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六 怔忡健忘动悸门(附论) 怔忡健忘动悸门(附论)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原病式》曰∶夫怔忡为病,躁扰动烦热,扰乱而不宁,火之体也。甚于外则肢体躁扰,甚于内则神志躁动,返覆颠倒。惟烦心不得眠,或以烦心呕哕,而为胃冷心痰者,非也。故烦心心痛,腹空热王,而发得食,热退而减也。或逆气动躁者,由水衰火旺,而犹火之动也,故心胸躁动,谓之怔忪,此心血不足也。盖心主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主,血富则心主自安矣。多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又思所爱触事,不意真血虚耗,心主失辅,渐成怔忡。怔忡不已,变生诸证。舌强恍惚,善忧悲,少颜色,皆心病之候。《难经》云∶损其心者益其荣,法当专补真血。血若富,心主有辅,无不愈者。又有风寒暑湿,闭塞诸经,令人怔忡。又有七情过伤,加以协饮所致,遂成五饮停蓄,堙塞中脘,亦令人怔忡。当随其证,施以治法。且如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皆主于心脾二经。盖心之官则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虑过矣。伤于心则血耗散,神不守舍;伤于脾则胃气衰惫,而虑愈深。二者皆令人事则卒然而遂忘也。盖心主血,因血少不能养其真脏,或停饮而气郁以生痰,气既滞,脾不得舒,是病皆由此作。然治之法,必须养其心血,理其脾土,凝神定志之剂以调理。亦当以幽闲之处,安乐之中,使其绝于忧虑,远其六淫七情,如此日渐安矣。且夫惊悸即动悸也。动之为病,惕然而惊,悸之为病,心下怯怯,如人所捕,皆心虚胆怯之所致也,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心事安逸,胆气不怯,决断思虑得其所矣。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

惊悸不已,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皆心虚胆怯之候也。人之所主心,心之所养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气之所肇端也。曰惊曰悸,其可无辞乎?惊者恐怖之谓,悸者怔忡之谓。心虚而郁痰,则或闻大声,目击异物,遇险临危,触事丧志,心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状,是则为惊,即动悸也。此则心虚而伤肾水,则胸中渗漉,虚气流动,水即去,心火恶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状,是则为悸。惊者去之,豁痰定惊之剂,悸者去之,逐水消饮之剂,所谓扶虚不过温养心血,和平心气而已。若一概以刚燥用工,或者心火自炎,反助风热之证,可不慎乎?且前人析为怔忡健忘惊悸三证,名异病同,此立方之法,俾后之学人,当循规守矩,体前人之心,斯须之间,不可造次,致伤人命,反此实医之过欤。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