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之一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刺法论上

黄帝问日: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如何预救生灵,可得却乎?

却之言去也,何以去之。

岐伯稽首再拜对日: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法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镯余,令除斯苦。

夫子者,祖师仪贷季。折,谓折伏也。扶,谓扶持也。躅,除也。斯,此也。令除此苦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日: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

木发待问气也,至天作问气之时作也,欲发可刺之也。

当刺足厥阴之井。

足厥阴之井即大敦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上如韭叶,三毛之中,乃足厥阴之所出也。於平日一水下一刻时,以手按穴得动脉,下针,可及三分,留六呼。如得气,急出之。先刺左,后刺右。又可春分日吐之,无此管也。

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

火郁待时,至天作左问气之时也。其发也,君火春分,相火小满,即欲发之时也。故君火、相火同法,即是二时而可预刺之也。

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荣。

心包络之荣,在手掌中,劳#1官穴也。水下二刻,以手按穴,动脉应手,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得气而急出之,先左后右。又法,当春三泄汗也。

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

土郁待时,至天作左问气之时也。土发郁日维,辰维也,多於二问维发之也,可预刺之也。

当刺足太阴之俞。

足太阴之俞太白穴,在足内侧核骨下陷者中,足太阴之所注也。水下三刻,刺可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气至急出之,先左后右。

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

金郁待时,至天作左问气之日也。夏至之后,金欲发郁之时,在火王后作,可预刺也。

当刺手太阴之经。

手太阴之经者,经渠穴也,在两手寸江脉陷者中,手太阴之所行也。动脉应手,於水下四刻,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气至急出针,先左后右。

水欲升而天内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

水郁待时,至天作左问气之时也。发於辰维之后,火得王之时,水可作也,可以预用针刺之也。

当刺足少阴之合。

足少阴之合,阴谷穴也,在膝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足少阴之所入也。刺可同身寸之四分,留三呼。动气应手可刺,急出之,先刺左,后刺右。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以先防。

防护者也。

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

亦可以升而先刺也。

木欲降而地晶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

三日不降,八日降,欲降而郁先散,而然后作地问气者也。

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

降之不下,急速如天郁也,便可刺之。

降可折其所胜也。

折胜其标而虚其本也,故折其胜也。

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

手太阴之所出,少商穴也,在手大指之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手太阴之井也。刺可同身寸之一分,留二呼,而急出之。手阳明之所入,曲池穴也,在肘外辅,屈肘两骨之问陷中,手阳明之合。刺可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留七呼,动气应手至而急出之。

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

二日不降,七日降,欲下而郁散之,速可刺之也。

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

火郁折水,可以除之。

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

足少阴之出#2涌泉穴也,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足少阴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三寸#3留三呼,动气至急出之,先左后右。足太阳之所入,委中穴,在胭中央约文中,动咏应手,足太阳之合也。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气至而急出之,先左后右。二次同其法刺也。

土欲降而地苍室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

五日不降,十日降,欲降而郁散,而可速刺之。

当折其胜,可散其郁。

土郁折水#4,可除其苦。

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

足厥阴之所出,大敦穴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上如韭叶,及三毛之中,足厥阴井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动气#5 急出之。足少阳之所入,阳陵泉穴,在膝下同身寸之一寸,腑骨外康陷者中,是足少阳之合。刺可同身寸之六分,留十呼,动气至急出之。

金欲降而地彤室抑之,降而不下散#6抑之郁发,散而可入。

四日不降,九日降,欲下而郁散,可速刺也。

当折其胜,可散其郁。

金郁折火,可以除之。

当刺心包胳所出,刺手少阳所入也。

心胞胳所出,中冲穴也,在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是手心主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一分,留二呼,动气至急出之。手少阳之所入,天井穴也,在肘外大骨之后,肘后同身寸之一寸,两筋问陷者中,屈肘得之,手少阳合。刺可同身寸之一寸,留十呼,动气应手至而急出之。

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

一日不降,六日降,欲下而郁散,先可刺之也。

当折其土,可散其郁。

折其所胜,可以散之也。

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

足太阴之所出,隐白穴也,在足大趾之端,侧去爪甲如韭叶,足太阴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得气至乃出之。足阳明之所入,三里穴,在膝下三寸,腑骨外廉两筋问,足阳明之所合,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十呼,提一至而急出之。

帝日: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不及者,当资其化源,以补其所亏,令不胜。

资取之法令,出《密语》。

资取化源法方,明於《玄珠密语》第一卷中。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之一竟

#1劳:原作『荣』,元刻本作『营』,并误,据文义改。

#2出:依前后文例,此前疑脱『所』字。

#3寸:疑当作『分』。

#4水:依前后文例当作『木』。

#5气:依前后文例,此下疑脱『至』字。

#6散:依前后文例,此字疑衍。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