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暑门(附论) 暑证通治方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驱暑和中,通用。

香薷(四钱)白扁豆厚朴(姜制,各一钱半)白茯苓(二钱)甘草(炙,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驱暑和中,除烦止渴。

香薷(三钱)缩砂(二钱)草果仁干葛(各一钱半)乌梅肉白扁豆甘草(炙,各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治老人虚人,伏暑烦躁,引饮无度,恶心疲倦,服凉药不得者。

草果仁(五钱)附子橘红甘草(炙,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七片,煎至一盅,去渣,沉冷旋旋服,不拘时候。

解暑毒,止霍乱。

香薷厚朴(姜制,各二钱)茯苓(一钱半)甘草(半钱)陈皮良姜(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入盐些少,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闷,或头痛恶心,并皆治之。

硝石硫黄(各等分)

上为末,银器属性武火炒令鹅黄色,再碾细,用糯米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新汲水送下,不拘时服。

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色,心神恍惚。一方加辰砂,名辰泽泻(二钱半)肉桂(一两)赤茯苓白术猪苓(各一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不拘时服。

治中暑伏热,烦渴引饮,呕哕恶心,头目昏眩。

枇杷叶(去毛,炙)厚朴(姜制)陈皮丁香(各半两)白茅根麦门冬(去心)

干木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生姜汤或冷水调下,不拘时服。

治伏暑引饮,脾胃不和。

半夏(醋煮,一斤)甘草(生用)茯苓(去皮,各半斤)

上为细末,用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每服五十丸,热汤下,不拘时服。

治伏暑引饮过度,肚腹膨胀,霍乱吐泻,皆治。

肉桂(半两)白茯苓(去皮)白术猪苓滑石(碾,各二钱)寒水石(碾)甘草(炙)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入蜜些少,热汤冷水任调下。

治冒暑伏热,霍乱吐泻,小便不利,头目昏眩。

泽泻白茯苓白术(各五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灯心十茎,煎一盅,不拘时服。

清暑气,和脾胃。

香薷人参陈皮白术黄白扁豆甘草(炙)厚朴木瓜茯苓(去皮,各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冷水任调下,不拘时服。

治大人小儿伏热吐泻,虚烦闷乱。

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甘草(炙)紫苏泽泻香薷半夏曲白扁豆乌梅肉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红枣一个,煎至一盅,食前服。

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胃脘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并皆治之。

缩砂半夏(汤洗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参(去芦)赤茯苓(去皮)藿香(去土)白扁豆(姜制)香薷厚朴(姜制)木瓜(各一钱)甘草(炙,半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红枣一个,煎一盅,不拘时服。

治绞肠痧,痛不可忍,辗转在地,或起或仆,其肠绞结在腹,此是中毒之深,须臾令人死。

上用盐一两,热汤调灌病患口中,盐气到腹,其痛即定。

治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

石膏(半两)麦门冬(去心)人参(去芦,各二钱)甘草(炙,半钱)半夏(汤洗七次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青竹叶十四片,粳米一撮,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治伏暑伤冷,霍乱转筋,心腹撮痛,四肢厥冷。

香薷(三钱)厚朴(姜制)黄连(各二钱)

上先将厚朴黄连二味,同生姜四钱,一处捣细于银石器内,慢火同炒令紫色,取起入香薷,入水一盏,酒一盏,煎八分,去渣用瓷器盛于新汲水中,沉令极冷服。如中暑搐搦,内加羌活二钱。寻常感暑燥渴,吐泻不甚重者,方中可去黄连,只加白扁豆二钱,微炒,锉煎,如前法服之。如炒煮药,莫犯铜铁器。

治伏暑,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心神恍惚。

辰砂(三钱)滑石(六两)甘草(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不拘时,白沸汤调下。

治伏暑,引饮躁渴,过食生冷成霍乱。

良姜附子(炮,去皮脐)甘草(炙)檀香(各二钱)干姜(炮,一钱)丁香(三分)

上咀,作二帖,用水二盅,煎至一盅,去滓贮瓶中,沉井中,待冷服之。

治中暑恶心,头疼烦躁,生津止渴。

紫苏叶(拣净,五两)乌梅肉(切炒,二两)甘草(生,三分)桂心(去粗皮,半两)香薷(拣净,半两)生姜(切,焙干,一分)木瓜(干者二两,如生,去皮穣,切焙)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细嚼,热水送下。

治中暑烦渴。

甘草(三两半,炙)肉桂(去粗皮,一两)干姜(炮,一两)紫苏叶(半两)乌梅肉(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冷水调下,沸汤调服,亦得。

治冒暑伏热,心膈燥闷,饮水过度,不知人事,及霍乱作泻作渴,咳血吐血,小便下血,头旋目晕。

五倍子(一作五味子,二两)乌梅(去仁,二两)甘草(炙,一两半)飞罗面(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新汲水调下一服即愈,亦解诸毒物,虽平日不饮冷者服之,亦有奇效。一方加诃子肉,滴水为丸,谓之龙涎丸,仍以末调下。翟公巽参政易名濯热饮子,水为丸,弹子大,阴干细嚼,水送下。

治伤寒后伏暑,烦热不安,及烦热虚劳。

地骨皮(去木,二两)防风(去芦,一两)甘草(炙,半两)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远温服。

上用不蛀皂角,不计多少,刮去黑皮,烧烟欲尽,用盆合于地上,周回勿令透烟,每用皂角灰一两,用甘草末六钱和匀,每服一钱,新汲水调下,气虚人温浆水调下。昏迷不省,不过两服,吴内翰备急用皂角五斤,去皮弦,炙焦存性,甘草五两,盖中暑人痰塞关窍,皂角能疏利去痰故也。一方用米饮下。

上用上等重罗细面,以姜汁及水和成饼子曝干,却碾末收之,每服二三钱,新汲水调服。

治大人小儿伤暑伏热,燥渴瞀闷,头目昏眩,胸膈烦满,呕哕恶心,口苦舌干,肢体困倦,不思饮食,或发霍乱,吐利转筋,并宜服之。

香薷(去根,一两)紫苏(去粗梗)干木瓜藿香叶(洗去砂土)茯神(去木,各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每两作三十丸,每服一丸至二丸,细嚼,温汤下,或新汲水化下,亦得,小儿每服半丸,不拘时候。

治冒暑,解烦渴。

乌梅肉(四两)甘草青盐干木瓜白茯苓檀香(各一两)麝香(二钱半)

上除麝香别研,余并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三十丸,每服一丸含化,或新汲水温水嚼下,不拘时候。一方有人参。

治证同前。

川百药煎(三两)人参(二钱)麦门冬乌梅肉白梅肉干葛甘草(各半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含化,夏月出行,一丸可度一日。

治伤暑烦躁发渴,口苦舌干,头痛恶心,不思饮食,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及治血痢,妇人热血崩。

青皮(去白)赤芍药黄连(去须)地榆(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冷水调下。如蓄热而气血妄行,加甘草等分。一方将水调服,治血痢,水一盏煎服。

治伏暑,下血如久痢。崇宁二年,自太府出为发运,夏及秋患痢两月,一日一夜三四十次,然血多白少,名医皆曰此痢也,闻泗州青阳镇李中和助教善医,即遣人召之。中和至看脉,即曰此非痢也,始甚怒之,徐叩之,李曰∶血多白少,小便涩少,即非痢。其言中余之病,心已神之,乃是旧因伏暑,小便转导入大腑,由心经而过,遂化为血,大小便下,故其状似痢而非痢也,但令大小便各归本脏即安。

通草木通(各半两)泽泻(一分)竹茹(二钱少用,老人减半)

上锉如大米粒,或为细末,就锉时即每服秤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细末,即每服之皆安,故记传久。

治伏暑,或吐或泻,有效。

黄连(一斤,净)陈仓米(二升,水二碗拌湿)

上于锅内如罨饭法,米熟为度,晾干为末,以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饭汤下,不以时。

解暑毒。

檀香(一钱)杏仁(去皮,二钱半)乌梅肉(二两)紫苏叶(一两)茴香(三钱半)百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非时含化。

治中热,五心烦躁,霍乱呕吐,口干烦渴,津液不通。

白梅(二十九个)檀香(三两)甘草(四两)盐(五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生姜五片,青竹叶七片,粳米百粒,水煎服。

治暑病呕恶,每遇夏月,不进饮食,疲倦少力,见日色则头目昏痛,恶心多睡贯众黄连(去须)甘草(微炙)吴茱萸(汤洗七次)白茯苓(去皮)

以上五味,并生用各半两。上咀,平分二服,每服用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滓放冷,候日午时,先取香熟甜瓜一枚,切去皮,作十二片,先嚼瓜一片,呷药一二呷送下,了再如前嚼瓜一片,呷药一二呷,看吃得几片,以药汁尽为度,不损脾胃,不动脏腑,须是觉大烦时服之。

止渴生津。

蜡梅花末干姜末甘草末枇杷叶末百药煎末乌梅绞肉(以上各一两)蜡(五两)

上先熔蜡开,投蜜二两,和上拌药末,捣二三百下,丸如鸡头实大,夏月长途,一日含化一丸,妙。

上取蒜一瓣生嚼,以新水送下,或不能嚼,水研灌之,立可效。热死人切勿便与冷水及卧冷地,正如冻死人,须先与冷水,若遽近火即死。一法行路死人,惟得置日中,或令近火,以热汤灌之即活。一方以烂蒜嚼三两瓣,温水送下。

上用香附子,臼中捣去皮,入姜汁炒香为末,入砂糖,丸如龙眼大,先呷麻油少许,次嚼药,冷水送下,当时便觉清凉。

治伏暑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兼治伤寒阴阳不分,疑二之间,最宜服此。

泽泻(三钱)猪苓(二钱)茯苓(二钱)白术(二钱)桂心(一钱)人参(一钱半)柴渴甚去桂,加五味子、黄连各二钱。

上咀,每服七钱,水一盅半,灯心二十茎,煎一盅,食远服。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