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掇篇
此篇名,亦为余所定,诸方概选自东洞翁所著《古方兼用》丸散方者。
巴豆鹧鸪菜丸
巴豆5克,大黄8克,鹧鸪菜10克(必须为霜存性)。
上三味,各别为细末混合之,以米糊为丸,顿服0.4~1克。
【主治】治因蛔虫时时心腹急痛,大便闭者。
疥癣折药
巴豆、大黄、蓖麻子、黑胡麻各等分。
上四味细锉,麻布包,渍热酒,数拍患处,至半时一时许,如麻疹之发于肌表,发则以汤水洗之,不禁。如此六七日许,而浴以汤,则疹尽白而愈。
【主治】疥癣不问新久,拍之必有奇效(面部、两乳及前后阴边,不可拍之)。
前七宝丸
轻粉、牛膝各10克,土茯苓5克,鸡舌香2.5克(鸡舌香,丁子也。丁子难作末,须入白米七八粒同研,即成末矣),大黄4克。
上五味,各别为细末,以米糊调匀为丸,如绿豆大,日服1~1.5克,三回分服。
【主治】治疮毒(求真按:「梅毒也」)之骨节疼痛(求真按:「骨及关节疼痛也」)等陈痼之毒。
续七宝丸
水银3.5克,矾石、芒硝各6克,盐2克。
上四味,先碎矾石、芒硝,乃合四味,纳瓦盆中,以茗碗覆之,以泥封之,安架火上,自下烧之。半日许,既而取其所附着于茗碗之霜,以枣肉为细丸,用量同前。
【主治】治用前七宝丸而无功者。
先辈之治验
《建殊录》曰:「某商人,患梅毒,瘥后,鼻梁坏陷,殆于两颊等,先生作七宝丸使服之,鼻反肿胀,三倍于常人,及尽二剂,则稍收缩,再见全鼻矣。」
《续建殊录》曰:「一男子患大头痛,心下坚满,按之则痛,时时欲呕,眼中赤眩,不能见物,舌上有黑苔,不大便十余日,不欲饮食,与大柴胡汤,大便通快,诸证稍退,然头痛如故,后兼用七宝丸而痊愈。」
求真按:「因兼用七宝丸而头痛愈观之,则此证为脑梅毒也明矣。」
《生生堂治验》曰:「某人年三十,患梅毒,两耳聋塞,咽喉赤烂,其会厌左边有一窍,臭脓不绝口。曾治百余方皆不验,亦惟待死而已。会闻师名,不远千里而来,乞治曰:『多年误治,至于如是,死固不爱,倘得蒙先生诊治,亦于泉下无悔焉。若万一有生路,感何如之!』先生诊之脉沉实,曰:『若非巴豆、轻粉,则不能治。』其人有惧色,故舍于先生之塾中,使视服轻粉而无害,于是以七宝丸如法服之,诸证稍减,复以续七宝丸下之(求真按:『续七宝丸非下剂,恐为后七宝丸之误,而后七宝丸由巴豆、鸡舌香各5克、大黄8克而成之丸方也』),或以四贤丹洗口内(求真按:『四贤丹为治汞毒性口内炎之含漱剂也』),凡月余而痊愈。」
《霉疮治方论》曰:「某妇,初患咽痛肿塞,数日渐快,尔后尚患咽喉烂痛,凡食有盐味者,则痛苦难忍,且不能热饮,虽冬月以冷水沃饭。诸药无效已五年矣,请余诊。乃作七宝丸(每服三分,日二夜一服)服之,凡七日口中腐烂,吐涎数升,更作后方丸(求真按:『后七宝丸之略也』),泻下其动摇之毒。出入四十日许,诸患脱然,后食盐酱酢酒及热饮等如常人矣。」
生生乳
水银5克,砒石3克,硝石16克,矾石12克,绿矾18克,云母、食盐各15克,青盐3.5克。
上各别捣筛为末,以次调和之,纳瓮中密封之,蓄积凡十旬以上,取出烧之,但一烧石之药末,为八十瓦许。烧法、丸法如续七宝丸法,制如胡麻子大,以辰砂为衣,砂糖汤送下,一丸或二丸也。
烧生生乳法,如方药为末,其云母须用中国云母,渍盐水中,晒干为末,七味和合,入于乳钵。其入水银时,吐唾液不止捣研之,则水银易与诸药调和,若不用唾液,梅酢亦可,研至不见星为度。由是移入于烧壶而押实之,置五六十日,诸药气味融和坚硬时烧制之,时候以五六七月为佳。
烧壶者,以泥壶烧成花钵形者,高约鲸尺四寸许,口径三寸五分许,其盖边有指口,中有三孔,缚以铜丝,封以盐泥。待干后掘庭上之土,而倒填其钵,底微露出,置炭其上,约用炭五百两许,掘出,倒壶待冷。然后去土,取盖,其乳如束针之附着,约有十二三两,如细末者,亦有十二三两。卖物所制,将水银增量,以取乳多,所以不甚有效也。(据《方伎杂志》)
译者按:「日本尺分为直尺、曲尺二种。直尺,即鲸尺,据各国度量衡比较表,合0.946969部尺。」
【主治】治肺痿,肺痈,瘰疬,诸疮毒结于胸膈者。
先辈之论说治验
《丛桂亭医事小言》曰:「生生乳,不仅治下疳,凡噎嗝,中风,水肿,脚气,劳瘵,血积,寒疝,疾喘,小儿马脾风等,及其它难证,配用之皆有奇验,难以胜数。只与梅毒相违,瞑眩而速,先有发热眩晕等,即用冷水可解其毒,分量约用二三厘许。又有间日入盐梅者。」
《霉疮治方论》本药条下曰:「坎谨考此方,能破逐沉潜固滞之毒,故传曰:『治所谓肺痿,肺痈,或梅疮之坏证及诸痼毒,或所谓积聚疝,或所谓癞风者。』」
一人患所谓肺痈,百治无效,请余治。诊之脉沉迟,喘咳上气,日吐脓沫数升,羸瘦特甚。余作生生乳丸使服之,有一医生诘余曰:「噫!何不仁之甚耶?此病虽属不治证,命在旦夕,今妄用此剧药,恐徒促其命期耳!且生生乳为治梅家之主药,非治他病之品乎!夫医,仁术也。子徒少年任气,不审因、不察证,妄投刻毒之剂,杀人于刀圭之间,不仁之事,更有大于此乎?」坎虽不敏,笃信古方,深重比语,是故不忍坐视因疾病而致死者,且子以生生乳特为梅毒之要药,何拙乎?夫乳之能也,盖有熔化沉潜固滞之毒耳,故东洞先生曰:「治肺痿、肺痈、及诸疮毒之在胸膈者。」且《矾石传》曰:「活死肌,除胸中热,止消渴,疗心腹积聚,饮食不下。」以是可知生生乳之效矣。不仅为湿毒家之主药也,唯熔化沉潜固滞之毒耳。子其察诸,使服之不已,凡十日而停服,作桔梗白散,隔日攻之。出入七十日许,诸证痊愈,今已强健如常矣。
化毒丸,熔化积滞之毒,故治梅疮结毒,坏败之证,兼疗偏枯反胃,一切之痼毒,腹痛不已,所谓积聚疝症等证。
求真按:「化毒丸,为山胁东洋《裁酌霉疮秘录》方,由熏陆(三钱),大黄、雄黄、乱发霜(各九钱),生生乳(三钱)而成。生生乳实为其主药,故化毒丸之医治效用,即本药之医治效用也。」
《春林轩丸散便览》曰:「化毒丸,用此方所以治毒气之强剧者。凡结毒痼疾,毒气轻者,用端的丸(求真按:『端的丸由川芎、黄芩、槟榔、大黄、黄柏、檞木、忍冬、土茯苓、荆芥、连翘、乌蛇、苦参、白物、朱砂而成之杂驳丸方也』)。疮毒虽云初起,毒气颇剧者,必用此方,或用轻粉剂反骨痛者,皆可用此方。」
《栗园杂纂》曰:「用化毒丸之目的是病毒凝结将成痼疾,腐败难治者。七宝丸用于其毒散漫成块物等者(求真按:『块物者,护谟肿之类也』)。此二方之辨别也。」
所谓自膝以下之骨高,有成饭柜形馒头样证,此化毒丸之所治也。
梅肉散
轻粉、巴豆各1克,干梅肉、山栀子各2克(此二物为霜,则能解恶肉恶血)。
上四味各别为末,合为散。若不能散服者,糊丸亦佳。用法用量同巴豆鹧鸪菜丸。
【主治】治恶毒难解者(见一方云:「治诸恶疮、结毒及下疳疮者」)。
先辈之论说治验
《百疢一贯》曰:「先生曰:『淋之重证,莫如轻粉。中神(求真按:『中神,指中神右内也』)用梅肉丸云。』」
《方舆輗》本方条曰:「疳疮毒猛痛剧者,宜以此散急峻下之。若有迟疑,恐寇仇深入,不可防御也。惟此剂峻烈,病者不耐或用度失法,则贻意外之害也,其余诸结毒,可运用者甚多。」
《春林轩丸散便览》曰:「梅肉散,用于诸疮毒连绵不愈者,下是也。凡疮或阴疮等而成大疮,连绵不愈者亦用之。如梅毒不愈用此方,翌日必出如砂仁疮而赤者,风毒肿等之余毒脓汁出者及疳疮,亦用之。」
一人患梅毒,服五宝丹数剂而瘥,后一年许,固毒再发,再服前剂,诸证渐退。独结喉之左,旋人迎腐烂脓漏,臭不可近已六年矣,请我治。因先作葛根加朮附汤,运动其痼毒,别作伯州散,使服之,时时以梅肉散攻之。出入百有余旬而愈,亦不再发。
《栗园杂纂》曰:「苦疳疮痛甚,血出不止者,宜贴鸡卵左突(求真按:『膏药名』),以梅肉丸峻下之,不然则生种种之变也。若用粉剂(求真按:『轻粉剂之略』),有余毒,则宜用大剂。」
梅肉丸,便毒初起,其人壮实,起胀难者,宜内消诸方。若其毒势猛烈连小腹者,以此方下之,预防后患为佳。
龙葵散
轻粉、巴豆各3克,龙葵(为霜)10克。
上药制法、用法、用量同梅肉散。
【主治】治一身发疮而痒痛或疼痛者。
先辈之治验
《方伎杂志》曰:「某儿禀赋脆弱。家人云:『五七日以来,不稍饮乳,但甘薯、鸡蛋之类则能食之,是以能保生命。』然小儿不能问其所苦,近处医生亦不知为何病,是以请诊何故不能饮乳也。诊之不见何种异状,精思之,想因会厌凝滞,气道开合不能如常之敏捷,故不能饮急咽之乳。甘薯、鸡蛋之类可以缓咽,故能适合会厌之开合也。闻其家人之言,恐小儿不能多服煎药,故用龙葵丸,日日下四五次。本病本肿而不痛,现时其肩凝滞如强急,但过四五日,即已如常矣。」
解毒散
川芎、大黄各20克,甘汞4克,金硫黄5克。
上各别为末,混合之,一日三回分服1~1.5克。
【主治】本方为亡师和田先生之创制,治梅毒性诸证有奇效,而此与类方所异者,以其平和稳健,通用于阴阳虚实各证,无汞毒性口内炎等之副作用。
伯州散
反鼻霜、津蟹霜(求真按:「今以鼹鼠霜代之」)、角石霜(求真按:「今以鹿角霜代之」)各等分。
上各为细末,混合之,一日二回乃至三回,服用2~4克许。(但酒客,宜以酒服用)
【主治】治恶毒难以发出者(见一方云:「治一切之打身、疟疾、疮毒疼痛、或诸疮内攻者。」又见一方曰:「治毒肿或有脓者」)。
求真按:「此散为兴奋性之温药,故内脏有急性炎证者,假令虽有以上之适应证,亦决不可用,若误与之,则反助长炎证也。宜注意之。」
先辈之论说治验
《德本遗稿》曰
排脓黑散
鸡(去肠中秽物,肉、骨、腹背之霜,五钱),五八霜(二钱五分),花(二钱五分,以水银、硫黄制者),鹿角霜、鼹鼠霜、蘩萋草霜(各二钱)。
【主治】宜于诸痼废疾,梅毒结毒,或恶疮,痔漏,瘰疬,鹤膝风,痘疮黑陷者,内托排脓有神效。
求真按:「此散有效于诸证者,本药与有大力焉,以是可想见其作用矣。」
排脓散
反鼻、鹿茸、鼹鼠(各黑烧各二钱),土茯苓(五钱)。
上四味为散。
【主治】诸肿毒顽疮,无名恶疮,俱宜排脓散。
求真按:「此散所主者,即本药也,以是可知其效用矣。」
《松原家藏方》曰:「沉香解毒散,治痈肿。一切痈肿,不问脓之已成未成,若与此药则能解毒,消肿,止痛,成脓,生新肉,止腐溃。」
求真按:「沉香解毒散,为本药加沉香(加沉香者,附与香气为目的),其作用有如是之多,以是可知本药之性能矣。」
沉香解毒散,肠痈溃后,小腹胀痛不瘥者主之。
沉香解毒散,痔漏久不瘥,薄脓不止者,及腐牙痈主之。
《方舆輗》曰:「超世散(一名黑龙散。求真按:『此散与沉香解毒散同方』),此方于痈,历试历效,妙不可言。又疔疮、痘疮、乳疮、下疳、便毒、脱疽、瘰疬等及一切无名肿毒,皆可用之有大效。此是本邦上古所传之神方,即大同《类聚方》中所称之伯耆药也。又有常言伯州散者,但诸家所传,仅有津蟹、角石、五八霜三味而无沉香,有沉香者为四味。又有加白芷等为七味者,《泷伯耆守家传》等有传说,皆经验方也。此散吾门试效繁多,比世医所用则更有效,故特名曰超世散。」
《百疢一贯》曰:「鹤膝风,有以绵包足仍冷者,膝边之上,发肿如肿物然,有宜芍药甘草附子汤,兼用伯州散者。又湿毒后有足趺冷者,亦用上方兼伯州散,湿毒经久,足发肿物,若用伯州散,则溃而愈矣。」
伯州散,可兼用于一切之疮疡,已成脓者则溃脓,未成脓者则内消,实可谓外科之圣方也。乳痈、乳岩、瘰疬之类,亦兼用之。
《霉疮治方论》曰:「下疳初起,阴头生细疮者,为渐渐变证矣,葛根汤主之。苦于烂痛,或痒者,葛根加大黄汤主之。若脓汁出者,葛根加桔梗汤主之,兼服伯州散。所谓鱼口者,随证与大黄牡丹皮汤或葛根加大黄汤兼用伯州散,时以梅肉散攻之。」
《温知堂杂着》曰:「所谓外科倒者,本名伯州散也,散药之异称。由疡科肿、烂之故,附其理由而异其称也,至后可了解之。伯州散之名由伯州医学会所称,余兹演述之。本方由四味配合而成,实以反鼻为主药,是以反鼻可谓外科倒之骨髓矣,盖特种之药宜有特种之功用,请申述之。反鼻又称饭匕,疑即现今萨隅地方所称之波布,与反鼻似同音,波布当为反鼻之一种,反鼻亦云饭匕者,取其形似也。本名为蝮蛇,即真虫是也。本品实属奇药,余见识不广,未见中医书籍多载之,惟《本草纲目‧蝮蛇条》云:『溶化于酒,以治癞疾、诸瘘、心腹痛,又恶疮、瘰疬、皮肤顽麻、半身枯死等证。』且载服用法,取活蛇一枚投器中,以醇酒一斗封定,埋于马溺所,周年取开,蛇已消化,酒味犹存。有患诸证者,不过服一升以来,当觉身体习习而愈。然有小毒,不可顿服云。其主治与今所用相合,其心腹痛及瘰疬,麻痹不仁者,余未试(求真按:『如上证,若为阴虚证,则本药有奇效』),如阴虚诸瘘证,反有害也(求真按:『用本药有害者,因用于有急性炎证者,非药之罪也』)。癞疾古来以大枫子配以乌蛇、白蛇,虽为特效药,不如以反鼻为伍也。然余治癞疾无多,故无经验,除此酒制之外,医籍寥寥也。使用本品多而功效广者,实系近世之医师,如吉益东洞、山胁东洋、松原才助等数家(求真按:『先于此辈者,甲斐之德本已多使用本药矣』),皆二百年前人也。就中多用伯州散,名声啧啧者,以东洞翁为最。今摘东洞翁之治验数则于下,以供参考。」
一人时有左臂痛,俄顷而凸起,甚则痛彻指头,昼夜废寝食,殆不自胜,每发或三日或五日而止,止则凸所亦消散如平人矣,如是数年不已。先生诊之,其色红赤如血瘤,乃作大黄牡丹皮汤及伯州散使饮之,服一百剂而痊愈。此等案其奏效之最著者,并用大黄牡丹皮汤者,东洞派之惯用手段也。虽有一理,不必并用之(求真按:『若有大黄牡丹皮汤证则并用之,不然则不宜并用之,此东洞翁所熟知也,决非惯用之手段。藤田氏之说极非,不可从之』),其奏效实宜归功于反鼻也(求真按:『反鼻之功虽伟大,其奏效不可尽归其力也』)。伯州散为角石、津蟹霜、沉香、反鼻四味等分之散药也。其奇效有如是之多,故京师之人惊叹之,谓之东洞之外科倒,于是伯州散之异名为外科倒矣,为日本外治之常用药。余亦多经验之,催脓消散颇效,今之外科疗法虽在精巧时节,然尚信不失倒之之名实。《松原方函》伯州散,名沉香解毒散,治痈肿及一切疮肿,不问脓之已成未成,若与此药,则能解毒消肿,作脓止腐溃云。片仓玄周《霉癞新书》伯州散条云:『此方本出于伯耆国民间,旧名黑龙散,主治痈疽、疔肿、瘰疬、乳痈、下疳溃烂难愈及痔漏、脱疽等证。众人屡试有验,故世人泛称为伯耆妙药,而不云其方名,即黑龙之名亦已空矣。余于肿、下疳、痔漏等未之试,或与大脱疽,其人发狂后意觉过敏,谓因此药毒入周身,而不续服,不知宜于酒制,所谓周身觉习习也。其后未遇脱疽,难以再试,惟待将来耳。』一医谓伯州散为乳之妙药,其言不虚,诸证皆有速验。癌证余亦未试之。山胁发明再造散与赤小豆汤二方,但二方皆引用汉方而加反鼻,非山胁之新制方也。再造散为郁金、皂角刺、大黄、牵牛子、反鼻五味之散剂,其主治为大风及梅毒,久麻等证。大风者,癞病也。麻余亦未试。今用于肌肤腐烂者有奇效,经久者,反有速验也(求真按:『经久反有速验者,是急性炎证已去,移行于慢性故也』)。赤小豆汤为赤小豆、商陆、麻黄、桂枝、大黄、生姜、反鼻八味之煎剂(求真按:『用赤小豆汤,不如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反鼻,为佳』),治诸疮,尤其是疥癣内攻之水肿,有利水之速效。又余在浅田宗伯之门时,有一患者,其证俗名印金顽癣,蔓延全身,肢体无余,经治数年不愈云。师诊之与活血解毒汤加反鼻(求真按:『用活血解毒汤者,变则也。用葛根加反鼻大黄汤与桂枝茯苓丸之合方,或以葛根加大黄汤、桂枝茯苓丸之合方兼用伯州散,为正则』)使服之,仅五周间而痊愈。」
活血解毒汤者,为浅田之家方,用于癞病之药也。一女子十二三岁,周身发如钱之顽癣,兼以头疮,日久不治,上嵨龙冲翁与东洋赤小豆汤,有不日痊愈之事。又《浅田氏治验录》一男子失心狂走,妄语骂詈治后,继发健忘证,神志默默,终日如木偶人。使服反鼻交感丹,不日而痊愈。本方为茯苓、香附子、干姜、反鼻四味之煎剂,其主治为失心健忘,亦为日本之制方,而颇有效之药,是别于外科以外之效用也。
又原南阳之《医事小言》痘疮条云:「酿脓以反鼻为最,古书所不载,今加于葛根汤有神验。又治诸恶疮,痈疔,兼用伯州散,胀陷之效极速,因发书于四方友人而报告之,非他药所可及也。」
余亦有二三奇验。其人年二十余,右大腿外侧发肿痛,请治于中西医者,殆三十日无少效,反增苦恼,遂求余诊。其人禀质本虚弱不足,加以数日之烦恼,而身体大羸瘦,见贫血证,脉力软弱,且试其患部,腿之外侧颇漫肿,毫无赤色,当深底处觉少有流动,应于指下(求真按:「流动,波动也」),是将成脓之兆,至难证也。然不使脓早泄而迁延之,恐终陷于危险,是以治法催其酿脓外无他策。以补益剂(托里消毒散)加反鼻,使煎服之(求真按:「宜随证撰方加反鼻,或兼用伯州散,无托里消毒散之必要」)。七八日,反于目的不成脓而更肿痛,其它诸证日渐轻快,仅二十余日而痊愈,可谓意外之幸福矣,盖亦反鼻之功也。
未几,又得一相似之患者,一男子年十八,性格虚弱,腰骨部近横腹处发漫肿,焮热疼痛,诸药无效。经二十日许,脉虚数,身热疲劳,舌苔微黄,食味不进,时时恶寒,发热盗汗,肿上稍隆起而痛加甚,殆将成脓之兆。衰弱证而呈此候,颇属危险。偶思前例,出强壮一方(桂耆汤)加反鼻(求真按:「宜随证撰用适方,无桂耆汤加反鼻之必要」)。二三日,肿痛渐减,四五日,发热盗汗亦止,渐渐轻快。十余日仅有肿势耳,故去反鼻,仍与前方。七八日后,患者对余云:「近日毫无消散之效,何也?」余思再加反鼻,又四五日,顺快而愈。余从来之用反鼻,主以催脓为目的,今由此二人之经验,而知有消散肿疡之效焉。
去年夏,又有一患者,年三十余,自右颈部耳下至结喉间,焮热肿痛甚,身亦有热,不想其可能消散也。与伯州散,使不日化脓,数日,于颈动脉前部之最甚处,欲以针破之,但先试压之,筑动至甚,想部位外及脓中无有动脉之理,或受颈动脉之波动乎?但无论如何必有多少之恶影响,是以踌躇下手焉,且皮肤少有皱缩,是脓气未充满也。于是再问其经过,彼云:「此前日渐次软低矣。」暗想消散亦难测乎?与前方使归而不再来。数日后,其舅送谢礼来云,怖于破针,幸不自溃,未几即消散而不遗瘢痕,诚幸福也。可谓侥幸矣,实亦反鼻之功力也。尔后凡以消散为目的者,无不屡试屡验。大人之腋疡及小儿之股疡,虽属轻证,然可消散,而恐用针者,最便利也。又便毒未呈赤色者,使连用再造散,消散后无少有残害者,既起焮赤者,有催脓之速效也(由求真之经验,横玄未呈赤色者,及已起焮痛者,用葛根加大黄汤,或大黄牡丹皮汤兼用伯州散时,多数不至于化脓而消散,故余否认用再造散之必要)。
又皮肤各部糜烂甚者,亦有效(求真按:「此证亦可用伯州散也」)。有一妇,年三十许,右脚发肿痛,初受余亲友某君治,截割后,大轻快,然其后转医,且闻苦恼事。一日,此妇突来乞膏药,且曰曾经数医治,一旦如有效,未几屡复发,全治之望已绝,且贫困不能继续治疗,已多日放置矣,然颇不快,欲贴附膏药,少免其苦耳,且云发病已年余矣。余深悯之,详为诊视,焮肿已退,而自右膝部至髁骨边,殆全脚腐烂浸淫,脓疮泌出,臭气不可当,少有疼痛,且时搔痒不可忍云。余恳切告之曰:「此证余虽不能知其是何毒性,然如是之恶疮,仅洗与贴膏,是必无效。余有一案,曾使服药有效,谢仪可勿忧也。」使服东洋再造散仅十余日,已有应验。其妇亦云此次干处之肤色,与前日大异,而淡薄且甚觉轻快,必为痊愈之兆。仍服前方不怠,不过月余,久时之患苦,初觉如忘,尔后亦不再发。其它经验虽不少,然大概相同,故不再赘。
据以上之经验与古人诸说考之,反鼻效用之结果,盖有起死回生之功,诚稀有之良药也,而「外科倒」之名,真不虚矣。因是益欲扩充其功用,然余未治化学,自憾不能尽述,且不能详说之,真有隔靴搔痒之感。以后之发明穷理,是有望于阅者,若能深加研究,而使完全其功用,得救众人之苦厄,实生民之幸福也。
伯州膏
伯州散、黄柏末(各等分),硼酸软膏(适宜)。
上调和为膏药,外用之。
【主治】本方,余新制之,贴用于创伤面及糜烂溃疡部,能现镇痛、止血、排脓等作用,且促进良性肉芽之新生。
雄黄散
雄黄末0.6克,乳糖(适宜)。
上分三份,一日三回服用。
【主治】治毒性虫蛇等之咬伤有奇效,其轻微者,外用之亦良。
腋臭折药
轻粉2克,炉甘石、矾石各4克。
上三味,先将矾石、炉甘石为末,乃合轻粉,涂腋下。
芎黄散(一名应钟散)
大黄10克,芎藭6克。
上二味各别为末,合为散。(服法:每服2.4~2.8克,以酒服之,不知加至4克,以下为度。又随病证,宜每夕服之)
【主治】治转变不可治者(转变者,病证转变,而不可治者也。又见一方,治疮及头上之毒)。
先辈之论说
《方舆輗》本方条曰:「此方出处不明,《杨氏家藏方》有名芎黄圆者,恐即原方也,药品仅二味,而大有妙义。艮山翁(求真按:『指后藤艮山也』)大叹赏此方之组合,凡头痛、赤眼痛、一切头面颈部诸毒,及下疳、便毒、脓淋或打扑之类,用之无不效。或治酒鼻、鼻痔、鼻疮等,此方加百草霜(求真按:『不必加之』)十钱,清酒或美淋酒送下,当甚有奇效。上部有毒证,芎黄散之所主也。」
《春林轩丸散便览》曰:「应钟散,治难治诸证,而上冲不大便者。此方所谓芎黄散也,主治难以确据(求真按:『此主治,指前记东洞翁之主治也』)。此方治诸毒上冲而难治(求真按:『此上冲似桂枝之上冲而非也』),大便不通者。方中之大黄必当酒制而用之,生用者误也(求真按:『宜生用,不必酒制也』)。」
承气丸
大黄4克,芒硝6克。
上二味,各别为末,糊丸(服法:如梧桐子大,每服3.2~3.6克许,以枳实2.4克、厚朴4克,煎汤服之,即大承气汤也。大黄、芒硝为丸,是使病者易服也,且不仅易服已也,则陈久之病,亦易解矣)。
【主治】治腹中有坚块,而大便不通者(是大黄硝石丸也。又见一方曰:『治腹满或燥屎不通者。』求真按:『是芒硝与硝石混同也,其非已辨于前,不可从之』)。
先辈之论说
《德本遗稿》曰:「里证,潮热秘闭,黑苔谵语,发热无寒,胸腹满痛,大渴烦躁,下利臭秽,自汗恶热。」
凡脉沉数者,里证也。如若身厥冷而欲除衣者,热入骨髓也。病在里者,无寒时,或腹满按之痛,或大便结,或下利臭秽,或面色如醉,谵语发狂,舌苔黄黑者,是宜顺气丸(求真按:「此即本方也」)与解毒丸(求真按:「此即黄连解毒丸也」),和服之。
三物浮石丸
大黄、浮石(浮石,海中之浮石也。味咸者,真也。不咸者,是火山焦石流出河海也)、桃仁各等分。
上三味,各别为末,糊丸。一回4克许,一日三回服用。
【主治】治腹不满,其人言我满者。又治腹中(腹中二字,当作小腹)坚块,脓血者(求真按:「腹中坚块以下之主治,本为浮石丸(大黄、赤石脂、浮石三味等分)之主治,然亦得为本方之主治,故揭之」)。
硝石大圆(一名夹钟圆)
大黄80克,芒硝60克,甘草、人参各20克。
上四味,各别为末,以食醋三合,先煮大黄减二合,纳甘草、人参,更煮如饴状,下火,纳芒硝,搅之为丹。用法用量同前。
【主治】治腹中结痛,心下痞硬者。
人参大黄丸(一名大簇丸)
大黄10克,黄芩、人参各5克。
上三味,各别为末,糊丸,用法用量同前。
【主治】治心下痞硬,大便难者。
铁砂大黄丸
刚铁砂、荞麦各6克,大黄12克。
上三味,各别为末,糊丸,用法用量同前。
【主治】治发黄,短气者(求真按:「发黄,非黄疸,是一种贫血也」)。
薏苡仁圆
大黄5克,土茯苓20克,薏苡仁10克。
上三味,各别为末,蜂蜜为丸,用法用量同前。
【主治】治小儿头疮及胎毒诸疮,大人亦可用之(疮毒杨梅,发于头上及于一身者,加轻粉1.6克或2克,用之数人,有奇效。又小儿头疮胎毒者,加轻粉0.4克或0.8克而全治之,不可不知)。
平水丸(或名蕤宾丸)
甘遂1~2克,芒硝、芫花各3克,商陆4克,吴茱萸5克。
上五味,各别为末,糊丸,顿服2克。
【主治】治水肿,小便不利,胸中烦而喘及下疾者(见一方曰:「治脚气肿满,不大便者」)。
先辈之论说
《春林轩丸散便览》曰:「蕤宾丸,治脚气而痛,小便不利,不大便者。此方所谓平水丸,专去脐以下水之药也。故阴囊肿,或足大肿腰重者,皆用之。但用此方,则必腹痛,宜于其先预告之。」
滚痰丸(或名南吕丸)
甘遂2克,大黄8克,黄芩、青礞石各5克(烧礞石法:「以礞石、芒硝各等分,置于土锅,自下烧之,见黄金星为度。火力当炽,否则效劣。今药铺称金礞石者尤良,《万病回春》称金星礞石者」)。
【主治】治胸中苦烦痰喘者。
先辈之论说
《春林轩丸散便览》曰:「此方加减所谓滚痰丸之方也(求真按:『指万病回春之滚痰丸也』)。用姑洗丹时,其饮(求真按:『饮谓水毒也』)虽不剧,然凝滞于心下,有痞硬之气味,而不痞硬也。虽凝滞,然无掣痛也,唯以凝拒心下而喘咳者为目的。」
控涎丹(或名姑洗丹)
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
上三味,各别为末,蜂蜜和为丹,用法用量同前。
【主治】治痰喘,胸中不了了,或背痛者。
先辈之论说
《春林轩丸散便览》曰:「姑洗丹,治有毒在胸膈,喜吐涎沫,咳唾掣痛者。」
此药所谓控涎丹,亦去胸膈间有毒之药也。其证喘急,或胸膈间掣痛,或心下硬满,或咽喉如水鸡声,吐涎沫,如反胃者,皆饮所作,故此方亦可用于水肿也。水气多集,则必发喘,故喘者未必皆可主以此方。但用此方之证,必以吐痰为的,则用药有效也。不吐者亦能速吐其痰,最易吐痰而喘或咳为的,故哮喘亦用之。
如神丸(或名仲吕丸)
大黄6克,牵牛子、甘遂各3克。
上三味,各别为末,糊丸,用法用量同前。
【主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者。
先辈之论说
《春林轩丸散便览》曰:「仲吕丸,治肿满,小便不利,不大便,腰痛者。」
此方所谓如神丸也,用于实肿之胀满,腹部有物,二便不通,或有腰痛等证者。普通水肿,多属实肿,腹部有物,大便十日不通者,用此方下之,有功。然腹不痛,不得已急欲拔其水时,先用姑洗,腹痛甚用蕤宾,或用此方亦佳。故妇人转胞,用此方甚佳也。
五物解毒汤
大黄、川芎、桂枝、地黄、甘草各7.2克。
上五味,细锉,以水四合,煮取二合。一半,一日三回分服,一半,浸指(去甘草、川芎,加茯苓、黄芩、桔梗、石膏,能治口舌腐烂或牙齿疼痛者,甚有奇效。或云去大黄,名六物桂枝汤)。
【主治】治世俗所谓瘭疽者。
桃花大黄汤
桃花8克(宜用今年者,去年者不宜用之),大黄4克。
上二味,细锉,以水一合,煎五勺,去滓,顿服。
【主治】治水气有停滞,小便不利,身肿胀者。
先辈之治验
《生生堂治验》曰:「一男子,年五十余,身体浮肿,短气,小便不通,脉沉有力,与桃花加芒硝汤,泻下如倾。翌日,肿减过半,三十余帖而痊愈。」
求真按:「桃花加芒硝汤者,不过本方之大黄代以芒硝也,以是可以推想本方之治效矣。」
一妇人年七十余,患胀满五年,其硬如石,弹之有声如鼓。师诊之,沉紧,乃与桃花加芒硝汤,下利二十日,满稍平。为俗医所间而停药,五日胀满如故。于是初信师,谨服不已。五六月许,腹皮渐作皱。
一人年三十余,两脚以下发紫斑,一医灸下廉等穴,两脚麻木,紫斑不退,惧而告之,乃谓瞑眩也。灸火益不止,遂不能立。延师治之,与桃花汤三帖,峻泻数行。翌日省之,则已病愈出外矣。
一男子,年三十,病下血旬余,其人常嗜酒,身体尤肥丰。师脉之,颇有力,按其心下悸,乃使服桃花汤一帖,泻三五行而瘥。
求真按:「甘遂,主治瘀血已全化水,而凝结于一处也。桃花,主治未全化水,而散漫于全身也。此本方之治下血兼肥胖病之理由,所以不与甘遂也。」
石膏黄连甘草汤
石膏20克,黄连4克,甘草3.2克。
上细锉,以水一合五勺,去滓,顿服。
【主治】治心烦大渴者。
先辈之治验
《建殊录》曰:「一老妇人胸中烦闷,短气而渴,且其脊骨自七椎至十一椎痛不可忍。众医皆以为虚,作独参汤使饮之,凡六日,无效。先生诊之,作石膏黄连甘草汤使饮之(每帖重三十五钱),一服尽,痛即已。出入五十日许,痊愈。」
某男,年三十许,发狂叫唤,妄走不避水火,医生皆尽其术救之,无效。于是闻先生名,详录证候,恳求治方。其略曰:「胸膈烦闷,口舌干燥,欲饮水,无休时。」先生乃作石膏黄连甘草汤及滚痰丸赠之,服百余剂而痊愈。
《成绩录》:「某妇人胸中热如烙,发作有时,发则如狂,贮水以渍胸,须臾即觉水暖矣。先生诊之,与石膏黄连甘草汤而愈。」
蓖麻子之医治效用
《本草纲目》曰
蓖麻子
【气味】甘辛平,有小毒。
【主治】水症,以水研二十枚,服之,则吐恶沫。加至三十枚,三日一服,瘥则止。又主风虚寒热,身体疮痒浮肿,尸疰恶气,榨取油涂之。(《唐本》)
研敷疮痍疥癞,涂手足心,催生。(大明)
治瘰疬,取子炒熟,去皮,每卧时嚼服二三枚,渐加至十数枚,有效。(宗奭)
主偏风不遂,口眼喎斜,头风耳聋,舌胀喉痹,齁喘脚气,毒肿丹瘤,汤火伤,针针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肠挺出,开通经络关窍,能止诸痛,消肿,追脓,拔毒。(时珍)
本草原料不外于蓖麻子油,有泻下作用也明矣。然由上说观之,则更兼有刺激诱导,杀虫杀菌作用矣。
黑胡麻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
胡麻
甘平,补肺气,益肾气,润五藏,填精髓,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利大小肠,逐风湿气,凉血解毒。生嚼敷小儿头疮,麻油滑胎,疗疮,熬膏多用之(凉血、止痛、生肌)。皮肉俱黑者,胜。
由上说观之,则本药为强壮性黏滑药,兼有缓下解毒作用,外用之则有消炎治创之能力。
轻粉之医治效用
本药不外于格鲁儿化水银,故有杀虫、杀菌、解凝、驱梅作用也明矣。
牛膝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
牛膝
苦酸而平。…益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足痿筋挛,阴痿失溺,久疟下痢,伤中少气。生用则散恶血,破症结,心腹诸痛,淋痛尿血,经闭产难,喉痹齿痛,痈肿恶疮,金疮伤折(以上皆散恶血之功)。…然性下行滑窍,梦遗失精及因脾虚下陷,腿膝肿痛者禁用。
由上说观之,则本药为一种之驱瘀血药矣。
土茯苓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
土茯苓
甘淡而平,为阳明(胃大肠)之主药,健脾胃,去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除,则筋骨利。利小便,止泄泻,治筋骨拘挛,杨梅疮毒,瘰疬疮肿。
由上说观之,则本药为解凝性利尿药矣。
水银之医治效用
本药有杀虫、杀菌、解凝、驱梅作用,无俟辨矣。
砒石及绿矾之医治效用
砒石之主成分,为砒素、绿矾,不外于硫酸铜,宜就《药物学》,可知其作用。
食盐之医治效用
宜参考《药物学》。
梅肉之医治效用
本药之作用与乌梅大同小异,宜参考之。
龙葵之医治效用
《本草纲目》曰
龙葵苗
【气味】苦,微甘滑,无毒。
【主治】食之解劳,少睡,去虚热肿。(《唐本》)
治风,补益男子元气,妇人败血。(苏颂)
消热,散血。(时珍)
由上说观之,则本药为一种之强壮性消炎药矣。
甘汞及金硫黄之医治效用
二者皆可据《药物学》而知其效用,唯金硫黄,即五硫化安质母尼(Antimony)。砒素与之同属,略与安质母尼(Antimony)之硫化物同效异质,不可不记。
反鼻霜之医治效用
由余之经验,本药为兴奋强壮性之温药,兼有镇痛镇痉,止泻止血,排脓治创等诸作用,应用范围颇广。然本属温药,有炎证助长性,于其外表,暂置之。内脏有急性炎证(有舌苔、发热等候)必须禁用。
鼹鼠及鹿角霜之医治效用
此二药之治效,与反鼻霜虽大同,然其作用比较的缓弱,为小异耳。
雄黄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
雄黄
辛温有毒。…杀百毒,辟鬼魅,治惊痫痰涎、头痛眩晕、暑疟澼痢、泄泻积聚。又能化血为水,燥湿,杀虫,治劳疳、疮疥、蛇伤。
本药不外于硫化砒素,其作用与砒石虽无大异,然较彼则毒性稍微弱,为小异。而以上记之治效为主者,为其杀虫、杀菌作用之归结也。
炉甘石之医治效用
《本草纲目》曰
炉甘石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止血,消肿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湿,除烂,与龙脑同点,去目中一切诸病。(时珍)
由上说观之,则本药为收敛性消炎药矣。
浮石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
浮石(一名海石)
咸润下,寒下火。色白,体轻入肺,清其上源(肺为水之上源),止渴,止嗽,通淋,软坚,除上焦之痰热,消瘿瘤结核。为水沫日久结成。海中者,味咸更良。
由上说观之,则本药为一种之消炎性利尿药矣。
铁砂之医治效用
参考《药物学》可知。
荞麦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
荞麦
甘寒,降气宽肠,治肠胃沉积,泄痢带浊。…脾胃虚寒人,勿服。
由上说观之,则本药为冷性缓下药矣。
青礞石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
礞石
甘咸,有毒,体重沉坠,色青入肝。制以硝石,则为平肝、下气、治惊、利痰之圣药。气弱脾虚者禁服。
由上说观之,则本药为沉降性利水药(由消化管)矣。
白芥子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
白芥子
辛温入肺,通行经络,发汗散寒,温中开胃,利气豁痰,消肿止痛(痰行则肿消,气行则痛止)。治咳嗽反胃,麻木脚气,筋骨诸痛。久嗽肺虚者禁用。
由上说观之,则本药为温性刺激药而兼有利尿作用者。
牵牛子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
牵牛
辛烈有毒,属火善走,入肺经,泻气分之湿热。…通下焦之郁遏及大肠之风秘、气秘,利大小便,逐水消痰,杀虫坠胎,治水肿喘满,痃癖气块。湿热在血分者及脾胃虚弱之人禁用。
由上说观之,则本药为峻下药(主泻水)兼有利尿作用者。
桃花之医治效用
《本草纲目》曰
桃花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杀疰恶鬼,令人好颜色。(《本经》)
悦泽人面,除水气,破石淋,利大小便,下三虫。(《别录》)
治心腹痛及秃疮。(孟诜)
利宿水痰饮积滞,治风狂。研末,敷头上肥疮、手足疡疮。(时珍)
由上说及余之经验观之,则本药为峻下剂(主以泻水)明矣。
热门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