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阴阳清浊
【原文】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
【翻译】黄帝说:我听说人身上的十二经脉和自然界的十二经水相对应,十二经水的五色各不相同,而人的气血是一样的,那么怎么对应呢?
【原文】歧伯曰:人之血气苟能为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
【翻译】岐伯说:人的气血,假如能够如一,那么天下的人都成一样的了,哪里会有混乱的情况呢?
【原文】黄帝曰:余闻一人,非问天下之众。
【翻译】黄帝说:我问的是一个人的情况,而不是问普天下众人的情况。
【原文】歧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众,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
【翻译】岐伯说:一个人,体内有乱气,天下的众人,体内也都有乱气,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原文】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
【翻译】黄帝说:我想要了解人体内气的清浊是怎样的。
【原文】歧伯曰:受榖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翻译】岐伯说:人吃的谷物化生的胃气是浊气,呼吸的空气是清气。清气注于肺,浊气注于胃。水谷浊气中化生的清气,向上出于咽喉;清气中生出的浊气,就会下行。清气浊气互相干扰,升降失常,就叫做乱气。
【原文】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
【翻译】黄帝问:所谓阴清而阳浊,浊气之中有清气,清气之中有浊气,清气和浊气怎么来分别呢?
【原文】歧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翻译】岐伯说:清浊之气的大略区别为,清气上升注于肺,浊气下行走于胃。胃里的清气,向上出于口;肺里的浊气,向下注于经脉,内积于气海之中。
【原文】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独甚乎?
【翻译】黄帝问:各阳经都是浊气所积之处,哪条阳经浊气最甚呢?
【原文】歧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独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翻译】岐伯说:手太阳小肠经独受各阳经的浊气为甚,手太阴肺经独受各阴经的清气为甚,清气向上行于面部各窍,浊气向下行于诸经脉。所以,各阴经都接受清气,唯独足太阴脾经接受胃中水谷所化生的浊气。
【原文】黄帝曰:治之奈何?
【翻译】黄帝问:如何调治清浊气呢?
【原文】歧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之(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翻译】岐伯说:清气是滑利的,浊气是涩滞的,这是清浊气的属性。因此,刺阳经要深刺且留针;刺阴经要浅刺且急速出针;若清浊二气互相干扰,按常规调治。
热门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