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痉柔痉项背强第三十二 刚痉柔痉篇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不恶寒者,名刚痉。此条之文.旧与下名柔痉条之文相错。
此文宜为“不恶寒”,误为“恶寒”,下条宜为“恶寒”,误为“不恶寒”。明其为如此,因此条文中所云之“反恶寒”,与上“无汗”之义不合。因无汗当恶寒,不当云“反”故也。又《脉经》及《千金》本,其下条“名柔痉”句下,均有“旧注云:一云恶寒,恶寒为柔痉”。则不恶寒者,必为刚痉也明矣。此必是今本之传钞者,误将此文之“不”字,钞入下条,致下条多一“不”字,此条少一“不”字,遂与旧本乖异,而文义理法,亦因之以不安。今即据此互易正之。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恶寒者,名柔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者,为痉。
太阳病,热,发其汗,一本“发”字在“热”字上,非。因致痉。刚痉。
痉病,发其汗已,其脉浛浛如蛇,一云“其脉沧大”。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复弦者,必痉。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刚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孪急,其人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柔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几几,强貌。古代玉几、雕几、漆几,其制皆两端上卷,故以其形容背反张之貌也。
在此本《伊尹汤液经》中,“栝蒌”有时作“栝楼”)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苦寒桂枝三两,辛温芍药三两,苦辛甘草二两,甘平生姜三两,辛温大枣十二枚,甘平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太阳病,发热,其脉沉而细者,为痉,为难治,葛根汤主之。“葛根汤主之”句当在前条“欲作刚痉”句下,大误。详审之,当在此条下,今移正之。
痉脉,按之筑筑而弦,直上下行。此与下条,论刚痉脉象。
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其汗。必拘急。
痉病,有灸疮,难疗。
热门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