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二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木部中品

桑根白皮

味甘,寒,无毒。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疮。采无时。出土上者杀人。续断、麻子、桂心为之使。叶,主除寒热,出汗。汁解蜈蚣毒。桑耳,味甘,有毒。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积聚,阴痛,阴阳寒热,无子,疗月水不调。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不饥。其金色者,治癖饮积聚,腹痛,金疮。一名桑菌,一名木麦蜀本麦作夋诠荀切。

五木耳,名檽音软,益气不饥,轻身强志。生犍为山谷。六月多雨时采,即暴干。

《图经》曰:桑根白皮,《本经》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采无时。不可用出土上者,用东行根益佳。或云:木白皮亦可用。初采得,以铜刀剥去上粗#1皮,取其里白切焙干。其皮中青涎,勿使刮去,药力都在其上。恶铁及铅,不可近之。桑叶以夏秋再生者为上,霜后采之。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殊胜。桑耳,一名桑黄。有黄熟陈白者,又有金色者,皆可用,碎切,酒煎,主带下。其实椹,有白、黑二种,暴干。皆主变白发。皮上白鲜,花亦名桑花,状似地钱。刀削取炒干,以止衄、吐血等。其柴烧灰淋汁,医家亦多用之。桑上有虫,主暴心痛,金疮肉生不足。皮中白汁主小儿口疮,、傅之便愈。又以涂金刃所伤燥痛,须臾血止,更剥白皮裹之,令汁得入疮中,良。冬月用根皮皆验。白皮作线,以缝金疮肠出者,更以热鸡血涂上。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便愈。《仙经》云:一切仙药,不得桑煎不服。出《抱朴子》本方。

陶隐居云:东行桑根乃易得,而江边多出土,不可轻信。桑耳断谷方云:木檽,又呼为桑上寄生,此云五木耳。而不显四者是何木。按老桑树,生燥耳。有黄者、赤白者,又多雨时,亦生软湿者。人采以作菹,皆无复药用。

陈藏器云:桑叶汁,主霍乱腹痛吐下。冬月用干者浓煮服之,研取白汁合金疮,又主小儿吻疮。细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风及宿血。叶桠者名鸡桑,最堪入用。椹,利五脏、关节,通血气。久服不饥。多收暴干。捣末蜜和为丸。每日服六十丸,变白不老。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桑白皮,使,平。能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桑耳,使。一名桑巨#2,又名桑黄。味甘、辛,无毒。能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痃癖,兼疗伏血,下赤血。

孟诜云:桑根白皮煮汁饮,利五脏。又入散用,下一切风气,水气。又桑叶炙煎饮,止渴,如茶法。

《日华子》云:桑白皮,温。调中下气,益五脏,消痰止渴,利大小便#3,开胃下食,杀腹脏虫,止霍乱吐泻,此即山桑根皮。又云:桑耳,温,微毒。止肠风泻血,妇人心腹痛。

雷公曰:凡使,六#4年已上向东畔嫩根,采得后,铜刀剥上面黄薄皮一重,只取第二重白嫩青涎者,于槐砧上用铜刀剉了,焙令干。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药力。此药恶铁并铅也。

《圣惠方》:治大风,头面髭发脱落。以桑柴灰热汤淋取汁,洗头面。以大豆水研取浆,解泽灰味,弥佳。次,用熟水,入绿豆面濯之,取净。不过十度良。三日一沐头,一日一洗面。

《外台秘要方》:治偏风及一切风。桑树枝剉一大升,用今年新嫩枝,以水一大斗,煎取二大升。夏用井中一沉,恐酢坏。每日服一盏,空心服尽。又煎服,终身不患偏风。若预防风,能服一大升佳。又方:五痔,以桑耳作羹,空心下饭饱食之,日三食之。待孔卒痛如乌啄,取大小豆各一升,合捣作两囊蒸之,及热更互坐之,即瘥。

《千金方》:治口疮白漫漫。取桑树汁,先以发拭口,次以汁傅之。

《肘后方》:治人少小鼻衄,小劳辄出。桑耳无多少,熬令焦,捣末。每衄发,以杏人#5塞鼻,数度即可。

《葛氏方》:卒小便多,消渴。入地三尺取桑根,剥取白皮,炙令黄黑,剉,以水煮之令浓,随意饮之,亦可内少米,勿入盐。又方:产后下血不止,炙桑白皮煮水饮之。

《梅师方》: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取东引花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又方:治金疮止痛。取桑柴灰研傅疮上,佳。

《经验方》: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鲜。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净刮上黄皮,剉细,入糯米四两,焙干。一处捣为末。每服米饮调下一二钱。

《经验后方》:治肺毒疮如大风疾。绿云散:桑叶好者,净洗,熟蒸一宿后,日干为末。水调二钱#6。

《广济#7方》:治泻血不止。桑耳一大两,熬令黑,水一大升三合,煎取六大合,去滓。空心分温三服。

《钱相公方》:治蜈蚣及蜘蛛毒。取桑白皮汁傅之,效。

《子母秘录方》:治落胎下血不止。以桑木中蝎虫烧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

《仙方》:桑椹熟时,收之日干。为末,蜜丸桐子大。空心酒服四十丸,长服之,良。

《衍义》曰:桑根白皮条中言桑之用稍备,然独遗乌椹,桑之精英尽在于此。采摘,微研,以布滤去滓,石器中熬成稀膏,量多少入蜜,再熬成稠膏,贮瓷器中。每抄一二钱,食后、夜卧,以沸汤点服。治服金石发热渴,生精神,及小肠热,性微凉。

竹叶

竹叶,?音谨味苦,平、大寒,无毒。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除烦热,风痉,喉痹,呕吐。根,作汤,益气止渴,补虚下气,消毒。汁,主风痓。实,通神明,轻身益气。生益州。淡竹叶,味辛,平,大寒。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沥,大寒。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皮筎,微寒。主呕啘,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苦竹叶及沥,疗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竹笋《蜀本》作诸笋,味甘,无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可久服。

《图经》曰:?竹、淡竹、苦竹,《本经》并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竹之类甚多,而入药者惟此三种,人多不能尽别。谨按《竹谱》,?字音斤,其竹坚而促节,体圆而质劲,皮#8白如霜,大者宜刺船,细者可为笛。然今之刺船者#9多用桂竹。作笛者有一种,亦不名?竹。苦竹亦有二种:一种出江西及闽中,本极粗大,笋味甚苦,不可啖;一种出江浙,近地亦时有,肉厚而叶长阔,笋微有苦味,俗呼甜苦笋,食品所最贵者,亦不闻入药用。淡竹肉薄,节间有粉,南人以烧竹沥者,医家只用此一品,与《竹谱》所说大同小异。竹实今不复用。

陶隐居云:竹类甚多,此前一条云是?竹,次用淡竹、苦竹尔。又一种薄壳者,名甘竹叶,最胜。又有实中竹、篁竹,并以笋为佳,于药无用。凡取竹沥,惟用淡竹、苦竹、?竹尔。竹实出蓝田,江东乃有花而无实,而顷来斑斑有实,状如小麦,堪可为饭。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淡竹叶,味甘,无毒。主吐血,热毒风,压丹石毒,主消渴。竹烧沥治卒中风,失音不语,苦者治眼赤。又云:青竹筎,使,味甘。能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日华子》云:淡竹并根,味甘,冷,无毒。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旋并怀妊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茎叶同用。又云:苦竹,味苦,冷,无毒。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烦热,发汗,治中风失音。作沥,功用与淡竹同。

孟诜云:笋,寒。主逆气,除烦热,又动气发冷症,不可多食。越有芦及箭笋,新者稍可食,陈者不可食。其淡竹及中母笋虽美,然发背闷脚气。

《外台秘要方》:疗凡脱折折骨诸疮肿者,慎不可当风及多自扇,若中风则发痓,口噤杀人。若已中风,觉颈强,身中急束者,急服此方,竹沥饮二三升。若已口噤者,以物强开,内之。忌冷饮食及酒。竹沥卒烦难得,可合十许束并烧中央#10承取,投之可活。

《千金方》:治时气五六日,心神烦躁不解。用竹沥半盏,新水半盏,相和令匀。非时服。

《孙真人食忌方》:卒得恶疮不识者,烧苦竹叶和鸡子黄傅。

《食医心镜》云:理心烦#11闷,益气力,止渴。苦笋熟煮,任性食之。又苦竹笋主消渴,利水道,下气,理风热短#12气。取蒸煮食之。又?竹#13笋,主消渴,风热,益气力,发气眼,蒸煮炒任食。

《简要济众方》:头疮。大笋壳叶烧为灰,量疮大小,用灰调生油傅,入少腻粉佳。

《产书》云:治妊娠误#14有失坠,忽推筑着疼痛。新青竹筎二合,好酒一升,煮筎三五沸,分三度服。

《衍义》竹叶,凡诸竹与笋,性皆微寒,故知叶其用一致。《本经》不言笋及苦竹性,若#15取沥作油,亦不必强择也。张仲景竹叶汤,用淡竹笋,难化,不益脾。邻家一小儿,方二岁,偶失照管,壮热、喘粗、不食、多睡、仰头、呻吟、微呕逆、瞑目、多惊,凡三五日,医作慢惊治之;治不对病,不愈。忽然其母误将有巴豆食药作惊药,化五丸如麻子大,灌之。良久,大吐。有物噎于#16中,乳媪以指摘出之,约长三寸,粗如小指,乃三日前临阶曝者干箭笋。是夜诸证皆定,次日但以和气药调治,遂安。其难化也如此。《经》曰:问而知之者谓之工。小儿不能问,故为难治,医者当审谨也。

吴茱萸

味辛,温、大热,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根,杀三虫。根白皮,杀蛲虫,治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女子经产余血,疗白癣。一名藙。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九月九日采,阴干。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石英。

《图经》吴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今处处有之,江浙、蜀汉尤多。

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厚,紫色。三月开花红紫色。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成熟则探紫。九月九日采,阴干。《风土记》俗尚九月九日谓为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又《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故世人每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耳。世传茱萸气好上,言其冲膈,不为服食之药也。张仲景治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吴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大两,人参一两,以水五升,煎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干呕吐涎沫而头痛者亦主之。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吴茱萸,味苦、辛,大热,有毒。能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可愈,疗遍身?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削皮能疗漆疮,主中恶,腹中刺痛,下痢不禁,治寸白虫。

孟诜云:茱萸,主心痛,下气,除呕逆,脏冷。又皮止齿痛。又患风瘙痒痛者。取茱萸一升,清酒五升,和煮,取一升半去滓,以汁暖洗。中贼风口偏不能语者。取茱萸一升,清酒一升,和煮四五沸。冷服#17之半升,日三服,得少汗瘥。谨按杀鬼疰气。又开目者不堪食。又鱼骨在人腹中刺痛,煮一盏汁服之止。又骨在肉中不出者,嚼封之,骨当烂出。脚气冲心,可和生姜汁饮之,甚良。

雷公云:凡使,先去叶、核并杂物了,用大盆一口,使盐水洗一百转,自然无涎,日干,任入丸散中用。修事十两,用盐二两,研作末,投东流水四斗中,分作一百度洗,别有大效。若用醋煮,即先沸醋三十余沸,后入茱萸,待醋尽,晒干。每用十两,使醋一镒为度。

《圣惠方》:治阴毒伤寒,四肢逆冷,宜熨。以茱萸一升,酒和匀湿,绢袋一只盛,蒸令极热,熨脚心,候气通畅,匀暖即停熨。累用验。

《外台秘要方》:《集验》熨症法:茱萸三升碎之,以酒和煮熟,布裹熨症上。冷更炒,更番用之。症移走,逐熨之,候消乃止也。又方:治痈疽发背及发乳房。茱萸一升,捣之,以苦酒和,贴病上。

《千金方》:治寸白虫。茱萸根洗去土四两,切,以水、酒各一升,渍一宿。平旦分再服。凡茱萸皆用细根,东北阴者良。若稍大如指已上者,皆不任用。

《千金翼方》:产后虚羸,盗汗,时啬啬恶寒。茱萸一鸡子大,以酒三升,渍半日,煮服。

《肘后方》:治中风不能语。豉、茱萸各一升,水五升,煮取二升,稍稍服之。

《经验方》:治脾元气发歇痛不可忍者。茱萸一两,桃人一两,和炒令茱萸焦黑后,去茱萸,取桃人去皮尖,研细,葱白三茎,煨熟,以酒浸,温分三日以。

《经验后方》:补水气药。赤茱萸二两,米醋煮烂,细研为膏,丸如梧桐子大,椒汤下七丸,空心。

《兵部手集方》:治醋心,每醋气上攻如醉#18醋。茱萸一合,水三盏,煎七分,顿服。纵浓亦强服。

《杨氏产乳方》:疗中恶心痛。吴茱萸五合,以酒三升,煮三沸,分三服。

《衍义》曰:吴茱萸,须深汤中浸去苦烈汁,凡六七过,始可用。今文与注及注中药法皆不言,亦漏落也。此物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槟榔

味辛,温,无毒。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伏尸,疗寸白。生南海。

《图经》曰:槟榔,生南海。今岭外州郡皆有之。大如桄榔,而高五七丈,正直无枝,皮似青桐,节如桂竹。叶生木巅,大如楣头,又似甘蕉叶。其实作房,从叶中出,傍有刺若棘针,重迭其下。一房数百实,如鸡子状,皆有皮壳。肉满壳中,正白。味苦涩,得扶留藤与瓦屋子灰同咀嚼之,则柔滑而甘美。岭南人啖之以当果实。其俗云:南方地温,不食此无以祛瘴疠。此有三四种,有小而味甘者,名山槟榔。有大而味涩核亦大者,名猪槟榔。最小者名蒳子。其功用不说有别。又云:尖长而紫文者名槟,圆而矮者名榔,槟力小,榔力大。今医家不复细分,但取作鸡心状、存坐正稳心不虚、破之作锦文者为佳。其大腹,与槟榔相似,但茎、叶、根、干小异,并皮收之,谓之大腹槟榔。或云:槟榔难得真者,今货者多大腹也。

陶隐居云:此有三四种。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广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涩。核亦有大者,名猪槟榔。作药皆用之。又小者,南人名蒳子,俗人呼为槟榔孙,亦可食。

《唐本》注云:槟榔生者极大,停数日便烂。今入北来者,皆先灰汁煮熟,仍火熏使干,始堪停。其中仁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道。傅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生交州、爱州及昆仑。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白槟榔,君,味甘,大寒。能主宣利五脏六腑拥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

《海药》云:陶弘景云:向阳曰槟榔,向阴曰大腹。味涩,温,无毒。主贲豚诸气,不消#19。《脚气论》云:以沙牛尿一盏,磨一枚,空心暖服,治脚气壅毒,水肿浮气。

雷公云:凡使,取好存坐稳、心坚文如流水,碎破内文如锦文者妙。半白半黑并心虚者,不入药用。凡使须别槟与榔,头圆身形矮毗者是榔,身形大紫文粗者是槟。槟力小,榔力大。欲使先以刀刮去底,细切。勿经火,恐无力效。若熟使,不如不用。

《圣惠方》:治胎动腰痛抢心,或有血下。用一两为末,非时水煮葱白浓汁,调下一钱匕。

《外台秘要方》:若脚气,非冷非热,老人、弱人胀满者。槟榔仁为末,以槟榔壳汁或茶饮、或豉汁中调服方寸匕,甚利。

《经验方》:治金疮。白槟榔、黄连少许为末,傅之即瘥。

《梅师方》:治酸心。槟榔四两,橘皮二两,细捣为散。空心生蜜汤下方寸匕。

《孙真人食忌方》:治呕吐。以白槟榔一颗,煨,橘皮十分,炙为末。水一盏,煎半盏服。

《简要济众方》:治诸虫在脏腑久不差。槟榔#20半两,炮,捣为末。每服一钱至二钱,葱、蜜煎汤调下,空心服。又方:治脚气冲心。白槟榔一个,鸡心大者为末,童子小便、生姜汁、温酒共半盏调,作一服。

《广利方》:治脚气冲心腹,闷乱不识人。白槟榔子二分,为末。分三贴,空心暖小便五大合调服,日再服。

《御药院方》:治痰涎。槟榔为末,白汤点一钱。

《衍义》曰:槟榔,二书所说甚详。今人又取尖长者入药,言其快锐速效。屡尝试之,果如其说。

栀子

味苦,寒、大寒,无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鼻白癞,赤癞疮疡,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一名木丹,一名越桃。生南阳川谷。九月采实,暴干。

《图经》曰:栀子,生南阳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说即西域詹匐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仁深红。九月采实,暴干。南方人竞种以售利。《货殖传》云:卮茜千石,亦比千乘之家。言获利之博也。此亦有两三种,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桃也。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佳。其大而长者,乃作染色。又谓之伏尸栀子,不堪入药用。张仲景《伤寒论》及古今诸名医治发黄,皆用栀子、茵蔯、香豉、甘草等四物作汤饮。又治大病起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汤,并小利而愈。其方极多,不可悉载。

陶隐居云:解玉支毒。处处有。亦两三种小异,以七棱者为良。经霜乃取之,今皆入染用。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山栀子,杀?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病。

雷公云:凡使,勿用颗大者,号曰伏尸栀子,无力。须要如雀脑,并须长有九路赤色者上。凡使,先去皮、须了,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食疗》云:治下鲜血。栀子仁烧灰,水和一钱匕,服之,量其大小多少服之。

《千金方》:治火疮未起。栀子仁灰,麻油和封之,厚乃佳。已成疮,烧白糖灰粉之燥,即瘥。

《肘后方》: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若转筋。烧栀子二七枚研末,熟水调服。

《梅师方》: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物发动。以三十枚擘,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服。又方:治热病新瘥,早起及多食复发。以十枚,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温服。卧令微汗,若食不消,加大黄三两。又方:治伤寒瘥后交接发动,因欲死,眼不开,不能语。栀子三十枚,水三升,煎取一升,服。

《胜金方》:治妇人临产痢。不限多少烧灰,细末。空心熟水调一匙头,甚者不过五服。

《孙尚方#21》:治伤寒下痢后更烦,按之心下软者,虚烦也。栀子十四枚,擘破,豉四合,二味以水四升,煎栀子取二升半,内豉更煎取一升,去滓,分再服,得吐余勿服,呕有痈脓者不可服,呕脓尽乃愈。

《衍义》曰:栀子,仲景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22,心中懊憹,栀子豉汤治之。虚,故不用大黄,有寒毒故也。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张仲景《伤寒论》已着。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去皮山栀子火炮、大黄、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二钱匕,服之无不效。

紫矿骐驎竭

味甘、咸,平,有小毒。主五脏邪气,带下,止痛,破积血,金疮生肉,与骐驎竭二物大同小异。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紫矿,无毒。治驴马蹄漏,可熔补。又云:骐驎竭,暖,无毒。得密陀僧良。治一切恶疮疥癣,久不合者傅此药,性急亦不可多使,却引脓。

《图经》曰:骐驎竭,旧不载所生州土,今出南蕃诸国及广州。木高数丈,婆娑可爱。叶似樱桃而有三角。其脂泪从木中流出,滴下如胶饴状,久而坚凝乃成竭,赤作血色,故谓之血竭。采无时。其味咸而气腥者,是海母血,不可用。真竭微咸而甘,作栀子气味。旧说与紫矿大都相似,而别是一物,功力亦殊。今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紫矿出真腊国,国人呼为勒佉。亦出波斯国。木高丈许,枝干繁郁,叶似橘柚,冬不凋落。三月花开,不结子。每有雾露微雨沾濡其枝条,则为紫矿。

雷公云:骐驎竭,凡使勿用海母血,真似骐驎竭,只是味咸并腥气。其骐驎竭,味微咸、甘,似栀子气是也。欲使,先研作粉重筛过,临使,安于丸散或膏中,任使用,勿与众药同捣,化作飞尘也。

《圣惠方》:产后血晕不知人及狂语。骐驎竭一两,细研为末,非时温酒调二钱匕。

《广利方》:治金疮血不止兼痛,骐驎竭末傅之,立止。

《衍义》曰:紫矿,如糖霜结于细枝上,累累然,紫黑色,研破则红。今人用造绵烟脂,迩来亦难得。

龙脑香及膏香

味辛、苦,微寒一云温、平,无毒。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出婆律国。形似白松脂,作杉木气,明净者善。久经风日或如雀屎者不佳。云合糯一作粳米炭、相思子贮之则不耗。膏主耳聋。

《图经》曰:龙脑香,出婆律国,今惟南海番舶贾客货之。相传云:其木高七八丈,大可六七尺围,如积年杉木状,旁生枝,叶正圆而背白,结实如豆蔻,皮有甲错,香即木中脂。似白松脂,作杉木气。膏乃根下清液耳,亦谓之婆律膏。段成式《酉阳杂俎》说:此木有肥瘦,瘦者出龙脑香,其香在木心。波斯断其木剪取之。肥者出婆律膏,于木端流出,斫木作坎而承之。两说大同而小异。今海南龙脑,多用火煏成片,其中亦容杂伪。入药惟贵生者,状若梅花瓣,甚佳也。

《唐本》注云:树形似杉木。言婆律膏,是树根下清脂。龙脑,是根中干脂。子似豆蔻,皮有甲错#23,香似龙脑。味辛。尤下恶气,消食散胀满,香人口。旧云出婆律国。药以国为名,即杉脂也。江南有杉木,未经试。或方土无脂,犹甘蕉无实。唐本先附。

《经验方》:治急中风,目暝牙噤,无门下药者。以中指点散子揩齿三二十,揩大牙左右,其口自开。如得下药,龙脑、天南星等分为末,钵内研,自五月五日午时合出者,只用一字至半钱,名开关散。

《经验后方》:治时疾,发豌豆疮及赤疮子未透,心烦狂躁,气喘妄语,或见鬼神,龙脑一钱,细研,旋滴猪心血,和丸如鸡头肉大。每服一丸,紫草汤下,心神便定得睡#24,疮复发透,依常将息取安。

《衍义》曰:龙脑条中,与《图经》所说名#25未尽。此物大通利关膈热塞,其清香为百药之先,大人、小儿风涎闭壅及暴得中#26热,甚济用。然非常服之药,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于茶尔#27相宜,多则掩茶气味,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西方抹罗短咤国,在南印度境,有羯布罗香。干如松株,叶异,湿时无香。采干之后,折之,中有香,状类云母,色如冰雪,此龙脑香也。盖西方亦有。

食茱萸

味辛、苦,大热,无毒。功用与吴茱萸同。少为劣尔。疗水气用之乃佳。

《图经》曰:食茱萸,旧不载所出州土,云功用与吴茱萸同,或云:即茱萸中颗粒大,经久色黄黑,堪啖者是,今南北皆有之。其木亦甚高大,有长及百尺者。枝茎青黄,上有小白点。叶正类油麻,花黄。蜀人呼其子为艾子,盖《礼记》所谓藙者。元艾声讹故云耳。宜入食羹中,能发辛香,然不可多食,多食冲眼,兼又脱发,采无时。

《唐本》注云:皮薄开口者是。虽名为食茱萸,而不堪多啖之也。

陈藏器云:食茱萸,杀鬼魅及恶虫毒,起阳,杀牙齿虫痛。唐本先附。又云:《经》已有吴茱萸,云是口折者。且茱萸南北总有,以吴地为好,所以有吴之名。两处俱堪入食,若充药用,要取吴者。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畏紫石英。治冷痹,腰脚软弱,通身刺痛,肠风,痔疾,杀肠中三虫,去虚冷。

《孙真人食忌》云:六月、七月勿食,伤人气,发疮疾。

芜荑

味辛,平,无毒。主五内邪气,散皮肤、骨节中淫淫温行毒,去三虫,化食,逐寸白,散肠中嗢嗢喘息。一名无始,一名??上音殿,下音唐。生晋山川谷。三月采实,阴干。

《图经》云:芜荑,生晋山川谷,今近道亦有之。大抵榆类而差小,其实亦早成,此榆乃大,气臭如?。《尔雅˙释木》云:无姑,其实夷。郭璞云:无姑,姑榆也。生山中,叶圆而厚,剥取皮合渍之,其味辛香,所谓芜荑也。又《释草》云:莁荑,蔱蘠。注云:一名白蒉,而与《本经》一名?音殿?音唐相近。苏恭云:蔱蘠,??,字之误也。然莁荑草类,芜荑乃木也,明是二物。或气类之相近欤。三月采实,阴干。杀虫方中多用之。今人又多取作屑,以芼五味,其用陈者良。人收藏之,多以盐渍,则失气味,此等不堪入药,但可作食品耳。

《药性论》云:芜荑,使,味苦、辛。能主积冷气,心腹症痛,除肌肤节中风,淫淫如虫行。

陶隐居云:今惟出高丽,状如榆莱,气臭如?,人皆作酱食。性杀虫,置物中辟蛀,但患其臭。

陈藏器云:作酱食之。主五鸡病,除疮癣。其气膻者良,此山榆人也。

孟诜云:主五脏、皮肤、肢节邪气。又热疮,捣和猪脂涂,瘥。又和白蜜治湿癣,和沙牛酪疗一切疮。陈者良。可少食之,伤多发热心痛,为辛故也。秋天食之尤宜人。长食治五痔,诸病不生。

《日华子》云:治肠风痔瘘,恶疮疥癣。

《海药》云:谨按《黄#28州记》云:生大秦国,是波斯芜荑也。味辛,温,无毒。治冷痢,心气,杀虫止痛,又妇人子宫风虚,孩子疳泻。得诃子、豆蔻良。

《食疗》云:散腹#29中气痛,又和马酪可治癣。作酱甚香美,功尤胜于榆人。陈者良。又杀中恶蛊毒。

《外台秘要方》:治膀胱气急,宜下气。芜荑,又#30和食盐末,二物等分,以绵裹如枣大,内下部,或下水恶汁并下气,佳。

《千金方》:主脾胃有虫,食即痛,面黄无色,疼痛无时,必效。以石州芜荑仁二两,和面炒,令黄色,为末,非时米饮调一钱匕,瘥。

《衍义》曰:芜荑,有大小两种。小芜荑即榆荚也。揉取仁,酝为酱,味尤辛。入药,当用大芜荑,别有种。然小芜荑酝造多假以外物相和,不可不择去也。治大肠寒滑及多冷气,不可缺。

枳壳

味苦、酸,微寒,无毒。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间倦,散留#31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生商州川谷。九月、十月采,阴干。用当去瓤核乃佳。此与枳实主疗稍别,故特出此条。今附。

《图经》曰:文具枳实条下。

陈藏器云:其根皮主野鸡病。末服方寸匕。《本经》采实用,九月、十月,不如七月、八月,既厚且辛。《书》曰:江南为橘,江北为枳。今江南俱有枳、橘,江北有枳无橘。此自别种,非干变易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枳壳,使,味苦、辛。治遍身风疹,肌#32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拥塞。根,浸酒煎含,治齿痛,消痰,有气加而用之。

《日华子》云:健脾开胃,开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症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痔肿可炙熨,入药浸软,剉,炒令熟。

雷公云:凡使,勿用枳实,缘性效不同。若使枳壳,取辛苦腥并有隙油,能消一切?,要陈久年深者为上。用时先去瓤,以麸炒过,待麸焦黑遂出,用布拭上焦黑,然后单捣如粉用。

《千金方》:主口僻眼急风。枳茹刮取上青为末,欲至瓤上者得茹五升,微火灼,去湿气。以酒三升,渍,微火暖令得药味#33,遂性饮之。

《肘后方》:治中风身直,不得屈伸者。刮枳树皮一升,酒二升,渍一宿,服五合至一升,酒尽再作。

《食医心镜方》:治水气皮肤痒及明目。枳壳一两,杵末,如茶法煎呷之。

《经验后方》:治风疹痒不止。枳壳三两,麸炒微黄,去瓤为末。每服二钱,非时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服。

《梅师方》:治一切疮。以水煮枳壳为煎涂之。

《博济方》:治远年日近肠风下血不止。枳壳烧成黑灰存性,羊胫炭为末,枳壳末五钱,炭末三钱,和匀。用浓米饮一中盏调下,空心服,五更初一服。如人行五里,再服。当日见效。

《必效方》:熨痔。痔头出,或痛不可忍。枳壳于塘灰中煨热微熨,尽七枚立定。发即熨之。

《杜壬方》:瘦胎散:昔胡阳公主难产,方士#34进枳壳四两,甘草二两,为末。每服空心大钱匕,如茶点服。自五月后一日一服,至临月不惟易产,仍无胎中恶病。忌登高厕。

枳实

味苦、酸,寒、微寒,无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生河内川泽。九月、十月采,阴干。

《图经》曰:枳实,生河内川泽,枳壳,生商州川谷,今西京、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商州者为佳。如橘而小,高亦五七尺。叶如枨,多刺。春生白花,至秋成实。九月、十月采,阴干。旧说七月、八月采者为实,九月、十月采者为壳。今医家多以皮厚而小者为实,实完大者为壳,皆以翻肚如盆口唇状、须陈久者为胜。近道所出者,俗呼臭橘,不堪用。张仲景治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枳实木汤主之。枳实七枚,朮三两,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分三服,腹中软即消。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采破令干用之。除中核,微炙令香。亦如橘皮,以陈者为良。枳树茎及皮,疗水胀,暴风骨节疼急。枳实,俗方多用,道家不须。

陈藏器云:枳实根皮主痔,末服方寸匕#35。凡《本经》采实用,九月、十月,不如七月、八月,物厚且辛。旧云江南为橘,江北为枳。今江南俱有枳、橘,江北有枳无橘。此是自种别,非关变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枳实,臣,味苦、辛。解伤寒结胸。入陷胸汤用,主上气喘咳,肾内伤冷,阴阳#36而有气,加而用之。

《外台秘要方》:涂风疹。取枳实以醋渍令湿#37,火炙令热,适寒温用熨上,即消。

《千金方》:治胸痹气壅满,心膈不利。枳实二两,麸炒微黄,为末。非时以清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同。又方:治积痢脱肛。枳实,石磨 令滑钻着柄,蜜涂,火炙令暖,更易熨肛,取缩即止。

《集验方》:治五痔不以年月日久新。枳实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饮下二十丸。

《济众方》:治伤寒后,卒胸膈闭痛。枳实一味剉,麸炒黄为末。服二钱,米饮调下,日二服。

《广利方》:治小儿久痢淋沥,水谷不消。枳实六分捣末,以饮汁调二钱匕,二岁服一钱。

《子母秘录方》:治妇人阴肿坚痛。用半斤,碎炒令热,故帛裹熨,冷即易之。

《衍义》曰:枳壳,枳实,一物也。小则性酷而速,大则性详而缓。故张仲景治伤寒仓卒之病,承气汤中用枳实,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他方但导败风壅之气,可常服者,故用枳壳。

厚朴

味苦,温、大温,无毒。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一名厚皮,一名赤朴。其树名榛,其子名逐折。疗鼠瘘,明目,益气。生交趾、冤句。三月、九月采皮,阴干。干姜为之使,恶泽泻、寒水石、消石。

《图经》曰:厚朴,出交趾、冤句,今京西、陕西、江淮、湖南、蜀川山谷中往往有之,而以梓州、龙州者为上。木高三四丈,径一二尺。春生叶如槲叶,四季不凋。红花而青实。皮极鳞皴而厚,紫色多润者佳,薄而白者不堪。三月、九月、十月采皮,阴干。《广雅》谓之重皮。方书或作厚皮。

《药性论》云:厚朴,臣,忌豆。食之者动气。味苦、辛,大热。能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呜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逆酸水,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

陶隐居云:今出建平、宜都。极厚、肉紫色为好,壳薄而白者不如。用之削去上甲错皮,俗方多用,道家不须。今注出梓州、龙州者最佳。

禹锡云:按吴氏云:厚朴,神农、岐伯、雷公:苦,无毒。季氏:小温。范子,厚朴,出洪农。

《日华子》云: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38脏不安#39,调关节杀腹藏虫,除惊,去烦闷,明耳目。入药去粗皮,姜汁炙,或姜汁炒用。又名烈朴。

雷公日:凡使,要用紫色味辛为好,或丸散,便去粗皮。用酥炙过。修一斤用酥四两,炙了#40细剉用。若汤饮中使用,自然姜汁八两炙,一升为度。

《圣惠方》:治霍乱。制之以姜汁,火上炙,令香,为末。非时新水调下二钱匕,佳。

《梅师方》:治水谷痢久不瘥。厚朴三两,黄连三两,剉,水三升,煎取一升。空心服。

《子母秘录方》:治月水不通。厚朴三两,以水三升,煎取一升,为三服,空心。不过三四剂,瘥。

《衍义》曰:厚朴,今西京伊汤#41县及商州亦有。但薄而色淡,不如梓州者厚而紫色有油,味苦,不以姜制,则棘人喉舌,平胃散中用,最调中。至今此药盛行,既能温脾胃气,又能去冷气,为世所须也。

茗、苦茶茗

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图经》曰:茗、苦茶,旧不着所出州郡,今闽浙、蜀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尔雅》所谓之苦茶。郭璞云:大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谓之苦荼是也。今通谓之茶。茶、荼声近,故呼之。春中始生嫩叶,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吃。与#42古所食,殊不同也。

《唐本》注云:《尔雅˙释木》云:槚,苦茶。注: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生山南汉中山谷。

陈藏器云:茗、苦茶,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食之宜热,冷即聚痰。茶是茗嫩叶#43,捣成饼,并得火良。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唐本先附。

《茶谱》云:蒙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人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当以春分之先后,多聚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限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

《外台秘要方》: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非中风,其病是胸膈有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之即差。单煮茗,作饮二三升,适冷暖,饮一二升,须臾吐,吐毕又饮,能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汁乃止,不损人,待渴即瘥。

《食医心镜方#44》:主赤白痢及热毒痢。好茶一斤,炙捣末,浓煎一二盏吃。如久患痢,亦宜服。

《经验方》:治阴囊上疮。用蜡面茶为末,先以甘草煎水,洗后用贴,妙。

《别说》云:谨按《图经》云:今闽浙、蜀刑、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唯建州北苑数处产,此性味独与诸方略不同。今亦独名腊茶,研治作饼,日得火愈良。或用芽、叶,为末收贮,微若见大便更,不可久收。

《衍义》曰:茗、苦茶,今茶#45也。其文有陆羽《茶经》、丁谓《北苑茶录》、毛文锡《茶谱》、蔡宗颜《茶山节对》,其说甚详。然古人谓其芽为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又有新芽一发,便长寸余,微粗如针。惟芽长为上品,其根干、水土力皆有余故也。如雀舌、麦颗又下品,前人未尽识,误为品题。唐人有言曰: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斯言甚当,饮茶者宜原其始终。又晋温娇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郭璞曰: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茗或曰荈兖#46,叶老者也。

秦皮

味苦,微寒、大寒,无毒。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疗男子少精,妇人带下,小儿痫,身热。可作洗目汤。久服头不白,秦皮轻身,皮肤光泽,肥大有子。一名岑皮,一名石檀。生庐江川谷及冤句。二月、八月采皮,阴干。大戟为之使,恶吴茱萸。

《图经》曰:秦皮,生庐江川谷及冤句,今陕西州郡及河阳亦有之。其木大都似檀,枝干皆青绿色。叶如匙头许大而不光。并无花实,根似槐根。二月、八月采皮,阴干。其皮有白点而不粗错,俗呼为樳木。取皮渍水便碧色,书纸看之青色,此为真也。

《外台秘要方》:治赤眼及睛上疮。秦皮一两,清水一升,于白碗中浸,春夏一食时以上,看碧色出,即以箸头缠绵,仰卧点所患眼,仍先从大眦中满眼着,微痛不畏,良久,三五饭之间,即侧卧沥却热汁。每日十度已上着,不过两日瘥。

《沈存中方》:秦皮,治天蛇毒,似癞而非癞也。天蛇,即草间黄花蜘蛛是也。人被其螫,仍为露水所濡,乃成此疾。遂煮汁一斗,饮之瘥。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十二  竟

#1粗:原作『下』,据晦明轩本改。

#2巨:晦明轩本作『臣』。

#3便:晦明轩本作『肠』。

#4六:晦明轩本作『十」。

#5人:晦明轩本『人』下有『大』字。

#6钱:晦明轩本『钱』下有『匕』宇。

#7济;晦明轩本作『利』。

#8皮:原作『成』,据晦明轩本改。

#9可为笛。然今之刺船者:此九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0央:原作『灰』,据晦明轩本改。

#11烦:原作『原』,据晦明轩本改。

#12短:晦明轩本作『脚』。

#13竹: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4误:原作『俱』,据晦明轩本改。

#15若:原作『苦』,据晦明轩本改。

#16于:晦明轩本『于』下有『喉』字。

#17服:原作『酢』,据晦明轩本改。

#18醉:晦明轩本作『酽」。

#19不消:晦明轩本『不』上有『宿食』二字。

#20榔: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1孙尚方:晦明轩本作『孙尚药』。

#22倒:原脱,据晦明轩本改。

#23错:原作『醋』,据晦明轩本改。

#24睡:原作『肿』,据晦明轩本改。

#25名:晦明轩本作『各』。

#26中:晦明轩本作『惊』。

#27尔:晦明轩本作『亦』。

#28黄:晦明轩本作『广』。

#29腹:原作『愿』,据晦明轩本改。

#30又:晦明轩本作『捣』。

#31留:原作『瘤』,据晦明轩本改。

#32肌:原作『风』,据晦明轩本改。

#33味:原作『末』,据晦明轩本改。

#34士:原作『上』,据晦明轩本改。

#35匕:原说,据晦明轩本补。

#36阳:晦明轩本作『痿』。

#37湿:原作『温』,据晦明轩本改。

#38腹:原作『风』,据晦明轩本改。

#39安: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0了:原作『子』,据晦明轩本改。

#41汤:晦明轩本作『阳』。

#42与: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3叶:原作『蒸』,据晦明轩本改。

#44方:晦明轩本无『方』字。

#45茶: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6兖:晦明轩本作『尺充切』三小字。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