一云旬日死。

脾中风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汁出者,尚可治,急灸胆输百壮,服续命汤;若目下青,手足青者,不可复治。

肾中风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视胁左右未有黄色如饼集大者,尚可治,急灸肾输百壮,服续命汤;若齿黄赤鬓发直,面土色者,不可复治。

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灸大肠输百壮,可服续命汤。

贼风邪气所中则伤於阳,阳外先受之,客於皮肤,传入於孙脉,孙脉满则入传於络脉,络脉满则输於大经中成病,归於六腑则为热,不时外止为啼哭,其脉坚大为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也。经络诸脉傍支去者,皆为孙脉也。

凡风之伤人,或为寒中,或为热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贼风。故以春甲乙伤於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於风者为心风,以四季戊己伤於风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伤於风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伤於风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输,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酒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房中风,则为肠风。外在胜理,则为泄风。故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焉。是知风者,善行而数变,在人肌肤中,内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动静,乃变其性。有风遇寒则食不下,遇热则肌肉消而寒热;有风遇阳盛则不得汗,遇阴盛则汗自出。肥人有风,肌肉厚则难泄,喜为热中目黄;瘦人有风,肌肉薄则常外汗,身中寒,目汨出。有风遇於虚,胜理开则外出,凄凄然如寒状,觉身中有水淋状,时如竹管吹处,此是其证也;有风遇於实,胜理闭则内伏,令人热闷,是其证也。

新食竟取风为胃风,其状恶风,颈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饮不下,胀满形瘦,腹大失衣则愤满,食寒即洞泄。新热食竟入水自渍及浴者,令人大腹为水病。

因醉取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乾喜渴,近衣则身如火烧,临食则汗流如雨,骨节懈惰,不欲自劳。

新沐浴竟取风为首风,其状恶风而汗,多头痛。

新房室竟取风为内风,其状恶风,汗流沾衣。

劳风之为病,法在肺下,使人强上而目脱,唾出如涕,恶风而振寒,候之三日及五日中不精明者是也,七八日,微有青黄脓涕如弹丸大,从口鼻出为善,若不出则伤肺。

风邪客於肌肤,虚痒成风疹痛疮。风邪入深,寒热相搏则肉枯。邪客半身入深,真气去则偏枯。邪客关机中即挛,筋中亦然。邪淫於脏,梦脏大形小;淫於腑,梦脏小形大。邪随目系入脑,则目转眩。邪中睛,则散视见两物。风邪入脏,寒气客於中,不能发则瘖痘喉痹舌缓,不时服药针灸,风逐脉流入脏,使人卒痹,缓纵噤痉致死。风入阳经则狂,入阴经则癫。阳邪入阴,病则静;阴邪入阳,病则怒。

若因热食汗浴,通胜理得开,其风自出,则觉肉中如针刺,步行运力欲汗,亦如此也。

凡觉肌肉中如刺,皆由胜理闭,邪气闭在肌中,因欲出也,宜解肌汤则善。

夫目瞷动,口唇动偏喎,皆风入脉,故须急服小续命汤,将八风散,摩神明白膏、丹参膏,依经针灸之。

诸痹由风寒湿三#1气,并客於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肉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於皮肤,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为痹也。其风最多者,不仁则肿为行痹,走无常处;其寒多者,则为痛痹;其湿多者,则为着痹;冷汗濡,但随血脉上下,不能左右去者,则为周痹也;痹在肌中,更发更止,左以应左,右以应右者,为偏痹也。

夫痹,其阳气少而阴气多者,故令身寒从中出;其阳气多而阴气少者,则痹且热也。

诸痹风胜者则易愈,在皮间亦易愈,在筋骨财难痊也,久痹入深,令荣卫涩,经络时疏,则不知痛。

风痹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腹中股经淫滦,烦心头痛,伤脾肾;时呕眩,时自汗出,伤心;目眩,伤肝;悲恐,短气不乐,伤肺;不出三年死。一云三日。

太阳中风,重感於寒湿,则变痉也。痉者,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之状,摇头马鸣,腰反折,须臾十发,气息如绝,汗出如雨,时有脱,易得之者,新产妇人及金疮血脉虚竭、小儿脐风,大人凉湿得痉风者皆死。温病热盛入肾、小儿痫热盛皆痉,痉、瘖、厥、癫皆相似,故久厥成癫,宜审察之。其重者患耳中策策痛,皆风入肾经中也。不治,流入肾,则喜卒然体痉直如死,皆宜服小续命汤两三剂也。若耳痛肿、生汁、作痈廊者,乃无害也,惟风宜防耳,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

诸风第二方 灸法

小续命汤,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

麻黄防己《崔氏》、《外台》不用人参黄苓 桂心 甘草 芍药 芎藭 杏仁各一两 防风一两半 附子一枚 生姜五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剂必佳。取汗,随人风轻重虚实也。有人脚弱,服此方至六七剂得瘥。有风疹家,天阴节变,辄合服之,可以防瘖一本云:恍惚者,加茯神、远志;如骨节烦疼,本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小品》、《千金翼》同。《深师》、《古今录验》有白木,不用杏仁。《救急》无芎藭、杏仁,止十味。《延年》无防风。

小续命汤,治中风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四肢缓急,遗失便利,此与大续命汤同,偏宜产後失血,并老小人方:#2

麻黄 桂心 甘草各二两 生姜五两 人参 芎藭白术前方有杏仁 附子 防己芍药 黄苓各一两 防风一两半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古今录验》无桂心,名续命汤。《胡洽》、《千金翼》同。

又方,治风历年岁,或歌或哭或大笑,言语无所不及方:

麻黄三两 人参 桂心 白术各二两 芎藭 甘草 防己 黄苓 芍药 当归各二两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覆取汗。

大续命汤,治肝厉风,卒然瘖瘂,依古法用大小续命二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方:

麻黄八两 石膏四两 桂心 乾姜 芎藭各二两 当归 黄苓各一两 杏仁三十枚 荆沥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两沸,掠去沫,下诸药,煮取四升,去滓,又下荆沥煮数沸,分四服。能言未瘥,後服小续命汤。旧无荆沥,,今增之,效如神。《千金翼》有甘草。

又方,治大风经脏,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痒不自知方#3:

独活 麻黄各三两 芎藭 防风 当归 葛根 生姜 桂心 茯苓 附子 细辛 甘草各一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老小半之。若初得病便自大汗者,减麻黄;不汗者依方;上气者,加吴茱萸二两、厚朴一两;乾呕者,倍加附子一两;啘者,加橘皮二两#4:,若胸中吸吸少气者,加大枣十二枚;心下惊悸者,加狭苓一两;若热者,可除生姜,加葛根。初得风未须加减,便且作三剂,停四五日已後,更候视病虚实平论之,行汤行针,依穴灸之。

又方,治与前大续命汤同,宜产妇及老小等方:

麻黄 芎藭各三两 乾姜 石膏 人参 当归 桂心 甘草各二两 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外台》名续命汤,《范汪》同,云是张仲景方,本欠两味。

西州续命汤,治中风痱一作入脏,身体不知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识人,拘急背痛,不得转侧方:

麻黄六两 石膏四两 桂心二两 甘草 芎藭 乾姜 黄苓 当归各一两 杏仁三十枚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黄再沸,掠去上沬,後下诸药,煮取四升。初服一升,犹能自觉者,勿熟眠卧,可厚覆,小小汗出已,渐减衣,勿复大覆,可熟眠矣。前服不汗者,後服一升汗,後稍稍五合一服,安稳乃服,勿顿服也,汗出则愈,勿复服。饮食如常,无禁忌,勿见风,并治上气咳逆。若面目大肿,但得卧,服之大善。凡服此汤不下者,人口嘘其背,汤则下过矣。病人先患冷汗者,不可服此汤。若虚赢人,但当稍与五合为佳。间有辄行此汤与产妇及羸人,喜有死者,皆为顿服二升#5,伤多且汤浊不清故也,但得清澄而稍稍服,微取汗者,皆无害也。《胡洽方》、《古今录验》名大续命汤。

大续命散,治八风十二痹,偏枯不仁,手足拘急,疼痛不得伸屈,头眩不能自举,起止颠倒,或卧苦惊如堕地状,盗汗,临事不起,妇人带下无子,风入五脏,甚者恐怖,见鬼来收摄,或与鬼神交通,悲愁哭泣,忽忽欲走方:

麻黄 乌头 防风 桂心 甘草 蜀椒 杏仁 石膏 人参 芍药 当归 ?茹《翼》作芎藭 黄苓 茯苓 乾姜各一两,

右十五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再,稍#6加,以知为度。

续命煮散,治风无轻重,皆主之方:

麻黄 芎藭 独活 防己 甘草 杏仁各三两 桂心 附子 茯苓 升麻 细辛 人参 防风各二两 石膏五两 白术四两

右十五味,粗筛下,以五方寸匕,内小绢袋子中,以水四升,和生姜三两,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日勿绝。慎风冷,大良。吾尝中风,言语謇涩,四肢痑曳,处此方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

排风汤,治男子、妇人风虚湿冷,邪气入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其肝风发,则面青,心闷乱,吐逆呕沫,胁满,头眩重,耳不闻人声,偏枯筋急,曲拳而卧;其心风发,则面赤,翕然而热,悲伤瞋怒,张目呼唤;其脾风发,则面黄,身体不仁,不能行步,饮食失味,梦寐倒错,与亡人相随;其肺风发,则面白,咳逆,唾脓血,上气奄然而极;其肾风发,则面黑,手足不遂,腰痛难以俯仰,痹冷骨疼。诸有此候,令人心惊,志意不定,恍惚多忘,服此安心定志,聪耳明目,通脏腑,诸风悉主之:

白鲜皮 白术 芍药 桂心 芎藭 当归 杏仁 防风 甘草各一两#7 独活 麻黄 茯苓各三两 生姜四两

右十三味,吹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每服一升,覆取微汗,可服三剂。

大八风汤,治毒风顽痹嚲曳,手脚不遂,身体偏枯,或毒弱不仁,或风入五脏,恍恍惚惚,多语喜忘,有时恐怖,或肢节疼痛,头眩烦闷,或腰脊强直,不得俯仰,腹满不食,咳嗽,或始遇病时,卒倒闷绝,即不能语,便失瘖,半身不随,不仁沉重,皆由体虚,恃少不避风冷所致,治之之方:

当归二两半#8 五味子 升麻各一两半 乌头 黄苓 芍药 远志 独活 防风 芎藭 麻黄 秦艽 石斛 人参 茯苓 石膏 黄耆 紫菀各一两 杏仁四十枚 甘草 桂心 乾姜各二两 大豆一升,《千金翼》云二合

右二十三味,□咀,以水一斗三升、酒二升,合煮取四升。强人分四服,赢人分六服。

八  风散,治八风十二痹,猥退,半身不遂,历节疼痛,肌肉枯焦,皮肤瞤动,或筋缓急痛,不在一处,卒起目眩,失心恍惚,妄言倒错,身上□瘰,面上起疱,或黄汗出,更相染渍,或燥或湿,颜色乍赤乍白,或青或黑,角弓反张,乍寒乍热方:

麻黄 白术各一斤 羌活二斤 黄苓一斤五两 大黄半斤 栝蒌根 甘草 栾荆 天雄 白芷 防风 芍药 天门冬 石膏各十两 山茱萸 食茱萸 踯躅各五升 茵芋十四两 附子三十枚 细辛 乾姜 桂心各五两 雄黄 朱砂 丹参各六两

右二十五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初每日一服,三十日後,日再。五十日知,百日瘥,一年平复。长服不已佳,先食服。

小八风散,治迷惑如醉,狂言妄语,惊悸恐怖,恍惚见鬼,喜怒悲忧,烦满颠倒,邑邑短气不得语,语则失忘,或心痛彻背,不嗜饮食,恶风不得去帷帐,时复疼热,恶闻人声,不知痛痒,身悉振摇汗出,猥退,头重浮肿,爪不知痛,颈项强直,口面喎戾,四肢不随,不仁偏枯,挛掣不得屈伸,悉主之方:

天雄 当归 人参各五分 附子 天门冬 防风 蜀椒 独活各四分 乌头 秦艽 细辛 白术 乾姜各三分 麻黄 山茱萸 五味子 桔梗白芷 柴胡 莽草各二分

右二十味,治下筛,合相得。酒服半方寸匕,渐至一匕,日三服,以身中觉如针刺状,则药行也。

乌头汤,治八风五尸,恶气游走胸心,流出四肢,来往不住,短气欲死方:

乌头 芍药 乾姜 桂心 细辛 乾地黄 当归 吴茱萸 甘草各二两#9

右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葈耳散,治诸风方:

当以五月五日午时,乾地刈取葈耳叶,洗曝燥,捣下筛。酒若浆服一方寸匕,日三,作散。若吐逆,可蜜和为丸,服十丸,准前计一方寸匕数也。风轻易治者,日再服;若身体有风者皆作粟肌出,或如麻豆粒,此为风毒出也,可以铍针刺溃去之,皆黄汁出尽乃止。五月五日多取阴乾之,着大瓮中,稍取用之。此草辟恶,若欲看病省疾者,便服之,令人无所畏;若时气不和,举家服之。若病胃胀满,心闷发热,即服之。并杀三虫肠痔,能进食,一周年服之佳。七月七、九且九皆可采用。

治心风虚热,发即恍惚烦闷,半身不仁,挛急方:

荆沥 竹沥各五升 枸杞根白皮 生麦门冬各一升 香豉三合 人参 茯苓 栀子仁 黄苓 芍蚕 桂心 细辛 杏仁 防风 白鲜皮各二两生姜 石膏 甘草各三两

右十八味,□咀,以水二斗,和竹沥、刑沥,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凡五剂,间三日服一剂。一本用防己三两。

治虚热恍惚,惊邪恐惧方:

荆沥三升 竹沥二升 香豉三合 牛黄十八铢 生麦门冬 人参各三两 升麻 铁精 天门冬 龙齿 茯苓 栀子各二两#10

右十二味,□咀,以水二斗,煮取三升,去滓,下牛黄、铁精,更煎五六沸,取二升七合#11。分五服,温服#12;相去十里久。

地黄煎,治热风心烦闷,及脾胃间热,不下食,冷所#13方:

生地黄汁 枸杞根汁各二升#14 生姜汁 酥各三升#15荆沥 竹沥各五升 天门冬 人参各八两 茯苓六两 大黄 栀子仁各四两

右十一味,捣筛五物为散,先煎地黄等汁成煎,次内散药搅调。每服一匕,日再,渐加至三匕,觉利减之。

又方:

黄苓 乾蓝 芍药 鼠尾草各三两 栀子仁 生葛各六两 羚羊角五两 豉一升,绵裹

右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治积热风方:

地骨皮 萎蕤 丹参 黄耆 麦门冬 泽泻各三两 清蜜 姜汁各一合 生地黄汁一升

右九味#16,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地黄汁,更缓火煮,减一升,内蜜及姜汁,又煮一沸,药成。温服三合,日再。

大防风汤,治中风,发热无汗,肢节烦,腹急痛,大小便不利方:

防风 当归 麻黄 白术 甘草各十八铢 黄苓三十铢 乾地黄 山茱萸 茯苓 附子各一两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一服七合。大小便不利,内大黄、人参各十八铢,大枣三十枚,生姜三两,煮取三升,分三服。《深师》加天门冬一两。

大戟洗汤,治中风发热方:

大戟 苦参各等分

右二味,为末,以药半升,白酢浆一斗,煮三沸,适寒温洗,从上下寒乃止,立瘥。小儿三指撮许,浆水四升煮,洗之。

金牙酒,疗积年八风五痉,举身嚲曳,不得转侧,行步跛壁,不能收摄,又暴口噤失音,言语不正,四肢背脊筋急肿痛,流走不常,劳冷积聚少气,乍寒乍热,三焦不调,脾胃不磨,饮僻结实,逆害饮食,醉咽呕吐,食不生肌,医所不能治者方:

金牙碎如米粒,用小绢袋盛 乾地黄 地肤子无子用茎,苏恭用蛇床子 蒴藋根 附子 防风 细辛 莽草各四两羌活一斤,《胡洽》用独活 蜀椒四合

右十味,□咀,盛以绢袋,用酒四斗,於瓷罂中渍,密闭头,勿令泄气,春夏三四宿,秋冬六七宿,酒成去滓,日服一合。此酒无毒,及可小醉,常令酒气相接,不尽一剂,病无不愈。又令人肥健。酒尽自可加诸药各三两,惟蜀椒五两,用酒如前,勿加金牙也。冷加乾姜四两。服此酒胜灸刺,起三十年诸风嚲曳,神验。《肘後备急》用升麻、乾姜各四两,人参二两,石斛、牛膝各五两,不用蒴藋根,为十四味。苏恭不用地黄,为十三味。一方用羡华四两,黄耆三两。《胡洽》用续断四两,为十一味。《千金翼》用茵芋四两,无莽草。

常山太守马灌酒,除风气,通血脉,益精华,定六腑,聪明耳目,悦泽颜色,头白更黑,齿落更生,服药二十日力势倍,六十日志气充盈,八十日能夜书,百日致神明,房中强壮如三十时,力能引弩。年八十人服之,亦当有子。病在腰膝,药悉主之方:

天雄二两,生用 商陆根 踯躅 蜀椒各一两 乌头一枚,大者 附子五

枚 桂心 白敛 茵芋 乾姜各三两

右十味,□咀,以绢袋盛,酒三斗渍,春夏五日,秋冬七日,去滓。初服半合,稍加至两三合。捣滓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以知为度。夏日恐酒酸,以油单覆之,下井中,近水令不酸也。《千金翼》无商陆、桂心,为八味。

蛮夷酒,治久风枯挛,三十年着床,及诸恶风,眉毛堕落方:

乾地黄 独活 丹参 誉石各一两 麦门冬 附子 甘遂各二两 赤石脂二两半 乾姜 芜荑 芫花 柏子仁各一合 苏子一升 苁蓉 茯神《翼》作茯苓 金牙 薯蓣 白术 杜仲 石南 牡荆子 山茱萸 款冬各十八铢 白芷 乌喙 乌头 人参 狼毒 蜀椒 防风 细辛 矾石 寒水石 牛膝 麻黄 芎藭 当归 柴胡 芍药 牡蛎 桔梗 狗脊《千金翼》作枸杞 天雄各半两 石斛 桂心各六铢

右四十五味,□咀,以酒二斗渍,夏三日,春秋六日,冬九日,一服半合。密室中合药,勿令女人、六畜见之,三日清斋乃合。《千金翼》无芎藭,云加大枣四十枚更佳。

又方,治八风十二痹,偏估不随,宿食,久寒虚冷,五劳七伤,及妇人产後余疾,月水不调,皆主之方:

誉石 桂心 白木 狼毒 半夏 石南 白石脂 龙胆 续断 芫花 白石英 代赭 ?茹 石韦 玄参 天雄 防风 山茱萸 桔梗 藜芦 卷柏 细辛 寒水石 乌头 踯躅 蜀椒 白芷 秦艽 菖蒲各一两 矾石 附子 远志各二两 石膏二两半 娱蚣一枚#17

右三十四味,□咀,以酒二斗,渍四日。每服一合,日再。十日後去滓,曝乾,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以知为度。《胡洽》四十二味,无桂心、细辛、乌头、踯躅、蜀椒,而有芒硝、恒山、黄苓、黄连、大黄、麻黄、地黄、前胡、甘草、菟丝子、芍药、紫菀各一两,杏仁二十枚,同捣筛,绢袋盛,用水三斗,麯三斤,黍米三斗,作饭依酿酒法,以药袋置酿中,春秋七日,冬十日,夏三日,酒成。服半鷄子壳,日三服。曝药,为末,酒服方寸匕,以身体暖为度。

鲁王酒,治风眩心乱,耳聋目暗汨出,鼻不闻香臭,口斓生疮,风齿瘰?,喉下生疮,烦热厥逆上气,胸胁肩胛痛,手不能上头,不能带衣,腰脊不能俯仰,脚酸不仁,难以久立,八风十二痹,五缓六急,半身不遂,四肢偏枯,筋挛不可屈伸,贼风咽喉闭塞,哽哽不利,或如锥刀所刺,行人皮肤中,无有常处,久久不治,入人五脏,或在心下,或在膏肓,游走四肢,偏有冷处,如风所吹,久寒积聚,风湿五劳七伤,虚损百病,悉主之方:

茵芋 乌头 踯躅各三十铢 天雄 防己 石斛各二十四铢 细辛 牛膝 甘草 柏子仁 通草 桂心 秦艽 茵陈 山茱萸 黄苓《胡洽》作黄耆 附子 瞿麦 乾地黄 王不留行《胡洽》作天门冬,《千金翼》作王荪 杜仲 泽泻 石南 防风 远志各十八铢

右二十五味,□咀,以酒四斗,渍十日。每服一合,加至四五合,以知为度。《千金翼》名此为鲁公酒,有乾姜。《胡洽》无防己,以绢囊盛药,用水二斗,法麯二斤#18,同渍三四宿,出药囊,炊二斗黍米,内汁酿之,酒熟,饮如鷄子大,日二服,稍稍饮之,以知为度。

又方,治风偏枯半死,行劳得风,若鬼所击,四肢不遂,不能行步,不自带衣,挛璧,五缓六急,妇人带下,产乳中风,五劳七伤方#19:

乾姜 踯躅 桂心 甘草 芎藭 续断 细辛 附子 秦艽 天雄 石膏 紫菀各五两 葛根 通草 防风 柏子仁 巴戟天 石斛 石南 山茱萸 石龙芮各四两 天门冬 牛膝各八两 乌头二+枚 蜀椒半升

右二十五味,□咀,以水五升,渍三宿,法麯一斤合渍,秫米二斗合酿三宿,去滓,炊糯米一斗,酝三宿药成。先食服半合,日再。待米极消尽,乃去滓,曝乾,末服。

独活酒,治八风十二痹方:

独活 石南各四两 防风三两 附子 乌头 天雄 茵芋各二两

右七味,□咀,以酒二斗,渍七日。每服半合,日三,以知为度。

灸法:

扁鹊云:治卒中恶风,心闷烦毒欲死,急灸足大趾下横文,随年壮,立愈。

若筋急不能行者,内踝筋急,灸内踝上四十壮;外踝筋急,灸外踝上三十壮,立愈。

若眼戴睛#20 上插,灸目两眦後二十壮#21。

若不能语,灸第三椎上百壮。

若不识人,灸季肋头七壮。

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灸卒死亦良。

治久风、卒风、缓急诸风,卒发动不自觉知,或心腹胀满,或半身不随,或口噤不言,涎唾自出,目闭耳聋,或举身冷直,或烦闷恍惚,喜怒无常,或唇青口白戴眼,角弓反张,始觉发动,即灸神庭一处七壮,穴在当鼻直上发际是。

次灸曲差二处各七壮,穴在神庭两傍各一寸半是。

次灸上关二处各七壮,一名客主人,穴在耳前起骨上廉陷者中是。

次灸下关二处各七壮,穴在耳前下廉动脉陷者中是。

次灸颊车二穴各七壮,穴在曲颊陷者中是。

次灸廉泉一处七壮,穴在当颐直下骨後陷者中是。

次灸囟#22会一处七壮,穴在神庭上二寸是。

次灸百会一处七壮,穴在当顶上正中央是。

次灸本神二处各七壮,穴在耳正直上入发际二分是。又作四分。

次灸天柱二处各七壮,穴在项後两大筋外入发际陷者中是。

次灸陶道一处七壮,穴在大椎节下间是。

次灸风门二处各七壮,穴在第二椎下两傍各一寸半是。

次灸心输二处各七壮,穴在第五椎下两傍各一寸半是。

次灸肝输二处各七壮,穴在第九椎下两傍各一寸半是。

次灸肾输二处各七壮,穴在第十四椎下两傍各一寸半是。

次灸膀胱输二处各七壮,穴在第十九椎下两傍各一寸半是。

次灸曲池二处各七壮,穴在两肘外曲头陷者中,屈肘取之是。

次灸肩髃二处各七壮,穴在两肩头正中两骨间陷者中是。

次灸支沟二处各七壮,穴在手腕後臂外三寸两骨间是。

次灸合谷二处各七壮,穴在手大指虎口两骨间陷者中是。

次灸间使二处各七壮,穴在掌後三寸两筋间是。

次灸阳陵泉二处各七壮,穴在膝下外尖骨前陷者中是。

次灸阳辅二处各七壮,穴在外踝上绝骨端陷者中是。

次灸崑仑二处各七壮,穴在外踝後跟骨上陷者中是。

治风,灸上星及百会各二百壮,前顶二百四十壮,脑户及风府各三百壮。一云:治大风,灸百会七百壮。

治百种风,灸脑後项大椎平处两厢,量二寸三分,须取病人指寸量,两厢各灸百壮,得酸。

治风,耳鸣,从耳後量八分半裹许有孔,灸一切风,得瘥。狂者亦瘥。两耳门前後各灸一百壮。

治卒病恶风,欲死不能语,及肉痹不知人,灸第五椎,名曰脏输,百五十壮,多至三百壮便愈。

心输穴在第五节,一云第七节,对心横三间寸。主心风,腹胀满,食不消化,吐血酸削,四肢羸露,不欲饮食,鼻衄,目眴□□不明,肩头胁下痛,小腹急,灸二三百壮。

大肠输在十六椎两边相去一寸半,主风,腹中雷呜,肠僻泄利,食不消化,小腹绞痛,腰脊疼强,或大小便难,不能饮食,灸百壮,三日一报。

掖门在掖下攒毛中一寸,名太阳阴,一名掖间,灸五十壮,主风。

绝骨在外踝上三寸,灸百壮,治风,身重心烦,足经疼。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五竟

#1三:原作『二』,据影宋刻本改。

#2方: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3方: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4二两:影宋刻本作『一两』。

#5二升:影宋刻本作『 三升』。

#6稍:原作『彼』据影宋刻本改。

#7各一两:影宋刻本作『各二两』。

#8二两半:影宋刻本作『一两半』。

#9各二两:影宋刻本『甘草二两』,余药『 各一两』 。

#10各二两:影宋刻本『升麻、铁精』各用『一两』。

#11二升七合:影宋刻本作『一升七合』。

#12分五服,温服:影宋刻本作『分温三服』 。

#13所:影宋刻本作『补』。

#14 各二升:影宋刻本『枸杞根汁』用『 三升』。

#15各三升:影宋刻本『生姜汁』用『一升』。

#16右九味:影宋刻本『味』 下有『□咀』二字。

#17一枚:影宋刻本作『二枚』。

#18二斤:影宋刻本作『二斗』 。

#19方: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0 睛:原作『精』,据影宋刻本改。

#21二十壮:影宋刻本作『二七壮』。

#22囟会:原作『凶会』,据影宋刻本改。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