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卷下] 十二支为六气
(或称六气所属地支)子午少阴君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
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巳亥厥阴风木。
[卷下] 五运所化
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丁壬木。戊癸火。
[卷下] 以年遁月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之岁寻庚上。
丁壬壬寅顺行流。惟有戊癸何方发。甲寅之上好推求。
[卷下] 以日遁时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寻戊子。
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卷下] 五脏所属行年月气日时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行。庚属大肠辛属肺。壬乃膀胱癸肾堂。
[卷下] 周天符岁会
乙酉金。丙戌水。丁亥木。戊子火。乙卯金。丙辰水。丁巳木。戊午火。己未土。己丑土。
[卷下] 左手脉
火。左寸脉微洪。(心小肠)火如有沉脉。是右尺脉。属水。是水克火。曰病。木。左关脉微弦(肝胆)木如有涩脉。是右寸脉属金。是金克木。曰病。水。左尺脉微沉。(肾膀胱)水如有缓脉。是右关脉。属土。是土克水。曰病。
[卷下] 右手脉
金。右寸脉微涩。(肺大肠)金如有微脉。是左寸脉。火克金。曰病。
土。右关脉微缓。(脾胃)土如有弦脉。是左关脉。木克土。曰病。
火。右尺脉微数。(命门三焦)火如有沉迟。是左尺脉。水克火。曰病。
左寸脉浮。心有余。沉迟。不足。
左关脉浮。肝有余。沉迟。不足。
左尺脉浮。肾有余。沉迟。不足。
右寸脉浮。肺有余。沉迟。不足。
右关脉浮。脾有余。沉迟不足。
右尺脉浮弦者。命门三焦有余。沉迟。不足。
[卷下] 十二经
左手脉(心小肠)火。关脉(肝胆)木。尺脉(肾膀胱)水。
右手脉(肺大肠)金。关脉(脾胃)土。尺脉(命门三焦)水。
左心脉微洪曰平。洪多胃气少。曰病。如脉沉。是肾肝心也。夫克妻。洪甚。用黄连解毒汤主之。沉迟清心莲子饮主之。
左关浮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如有涩脉。是金克木。有余弦紧。用桃仁承气汤主之。不足。木香化滞汤主之。
左尺脉沉曰平。沉多胃气少曰病。如有缓脉。是土克水。有余。滋肾丸加黄柏知母泻之。不足。附子四逆汤温之。
肾无有余。多不足。
右寸脉微涩曰平。涩多胃气少曰病。如有数脉在内。是心火邪伤。有余。用知母茯苓汤泻之。不足。用麦门冬饮子补之。
右关脉微缓曰平。缓多胃气少曰病。如有弦脉。是肝木克土。有余。用调胃承气汤下之。不足。用治中汤补之。
右尺脉微数曰平。数多胃气少曰病。有余。用凉膈散主之。不足。用四逆汤补之。
[卷下] 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卷下] 五行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卷下] 河图生成数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
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水一六。火二七。木三八。金四九。土五十。
假如诊心脉。得一数六数而止者。是水克火。若遇丙辛及辰戌日时死也。余皆仿此。
肝脉诊得四数九数而止。是金克木。遇乙庚卯酉日时死。
脾脉诊得三数八数而止。是木克土。遇丁壬己亥日时死。
肺脉诊得二数七数而止。是火克金。遇戊癸子午日时死。
肾脉诊得五数十数而止。是土克水。遇甲己丑未日时死。
[卷下] 十干五行总括
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
中央戊己土。
[卷下] 十干五运所化歌
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化木尽成林。丙辛化水滔滔去。戊癸南方火焰侵。
[卷下] 六气所属地支
子午少阴君火天。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
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巳亥厥阴风木。
[卷下] 年月日时加临同天符运气断病法
乙酉金。(乙庚化金。卯酉阳明燥金。)丙戌水。(丙辛化水。辰戌太阳寒水。)丁亥木。(丁壬化木。巳亥厥阴风木。)戊子火。(戊癸化火。子午少阴君火。)己丑土。(甲己化土。丑未太阴湿土。)乙卯金。(乙庚化金。卯酉阳明燥金。)丙辰水。(丙辛化水。辰戌太阳寒水。)丁巳木。(丁壬化水。巳亥厥阴风木。)戊午火。(戊癸化火。子午少阴君火。)己未土。(甲己化土。丑未太阴湿土。)
[卷下] 断年月日时病法
\六脉掌图\01323.\假如丙戌年。又遇丙戌丙辰日时。但患心经受病。值此同运日时死。若过得此日可治。
假如乙酉年。又遇乙酉乙卯日时。但患肝经受病。值此同运日时死。若过得此日可治。
假如丁亥年。又遇丁亥丁巳日时。但患脾经受病。值此同运日时死。若过得此日可治。假如戊午年。又遇戊午戊子日时。但患肺经受病。值此同运日时死。若过得此日可治。假如己丑年。又遇己丑己未日时。但患肾经受病。值此同运日时死。若过得此日可治。
[卷下] 伤寒六经传变日法
一日太阳经。头痛身热。法当以汗。先年有余。双解散。先年不足。人参败毒饮。假如今年乙未。湿土司天。辰戌太阴寒水在泉。明年双解散。更有脉虚实浮散。数而大。谓之有余。曰实。短数而微。谓之不足。曰虚。
二日阳明经。当和调中汤。加四苓散。
三日少阳经。小柴胡汤。
四日太阴经身痛。
五日少阴经。口干舌燥。
六日厥阴经当下。
七日六经传遍。又复太阳。又以汗下。
如脉浮紧。大烦者又汗。如脉沉而迟。按下紧实。又下。
如右关脉。是阳明胃土脉。浮紧而洪。头面微红。断日发斑。
[卷下] 分男女脉
男子尺脉常弱。(气有余为无事)女子尺脉常盛。(血有余为无事)经曰。女人反此背看之。(女要尺盛而寸弱。男要寸盛而尺弱。)谓之反此。断病亦然。
童女脉。尺弱而寸盛。童子脉。尺盛而寸弱。
男子若尺脉大而浮。名曰虚。必走精。
女子若尺脉浮而大。或沉而微。必经脉不调。半虚漏血之脉。加有孕脉。尺脉紧实而大。至匀调。必是孕妇。更加吐逆。三个月也。左手尺脉浮大。断曰男。右手尺脉浮大。断曰女。
[卷下] 医家难经玄妙
经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今(补注脱一今字)肝得水而沉。夫木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今乃木沉金浮。其意何也。然肝者非纯木。乙酉也。庚之柔宗。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阳。而吸其微之气。其意乐金。又行阴道多。故今肝得水而沉。肺者。非为纯金。辛巳也。丙之柔宗。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阴。婚而就火。其意乐火。返行阳道多。故今肺得水而浮。肺热而沉者。何故。知辛当归庚。乙当纳甲。
[卷下] 用药式样
心经有余。
黄连解毒散心中。连柏黄芩栀子同。独活引经宜仔细。其中妙法少人通。
心经不足。
清心莲子补心中。甘草黄芩并麦门。莲肉车前最补。茯苓八味共人参。
小肠经有余。
八正散能散小肠。木通瞿麦大黄良。车前滑石兼甘草。蓄山栀引姜。
小肠经不足。
吴茱萸补小肠经。甘草干姜及好参。吴茱萸多如法制。引经黄柏并麦门。
肝经有余。
桃仁承气散肝经。浓朴芒硝枳实真。生熟大黄随证用。青皮为引及桃仁。
肝经不足。
木香化滞补肝枯。芍药当归枳实扶。半夏青陈皮草豆。红花九味引柴胡。
胆经有余。
小柴汤散胆经余。半夏人参甘草随。多用柴胡尤是引。黄芩五味莫踌蹰。
胆经不足。
温胆汤能补太阳。人参半夏竹茹良。苓芩甘草陈皮合。芍药黄芩九味长。
肾经有余。
大承汤散肾经余。浓朴将军枳实除。更用芒硝须仔细。引经知母一同医。
肾经不足。
四逆汤能补肾虚。引经知母本相宜。干姜附子须炮制。甘草人参芍药医。
膀胱有余。
人参败毒散膀胱。甘草前胡柴独羌。茯苓枳壳芎桔梗。引经本正相当。
膀胱不足。
桂枝人参补膀胱。四君子对炙干姜。白术芍药茯苓草。七味能除便得康。
肺经有余。
知母茯苓散肺余。四君五味款药皮。苓翘荷梗麦门半。阿及柴防十八枝。
肺经不足。
麦门引子肺虚空。君子陈皮五味冬。半夏桔同成九味。引经升芷又兼葱。
脾经有余。
桂枝大黄汤散脾。大黄甘草桂枝宜。引经芍药同兼治。赤破其经白补之。
脾经不足。
治中汤补太阴脾。甘草陈皮白术宜。芍药引经参主宰。干姜六味及青皮。
胃经有余。
调胃汤能散有余。大黄浓朴最为奇。更兼枳实共甘草。引子升麻芷葛宜。
胃经不足。
调中益气胃中虚。白术人参甘草归。苍芍柴五味子。升麻十一共陈皮。
大肠有余。
导滞汤能散大肠。当归黄柏共槟榔。木香引正青皮是。更入黄连与大黄。
大肠不足。
补中汤补大肠经。苍术黄及四君。泽泻猪苓能正泄。陈皮引正定扬名。
心包络有余。
抵当汤散心包余。水蛭虻虫治血宜。多用大黄须辨正。桃仁四味引青皮。
心包络不足。
当归四逆补心色。甘草当归芍药交。通草细辛芍桂枝。引经黄柏及阿胶。
三焦有余。
凉膈散能散三焦。连翘栀子大黄硝。薄荷甘草黄芩等。七味同和治热烧。
[卷下] 要健歌
张仲景之论伤寒。截要诸书指下看。脉辨阳阴分表里。一身证候百余般。第一先论太阳经。发热恶寒须要明。尺寸但浮头体痛。解肌发热。要参详。有汗恶寒宜桂枝。恶寒无汗用麻黄。身热目黄鼻又干。脉长不得片时安。
三个阳明俱目下。脉寒恶汗两中寒。传到少阳胃胁痛。传来寒热耳聋看。
口苦舌干脉浮呕。柴胡解表莫盘桓。腹痛咽喉手足温。自利不渴肠胃痛。
沉细理中并四逆。太阳浮大表尤存。少阴脉沉仔细认。口燥舌干是其证。
中和恶寒四逆汤。口燥咽干胆风盛。热气流传脏腑间。承气急攻如指圣。
厥阴囊缩满烦时。微汗属肝真个是。若还恶寒入腹中。急治勿令损伤命。
脉察阴阳分表里。表证恶寒但急痛。脉浮发汗急令迟。各半麻黄枝与齐。
夏加升麻并黄芩。知母石膏同为治。莫教助热发黄斑。医人见此难疗治。
若还秋冬春气盛。热盛须用柴胡医。表不恶寒而恶热。掌心津液下汗时。
胃干咽燥大便难。肠满谵语小便赤。腹痛坐卧不安宁。气血不通多喘息。
沉细滑数而宜通。便进元阳亦无失。亦闻三因可汗下。太阳少阴俱可讶。
少阴发热太阳浮。微微芍后不须快。附子甘草并莪术。服之微汗真无价。
衄血下血坏病患。经后风温湿温者。虚烦腹中急痛时。医者汗兮真可骂。
三因积病要参详。切莫庸医乱处方。太阳腹满时痛作。桂枝芍药大黄汤。
少阴咽痛口中燥。腹满不食大便燥。忽然自利清水来。心下痛时精正挠。
劝君急用承气汤。何用神空祷告。脉还虚细脉并浮。恶寒呕吐便轻少。
古人戒用承气汤。君若要投真可叹。或有表里两证见。或六七日不大便。
有汗头痛如破面。若还使用承气汤。便是医人有灵验。心满不食大便硬。
脉浮头面出绵绵。微是恶寒手足冷。小柴胡汤能治全。随证治之不宜恋。
若有身热反欲根据。或有身热不盖被。此用表热里内寒。表热宜用桂枝汤。
更用柴胡加减治。寒在皮肤热在骨。白虎加苓不可忽。桂枝麻黄并半两。
次第用之至紫菀。或有手足厥冷时。脐腹疼痛冷汗出。呕出不利渴亦烦。
咽痛身如被杖击。若还六脉沉绝时。此名阴毒不须疑。白术附子正阳汤。
回阳还阴真最奇。气海关元多着灸。直向脐中急熨之。熨之手足稍温阳。
气冷自然有汗出。又有一证名阳毒。谵语妄言君休笑。面赤咽干利亦黄。
脉须浮滑并洪促。葶苈苦酒黑如瓦。栀子仁汤宜早服。数药尤宜选用之。
大汗散解宜阳服。但问病患宜潮热。谵语如对鬼神说。循衣摸床甚惊人。
此多因吐不能得。数日不便面揣来。下后脉浮人便生。若还芤沉脉还涩。
脉实下之真妙诀。阴似阳兮阳似阴。身烦热燥不饮水。此名阴盛隔阳热。
霹雳丹砂君自截。手足逆冷只名厥。冷热君须次第排。冷厥迟热不饮水。
四逆理中汤妙绝。冷厥日中烦燥热。重手按之脉还涩。扬手掷之不得眠。
白虎大承君子辨。更有辨证十余般。蛔厥之病虹长虫。乌梅理中丸可攻。
更有一证阴阳易。身体重而气自衰。阴毒腹中多搅痛。眼内生花内破裂。
妇人腰膝连腹痛。毒瓦斯相交脚气重。烧鼠粪竹茹汤。干姜竹茹皆可治。
阳虚阴盛下则死。阳盛阴虚汗之祖。一日头疼身体痛。口干烦满少阴攻。
二日腹满身重热。谵语不食可忧凶。三日耳聋常厥厥。水浆不入魂魄空。
此名两感伤寒疾。仲景不治载方中。但便根据经分表里。阴阳分别有神功。
脉浮而紧更头痛。四肢拘急恶寒存。无汗寒多热少时。面色惨而不名誉。
腰腹疼而手足厥。此是伤寒之大概。各根据将病处方医。莫学庸医难晓会。
寸大尺弱后有浮。自汗体热并头痛。寒多热少不须瞒。更识身体恶风甚。
手足厥冷面光浮。便识伤寒随证治。活人汤剂不须忧。发热恶寒燥大盛。
手足温潮脉浮急。先是伤寒伤风脉。奉劝医人当仔细。寒多热少不须瞒。
大青麻黄桂枝证。发热恶寒口洌脉。浑身体痛百骨节。忧热病因是寒伤。
麻黄大青加减别。中暑病证热中同。虽是脉浮病加渴。痰逆恶寒橘皮汤。
白虎五苓加妙绝。恶寒发热夏至前。头痛心疼却似煎。温病脉须浮紧盛。
此名寒疟古人传。加减柴胡五苓散。温暖四肢不能收。喘息不眠心自梦。
姜苓防己葛根汤。渴甚瓜姜汤可用。长幼之中病是同。此名温疫不须穷。
先将此散轻轻服。次第根据他证候攻。此是医家真妙理。后之学人要精通。
[卷下] 诊十二部脉用药节法
左寸脉。(小肠阳心阴)关脉。(胆阳肝阴)尺脉。(膀胱阳肾阴)右寸脉。(大肠阳肺阴)关脉。(胃阳脾阴)尺脉。(命门阳三焦阴)右心脉微洪。曰平。洪多胃气少。曰病。如洪大。黄连解毒汤主之。
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子仁上咀。水一钟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如本经脉沉弱。谓之不足。用清心莲子饮主之。
黄芩甘草莲肉黄麦门冬车前子人参赤茯苓上咀。水一钟半。生姜三片。煎七分。去滓温服。
小肠经脉浮。曰平。浮多胃气少。曰病。如脉浮。用八正散主之。
木通瞿麦大黄滑石车前子蓄山栀甘草上咀。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
如本经濡弱。谓之不足。用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人参干姜甘草上咀。每服用水一钟半。煎七分。空心温服。
在肝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脉弦紧。桃仁承气汤主之。
桃仁浓朴枳实芒硝大黄上咀。用白水煎服。
如本经脉短。谓之不足。用木香化滞汤主之。
木香芍药当归枳实半夏青皮陈皮红花草豆蔻柴胡上咀。水二钟。生姜三片。煎七分温服。
胆经脉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弦大。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人参甘草黄芩半夏上咀。水二钟。生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温服。
如本经脉微沉。谓之不足。用温胆汤主之。
人参半夏竹茹茯苓柴胡上咀。水二钟。生姜三片。煎七分温服。
肾经脉沉实。曰平。沉多胃气少。曰病。如脉沉寒。口燥咽干。用大承气汤主之。
浓朴芒硝枳实大黄上咀。白水煎服。
如本经脉虚濡。谓之不足。用四逆汤主之。
干姜甘草附子人参上咀。水二钟。生姜三片。煎七分温服。
膀胱脉微沉。曰平。沉多胃气少。曰病。如脉浮滑有余。人参败毒散主之。
人参甘草前胡柴胡羌活独活川芎枳实茯苓桔梗上咀。水煎服。如发汗加麻黄。葱姜汁煎。
如本经脉沉涩。谓之不足。用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芍药干姜上咀。水一钟。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肺经脉短涩。多胃气少。曰病。如脉浮数有余。茯苓汤主之。
知母人参白术白茯苓款冬花阿胶甘草连翘薄荷桑白皮黄芩防风桔梗半夏麦门冬柴胡五味子上咀。生姜三片。煎服。
如本经脉沉细。谓之不足。用麦门冬饮子主之。
麦门冬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芩桔梗半夏五味子上咀。水二钟。生姜三片。煎服。
大肠脉短浮。曰平。浮多胃气少。曰病。浮大而数。为有余。导气散主之。
当归黄柏槟榔木香黄连大黄青皮上咀。白水煎服。
脾经脉微缓。曰平。缓多胃气少。曰病。脉滑实有余。用桂枝大黄汤主之。
桂枝大黄芍药甘草上咀。白水煎服。
脾经脉微缓。曰平。缓多胃气少。曰病。脉滑实有余。用桂枝大黄汤主之。
桂枝大黄芍药甘草上咀。白水煎服。
如本经脉微弱。谓之不足。用治中汤主之。
白术人参甘草陈皮干姜上咀。生姜枣子煎服。
胃经脉缓。曰平。缓多胃气少。曰病。脉浮大有余。调胃汤主之。
浓朴枳实甘草大黄上咀。白水煎服。
如本经脉微弱。谓之不足。用调中益气汤主之。
白术人参甘草当归芍药五味子陈皮升麻黄柴胡上咀。生姜枣子煎服。
心包络脉微数。曰平。数多胃气少。曰病。脉数大而实有余。更带沉涩。用抵当汤主之。
水蛭虻虫大黄桃仁(各等分)上咀。白水煎服。
如本经脉微沉。谓之不足。用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甘草芍药通草细辛川芎肉桂(各等分)上咀。用白水煎服。
三焦经脉浮数。曰平。浮多胃气少。曰病。脉浮大有余。用凉膈散主之。
连翘栀子大黄芒硝薄荷甘草黄芩(各等分)上咀。白水煎服。
如本经脉沉濡而微。谓之不足。用四逆汤主之。
附子甘草肉桂干姜白术上咀。每水二钟。生姜三片。煎七分温服。
此经内寒外热。煎药待冷服。此乃是热因寒用。如内热而外寒。以凉膈散温服。此乃是寒因热用。
[卷下] 察诊妇人脉法秘传妙诀
左心脉微洪。谓之气血有余。无事。如本经脉。短细微弦。谓之气血俱虚之证。其妇两胁胀满。心中常疼。力弱脚软。宜用茯苓补心汤主之。
甘草川芎当归赤茯苓乳香没药赤芍药五灵脂上咀。每服水一钟。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入醋少许。空心温服。
右肝脉微弦。谓之有余。如本经脉。微细短涩沉缓。谓之不足之证四肢经络。百节疼痛。心胸间有气血块。
青皮苏木红花枳实木香赤芍药半夏桃仁柴胡当归熟地黄如痛甚如大黄上咀。每服水一钟半。煎七分。去滓。食远温服。
右尺脉大紧谓之有余。气血俱平。常生孕育。腹中俱安。四大亦安。常常无事。谓之有余。如本经脉沉细不见。谓之气有余。血不足之证。用调经汤主之。
蒲黄赤芍药刘寄奴赤茯苓川芎陈皮当归熟地黄桑寄生玄胡索肉桂甘草桔梗香白芷香附子上咀。每服水一钟半。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七分。空心温服。
如肝肾脉俱沉而细不见。其妇经血淋沥不止。白带常下小腹急痛。常常无孕。或时经闭。亦宜用调经汤。
右肺脉微涩。谓之有余。如本经脉沉涩。或浮短。谓之不足。无气不和。呕逆咳嗽。气闭喘满。宜用麦门冬汤主之。
加杏仁知母贝母上咀。姜枣煎服。
右脾脉大缓。谓之有余。如本经脉缓细短小。谓之不足。其妇主翻胃。呕吐清水。四肢浮肿。经行胀痛。宜用沉香散主之。
沉香木香甘草羌活木瓜紫苏白术上咀。水一钟半。姜三片。葱白三根煎服。
右尺脉浮大。谓之有余。如本经脉。沉细短促。谓之经血不调。乍寒乍热。心胸烦闷。百节疼痛。谓之不足。用知母黄芩汤主之。
知母黄芩猪苓泽泻甘草肉桂羌活防风地黄上咀。水一钟半。姜三片。葱白三根煎服。
如右尺二脉。俱沉细不见。谓之血气而增损。腹中鸣。虚疼。前后心俱疼痛不已。常要人背上捶打。方得宁静。亦宜用木香化滞汤主之。
[卷下] 心要论断生男女脉法
假如二尺脉但浮大。更加呕逆。便断其妇三个月身孕。左尺脉浮大。断曰男。右尺脉浮大断曰女。
如尺脉及肝脉。实大有力。至数调匀。定是双男。
如左尺脉。一般浮实大。至数调定。断一男一女。
凡看脉时。务在澄心定虑。坐久详细诊之。万无一失。
如肝脉浮大而有力者。一个月孕也。
如右关二部脉实大而有力者。八九十月也。
如左关脉浮大而紧者。是足月也。看内。经脉诀内记断之。
如妇人身重。二关尺脉俱沉细者。知是过月之孕也。定断其妇满十二个月方生。
又有妇人身重。兼两尺脉俱沉伏者。其妇乃是血有余而气不足。其孕定至十五个月方生。定男女尺生篇。
[卷下] 易见看诊脉法
左三部手经为标法天。心属手少阴经。小肠属手太阳经。肝属足厥阴经。胆属足少阳经。肾属足少阴经。膀胱属足太阳经。
[卷下] 学诊脉息法
脉。属阴。脉者。血之道途也。息属阳。息者。气之呼吸也。脉不自动。气之使然。血气胜则胜。血气衰则衰。欲诊脉息。先调自己之气。然后取病患脉息。以候太过不及。知病浅深。或有作焉。停宁少顷方可与人诊之有病无病。早晚当与诊视。不专拘平旦也。
[卷下] 尺寸部位法
\图\01324.\寸关尺三部。从鱼次节际分定。以中指第二节。横纹为一寸。入为一尺。分寸为尺。分尺为寸。阴得寸内九分。阴奇数。阳得尺内一寸。阳耦数。寸口其尺。共一尺九分。像三才。阳出阴入。以关为界。人之短长疏密。下指但以高骨下节。关位前寸。关后尺。三阳从地长。故男关前为阳。关后为阴。男子阳多阴少。其脉在关下。故寸盛而尺弱。男不可以久泻。所以男得女脉为不足。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是经为本法。
右三部肺属手太阴经。大肠属手阳明经。脾属足太阴经。胃属足阳明经。命门属手厥阴经。三焦属手少阳经。
[卷下] 下指轻重法
凡诊脉须自寸口逐一部以中指头按之为法。初指下轻按得脉之者。乃胃脉也。更倍深下。按将至骨。方可缓缓放起指头。脏脉也。若浮中沉。三候六部皆然。故谓之三部九候也。或以数多为轻重。次第按者非也。脉有阴阳之法者。由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故五脏之脉。皆为气府为尺上关部见之而已。六部轻按得者。腑脉也。
属阳。次深按至中得之。乃胃脉。亦属阳。阳重按之深。属脏阴脉也。脾属土名中州。故其脉在中。此名阴阳之法。三阴从天生。故以女关前为阴。关后为阳。女子阴盛而阳微。其脉在关下。
故寸沉而尺盛女子不可久吐。所以女得男脉为有余。在左则左病。在右则右病。
\图\01325.\迟(一息三至。应指轻缓。)气血俱寒。瘕沉积。
浮(按之不足。举之有余。)阳实阴虚。
数(一息七至。去来促急。)阳盛阴虚。燥热烦满。浮短。喘满不利。
虚(迟大而软。按之而绵。)气血耗亡。夏伤暑。浮长。风眩癫疾。
实(举按有力。不迟不疾。)血气壅实。痛热带下。浮弦。痰饮发热。
缓(一息四至。去而带软。)湿流气壅。或痹或痛。浮滑。停饮宿食。
紧(软如细线。转动紧搏。)正气特弱。邪气作痛。浮紧。寒邪淋闭。
洪(来之至大。去之且长。)荣卫壅塞。热盛躁狂。浮数。大腑秘涩。
细(按举往来。其重如丝。)着湿凝涎。胫痰髓冷。浮缓。风湿不仁。
滑(起而有力。见源如珠。)痰敛呕吐。气逆不和。浮洪。阳经发热。
涩(三五不调。涩如削竹。)荣卫俱虚。或为湿痒。浮涩。积滞不消。
弦(如按琴弦。直气由绕。)或寒或热。拘急饮冷。浮弦。伤饮气促。
弱(轻软沉细。按之欲绝。)宿食不消。恶寒气满。代动而不来。复来更动。
结(来往急缓。时止更来。)痰饮积遏。迷闷病痛。代不损部位。随应即死。
促(去来急缓。时止即来。)脏热壅滞。痰饮不行。沉弱。虚劳客热。
芤(中软傍实。按无举有。)阳实阴虚。气奔失血。沉缓。重着不仁。
微(轻虚细软。若有若无。)荣卫不足。气痞虚寒。沉紧。不冷作痛。
动(胎肉如豆。动而不行。)虚荣惊悸。股痛肉挛。沉滑。涎饮秽逆。
伏(举之虽无。而骨乃得。)积聚痰癖。痞结不磨。沉细。体软无力。
长(过于本位。通流而长。)浑身壮热。坐卧不安。沉涩。积冷不禁。
短(举时有数。不及本位。)宿食不消。恶寒气满。沉濡。气怯自汗。
濡(轻轻而软。按之若无。)虚惫寒热。痹弱羸怯。沉迟。虚寒痛冷。
牢(浮按有力。按之即无。)着湿作肿。筋骨疼痛。沉实。瘀血癖积。
散(举按下时。散而无力。)淫邪脱泄。精血耗亡。沉微。荣卫耗亡。
革(沉伏实大。如按鼓皮。)邪气固结。真脱病危。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阴虚气滞血凝。
[卷下] 七表八里
〔心左寸部脉〕浮。则风湿热多疾。芤。吐血衄血。滑。气满吐逆。紧。头痛脑疼。实。脑热下痢。
弦。胸满气痛。洪。数。热闷。微。心腹寒痞。沉。气滞多痰。缓。皮肤不仁。涩。荣卫不足。迟。上焦寒。
伏。上焦有积。濡。虚怯少力多汗阳弱。众困力少。
〔肝左关部脉〕浮。则腹胀胃虚。芤。则四肢缓。滑。气目痛。实。则下痢。弦。目痛。紧。肠疼筋痛。
洪。胃中有积。微。胃寒气痞。沉。则内病气滞。缓。结腹内风。涩。血少目昏。迟。中焦寒痞。伏。中腕有积。
濡。气虚少力。弱。倦怠无力。
〔脾右关部脉〕浮。胃虚食不化。芤。肠中有瘀血。滑。胃逆不食。实。大小肠痢。弦。四肢拘急。
紧。心脾疼。洪。气滞难便。微。气痞疾。沉。气攻腰痛。缓。火脾毒风。涩。腹中逆冷肠鸣。迟。脾寒胃冷。伏。脾积气痛。濡。脾虚。弱。为脾劳。
〔肺右寸部脉〕浮大。感风受寒。芤。胸中有血。滑。气逆吐痰。实。则肠结。弦。身背拘急。紧。背膊痛。
洪。气满大热。微。气少力困倦。沉。为不治。缓。肺风不足。涩。则肺风。迟。则肺寒。伏。肺冷痰积。
濡。则肺气滞下痢。弱。则虚劳。
〔肾右尺部脉〕浮。耳鸣便秘。芤。积血小便赤。滑。下痢涩小便赤。实。小便难。弦。腹急。紧。腹下痛。洪。
小便难热。微。小腹积气。沉细。腹肺弱。缓。下焦风湿阴痒。涩。亦冷腹鸣。迟。下焦寒。伏。水谷不化。濡。发虚热恶寒。弱。骨节痿靡。
[卷下] 损至呼
脉。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名困。四呼一至曰命绝。
[卷下] 别贵贱
六脉轻清和滑者。姓名富贵寿康强。按之重浊兼粗涩。下贱愚蒙定不扬。
[卷下] 肝为脏·胆为腑
魂(象木。色青。春服。养筋。王候。绝秋。液泣。声呼。音角。味酸。性喧。气呼。不足悲。有余怒。平脉弦。贼脉浮。臭膻。死于庚辛。)
[卷下] 心为脏·肠为腑
神(象火。色赤。王夏绝冬。候舌养血。液汗。声唉。音征。味苦。性暑。气呵。不足忧。有余唉。平脉洪。贼脉沉。臭焦。死于壬癸。)
[卷下] 脾为脏·胃为腑
意(象土。色黄。王季。绝春。候唇。养肉。液声。涎歌。音宫。味甘。性静。气呼。不足利而少气。有余胀满。
平脉缓。贼脉弦。臭香。死于甲乙。)
[卷下] 肺为脏·肠为腑
魄(象金。色白。王秋。绝夏。液涕。声皮毛。候鼻。声哭。音商。味辛。性凉。气呻。不足则悲。有余喘嗽。平脉浮短。贼脉洪大。臭腥。死于丙丁。)
[卷下] 肾为脏·膀胱为腑
志(象水。色黑。王冬。绝季。候耳。养骨。液吐。声呻。音羽。味盐。性凛。气吸。不足厥。有余肠泄。)命门与三焦同肾(王脉沉。贼脉缓。臭腐。死于戊己。)
[卷下] 多至脉
脉一呼再至曰平和。三至一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困。六至曰绝命。
[卷下] 定二形
寸口多弦尺小弦。如此方知一丈夫。尺中涌涌寸家怯。借问还如是一姑。
[卷下] 明七诊法
一静其心。二忌外虑。三均呼吸。四轻清于皮肤间。按其腑脉。五微重指于肌肉间。求其胃脉。六沉指于骨上。取其脏脉也。七察病患息数之来。或以独迟独疾等。为七诊者非也。谓如以独热独疾。为二脉者。疾乃六至脉。其疾其数。
本自主热。岂得独疾独热为二候。迟脉本主寒。却言独寒独迟为异体。全非义理。今以灵枢经中七诊脉法。特为解注。
所谓释缚脱艰于后学人矣。忽左右手脉。大小有偏。男子左脉大。右脉小。则顺。左脉小。右脉大。为逆。
春肝琴弦似动条。夏脉枝蔓逐风摇。春弦。夏长。
秋细风高黄叶落。冬紧只缘阳气消。秋细。冬紧。
春心浮浮似羽毛。夏大看看日渐高。春浮。夏大。
秋洪遍野如流水。冬散还摧大墓牢。秋洪。冬散。
春脾初暖软绵绵。夏迟樱桃步向前。春缓。夏迟。
秋虚尺应泉下水。冬撒长流出九泉。秋虚。冬长。
春肺之脉正微微。夏短秋光火气低。春微。夏短。
秋浮金色然舒艳。冬涩入墓也无疑。秋浮。冬涩。
春肾濡弱水性旋。夏滑波涛浪近川。春弱。夏滑。
九秋沉伏洞迟歇。十月黄河彻底坚。
忽左右手脉。大小有偏者。女子右脉大。左脉小。为顺。右脉小。左脉大。为逆。脉如雀啄者(忽滴滴而不相连。)如屋漏者。(忽起时如数多也。)如虾游者。(时复起寻如不没。反又起也。)如鱼翔者。(如鱼不行而掉尾。又身动而尾动。反又动入。)如弹石者。(来去时压压而急也。)如解索者。(动而数而随散。次须却结也。)上见此六脉至十日死。
脉十动一止。一年。草枯时死。二十动一止。二年。桑椹赤时死。三十动一止。三年。谷雨时死。四十动一止。四年。春草盛时死。五十动一止。五年内死。若动数遇此脉者。安而寿长。无恙也。五十动不止者。为呼吸。为一息。肉得五至。闰以大息。生寿。
脉有气血之光。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散。则脉弱。气血平。
则脉缓。脉涩者。少血多气。脉滑者。少气多血。脉微细者。血气俱少。脉盛大者。血盛气反。但凡脉微不可吐。脉虚细者不可下人形盛脉细气。少不足以息者。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死。男子脉以弦长。
和滑为本。由胃脉壮实。资生脏腑之脉气。故寿无恙。如脉之来软弱无力者。为虚脉。紧牢有力者。为实。出此为虚。
入此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者为内实外虚邪气盛则实。精气脱则虚。凡人之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痢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也。其五实五虚者。皆死候也。五实者。乃五脏之实也。五虚者。乃五脏之虚也。五实之所属者。脉盛心也。皮热。肺也。腹胀。脾也。前后不通。肾也。心闷瞀。肝也。五虚之所属者。脉细。心也。皮寒。肺也。
气少。肝也。泄泻前后。肾也。饮食不入。脾也。此五实五虚之证也。既恶时。有生者何。虚者浆粥入胃。泄住而痢止。
则虚者活。实者身得汗。而胃膈宽。则实者生。平调病法也。
[卷下] 诊阴阳虚盛
凡脉数脉迟者。数为热。迟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浮之损小。沉之实大。名曰阳虚阴盛。阳虚者。轻手按之浮而损小。阴盛者。重手按之。沉而实大。名曰阳虚阴盛也。沉之损小。浮之实大。名曰阳盛阴虚也。阳盛者。轻手按之实大。阴虚者。重手按之而反损小。故曰阳盛阴虚也。
[卷下] 听声察脉
闻而知之者。谓之圣。盖五脏各有正声。声者。脏之音。中之守也。中盛则气腾。中虚则气弱。故脾应宫。其声慢而缓大。肺应商。其声促而清冷。肝应角。其声悲而和杂。心应征。其声雄而清明。肾应羽。其声长而细。此五脏之正声。得守者生也。其声促。是肺病。声雄。是心病。声慢。是脾病。声悲。是肝病。声沉。是肾病。声长。是大肠病。
声短。是小肠病。声迟。是胃病。声清。是胆病。声微。是膀胱病。声悲。是肝脾二脏相克声速微细。是胃膀胱相克声轻。是虚声细。是痢。声粗。是风。声短。是气战声实。是秘泻。涩声灼。是内病。声短迟是泄脱。声如从实。中言者。
气之涩也。宫乃复言者。气之夺。谵妄不避善恶。神之乱也。欲声言意相续者。阴阳失守也。故失守者死。
望而知之谓之神。盖五脏之色。视之则知其病之有无。五色者。气之先也。其色赤。如绵裹朱砂者生。如者死。
其色白。如白璧之泽者生。如垩者死。其色青。如苍泽者生。如蓝者死。其色黄。如绵裹雄黄者生。色如土者死。其色黑。如鸦羽者生。色如炭者死。五色昏欲先光彩荣润者寿。皆不欲枯燥也其面色青者。冷气作痛。青黑皆痛也。面色黄。
是劳。赤是热。白是脱血。黑是风。青白皆为寒。目若赤为热。眼眯红湿者。下虚上热。睛黄是劳。目白是冷。病患心绝者。则面赤者。死在一日。肝绝则面如蓝青色。眼眶陷入。死在三日。脾绝者。面黄如土。四肢肿起。九日死肺绝者。则面如白垩土。鼻入输。三日死。肾绝者。则面色黧黑。痿黄兼卒。呻吟四日死。筋绝者。爪甲黑。八日死。脉绝四体张。唇青毛发干。五日死。骨绝者。齿如热豆。一日死。凡脚跗肿。身体沉重。卒失尿溺。妄言错乱。怒问屎臭。
阴囊肿。口反张。爪甲黑。目直视。如此者皆死也。形之盛衰。得强者生失强者死。头乃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夺矣。背者。脑之府。背肿肩垂。形将坏矣。腰乃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仓廪不藏者。胃气不固也。水泉不禁者。
膀胱不闭也。无非失强之不可疗者。以表其形之衰惫矣。审形盛衰。诊妇人杂病。与男子同。
[卷下] 别识妇人脉式
凡室女。六脉实健者。乃未事人也。脉如绵软者。非室女也。妇人三十岁以前。尺脉微细者。血气败也。主血崩带下。忽然尺脉洪大而数者。败血或风劳。或关脉弦急者。主热。当用凉药和解安。凡寸脉洪大。尺脉微迟。是阴阳相反。
四肢沉重。百节酸痛。背腰拘急。亦主血脉不调。宜补血则安。寸部脉洪浮满指而数者。上热唇肿。宣博血海安。心部血海脉反大。两尺脉沉细而微。似有如无也。重大下脉。阳捣阴虚者。崩滑。轻肌大脉搏触于人。而重按虚软微弱者血崩。两尺脉三两息一至而微者。主堕胎也。忽然脉沉细者。乃漏胎也。血尽也。而胎损。左寸关两脉大。而尺脉浮涩者。
主血崩。脉沉而涩者。胎亦死也。如三部按之一息不至者。皆堕胎也。凡脉大而浮。洪者。有孕。脉见阴搏阳别者孕。
谓轻按脉至深则别。近于下按之。搏触人指逼逼近手。起指亦有力者。孕也。乃知阳施阴化。故法当有孕。大率少阴脉动甚者。孕也。谓少阴肾脉盛大。阳转阴搏。别无而动甚者。名曰动。非九道脉云动也。盖手少阴属心主血。足少阴属肾主精。曰精反会于其间乃主孕。若三部沉浮正等无病者亦孕。经云。脉动于产门者亦孕。谓法出尺脉外而动甚者。名曰动入产的也。谓诸阳为男。又左脉浮大是男。右尺脉疾数为女。左尺沉实为女。两尺俱疾数者。双胎也。两尺俱浮大生两男。两尺俱沉实生两女。又法令孕妇向前行。即于后呼。左回来者主男。右回来者主女也。妊孕脉法。并知日数。
诊关脉一动一止一月。二动一止两月。滑疾者三月。疾而不散五月。四动一止。八个月也。诊妇人孕脉紧弦者。易诞。
[卷下] 神镜玉柜金经枢要
诊脉常以平旦阳脉未动。阴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未调。血气未绝。端坐正平。乃可诊看有过之脉。
若怆悴之病者。即不拘平旦也。故切脉动静。而观精神。察五色。视五脏有余不足。六脉强弱。形之盛衰。以三五决死生之分。切谓诊切以搏按切其脉也。动谓脉有燥。有动而不调者。或太过或不及也。动则为脉急也。静谓根据顺本位。
以应四时之和气。无太过不及。静守常脉而不病者也。精明者。诊视病患左右目内皆明。明堂两清。面部内或见五色。
观形切脉。皆谓之也。诊视色脉者。五脏六腑血脉相应也。见青色肝脉应。见赤色心脉应。见黄色脾脉应。见黑色肾脉应。此色脉相应。然又察其病脉以相生者轻。而相克者甚。脉乱气见交泰者。死候也。是谓三五不调。色脉相交泰。推其病势急者可知矣。盖取五行之气色相生也。木火土金水也。木生火。火生土也。相克者金木土水火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也。盖脉者血之府也。血实则脉实。血虚则脉虚。长则气治。短则气痛。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血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所谓长脉者。脉气和滑而长。非谓太过而长。气和滑而长者。乃和畅之气也。根据顺四时旺气而不病者也。长则气治。而气理气治矣。短脉者气痛也。脉短促于指下。正气不长。故气病也。数则烦心者。脉数疾而又多至也。烦热者。火气动应于心。故烦痛也。大则心脉洪数。乃脉散大。是心火燥动之气。又加之脉大盛者。邪亦大盛故病进也。上盛则气高者。人脉上盛邪气益盛。故人气喘病也。下盛则气胀者。
人脉下盛。邪气亦下盛。故人腹胀气满也。代则气衰者。代谓脉停待而脉方来也。脉强盛满。大来气甚。脉迟故曰气衰。
脉甚迟也。故气衰胀满。亦病进也。进则危甚矣。脉细则血少。脉来细小。气亦细小也。故气羸乏而亦细小也。涩则心痛者。脉涩而真气不滑则于常经也。缓诸脉尽会于心。血气涩滞。故心气不足。则心痛矣脉之浮。芤。滑。实。弦。紧。
洪者。皆病在表。属阳也。主热重。热重者。盛为烦躁狂也。凉药冷服则瘥。重手按切见阴脉。名阴中阳病。必先寒后热。凉药温服则愈。更虚实补泄为准。脉之微。沉。缓。涩。迟。伏。濡。弱者。皆病在里。属阴脉也。重手按之阴脉也。名阴痛病。乃是中于阴寒多。则以温药热服而瘥。若手切得阴脉者。名曰阳中阴病。必先热而后寒。温凉药冷服而效。脉之洪。大。浮。数。紧。动。滑。实者。皆为阳脉。来之有力。则为阳实。无力则为阳虚。其沉细微涩迟伏。皆阴脉。来之有力则阴实。无力则阴虚。随病候诊之。实则泻。虚则补。阴阳证候损益治之。寒热治疗。脉证表里在阴阳。
兼于两寸口。左名人迎右名气口。兼以候之。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举此人迎气口。一经二部并过。但兼于此二处定之。稍浮沉迟数三部为则者。便定表里冷热也。左寸人迎。并至血脉之会荣血也右寸气口。卫气也。
冷。热。虚。实。沉。浮。根据至数定之。治疗万全。凡人身血脉。循环昼夜不息。有如流水。流水得风寒。则水结而不流。人中风寒。则血脉结涩而不行。水中风热。淖溢而受恶。血脉得风寒热。亦过溢而不调。和风寒冷热治疗不同。切须详审无失。绳墨无差者。治热当以寒。治寒当以热。乃正治之法。不失绳墨也。更新之意。更在详思精察矣。诊之理当端坐。听候其气正均平。乃可诊之。凡人一呼。脉再至。一吸脉再至。谓将不病患之气。应调此病患也。呼吸为一息。
共得四至。是脏腑气足。故合五九之数。四十五动。故一息之动间四至。乃平和之脉也。又须呼吸之间复一至者。名曰闰大之息。若合得五十度。阴阳方足。命曰呼吸五至。方得平和。又须不大不小。谓以应四时五气。命曰脉气俱无病也。
今人受远天真。可终百年。或有太小不均之息。是脉不和。是五脏亦不调矣。然署脉息浮沉定病。诊之若及之者。又多于五至平和之脉。是难经之脉。谓难平和。本经脉气之数。此即病脉。若诊前大后小。则病患头痛目痛眩。前小后大。
则背短气满。中热。迟则为寒。涩则中寒露冷气。紧则风寒伤骨。滑则为痰。迎为消。沉为温冷洞泄。缓为冷风之候迟为气塞胀满。浮为中风在表。伏则有水蓄聚。弦急为风热所盛。则气结于肠中。芤则失血下痢。洪大则阳热伏留。令人躁闷。动亦气血不利。微为气血虚乏。实则气满心腹胀。以前脉证。若在寸口脉见。其病在上主胸膺心肠。若在尺中脉见。
其病在下。主脐腹腰脚。但根据寒。热。虚。实。补。泻。无不中效也。若脉未及七至。又多于少至。其病则甚。须用意治疗。病防迁次。别有变动。缘五数既多。邪亦添深。故浮大昼加病。沉细夜加病甚。其候也若更及八至者。乃精气消。神气乱。必有散脱精神之候须切急治疗。又加至九至十至者。虽返魂灵丹。
亦难疗矣。人生于地。悬命于天。人之性命。莫非天赋天数也。病候虽疾。脉至过多。且须度命。用心治之。恐是邪气过盛。以滞天真。气乱不调。未可轻生至死。不与之疗。是为误矣。如脉有九至以上。更加之悬绝者。如物之悬断无根本。
将何以生。脉溢如涌者。如泉涌出之状。脉无入气亦无来往之状。亦乃天真尽而元气绝也。故人气亦绝矣。死矣。凡诊脉先观夫长短肥瘦。形气相得者病。形气损者危。而气尽死矣。形气既返。而脉又加之悬绝。形气俱病。见者立死。故人长脉亦长。人短脉亦短。人肥脉亦浓。人瘦脉亦急。此形气之相得也。脉之状者。犹人之有眉眼耳口鼻也。但肥瘦长短妍丑之不同也。令脉息亦然。浮沉迟数亦值人之长短肥瘦。性之缓急。而合于人形。见于指下者顺。反此者逆然人赖五行以生。而常为邪气所攻。若非须有误中他邪得病。易为治疗。谓形气相得。形气不相得而反者。谓人长脉短之类。
若得病必难拯治。此是人之气候先病也。未病者。不久当病。必为近于死者。切须畏怠蹲节。和气调神。匆更恣意不慎。
转耗天真。至于弗救。乃自取困顺耳。凡脉顺四时者。谓春弦夏洪。秋毛冬实。中有和气。软滑而长。乃是不病之人。
纵病易为治疗也。盖从和气而生也。用法方全。如气反脉运。形气相失者。乃不可治也。由形盛气虚。形虚气盛。故不可治也。凡人形气俱病。安妥者。不过期而死。安妥谓饮食且进期。是八节之气候诊脉治病。必先看其人之肥瘦。以调气之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故人形盛脉细。少气不足者危者。近于死也。犹有可治之理也。气不足而形盛故也。
言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必死。是形气俱不足。而脉反有余。故死矣。其形气相得者生。乃人形气肥瘦长短。气候相得故生也。三五不调者。病谓色脉交乱。而不调故也。上下寸关尺三部如参杂者。病甚也。三部脉左右手失。至不可数者死。是一呼一吸。脉来往十至以上。血生气故死也。大凡诊脉先断四时之脉。辨取太过不及。虚实冷热寒温。至数损益。
阴阳盛衰。五行相克。脏腑所属看之。以为大法。然后取其人之形神长短。气候虚实盛衰。性气高下。衣食老幼强弱。
但顺形神。四时五气。气候无过者生之本。及其形气。与五行克者危。病若过盛。而形气反逆克鬼贼脉。有悬绝者死不治矣。谓五虚五实。虽皆死证亦有生者何。盖浆粥入胃。泄注止而虚者乱。身得汗出。大小便利则实者乱。此有生也。不可见虚实病重。不急救治致其死。有生气者救之。三乱矣。大凡治病先看其病患之形肥瘦。候其气之盛衰。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急泻未利。急补缓补。皆疾病之紧慢。用法治之乃全矣。又经言先去血。然后调之去血者。缘人血脉为宗。
主血既瘀滞气。则不能流行。故必先去瘀血滞血。然后调和卫气。若瘀血在经脉之中。必终脉有肿毒。独异于常经也。
盒饭先决去恶血。然后调逆滞之气。无间大小新旧之病。以此为准。治之万全矣。若血在经络分内运动枢机斡旋之药去之。如血在脏腑。须于大小便泻泄去之。但血在上则忘者。病患言诈而多忘也。血在下则狂言。多急速者。便须调之。
虚则郑声。实则诚言。郑声者。郑重声散。不知高下也。诚语者。以其言语诚而多往。言必诚之事也。上皆病之虚实。若发言而有热。去血则用大黄地黄之类。若病既有寒。破去涩血。则用当归水蛭之类治疗速效矣且稳也。诸病之起。未有不因六气也。七情所感寒。暑。温。燥。热。怒。悲。思。忧。恐。惊。内外邪正。致生百病。风寒暑湿炎凉。证候各异于常脉。邪血未入。血脉脏腑。皆可汗可泻。可平可治。可吐可泄。可和可渗。可决可祛。若邪气深。故腠理传入六经。又加之用汤丸。其纯墨治疗无准。使大病又加传注者。则病传克则死。谓金木水火土相克也。仍别将证候脉息看详。
切从深浅缓急标本轻重治之。若见急病邪气。但从害命重处。先治之。更不问阴阳标本也。若体中有寒。则筋挛骨痛也。
治之以温。体中有热。则痿缓不收。瘫痪少力。治之以凉。更在仔细详之。凡人之国中病。便不如常者。则诊视脉证形体。恶风者伤风。怯寒者病寒。脉之浮紧皆中风。寒在表则可汗之。宜用温药。五积散散之。小寒之邪乃可温之。大寒之邪。可以热之。理中丸之类主之小逆者。可以和之。但身恶热者有热。脉洪数浮大皆中热也。从中风邪。更有轻重。
如大小续命汤之类加减主之。热在于表。热之解之。宜用凉药。小柴胡之类主之。小热之邪可以凉之。大热之邪。可以冷之。则用大柴胡之类。虚热虚烦。竹茹汤温胆汤之类补解之。或有逆者。可以橘皮人参生姜汤。凉温药。和之正之。
如病证有寒热。有伤于中。寒热也。先寒者为先中寒伤于阳经。此乃阴邪在阳经之理也。寒气盛。故先寒动也。先热者。
先中于热。阳邪在表。故热先发也。但从热从寒。辨证诊脉。表里先后治之。若病患脉浮而紧盛。恶寒身体头面痹。项强。四肢疼痛。腰脚皆疼。是太阳中邪。并可汗之。但脉紧实沉盛。或滞涩而头甚疼。体不恶寒。皆可治里。仍虚实且泄调顺。不拘于日数。当从急重而治也。宜详之若表和里病。下之温之便愈。里和表病。散之汗之立愈。但四肢温和。
只是头疼心腹胀满。脉又沉实或伏缓者。此是表和里满。病不可下。须守待五日方泻。缘其病在里急。宜逐去邪气。虑有变动。若出邪气。病不实时而愈。如脉浮或壮热。四肢烦痛。恶寒项强腰膝。此是表未和。里却无滞。不可下。下之必危。急宜解表发汗。更根据日数次第。看证候调治。必愈。脉或微不可吐脉虚细不可下。阴虚者其脉沉微。气弱者不可发汗。倘不根据证而妄行汗下者。医杀之也。当和之平之自然得效。令中病者。初得可吐可汗。可攻可泻。可平便愈。其有邪盛。或治疗无准。渐传固疾。则别证候。理之万全。令再引五脏病症。记候调治之法也。不治损误矣。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肝气实则怒病。重则目茫然无所见。耳无所闻。如人将捕而惊怖也。亦至喉咙气噎不利。前所论血。如血脉中。血满独异如常脉。诊左右有血可先去恶瘀之血。(在上则忘。在下强也。)然后调气脉矣。谓四时之脉。春肝合弦。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不长。胃气绝曰死。盖春弦脉。如平规之象也。(此语浮中沉三部也。使而体脉多者。盖中按不足。骨气少也。余脏仿此而推之。)脉见病证应太过之脉。令人善怒。忽忽眩冒。癫疾也。乃头也。
怒则肝气实也。不足者。谓不及中象也。又少如微弦之脉。却减下也。故来气不及于常也。令人胸痛引胁下。两胁弦满痛也。胁谓腋下连胁出。故肝病委胁也。夏心脉合洪。洪多胃气少。曰病。洪无胃气。曰死。心南方火也。王气如钧。
按之钩者。来疾而去。迟如中短之象。火气王主心。夏应中矩和气。洪大兼之滑利。其气正中如矩之象也。太过者。不和气也。过于本位洪大益盛。病在外。令人身热而虑痼。为浸淫热气也不及者。脉不根据中矩之象也。又却减下其数。亦不洪数。其和气不平正而少也。是来气不及。令人短心也。上见嗽唾。不为气泄。癖也。秋肺脉合毛。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肺者。西方金也。其脉浮。胃轻毛软虚。名曰浮而短。和平之气也。其气正中高下。如中衡之象也。正平象涩也。太过者。不和之气也。益盛于浮。浮盛而强虚轻。里坚者。是浮过也。令人逆气而背愠痛也。自背痛而愠愠气温也。不及者。应脉见轻虚而毛。又不减于常脉也。按之不应中衡之象。而轻虚也。气虚故为气弱也。人病喘而呼吸。少气而嗽上气。肺中声鸣也。冬脉者。肾也冬肾。合沉沉多胃气少。曰病。但沉无胃气。曰死。盖肾乃北方水也。冬之王气也。其脉应中权之象。权者。秤锤也。远于衡近于下也。沉者如石沉下。是和平而调气也。大过者。阳来以紧而不沉。又不象中权而沉营也。故此是不和之气。过甚也。令人解(音亦。素问尺脉缓涩谓之解。又病名。
善食而瘦谓之食。)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也。解者。四肢骨节疼痛。酸楚而难忍也不及者。其脉更沉下。不如中权。
是不和之气也。令人病心悬。肋中清。骨中痛小腹满。小便恋悬病者心愁。如饥饥。如拘悬。(如心肋中清者。季肋近外空软而动之处。当眇少。故肋中脊合。两肋虚。即中痛。)四时之王位。太过不及。病证脉候。在脾则为中央土也。寄王于四季王灌四傍。常于四季旺气同行。于旺和之和气。则不见太过不及也。脾为孤脏。独主四旁。如是病气。乃是脾盛。无病则脉不见形也。其脉来如水之流者。谓太过也。四季偏见。此气迟不如常经也。其病四肢不举。谓脾旺四肢也。不及者。如鸣之此为脾气不及。令人病九窍不通。名曰重强。病见五脏不和。故九窍不利也。其里强者。气重迭也。此立四时五气。并脾土。共五脉。外应旺气。太过不及。其五色精明。见轻病少。见重者病。大故也。脉交色乱。大小不定。至数跃者危。至数乱交者上如涌泉。下悬绝者。脉渐浮削。浮沉皆微者。无胃气亦死。皆病候之由。诊疗之法。当明此机枢之大要。至哉勿误。神镜玉柜经终。
[卷下] 癸丑运气
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中见少微。大运岁火不及气化运化。后天。太阴在上左少阳。右少阴。故地气上腾。
阴专其政。其政肃太阳在下。左厥阴。石阳明。故天气下降。阳气退辟。其令寂。大风时起。原野昏露。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上应镇星。其谷玄。用谷命大角之。寒化雨化胜复同。是谓和气化度也。阴凝于上寒积于下。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裸虫静。鳞虫育。是为岁物所宜羽虫耗。热毒不生。是谓地气所制。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有余吐之。利气之化也。民病亦从之。
其病寒温腹满。身慎愤肘肿。病逆寒厥拘急。是岁湿土在上寒水在下。土能制水。天气盈。地气虚。宜取化源。以平土气。益气岁气。无使邪食黄之谷。以令其食间气之谷。以保其精。岁宜以苦燥之湿之。甚者严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内渍。皮拆而水血交流。必赞其阳火令御。其寒运异寒湿燥湿热宜少。故药食之。宜其化上。若湿中寒温。下热。
〔初之气〕自壬子年大寒日巳初。至是岁春分日卯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火。角水火营运风不得位。地气迁寒。乃去春气正风乃来。生布万物以荣。民气条舒。风湿血溢。经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宜调厥阴之客。以辛补之理中汤四逆汤。以酸泻之。(大柴胡汤之类)以甘缓之。(桂。苓。甘露。竹叶。石膏汤之类是也。)岁谷宜。间谷宜稻。〔二之气〕自春分日卯正。至小满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微。火客气。少阳火中居其位。下司气化是谓灼化火。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湿属盛行。以咸补之。(五苓散也。)以甘泻之。(白虎汤。益元散之类。)以酸收之。
(建中汤之类。)岁谷宜。间谷宜豆。则热气不能为害。〔三之气〕自小满日寅初。至大暑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少微火客。气火绝中。土见火运。岁火当位。湿化郁之。天政而湿降。地气腾满雨。其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肘胸腹满。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四君子。桂枝甘露之类。)以苦泻之。(大柴胡。大小承气之类)以甘缓之。(平胃散之类。)岁谷宜。间谷宜麻。则湿气不能为害。〔四之气〕自大暑子正。至秋分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大宫土。客气少阳火。中见火运。气与运同位。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痞膈客气。晚暮蒸热。相搏。草木凝烟。湿化下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虚胀。甚则肘肿。宜治少阳之客。以咸补之。
(五苓散之类。)岁谷宜。间谷宜宣。则火气不能为害。是气也无犯司气之热。〔五之气〕自秋分亥初。至小雪日酉初。
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气阳明。金中见火。运气与位同。燥令已随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风及体。
君子周密。民病皮腠。以调阳明之客。以酸补之。(平胃建中汤之类。)以辛泻之。(麻黄汤。川芎石膏汤之类。)以苦泻之。(神芎丸。桔梗枳实汤之类。)岁谷宜。间谷宜禾黍。则燥气不能为害。〔终之气〕自小雪日酉正至大寒日未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大羽水。客气太阳。水中见火运。永当其位。而能胜火。寒火举。湿火化霜乃积。阴乃凝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患关节同。腰脚痛。寒湿持于气交而为疾也。宜调太阳之客。以苦补之。(黄连解毒汤之类。)以苦坚之。(大小柴胡汤。大小承气汤之类。)以咸泻之。(凉隔散。通圣散之类。)以辛润之。(小青龙汤。五积散之类。)岁谷宜。间谷宜稷。则寒气不能为害。
此六节之气。其气交之化。天气盛者。则为厥阴之复。地气盛者。则为太阴之复。各以其法治之。
逐年病日是司天。前进三辰为在泉。阳前阴后加人命。顺到司天起病源。
子午少阴君火心。丑未脾土太阴存。寅申相火少阳位。卯酉阳明只是金。
辰戌太阳居水位。巳亥肝木足厥阴。医师若会如此例。便是神仙生世尘。
日月治钤上太阳。日七月六各分张。便有日千看日月。以此相随作雁行。
甲日为头乙为二。丙三丁四请参详。以上规模皆效此。便知几证可寻方。
贪巨禄文廉武破。六十七证属中央。震离兑坎五十九。次第分为下太阳。
阳明卯酉属金水。四十四法五行藏。若属少阳只一证。太阴三证母身傍。
天地人分少阴证。□□□□□□□乾坤厥阴十九证。霍乱大证守心王。
日辰月巳太阳光。贪巳巨午禄至未。文申康酉武为戌。破军亥上正相当。
亥巽胸兑坎寅地。东方卯上居乡。阳明卯酉木先数。火龙土巳金马乡。
水位法方四十四。若至申中霍乱方。寅为劳复阳明证。少阴四号没底傍。
丑寅卯辰第一证。巳午未申第二章。酉戌亥子第一证。太阴为母合三堂。
子丑寅卯天字号。辰巳午未是人良。申酉戌亥传于地。少阴病证话行藏。
亥上起干厥阴证。至辰六位可推详。巳上起坤至于戌。干十坤九不须张。
仲景却来多少证。二百二十零三章。法分三百九十七。药有一百十二方。
内有五丸并八散。除却十一俱是阳。阳证一百一十六。阴病五十七篇章。
晓得阴阳活法例。为医天下自名扬。
[卷下] 灵枢经内分出节要
枢机运转。可兆生死。
注曰。脾胃者。是关格。亦号枢机也。故脾者。运水谷。滋荣四肢。胃者受纳水谷。营运百脉。流注于人迎气口。
三脉周流。十二经而复大会于胃也。乃脾胃之脉绝与不绝。则可以明其吉凶死生之兆矣。
春土气之绝者。三年仲秋之日死。
注曰。春脉不见长。只见弦紧者。土气衰。而胃脉将绝也。应肝属木。生数三。故得三年。至仲秋金旺应时。其人必死。何也。其病肝之疾形见左胁下。自仲秋间。金气旺动。至秋加呕逆。至秋变喘息气厥。至仲秋金气旺。木气绝。
故知死。
夏土气之绝者。二年仲冬之日死。
注曰夏脉不见大。只见浮洪者。土气衰。而胃将绝也。应在心属火。生数二。故得二年。仲冬水旺应时。其人必死。
何也。其病心之积形。见心胁间。自仲夏间动。至秋加喘息气急。至仲冬水气旺。火气灭。又土气绝。故知死。
秋土气之绝者。四年仲夏之日死。
注曰。秋脉不见细。只见毛涩者。土气变而胃脉将绝也。应肺属金。生数四。故得四年。至仲夏火旺应时。其人必死。何也。其病肺之积形。见右胁下。自仲秋间动。至仲夏间变。腹虚鸣喘逆呕吐。至仲夏火气旺。金气消。又土气绝。
故主死也。
冬土气之绝者。一年仲夏之日死。
注曰。冬脉不见弱。只见沉滑者。土气衰。而胃脉将绝也。应在肾为水。生数一。故得一年。至仲夏土旺应时。其人必死。何也。其肾积形。见在右胁后脊膂之间。动无定位自仲夏间动。至春和喘呼气逆。小腹胀满。夜梦鬼交。至仲夏土气旺。水气涸。又土气先绝。是故死也。
土寄旺于四季。至四仲而气先胜。
注曰。土气正位。寄旺四季。故每至四季之月。土气先胜胃。金木水火不可无土也。土寄中央。以湿土之气。滋荣万物。故有四时之旺。九天呈上。帝所居之位也。凡胃脉绝。而返应于仲夏死。何也。谓胃之胜土。居高位而克水也。
土主胃脉。当绝于冬。若仲冬之时。弱脉不见。至仲夏之时。火土相应子母同居。故至仲夏之时。土胜水绝。故知必死也。
春脉弦紧而毛。返见八缓而止者。九日死。
注曰。春脉应弦紧而长。不见长而见毛者。胃气将绝也。返见八缓而止者。至九日当死。何也。八者木数。九者金数。肝气自胜。胃气将绝。金又胜木。故九日死。
夏脉浮洪而滑。返见七涩而止者。六日死。
注曰。夏脉浮洪而大。不见大而见滑者。胃气将绝也。返见七涩而止者。至六日当死。何也七者火数。六者水数也。
心气自盛。胃气将绝也。水又胜火。故至六日死。
秋脉毛涩而钩。返见九细而止者。七日死。
注曰。秋脉应毛涩而细。不见细而见钩者。胃气将绝也。返见九细而止者。七日当死。何也。九者。金数也。七者。
火数也肺气自盛胃气将绝。火又胜金故七日死。
冬脉浮滑而缓。返见六洪而止者。五日死。
注曰。冬脉应沉滑而弱。不见弱不见缓者。胃气将绝也。返见六洪而止者。五日当死。何也。六者永数也。五者土数也。肾气自盛。胃气将绝也。土又胜水。故五日死。
病应四时。不见胃脉者不治。
注曰。凡十二经。十五络。八脉受客邪而生诸病。若应四时不见胃脉。土气绝。则无生气。当死。春弦紧而不长。
夏浮洪而不大。秋毛涩而不细。冬沉滑而不弱。此四时不见胃气之脉也。病者必死。故人以胃气为百脉之主也。
热门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