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二十五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呃门

黄帝素问

至真要大论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外为浮肿哕噫。

【 注  哕者,小肠之气不通。逆气上走心而为噫也。】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欬哕,烦心,病在鬲中。

【 注  欬哕,肺气逆也。欬哕烦心者,病在鬲中,阳明之气上逆也。】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唾出清水及为哕噫。

【 注  唾出清水及为哕噫,从胃而上及于心也。】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心脉小甚为善哕。

【 注  心脏虚而火土之气弱也。】

九针论

胃为气逆哕。

【 注  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杂病篇

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 注  阳明所受谷气,欲从肺而达表,肺气逆还于胃,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以草刺鼻,取嚏以通肺,肺气疏通,则谷气得以转输而呃逆止矣。鼻气不通而无息,则疾迎引之,连取其嚏也。大惊则肝心之气分散,胃之逆气,亦可从之而外达也。】

金匮要略 【 汉?张机】

哕病证治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讝语。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中藏经 【 汉?华佗】

脾病

脾胀则喜哕,四肢急,体重不食,善噫。

寒则阴中与腰脊俱疼,面黑耳干,哕不能食,或呕血是也。

活人书 【 宋?朱肱】

伤寒证

欬逆者,仲景所谓哕者是也。哕,胃寒所生。伤寒本虚,攻其热必哕。又云:伤寒大吐下之极虚,复发汗者,其人水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故也,橘皮干姜汤、羌活附子散、半夏生姜汤、退阴散主之。若服药不瘥者,灸之必愈。其法:妇人屈ru头向下尽处骨间,灸三壮;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为率。正以男左女右,艾炷如小豆许,与乳相直间陷中动脉处是。然亦有阳证欬逆者,小柴胡汤、橘皮竹茹汤。仲景又云: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仲景无方。前部宜猪苓汤,后部宜调胃承气汤。扁鹊《中藏经》治伤寒欬逆,丁香散。丁香、柿蒂各一分,甘草、良姜各半钱,沸汤点作一服,乘热猛吃,极效。

《三因》第十一卷又有竹茹汤等方,亦丁香散方。竹茹汤治阳证也。

《本事方》第八卷,治伤寒候,欬逆豆蔻汤。治阴证欬逆,丁香、茴香、肉豆蔻等药。若阳证不可用。

凡欬逆多有先热而吃生冷,或凉药多,相激而成,盖阴阳二气相搏。邻人之仆,本发大热,以凉药下之,想太甚,欬逆四五日,竟至于服丁香柿蒂而后,却再以小柴胡之属解其余热,遂愈。下后盖有身热不解也。

治伤寒欬逆,后二方出抚州华盖山周先生,惟一备急方救急方,香附子、橘核各半两,细剉,用酒半盏,先将药在石银器内炒,渐渐滴酒炒药焦黄色,研细末,每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八分,细细旋呷服。一方单用香附子末,一方用大蒜头二个,煨动爆研,入白姜末,丸得为度,丸如梧桐子大,捣薤菜自然汁,吞下二十圆。病退,再服一十五圆。

济生方 【 宋?严用和】

论证

夫欬逆之病,详考诸书,无该载者。唯孙真人云:欬逆遍寻方论,无此名称,但古人以欬逆为哕耳。多因吐利之后,胃中虚寒,遂成此证。亦有胃气鬲上热,哕至八九声相连,收气不回者,却当子细看脉与证,施以治法。大抵老人、虚人、久病人及妇人产后有此证者,皆是病深之候,非佳兆也。

明理论 【 金?成无己】

伤寒证治

伤寒哕者,何以明之?哕者,俗谓之欬逆,吃吃然有声者是也。若[食(句去口改吉)]则但胷喉间气噎塞不得下通,然而无声也,皆胃之疾,但轻重有差尔。虚寒相搏,反饮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食(句去口改吉)],言胃气虚竭也。伤寒大吐大下之后极虚,复发汗出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又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由是皆胃疾可知矣。经曰:趺阳脉浮则为虚,关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之过也。大抵妄下之后,胃中气逆,则成哕也。经曰:湿家若下之太早则哕;胃中本虚,攻其热则哕;而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诸如此者,皆下之后胃虚而然也。然[食(句去口改吉)]者正为水寒相搏,必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而可矣。至于哕者,则又热气壅郁,气不得通而戊者也。轻者有和解之证,重者有攻下之候。经曰:有潮热时时哕,与小柴胡汤,即是和解之证也。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即是攻下之候也。伤寒至于哕,则病已极矣,非若渴烦等轻缓之候。如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阴阳俱虚竭,身体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讝语,甚者至哕,是言其极也。又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是为真病。其若是者,虽有神术,当斯脱绝之候,又何以措其手足哉?

东垣十书 【 元?李杲】

辨证别名

欬逆,俗以呃逆与呃忒呼之。然欬逆二字,仅见《伤寒论》首辨脉平脉法中,其六经病篇及汗下可否诸篇皆无所有。后人因见六经病篇及汗下可否诸篇,但有哕而无欬逆,遂谓曰欬逆。吁!斯言也,孙真人倡于前,朱奉议、成无己和于后,由是二者之名义紊矣。《金匮要略》曰:病人胷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观此,则仲景但指与干呕同类者言,何尝指与欬逆言乎?欬逆言其声之才发而遽止,虽发止相续,有至数十声者,然而短促不长,有若欬嗽之欬然。故曰欬逆哕逆,则言其似欲呕物以出而无所出,但声之浊恶,长而有力,直至气尽而后止,非如干呕之轻而不甚,故二者皆由气之逆上而作,故俱以逆言。《伤寒》虽以辨脉平脉法之欬逆,与欬逆上气视为呃忒,然安知其不为欬而气逆之病乎?故今不敢定其必为吃忒也。《金匮要略》曰:病欬逆,寸口脉微而数,此为肺痈。欬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欬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此三条者皆是欬而气逆之病,岂可以欬逆专为呃忒哉?今伤寒家本有呃忒,而六经病篇及汗下可否诸篇却无者,必亡逸于散落之余耳。虽呃忒为六经病篇及汗下可否诸篇所不言,决不可以哕为呃忒之欬逆,亦不可以哕为欬而气逆之欬逆也。或曰:吾子以《要略》所谓哕逆非呃忒病,何后人治呃忒者,用橘皮竹茹汤而愈乎?余曰:橘皮竹茹汤,辛甘之剂也,有散有缓,有和有补,其二证虽不同,而为邪正之气怫郁扰乱所致则一,故用焉而皆愈。虽然,二证以一药同治则可,以一体同视则不可。

丹溪心法 【 元?朱震亨】

论证治

呃病,呃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也。《书》曰:火炎上。《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东垣谓火与元气不两立。又谓火,元气之贼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陈皮等剂治之,未审孰为降火,孰为补虚。人之阴气,依胃为养,胃土伤损,则木气侮之,此土败木贼也。阴为火所乘,不得内守,木挟相火乘之,故直冲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阴弱也,虚之甚也,病人见此似为危证。然有实者,不可不知。

欬逆有痰、气虚、阴火,视其有余不足治之。不足者,人参白朮汤下大补丸;有余并有痰者吐之,人参芦之类。痰凝气滞而呃逆,用蜜水吐,此乃燥痰不出。

痰者,陈皮半夏。气虚,人参、白朮。阴火,黄连、黄蘗、滑石。欬逆自痢者,滑石、甘草、炒黄蘗、白芍、人参、白朮、陈皮,加竹荆沥服。

欬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由逆而上,此证最危。亦有属热者,已见伤寒证。其有他病发呃者,宜用半夏一两,生姜半两,水煎热服;或理中汤加枳壳、茯苓各半钱,半夏一钱;不效,更加丁香十粒。

吐利后胃虚寒欬逆者,以羌活附子汤,或丁香十粒,柿蒂十个,切碎水煎服。吐利后胃热欬逆者,以竹皮竹茹汤。

亦无别病,偶然致呃,此缘气逆而生,宜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半夏。又或煎汤泡萝卜子,研取汁,调木香调气散热服之,气逆用之最佳。

医学入门 【 明?李梴】

水寒相搏

哕即干呕,声更重且长耳。[食(句去口改吉)]乃胷间气塞不通。胃脉浮则为[食(句去口改吉)],滑则为哕。皆因胃气本虚,汗下太过,或复饮冷水,水寒相搏,胃气虚逆而上,理中汤加肉桂、丁香以散寒下气,茯苓、半夏以消水。而不止者,橘皮干姜汤、橘皮竹茹汤。间有热邪壅郁,上下之气不得通者俱小柴胡加生姜和之。热甚便难者,小承气下之。便软者,诸泻心汤选用。温病发渴饮冷作哕者,升麻葛根汤加茅根。必用半夏,散结气也;用竹茹,清胃解烦也;用生姜,散逆气也。皆因气逆所致,故生姜为呕家圣药。热者乌梅代之。

吃逆辨名

旧以为欬嗽之欬,俗又以为口呃之呃。虞花溪考韵书,(食戹)与呃通,乃气逆上之名。又有以呃逆为哕者。哕出声然后吸;呃逆入声,逆尽然后呼,出入呼吸不同。兼呕哕者,本于胃;不呕哕者,本于肺。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故寒气与新谷气相忤,逆而复于胃,故噫噫有声。所以丹溪力辨乃相火自脐下直上冲胷,交于厥阴,水火相搏而声作也。

证分阴阳

阳证发热,口苦胷满,脉弦数,小柴胡汤加竹茹;小便闭,加茯苓或猪苓汤。大便闭者,调胃承气汤。少阴证失下腹满便闭,或纯下清水(食戹)逆者,小承气汤。阳明身热口渴,胷满烦躁,脉洪数(食戹)逆者,火冲肺也,甘草泻心汤。

阴证便软胃寒,或因吐下虚极恶寒脉细者,橘皮干姜汤。内寒厥冷者,羌活附子汤、丁香柿蒂散,调苏合香丸。胃寒饮水相搏者,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手足厥冷者,小橘皮汤。胷满虚烦者,大橘皮汤。凡(食戹)逆药中俱宜陈皮、竹茹、姜汁。此证有欲作正汗阴阳升降而然者即愈;又有食积而致者,小便闭濇及痰火上冲者。腹满不得小便,及脉见沉微散者死。其为病大同水气,表里俱有此证。

病别虚实

不足,因内伤脾胃及大病后胃弱,多面青、肢冷、便软;有余,因外感胃燥,及大怒大饱,多面红、肢热、便闭。有余可治,不足者危。

火炎阴虚

火乃元气之贼。人之阴气依胃气而养,胃土受伤则木气侵之,阴火所乘,不得内守,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乃虚之甚也。

膏粱湿热者,十味小柴胡汤吞单黄蘗丸,或调益元散。胃火善食者,小半夏汤加山栀、黄芩吐之。火盛者益元散加黄连、黄蘗。自利,更加参、朮、白芍、陈皮。

久病滞下,及妇人产后,从脐下逆上,夜分转甚者,皆属阴虚,四物汤加知、蘗、陈皮、竹茹。

劳役伤脾

贫苦大劳火动,浊升清陷者,补中益气汤,或合生脉散加黄蘗、附子少许。挟房劳者,琼玉膏。肾气不归元者,九味安肾丸。

久病

久病极是危证。脉数为火,刑金必死。凡伤寒吐下及杂病久每呃逆者,皆火欲上行,为胃中寒邪所遏,故搏而有声,俱宜丁香柿蒂散、羌活附子汤、理中汤倍参。久者,三香散,或木瓜根煎汤呷之。中虚昏愦脉结者,炙甘草汤救之。

伤食

饱食填塞,胸中失升降之道,二陈汤加枳壳、砂仁。

痰气

痰闭于上,火动于下,无别证,忽然发呃,从胷中起者,芩连二陈汤,或祇陈皮、半夏、姜煎服,或人参芦煎汤吐之。停痰或因怒郁挟热者亦宜。盖参芦泻肺,肺衰气降而火土复位矣。

七情气郁者,木香匀气散,用萝卜煎汤下,或苏子降气汤。

失下误下

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宜寒药下之,大柴胡汤。阳极脉微将脱者,宜凉膈散、解毒汤,养阴退阳,不可大下。

汗吐下后,胃热未除,小柴胡加橘皮、竹茹,或橘皮竹茹汤、单泻心汤。

治法

平人食物太速,饮水入肺,喜笑太多,亦属有余。食呃笑呃,以纸捻刺鼻取嚏,或久闭气可止。水呃,小陷胸汤、小青龙汤去麻黄,清之利之而已。大凡汗吐下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脾胃阴火上冲者,当平补;挟热者,宜凉补。  《局方》率用丁附温暖助火,损不足而益有余,宜乎呃逆之必死也。

证治要诀 【 明?戴思恭】

总论证治

伤寒欬逆,仲景谓欬逆为哕,有阴阳二证。阴证乃胃寒所生。亦有初本是热,因大发汗后复吐下之,攻热太过,以致胃寒。因寒而欬逆者,橘皮干姜汤,或半夏生姜汤。欬逆,就桔梗枳壳汤中加半夏、陈皮等分,生姜十片煎;亦治阴证欬逆。阳证欬逆乃胃家热,小柴胡汤、橘皮竹茹汤。阳证欬逆而又兼腹痛者,问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前部猪苓汤,后部调胃承气汤。亦有无病偶然致呃,此缘气逆而生,重者,或经一二日,宜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半夏汤,或用煎汤泡萝卜子研取汁,调木香调气散,乘热服,逆气用之最佳。若胃中寒甚,欬逆不已,或复加以呕吐,轻剂不能取效,宜丁香煮散,及以附子粳米汤,增炒川椒、丁香,每服各十粒。

胃实即噫,胃虚即哕。逆者胃中虚,膈上热也。欬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此证最危。间有热呃已见伤寒证。其有他病发呃者,皆属寒,宜用半夏一两,生姜两半,水一碗,煎半碗,热服;或用丁香十粒,柿蒂十个,切碎,白水盏半煎;或理中汤加枳壳、茯苓各半钱,半夏一钱,不效,更加丁香十粒。

伤寒六书 【 明?陶华】

论证辨名

哕即干呕之甚者,非比干呕则有声,浊恶而长,皆有声而无物也。盖因胃气本虚,因汗下太过,或恣饮冷水,水寒相搏,虚逆而成也。又有热气拥郁,上下不得通而哕者,轻则和解疏利,重则温散。哕而腹满,大便不利,先用半夏生姜汤,次用小承气;小便不利者,猪苓汤。哕不止者,干姜橘皮汤。温病有热,暴饮冷水作哕,茅根干葛汤。哕家若不尿而哕者,则病笃矣。

夫欬逆者,俗谓之呃忒是也。纔发声于喉间则遽止,呃呃然连续数声,然而短促不长。古人谓之哕者,非也。哕与干呕无异,但其声浊恶而长,然皆有声而无物。病至于哕则危,难治矣。大抵[食(句去口改吉)]者但胷间气塞不得下通,哕则恶浊之声达于外,故二者相近,盖因胃气本虚,汗下太过,或复饮水,水寒相搏,虚逆而成。经曰:阳脉浮则为气[食(句去口改吉)],又曰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之过也。又有热气壅郁,上下气不得通而哕者,轻则和解之,通利之,甚则温散之。设若不尿腹满而哕者,欬逆脉散而无伦者,虽神医不能措手,与伤寒欬而气逆者又不同也。若将吃忒紊于哕与欬而气逆,则误人多矣。临病之际,宜明辨之。欬逆大便少,与大承气汤下之,盖由热气冲格脾肺故耳。若便软,泻心汤,胃气虚而冲脉逆也。若脉散者不治。欬逆潮热,小柴胡加橘皮生姜汤。

伤寒或汗下太过,或恣饮冷水,水寒相搏,虚逆声浊恶而长,名哕,此与干呕不相类,轻则和解疏利,重则温散。

古今医统 【 明?徐春甫】

证有所别

欬逆乃干欬之渐进,无痰有声,连连不绝。其气自丹田而逆上,出于咽喉,如有所击逆而然也。亦有欬声出咽,复有还声吸入咽内,此所以为欬逆证也。呃逆者,即下文云入声是也。有欬呃兼声击发,连续千万之声而不已者,服药不效,即用吐法,吐出痰涎立已。若哕者乃出声也,声尽然后吸,病本于胃,于呕吐门中已详言之,此不复及。呃逆者,入声也,气逆入喉,逆声尽然后呼也,病本于肺,其出入呼吸,大不相同,何难辨哉!

欬逆属火

《活人书》云:欬逆,仲景所谓哕是也。哕为胃寒所生。伤寒本虚,攻其热必哕。又云:伤寒大吐下之,极虚后汗出者,因得哕,所以然者,胃气虚寒故也,宜橘皮干姜汤、羌活附子汤、半夏生姜汤、退阴散之属主之。此仲景治哕之方也。《活人书》误以欬为哕,故以热作寒治。仲景之言哕,非以为欬逆之谓也,欬逆从热而哕从寒。《活人》以欬逆为哕,夫安得不用热药?盖辨证一差,故其用药必反,若非东垣力辨其失,后学将孰?而知之?

病要分标别本

东垣云:《活人书》以咳逆为哕,谓若可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是因邪气在胃,故断为哕,是则然矣。抑不思欬逆是阳明失下传手太阴。《活人书》言其火之本,不言其火之标,炎上至极高之分而欬逆也。合而观之,哕与欬逆同一热也。分而言之,哕为本,为胆、为胃、为中;欬逆为标,为心、为肺、为上。若标因应见上,当其标,不必名哕。哕不言作哕,使后人一见胆胃本而不见心肺标也。

治宜降火顺气

欬逆证古方多作寒气,故用丁香、柿蒂、姜、附热剂,此亦一偏也。欬逆有虚、有实、有火。今其气自下冲上而作声,非气而何?大抵伤寒杂证,汗吐下后,过服凉剂,胃气虚寒者,或亦有之。惟此可从温补,亦不宜用热剂。除此之外,就因病后,必是发热失于汗下,热郁既久,以致阴虚,须汗下之,亦失其时,致火亢极,故虽退热之后,尚有火伏阴中,而乘胃虚冲上,连声逆吸而为欬(食戹)之证也。竹茹、麦门冬、橘皮之类,便秘以承气汤下之。

吐下法效速

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欬逆之证,药以降火清痰顺气;不效者,必须吐法,以人参芦煎汤,人煨盐少许饮之,少顷探吐胶固痰涎,其欬立已。

实者,病伤寒失下,大便秘结而欬逆,速以寒剂下之。若因饮食过伤,或因痰饮停宿,或因暴怒气逆而得此证,皆为形气俱实,用子和涌法极效,人参芦尤佳。欬逆要审有余不足。如丹溪治一老人患滞下后发欬逆,用参朮汤下大补丸而愈。又治一女子,怒后作食(食戹),用人参芦吐之而愈。

证治准绳 【 明?王肯堂】

总论

呃逆即《内经》所谓哕也。或曰:成无己、许学士固以哕为呃逆,然东垣、海藏又以哕为干呕,陈无择又以哕名欬逆,诸论不同,今子独取成许二家之说何也?曰:哕义具在《内经》,顾诸家不察耳。按《灵枢》杂病篇末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详此经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按呃逆用纸捻刺鼻便嚏,嚏则呃逆立止;或闭口鼻气,使之无息亦立已;或作冤盗贼大惊骇之,亦已。此予所以取成、许二家之论哕为呃逆为得经旨也。若以哕为干呕,设使干呕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无息,或使之大惊,其干呕能立已乎?哕非干呕也明矣!若以哕名欬逆,按《内经》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欬。阴阳应象论曰:秋伤于湿,冬生欬嗽。以此论之,则欬逆为欬嗽无疑,以春夏冬三时比例自见。孙真人《千金》曰:欬逆者嗽也。本自明白,后人不知何以将欬逆误作呃逆,失之远矣!

刘宗厚曰:呃逆一证,有虚有实,有火有痰有水气,不可专作寒论。盖伤寒发汗吐下之后,与泻利日久及大病后、妇人产后有此者,皆脾胃气血大虚之故也。若平人食入太速,而气噎,或饮水喜笑错喉而气抢,或因痰水停隔心中,或因暴怒气逆痰厥,或伤寒热病失下而有此者,则皆属实也。夫水性润下,火性炎上,今其气自下冲上,非火而何?大抵治法虚则补之,虚中须分寒热。如因汗吐下后误服寒凉过多,当以温补之;如脾胃阴虚火逆上冲,当以平补之;挟热者,凉而补之。若夫实者如伤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当以寒下之。如痰饮停畜,或暴怒气逆痰厥,此等必形气俱实,别无恶候,当随其邪之所在,涌之、泄之、清之、利之也。

景岳全书 【 明?张介宾】

论证

呃逆一证,古无是名,其在《内经》本谓之哕,因其呃呃连声,故今以呃逆名之,于义亦妥。观《内经》治哕之法,以草刺鼻而嚏,及气息迎引、大惊之类,是皆治呃之法。此哕本呃逆,无待辨也。自孙真人云:遍寻方论无比名,遂以欬逆为哕,因致后世讹传,乃以欬逆、干呕、噫气之类,互相淆乱,自唐迄今矣。此名之不可不察,亦不可不正也。

欬逆之名,原出《内经》,本以欬嗽气逆者为言。如气交变大论曰:岁金太过,甚则喘欬逆气。此因喘欬以致气逆,故云欬逆气也。又曰:欬逆甚而血溢。正以欬逆不止而血随气溢,则病之常也,未闻以呃逆而见血者也。即如六元正纪大论云;金郁之发,民病欬逆者,亦是此意。此欬逆之非呃逆,亦甚明矣。而今后世诸公乃悉以哕为欬逆,岂皆未之详察耶?及观丹溪之言,在《纂要》则曰:孙真人误以哕为欬逆,是谓哕非欬逆也。在《心法附录》则曰:欬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此又谓哕即欬逆也。在呕吐门则又曰:有声有物谓之呕吐,有声无物谓之哕,此又以干呕为哕也。前后不一,何其自谬若此!再如海藏、河间诸公,有以哕为干呕者,有以欬逆为噫者,总皆谬矣。盖呕即吐之类,但吐而无物者曰呕,呕而有物者曰吐;腹胀嗳气者曰噫,逆气自下而上者亦曰噫。此四者之辨,自有正名,顾可纷纷若是乎?兹余析而判之曰:哕者呃逆也,非欬逆也。欬逆者,欬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暧气也,非欬逆也。后人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

呃逆证有伤寒,有杂证,其在古人则悉以虚寒为言。惟丹溪引《内经》之言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病人见此,似为死证。然亦有实者,不可不知。余向见此说,疑其与古人相左,不以为然,盖亦谓此证必属虚寒,何有实热?兹及晚年历验,始有定见,乃知丹溪此言为不诬也。虽其中寒热虚实,亦有不同,然致呃之因,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故致之之因,所以必由气也。欲得其象,不见雨中之雷,水中之浡乎?夫阳为阴蔽,所以为雷,而轰轰不已者,此火为雷之本,而火即气也;气为水覆,所以为浡,而汨汨不已者,此气为浡之本,而气即阳也。然病在气分,本非一端,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则一曰寒、二曰热、三曰虚脱。寒呃可温可散,寒去则气自舒也;热呃可降可清,火静而气自平也。惟虚脱之呃,则诚危殆之证,其或免者亦万幸矣。

论治

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气滞而逆者,有因中气虚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气,自无不愈。若轻易之呃,或偶然之逆,气顺则已,本不必治。惟屡呃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气有大逆,或脾肾元气大有亏竭而然。然实证不难治,而惟元气败竭者,乃最危之候也。

寒滞为呃者,或以风寒,或以生冷,或其脏气本寒,偶有所逆,皆能致呃,但去其蔽抑之寒而呃自止,宜橘皮汤、三因丁香散,或二陈汤加生姜五七片,或佐关煎,或甘草干姜汤、橘皮干姜汤之类,皆可酌用。若寒之甚者,浆水散或四逆汤。

胃火为呃者,其证极多,但察其脉见滑实而形气不虚,胷膈有滞,或大便坚实,或不行者,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但降其火,其呃自止,惟安胃饮为最妙。余尝治愈多人,皆此证也。

气逆为哕而兼胀闷者,宜加减二陈汤加乌药,或宝鉴丁香柿蒂散,或羌活附子汤,或神香散。

食滞而呃者,宜加减二陈加山楂、白芥子、乌药之属,或用大和中饮加干姜、木香。

中焦脾胃虚寒,气逆为呃者,宜理中汤加丁香,或温胃饮加丁香。若因劳倦内伤而致呃逆者,宜补中益气汤加丁香。凡中焦寒甚者,多由脾胃气虚而然。盖脾胃不虚,则寒亦不甚,故治寒者,当以脾气为主。若无热者,宜生姜、半夏、丁香、柿蒂、白朮、肉桂之类皆可。吐利后胃气微虚,或兼膈热而呃者,宜橘皮竹茹汤酌用。

下焦虚寒者,其肝肾生气之原不能畅达,故凡虚弱之人多见呃逆,正以元阳无力,易为抑遏而然。此呃逆之本,多在肾中,故余制归气饮主之,甚效。或用理阴煎加丁香以疏气,妙亦如之。

凡以大病之后,或以虚羸之极,或以虚损误攻而致呃逆者,此最危之证。察其中虚,速宜补脾;察其阴虚,速宜补肾。如前二条固其法矣,然犹恐不及,则惟大补元煎及右归饮之类,斯其庶几者也。

呃逆证,凡声强气盛而脉见滑实者,多宜清降;若声小息微而脉见微弱者,多宜温补。

凡伤寒之呃,亦无非气逆之病,其有与杂证不同者,如仲景所言则其类也。然犹有未悉及治有未备者,谨略如左。

伤寒胃中虚冷等证,大约与前杂证相似,悉宜如前以温中等剂治之。或如仲景所言胃中虚冷及饮水则哕等证,当以仲景法治之。

伤寒邪在表者,与里无涉,故无哕证。惟少阳证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则寒热往来气为邪抑而哕逆者,有之矣,宜柴陈煎主之。有寒者加丁香,有火者加黄芩,或小柴胡汤亦可。

伤寒失下,邪入正阳明,内热之极,三焦干涸,阴dao不行,而上冲作呃者,必宜去火去闭,斯逆气得降而哕乃可愈。然必察邪之微甚:如无坚实胀满等证,而但以干涸燥热者,宜白虎汤,或竹叶石膏汤,或泻心汤凉解之;若果有燥粪大便闭结,胀满实坚俱全者,宜三承气汤下之。

伤寒邪有未解,而用温补太过者,则其中焦气逆,最能为哕,惟安胃饮为最妙。若气逆无火者,宜橘皮汤;若兼表邪未解者,宜柴陈煎。

伤寒误攻,或吐或下,或误用寒凉,以致脾肾胃气大虚大寒而发哕者,大为危候,速当以前杂证温胃理阴等法调治之,恐迟则无济于事也。

按张子和吐法,亦可治哕者,以其气得伸而郁则散也。故凡气实而郁者,在子和之法,亦所宜用。

石室秘箓 【 清?陈士铎】

论治法

扬治者,乃气沉而不能上也。气得扬而展舒,倘沉抑不扬,则必有呃逆之证,必用药以扬之,则气舒展也。方用当归、白芍、黄芪、白朮各三钱,熟地五钱,人参、茯苓、川芎各一钱,柴胡、升麻各五分,水煎服。此八珍汤也,妙是血气平补,若用甘草而不用黄芪,则不是八珍汤矣。气血平补既无偏曲,而后以升麻、柴胡扬之,使血气流动,自无血并气而成呃逆之证矣。设止补其阳而不补其阴,则阳旺而阴愈消;设止补其阴而不补其阳,则阴旺而阳愈息。故必兼补之,始为有益,不可与发散之一类而并观之也。

水气凌心包之络,呃逆不止,死证也。而吾以为可救者,心包为水气所凌,惟恐犯心,所以呃逆不止者,欲号召五脏之气,共救水气之犯心也。水气凌心包,以成呃逆之证,亦止须分消其水湿之气,而呃逆自除也。

方用止呃汤,茯苓、薏仁各一两,苍朮、白朮、人参各三钱,芡实五钱,半夏、陈皮各一钱,丁香五分,吴茱萸三分,水煎服。-剂而呃即止,二剂而呃即愈。此方健胃固脾,虽利湿分水而不消真气,故能补心包而壮心君之位,不必治呃而呃自定矣。


小承气汤 【 仲景,下同】   治大便不通,哕数讝语者。

大黄四两  厚朴三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小半夏汤  治黄疸哕者。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羌活附子散  治吐痢后,胃寒欬逆。

羌活去芦  附子炮去皮脐  茴香炒,各半两  干姜炮去土  丁香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两,水一盏,入盐少许,煎至七分,空心热服。丹溪无丁香,有木香。

橘皮汤 【 《济生方》,下同】   治吐利后,胃中虚,膈上热欬逆者。

橘皮去白二两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

右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竹茹一小块,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柿蒂汤  治胷满欬逆不止。

柿蒂  丁香各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橘皮干姜汤 【 丹溪,下同】   治欬逆不止。

橘皮  通草  干姜  桂心  甘草炙,各二两  人参一两

右用五钱,水煎服。

生姜半夏汤  通治欬逆欲死。

半夏一两  生姜二两

右以水煎,温作三服。

又方  治阴证欬逆。

川乌头  干姜炮  附子炮  肉桂  白芍药  甘草炙  半夏  吴茱萸  陈皮  大黄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一钱,生姜五片,煎服。

人参白朮汤  一名十味小柴胡汤,治胃虚不足呃逆。

人参  黄芩  柴胡  干姜  栀子仁各七钱半  甘草炙  白朮  防风  半夏泡七次,各五钱  五味子九十粒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姜三片煎。

橘皮竹茹汤

橘皮一升  竹茹一升半  人参  生姜各半两  甘草炙,二两  枣子三十个

右(口父)咀,水十盏,煎至三盏,作三服。

木香调气散

白蔻仁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两  藿香  甘草炙,各八两  砂仁四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

人参三白汤  治身热脉数而哕。

白朮  白芍药  白茯苓各一两  人参二两

右剉,每服五钱,加竹茹一两,水二盏,生姜三片,煎八分,去滓温服。

八物加竹茹汤  治哕。

人参  白朮  白茯苓  甘草  当归  熟地黄  川芎  竹茹  白芍药各等分

右剉,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八分,去滓温服。

倍陈汤  治脾虚呃逆有效。

陈皮四钱  人参二钱  甘草四分

右,水煎服。

增半汤  治胃虚中寒,停痰留饮,呕吐呃逆。

藿香二钱  半夏汤泡炒黄,三钱半  人参  丁香皮各一钱半

右,姜七片煎服。

丁香柿蒂散  治吐利及病后,胃中虚寒,(食戹)逆至七八声相连,收气不回者,难治

丁香  柿蒂  人参  茯苓  橘皮  良姜  半夏各一两  生姜一两半  甘草三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煎,乘热顿服;或用此药调苏合香丸,服亦妙。

三香散  治胃冷(食戹)逆,经久不止。

沉香  紫苏  白豆蔻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五七分,柿蒂煎汤调下。

麦门冬竹茹汤 【 《医统》,下同】   治胃热多渴,欬逆呕哕,不进食。

麦门冬  竹茹  陈皮去白  半夏汤泡  人参  白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枇把叶四个,去毛炙

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丁香散  治欬逆。

丁香  柿蒂各一钱  甘草炙  良姜各五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不拘时候。

丁香汤 【 《良方》】   治欬逆呕哕。

丁香  柿蒂  青皮  陈皮各一钱

水盏半,姜五片,煎七分服。

炙甘草汤 【 《宝鉴》】   治中气虚而(食戹)逆。

桂枝  炙甘草各五分  生地黄  阿胶各七分  人参  麻子仁  麦门冬各一钱

右,生姜五片,枣三枚,水二盏,煎八分服。

稀涎散  治痰涎胶固喉中,欬逆不已。

半夏十四枚  猪牙皂角一梃,炙

右水盏半,姜五片,煎七分,温服。不能饮者灌之,须臾,探吐。

青白散  吐欬逆不已。

青黛  白矾  乌梅肉焙,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虀汤调服。先饮虀汤一杯,次服药探吐。

人参芦汤  治虚人欬逆吐痰者用此。

参芦三钱

水一盏,煎五七沸,温饮之探吐。

食盐汤  治欬逆,并一切痰证,仓卒用之最妙。

食盐一两,用湿草纸裹煨红,取出用

右以河水二碗,砂锅入煨盐,煎五七沸,放温顿饮之,少顷探吐。

鲜陈汤 【 《医鉴》,下同】   治呃逆欲死。

半夏五钱  生姜二钱半

右剉,一剂,水煎服。

温中散  治吐泻及病后,胃中虚寒,欬逆至三四声,或数声相连,收气不回者,难治。

丁香  柿蒂  人参  茯苓  橘皮  良姜  半夏各一钱  生姜一钱半  甘草三分

右剉,一剂,水煎服。

橘参饮  治吐利后,胃虚膈热而欬逆者。

橘皮五钱  人参  竹茹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右剉,作一剂,生姜五片,枣三枚,水煎服。

黄荆散  治伤寒发热而欬逆者。

黄荆子不拘多少,炒

右,水煎服。

雄黄酒  治呃逆。

明雄黄一钱

右,酒一盏,煎七分,急令患人齅其热气,即止。

大补元煎 【 《景岳全书》,下同】   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呃逆危剧等证。

人参少则用一二钱,多则用一二两  当归三钱  熟地少则用二三钱,多则用二三两  山药炒  杜仲各二钱  枸杞二三钱  山萸  炙草各一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右归饮  凡命门之阳衰阴胜呃逆者,宜此方加减主之。

熟地二三钱或一二两  山茱萸一钱  枸杞子  山药炒  杜仲姜制,各二钱  制附子一二三钱  肉桂  甘草炙,各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大和中饮  治饮食留滞,积聚呃逆等证。

陈皮一二钱  枳实一钱  砂仁五分  山楂  麦芽各二钱  厚朴  泽泻各一钱半

水一钟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小和中饮  治胷膈胀闷呃逆等证。

陈皮  茯苓  厚朴各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山楂  扁豆炒,各二钱

水一钟半,加生姜三五片,煎服。

柴陈煎  治伤风兼寒,咳嗽发热,痞满多痰,呃逆等证。

柴胡二三钱  陈皮一钱半  甘草一钱  半夏  茯苓各二钱  生姜三五七片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安胃饮  治胃火上冲,呃逆不止。

陈皮  山楂  麦芽  木通  泽泻  黄芩  石斛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服。

理阴煎  此理中汤之变方也,治脾肾中虚呃逆。

熟地三五钱或一二两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炙甘草一二钱  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  或加肉桂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八分,热服。

温胃饮  治中寒呃逆。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  白朮炒,一二钱或一两  扁豆炒,二钱  干姜炒焦,一二三钱  陈皮  炙甘草各一钱  当归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佐关煎  治生冷伤脾呃逆。

厚朴炒  陈皮炒,各一钱  炙草七分  肉桂  干姜各一二钱  山药炒  扁豆炒  猪苓  泽泻各二钱

水一钟半,煎服。

归气饮  治气逆不顺,呃逆呕吐,或寒中脾肾等证。

熟地三五钱  茯苓  扁豆各二钱  干姜炮  丁香  陈皮各一钱  藿香一钱半  炙甘草八分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单方

温病热哕:乃伏热在胃,令人胷满则气逆,逆则哕;或大下,胃中虚冷,亦令致此。茅根切、葛根切各半斤,水三升,煎一升半,每温服一盏,哕止即停。 【 庞安常方】

虚寒呕哕,饮食不下: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下。

呕哕不止厥逆者,芦根三斤切,水煮浓汁频饮二升,必效,若以童子小便煮服,不过三升愈。 【 《肘后方》】

又方:酢和面作弹丸二三十枚,以沸汤煮熟漉出,投浆水中,待温,吞三两枚。哕定即不用再吞,未定至晚再吞。 【 《兵部手集》】

心痞呕哕,心下痞坚:生姜八两,水三升,煮一升,半夏五合洗,水五升煮一升,取汁同煮一升半,分再服。 【 《千金》】

温病发哕,因饮水多者:枇杷叶去毛炙,香茅根各半斤,水四升,煎二升,稍稍饮之。 【 庞安常方】

肾气上哕: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气连属而不能吐,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此由寒伤胃脘,肾虚气逆,上乘于胃,与气相并。《难经》谓之哕,《素问》云病深者其声哕,宜服此方;如不止,灸期门、关元、肾俞穴。用吴茱萸酢炒热,橘皮、附子去皮各一两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七十九。 【 《仁存方》】

哕逆不止:石莲肉六枚炒赤黄色,研末,冷熟水各半盏,和服便止。 【 《图经》】

治欬逆不止:用柿蒂十五枚,白盐梅半个,水一盏煎六分,不拘时温服。 【 《医统》,下同】

寒(食戹)呕哕:用吴茱萸泡过,青橘皮去白各二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服。

又方:用川椒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汤送下。

又方:用陈皮、枳壳各二钱煎服。

齅法:治欬逆服药不效者,用硫黄、乳香等分,以酒煎,令患人以鼻齅之效。一方用雄黄一味,煎酒齅。

久患欬噫,连欬一二十声者:取生姜汁半合,蜜一匙头,煎令热,温服。如此三服立效。

针灸

《灵枢经》曰: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

《甲乙经》曰:烦心,客寒热,善哕,劳宫主之。

脾逆气寒,厥急烦心,善唾哕噫,胷满激呼,胃气上逆心痛,太渊主之。

《千金方》曰:少海,主气逆呼吸,噫哕呕。

温留,主伤寒寒热,头痛哕衄,肩不举。

又方:灸承浆七壮,炷如麦大。

又方:灸脐下四指七壮。

胃中热病善哕,灸三里三十壮,穴在膝下三寸。

《济生方》曰:灸欬逆,其法:妇人屈ru头向下尽处骨间是穴,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为率正,男左女右,与乳相直间陷中动脉处是穴,艾炷如小豆许,灸三壮。

《卫生宝鉴》曰:一切呃逆不止,男左女右,乳下黑尽处一韮叶许,灸三壮;病甚者,灸二七壮。

《古今医统》曰:呃逆,灸膻中、中脘、气海、三里。

《医学纲目》日,气逆发呃,取膻中、中脘,先补后泻;不已,再取三里、肺俞、行间。

噫呃服药无效,灸期门必愈。

医案

《儒门事亲》曰:一妇人头重壮热,面红,寒热往来,干呕欬逆,胷胁痛,不能转侧,耳鸣,食不下,先以涌泻,复服益元散加青黛、薄荷末调二三服,前证俱减。戴人诊之曰:此病常欲痛哭为快。妇曰:然。常有此,不知何谓。戴人曰:少阳相火凌烁肺金,金受火制,屈无所告,肺主悲,故欲痛哭而为快也。再加归芍黄连解毒汤数剂全瘥。

《丹溪心法》曰:一女子年踰笄,性躁味厚。暑月因大怒而欬逆发,举身跳动,脉不可诊,神昏,视其形气俱实。曰:膈上有痰,怒气连郁,痰热相搏,气不得降,非吐不可。以人参芦煎饮,大吐顽痰数碗,昏睡一日而安。人参入手太阴,补阴中之阳者也;芦则反是,大泻太阴之阳。女子暴怒气上,肝主怒,肺主气,怒则气逆,肝木乘火侮肺,故欬逆而神昏。参芦善吐,今痰尽气降火息,金气复位,胃气得和而解。

赵立通年近五十,质弱而多怒。七月炎暑,大饥索饭于家,不能急具,因大怒,两日后得滞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调生蜜饮之甚快,滞下亦渐缓。如此五七日,召予。视脉稍大不数,遂令止蜜水,渴时且令以人参、白朮煎汤调益元散与之,滞下亦渐收。七八日后觉倦甚发呃。予知其因下久而阴虚也,令其守前药,然滞下尚未止,又以炼蜜饮之,如此者三日,呃犹未止。众皆尤药之未当,将以姜附饮之。予曰:补药无速效,附子非补阴者,服之必死。众曰:冷水饮多,得无寒乎?予曰:炎暑如此,饮凉非寒,勿多疑。待以数日,药力到,当自止。又四日而呃止,滞下亦安。

陈择仁年近七十,厚味之人也,有久嗽病而作止不常。新秋患滞下,食大减,至五七日后呃作。召予视之,脉皆大豁,众以为难。予曰:形瘦者尚可为。以人参、白朮汤下大补丸以补血,至七日而安。

超越陈氏二十余岁,因饱后奔走数里,遂患哕病,但食物则连哕百余声,半日不止,饮酒与汤则不作,至晚发热,如此者二月,脉濇数,以血入气中治之,用桃仁承气汤加红花煎服,下污血数次即减。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

洪孺人年二十六岁,夏月因事为长上所阻,怒气郁抑不得舒,须臾就浴,汤热不可近,怒气复增,就闷绝昏倒,乃以衣遮掩就房,须臾欬逆大作,每一声,必浑身为跳跃,仍复昏闷,凡三五息一作,脉不可诊。予曰:此膈上有痰逆为怒气所郁,痰热相搏,气不得降而逆,非吐则不可。是时夜半,又事出仓卒,适有人参芦二两在彼,浓煎饮之,大吐稠痰二升许,通体得汗,困睡半夜而安。

《医学正传》曰:东阳李氏子病伤寒阳明内实,医与补药治而成发呃。十日后,召予诊其脉,长而实大,与大承气汤大下之,热退而呃亦止。

盘松周氏子得伤寒证,七日热退而呃,连声不绝,举家彷徨。召予诊脉,六脉皆沉细无力,人倦甚。以补中益气汤作大剂,加炮附子一钱,一日三贴,兼舆灸乳根、气海三处,当日呃止,脉亦充而平安。

《医学准绳六要》曰:一老人内伤饮食,消导未减,一人误与润肠丸二服,下清水,胀痛转甚;一人复投巴豆丸二服,致欬逆不止。用大剂六君子汤二贴至五贴全止,补养而愈。

《医学纲目》曰:予长兄九月得滞下,每夜五十余行,呕逆食不下,五六日后加呃逆。与丁香一粒噙之立止,但少时又至。遂用黄连泻心汤加竹茹饮之,呃虽少止,滞下未安。如此者十余日,遂空心用御米壳些少濇其滑,日间用白朮、陈皮之类补其虚。自服御米壳之后,呃声渐轻,滞下亦收而安。

有病伤寒将愈,忽患呃逆,予与古人治呃逆之药殆遍,皆不愈。计出无奈,遂用皂角末吹入鼻中,得嚏而呃逆止;少时又呃,又与皂角末,嚏而止者,凡数百次。其嚏时出痰涕渐多,自是呃逆渐疏,至二三日而止。此是合经草刺鼻嚏之法,故书之。

噫气门

黄帝素问

诊要经终论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

【 注  足太阴脉入腹属脾,故为腹胀。手太阴脉上膈属肺而主呼吸,故为不得息。胀满则升降难,不得息则气道滞,故为噫为呕。】

痹论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

【 注  邪薄心下,鼓动而上干心脏则烦,故烦则心下鼓也。逆气暴上,则喘而嗌干。心主噫,心气上逆而出,则善噫也。】

脉解篇

太阴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 注  噫者嗳气也,太阴之气,从阳明而上出于心,则为噫也。】

刺禁论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 注  心在气为噫,噫则心气绝矣。】

灵枢经

经脉篇

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

【 注  脾是动则病气而及于经,从经而及于脏腑,故为舌本强呕痛胀诸证。善噫者,脾气上走心为噫。】

九针篇

心主噫。

【 注  噫者,中焦之逆气上走心也。】

金匮要略 【 汉?张机】

三焦竭证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丹溪心法 【 元?朱震亨】

论证治

嗳气,胃中有火有痰,不可服软石膏丸。本方痰条下云:噫气吞酸,此系食郁有热,火气冲上,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佐,热多加青黛。

医学入门 【 明?李梴】

病属痰火

胃中郁火,膈上稠痰,饮食郁成,宜祛痰火也,润下丸、古萸连丸。

治分虚实

气盛实嗳,食罢嗳转,腐气甚则物亦嗳转,多伤食湿热所致,二陈汤加苍朮、神曲、麦芽、姜炒黄连或保和丸。

不因饮食常嗳者虚也,盖胃有浊气,膈有湿痰,俱能发嗳,六君子汤加沉香为君,厚朴、苏子为臣,吴萸为使;气逆匀气丸,或苏合香丸;甚者灵砂以镇坠之。

医学正传 【 明?虞抟】

总论

《内经》曰: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若夫湿面鱼腥生冷水果,以及烹餁调和粘滑难化等物,恣食无节,朝伤暮损而成清痰稠饮,滞于中宫,故为嘈杂嗳气,吞酸痞满,甚则为翻胃噎膈,即此之由也。夫嘈杂之为证也,似饥不饥,似痛不痛,而有懊憹不自宁之况者是也。其证或兼嗳气,或兼痞满,或兼恶心,渐至胃脘作痛,实痰火之为患也。治法以南星、半夏、橘红之类以消其痰,芩、连、栀子、石膏、知母之类以降其火,苍朮、白朮、芍药之类以健脾行湿,壮其本元。又当忌口节欲,无有不安者也。

证治要诀 【 明?戴思恭】

噫气吞酸

噫气、吞酸、吐酸者,宿食所为,故曰中脘有饮则嘈,有宿食则酸,噫气吞酸,嗳宿腐气,逆咽酸水,亦有每晨吐清酸水数口,有日间无事者,亦有膈间常如酸折,皆饮食伤兼中脘虚所致,生料平胃散加神曲、麦蘗各半钱,或八味平胃散。

古今医统 【 明?徐春甫】

脾胃不和有痰有火

丹溪曰:嗳气为胃中有痰有火。春甫谓嗳气多是胃气不和,窒塞不通,则嗳气,何以见之?凡人食饱后多有嗳气,由饮食饱则胃不舒畅而致然也。噫气若非食后,则为胃虚而不和。丹溪谓痰与火,特一端耳。

证治准绳 【 明?王肯堂】

总论

《内经》所谓噫,即今所谓嗳气也。宣明五气论以心为噫,痹论以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至真要大论以太阳司天,少阴之复,皆为哕噫。四时刺逆从论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阴阳别论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脉解篇太阴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此乃噫从心出者也。厥阴在泉,腹胀善噫,得后于气则快然如衰。玉版论太阴终者善噫。《灵枢》云:足太阴是动,病腹胀善噫。又云: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仲景谓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是故能噫。又云:上焦不归者,噫而吞酸。不归者不至也。上焦之气不至其部,则物不能传化,故噫而吞酸。由是观之,噫者是火土之气,郁而不得发,故噫而出。王批注心为噫之义,象火炎上,烟随焰出,如痰闭膈间,中气不得伸而嗳者,亦土气内郁也。


槟榔散 【 《千金方》,下同】   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

槟榔八枚,皮子全  人参  茯苓  陈曲  厚仆  麦蘗  吴茱萸  白朮各二两

右八味,治下筛,食后,酒服二方寸匕,日再。一方用橘皮一两半。

又方  治腹胀善噫,食则欲呕,泄澼溏下,口干,四肢重,好怒,不欲闻人声,忘误,喉痹。

黄连一两  禹余粮二两  白朮  干姜各三两  大麻子五两  桑白皮八两  大枣二十枚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消食膏酒  治脾虚寒劳损,气胀噫满,食不下通,善噫。

猪膏三升  宿姜  吴茱萸  白朮

右四味,捣茱萸、白朮等二味,细细下筛为散,内姜汁膏中,煎取六升,温清酒一升,进方寸匕,日再。

三台圆 【 《济生方》】   治五脏寒热积聚,胪胀肠鸣而噫,食不生肌肤,甚者呕逆。若伤寒疟已愈,令不复发。食饮后服五丸,多者十丸。常服令人大小便调和,长肌肉。

茯苓半两  大黄  前胡各二两  硝石  葶苈  杏仁各一升  厚朴  附子  细辛  半夏各一两

右十味为末,蜜和,捣五千杵,丸如梧子大,服五丸,稍加至十丸,以知为度。

嗳气方 【 丹溪,下同】

南星  半夏  软石膏  香附

右作丸,或作汤服之。盖胃中有郁火,膈上有稠痰故也。

顺气木香散  治气不升降,胷膈痞闷,时或引痛;及酒食过伤,噫气吞酸,心脾刺痛,女人一切血气刺痛。

砂仁  官桂  甘草炙  陈皮  厚朴  丁皮  茴香  桔梗  苍朮  木香  干姜  良姜

右,水煎服。

异香散  治胃气不和,腹胁胀满,饮食难化,噫气吞酸,一切冷气结聚,腹中刺痛。

莪朮炮  益智  甘草炙  三棱各六两  青皮  陈皮各三两  厚朴二两  石莲肉一两

右剉,每服三钱,水煎,姜三片,枣一枚,入盐一捻,同煎服。

透膈汤  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胷膈满闷,噎塞不通,噫气吞酸,胁肋刺痛,呕逆痰涎,食饮不下,并皆治之。

木香  白豆蔻  缩砂仁  槟榔  枳壳麸炒  厚朴姜制炒  半夏汤泡  青皮去白  橘红  大黄  (石卜)硝甘草炙,各一钱

右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一枚,煎至一钟,食远服。

益中丸  健脾暖胃,消化冷痰。治中满胀闷,噫气吞酸,心腹时痛,不进饮食

神曲炒黄  麦糵炒  干姜炮  高良姜炒  陈皮各二两  枳壳去瓤麸炒  肉豆蔻面裹煨  丁香各半两

右为细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温米饮或白汤送下。

姜枣丸  治胃寒痰逆,噫气吞酸,胷膈不利,不思饮食。

生姜去皮切片,焙干,四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  丁香各一两

右为细末,用蒸熟枣肉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不拘时候,米饮送下。

匀气丸  治气虚浊升多嗳。

草豆蔻  橘皮  沉香  人参各五钱  益智仁  檀香  大腹子各一两

右为末,饭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淡姜汤下。

祛痰火丸  治胃火痰火嗳气。

南星  半夏  香附  石膏  山栀各等分

右为末,姜汁浸蒸饼为丸,服,或姜煎服亦可。

十味保和汤 【 《医统》,下同】   治胃气虚而滞作嗳。

人参  茯苓  陈皮  半夏姜制  白朮各一钱  藿香  香附  砂仁各六分  木香  炙草各三分

右,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温服。

枳壳散  治心下否闷,作痛多噫,气如败卵。

枳壳  白朮各五钱  香附子一两  槟榔二钱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日三服,不拘时。

半星丸  治痰火气嗳。

半夏姜制  南星姜制  软石膏  香附子  栀子各等分

右为末,神曲为丸服。

单方

久患欬噫:生姜汁半合,蜜一匙,煎温呷,三服愈。 【 《外台》】

诸气呃噫:橘皮二两去穰,水一升,煎五合,顿服。或加枳壳尤良。 【 孙氏方】

呃噫不止:川椒四两炒研,面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酢汤下神效。 【 经验方】

伤寒呃噫:枳壳半两,木香一钱,为末,每白汤服一钱,未知再服。 【 《本事方》】

噫不下食:取崖蜜含,微微咽下。 【 《广利方》】

噫吐酸浆:浆水煎头垢豆许,服一杯效。 【 《普济方》】

伤寒呃噫,日夜不定者:用荜澄茄、高良姜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六升,煎十沸,入酢少许服之。 【 《图经》】

针灸

《灵枢经》云:黄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足太阴阳明。一曰:补眉本也。

《脉经》曰:右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肺脉也。苦短气欬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阳明经治阳。

《甲乙经》曰:热病发热烦满而欲呕哕,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胷胁痛,不可反侧,欬满溺赤,大便血,衄不止,呕吐血,气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善渴,舌中烂,掌中热,饮呕,劳宫主之。

肠中寒,胀满善噫,闻食臭,胃气不足,肠鸣腹痛泄,食不化,心下胀,三里主之。

热病汗不出,善噫,腹胀满,胃热讝语,解溪主之。

《千金方》曰:少海,主气逆噫哕呕。

陷谷,主腹大满,喜噫。

蠡沟,主数噫,恐悸,气不足,腹中悒悒。

大敦,主哕噫。又灸巨阙。

劳宫,主气逆噫不止。

噫哕膈中气闭寒,灸腋下聚毛下附胁宛宛中,五十壮。

噫哕呕逆,灸石关百壮。

《古今医统》曰:噫气,取脾经穴中脘[脾经穴中脘:按中脘当为任脉经穴。]。

医案

《丹溪心法》曰:宣州人病心下蓄积痞闷,或作痛,多噫败卵气,用枳壳散,证皆除。气上筑心膈,噫气稍宽,脉之右关弱短,左关左尺长洪大而数,此肝有热,宜泻肝补脾,用青皮一钱,白朮二钱半,木通、甘草各二钱,煎下保和丸十五粒、抑青丸二十粒而愈。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