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腹胀
陈春湖令郎子庄,体素弱,季秋,患腹痛,自汗,肢冷,息微。咸谓元虚欲脱,孟英诊之,脉虽沉伏难寻,而苔色黄腻,口干溺赤。当从证也。与:(黄)连 (浓)朴 楝(实) 栀(子) 元胡 蚕砂 省头草等药,服之而康。次年患感,复误死于补。
夏酝泉,延孟英视钱妪之病,腹痛欲绝,因见弦滑之脉,与当归龙荟丸而安。
许仲筠,患腹痛不饥,医与参、附、姜、术诸药,痛胀日加,水饮不沾,沉沉如寐。孟英诊脉:弦细,苔色黄腻。投以:枳(实) (浓)朴 (吴)萸 (黄)连 栀(子) 楝(实) 香附 蒺藜 延胡等药,二剂。便行脉起,苔退知饥而愈。
阮范书明府令正,患腹痛欲厥,医见其体甚弱也,与镇逆通补之法,而势日甚。孟英察脉,弦数左溢,是因忿怒而肝阳勃升也。便秘不饥,口苦而渴。与:雪羹 栀(子) 楝(实) 旋(复) 绛(屑) 元胡 丹皮(竹)茹 贝(母),(调)下左金丸而愈。逾年,以他疾殁于任所。
张月波令弟,陡患腹痛,适饱啖羊肉面条之后,医皆以为食滞。连进消导,痛甚而渴,得饮大吐,二便不行。
又疑寒结,叠投燥热。其病益加,呻吟欲绝,已四日矣。孟英视之,脉弦数,苔干黄,按腹不坚。以海 一斤、凫茈一斤,煎汤频灌,果不吐。令将余汤煎: (山)栀 (黄)连 楝(实) (石)斛 (竹)茹 (黄)芩枇杷叶 知母 延胡 柿蒂 旋复为剂,吞龙荟丸,投匕而溲行痛减。次日更衣而愈。
吴诵青室,年近五旬,天癸已绝,偶患腹胀,局医黄某知其体素羸也。投以肾气汤,而寒热渐作。改从建中法,旬日后,病剧而崩,愈补愈甚。乞援于孟英。脉洪而数,渴饮苔黄,是吸受暑邪,得温补而血下漏也。与:犀角元参 茅根 柏叶 栀(子) 楝(实) 知(母) (石)斛 花粉 白薇等药,数剂始安。续加:生地、二至(丸)、“二冬”滋养而愈。次年患病,仍为药误而殒。
高若舟,偶患腹胀,医投温运,渐至有形如痞,时欲冲逆吐酸,益信为虚寒之病。温补之药备尝,饮食日减,其痞日增,肌肉渐消,卧榻半载。甲辰春,迓孟英诊脉:沉弦而软滑,大解不畅,小溲浑短,苔色黄腻,乃肝郁气结。郁则生热,补则凝痰。与:栀(子) (川)楝 (吴)萸 (黄)连 元胡 乌药 旋(复) 枳(实) 鸡金 鳖甲(竹)茹 橘(皮) (茯)苓 (法)夏等药,服之证虽降序,时发寒热,四肢酸痛,或疑为疟。孟英曰:此气机宣达,郁热外泄,病之出路,岂可截乎?参以:秦艽 柴胡 豆卷 羚羊(角) 蚕砂 桑枝之类,迎而导之。人皆疑久病元虚,药过凉散。而若舟坚信不疑。孟英识定不惑。寒热渐息,攻冲亦止。按其腹尚坚硬,时以龙荟滚痰丸缓异之,饮食递加,渐次向愈。若舟善作隶,因集《诗品》书一联以赠孟英云:“古镜照神,是有真宰。
明漪绝底,如见道心”。盖颂其隔垣之视也。
石子章,患腹胀,朱某与大剂温补之药,殊若相安,孟英见而非之。彼云:服之略不助胀,正须多服图痊,君何疑耶?孟英曰:形瘦脉数,舌色干红,此为阴虚热胀。昔年有范次侯室及杨改之如君(外家)之恙,皆类此,多医攻补追施,病无小效,吾以极苦泄热,微辛通络之法,投之应手而瘳。今子病初起,胀不碍食,症非气分可知。而彼误信温补不助胀,遂服之不疑。不知阴愈耗,络愈痹,胀虽不加,而肌则愈削,脉愈数,干呛气急,与女子之“风消”、“息贲”何以异耶?寻果不起。按喻氏始信“男子亦有血蛊证”,可见男女虽别,而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临证者不可胶柱鼓瑟。
许某,于醉饱后,腹中胀闷,大便不行,自恃强壮,仍饮酒食肉。二日后,腹痛,犹疑为寒,又饮火酒,兼吸“洋烟”,并小溲不通,继而大渴引饮,饮而即吐,而起居如常也。四朝,走恳孟英诊之:脉促歇止,满舌黄苔,极其秽腻,而体丰肉颤,症颇可危。因婉言告之曰:不过停食耳,且饮山楂神曲汤可也。午后始觉指冷倦怠,尚能坐轿出城,到家气逆,夜分痰升,比晓,胸腹额上俱胀裂而死。盖知下之不及,故不予药也。
宋氏妇,患感反复,已经向愈。忽然腹胀,上至心下,气喘,便泻,溺闭,汤饮不能下咽,自汗不能倚息。家人惶惶,且极贫,不能延诊,走乞孟英拟方挽救。因以:桂枝 石膏 旋(复) 赭(石) 杏(仁) (浓)朴(黄)芩 半(夏) 黄连 通草为剂,果覆杯而病若失。张养之目击,叹为神治。
热门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