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马云:首篇悉举诸痛。以为问答。故名篇。吴据新校正。改作卒痛。

必有验于人  国语楚语。楚右尹子革曰。民。天之生也。知天必知民矣。

必有厌于己  张云:厌。足也。高云:厌。弃也。弃其非。而从其是也。简按张注为是。

要数极  简按玉版论要篇云。至数之要。迫近以微。

明明也  宋本无一明字。志高依此。简按考王注意。宋本近是。

如发蒙解惑  宋本。如。作而。简按蒙。同。刺节真邪论。二曰发。礼记仲尼燕居。昭然若发矣。又东方朔七谏。幸君之发。汉扬雄传。发廓然。窦融传。旷若发。(晋顾恺之作启记。朱子有易学启蒙。)诗毛传。有眸子而无见。曰。王充论衡云。人未学问曰。者。竹木之类也。并可以证。王注未允。

稽迟  说文。稽。留止也。

缩  熊音。。贝员反。不伸也。

绌急  释音。绌。丁骨切。张云:绌。屈曲也。简按广韵。绌。竹律切。音。荀子非相篇。缓急嬴绌。注。犹言伸屈也。

炅  熊音。古惠反。烟出貌。唐椿原病集云。灵。音翎。

小热貌。内经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脉外。引小络而痛。得灵则痛止。注云:灵。热也。考篇韵中。炅。明也。

与热无干。查有灵。是小热貌。恐传写者。误灵为炅。未审是否。宜当考读。(考字典。炅。唐韵。古迥切。音颖。说文。见也。广韵。光也。灵。广韵。郎丁切。音灵。字类。小热貌。正字通。俗灵字。)简按熊唐并误。高云:炅。同。热也。(集韵。。俱永切。音憬。炎蒸也。字汇。居永切。)通雅云。灵素之炅。当与热同。此说为得。

而不可按也  滑云:此当作痛甚不休也。

膜原之下  简按王注疟论云。募原。谓膈膜之原系。与此注异。

挟脊之脉  张云:挟脊者。足太阳经也。其最深者。则伏冲伏膂之脉。故按之不能及其处。志云:伏冲之脉也。深者。谓邪客于挟脊之冲脉则深。在于腹之冲脉。则浮于外而浅矣。简按冲脉有浮沉之别。见于灵五音五味篇。志注义长矣。

起于关元  马云:按骨空论云。冲脉起于气冲。今曰关元者。盖任脉当脐中而上行。冲脉挟脐两旁而上冲。则本起于气冲。而与任脉并行。故谓之起于关元。亦可也。张云:关元。任脉穴。在脐下三寸。冲脉起于胞中。(出五音五味篇。)即关元也。

因之  吴云:气从之也。

喘动应手  马云:发喘而动。则应手而痛也。志云:人迎气口。喘急应手也。简按王吴张并不释。

盖此指腹中筑动而言。灵百病始生篇云。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是也。喘。或是与通。音软。说文。动也。马志注恐非也。

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滑云:以上十三字。不知何所指。简按高本。此十三字。移于第四对。故按之痛止之下。文脉贯通。极是。

在下相引  吴作上下相引。非也。

小肠膜原之间  简按上文云。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张云:膜。筋膜也。原。肓之原也。肠胃之间。膜原之下。皆有空虚之处。以原为肓之原。恐误。百病始生篇云。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又云:着于肠胃之募原。太阴阳明论云。脾与胃以膜相连。盖脏腑之间。有膜而相遮隔。有系而相连接。此即膜原也。故王注疟论云。膈膜之原系。马注始生篇云。肠胃之外。膜原之间者。即皮里膜外也。此说近是。

大经  志云:脏腑之大络也。简按百病始生篇云。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离合真邪论云。反乱大经。皆其义也。

宿昔而成积矣  志云:宿昔。稽留久也。高云:匪朝伊芳夕。故痛于宿昔。汪昂云。按此即今之小肠气也。

厥逆上泄  吴云:上泄。吐涌也。涌逆既甚。阴气必竭。

阴气竭阳气未入  马云:阴经之气竭。卫气不得入。故寒气壅滞。高云:阴气竭于内。阳气虚于外。

不能即入于阴。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间则阴气竭而得复。阳气未入而得反。乍剧乍苏则生矣。

不得成聚  张云:水谷不得停留。志云:不成积聚。而后泄腹痛也。简按王注为是。

热气留于小肠  吴云:此明腹痛而闭不通者。简按本篇。叙腹痛一十四条。属热者止一条。余皆属寒。

王氏证治准绳有说。当参考。又史载之方。举每证。附以脉候及治方。文繁不录。宜参。

固尽有部  简按吴改固作面。泥矣。

视其五色  马云:按灵枢五色篇第四节。义与此同。

飧泄  简按甲乙。太素。作食而气逆。然经脉篇。肝所主病。呕逆飧泄。未必改字。

肺布叶举  志云:肺脏布大。而肺叶上举。简按此据全注。今从之。

上焦不通荣卫不散  吴云:二不字。非也。

精却  吴云:却。却步之却。退也。

故气不行矣  新校正。不。作下。考上文。作下为是。吴亦从之。马则云。作下行者。不知经脉之行故也。张亦引本神篇。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而证之。并难凭矣。

气不行  新校正引甲乙。似是。吴云:气。荣卫表气也。亦通。

外内皆越  马云:人有劳役。则气动而喘息。其汗必出于外。夫喘则内气越。汗出则外气越。故以之而耗散也。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