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门(附论)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诸方论痰饮为病,有因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停留,结成痰者;有胃气虚弱,不能营运水谷成痰者;有因酒后饮水,停滞于脾胃成痰者;有风寒湿入脾,相搏成痰者。此证之始,所感不同,难以类举。且人之脾胃,为仓廪以纳谷,因脾弱不能营运,致气血失于滋养,故不周流。气道壅涩,中焦不能腐谷,遂且停滞。或有喜怒哀乐之过情,饮食起居之不节,湿热内蕴,风寒外搏,皆为痰饮,变则为寒为热,为喘为嗽,为呕吐,为反背,为肿满,为眩晕,为风痫,为嗳气,为吞酸,为嘈杂,为痞膈,为疼痛,为怔忡,此皆痰之为病。

《内经》有云∶从脾胃湿土,大过为积饮。痞膈与饮发于中者数条,末有痰之名也。自张仲景分饮名有四∶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后人续增留饮,谓之五饮。一曰悬饮者,饮水流于胁下,咳嗽引痛。二曰溢饮者,饮水流于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三曰支饮者,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四曰痰饮者,其人素虚,肠间沥沥有声;五曰留饮者,背恶寒,或短气而渴,四支历节疼痛,胁下满,引缺盆,咳嗽转甚。庞安常云∶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诚哉斯言。且如头风眉棱角疼,累以风药不效,投以痰药收功。如患眼赤羞明而痛,与之凉药勿瘳,用之痰剂获愈。凡此证以脉理推之,至朱丹溪各分其因,以施吐利燥润,温散升降,消导动达,开软提补之方法而治之,最得其当。刘张又论痰饮,其文乱一也。东垣云∶脾土上应于天,亦属湿化。经以水谷津液不行,即停聚而为痰饮也。是以五痰之分,言其湿热相乘,如湿在心经为之热痰,结而如胶,其色红;湿在肝经为之风痰,其色青如沫;湿在脾经为之湿痰,湿久而热,其色黄;湿在肺经为之气痰,其色白,咯出如米粒;湿在肾经为之寒痰,其色黑如唾。由此言之,岁气淫邪,乘于脾胃,津液不布,积为痰饮也,亦必从其所乘之气兼化而为五痰也。且如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诊其脉偏弦为饮,浮而滑亦为痰。治法或下或汗,或温或利,莫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气顺流通,痰饮自下,临病诊视,在乎详审。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