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马云:末有故得之气厥也。则凡寒热相移。皆气逆使然。故名篇。吴同。

肾移寒于肝  肝字。诸家据新校正。改作脾。今从之。

痈肿少气  吴云:寒毒移于骨肉之间。壅塞营卫。或先肿后痛。或先痛后肿。皆曰痈肿。少气者。

肾以阴气吸纳。

今肾之阴气移。而并于脾。则肾之阴气微矣。无以吸纳。故少气。张云:肾中寒气。移于脾者。乃为痈肿。凡痈毒之病。寒热皆能为之。热者为阳毒。寒者为阴毒。盖脾主肌肉。得寒则气聚而坚。坚而不散。则为肿为痈也。一曰。痈者。壅也。肾以寒水之气。反传所胜。侵侮脾土。故壅为浮肿。其义尤通。少气者。寒盛则阳虚于下。阳虚则无以化气也。简按张注后说。义为明晰。悬壅。作悬痈。(甲乙)及孟子痈疽(韩非作雍。)

之类。古假借通用颇多。马志及高。并仍王注。为痈疽之义。不可从。

隔中  灵邪气脏腑病形篇云。隔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

肺消  张云:心火不足。则不能温养肺金。肺气不温。则不能行化津液。故饮虽一。而溲则倍之。夫肺者。水之母也。水去多。则肺气从而索矣。故曰肺消。门户失守。本元日竭。故死不能治。王氏注云云。愚谓火烁于内者。又安得饮一而溲二。此注似为未妥。简按方出于圣济总录五十八卷。

涌水  张云:涌。同。涌水者。水自下而上。如泉之涌也。水者。阴气也。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肺移寒于肾。则阳气不化于下。阳气不化。则水泛为邪。而客于大肠。以大肠为肺之合也。汪昂云。痈肿狂膈肺消之症。多属火热。而经文俱云移寒。若作热解。则下文又有移热一段。诸注随证训释。或言热。或言寒。

语虽不一。义实难移。窃谓移寒。寒字。当作受病之始。言如隔塞。多属热结。若云膈症。间有寒膈痈肿。间有寒疡。而属热者。多与狂颠肺消。均当作寒久变热解。于义始通。若下文移肾涌水。则始终均属阴寒也。简按汪昂盖不见张注。故有此等说。恐未免附会。涌水方。具圣济总录七十九卷。

濯濯  灵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

膈消  马云:一说。膈证肺消。当为二病。张云:膈上焦烦。饮水多而善消也。上文言肺消者因于寒。此言膈消者因于热。可见消有阴阳二证。不可不辨。李氏兰室秘藏云。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经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是也。简按李以为上消渴。是。膈消方。具于圣济总录四十九卷。

柔  简按柔者。阴之义。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太阳病。发热汗出。

不恶寒者。名曰柔。成无己注。字。乃痉之误。盖肺属太阴。肾属少阴。肺移热于肾而发痉。故曰柔痉。

活人书云。柔痉。又云阴痉。是也。马张依王注云:柔谓筋纵而无力也。说文。痉。劲急也。筋纵无力。何得云痉。于理太乖。吴云:柔。多汗也。亦误。

肠死  张云:肾移热于脾者。阴火上炎也。邪热在下。真阴必亏。故传为虚损。肾本水脏。而挟热侮脾。故名肠。下利脓血。阴虚反克。则水土俱败。故死。

胞移热于膀胱  楼云。胞。谓女子之胞也。吴云:胞。阴胞也。在男则为精室。在女则为血室。张同。简按精室无所考。当从楼说。王履溯洄集云。膀胱固为津液之腑。又有胞居膀胱之中。程序医彀云。胞。

本胞胎之胞。履错认为尿脬之脬。却乃牵合而傅会。以膀胱联而为一。若有热何待于移。移者。由他脏移至之谓。是语相矛盾矣。张五味篇注。亦辨履之误。当考。(胞义。详于五脏别论。)

口麇  麇。诸本作麋。简按古通用。(盐铁论。麇鬲。论衡。麇烂。并麋同。)然宋本以下。并作麋。当改。志云:小肠之下。名曰阑门。济泌别汁。渗入膀胱。膀胱反移热于小肠。是以鬲肠不能下渗。湿热之气。反随经上逆。而口为之麋烂矣。圣济总录云。热气厥逆。膀胱移热于小肠。胃之水谷。不得传输于下。故鬲塞不便。上则令口生疮而糜烂也。大抵心胃壅热。则必熏蒸于上。不可概用傅药。当求其本而治之。方具于一百十七卷。

瘕  张云:小肠之热下行。则移于大肠。热结不散。则或气或血。留聚于曲折之处。是为瘕。

简按颜氏家训曰。宓。伏。。古来通字。方具于圣济总录第五十卷。(瘕。详于大奇论注。)

为沉  马云:伏瘕。则沉其中也。吴云:为隐伏秘匿之瘕。极其痛苦奔注。如火之灼。痛止则如不病之平人。为患深沉。不易求也。张同。志云:沉痔也。邪气脏腑篇曰。肾脉微涩为沉痔。曰沉者。抑上古之省文。或简脱耶。诸家注释。皆以沉为伏瘕沉滞。按经文用二为字。是系二证。不可并作一证论。高本。沉下有痔字。注云:痔字简脱。今补。火热下行。而为沉痔。简按据二为字。志高似是。汪昂云。沉。疝字之误。

非也。儒门事亲云。夫妇人月事沉滞。数月不行。肌肉不减。内经曰:是名为瘕为沉也。沉者。月事沉滞不行也。急宜服桃仁承气东加当归。大作剂料服。不过三服立愈。

善食而瘦  甲乙。瘦。作溲。非也。

食亦  甲乙。作食。入。作又。在字下。简按亦。易也。即跛易痿易狂易之易。虽善食而不肥。

与平常变易。故曰食易。张云:虽食亦病而瘦。所以谓之食亦。高同。此训为助字之亦。乃非名病之义。千金方云。食多身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盖晦。不见之义。即食也。(字义详见于平人气象论。)

楼氏纲目云。食者。谓食移易而过。不生肌肤。亦易饥也。东垣云。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也。方具于圣济总录四十七卷。

辛鼻渊  吴良。脑受其热。故令中辛辣。鼻液如渊之流。无止息也。简按玉篇。。鼻茎也。

释名。。鞍也。偃折如鞍也。图翼云。。音遏。鼻梁亦名下极。即山根也。沈子禄云。俗呼为鼻根。或作。(蹙。见史蔡泽传。)高云:两辛。鼻两旁曰。非也。千金方云。夫鼻洞者。浊下不止。传为鼽瞢瞑目。故得之气厥。盖鼻洞者。鼻液洞下不止之义。即鼻渊也。张氏医通云。鼻渊鼻鼽。当分寒热。若涕脓而臭者为渊。属热。清凉之药散之。若涕清而不臭者为鼽。属虚寒。辛温之剂调之。

衄  甲乙。。作。(广韵。。目赤也。)释音。。莫结切。简按王注汗血。见说文。吴云。鼻中出血。谓之衄。盛者为衄。微者为。未详所据。圣济总录云。在鼻为衄。在汗空为。此误读王注。以污为汗也。太疏。

故得之气厥也  简按王以降诸家。以为结总一篇之义。然涌水癃溺血瘕食亦。恐不得之气厥。乃谓辛鼻渊衄瞑目而已。全本并此篇于厥论。其名篇以气厥者。王所改定。知此非总结之文也。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