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发狂
【纲】仲景曰。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目】张介宾曰。伤寒发狂。本阳明实热之病。然复有如狂症者。虽似狂而实非狂。此中虚实相反。最宜详辨。不可忽也。凡实热之狂。本属阳明。盖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邪传入胃腑。热结不解。因而发狂。内经脉解篇曰。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其恶火者。热甚也。
恶人者。以阳明厥则喘。则恶人也。其病甚。则弃衣登高。逾垣上屋。或数日不食。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盛则实。实则能登高也。弃衣而走。热甚于身也。妄言詈骂。不避亲疏而歌者。阳盛为邪也。又曰。阴不胜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又曰。邪入于阳则狂。是皆以阳明热邪。上乘心肺。
故令心志昏乱若此。此阳狂也。然伤寒病至发狂。是为邪热已极。使非峻逐火邪。则不能已。故但察其大便硬结。或腹满而坚。有可攻之症。则宜以大小承气。或凉膈散、六一顺气汤之类。下之可也。如无胀满实坚等症。而惟胃火致然者。则但以白虎汤、抽薪饮辈。泄其火邪自愈。
鳌按。此为水湿之病。其人胃本不虚。只因水气怫郁,郁极而发。奄者。忽也。言忽然而狂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而反下之。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如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不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结症也。
抵当汤主之。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忽自下。下者愈。其人不解者。
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气汤。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目】朱肱曰。发狂有二症。阳毒发狂。蓄血如狂。其外症与脉皆不同。病患烦躁。狂走妄言。
面赤咽痛。脉实潮热。独语如见鬼状。此阳毒也。病患无表症。不发寒热。唇燥。但欲漱水。不欲入咽。其脉微而沉。小腹硬满。小便反利。大便必黑。身黄发狂。此血证谛也。大抵伤寒当汗不汗。
热蓄在里。热化为血。其人喜忘而如狂。血上逆则喜忘。血下蓄则内争。甚则抵当汤丸。轻者桃仁承气汤、犀角地黄汤。须取尽黑物为效。
血热蓄在膀胱。若用抵当汤。更须仔细。审其有无表症。若有蓄血症。而外不解。亦未可便用抵当。宜桂枝汤解外。缘热在膀胱太阳经也。
张兼善曰。狂之所起。皆由阳盛。内经曰。阴不胜其阳。脉流薄疾。并乃狂也。又曰。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喑。难经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脉经曰。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病源曰。阳邪并于阳则狂。阴邪并于阴则癫。即诸经之狂。为阳盛也明矣。伤寒热毒在胃。并于心脏。使神不宁而志不定。遂发狂也。其或狂言目反直视。又为肾绝。汗出辄复热。狂言不能食。又若失志。
死。若此。则非药所及。
张介宾曰。如狂症。本非实热。发狂症。亦有轻重。如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及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如狂二条。以太阳热邪不解。随经入腑。但未至发狂。故曰如狂。此以热搏血分。
蓄聚下焦。故宜下也。近见伤寒家。则别有如狂之症。古人未及言者。盖或由失志而病。其病在心也。
或由悲忧而病。其病在肺也。或由失精而病。其病在肾也。或由劳倦思虑而病。其病在肝脾也。此其本病已伤于内。而寒邪复感于外。则病必随邪而起矣。其症如狂。亦所谓虚狂也。而虚狂症。则外无黄赤之色。刚暴之气。内无胸腹之结。滑实之脉。虽或不时躁烦。而禁之则止。口多妄诞。而声息不壮。或眼见虚空。或惊惶不定。察其上。则口无焦渴。察其下。则便无硬结。是皆精气受伤。
神魂失守之症。此与阳极为狂如冰炭。而时医不察。但见错乱。便谓阳狂。妄行攻泻。必致杀人。凡治此者。须辨阴阳。其有虚而挟邪者。邪在阳分。补中益气汤等。邪在阴分。补阴益气煎等。虚而无邪者。在阳分。四君、八珍、十全大补等。在阴分。四物、六味、左归饮、一阴煎等。阴虚挟火者。加减一阴煎。方治之宜。大略如此。而变症之异。则有言不能传者。能知意在言表。则知所未言矣。
凡身有微热。或面赤戴阳。或烦躁不宁。欲坐卧泥水中。然脉则微弱无力。此阴症似阳也。名为阴躁。盖以阳虚于下。则气不归原。故浮散于上。而发躁如狂。速当温补其下。命门暖。则火有所归。而病当自愈。若误用寒凉之药。则必死矣。
陈士铎曰。伤寒发狂。至登高弃衣詈骂。去生远矣。仲景以竹叶石膏汤救之。妙矣。盖阳明之火最大。非大剂白虎不救。世人往往畏用。特小其剂。如何能救。故用石膏必须三四两或七八两一剂。火势始能稍退。狂亦可少止。然石膏性猛。恐损胃气。必兼人参为妙。我更有一方。用白虎汤之半。而另加药味。方名祛热生胃汤。石膏、元参、麦冬各三两。茯苓一两。人参、车前各五钱。
知母三钱。水煎。此方石膏、知母泻胃火。人参生胃气。元参去浮游之火。麦冬生肺阴。茯苓、车前。引火下行于膀胱。从小便出。且火盛必渴。渴必多饮水。用此二味以分湿。则水流而火自随水以散。方中泻火。又不伤气。似胜于白虎。一剂狂定。二剂渴减半。三剂渴止。火亦息。正不用四剂也。
凡有火热发狂。或汗如雨。口渴舌燥。或生芒剌者。此方投之立效。断不至死也。
鳌按。此四条。皆本太阳经症。但首条。误下热入。阳极扰阴。血燥而蓄于中。血病则知觉昏昧而发狂。所谓表病传里者。二条。亦病在燥血内结。皆属下后热入于里者。三条。血气皆重。故用桃仁承气以攻其里之结血。此则由于未下者。四条。喜忘乃发狂之根也。故虽未及发狂字。而亦当次入款内。
四条。虽皆太阳症。然至热结。则传入阳明矣。即如喜忘一症。当其喜忘时。尚属太阳。
迨阳明既病。而究其根由。因知前此太阳病时。已有喜忘之病情也。
【纲】仲景曰。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目】黄仲理曰。又有火邪发惊狂者。医以火于卧床下。或周身用火逼劫汗出。或熨而成火邪。
其人烦躁惊狂。起卧不安。仲景主方外。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亦可。
凡灸及烧针后症似火劫者。兼用劫法治之。金匮风引汤尤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更捷。
陶华曰。伤寒热毒。由胃并心。遂使神不宁。志不定。故发狂。始则少卧不饥。妄语妄笑。甚则登高弃衣。越垣上屋。皆由独阳亢极。热毒所致。非大下不止。亦有当汗不汗。瘀热在里。下焦蓄血如狂者。未至竟狂耳。
难经。重阳者狂。即阳毒。脉洪大。或数实。狂言错语。烦躁干呕。面赤咽痛。潮热发斑。或下利黄赤。阳毒升麻汤、黄芩汤。时行热病。发狂。黑奴丸。经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如狂而血下者。愈也。血症如狂。脉微身黄。唇燥漱水。无寒热。小腹满。小便不利。大便黑。犀角地黄汤。甚者桃仁承气汤、抵当丸。取下黑物为效。
热门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