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果部下

(四十三种 附五种)

果部下

诸荔

陈定九荔枝谱:有奇荔,能治病,经兵燹后,亦仅有存者,今录之于佐以备用。

粤语:南方离火之所出,荔枝得离火多故一名离枝,亦曰丽枝。丽,离也。文从两日,天地之数,水一而火二,故丽从两日。日为五行之华,月为六气之精,日丽乎支,犹之乎日出于扶桑也。丽枝乃震木之大者,震木以扶桑为宗子,而丽支其支子,故曰丽支。日出于离,离尽午中,故丽支以夏至熟。离为坤之中,其色黄,故曰黄离。丽支之核,外赤内黄,则黄离之美也。坤之中其味甘,故曰甘节。丽支之肉少酸多甘,则甘节之吉也。荔枝以腊而萼,以春而华,夏至而翕然,子赤,生于木而成于火也。皮红肉白,而核复纯丹,火包其外,复孕其中也。肉白为金,金为内外火所炼,故味醇和而甘。其液乃金水之精,甘又属土,备五行之粹美,而以火为主者也。粤以火德王,凡花多朱色,皆火花;实多朱实,皆火实,太阳烈气之所结。火实之属凡百种,而荔枝为长,火为母,荔枝则火之长子也。荔枝多食,未尝伤人,饮蜜一杯即解。或以青盐调白火酒饮,或饮荔枝酒过醉,则以荔枝壳浸水饮之。又荔枝多露,有过食者味爽,就树间先吸其露,次咽其香,使氤氲若醉,五内清凉,则可以消肺气,滋真阴,却老还童。 荔枝岁初而蕾,二月而花发,发时多电则花落实小,多雨则花腐,少雨则花液相胶而不实。估计者,视其花以知其实多少而判之。藏荔枝法:就树摘完好者,留蒂寸许蜡封之,乃翦去蒂,以蜡封翦口,以蜜水满浸,经数月,味色不变。

保和枝 产泉郡北陈岩石莲花峰,实大色黄,可消胸膈烦闷,调逆气,导营卫。其核烧灰酒回春果 产漳郡康仙祠,叶大如掌,色翠,与众荔殊。其实味苦涩酸辣,不可口,采以浸酒神,叶亦然(以上闽产)。

紫玉环 产四川泸州,曝干,啖一枚,可去瘴疠,即早行大雾中,岚气不得侵也。以上川产玉露霜 产广东新会崖门山,白壳丹肉,不摘,经冬不落,其味甘酸,啖之止嗽,降肺火,妃子笑 产佛山。色如琥珀,大如鹅卵,核小如豆,浆滑如乳,啖之能除口气,使齿牙经宿犹香。

牟尼光 产潮州大浦山中,味如乳,饮之功同参岭(以上广东产)。

墨荔 产广西平乐万山中,皮肉俱黑如墨,味臭而苦辣,不可啖;或曰,出贺县山中;或曰,荔浦、修仁二邑山中多有之,味臭,有大毒。误食之,必心腐肠烂而死。

按:荔枝名品最多,有绿皮者、绿核者,有黄皮者、白皮者,三月、四月、七月熟者,然其性大约相同,惟此数品,治疗各异,故类及之。

壳 痘出无浆,心不爽快,以荔枝壳煎汤饮(不药良方 王圣俞云:荔壳能理血透发分标,凡一切疹 不能透达,痘出模糊一片者,非此不能解表成浆)。

血崩 同寿录:用荔枝壳烧灰存性研末,好酒空心调服,每服二钱,轻者一服即止;至重者,三服愈。

果部下

龙眼核

壳附

纲目龙眼核主治,多言其肉,至其核之功用最广,只载其能治胡臭,他皆未之及,又不及其脑漏 黄氏医抄:用广东圆眼核,入铜炉内烧烟起,将筒熏入患鼻孔内,数次即愈。

一切疮疥 高只元传世方:用龙眼核 存性,麻油调敷即愈。

治癣 祝氏效方:圆眼核两个、去外黑皮捶碎,雄黄、硫黄、密陀僧、枯矾、川椒末,各三蘸擦患处即愈。 集听方:患癣,用龙眼核去外黑壳,用内核,米醋磨搽。

灭斑生发 张觐斋云:桂圆核仁,凡人家有小子女者,不可不备,遇面上或磕伤及金刃伤,生肌,愈后无瘢;若伤鬓发际,愈后更能生发,不比他药,愈后不长发也。

小肠疝气 不药良方:荔枝核、龙眼核各七枚,俱烧灰,大茴二粒炒,共为末,好酒调下;消。 经验广集:治疝气偏坠小肠气痛,神效,荔枝核炒、龙眼核炒、小茴香炒,各等分,为细末。空心服一钱,以升麻一钱,水酒煮送下。

念珠丸 张氏必效方:治阴疝偏肿,囊中疼痛难忍。乳香去油净二钱,圆眼核三钱,黄蜡二大,分为一百零八丸,蛤粉为衣,用线穿起,露一宿收贮;遇症每服三丸,乳香汤下。

小便不通 用龙眼核去外黑壳,打碎,水煎服。如通后欲脱者,以圆肉汤饮之。

足指痒烂 药镜:用桂圆核烧灰掺之,立效。

无名肿毒 黄氏医抄:桂圆核以水调涂,俱效,能止折伤出血,疗金疮灭斑。

烟筒 伤喉 万近蓬云:凡烟管误戳伤喉,出血不止者,用桂圆核去外黑皮,惟取内核仁,焙中伤处,用笔管安末吹之,即定疼止血而愈,屡试果验。

治刀伤出血 殷仁趾传方:以龙眼核炒捣,磨细敷之。

刀斧伤 黄贩翁医抄:桂圆核不拘多少,用火烧枯存性,研末掺患处,即愈。

按:陈杰回生集大兴李振祖西平云:龙眼核末敷金刃伤,昔在西秦及巴里坤军营,救愈多人草,俱末纪载,可知世间有用之材,自古迄今淹没者,不可胜计矣。

龙眼壳 乃龙眼外裹肉之壳,本黧黄色,闽人恐其易蛀,辄用姜黄末拌之令黄,且易悦目也。广中桂圆多不用姜黄拌,故今广圆犹存本色。入药用壳,须洗去外色黄者。

敷汤泡伤 行箧检秘:用圆眼壳 存性为末,桐油调涂患处,即止痛,愈后又无斑痕,真良方也。

泉州府志:龙眼最小者呼鬼眼,龙眼是其中者,今不复识别。

果部下

蜜望

粤志:其子五月色黄,味甜酸,飘洋者兼金购之,有夭桃与相类,六、七月熟,大如木瓜,凡渡海者,食之不呕浪。

肇庆志:蜜望子一名莽果,树高数丈,花开极繁,蜜蜂望之而喜,故名。交广录:蜜望二月一名望果。其类有夭桃,五月开花,六、七月子熟。年岁荒则结实愈多,粤谣云:米价高,食夭桃,故广人贵望果而贱夭桃。贵之,故望之,蜂望其花,人望其果也。

止船晕 按:船晕,北人谓之苦船。苦音库。此症多呕吐不食,登岸则巳,胃弱人多有之。

蜜望果甘酸,能益胃气,故能止呕晕。

果部下

蒲桃树

罗浮志:蒲桃树高二、三丈,其叶如桂,四时有花,丛须无瓣,如剪出丝球,长寸许,色兼黄绿;结实如苹果,壳浓半指,绝香甜;核与壳不相连属,摇之作响。罗浮涧中多有之,猿鸟合啄之,余随流而出,山人阻水取之,动盈数斛。以之酿酒曰蒲桃春,经岁香不减,作膏尤美。

果部下

荸荠粉

童北砚食规:出江西虔南,土人如造藕粉法制成,货于远方,作食品,一名乌芋粉,又名黑甘寒无毒,毁铜销坚,除腹中痞积,丹石蛊毒,清心开翳,去肺胃经湿热,过饮伤风失声,疮毒干紫,可以起发(北砚食规)。

果部下

野荸荠

生山土中,春有苗三叶,似韭而细,叶上有光,其根如豆大,年久则愈大,入药用根,一名山荸荠。

磨粉水中滤过,晒干点眼,去翳障如神(取粉忌铁器)。

按:山荸荠喜燥,其生必于高原,干土尤最易蕃衍。有人移入园圃,一经污湿,根即朽烂。

如钱大耳。昔客东瓯,闻马氏点眼药粉为天下第一,见其修制,乃由此磨粉合海鳅目、珠粉加入药中,着效异常。云其性能去面黝斑痣,消痞,去目星努肉,较产池泽者,尤峻利也。

磨光散 种福堂方:点眼神药,用野荸荠粉洗净去皮,石臼中捣烂,密绢绞汁,如做藕粉法。再用清井水飞、晒干炉甘石,用黄连、黄柏、黄芩、甘菊、薄荷煎水 ,再用童便 一次;将药水飞晒干珍珠,入豆腐内煮过,研细水飞,每荸荠干粉一两,配制过甘石五钱、珠末点之。

明目去翳秘方 种福堂方:锦纹大黄一两,北细辛四两,将二味用上高泉水一百二十两,将药入砂锅,煎至二十两,以细绢滤去渣,用大银碗一个盛药,碗下以砖三块放定,碗底下将灯盏注麻油,用灯草七根,燃灯熏碗底内,煎药成膏,滴水成珠。每膏一两,用野荸荠粉五钱(多些亦不妨),冰片三分,和匀作锭,如多年浓翳,每两加水飞过蝉蜕末五分(须要去头足泥沙,水洗晒干为末,水飞三次用)。又方:野荸荠粉、猪胰各等分,捣和。用鸡子壳半个,放药在内,临卧合印堂上,俟水流入目中,翳随泪出,二十日即愈。并治田螺头眼。

果部下

樱桃核

山樱桃

今人常用以洗疹 ,服之亦发透 痘,以其得春气早,而性热善达表也。纲目不载,岂以发风热故耶。逢原云:樱桃核今人用以升发麻斑,力能助火,大非所宜,春夏时尤忌入药。用山樱桃核佳。

发麻疹 痘,灭斑痕冻瘃。

出痘喉哑 王永光方:用甜樱桃核二十枚,砂锅内焙黄色,煎汤服。

眼皮生瘤 医学指南:樱桃核水搽之,其瘤渐渐自消。

果部下

山樱桃

有毛,与樱桃别是一种。

辛平味劣,止泻肠癖,除热调中。

果部下

栗壳

纲目载其治反胃、消渴、泻血,此外无他,不知其能解参之力,胜于莱菔,故急录之。

杨春崖验方:解人参,栗子壳煎汤服之,良。

果部下

刺菱

沙角

乃小菱也。生杭西湖,里六桥一带多有之,以其四角尖如针芒刺手,故名。春尽时,儿童采取入市货卖。菱生水中,根苗与大菱不殊,其叶下有气管,故其性通肝肾。凡一切病多忌生冷,惟此菱不忌,最能开胃生津。其菱大者如蚕豆,小者如黄豆,味绝鲜美,虽至秋老,亦不甚大,盖地土使然,诚水仙佳种也。 陈 花镜:一种最小而四角有刺者,曰刺菱,野生,非人所植,花紫色,人曝其实为菱米,可以点茶。

味甘鲜,性平无毒,生食补脾健胃,止渴生津,平肝气通肾水,益血消食。老者煎食,健脾止泄痢。

根 利水通淋。

果部下

沙角

乃菱中一种小者,只两角,临平湖一带多产之。出嘉兴者,名馄饨青,以其似馄饨也,较他菱体小味甘。沙角较馄饨菱尤小,色红,味甘异常。

味甘平,大补脾土,不滞气。馄饨青性寒,生食解积暑烦热,生津;煮食健脾和胃益气。

(花镜云:迟熟而甘肥者,名馄饨菱。药性考:馄饨沙角生熟俱得,老则甘香,补中益气,生

果部下

乌榄仁

出广东。今果肆皆有市者,皮黄黑色,肉白,有文层叠如海螵蛸状,酒筵中以为豆笾食品。

纲目集解下云:乌榄青黑,肉烂而甘,取肉捶碎放干,自有霜如白盐,谓之榄酱。其子仁肥大,名榄仁。而主治所载,悉言白榄,即今常食之青果。又所载榄仁治吻燥者,亦指青果核中仁而言,非指乌榄仁也,今采岭南果录中补其遗。按粤志木语:橄榄有青、乌二种,闽人以白者名青果,粤中只名白榄,不曰青果也。白榄利微,人少种焉。乌榄下番禺诸乡皆种之,种至二年,其秧长八、九尺,必 之乃结实, 至三年而子小收,十年而大收矣。其树本高而端直,多独干,至顶乃布枝柯,有雌有雄,雄为主,雌为客,犹妇之归于夫也。予如枣大,长寸许,光无棱瓣,先生者下同,后生者上向,八、九月熟,梯子击以长竿;或刻其干东寸许,纳以红盐,则其干东子落,刻其干西或南北亦然,古诗所云纷纷青子落红盐也。乌榄子大肉浓,其性温,故味涩甘。以温水泡软,俟紫脂浮起溢出,乃可食,水冷则生胶,热则肌肤反实,故必温水之和,乃醇其性,亦有婉谏之道焉。总二榄论之,白榄雄而乌榄雌,白属阳而乌属阴,阳故色白而行气,阴故色红而补血。惟乌者阴,故有仁可食;白者阳,故仁小而不成,此其别也。

仁味甘淡,润肺下气补血,杀诸鱼毒。

果部下

刺梨

宦游笔记:刺梨形如棠梨,多芒刺不可触,味甘而酸涩,渍其汁同蜜煎之,可作膏,正不减于楂梨也。花于夏,实于秋,花有单瓣、重台之别,名为送春归,蜜萼繁英,红紫相间,植之园林,可供玩赏。独黔中有之,移于他境则不生,殆亦类优昙花之独见于南滇耶。

食之已闷消积滞(笔记)。

果部下

枇杷核

本经逢原云:枇杷其核大寒,伐肝脾,以之同落苏入麸酱,则色青翠;同蟹入锅,则至熟不赤,性寒走肝可知。

敏按:石顽所说,以其核能驻色不变,断为性寒,不知枇杷独有先天四时之气,其性温平,其核能化一切毛羽,观花圃人贮鸡、鹅毛水以灌花者,患其难化,辄捣枇杷核数枚,投入缸水中,不三日,则鸡、鹅毛皆烂化,知其直走厥阴,更捷利也。

治肝有余诸症,气实者可用。

敏按:祝士校游戏方,枇杷核煮蛤蜊能脱丁,则其性又善离;盖枇杷具四时全气,其实能令分者合,故肺嗽能敛;核能令合者离,故肝实可疏。一合一离,正见互为乘除之妙。物理小识,枇杷核能去霉垢,故能化痰。

果部下

羊桃

粤语:其种来自大洋,一曰洋桃,高五、六丈,大者数围,花红色,一蒂数子,七、八月间熟,色如蜡,一名三敛子,亦曰山敛。敛,棱也。俗语误棱为敛也,亦以其味酸能敛颜色也。有五棱者,名五敛。以糯米水浇则甜,名糯羊桃,广人以为蔬。纲目:五敛子,即羊桃。

惟言其主治风热,生津止渴,他功效皆未及,今依粤语补之。 尔雅:长楚铫 (注:今羊桃也),或曰,鬼桃叶似桃花,白子如小麦,亦似桃。陆机疏云:叶长而狭,花紫赤色,其枝茎弱,过一尺引蔓于草上。郑氏曰:藤生子赤,状如鼠粪,故亦名鼠矢。儿童食之,一名羊肠,一名御弋。蜀本图经:子细如枣核,苗长弱蔓生,不能为树,今呼为细子,根似牡丹。群芳谱:羊桃,福州产,其花五瓣,色青黄。诗桧风: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即指此也。

酸甘涩平无毒,久食能辟岚瘴之毒。中蛊者,捣自然汁饮,毒即吐出;脯之或白蜜渍之,持至北方,不服水土与疟者,皆可治。 岭南杂记:有食猪肉咽喉肿痛,食羊桃即解。

药性考:羊桃生时极酸,不可食,熟则带甘,过食寒中,内热者宜之。多食冷脾胃、动泄,可晒干。歌曰: 猴桃,寒酸甘止渴调中,下气解烦,除热骨节风痛,能压丹石,通淋疗痔,瓤可煎食。

果部下

倒捻子

纲目:都捻子,即倒捻子,仅言其治痰嗽哕气,暖腹脏,益肌肉而已。时珍曰:食之必倒捻其蒂,故谓之倒捻子,讹为都捻子也。味甚甘软。粤语:都捻子朴 丛生,花如芍药而小,春时开有红、白二种。子如软柿,外紫内赤,亦小,有四叶承之;子汁可染,若胭脂。花可为酒,叶可曲,皮渍之得胶以代柿。苏子瞻名为海漆,非漆而曰漆,以其得乙木之液,凝而为血,可补人之血,与漆同功,功逾青粘,故名。以其为用甚众,食治皆需,故名都念。产罗浮者,高丈许,子尤美。岭南酒有以花为酿而杂以诸果者,花则以槟榔花为最,果则以倒捻子为最。倒捻子,又名粘子,花于暮春,实于盛夏,谚曰:六月六,粘子熟。熟以为酒,色红味甘,人与猿猴争食之,所在皆然。

东坡杂记:吾谪居南海,以五月出陆至滕州,自滕至儋,野花夹道,如芍药而小,红鲜可爱,朴 丛生,土人云,倒粘子花也,至儋则已结子,烂紫可食,殊甘美,中有细核,嚼之瑟瑟有声,亦颇苦沁。儿童食之,使大便难。野人夏秋下痢,食叶辄已。

子活血、补血,研滤为膏饵之,又止肠滑。

果部下

甘蔗滓

纲目甘蔗条,濒湖特补蔗滓,言其治小儿白秃,烧烟入目令目暗,其他未能悉,今复广之。

救生苦海:收口长肉,背疽恶疮,用之屡效。收甘蔗滓晒燥, 存性,研极细,以小竹管如疮口大者一个,以细夏布扎紧于上,筛药填满疮孔内,膏药盖住,自能收口。

医键云:对口,一名枭疽,用甘蔗滓焙燥为末,白色狗屎焙末,和匀,将竹管一个,稀绢包竹管头,入药筛膏药上贴之,垂死者亦生。

痘疔 经验单方:用甘蔗滓晒干,真香油点灯烧成灰,以津液调匀,银簪挑破点上,立效。

一方加珍珠油胭脂调涂,更效。 敏按:蔗有数种,紫皮者,名昆仑蔗;青皮者,乃扶风蔗也。黄海若云:凡痘疹不出,及闷痘不发,毒盛胀满者,此痘属急症,宜青皮甘蔗榨汁与食,不时频进,则痘立起。其寒散解毒之功,过于蚯蚓白鸽,惜人不知其功用。入药如用滓,亦宜以青皮蔗滓为上。

蔗皮 纲目止载治口疳,而不知其皮可入香料,海外三珠有四叶香饼,乃用蔗皮。又干者垫卧,可去郁热。本草汇有接气沐龙汤,亦用其皮,故为补其说。

腊梨初起 百草镜:紫甘蔗皮 存性,香油调搽。

接气沐龙汤:专治阳衰久痿滑精,不用内服,惟主外治。大约患此者或由禀弱,或由纵欲,或忧郁所致,或心肾不交,用此最妙。紫稍花、甘草、甘遂、良姜、文蛤、母丁香、巴戟天、川乌、附子、吴茱萸、川椒、细辛、淫羊藿、蛇床子、楝树子、甘松各一两,锁阳、苁蓉、官桂、羊皮、红蔗皮、满山红、罂粟壳水泡去筋各二两,红豆七十粒。须择酒药内所用辣者,白颈蚯蚓七条炙,倭铅八两切薄片,匀七剂,每日一剂,瓦锅内煎汤,先熏后洗,以冷为度,晚重温药汤再洗,如此七日内禁房事。

坐板疮 甘蔗皮烧存性,香油调涂(家宝方)。

竹衣乖 经验广集:此药治竹衣乖,并无皮肤,脓血淋漓,赤剥杨梅,一切胎毒。用炉甘石童便四次)一两,黄柏(猪胆涂炙七次)、紫甘蔗皮烧存性、孩儿茶、赤石脂各五钱,绿豆粉炒七分,冰片五分,为末,先用麻油将鸡蛋黄煎黑,去黄候冷,调涂即愈。

果部下

猴闼子

宦游笔记:出临海深山茅草中,土名仙茅果,秋生冬实,樵人采食,并可磨粉,其性温补,然城市亦无食之者。纲目有猴骚子,形与此别。又临海出猴总子,一名土柿,每年九、十月间生,形与红柿同,皆非一物。临海异物志:猴闼子如指头大,味苦可食,他处所无。

性温,暖丹田,益五脏,健脾,增气力。

果部下

瓜子壳

传信方:治肠红,不论新久,三服全愈。用地榆炒黑一钱,白薇一钱五分,蒲黄炒黑一钱,桑白皮一钱五分,瓜子壳二两,煎汤代水。(不药良方:单用瓜子壳一味煎服,治肠风下血。)吐血 不药良方:瓜子壳一茶钟,煎汤一碗吃下,血即止。

果部下

蒲桃壳

止呃忒如神。

果部下

橙饼

同寿录有制橙饼法方:择半黄无伤损橙子(太青者性硬难酥),将小刀划成棱,入净水浸去酸涩水一、二天,每日须换水,待软取起,挤去核,再浸一、二天取起,将簪脚插入每缝,触碎内瓤,然后入锅用清水煎之,勿令焦,约有七、八分烂,取出,拌上洁白洋糖,须乘热即拌,即日晒之,待糖吃进,再掺再晒,令糖吃足,将干糖再塞入橙肚内,略压扁,入瓶贮用,亦可点汤服。

消顽痰,降气、和中开胃,宽膈健脾,解鱼蟹毒、醒酒。若气虚瘰 者勿服。

果部下

津符子

产缅甸,见千金方。

味苦平,性滑,主益心血,养肺金,止渴生津液,多食口爽,失滋味,安和五脏,久食轻身明目。

治断即愈

果部下

必思答

产回回国地,见忽必烈饮膳正要。

味甘无毒,治调中顺气,滋肺金,定喘急,久食利人。三阴疟百药不效,必思答三枚,酒一盏,煎半饮之,即止。

难产不下,或子死腹中,必思答七枚,酒煎服即下。又治胞衣不下。

果部下

黄皮果

广志:黄皮果状如金弹,六月熟,其浆酸甘,似葡萄。与荔枝并进,荔枝餍饫,以黄皮果解之。谚曰:饥食荔枝,饱食黄皮。纲目于果部附诸果条下,仅引海槎录云:出广西横州,状如楝子及小枣,味酸。至其功用并未之及焉,今依广志补之。

消食顺气,除暑热(广志)。酸平无毒,主呕逆痰水,胸膈满痛,蛔虫上攻心下痛(食物本草)敏按:广东琐语载果中有白蜡子,与黄皮果绝相似,而味尤胜。谚有云:黄皮白蜡,甜酸相广东通志:黄皮果大如龙眼,又名黄弹子,皮黄白,有微毛,瓤白如肪,有青核数枚,甚酸涩。食荔枝太多,用黄皮果解之。

果部下

甘剑子

状如巴榄子,仁附肉,有白靥,不可食,能发人病,北人呼为海胡桃。

味甘气烈,治脾胃虚寒食少,泄痢不止,形体 羸,泄下虚脱,百方不效。用甘剑子七枚,三服即止,再服调理药。

果部下

扬摇子

生闽越,其子生树皮中,体有脊形甚异,长四、五寸,味甘无毒。通百脉,强筋骨,和中益气,润肌肤,好颜色。花镜:此果长五寸,色青无核。临海异物志:扬摇有七脊,子生树皮中,其体虽异,味则无奇,长四、五寸,色青黄,味甘。

果部下

海梧子

出林邑,树似梧桐,色白,叶似青桐,子如栗,肥甘可食; 南方草木状:占城即林邑,产海梧子,与中国松子同,但结实肥大,形如小栗,三角肥甘,樽俎间佳果也。

味平无毒,利大肠、小肠,益智慧,开心胸,明耳目。

心下怔忡,夜多恶梦,健忘,每日空心食海梧子十数枚,月余自愈。

疝气囊大如斗,海梧子七个,烧灰服之,即愈。

果部下

木竹子

出广西,皮色形状如大枇杷,肉味甘美,秋冬实熟。味甘性平,治吐逆不食,关格闭拒不通,脾虚下陷,肛门坠脱不收;清热,凉大肠,去积血,利百脉,通调水脏,止渴生津,解暑,消酒,利耳目,治咳嗽上逆。

果部下

橹罟子

桂阳虞衡志:出广西,大如半升碗,数十房攒聚成球,每房有缝,冬生青,至夏红熟。

味甘,补脾胃,固元气,制伏亢阳,扶持衰土,壮精神,益血,宽痞消痰,解酒毒,止酒后发渴,利头目,开心益志。

妇人不孕,用橹罟子浸好酒内三日,日日饮之,百日有孕;又目生翳障,渐渐昏暗,视物不明,橹罟子浸白蜜内,每日连蜜啖一枚,一月即退。

果部下

出九真交趾,子如桃实,长寸余,二月开花,连着子,五月熟,色黄。盐藏食之,味酸如梅性凉平,清心润肺,止渴生津,制亢极之阳光,消炎蒸之暑气,又降三焦实火。治鼻中出血,又牙宣牙龈出血,用 子核连仁,烧存性,调水含咽即止。

果部下

罗晃子

出广西,夏熟,味如栗,状如橄榄,其皮七层,出横州者皮九层,剥至九层方见肉,故又名思恩府志:罗晃子俗名九层皮,形类蚕豆,可茹,味如煨栗,外有黑壳,连肉有皮九层,故性温,治脏腑生虫,及小儿食泥土腹痛,癣痞积硬。

养肝胆,明目去翳,止渴退热,解利风邪,消烦降火。翻胃吐食,或食下即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用罗晃子七枚, 存性,每日酒调下方寸匕,服完为度,即愈。

腹中蛔虫上攻,心下痛欲死,面有白斑,用罗晃子、牵牛子各七枚,水煎服,虫自下。

果部下

夫编子

南方草木状:出交趾武平山谷中,三月开花,连着子,五、六月熟。入鸡、鱼、猪、鸭羹中;味最美,亦可盐食。味甘性平,主宁心志,养血脉,解暑渴,利水道,生津液,止逆气喘急,除烦清热,润肺,滋命门,益元气。骨蒸劳热、四肢瘦削如枯柴,用夫编子同白鸭烂煮,不用盐酱,日日啖之,吃鸭三头见效。

果部下

白缘子

出交趾,树高丈余,味甘美如胡桃。

味甘平,主润肺,止渴清热消食,祛风暑湿气。治疥癣及山岚瘴气所侵,变成 疟,寒热往来,头痛痰逆,足膝屈弱难行,寒湿邪气所侵,用白缘子一片,舂烂浸酒,日饮一次,月余全愈。

果部下

系弥子

广志:状圆而细,色赤如软枣,其味初苦后甘,可食,味平无毒。主益五脏,悦泽人面,去头面诸风。

产后痢疾不止,用系弥子一合,酒、水各一盏,煎八分,空心服下,片刻即效。

果部下

人面子

出海南,又出广中,树似含桃,子如桃实,春花夏实,至春方熟,蜜煎甘酸可食。其核两边俱似人面,耳目口鼻,无不毕具。

广志:人面子大如梅李,其核类人面,两目口鼻皆具;肉甘酸,宜为蜜煎;仁绝美,以点茶如梅花片,光泽可爱,茶之色香亦不变。以增城水东所产为佳,其核中仁摇之即脱去,他产则否。此树最宜沙土,沙土松易发,数岁即婆娑偃盖,山民植之以为利。味甘,性平无毒,醒酒解毒,治风毒着人,遍身疙瘩成疮,或痛或痒,食之即愈。

难产不下,产母手握人面子一个,单日右手握,双日左手握,即下。

岭南杂记:人面子煮肉及鸭,必用捶烂熬膏,甘酸益津。

果部下

四味果

出祁连山,木生如枣,剖以竹刀则甘,铁刀则苦,木刀则酸,芦刀则辛,行旅得之,能止饥味甘辛酸无毒,明目养肝,宁神定志,和胃进食,下气止咳。

肾虚腰痛,不能反侧,用四味果同狗腰子煮熟并食,每日一次,一月愈。

敏按:东方朔神异经云:南方大荒,有树名如何?结子味如饴,有核形如枣子,长五尺,围如长,金刀剖之则酸,芦刀剖之则辛;食之者地仙,不畏水火白刃。又启蒙记:如何随刀而改味?或曰:此即仙经所谓大枣,据此二说,即今四味果也。

果部下

千岁子

南方草木状:出交趾,蔓生,子在根下,须绿色,交加如织,一苞恒二百余颗,皮壳青黄色,壳中有实如栗,味亦如之,干则壳肉相离,撼之有声,如肉豆蔻。 关涵岭南随笔:千岁子多子根须,干则壳肉相离,撼之有声。

味甘平,主和中益胃,利肺,除热止渴,醒酒解暑。

小便闭塞,千岁子十数枚,打碎水煎,清饮下,即通利。

发背恶疮,千岁子不拘多少,捣烂如泥,调涂三次见效。

果部下

侯骚子

蔓生,大如鸡卵,味甘性冷,消酒轻身,王太仆曾献之,见酉阳杂俎。

甘寒无毒,食之不饥,延年强健,消酒除湿,治黄胆小便不利,溺如黄金色,口渴烦热,齿小儿重舌、木舌,侯骚子核烧灰擦之,或用蜜调涂亦可。

浮痈发背,侯骚子煎汤饮之,再捣涂之,大效。

果部下

仙掌子

乃仙人掌上所生子也粤语:仙人掌多依石壁而生,叶劲而长,若龃龉状,开花俨如凤形,子生花下,名曰凤栗,叶曰凤尾。 发苞外类芋,渠内攒瓣如珠,各擎子珠于掌,一枝一掌,自下而上,子自青赤而黄,有重壳,外浓内薄。熟其仁食之,味甜兼芡栗,可以延年,又名千岁子。此草可辟火,广人多植之堂侧。性宜沙土,恶肥腻。 明黄佐仙人掌赋序:仙人掌,奇草也。多贴石壁而生,惟罗浮黄龙金沙洞有之。叶劲而长,若龃龉状。发苞时,外类芋魁,内攒瓣如翠球,各擎子珠如掌然,青赤转黄,而有重壳,剖之,浓者在外如小椰,可为匕勺;薄者在里如银杏衣,而裹园肉煨食之,叶兼芡栗,可补诸虚,久服轻身延年,俗呼为千岁子,此与蔓生者名同物异也。 云南通志:仙人掌叶肥浓如掌,多刺,相接成枝,花名玉英,色红黄,实似山瓜,可食。

味甘性平,补脾健胃,益脚力,除久泻。

敏按:群芳谱仙人掌出自闽粤,非草非木,亦非果蔬,无枝无叶,又并无花,土中突发一片,与手掌无异。其肤色青绿,光润可观。掌上生米色细点,每年只生一叶于顶,今岁长在左,来岁则长在右,层累而上。植之家中,可镇水灾。如欲传种,取其一片切作三、四块,以肥土植之,自生全掌矣。近日两浙亦有,据所载当另是一种,与此全别,或名同物异欤。

果部下

酒杯藤子

出西域,藤大如臂,花坚硬可以酌酒,文章映澈,实大如指,味如豆蔻,食之消酒。相传张甘辛平无毒,消食下气,消酒止渴,辟邪疟,消痈肿,杀蛔虫。治尸蛀劳瘵,虫蛊瘰 ,瘿果成积,用酒杯藤子烧灰,糖拌,服下五、七钱自效。

饮酒过量成病,用酒杯藤子煎服,极验。

果部下

药果

关涵岭南随笔:药果似橙而味酸,可染红。

治哕。

果部下

出交趾合浦,藤缘树木,正月开花,四、五月熟如梨,赤如鸡冠,核如鱼鳞。

甘平无毒,主中恶气,飞尸邪蛊,心腹卒痛,狂邪鬼神,鬼疫疠疟,梦寐邪恶气,心神颠倒不宁,昏冒如痴;治惊痫恍惚,或言语不伦,歌笑不休,用 子核七枚,烧末,入朱砂少许,姜汤下方寸匕,自愈。

果部下

楸子

食物考:甘酸小于沙果,色黄红黑如樱桃颗,产于代北,味颇清香,作脯点茶俱可。此与林檎同名异类,本草未分,故正之。多食涩气,令人好睡。子宜去尽,食之烦心。

果部下

隈支

益部方物略记:生邳州山谷中,树高丈余,枝修而弱,开白花,实大如雀卵,状如荔枝,肉黄,肤味甘。

味甘无毒,治七种疝气,及一切疮疡疥癣。

以上自津符子至隈支止诸果品,纲目附录诸果后,仅载其形状,不录其主治。而沈云将食纂云:诸果都出外国及边瘴地方,虽不常见,但俱属异品,不惟可口,兼可疗治百病,凡行历远方者,即当携其种流传中土,有功于世不小,故附录而兼细核其主治,予因取之以补李氏之遗。至其形状,纲目已详载,而复列之者,亦欲览者便于解悉,后日遇物能名,故不厌重赘也。

果部下

吕宋果

本草补:吕宋岛中产一果,名加挖弄,外肉而内核,味苦不堪食。其初惟有一处深山峻岭不识,旅人至岛百年后,始知其中果可用,近三十年颇悉其疗治各病,极有奇验,遂携至中国,若果之皮肉,其效尤捷,有呼为宝豆者。豆,言果之形状;宝,治中毒服毒,将果或磨或刮,以清水或清油调服,毒即吐;蛇蝎蜈蚣等伤,磨清水服之,并仆,磨水服之;腹痛泻利,磨水服;疟疾初作时,磨水服。 刀斧伤即止血、止痛。 蛔虫疳积,磨水服,虫即吐出。 难产,磨水服。

头疮痒烂腊梨,切碎此果,以油煎之,乘热遍擦,向火取暖,随以布向火取热,覆病患身上而睡,又以被盖,不见生风,即愈。 潮热,磨水服,渐减而愈。

卷八

诸谷部

(十五种 附十九种)

诸谷部

沙米

延绥镇志:苗茎如麻,叶类艾而稍圆,有刺,高尺许,生子成房,粒细如黍,杵去皮,用羊羹作食,服之不饥,边外名黍喇棘。 瀚海记:沙蓬米,凡沙地皆有之,鄂尔多斯所产尤多,枝叶丛生如蓬,米似胡麻而小,性暖,益脾胃,易于消化,好吐者多食有益,作为粥,滑腻可食;或屑之,可充饼饵茶食之需。 人海记:张家口内保安、沙城一带地产沙蓬,实如蒺藜,中有米如稗子,食之益人。 药性考云:蓬蒿之实,名曰沙米,清热消风,饥荒食旨。

味甘性温,通利大肠,消宿食,治噎隔反胃,服之不饥。

诸谷部

西国米

珠儿粉 竹米

岭南杂记:出西洋西国,煮不化,而色紫柔滑者真,伪者以葛粉为之。 通雅:今南楚两粤专采葛根作粉食,其粉可作丸,曰葛粉丸,广人以假西国米,能醒酒。 朱排山柑国小识:西国米来自闽广洋艘,大如绿豆,以色紫煮不化者真,健脾运胃功最捷;久病虚乏者,煮粥食最宜。

益胃和脾,病起宜食。

诸谷部

珠儿粉

洋舶带来,粤澳门杭宁波乍浦通舶市者皆有。形绝细,如苏子,匀圆而白,云系外洋人采葛根及薇箕根或茹粉所造,煮之须滚水冲泡,粒粒分明如鱼子样,极柔滑,以糖霜和食,或淡食。

气清香,味甘滑,明目,运脾开胃,解酒生津,久服尤能强肾。

东西洋考:大泥,即古 泥,今隶暹逻,土产有西国米,亦名沙孤米。其树名沙孤,身如蕉空心,取其里皮削之,以水捣过,舂以为粉,细者为王米,最精,粗者民家食之,以此代谷。今贾舶虑为波涛所湿,只携其粉归,自和为丸。庚申十月,予在陈夔友家,见有胡西菽,盛以玻璃小笔管瓶内,菽白而细,与珠儿粉无别,云得自王抚军署,可入药,大能消痰。其甥女一夕患肺风痰喘,危极,儿医多言不救;用此一钱调姜汁灌下,其效如神。

诸谷部

竹米

物理小识:竹结实,斑文两两相比,谓之竹米。

下积如神。

诸谷部

陈仓米

朱公米

岭南记:武昌汉阳门内,旧为陈友谅仓基。甲子年,有掘得黑米者,色如漆,坚如石,炒之即松; 秋灯丛话:康熙甲子,武昌郡之福坊,掘得黑米数十斛,坚如石,炒研为末,治膈症如神,传为伪陈友谅积粟所。又天门学宫前明改建北郭仓基地,亦掘得黑米,治疾颇验。

乾隆丙申,黄州重修郡学,疏浚泮池,池底积粟甚伙,色如漆而坚,治病效如前,人争取之。太守王公廷栋恐系前人镇压物,禁而掩之。敏按:酉阳杂俎:干 国尸毗王仓库,昔为火所烧,其中粳米 者,于今尚存,服一粒,永不患疟。

炒研,治膈症如神。不药良方,陈年仓米治卒心痛,烧灰和蜜服之,即止。

诸谷部

朱公米

南中纪闻:靖州南二十里飞山砦,相传为元末朱都督屯兵之所,墙砾时有米粒,色微黑而不腐,云是朱公所遗兵粮,游客谒神祠,取辄得之,至今尚存。

疗脾疾。

诸谷部

宦游笔记:出塞外,土人名乌尔格纳,茎长尺余,细如草,节如竹,叶亦如竹,每二节一叶,秀穗类蓼花,结粒似 而色红,采之晒干,去其皮,煮粥,粥如 香,蒙古用以充饥,兼碎面合茶,商民均杂粟食之,色红艳可爱,而味与 无辨,故名之曰山 ,实生于水滨或山沟尔。

味甘香,行气利水,清大、小肠火,亦补脾胃。

根 蒙古人名墨科尔,外皮微细,内实粉白,味甘美,蒙古生啖,商民合肉熬食。秋冬之际,蒙古搜掘鼠穴,得食物盈筐,内多此物,长二、三寸,俱野鼠啮截运藏者。

味甘、生津,滋润血脉,调营卫,利水。

诸谷部

青稞黄稞

药性考:青稞黄稞,仁露于外,川陕滇黔多种之。味咸,可酿糟吊酒,形同大麦,皮薄面脆下气宽中,壮筋益力。性平凉,除湿,发汗,止泄。多食脱发、损颜色。

诸谷部

米油

此乃滚粥锅内煎起沫酽,滑如膏油者是也。其力能实毛窍,最肥人,用大锅能煮五升米以上者,其油良。越医全丹若云: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也。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若近人以熟粥绞汁为米油,未免力薄矣。

味甘性平,滋阴长力,肥五脏百窍,利小便通淋。

精清不孕 紫林单方:用煮米粥滚锅中面上米沫浮面者,取起,加炼过食盐少许,空心服下

诸谷部

锅焦

陈久年糕

一名黄金粉,乃人家煮饭锅底焦也。取僧寺中米多焦浓者入药良。

味苦甘,性平,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八珍粉用之。

锅焦丸 小儿常用,健脾消食。家宝方:用锅焦炒黄三斤,神曲炒四两,砂仁炒二两,山楂四两,蒸莲肉去心四两,鸡肫皮一两炒,共为细末,加白糖、米粉和匀,焙作饼用。

老幼脾泻久不愈梁侯瀛集验方:锅焦为末四两,莲肉去心净末四两,白糖四两,共和匀,每服三、五匙,日三次,食远下。

白泻不止。种福堂方:干饭锅粑二两,松花二两炒,腊肉骨头五钱烘脆,共为末,砂糖调,脾胃不健 祝氏效方:锅焦二斤,莲肉一斤,白糖半斤,蜜一斤,丸如桐子大,每服数十丸,空心白汤下。

玉露霜 治老人脾泄最效。白术炒二两,陈皮一两五钱,莲肉去心四两,薏苡仁四两炒,糯米一升炒,绿豆一升炒熟,陈米锅粑一斤炒,糖霜量加,共为末,每用二、三钱,滚水调匀服之(行箧检秘)。

预稀痘疹。不药良方:银花(金者不用)阴干,锅粑每一升入银花一两,共研末,用洋糖或做每日令小儿食之。

诸谷部

陈久年糕

烧灰治痢。

诸谷部

阿迷酒

出东洋,气味香冽,颇酽浓,每服不过半盏,大能助元气,骤长精神。估舶带来,凡督抚大员,辄多备贮,为不时之需;或遇要事疲惫,一滴入口,精神百倍,较鸦片尤速。物理小识:吉利重酎,以红花、 胡桃入曲酿者,医溲数,效。

味甘辛窜达,能捷通百脉,益元生气,每日少饮一、二滴,理怯如神。

诸谷部

酒酿

酒蕈

俗名酒窝,又名浮蛆,乃未放出酒之米酵也。味酽浓,多饮致腹泻。性善生透,凡火上行者味甘辛,性温,佐药发痘浆、行血、益髓脉、生津液。

赤眼淹缠 祝氏效方:杜仲、浓朴、桑白皮、槟榔各一钱,取雄鸡肝一个(忌见水,去红筋),入白酒酿六两,隔汤蒸熟,去渣,以汤肝食下,隔二日再服一次,全愈。

小儿鼻风,吹乳肿痛 刘起堂经验方:用酒酿和菊花叶敷上,立愈。无叶用根,甘菊叶尤佳,捣汁冲和服,更效。

吹乳方 周氏家宝:用苎麻根嫩者炒,和白酒酿少许;共捣烂敷患处,一日夜即消。忌食发头风 用苍耳子、白芷、谷精草各五钱,川芎三钱,甜酒酿四两,老酒二碗,煎一碗服(妙梦遗白浊。酸梅草二钱,孩儿菊二钱,捣取汁,加不见水酒酿,空心量服(救世青囊)。

难产 用酒酿、麻油、蜂蜜、童便、鸡子白各半盏,煎温服,即下。

痘出不起 不药良方:用狗蝇七枚(冬日取蝇,在狗耳内)捣烂,和酒酿服,即日发起,红润可观。

痘疮不起 良方集要:荸荠捣汁,和白酒酿顿温服之。但不可顿大热,大热则反不妙,慎之。

保元丹 千金不易方:此丹张氏家传,已五世矣,黄精一斤、甘枸杞四两、酒酿五斤、好黄酒五斤,入罐煮一炷香,每饮一茶杯;药渣捣为丸,加胡桃肉八两、大黑枣八两、青州柿饼一斤。

诸谷部

酒蕈

生酒坛中,不恒有,凡藏酒之家,千百坛酒,间有一坛,启之中空无酒,下有蕈结于中。

其蕈初结之时,酒上薄凝如衣膜,久则渐浓一、二寸,便能渗酒,将酒中精华醇酽之气,尽摄于膜内,膜乃渐浓,酒亦渐少,久久则酒干,所存十不余一。启视之,其膜如鲜海蜇,濡润而软,嗅之作酒香,微带霉蒸气。识者取之焙干,干者如瓜皮,面青黑,背作肉红色,湿软如棉,可入药。盖酒能生蕈,必坛系新出窑,未脱火气;而置酒之地,又为湿热所蒸,致中变而成此,故造酿家用坛贵旧而不贵新也。金御乘自慈溪归,带有酒蕈,出以相示,云彼土亦罕得,间有之,然不多见也。

治一切酒伤、酒劳、酒疸,因酒成病诸症,服之立效。

诸谷部

神黄豆

缅豆 回回豆 青花豆 真宁豆

池北偶谭:产滇之南徼西南夷中,形如槐角子,视常豆稍巨,用筒瓦火焙,去其黑壳,碾末,白水下之,可永除小儿痘毒。服法:以每月初二日、十六日为期,半岁每服半粒,一岁每服一粒,一岁半每服一粒半,递至三岁服三粒,则终身不出矣;或曰,按二十四气服之,以二十四粒为度;或云,水毕闭日服之。 珍异药品云:出云南近西地方,痘将发未发时,用神黄豆连壳焙炒燥,用豆研细水服。 本经逢原云:神黄豆产缅甸,形如槐子,近时稀痘方用之,一阳日用清水磨服。 痘学真传云:神黄豆出云南,能稀痘,生、熟各一粒,甘草汤咀服。 宁阳张琰种痘新书云:凡痘自胸以上自脐以下俱有,而中间一截全无者,名两头痘,此气血不能贯通上下,而腰脐之间为寒毒凝滞也,若不急治,七日之后,必变灰白之症矣。见点时,急用生 、当归、赤芍、桔梗、防风、荆芥、浓朴、续断、白芷、山楂、木通、神黄豆三十粒,服此中间方有痘,乃可无虞。

南诏备考:普洱府及永昌府皆出。神黄豆能稀痘,青花豆可治疮。有客带滇产神黄豆来,其形如细竹筒,长可三、四寸,摇之有声,其中如竹节,片片相叠,剖出如棋子样,白色包裹,中含一豆,黄色光亮,形如瓠子,中有线痕,坚实而扁,服之解痘毒。

按:神黄豆有二种,百草镜云:出云南普洱府,又四川亦产,荚如连翘略短,内有豆,微红色;产云南者,形如槐角子,比蚕豆略大,瓦上焙干,去外黑壳用,二种形状不同,系地土所产各别,然其稀痘解毒之性则一也。 宝笈方:痘将出时,用神黄豆,按一岁一粒,剥去外壳并内皮,将瓦焙熟一半,留生一半,芫荽汤调服,毒重者稀,毒轻者更稀,十余岁者,亦不过七粒;尚未出痘者,亦如法以水调服之,竟不出痘,宜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等日。

诸谷部

缅豆

滇略:缅豆如豆,蔓生,子大如栗,斑文点点,咀之敷恶疮良。然性迅恶,误服之,吐泻致死。五杂俎云:滇中有神黄豆,似五倍子,能令儿童稀豆,然亦不甚验也。

诸谷部

回回豆

五杂俎云:出西域,状如椿子,磨入面中,极香,能解面毒。

诸谷部

青花豆

宦游笔记:云南永昌府,有青花豆,出于外地,夷人带来易货者;治疮。

诸谷部

真宁豆

出甘肃庆阳、真宁地,味甘平,能解诸药毒。

诸谷部

叶附

逢原云:细黑豆,一名 豆,俗名料豆。今人以饲马,故俗又呼马料豆。 杭州府志:黑豆之细者曰 豆,细而扁者曰零乌豆,俗名马料豆,可肥马。 从新云:黑大豆之小者为马料豆,不知料豆虽小,而形长微扁,与黑豆形迥别,当另是一种。纲目 豆下,仅载其能去贼风风痹,治妇人产后冷血而已,其他一切功用,全未之及,为今补之。

味甘温无毒,壮筋骨,止盗汗,补肾,活血,明目,益精,入肾经血分,同青盐、旱莲草、何首乌蒸熟,但食黑豆,则须发不白,其补肾之功可知。今人以制何首乌,取以引入肾经也。炒焦淋酒,治头风脚气,以其直达肾经血分。煮汁服,解乌、附、丹石药毒。

药性考:本经黑大豆,即今之马料豆也。其色黑,而形如人腰,故入肾经。益水明目,多服令人身重,一年后复原;久服身轻,非花豆中之黑大豆也。凡服豆忌蓖麻子、浓朴、猪肉。

歌云:黑大豆甘,腰子样式,所以补肾,药饵宜入;即是马料,煮寒炒热,调中下气,止痢挛急,利水除胀,追风活血,生研敷肿,吞止烦渴,解一切毒;甘草煎汁,伤中淋露,产后诸疾,明目悦颜,制服有益。 又云: 豆即小黑豆,因其粒细,称驴豆,别马料也,治产后血风冷痛,其粒细不及马料。歌云: 豆黑小,甘逐邪风,冷痹血滞,浸酒和融。 雨蓑翁食记:小黑豆入盐煮,久食,大能补肾。事亲述见: 豆补五脏益中,助十二经脉,调中,暖肠胃,杀鬼气,舒筋。 紫虚子吞豆法:黑料豆淘净晒干,以净瓶装之,初服每日一粒,以白汤生吞之,次日吞二粒,每日加一粒,至百日吞百粒,从此每日吞百粒。但初起服之,肠胃未刚,每遇大便,须看豆化不化,如豆化,则渐加;倘未化,仍照旧勿加,必待食之能化,然后递加至百粒为度。服之能益精补髓、壮力润肌、发白复黑,久则转老为少,终其身无痰病也。

救生苦海有嫦娥奔月方,与紫虚吞豆法同,但其法按太阴盈亏之数,初一日吞一粒,逐日加一粒,至望日十五粒而止,十六日又逐日减一粒,至晦日一粒而止,月初则又加起,与紫虚之法微有不同,并附以备用。

煮料豆方 明太医刘浴德有增补内经拾遗四卷,其种子论后。载有煮料豆药方云:老人服之,能乌须黑发、固齿明目,当归四钱,川芎、甘草、广皮、白术、白芍、丹皮、菊花各一钱,杜仲炒、黄 各二钱,牛膝、生地、熟地各四钱,青盐六钱,首乌、枸杞子各八钱,同马料豆煮透晒干,去药服豆。 又羲复方:马料豆五升,桑椹半斤,枸杞子四两,肉苁蓉半斤(竹刀切去筋),青盐、龙骨各二两,同豆煮熟,和药同晒干,贮罐用。常食大有补益。 又方,吕逸儒传方:何首乌一斤(用马料豆汁煮,或老酒亦可,要九蒸九晒),枸杞一斤(酒蒸,用干药末捣匀晒),马料豆一斗(再用料豆五升煮汁,以汁煮豆晒干,九蒸九晒,或用好酒煮亦可),菟丝子一斤(酒煮晒焙),补骨脂一斤(酒洗焙),真川椒四两(晒烘),青盐二两,川牛膝一斤(酒煮焙),炼蜜为丸服之。 又方:何首乌二斤,青盐一两,枣仁、杜仲、枸杞各二两,远志、小茴香、陈皮各一两,肉苁蓉、苡仁、香附、白茯苓、川芎各二两,五味子、牛膝、补骨脂、木瓜各一两五钱,归身三两,肉桂五钱,防己一两二钱,甘草八钱,小黑豆一斗,用水煮药数十滚,沥出渣,以药汁煮豆,汁尽为度,晒干,每服百粒,开水下。

延龄广嗣仙方:怀生地酒制、何首乌酒煮、旱莲草、鹿衔草(真者绝少,用仙灵脾代之),以上各三两,按四时;干山药乳拌、当归身酒炒、真青盐,以上各一两。按分至;石菖蒲、菟丝子、肉苁蓉酒浸去膜、补骨脂、五加皮、骨碎补、淮牛膝、白甘菊、原杜仲酒炒断丝、枸杞子、蛇床子、槐角子、金樱子、覆盆子、川黄连、建泽泻,以上各五钱,按十六节,以上二十四味,俱合二十四气,除去青盐,锅内煎汁至半,沥渣,再将渣煎过半,沥清,冲和煎浓,入马料豆三升七合、女贞子一升七合,按阴阳二气、二至、二分,合年月日时周天度数,余一合半,以置闰,煮数十滚,将青盐研细,倾入同煎,以汁尽为度,取豆晒干,收贮瓷瓶。每晨四钱,滚汤送下。如遇出门饥饿,即可嚼食代点。此豆谨按阴阳二十四气,合周天度数,制法得中和补益之妙,久服能令人须发再黑、齿落更生、耳目聪明、手足便利、壮阳补肾、固本还元、多育子息、多增年寿,常服不断,可成地仙。凡肾虚目暗,上盛下虚者,尤为切合。

四宝大神丹 家宝方:能治五劳七伤。服药后,忌腥臭发物房事。马料豆五升(用混堂油制九次),黄 八两(人乳制七次),白当归酒洗四两,金樱子二斗(去内子与毛,外去刺,淘净熬膏,临收时,加童便一、二盏听用),右将前三味和金樱膏,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桂圆汤下。

明目补肾,兼治筋骨疼痛。 不药良方:小红枣十二枚(冷水洗净,去蒂)甘州枸杞子三钱,小马料豆四钱,水二碗,煎一碗;早晨空心连汤共食之。

绝疟。制首乌剩下黑料豆,可以绝疟。凡四日两头疟,用豆煎汤服即愈。 截三日疟。

祝穆桂、甘草、槟榔各三钱,小黑豆四十九粒,酒、水各二碗,慢火煎二碗,当晚先服一碗,盖暖而睡;留一碗,至次日,须将发前早两个时辰服,要热服盖暖,卧戒食生冷、劳碌风霜,忌食鸡、羊、牛、蛋白、扁豆半月,永截不发。 又秘方集验:治疟,槟榔、萝卜子、常山、甘草各一钱,红枣四枚,乌梅七枚,马料豆每岁一粒,水二碗,煎一碗服。忌三日荤油,永不再发。

痰喘气急 同寿录:用梨 空,中心纳小黑豆令满,留盖合住扎紧,糠火煨熟,捣作饼,每中风口噤 文堂集验方:马料豆一升,煮浓汁如饴,含汁在口,即能言也。

黑白丸治痞积,开胃消食,健脾补肾。 百草镜方:马料豆、白蒺藜去刺各一斤,炒磨末,三钱,开水送下。

治阴症手足紫黑 集验方:黑料豆三合,炒熟,好酒烹滚,热服;加葱须同烹,更妙。

盗汗 文堂集验方:莲子七粒,黑枣七枚,浮麦、马料豆各一合,水煎服,三次愈。

肾虚腰痛,并治阴亏目昏 活人书:用腰式乌豇豆、马料豆各一两,煮汤,入盐少许,五更阴亏目昏,老眼失明 活人书:马料豆、甘枸杞、女贞子各十两(阴亏目昏,除女贞子)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早晚服二、三钱,自效。

赤白带下 白果去皮,煮熟蜜饯,每日清晨吃七枚,再食炒马料豆一两,白滚水送下,数日愈。

妊娠腰痛酸软 产家要览:马料黑豆二合,炒焦熟,白酒一大碗,煎至七分,空心下。

治产后中风,口噤目瞪,角弓反张 姚希周集验:用黑料豆锅内炒极焦,冲入热黄酒内,服之立效;再服回生丹,全愈。

华真君三豆汤稀豆 杨春涯验方:绿豆、赤饭豆、马料豆等分,每日煮汤与小儿吃,出豆自汤饮之;捣搽敷上,其毒自消。

痘风烂眼 集验云:风烂眼用腌白梅一个(去核),入绿矾少许、川椒三十粒,以五铢钱二个夹之,用苎麻扎住,无根水浸洗自愈。若出痘得此症,再加马料豆一岁一粒,投水中。

眼药丸方 周氏家宝:用马料豆一升,炒蝉蜕四两(酒洗去头足),木贼草四两去节,菟丝子一斤炒,甘菊花四两晒干,白蒺藜一斤,各为末,水法为丸,每服二、三钱,晚服,滚汤下;如若年高,桂圆汤下。

各种癣 陈别驾彬,曾任太医院官,有治各种癣方:用马料豆,以瓦罐,不拘多少,装入罐内,罐口以铜丝罩格定,使豆不能倒出;然后用大高边火盆一个,盆凿一孔,将罐倒合孔上,四围以干马粪壅之,火燃罐底,盆底下用砖垫空,安碗一个接油;上火煨,罐内豆自焦,有油从盆底滴入碗中,色如胶漆,以此搽癣,三次即愈。

解药毒 凡服药过多,以致头面浮肿、唇裂流血,或心腹饱闷、脐下撮痛者,用马料豆、绿豆各四两,合煎汁,连豆服,病好为度。

中附子、川乌、天雄、斑蝥毒 不药良方:马料豆煎汁服之,即解。

豆叶治瘤 急救方:颈后粉瘤,马料豆叶、辟麝香草,同捣敷患处,其瘤渐软渐消,破则听其自消。

诸谷部

蚕豆壳

治 行箧检秘:用油盐蚕豆壳一钟,麻油浸一周时,取起,将豆壳瓦上焙研为末,麻油调搽患处,立愈。

膈食 指南云:用蚕豆磨粉,红糖调食,数次即愈。

小便久日不通,难忍欲死 慈航活人书:蚕豆壳三两煎汤服之。如无鲜壳,取干壳代之。

黄水溜疮 毛世洪经验集云:凡大人小儿头面黄水疮,流到即生,蔓延无休者,用蚕豆壳炒成炭,研细,加东丹少许,和匀;以真菜油调涂,频以油润之,三日即愈。

治漏 种福堂方:用炒熟蚕豆壳磨末,每服三、四钱,加沙糖少许,调服。

秃疮 张卿子外科秘方:用鲜蚕豆捣如泥,涂疮上,干即换之,三、五次即愈。如无鲜者,用干豆,以水泡胖,捣敷亦效。

吐血 张卿子方:以新蚕豆壳四、五年陈者炒,煎汤饮之,即愈。

天泡疮 蚕豆黑壳,烧灰存性,研末,加枯矾少许,菜油调敷,一次即愈。

药性考云:蚕豆苗,能醒酒。

诸谷部

酱油

糟油

以面豆拌罨成黄,盐水渍成之。伏造者味浓,秋油则味薄,陈久者入药良。

味咸性冷,杀一切鱼肉菜蔬蕈毒,涂汤火伤,多食发嗽作渴。

解食 作胀,以陈年酱油饮少许,即消。

中轻粉毒,以三年陈酱油化水频漱之(集简方)。

诸谷部

糟油

药性考:摩风瘙腰膝痛,开胃暖脏,止呕哕,解菜蔬毒。

诸谷部

浆、沫、渣、皮、乳、锅巴、泔水、麻腐

濒湖纲目于豆腐集解注:腐皮堪入馔,而浆乳皆遗之。又胡麻亦可作腐,纲目胡麻条亦遗之。今悉为补,概名曰腐。

腐浆 味甘微咸,性平,清咽祛腻,解盐卤毒;药性考云:味甘微苦,性凉,清热下气,利杏研浆。

伤寒十日不汗张卿子妙方:用未点豆腐浆一大碗,调好白蜜热服,即出汗愈,神效。

脚气肿痛难走者,热豆腐浆加松香末捣匀敷,过夜即好行走,永无后患。

大便下血 古今良方:荸荠一斤或半斤,豆腐浆不冲水者一大碗,将腐浆顿极热,捣荸荠汁,乘热冲入饮之。

盐哮 救生苦海:用豆腐浆点糖少许,日日早服一碗,不间断,过百日自愈。

治黄胆 刘羽仪验方:每日空心冷吃生豆腐浆一碗,吃四、五次自愈,忌食生萝卜。

痰火吼喘 经验广集:饴糖二两,豆腐浆一碗,煮化顿服愈。

治劳及自汗 回生集方:用黑豆掏净,磨成腐浆,锅内熬熟,结成皮,每食一张,用热黑豆浆送下,即效。 凡人每日清晨吃黑豆腐浆,大有补益,可以免劳病之患。

肺痈肺痿 用芥菜卤陈年者,每日将半酒杯冲豆腐浆服,服后胸中一块必塞上塞下,塞至数次,方能吐出恶脓,日服至愈。

血崩 不药良方:生豆腐浆一碗,生韭菜汁半碗,空心服一、二次。

五妙汤治产后并弱症 郁文虎传方:用头锅腐浆一碗,腐皮一张,生鸡蛋一个打碎,冲入浆内,再加圆眼肉十四枚、白糖一两,入浆内滚服,五更空心食。

陈廷庆云:豆腐浆入阴分,泻火通淋浊,凡淋症用六一散冲腐浆食,最妙。五更冲鸡蛋、白糖点服,宁嗽补血。粤人以腐浆煮粥食,名甜浆粥,大能补虚羸。

腐沫 即豆腐泔水上结沫是也。治鹅掌癣,生手掌及足掌,层层剥皮,血肉外露,此沫热洗即愈。

腐渣 此造豆腐所剩之渣,人以饲猪,入药须用生腐渣。

治一切恶疮、无名肿毒,神效。不药良方:用豆腐渣在砂锅内焙热,看红肿处大小,量作饼子粘贴,冷即更换,以愈为度。

大便下血 古今良方:用不见水豆腐渣炒黄,清茶调服,即愈。

治 疮、裙边疮,烂臭起沿;养素园方:生豆腐渣捏成饼,如疮大小,先用清茶洗净,绢帛拭干,然后粘贴,以帛缠之,一日一换,其疮渐小,肉渐平,此费启彰亲试有效之方也,又可敷脚蛀。

脚上皮蛀生水孔而皮湿烂者 不药良方:豆腐渣贴三日即愈,不要落生水。

肠风下血 慈航活人书:雪花菜即豆腐渣,用未曾滤出浆者,带水锅内炒燥,为末,每服三下;红血块者,砂糖汤下,日三次,虽远年垂危者,服之神效。

腐皮 味甘性平,养胃、滑胎、解毒。

小儿遍身起罗网蜘蛛疮,臊痒难忍 仁惠编:用豆腐皮烧存性,香油调搽,自愈。

落头疽 慈惠小编:用壁上 子五、六只,腐皮包好,吃完即愈。

冷嗽 刘羽仪验方:干豆腐衣烧灰存性,为末,热陈酒调下,吃四五十张即愈。

水臌胀 种福堂方:陈芭蕉扇去筋、烧灰存性五分,千金子去油壳二分五厘,滑石二分,共为细末,以腐衣包,滚水送下,十服愈。

腐乳 一名菽乳,以豆腐腌过,加酒糟或酱制者。味咸甘、性平,养胃调中。

腐巴 此即腐浆锅底所结焦巴也。入药晒焙研末,或生捣作丸,皆可用。药性考名锅炙,开胃消滞逐积。

治淋浊、补血 慈航活人书有五效丸:用豆腐锅巴一两,加川连一钱,同捣丸如桐子大,每服五钱,赤带,蜜糖滚水吞下;白带,砂糖汤下;热淋尿血,白汤下;肠风下血,陈酒下。

血风疮,先将豆腐泔浸洗去靥;以布拭干,用前末药(即川连、腐巴粉末丸时留一半),真麻油调搽,干则再涂,三、四次自愈。

翻胃 神方珍记:用豆腐锅巴,黄色者佳,炒研末,每服三钱,沙糖汤调服,白汤下。

痢疾 神方珍记:陈冬米炒、豆腐锅巴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空心白汤调服二、三钱,服腐泔 即豆腐所沥下之水也。药性考云:豆腐有盐卤点者,有石膏点者,俱能清热。

性清凉,能通便下痰,通癃闭,洗衣去垢腻。

麻腐 乃胡麻小粉所造者,味甘性平,润肌滑肠。

解毒 蒋仪药镜滋生赋云:麻腐豆粉,清肠清胃。

诸谷部

芝麻壳

此乃芝麻外壳也。纲目载其苗曰青 ,又有麻枯饼、麻花、麻秸,无麻壳,因补之。

汤火伤 杨春涯验方:芝麻壳烧存性,研细,遇火伤者,用麻油调搽即愈;倘湿烂,干掺之半身不遂 千金不易方:芝麻壳五钱,酒煎服,出汗即愈。

卷八

诸蔬部

(四十种 附十八种)

诸蔬部

甘储

粳粉 甘储酒

一作甘薯,又名朱薯,以其皮有红者也。一名金薯,今俗通呼为番薯、或作番茹,有红皮、白皮二色,红皮者,心黄而味甜;白皮者,心白而味淡。南方各省俱植之,沿海及岛中居民以此代谷。其入药之功用亦广,而诸家本草皆未载,李濒湖特补列纲目中。惜其所言者,惟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而已,他皆未之及焉。乾隆五十一年冬,今上特允阁学侍郎张若 之请,敕直省广劝栽植甘薯,以为救荒之备。陆中丞耀有甘薯录之辑,所载卫生一门,实足补李氏所未及,因择录之,以补其遗。陆公原序云:甘薯,即薯蓣之属,见于陈祈畅异物志、嵇含南方草木状。中土之有此物,其来旧矣。第不甚贵重,栽植者少。明季有闽人陈经纶,复自吕宋移其种归,巡抚金公学曾劝民树艺,闽人德之,号为金薯;然自是长乐谢肇浙、黄州李时珍、新城王象晋,各有论述,皆不及经纶事。而其裔孙世元父子,复为金薯传习录盛侈其先世传自吕宋之功,一似中国素非所产者,此考证之疏也。夫以一物之微,足以备荒疗疾,而又不费功力,其为功于民食,实不浅鲜。前任布政使李公渭,尝举以教山东之民。其性又喜沙土高地,于山海之区,尤属相宜。五杂俎:百谷之外,有可以当谷者,芋也、薯蓣也。而闽中有番薯,似山药,而肥白过之,种沙地易生而极蕃衍,饥馑之民,多赖全活,此物北方亦可种也。群芳谱:朱薯,一名番薯,大者名玉枕薯,形圆而长,本末皆锐,皮紫肉白,质理腻润,与芋及薯蓣自有各种气香,生时似桂花,熟者似蔷薇露。扑地缠生,一茎蔓延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闽广人以当米谷,有谓性冷者,非。二、三月及七、八月俱可种,但卵有大小耳。卵八、九月始生,冬至乃止,生便可食。若未大者,勿顿掘,令居土中,日渐大,到冬至须尽掘出,不则败烂。金氏学曾曰:薯传外番,因名番薯。形如王瓜藕臂,如拳如指,如卵如枣,大小不一,实同种别,皮有紫有白,有深浅红,有浓淡黄,肉亦如之。蒸熟匀腻如脂,甘平益胃,性同薯蓣,海隅人以供饔飧。蔓延极速,节节有根入地即结,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徐氏元扈曰:昔人谓蔓菁有六利、柿有七绝,予谓甘薯有十二胜,收入多,一也;白色味甘,诸土种中特为绝,二也;益人与薯蓣同功,三也;遍地传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数十亩,四也;枝叶附地,随节生根,风雨不能侵损,五也;可当米,凶岁不能灾,六也;可充笾实,七也;可酿酒,八也;干久收藏,屑之旋作饼饵,胜用饧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少,易于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种,初冬收入,枝叶极盛,草秽不容,但须壅培,不用锄耘,不妨农,十二也。陆公薯录有溉、种、藏、制诸法,虽无关于药病,而有济于备荒,故并录之。种薯宜高地、沙地,起脊尺余,种在脊上,遇旱可汲井浇灌;即遇涝年,若水退在七月中,气候既不及艺五谷,即可剪藤种薯。至于蝗蝻为害,草禾荡尽,惟薯根在地,荐食不及,纵令茎叶皆尽,尚能发生。若蝗信到时,急令人发土遍壅,蝗去之后,滋生更易,是天灾物害皆不能为之损。人家凡有隙地,但只数尺,仰见天日,便可种得石许,此救荒第一义也。岁前深耕,以大粪壅之,春分后下种。若地非沙土,先用柴灰或牛马粪和土中,使土脉散缓与沙土同,可行根,重耕起要极深。将薯根每段截三、四寸长,覆土深半寸许,每株相去纵七、八尺,横二、三尺;俟蔓生既盛,苗长一丈,留二尺作老根,余剪三叶为一段,插入土中,每栽苗相去一尺,大约二分入土,一分在外,即又生薯,随长随剪随种随生,蔓延与原种者不异。凡栽薯须顺栽,若倒栽则不生。节在土上则生枝,在土下则生卵。约各节生根,即从其连缀处断之,令各成根苗,每节可得卵三、五枚。凡藤蔓已遍地不能容者,即为游藤,宜剪去之,及掘根时卷去藤蔓,俱可饲牛羊豕,或晒干冬月喂,皆能令肥脂。

二、三月种者,每株用地方二步有半,而卵遍焉,每官亩约用薯三十六株;四、五月种者,地方二步,而卵遍焉,亩约六十株;六月种者,地方一步有半,而卵遍焉,约一百六株有奇;七月种者,地方三尺以内,得卵细细小矣,亩约九百六十株,种种疏密,略以此准之;九月畦种,生卵如箸如枣,拟作种,此松江法也。金氏曰:薯苗入地即活,东西南北,无地不宜,得沙土高地,结尤多;天时旱涝,俱能有秋。养苗地宜松,耕过须起町,高四、五寸。

春分后,取薯种科置町内,发土薄盖,纵横相去尺许。半月即发芽,日渐蔓延,长一丈或五、六尺,割七、八寸为一茎,勿割尽,留半寸许,当割处复发,生生不息。若养蔓作苗,须用稍长尺许,密密栽竖,如养葱蒜法。栽茎使牛耕町,宽二尺许,高五、六寸,将茎斜插町心,约以七分在町内,三分在町外,町内者结实,町外者滋蔓,每茎相去一尺余,十余日,町两旁使牛耕开令晒;又七、八日,以粪壅之,乃使牛培土,每町可得薯三、四斤。若雨多,须将蔓掇町上,毋令浮根匝地,然实结地内。虫不能灾,叶如食尽,亦能复发。早栽宜稀,晚栽宜密。三、四月栽者,实粗大;七、八月栽者,实细小。秋末实始加大,冬至前当掘尽,不掘尽,亦不能大。熟时须先割蔓置町下,俟干卷起,冬月锉喂牲畜。若北地早寒,则迟一个月栽,早一个月掘,宜迟宜早,亦看天气寒暖耳。甘薯疏云:江南田污下者不宜薯,若高仰之地,平时种蓝、种豆者,易以种薯,有数倍之获。大江以北,土更高,地更广,即其利百倍不啻矣。倘虑天旱,则此种亩收十石,数口之家,止种一亩,纵旱甚而汲井灌溉,一至成熟,终岁足食,又何不可。取种之法,群芳谱云:九月、十月间掘薯卵近根先生者,勿令损伤,用软草包裹,挂通风处阴干;一法,于八月中拣近根老藤,剪七、八寸长,每七、八根作一小束,耕地作畦,将藤束栽如栽韭法,过月余,每条下生小卵如蒜头状,冬月畏寒,稍用草盖覆,至来春分种;一法,霜降前取近根卵稍坚实者,阴干,以软草作衬,另以软草裹之,置无风和暖、不近霜雪、不受冰冻处;一法,霜降前收取根藤,晒令干,于灶下掘窖,约深一尺五、六寸,先用稻糠三、四寸,次置种其上,更加稻糠三、四寸,以土盖之;一法,七、八月取老藤,种入木筒或磁瓦器中,至霜降前,置草 中,以稻糠衬置向阳近火处,至春分后,依前法种。金氏曰:存薯之法不一,在人变通,或存木斛、草囤、瓷瓮、竹笼中俱可,但性畏寒又畏热,置避风和暖处,用草浮盖,俾通气;若封固,则发热坏烂。

敏:前在东瓯玉环,见其岛民少谷食,多以茹为粮。彼土有地,率多种茹,土人云,其利十倍于谷,以茹粮多者为富。其收茹之法,多曝干切条,以竹席围如囤储之,久亦不蛀,用则以水煮代饭。云食之多力鲜病,盖其味甘,能补脾土故也。金氏曰:薯初结即可食,味淡多汁,及时则甜,煨食、煮食、爆食、蒸食、亦可生食,切片晒干,碾作 粥,磨作粉饵,滚水灼,可作丸;拌面,可作酒。舂细,水滤去渣,澄晒成粉,其叶可作蔬。范咸台湾府志:长而色白者是旧种,圆而黄赤者出自文来国,金姓者携回,故名金薯。 诸罗县志:他物不种,必用子、用仁,或原物根芽,独薯不然,取一条片片切之,只留皮一面,种之发根生苗,亦一异也。

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补中活血,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生津,中满者不宜多食,能壅气。煮时加生姜一片,调中,与姜枣同功。红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敏按:甘储俗传能发诸病,患痔漏者,愈后食之复发,亦以性能下行而滞气故也。)痢疾下血 传习录云:痢疾之起,多因脾胃先虚,而后积滞成痢。其有脾气虚甚,欲健中焦者,必宜甘温之药;其有命门不暖,欲实下焦者,必宜纯热之药;至若湿热所致,烦热口燥,腹痛纯红、小水黄赤以及下血者,用此薯蒸熟,以芍药汤频频嚼服,或薯粉调冬蜜服,亦愈。

酒积热泻 传习录云:泄泻之症不一,或水土相乱,并归大肠而泻;或土不制水,清浊不分而泻;或小肠受伤,气化无权而泻;或真阴亏损,元阳枯涸而泻者,此皆各从其类治之。若酒湿入脾,因而飧泄者,用此薯煨热食。

湿热黄胆 黄胆之症有四:一曰阴黄,由气血败也;一曰表邪发黄,即伤寒症也;一曰胆黄,惊恐所致也;更有阳黄一症,或风湿外感,或酒食内伤,因湿成热,因热成黄者,用此薯煮食,其黄自退。

遗精淋浊 遗精之与淋浊,症有不同,故治亦不同。然大要责在心、脾、肾,故凡遇此症,无论有梦无梦,有火无火,或气淋、血淋、膏淋、劳淋,总宜调养心脾,每早晚用此粉调服,大有奇功。

血虚经乱 妇人血虚,或迟或早,经多不定,故阳虚补其阳,阴虚补其阴,气滞顺其气。

其有不宜辛燥寒凉而宜于清和者,用此薯饔飧频服,调养其脾,使脾健生化,经期自定。

小儿疳积 疳者,干也。在小儿为五疳,在大人为五劳。其病由于哺食干燥之品,嗜啖肥浓之物,妄服峻利之药以致津液干涸,延而成疳。此薯最能润燥生津,安神养胃,使常服之,甘薯粳 群芳谱云:造粳,将糯米水浸五七日,以米酸为度,淘净晒干,捣成细粉;看晴天,将糯米粉入生水,和作团子如杯口大;即将薯根拭去皮,洗净沙石土,徐徐磨作浆,要极细,勿搀水;将糯团煮熟,捞入瓶中,用木杖尽力搅作糜,候热得所,大约以可入手为度,将薯浆倾入,每糯粉三斗,入薯浆一斤,搅极匀;先将干小粉筛平板上,次将糜置粉上,又着干粉捍薄,晒半干,切如骰子样,晒极干,收藏。用时慢火烧锅令热,下二合许,慢火炒,少刻渐软,渐发成圆球子,次下白糖、芝麻,或更加香料炒匀,候冷极浮脆。每粳二升,可炒一斗,芋浆、山药浆俱可作。按此物食之,浓肠胃,健脚力,缩痰涎,解毒活血,甚妙。

甘薯粉 功同甘薯。造法:用薯根,粗布拭去皮,水洗净,和水磨细,入水中,淘去浮渣,取澄下细粉晒干,同豆粉用。此粉水作丸,与珍珠沙谷米无异。按:此粉余前在闽中及玉环俱有,土人造以售客,贩行远方。近日宁波及乍浦多有贩客市粉,价贱于面粉。近日饼饵铺中,率多买此搀和麦面中,作果饵以售。其粉亦高低不同,有曰净粉,则依前法所造者,滚水冲之,俨如藕粉,故藕粉店中亦多买此搀和,非有识者莫辨;有曰行粉,则连浮渣一切皆磨细和入,只可作饼饵用,其色亦黄而不白。然其又有甜苦二种,沙土细洁者,则其茹作粉甜;倘先一年种烟,其地次年种茹,则苦涩,人不售之,惟堪作粉,味亦苦矣。但以味甘有清香,化开色如玉者佳。

甘薯酒 和脾暖胃,止泻益精。造法:用薯根不拘多少,寸截断,晒干,甑炊熟,取出揉烂,入瓶中,用酒药研细搜和按实,中作小坎,候浆到看老,如法下水,用绢袋滤过,或生或煮熟任用。其入甑寒暖,酒药分两,下水升斗,或用曲 ,或加药物,悉与米酒同法。若造烧酒,即用薯酒入锅如法滴糟成;头子烧酒即用薯糟造,当用烧酒,亦与酒糟造烧酒同。此酒福建最多,土人名土瓜酒,烧酒曰土瓜烧,其酒味微带苦,峻烈不醇,不善饮者,食之头目微有昏眩,亦无大害,闽中绍酒价贵,此酒值廉,土人相率饮此,亦以饷客。

诸蔬部

山百合

此百合之野生者,瓣狭长而味甘,山人采货之。 藻异云:百合有三种:一名山百合,花迟不香;二名檀香百合,可食;三名虎皮百合,食之杀人。 百草镜:百合白花者入药;红花者名山丹,黄花者名夜合,今惟作盆玩,不入药。百合以野生者良,有甜、苦二种,甜者可用,取如荷花瓣无蒂无根者佳。能利二便,气虚下陷者忌之。

逢原云:余亲见包山土罅中,蚓化百合,有变化未全者,大略野生百合,蚓化有之,其清热解毒、散积消瘀,乃蚓之本性耳; 应验方:痈疽无头,野百协议盐捣烂敷。

甘入肺,清痰火,补虚损,治肺痈。救生苦海:取白花者三两捣烂,白酒和绞,取汁一碗,

诸蔬部

石衣

石耳

台州仙居有之,生峻岭绝壁海崖高处,乃受阴阳雨露之气,渐渍石上,年久则生衣,鲜者翠碧可爱,干者面黝黑,背白如雪,土人以作羹饷客,最为珍品。煮法:用滚水一碗,投盐少许,泡石衣于中,用手细细摆揉,去其细砂,待软如绵,其细砂去净,色即变紫如玫瑰,必得盐水,则所衔细砂,始能吐尽,再过清水二、三次,以鸡汤下食,滑脆鲜美,味最香甘,为山蔬第一。台州六属,惟仙居有之。或云,各处深山皆有,非仙居人不能取,故仙居人有专业此为生者。近则一二百里,远则数百里外,向深岩危壑人迹莫能跻攀者,壁上始有此物。其取之法:人则藤兜飞架,衣鸡毳,蹑鞋 ,捷如猿猱,取之则 钩锋铲轮 ,入山有祭,买路有楮,非仙土人莫能尽其术也。然结侣虽多,其采取只许一人往,不得两人并采,亦奇也。每年必损人,故其值昂,而贪利者且竞趋之。

味甘气清,性寒无毒,清膈热,利小水,化痰,消瘿结滞气,有补血明目之功。妇人食之,能洁子宫,易于受胎;男子食,益精增髓。

诸蔬部

石耳

群芳谱:石耳,一名灵芝,生天台四明河南宣州黄山巴西边徼诸山石岩上,远望如烟,庐山亦有之。状如地耳,山僧采暴馈远,洗去沙土,作茹,胜于木耳。 粤志:韶阳诸洞多石耳,其生必于青石。当大雪后,石滋润,微见日色,则石生耳。大者成片如苔藓碧色,望之如烟,亦微有蒂,大小朵朵如花,烹之面青紫如芙蓉,每当昧爽采集则肥浓,见日渐薄,亦微化为水。凡香蕈感阴湿之气而成,善发冷气,多和生姜食乃良;惟石耳味甘腴,性平无毒,多食饫人,能润肌童颜,在木耳、地耳之上。 南粤琐记;凡青石以烈日辄出汗,汗凝结则成石耳。青为木气故生耳,若白石则否。或曰,此亦蕈之类,浓者蕈,薄者耳。或曰,凡乳床必因石脉而出,不自顽石出,其在阴洞者为乳床,在阳岩者为石耳。石耳之美,见称于伊芳尹,其言曰:汉上石耳,盖上古已珍之矣。

性寒,或曰平,味甘腴,无毒。 药性考石耳寒平,石崖悬珥,气并灵芝。久食色美,益精悦神,至老不毁。泻血脱肛,灰服愈矣。 名胜志安吉州梅溪石门中产石耳,食之止热。

诸蔬部

野芋艿

青芋 土芋藤 野芋头 鬼芋

汜胜之农书:芋有六种,五野芋、六青芋,野芋有大毒,杀人。凡芋三年不收,即成野芋性滑,下石毒,服食皆忌之。青芋亦有毒,必须灰汁易水煮之,堪食,只宜蒸啖之。中野芋毒者,令人戟喉音哑、烦闷垂死,以大豆浆或粪汁解之,姜汁亦可。

葛祖遗方:合麻药,治跌打损伤,痔漏麻风,敷肿毒,止痛,治疮癣,捣敷肿伤。

乳痈野芋头和香糟捣敷。

诸蔬部

青芋

疗冷热,止渴。

诸蔬部

土芋藤

土芋即黄独,俗名香芋,肉白皮黄,形如小芋,一名土卵,与野芋不同。纲目野芋附家芋内,土芋另立一条,可知。然所引仅据陈藏器一说,不知其功能稀痘,小儿熟食,大解痘毒;其藤烧灰敷痘烂成疮,可无瘢痕。 群芳谱:土芋,其根唯一颗而色黄,故名黄独。

诸蔬部

野芋头

文堂集验:一名仙人掌,同野芋一种。但此种叶较小,略似慈菇,叶有尖,此又与草本形如鞋底者不同。(仙人掌形如鞋底。)治诸物食积,已成痞块者,用野芋头磨烂,和糯米粉淡煮粥,每早食一茶钟,不用油盐。

十无害(集验)。

诸蔬部

鬼芋

罗浮志:深谷中产,物如薯芋状,山人得之,剖作四片,入砂盆磨作胶浆,锅煮成膏,待冷则凝结如饼块,一复剖为四片,添水再煮成膏,膏成,照前三煮四煮,乃可食令饱,一芋所煮,可充数十人之腹,故称鬼芋焉。芋有四异,初生不借根苗,叶上朝露着地,即成种子,一异也;采制不令妇人鸡狗见之,见即化水,二异也;磨时煮时匕须顺旋,逆之即化水,三异也;一芋之成,由一而四,四而十六,十六而六十有四,如卦象之数,四异也。闻庐山衡岳各有鬼芋,采制又不同。

诸蔬部

野毛豆

野毛豆生园隰中,蔓生,枝细弱,叶细尖,两两排枝对生,清明后开淡紫细花,结实如毛豆,立夏后可采,初生苗绝似金凤花苗叶,其荚俨似角蒿,中有子二,圆如小绿豆,小满前后皆黑,老便枯落矣。 生田塍间,茎叶及荚较家者细小,一名劳豆。

沈氏效方:性微寒,平肝火,治疳疾目疾。 百草镜:治黄白疸,性能发汗,救生苦海;治痘毒。八九月时,田塍边采,连茎根用, 存性研,单用其豆更妙,麻油和敷,不问初起日久、未溃已溃,俱效。

按:通雅引焦弱侯曰,野田小豆曰 (音劳)。陈留耆旧传云:赤眉以 豆与桓牧,隋末子通攻江都,夏侯端采 豆食之。身之曰,野豆也。鲁刀切,劳豆,或 、 二字之讹也。然考古今注: 豆,一名治豆,叶似葛,而实长尺余,可蒸食;一名 菽,纲目鹿藿一名 豆,又名鹿豆,即今野绿豆。尔雅释草: 鹿藿,注,今鹿豆也。唐书夏侯端传撷 豆以食,则似又非野毛豆之属。今野毛豆亦名 豆,岂名同而物异欤,并与之以俟考。

肝疳初起 百草镜:野毛豆鲜者七钱、干者五钱,鸡肝一具,同煮食,煎服亦可。

诸蔬部

野萝卜

地骷髅 三生萝卜

一名紫金皮,又名巴壁虎。 百草镜云:野莱菔苗、叶、根形与家种者无二,肉虽白,而皮色带黄为异。 王氏博济方以干莱菔为仙人骨,俗又呼地骷髅。

雁山志:山萝卜性寒,状如圃种者,土人用治痈疽,捣汁服之,渣涂亦可。(庚戎,予来临安,署内有废圃,多商陆,土人呼为山萝卜,与此名同物异。)治肺痈 百草镜:以七枚捣汁服。

诸蔬部

地骷髅

按:地骷髅,乃刈莱菔时偶遗未尽者,根入地,瘦而无肉,老而多筋;如骷髅然,故名。

能大通肺气,解煤炭熏人毒,非干莱菔也。王禺中所言,尚未明晰。

痞块 医宗汇编:陈年木瓜一个,地骷髅即萝卜种枯根四两,煎汁,时常服一小盏,数日除万应丹 海昌方:治黄胆变为臌胀,气喘翻胃,胸膈饱闷,中脘疼痛,并小儿疳疾结热,噤口痢疾,结胸伤寒,伤力黄肿,并脱力黄各症。用人中白(以露天不见粪者方佳,火 醋淬七次)一两,神曲、白卜子、地骷髅(即土中萝卜)各五钱,砂仁二钱,以上俱炒,陈香橼一个,共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七丸,或灯草汤下,或酒下。

诸蔬部

三生萝卜

此乃人工制造者。唐正声传此法,云得自秘授:取水萝卜一枚,周遭钻七孔,入巴豆七粒,入土种之,待其结子,取子又种,待萝卜成,仍钻七孔,入巴豆七粒再种,如此三次,至第四次,将开花时,连根拔起,阴干,收贮罐内。遇臌胀者,取一枚捶碎煎汤服之,极重者二枚立愈。

诸蔬部

南瓜蒂

瓤附

纲目南瓜主治,只言补中益气而已,至其子食之脱发,今人以为蔬,多食反壅气滞膈,昔人皆未知也。吴秀峰言:凡瓜熟皆蒂落,惟南瓜其蒂坚牢不可脱;昔人曾用以入保胎药中,大妙。盖东方甲乙木属肝,生气也,其味酸,胎必借肝血滋养,胎欲堕则腹酸,干气离也。南瓜色黄味甘,中央脾土之精,能生肝气,益肝血,故保胎有效。

神妙汤:保胎,用黄牛鼻一条 灰存性,南瓜蒂一两,煎汤服,永不堕。

疔疮 行箧检秘:用老南瓜蒂数个,焙研为末,麻油调涂,立效。

诸蔬部

南瓜瓤

治汤火伤。慈航活人书:伏月收老南瓜,瓤连子装入瓶内,愈久愈佳,凡遇汤火伤者,以此敷之,即定疼如神。

诸蔬部

辣茄

人家园圃多种之,深秋山人挑入市货卖,取以熬辣酱及洗冻疮用之,所用甚广,而纲目不载其功用。陈灵尧食物宜忌云:食茱萸即辣茄,陈者良。其种类大小方圆黄红不一,唯一种尖长名象牙辣茄,入药用; 又一种木本者,名番姜。范咸台湾府志:番姜木本,种自荷兰,开花白瓣,绿实尖长,熟时朱红夺目,中有子辛辣,番人带壳啖之,内地名番椒;更有一种结实圆而微尖,似柰种,出咬 吧,内地所无也。 药检云:辣茄,一名腊茄,腊月熟,故名,亦入食料。苗叶似茄叶而小,茎高尺许,至夏乃花,白色五出,倒垂如茄花,结实青色,其实有如柿形,如秤锤形,有小如豆者,有大如橘者,有仰生如顶者,有倒垂叶下者,种种不一。入药惟取细长如象牙,又如人指者,作食料皆可用。

食物宜忌云:性辛苦大热,温中下气,散寒除湿,开郁去痰消食,杀虫解毒。治呕逆,疗噎膈,止泻痢,祛脚气,食之走风动火,病目发疮痔,凡血虚有火者忌服。 药检云:味辛,性大热,入口即辣舌,能祛风行血,散寒解郁,导滞止 泻,擦癣。

百草镜:熏壁虱,洗冻瘃,浴冷疥,泻大肠,经寒 。

外痔 百草镜:以象牙辣茄红熟者,挫细,甜酱拌食。

毒蛇伤 百草镜:用辣茄生嚼十一、二枚即消肿定痛,伤处起小泡出黄水而愈,食此味反甘而不辣。或嚼烂敷伤口,亦消肿定痛。

祛臭虫方 经验广集:用羊骨头一个,秦椒半斤,共入火盆内,同锯木屑烧之,门窗闭紧,勿令出烟,其虫自死。敏按:木屑用樟木者佳。

冻瘃 蔡云白方:剥辣茄皮粘贴,即愈。

痢积水泻 医宗汇编:辣茄一个为丸,清晨热豆腐皮裹吞下,即愈。

敏按:花镜,番椒一名海疯藤,俗呼辣茄,本高一、二尺,丛生白花,秋来结子,俨如秃笔头倒垂,初绿后朱红,悬挂可观,其味最辣,人多采用,研极细,冬月以代胡椒。盖其性热而散,能入心脾二经,亦能祛水湿;癸亥,予在临安,有小仆于暑月食冷水卧阴地,至秋疟发,百药罔效,延至初冬,偶食辣酱,颇适口,每食需此,又用以煎粥食,未几,疟自愈。

良由胸膈积水变为冷痰,得辛以散之,故如汤沃雪耳。又名秦椒。李成裕辽载:秦椒,一名番椒,形如马乳,色似珊瑚,非本草秦地之花椒,即中土辣茄也。

龙柏药性考:秦地乃草本辣椒,纲目诸注,误为秦地花椒,不知即今之辣茄,又名辣虎。

性热味辣,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去冷癖,行痰逐湿。多食眩旋,动火故也。久食发痔,令人齿痛咽肿。

诸蔬部

刀豆根

壳附

纲目壳部刀豆条发明下注:刀豆本草失载,惟近时小书载其暖而补元阳。近有人烧其子存性,白汤调服,止呃逆有效,故濒湖特为增入,而不知其用甚广,今悉补之。

治头风集听云:刀豆根乃治头风之神药,每用须五钱,酒煎服。

治鼻渊 年希尧集验方:老刀豆文火焙干为末,酒服三钱,重不过三服即愈。

壳 治腰痛。万氏家抄:用刀豆壳化灰,好酒调服,外以皂角烧烟熏之。

牙根臭烂 洪氏一盘珠:刀豆壳烧灰,加冰片,擦涎出,即安。

治久痢 种福堂方:用刀豆荚饭上蒸熟,洋糖蘸食,一二日即愈。

治妇女经闭,腹胁胀痛欲死,并消血痞经验广集:陈年刀豆壳,焙燥为末,好酒服一钱,加喉癣 张氏必效方:刀豆壳烧灰,以二、三厘吹之,立效。

杨梅疮 万氏济世方:当归、川芎、苡仁、木通、木瓜、生地、熟地、金银花、防己、防风、荆芥、黄柏、白芷、知母、甘草、皂荚、猪苓去皮各二两,人参二钱,山红花、刀豆壳各五钱,硬饭团二两,水煎一锅浓汁,不拘时当茶服,忌鱼腥生冷,四剂全愈。

诸蔬部

地肾

粤志:罗浮多地肾,一名松黄。但松黄未落为松实,已落而英华未散为地肾。其状若弹丸,大者如鸡卵,红黄相错,一一晶莹,熟之可入馔。其生无根蒂,散布松下,土松石润处有之,或亦松蕈之类也。乍浦九山补志:松花蕈,山之有松者皆产,惟陈山东麓为多。三月间松花入土,至四、五月经雨后即生,至八、九月又生,鲜肥滑嫩,素品之上味也。

味甘性平,生津消痰,治溲浊不禁。

诸蔬部

葛乳

一名葛花菜,名山皆有,亦产高州。粤志:高州多种葛,雷州人市之为 。秋霜时,有葛乳涌生地上,如芝如菌,赤色,味甘脆、微苦,乃葛之精华也,亦曰葛蕈。濒湖仅据太和山志载其醒酒、与酒积成疾,他皆未及,故特补之。

性凉,解肌热,散风火及阳明风热 疹。

诸蔬部

鲜草果

粤志:人多种之为香料,即杜若,非药中草果也。其苗似缩砂,三月开花作穗,色白微红,五六月结子,其根胜于叶。

味辛温,能除瘴气,久服益精明目,令人不忘。

诸蔬部

真珠菜

六安有真珠菜,如真珠; 益部方物略记:真珠菜,戎泸等州有之,生水中石上,翠缕纤蔓首贯珠,蜀人以蜜熬食之,或以醯煮,可致千里不坏。 黄山志:真珠菜藤本蔓生,暮春发芽,每芽端缀一二蕊,圆白如珠,叶翠绿如茶,连蕊叶腊之,香甘鲜滑,他蔬让美。

利水,通淋结,消腹胀,下气癃闭。

诸蔬部

鹧鸪菜

连江志:生海石上,色微黑。 漳州府志:鹧鸪菜散碎花,微黑,出漳浦。

疗小儿腹中虫积,食之即下如神。

诸蔬部

葛仙米

生湖广沿溪山穴中石上,遇大雨冲开穴口,此米随流而出,土人捞出,初取时如小鲜木耳,紫绿色,以醋拌之,肥脆可食,土名天仙菜,干则名天仙米,亦名葛仙米。以水浸之,与肉同煮,作木耳味。大约山洞内石髓滴石所成。性寒,不宜多食。四川亦有之,必遇水冲乃得,岁不常有。他如深山背阴处,大雨后石上亦间生,然形质甚薄,见日即化,或干如纸,不可食矣。 梧州府志:葛仙米出北流县勾漏洞石上,为水所渍而成,石耳类也。采得曝干,仍渍以水,如米状,以酒泛之,清爽袭人。此原非谷属,而名为米,传云:晋葛洪隐此乏粮,采以为食,故名。 岭南杂记:韶州仁化县丹霞山产仙米,遍地所生,粒如粟而色绿,煮熟,大如米,其味清腴,大抵南方深山中皆有之。 宦游笔记:出粤东葛仙洞外,有流泉喷薄石上,遂生苔菌之类,其状如米粒,青色, 以为羹,味极鲜美,土人呼为葛仙米。有未识者,疑是青螺。按韶州府志:丹霞出仙米,颇与此相类,但一生沙土,一生水石,为异耳。陆祚蕃粤西偶记:道书宝圭洞天,即今北流县勾漏山;洞口前后产葛仙米,采而干之,粒圆如黍,揉面酿酒,极芳香,性寒,味甘爽,解热清膈,利肠胃。

按:葛仙米本属石耳之类。忆庚子岁曾于刘明府席间食之,时以为羹,俨如青螺状,翠碧可爱,味极甘鲜,滑脆适口,入蔬为宜。药性考云:清神解热,痰火能疗;或云,久服延年,盖亦能清脏热者。

诸蔬部

黄矮菜

一名黄芽菜。咸淳临安志:冬间取巨菜覆以草,积久而去其腐,叶黄白鲜莹,故名黄菜。

万历杭州府志:杭人讹为黄雅菜。戒庵漫笔:黄矮菜,杭州呼为花交菜。 群芳谱:燕京圃人以马粪入窖,壅培菘菜,令不久见风日,长生苗叶,皆嫩黄色,脆美无滓,谓之黄芽菜,乃白菜别种,茎叶皆扁。

甘温无毒,利肠胃,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嗽,冬汁尤佳。 食物宜忌:味甘按:黄矮菜有南、北二种,南产者,惟杭城太平门外沙地产者为最,他处悉高硕粗松,绝无卷心密叶,味亦较逊;北产粮艘带来者,味更美,质更细,且无粗筋,有重至十余斤一颗者,南中亦不易得也。陈确斋云:食之润肌肤,利五脏,且能降气清音声。惟性滑泄,患痢人勿服。

诸蔬部

白茄

叶、蒂

汪连仕方:一名玉盘茄,有大、小两种,大者如鸡卵,小者如指头,初生色白,老则皮黄;能入骨追风,治一切瘫痪。根名白风藤,合酒蒸服,茄实蘸硫黄,擦白癜风,除大麻风。东粤茄园产者良,名茄丸。

叶 治肠红大便下血。刘羽仪验方:用白茄子叶,经霜方采,刷净毛,去焦黄叶,阴干,取三、四叶,煎浓汤,如此吃三、四次,其血即止,永不复发。此方,曾经邪犬咬过之人勿服。

蒂治发背及一切毒痈初起。味水轩杂记:用白茄蒂七个、生首乌等分,酒煎服,即消。

诸蔬部

天茄

出广中,如大拇指,其形如茄而有棱,坚如石,击之不得碎,其蒂黄黑如酱色。一种牵牛花嫩子,苏人采为蜜饯入食品者,亦名天茄,大能破气,与此迥别。

胃脘痛 救生苦海:水磨服之,每服一枚见效。

蝎毒 五杂俎记:关中有天茄,可治蝎毒。

诸蔬部

牛心茄子

产琼州,一核者入口立死,两核者可以粪清解之。入外科膏药用、麻药用,此药只可外敷,

诸蔬部

缅茄

高濂珍异药品云:缅茄,一作沔茄,形如大栗,上有罩帽,如画皮样,出滇南缅甸地方,坚如石。 滇略:缅茄枝叶皆类家茄,结实似荔枝核而有蒂,土人雕刻其上而系之,拭眼去翳,亦解疮毒。 滇南杂记:缅茄出缅甸,大而色紫,蒂圆整,蜡色者佳。 粤志:广东高州府出木茄,上有方蒂,拭眼去昏障,即缅茄也。水磨涂,治牙痛,抹眼眶,去火毒,又能解百药毒。

治疔疮走黄 良朋汇集:此方出宝坻张相公,百发百中,真神效方;凡疔疮走黄,毒攻入内,不知人事,但有气者可救。用缅茄一枚以瓷碗盛黄酒,将茄放碗内,磨得下磨不下,只管于酒内磨一钟,约熟茶时,将酒装入长颈锡壶内;再入连须葱两根(牙咬不令断),白豇豆七粒,如荞麦开花时,加荞麦七粒,别时不用;又用小麦,令众人口嚼成面筋,封固壶口,放水锅内,煮一炷香取出,热服,出汗即愈。

诸蔬部

酱茄

糟茄

此即人家酱中食茄,入药宜陈年者佳。

治耳痒出脓 妙药方:酱茄挤汁滴之。

治牙痛周氏家宝方:酱茄烧灰存性为末,掩患处。

腹内鳖瘕 寿域方:陈年酱茄烧存性,入麝香、轻粉少许,脂调贴之。

诸蔬部

糟茄

山海草函:烧灰存性,治鹅口疳。

诸蔬部

玉瓜

即广昌土瓜,出江西。常中丞宦游笔记:广昌土瓜,本草不载,形甚拙,圆者如瓠,或磊如赘疣,无瓣无瓤,长沙土中,外污内洁,细肌密理,剖之白如冰玉,入口清甘无滓,消烦释滞,或熟食之,亦佳,殆瓜中异品也;其性蔓生,春种而秋成,冬初始入市。无种,春深后,切瓜连皮成小块,用沙土覆于室内,久之芽生,于是就沙地为窖,令深而宽,借以茅,欲其中通而根可旁达;既长,密叶蔓生累累,插竹引之上行,培以鸡粪,乃繁硕,土人又名玉瓜。抱朴子云:五原蔡诞入山而还,语家人曰:予至昆仑得玉瓜,以玉瓜井水洗之,乃软可食,是岂其遗种耶。江西他县亦有产者,然小而渣多,惟广昌附郭五里内为佳。予食于元宵后,喜其味美,至郡觅之,东风送暖,瓜即不可留矣。

味甘性平,调中益气,舒郁化滞消食,清大小肠火,生津滋血,和营卫,熟食补脾健胃。

诸蔬部

节瓜

粤草志:节瓜乃冬瓜中一种小者,白皮,蔓地生,一节生一瓜,得水气最多,故解暑毒。

止渴生津,驱暑健脾,利大小肠。

诸蔬部

穿肠瓜

吉云旅钞:穿肠瓜乃大便解出甜瓜子,生苗结实,土人名粪甜瓜,不拘大小,皆可入药。

采来晒干,新瓦焙焦为末,乳钵研极细,摊地上,出火毒,收贮听用。但此瓜不易有,须以人力制造,其法:将烂熟甜瓜与七、八岁小儿空心带子食之,令其勿嚼碎子,次日解出大便,子裹粪内,带粪曝干,时早即于本年下出;倘时晚不及生瓜,花亦可用,否则藏于次年下种更好。大人便出者,子亦可种。此瓜生在夏秋,若春冬要用,必须预备。

治痔漏 吉云旅钞:有秘授消痔神方,不论远年近日痔漏,三服除根。用穿肠瓜焙存性为末,每末一两,加蝉蜕末三钱五分;以金银花五钱,浸酒一、二日,煎数滚,调药末,每服二钱七分,空心金银花酒下。外以白海南花并根叶煎汤,不时先熏先洗,三日即愈。海南花春冬无鲜者,预收阴干备用。盖痔漏乃大肠郁火,脏腑积热,发而为肿为痛为疮,久而成管,今用此药以散火消毒,去积除壅,其管自退,不问新久,屡试屡验。忌房事恼怒、煎炒辛辣物并发气之类,百日永不再发。此方传自西洋僧,有洋客患痔漏痛甚,不能上海船,其僧出此药与服,三日即愈。求其方,送洋布十匹、黄金五两,始得此方,用无不效。

诸蔬部

天骷髅

此乃乡野村中桑树及屋篱上所挂霜打丝瓜也,其子名乌牛子。

治妇人白带血淋,臌胀积聚,一切筋骨疼痛,并宜服之(汪连仕方)。

诸蔬部

鬼骷髅

汪连仕云:乃残老之向日葵,其子性烈,通气透脓,合麝香、急性子捣烂为膏,贴脐,能落胎。

敏按:冬日桃园中有树上干枯残桃,亦名鬼骷髅,与此名同物异。

诸蔬部

白鼓钉

宦游笔记:口外白鼓钉,即内地蒲公英,叶有锯齿,婆娑铺地,与内地生者迥殊。内地者,花早开单瓣;生沙漠者,花开于夏至前,宛似黄菊,一望灿然满地,其蕊瓣重叠,颜色娇媚,暮春草甫萌芽。口外啖此味,用之不竭,不啻春韭秋菘也。采食之,清火,亦为通淋妙品。其茎中折断有白汁,诸虫盛夏孕育,人手触之成疾,百药难效,取汁浓涂,即愈。郑方升云:一茎两花,高尺余者,掘下数尺,根大如拳,旁有人形拱抱;捣汁酒服,治噎膈如神。

按上所载,皆纲目未及言者。且口外所产,又与内地异,纲目蒲公英入柔滑类,归草部;今沙漠所产,人以作菜茹,故入菜部,亦各从其类也。

清火毒郁热,通乳通淋,消肿,治膈噎,疗一切毒虫蛇伤。

诸蔬部

三宝姜

香祖笔记:产台湾凤山县,相传明初三宝太监所植,治百病有效。

诸蔬部

弯姜

滇南记,产云南百夷中,饵一刀圭,终其世断绝人道,土人以饲牧马,不之宦也。

诸蔬部

川姜

出川中,屈曲如枯枝,味最辛辣,绝不类姜形,亦可入食料用。 包汝楫南中纪闻云:扶丛乡人,携木姜土茶饷余,受其木姜,作羹,味如茱萸酱,即此物也。

味辛性热,治胃寒,散冷积寒 痰气。

诸蔬部

沙葱

西北游记:口外沙石中生野葱,一名楞葱,一名沙葱,石楞中所产,故名楞;沙碛中所产,故名沙。其叶与家葱同,大更过之,味辣于家葱。根绝似蒜头,大更过之,味亦辣于蒜,善食辣辛者,不能罄一枚。虽细如草莛,拈生于沙碛甚密。腌之调羹,胜如韭,雉羹兔羹尤宜。又有沙葱草,与沙葱相似,人食之,心迷乱;马食之,腹隐痛,惟宜于橐驼。采者折以辨之,沙葱本脆折易断,此草柔韧难折。入药取根。 西域闻见录:丕雅斯类野蒜,头大如鸡子,叶如葱而不中空,味辛,甘肃人呼为沙葱,回人嗜之。

宽中下气,消食解肌,活血发汗,表风寒,涤宿滞。

诸蔬部

风葱

台志:出台湾。疗风疾。

诸蔬部

番蒜

徐昆柳崖外编:番蒜出台湾番地,外形似木瓜,中似柿。有浮山张氏,宦于闽,一婢食鳖肉后误食苋,遂病面黄腹胀, 欲死者数矣。半载后,有馈番蒜者,婢偶食之,遂大泻,有物如小鳖者数十,少顷,爽然疾若失,方知番蒜可治鳖苋毒也。

治鳖瘕,解食毒水毒。

诸蔬部

蒜梗

此大蒜近瓣处中心短梗也,干者入药用。

治疮成管年希尧集验方:用大蒜梗烧灰存性,搽患处,其管自消。

坐板疮 黄氏医抄:用蒜梗烧灰为末,先洗净去靥,将药末搽上。

洗漏立验 良朋汇集云:夏应遴试效过,防风、荆芥、地骨皮、川椒、蕲艾、瓦松各五钱,槐条一两,陈蒜梗二两,共入麻布袋内,熬滚热荡,止痛神效。

熏痔疮救生苦海:蒜梗阴干,以火盆置微火,将梗投入,移火盆于木桶中;令患者坐熏之,四围以衣被塞紧,勿走泄烟,三次自愈。

冻疮 种福堂方:大蒜煎汤洗之。

诸蔬部

刺儿菜

西北游记:即内地之紫花地丁,俗呼刺儿菜。叶如柳,有刺毛,夏开紫花,生平地者起茎,生沟壑者起蔓,内地在在有之。生口外沙漠者,花开于夏至后,大如蒜头,色紫可爱,人多采食之。暮春萌芽之际,挖其根,状如大枝人参,色较微白,巨者如芦菔,烹调适口,诚塞外鲜品。然干其根,带回内地入药,其清火之功,胜于金银花;解毒之用,更捷于山慈菇,一物而兼二物之用如此。

清火疏风豁痰,解一切疔疮痈疽肿毒如神。

诸蔬部

波斯菜

即今红菜,一名洋菜。汪连仕云:生长海阳者佳。根本红艳,色鲜丽。

止血。治刑杖瘀血攻心,捣汁冲酒服,即散,可理跌打。

诸蔬部

干冬菜

陈冬菜卤 陈芥菜卤 粪金子

冬菜乃白菜。杭俗小雪前后,居人率市白菜,以盐腌之作齑,藏为御冬及春时所食,名曰冬菜。颇利膈下气,其卤汁煮豆及豆腐食,能清火益肺,诚食中佳品也。至春分后,天渐暖,菜亦渐变黑色,味苦不堪食,以之晒作干,饭锅上蒸黑,再晒再蒸,如此数次,乃曝之极燥,贮缶器中,可久藏不坏,名曰霉干菜,即干冬菜也。年久者,出之颇香烈开胃,噤口痢及产褥,以之下粥,大有补益;盖白菜本能和中下气,利三焦,通二便,含土德之精,有生金之用;干之则苦,返其初而从母化也;久蒸久晒,则味反甘,全其德,故有中和之运,功与参耆等。惜乎世多忽而不知,余故特为表之。濒湖纲目菘下无干菜之用,殊为缺略。近日笕桥人所市者,乃萝卜英所干,与芥菜干蒸晒成者,皆不入药。须人家冬白菜腌作,蒸晒年久者为佳。 群芳谱:有造黑腌齑法:用白菜如法腌透,取出,挂于桁上,晒极干,上甑蒸熟,再晒干收之,极耐久藏,夏月以此齑和肉炒,可以久留不臭,即今干冬菜也。

开胃下气,益血生津,补虚劳,已痰嗽。年久者泡汤饮,治声音不出;和酒捣烂,涂汤火伤白火丹 黄氏传方:此症形如水胀,肢体俱肿,皮肤色白,饱胀不食,畏见灯火,用冬菜勿落水,阴干,陈三年者可用,愈陈愈妙,煎汤洗浴,并煎服之,立消如神。

诸蔬部

陈冬菜卤汁

清肺火痰嗽,解咽喉肿毒。

(物理小识:盐干菜水滴蜈蚣即死。以盐菜炒鸡,蜈蚣亦不食。)

诸蔬部

陈芥菜卤汁

味咸性凉,治肺痈喘胀。用陈久色如泉水,缓呷之,下痰清热定嗽,真能起死回生。作法处,三、五年取用。

诸蔬部

粪金子

凡油白菜收子作种者,其中心老根内,必有一子,枯时摇之有声,剖出,名粪金子;以其得粪力,而花实干中子,又得菜之生气,大能益人。曰金子,重之也。田种者,其子更佳。

王圣俞云:粪金子在收菜种子时,其中干内剖出,形如鼠粪而黑色,如麦粒大小,千百干中不过数十粒,盖有生不生之别,不能每干皆产也。

治血症,取三钱炒研,白汤调服,立愈。

治慢惊神效(王圣俞)。

诸蔬部

麒麟菜

出海滨石上,亦如 枝菜之类,琼州府海滨亦产。周海山煌琉璃国志载:鸡脚菜、麒麟菜,皆生海边沙地上,又名鹿角菜。今人蔬食中多用之,煮食亦酥脆,又可煮化为膏,切片食。

纲目鹿角菜云:甘大寒滑。陈芝山食物宜忌云:微咸性平,大有消痰功用。濒湖反引孟诜一说,以为有微毒,不可久食,能发痼疾;且其主治,只载下食风气,小儿骨蒸,治丹石热结,解面毒,何昧其功用乃尔耶,兹特表之;朱排山柑园小识:石花菜生海中沙石间,高二、三寸,状如珊瑚,有红、白二种,洗去沙土,煮化凝成膏,糟酱俱佳。又有细如牛毛者,呼牛毛石花,味稍劣。郭璞海赋所谓土肉石华是也。

味咸性平,消痰如神,能化一切痰结痞积痔毒。 敏按:盛京志龙须菜生于东南海滨石上,丛生,状如柳根,长者至尺余,白色,以醋浸食,亦佳蔬也,土人呼为麒麟菜,出金州海边。鹿角菜生东南海中,大如铁线,分丫如鹿角,紫黄色,干之为海错,水洗醋拌,则如新味,今金州海边有之,据志则似一类二种也。

石花膏 毛世洪养生集:治辛苦劳碌之人,或嗜酒多欲,忽生外痔,发作疼痛,步履难移。

服此,或大便泻一遍,或不泻,亦即止痛,可以行走;再用搽洗等药,自能断根。用麒麟菜洗去灰一两,用天泉水煮烊,和白糖五钱食之。此方乃李治运臬司传灵隐寺僧。杭人萧成子患此症,僧往候,授以此方,服之随愈。予记之,后治数人多效。

诸蔬部

诸笋

干笋

纲目竹入苞木类,以笋附菜部,所载亦只苦竹、 竹、淡竹、冬竹诸笋,且于义类多未详尽。不知春、冬所出,性皆各别,鲜干诸品,味亦迥殊,则入经络主治,自不能合一。陈芝山食品真一笋谱及食纂所载较详,颇近时尚,即取以补之。

春笋 笋谱:其佳者曰猪蹄红,冬月即生,埋头土中,以锄掘之,可三寸许,其味极鲜,甲于他笋,未出土名猪蹄红;若长尺许,则其箨圆,故人名圆笋,亦名蚤笋,盖冠诸笋而先出者。

味甘辛微寒,下气养血,利膈消痰,化热爽胃,解渴利水,疗风邪,止喘嗽。

毛笋 即茅竹笋,笋之大者。笋谱:毛笋为诸笋之王,其箨有毛,故名。俗呼为猫笋者,非也。大者重几二十余斤,犹未出土,肉白如霜,堕地即碎,以指掐之,其软嫩如腐,嗅之作兰花香。毛笋大者,清明后方有,其出于腊月及正月者;形短小,箨亦有毛,土人名猫儿头,食之多嘈心,然消痰之力,较胜他笋。味甘性平,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多食令人易饥。

鞭笋 即发于竹边者,夏秋有之。其生于四月者,曰梅边,盖感梅雨湿蒸之气,而生颇早,味淡肉硬,不如秋生者。笋谱:边笋,即毛笋之旁出者。方笋盛时,生气上升,笋皆竖;生气既衰,根既横生,尽其力可横亘十余丈,至地之边际,与竹之长短相称,谓之竹边,故名边笋。其状类鞭,亦名鞭笋。地肥者软嫩,长尺许,其箨紫色而兼白,其味恬淡而鲜,其气醇而有蕴借,不类毛竹之精英尽发泄于外也。

味甘性寒,开胃利肠,消痰渴。

冬笋 即潭笋。沈云将食纂:猫竹冬生笋,不出土者名冬笋,又名潭笋。

味甘温(陈芝山宜忌云:味甘性寒),利九窍,通血脉,治吐血衄血,及产后心腹痛,一切血症,食之肥白人(食纂)。消痰滑肠,透毒解酲,发痘疹;中诸笋毒者,生姜、麻油解。小儿及脾虚者,多食难化(食物宜忌)。痘疹不出,采未出土冬笋煮粥食,即有生发之意(不药良方)。

青笋 即青竹笋。竹细小,故出笋色青。山间遍地有之,系野竹所生笋也,即时下俗呼水竹者是也。(胡承谋湖州府志:天目出笋干,其色绿,闻其煮法:旋汤使急转下笋,再不犯器,即绿矣。)味甘,止肺痿吐血鼻衄,治五痔并妊娠(食纂)。

青笋干 即青竹笋盐汤煮晒干者;出杭临安天目者最佳,色如鹦哥绿,有尖上、尖球子、二尖等名。

味咸甘,性平,爽胃消痰。

盐笋干 以春笋盐汤煮晒而成,有泥黄、乌尖、直脚等名。

味咸甘,性平,行气清痰。

衢笋干 以笋用盐汤煮熟熏干而成。

味咸甘,性平,利膈化痰。

羊尾笋干 主治同。

处笋片 俗名素火腿,以毛笋微腌汤煮熏干而成。

味甘微咸,性平,利血消痰。

绿笋片 即玉版笋,以毛笋淡煮晒干者。浙、闽、江西多有,有草鞋底、蝴蝶尖、玉版等名谓之阔绿,有名泥里黄者尤美。

味甘性平,治实喘消痰。张石顽云:干笋淡片,利水豁痰,水肿葶苈丸用之。

诸蔬部

红海粉

虫语:海珠生岭南,状如蛞蝓,大如臂,所茹海菜,于海滨浅水吐丝,是为海粉。鲜时或红或绿,随海菜之色而成,或晒晾不得法,则黄。有五色者,可治痰。或曰:此物名海珠,母如墨鱼,大三、四寸,海人冬养于家,春种之。濒湖:田中遍插竹枝,其母上竹枝吐出,是为海粉,乘湿舒展之,始不成结。以点羹汤佳,治赤痢风痰。

疳积坏眼 慈航活人书:谷精草、小青草俱炒、青黛水飞、海粉、刺蒺藜、使君子肉各一两,为末,早用羊肝七片拌药三钱,蒸熟食。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