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八十六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疸门

医门法律 【 清?喻昌】

黄瘅

经言:溺黄赤安卧者,瘅病。溺黄赤者湿之征也,安静嗜卧者湿之征也,所以有开鬼门洁净府之法。开鬼门者,从汗而泄其热于肌表也。洁净府者,从下而泄其湿于小便也。此特辨明定治之大端,而精微要妙,惟《金匮》有独昭焉。要知外感发黄一证,《伤寒》阳明篇中已悉,《金匮》虽举外感内伤诸黄,一一发其底蕴,其所重尤在内伤。兹特详加表章,为后学法程焉。

《金匮》论外感热郁于内而发黄之证云: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其义取伤寒风湿相搏之变证为言,见风性虽善行,才与湿相合,其风即痹而不行,但郁为瘀热而已。及郁之之极,风性乃发,风发遂挟其瘀热以行于四肢,而四肢为之苦烦,显其风淫末疾之象;挟其瘀热以行于肌肤,而肌肤为之色黄,显其湿淫外渍之象;其脉以因风生热故浮,因湿成痹故缓。此而行《内经》开鬼门洁净府之法,俾风挟之热从肌表出,湿蒸之黄从小便出,而表里分消为有据也。

《金匮》重出伤寒阳明病不解后成谷瘅一证云: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此因外感阳明胃中之余热未除,故食难用饱。饱则食复生热,两热相合,而发烦、头眩、小便难、腹满,势所必至。在阳明证本当下,阳明而至腹满尤当急下。独此一证,下之腹满必如故,非但无益,反增困耳。以其脉迟而胃气空虚,津液不充,其满不过虚热内壅,非结热当下之比。《金匮》重出此条,原有深意,见脉迟胃虚下之既无益,而开鬼门洁净府之法用之无益,不待言矣。尝忆一友问:仲景云,下之腹满如故,何不立一治法?予曰:仲景必用和法。先和其中,后乃下之。友曰:何以知之?予曰:仲景云,脉迟尚未可攻。味一尚字,其当攻之旨跃然。《金匮》又云,诸黄腹痛而呕者,用小柴胡汤。观此仍是治伤寒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甜汤主之之法,是以知之耳。陈无择治谷瘅,用谷芽枳实小柴胡汤,差识此意。但半消半和半下,三法并用,漫无先后,较诸仲景之丝丝必贯,相去远矣。

《金匮》又云: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即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则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瘅。此论内伤发黄,直是开天辟地未有之奇。东垣《脾胃论》彷佛什一,后世乐宗,《金匮》奥义置之不讲,殊可慨也。请细陈之!人身脾胃居于中土,脾之土体阴而用则阳,胃之土体阳而用则阴,两者和同,则不刚不柔,胃纳谷食,脾行谷气,通调水道,灌注百脉,相得益彰,其用大矣。惟七情饥饱房劳,过于内伤,致令脾胃之阴阳不相协和。胃偏于阳,无脾阴以和之,如造化之有夏无冬,独聚其热而消谷;脾偏于阴,无胃阳以和之,如造化之有冬无夏,独聚其寒而腹满。其人趺阳之脉,紧寒数热,必有明征。诊其或紧或数而知脾胃分主其病,诊其紧而且数而知脾胃合受其病,法云精矣。然更有精焉。诊其两尺脉浮,又知并伤其肾。夫肾脉本沉也,胡以反浮?盖肾藏精者也,而精生于谷,脾不运胃中,谷气入肾,则精无裨而肾伤,故沉脉反浮也。知尺脉浮为伤肾,则知趺阳脉紧即为伤脾。然紧乃肝脉,正仲景所谓紧乃弦状若弓弦之义。脾脉舒缓,受肝木之克贼,则变紧。肝之风气,乘脾聚之寒气,两相搏击,食谷即眩。是谷入不能长气于胃阳,而反动风于脾阴,即胃之聚其热而消谷者,亦不过蒸为腐败之浊气,而非精华之清气矣。浊气由胃热而下流入膀胱,则膀胱受其热气化不行,小便不通,一身尽黄。浊气繇脾寒而下流入肾,则肾被其寒,而克贼之余,其腹必满矣。究竟谷瘅由胃热伤其膀胱者多,由脾寒伤其肾者,十中二三耳。若饮食伤脾,加以房劳伤肾,其证必腹满而难治矣。仲景于女劳瘅下重申其义曰:腹如水状不治。岂不深切着明乎?

女劳瘅,额上黑,谓身黄加以额黑也。黑为北方阴晦之色,乃加于南方离明之位,此必先有胃热脾寒之浊气下流入肾,益以女劳无度而后成之,其繇来自非一日。《肘后》谓因交接入水所致,或有所验。然火炎薪烬,额色转黑,虽不入水,其能免乎?故脾中之浊气,下趋入肾,水土互显之色,但于黄中见黑滞耳。若相火从水中上炎而合于心之君火,其势燎原,烟焰之色,先透于额,乃至微汗亦随火而出于额,心之液且外亡矣。手足心热,内伤皆然。日暮阳明用事,阳明主阖,收敛一身之湿热,疾趋而下,膀胱因而告急,其小便自利,大便黑时溏,又是膀胱蓄血之验。腹如水状,实非水也,正指蓄血而言也,故不治。

酒瘅,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酒为湿热之最,气归于心肺,味归于脾胃,久积之热,不下行而上触则生懊憹,痞塞中焦则不能食,其湿热之气不下行而上触则为呕,呕则势转横逆,遍积周身也。《伤寒论》谓: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是知热甚于内者,皆足致此,非独酒矣。

《金匮》治酒瘅用或吐或下之法云:酒黄瘅,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又云: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煤,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又云: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又云: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又云:下之久久为黑瘅。言虽错出,义实一贯。盖酒之积热入膀胱,则气化不行,必小便不利;积于上焦则心中热;积于下焦则足下热。其无心中足下热者,则靖言了了而神不昏,但见腹满、欲吐、鼻煤三证,可知其膈上与腹中阴阳交病。须分先后治之,当辨脉之浮沉以定吐下之先后。脉浮病在膈上,阳分居多,先吐上焦而后治其中满;脉沉弦,病在腹中,阴分居多,先下其中满而后治其上焦。若但心中热欲呕,则病全在上焦。吐之即愈,何取下为哉?其酒热内结,心神昏乱而作懊憹及痛楚者,则不可不下。但下法乃劫病之法,不可久用,久久下之,必脾肺之阳气尽伤,不能统领其阴血,其血有日趋于败而变黑耳。曾谓下法可渎用乎?仲景于一酒瘅胪列先后次第,以尽其治,其精而且详若此。

酒瘅之黑,与女劳瘅之黑,殊不相同。女劳瘅之黑,为肾气所发;酒瘅之黑,乃荣血腐败之色。荣者,水谷之精气,为湿热所瘀而不行,其光华之色转为晦黯,心胷嘈杂如噉蒜虀状,其芳甘之味变为酸辣,乃至肌肤抓之不仁,大便正黑,脉见浮弱,皆肺金节治之气不行而血瘀也。必复肺中清肃之气,乃可驱荣中瘀浊之血,较女劳瘅之难治,特一间耳。方书但用白朮汤,理脾气解酒热以言治,抑何庸陋之甚耶。

黄瘅由于火土之热湿,若合于手阳明之燥金,则湿热燥三气相搏成黄,其人必渴而饮水。有此则去湿热药中,必加润燥,乃得三焦气化行,津液通,渴解而黄退。渴不解者,燥有未除耳,然非死候也。何又云瘅而渴者难治?则更虑其下泉之竭,不独云在中之津液矣。

律三条

黄瘅病得之外感者,误用补法,是谓实实,医之罪也。

黄瘅病得之内伤者,误用攻法,是谓虚虚,医之罪也。

阴瘅病误从阳治,袭用苦寒,倒行逆施,以致极重不返者,医杀之也。

阴瘅无热恶寒,小便自利,脉迟而微,误开鬼门则肌肤冷鞕自汗不止,误洁净府则膀胱不约小便如奔,死期且在旦暮,况于吐下之大谬乎?即以平善之药迁延,亦为待毙之术耳。在半阴半阳之证,其始必先退阴伏阳,阴退乃从阳治。若以附子、黄连合用,必且有害,奈何纯阴无阳辄用苦寒耶?

景岳全书 【 明?张介宾】

论证

黄疸证,古人多言为湿热,及有五疸之分,皆未足以尽之。而不知黄之大要有四:曰阳黄,曰阴黄,曰表邪发黄,曰胆黄也。知此四者,则黄疸之证无余义矣。丹溪曰:疸不必分五种,同是湿热,如盦曲相似。岂果皆如盦曲悉可谓之湿热耶?弗足凭也。愚列如左:

阳黄证,因湿多成热,热则生黄,此即所谓湿热证也。然其证必有身热,有烦渴,或躁扰不宁,或消谷善饥,或小水热痛赤濇,或大便秘结,其脉必洪滑有力,此证不拘表里,或风湿外感,或酒食内伤,皆能致之。但察其元气尚强,脾胃无损,而湿热果盛者,直宜清火邪,利小便,湿热去而黄自退,治此者本无难也。

阴黄证,则全非湿热,而总由血气之败。盖气不生血,所以血败;血不华色,所以色败。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阴黄之病,何以致之?盖必以七情伤脏,或劳倦伤形,因致中气大伤,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见于外。其为病也,必喜静而恶动,喜暗而畏明。凡神思困倦,言语轻微,或怔忡眩运,畏寒少食,四肢无力,或大便不实,小水如膏,及脉息无力等证,悉皆阳虚之候。此与湿热发黄者,反如冰炭,使非速救元气,大补脾肾,则终无复元之理。且此证最多,若或但见色黄,不察脉证,遂云黄疸,同是湿热,而治以茵陈、栀子泻火利水等剂,则无有不随药而毙者。表邪发黄,即伤寒证也。凡伤寒汗不能透而风湿在表者,有黄证;或表邪不解,自表传里,而湿热郁于阳明者,亦有黄证。表邪未解者,必发热身痛脉浮少汗,宜从汗散;湿热内郁者,必烦热脉缓滑多汗,宜从分消清利。若阳明实邪内郁,而痞结胀满者,宜先下之,然后清其余热则自无不愈。

胆黄证,凡大惊大恐及鬬殴伤者皆有之。尝见有虎狼之惊,突然丧胆而病黄者,其病则骤。有酷吏之遭,或祸害之虑,恐怖不已而病黄者,其病则徐。如南北朝齐永明十一年,有太学生魏准者,因惶惧而死,举体皆青,时人以为胆破,即此之类。又尝见有鬬殴之后,日渐病黄者,因伤胆而然。其证则无火无湿,其人则昏沉困倦,其色则正黄如染。凡此数证,皆因伤胆,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经曰: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义犹此也。且胆附于肝,主少阳春生之气,有生则生,无生则死。故经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者,正以胆中生气为万化之元也。若此诸证,皆以胆伤,胆伤则生气败,生气既败,其能生乎?所以凡患此者,多致不救。然当察其气之微甚,速救其本,犹可挽回。而炼石补天之权,则操之医之明者。

黄疸大法,古有五疸之辨,曰黄汗、曰黄疸、日谷疸、曰酒疸、曰女劳疸。总之,汗出染衣,色如蘗汁者,曰黄汗;身面眼目,黄如金色,小便黄而无汗者,曰黄疸;因饮食伤脾而得者,曰谷疸;因酒后伤湿而得者,曰酒疸;因色欲伤阴而得者,曰女劳疸。虽其名目如此,然总不出阴阳二证。大都阳证多实,阴证多虚。虚实弗失,得其要矣。

黄疸难治证:凡寸口无脉,鼻出冷汗,形如烟熏,摇头直视,环口黧黑,油汗发黄,久之变黑者,皆难治。

论治

阳黄疸,多以脾湿不流郁热所致,必须清火邪,利小水,火清则溺自清,溺清则黄自退。轻者,宜茵陈饮、大分清饮、栀子蘗皮汤之类主之。若闭结热甚,小便不利,腹满者,宜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之类主之。

阴黄证,多由内伤不足,不可以黄为意,专用清利,但宜调补心脾肾之虚以培血气,血气复则黄必尽退,如四君子汤、五君子煎、寿脾煎、温胃饮之类,皆心脾之要药也。若六味丸、八味丸、五福饮、理阴煎及左归、右归、六味回阳等饮,皆阴中之阳虚者所宜也。若元气虚不至甚,而兼多寒湿者,则以五苓散、四苓散,或茵陈五苓散之属,加减用之亦可。

伤寒发黄,凡表邪未清而湿热又盛者,其证必表里兼见,治宜双解,宜柴苓汤或茵陈五苓散主之;或内热甚而表邪仍在者,宜柴苓煎主之。若但有湿热内实胀闭等证,而外无表邪者,宜茵陈蒿汤主之。若因内伤劳倦,致染伤寒者,亦多有发黄之证,但察其本无湿热实邪等证,即当以阴黄之法调补治之,或用韩祗和法亦可。若但知攻邪,则未有不败。故孙真人曰:黄疸脉浮者,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此即补虚散邪之法也。外伤寒门别有正条,所当并察。

胆黄证,皆因伤胆而然。胆既受伤,则脏气之损败可知,使非修葺培补,则必致决裂。故凡遇此等证候,务宜大用甘温,速救元气。然必察其所因之本,或兼酸以收其散亡,或兼濇以固其虚脱,或兼重以镇其失守之神魂,或与开道利害以释其不解之疑畏。凡诸用药,大都宜同阴黄证治法,当必有得生者。若治此证而再加克伐分利,则真如压卵矣。

治黄之法,本宜清湿利小便,然亦多有不宜利者,说详湿证门论治条中。

韩祗和曰:病人三五日服下药太过,虚其脾胃,亡其津液,渴饮水浆,脾土为阴湿所加,与邪热相会发黄,此阴黄也,当以温药治之。如两手脉沉细迟,肢体逆冷,皮肤有粟起,或呕吐舌上有胎,遍身发黄,烦躁欲于泥水中卧,小便赤少,皆阴候也。故阴黄多以热汤温之,或汤渍布搭其胷腹,或以汤盛瓢中坐于脐下熨之。其病愈者,曾治赵显宗病伤寒至六七日,因服下药太过致发黄,其脉沉细迟无力,皮肤凉,发躁欲于泥中卧,喘呕,小便赤濇,先投茵陈橘皮汤,喘呕止;次服小茵陈汤半剂,脉微出,不欲于泥中卧;次日又服茵陈附子汤半剂,四肢发热,小便二三升,当日中大汗而愈。似此治愈者,不一一录。凡伤寒病黄,每遇太阳或太阴司天岁,若下之太过,往往变成阴黄。盖辰戌太阳寒水司天,水来犯土,丑未太阴湿土司天,土气不足,即脾胃虚弱,亦水来侵犯,多变此证也。

伤寒发黄黄疸等证,多由湿热。如小水不利,或黄或赤,或小腹胀满不痛,或大便实而渴甚,脉来沉实有力,皆湿热之证,轻则茵陈五苓散,重则茵陈汤,分利小便,清血泻火,则黄自退矣。然黄有阴证,及诸治法,俱详于前,宜参用之。

石室秘箓 【 清?陈士铎】

黄疸

黄疸之证,一身尽黄,两目亦黄,却是死证。倘初起即治之,亦未必即死也。我有奇方,名为消黄去瘅汤。茵陈三钱,薏仁、车前子各三两,茯苓二两,肉桂三分,水煎服。一连四剂,黄去瘅消矣。黄疸虽成于湿热,毕竟脾虚不能分消水湿,以致郁而成黄。吾用茯苓、薏仁、车前大剂为君,分消水湿,仍是健脾固气之药;少用茵陈以解湿热,用肉桂引入膀胱,尽从小便而出,无事张皇,而暗解其湿热之横。此方之澹而妙,简而神也。四剂之后减半,加白朮一两,煎汤饮之。再用四剂,则全愈而无后患矣。

黄疸之证,原不宜死。然治之不得法,往往生变为死。盖黄疸外感之湿易治,内伤之湿难医。外感单治湿而疸随愈,内伤单治湿而疸难痊。泻水则气愈消,发汗则精愈泄。又何能黄疸之速愈哉?我有方,单治内伤而得黄疸者,名治内消疸汤。白朮、茯苓、薏仁各一两,茵陈、炒栀子各二钱,陈皮五分,水煎服。此方妙在用白朮、茯苓、薏仁之多,使健脾又复利水,助茵陈、栀子以消湿热,尽从膀胱内消,不必又去退皮肤之湿而皮肤之湿自消。大约此方用之十剂,无不消者,不必十剂之外。服十剂减半,去栀子,再服五剂则全愈,人亦健旺矣。至妙至神之方,有益无损,可为治内伤而感湿者之法。


猪膏发煎 【 仲景,下同】   治诸黄。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小建中汤  治黄疸,小便自利。

桂枝去皮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  胶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半夏汤  治黄疸喘满而秽。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小柴胡汤  治黄疸,诸劳复而呕者。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  生姜各三两  半夏半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越婢加朮汤  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者。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白朮四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抵当汤  治黄疸,属血证者。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浸  水蛭熬  蝱虫各三十个,熬去翅足

右四味为末,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可再服。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治黄疸瘀热在里者。

麻黄去节  连翘根  生姜切,各二两  赤小豆  生梓白皮各一升  甘草炙,一两  大枣十二枚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已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

麻黄汤  治阳明中风,黄疸,脉浮无余证者。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汤泡去皮尖,七十个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

五苓散  治黄疸,小便不利。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去黑  白茯苓去皮  白朮各三分  桂枝去皮,半两

右捣筛为散拌和,每服抄三钱,白汤调下。去桂名四苓散。

大黄硝石汤  治表和里实疸病。

大黄  黄蘗  硝石各四两,一作滑石  栀子十五枚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石,更煮取一升,顿服。

大陷胷汤  治结胷发黄者。

大黄  芒硝各三钱  甘遂末三字匕

右剉如麻豆大,一剂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一盏,煮大黄至六分,内硝,煎一二沸,绞汁一字匕半,温服。未快利再服。恶热不利者,以意加服。

茵陈蒿汤 【 仲景】   治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膈不安,久久发黄,名为谷疸。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三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大建中汤  治胷中大寒,不能饮食,腹中寒气上冲,上下疼痛,不可触近,并阴黄等证。

人参二两  蜀椒二合,炒去汗  干姜四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共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二次温服。如一炊顷,可食温粥覆之。

芪芍桂苦酒汤  治黄汗,汗出沾衣如黄蘗汁。

黄芪五两  白芍药  桂枝各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桂枝加黄芪汤  治黄疸脉浮而腹中和者,宜汗之。若腹满欲呕吐,懊憹而不和者,宜吐之,不宜汗。

桂枝  白芍药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  甘草各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黄芪汤 【 《济生方》】   治黄汗身体肿,发热不渴,汗出染衣黄色。

黄芪蜜炙  赤芍药  茵陈各二两  石膏四两  麦门冬  淡豆豉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一方入竹叶十四片,不用姜。一方无甘草。

茵陈五苓散  治湿疸、小便不利。

茵陈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二服。

加减五苓散  治饮食伏暑郁发为黄疸,口渴多饮,小便不利。

茵陈  猪苓  白朮  赤茯苓  泽泻各二钱

水二钟,煎一钟,不拘时服。一方有桂心。

谷疸丸 【 《济生》】   治谷疸。

苦参三两  龙胆草一两  牛胆一枚,取汁

右为细末,用牛胆汁,入少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熟水或生姜甘草煎汤送下。兼红丸子服亦可。

茯苓茵陈栀子汤 【 《宝鉴》】   治谷疸。

茵陈叶一钱  茯苓五分  栀子仁  苍朮炒  白朮各三钱  黄芩生六分  黄连  枳壳麸炒  猪苓  泽泻  陈皮  防己各二分  青皮一分

右作一服,用长流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一服减半,二服良愈。

陶氏茵陈汤 【 《入门》】   治黄疸热盛,大便不利。

茵陈二钱  大黄  栀子仁  厚朴  枳实  黄芩  甘草各一钱

右剉,作一贴,姜二片,灯心一握,水煎服。小便不利,合五苓散服。

栀子大黄汤  治酒疸,心中懊憹或热痛。

山栀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豆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葛根汤 【 《济生方》】   治酒疸。

葛根二钱  栀子仁  枳实麸炒  豆豉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水一钟,煎至七分,不拘时温服。

藿枇饮戴氏  治酒疸。

蕾香叶  枇杷叶去毛  桑白皮  陈皮  葛根  白茯苓  鸡距子各等分

水煎,下酒煮黄连丸。

当归白朮汤 【 《三因方》,下同】   治酒疸。

当归  黄芩  茵陈  甘草炙,各一钱  茯苓  白朮各二钱  半夏汤泡  杏仁去皮尖麸炒  枳实麸炒  前胡各一钱半

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食后服。

白朮汤  治酒疸因下后变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虀状,大便黑,皮肤不仁,其脉微而数。

白朮  桂心各一钱  枳实麸炒  豆豉 干葛  杏仁  甘草炙,各五分

水一钟,煎至七分,食前服。

硝石散 【 仲景】   治黑疸。

硝石  矾石各等分,烧

右二味为末,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加味四君子汤  治色疸。

人参  白朮  白茯苓  白芍药  黄芪炙  白扁豆炒,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一钟,服无时。

滑石散  治女劳疸。

滑石一两半  白矾一两枯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用大麦粥清,食前调服,以小便出黄水为度。按此即前硝石方,硝与滑字形相近,未知孰是,两存之。

肾疸汤 【 东垣】   治肾疸,目黄,浑身金色,小便赤濇。

升麻根半两  苍朮一钱  防风根  独活根  白朮  柴胡根  羌活根  干葛根各半钱  白茯苓  猪苓  泽泻  甘草根各三钱  人参  神曲各六分  黄蘗二分

分作二贴,水煎,食前稍热服。

茯苓渗湿汤 【 《宝鉴》】   治黄疸寒热,呕吐,渴欲饮水,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食,不得卧。

茵陈七分  白茯苓六分  木猪苓  泽泻  白朮  陈皮  苍朮米泔浸炒  黄连各五分  山栀炒  秦艽  防己  葛根各四分

水二钟,煎七分,食前服。

参朮健脾汤  治发黄日久,脾胃虚弱,饮食少思。

人参  白朮各一钱五分  白茯苓  陈皮  白芍药煨  当归酒洗,各一钱  炙甘草七分

水二钟,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服。色疸,加黄芪、炒白扁豆各一钱。

当归秦艽散  治五疸,口淡咽干,倦怠,发热微寒。

白朮  茯苓  秦艽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酒蒸  陈皮留白,各一钱  半夏曲  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济生》有肉桂、小草,名秦艽饮子。

麻黄醇酒汤 【 仲景】   治黄疸。

麻黄三两

以好清酒五斤,煮取二升五合,顿服尽。冬月用酒煮,春月用水煮。

黄连散 【 《宝鉴》,下同】   治黄疸,大小便闭濇壅热,累效。

黄连  大黄酢炒,各二两  黄芩  甘草炙,各一两

右为细末,食后温水调下二钱,日三服。先用瓜蒂散(口畜)鼻,滴出黄水,却服此药。

(口畜)鼻瓜蒂散  治黄疸,浑身如金色。

瓜蒂二钱  母丁香一钱  黍米四十九粒  赤小豆五分

右为细末,每服临卧时先含水一口,却于两鼻孔(口畜)上半字便睡。至明日,取下黄水,便服黄连散。病轻者五日效,重者半月效。

茵陈附子干姜汤  治寒湿相合,阴证发黄。

茵陈一钱二分  附子炮去皮脐  白茯苓  橘红各三钱  干姜炮,二钱  草豆蔻煨,一两  白朮四分  枳实麸炒  半夏制  泽泻各半钱

右生姜五片,水煎去滓,凉服。

秦艽汤  一名秦艽散。治阴黄不欲闻人言,小便不利。

秦艽一两  旋覆花  赤茯苓  炙甘草剉,各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以牛乳汁一盏,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针砂丸 【 《正传》】   治谷疸酒疸,湿热发黄等证。

针砂炒红酢淬,八两  香附子童便制  苍朮各四两  神曲炒  茵陈姜汁炒  麦芽炒,各二两  芍药  当归  生地黄  川芎  青皮各一两半  三棱  蓬朮并酢煮  陈皮各一两  栀子炒  姜黄  升麻  干漆炒,各五钱

右为末,酢糊和为丸梧子大。姜汤下六七十丸。

栀子蘗皮汤  治伤寒及湿家发黄。

栀子十五枚  甘草一两  黄蘗二两

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大茵陈汤  治黄疸及头汗出欲发黄。

茵陈蒿半两  大黄三钱  肥栀子三枚半

水三升三合半,先煮茵陈减一半,内二味,煮取一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利如皂角汁,一宿腹减,黄从小便中出也。

茵陈栀子黄连三物汤  治大便自利而黄。

茵陈蒿三钱  栀子  黄连各二钱

水二盏,煎八分,去滓服。

山茵陈散  治疸证发热,大小便秘濇。

山茵陈  栀子各二钱  赤茯  枳实各一钱半  葶苈  甘草各一钱

右作一服,水二钟,姜三片,煎一钟,食前服。

小温中丸 【 丹溪,下同】   治黄胖,宜草野贫贱人服,盖其饮食无积,但补阴燥湿而已。

针砂一斤,以酢炒为末,入糯米一斤,炒极黄

右为末,酢糊丸如桐子大,每米饮下四五十丸,忌口。轻者服五两,重者不过七两愈。

大温中丸  治黄胖。丹溪晚年定者。

香附童便浸,春夏一宿,秋冬三宿  针砂炒红酢淬三次,各一斤  苦参春夏二两,秋冬一两  芍药  厚朴姜制黑  山楂  苍朮泔浸,各五两  白朮  陈皮  茯苓各三两  青皮六两  甘草二两

右为细末,酢糊丸如桐子大。面黑筋骨露气实者,米饮下五六十丸。面肥白与气虚羸弱者,白朮汤下三四十丸。忌一切生冷油腻鸡鹅羊鸭生硬并餈粽难化之物。服过七日后,便觉手掌心凉,口唇内有红晕起,调理半月愈。

暖中丸  治黄胖,杀肝邪,舒脾气。虚者不宜用。

香附一斤  甘草二两  针砂十两,炒红酢淬  陈皮  苍朮  厚朴  三棱  白朮  青皮各五钱

右为末,酢糊丸,空心盐姜汤下五十丸,晚食前酒下亦可。忌狗肉。

石膏散 【 《千金方》】   治女劳疸,身黄额黑,日晡发热,小腹急,足下热。

石膏煅  滑石各等分

右为末,每二钱,大麦粥饮调下。

秦艽饮子 【 《得效》】   治女劳疸。

秦艽  当归  芍药  白朮  桂皮  赤茯苓  陈皮  熟地黄  川芎  小草各一钱  半夏  甘草各五分

右剉,作一贴,姜五片,水煎服。

茵陈大黄汤 【 《活人书》,下同】   治伤寒大热,发黄疸。

茵陈  栀子  柴胡  黄蘗  黄芩  升麻  大黄各一钱  草龙胆五分

右,水煎服。

茵陈栀子汤  治谷疸。

茵陈三钱  大黄二钱  栀子  枳实各一钱

右,水煎服。

茵陈茯苓汤  治阴黄小便不利,烦躁而渴。

茵陈三钱  白茯苓  猪苓  滑石水飞  当归  官桂各一钱

右,水煎服。

茵陈橘皮汤  治阴黄烦躁,喘呕不渴。

茵陈  陈皮  白朮  生姜  半夏  茯苓各一钱

右,水煎服。

茵陈附子汤  治阴黄遍身冷。

茵陈  附子炮  甘草炙,各一钱

右,水煎服。

茵陈四逆汤  治阴黄肢体逆冷自汗。

茵陈  附子炮  甘草炙  干姜炮,各一钱

右,水煎服。

茵陈姜附汤  治阴黄冷汗不止。

茵陈  附子炮  干姜炮,各一钱

右,水煎服。

茵陈吴茱萸汤  治阴黄,曾服姜附诸药未愈,脉尚迟者。

茵陈  吴茱萸  附子炮  干姜炮  木通  当归各一钱

右,水煎服。

瘴疸丸 【 《入门》】   治天行病急黄,及瘴疟发黄。

茵陈  栀子  大黄  芒硝各一两  杏仁六钱  常山  鳖甲  巴豆霜各四钱  豆豉二钱

右为末,蒸饼和丸梧子大。每三丸或五丸,温水吞下,以吐利为效。《得效方》栀子丸同,即今茵陈丸也。

茵陈泻黄汤 【 丹溪,下同】   治时气发热,变为黄疸,所谓瘟黄。

葛根一钱半  木香七分  茵陈  黄连姜汁炒  栀子炒  白朮  赤茯苓  芍药  厚朴  木通  人参各一钱

右剉,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服。

济生茵陈汤  治时行热郁,通身发黄。

茵陈四钱  大黄二钱  栀子一钱

右剉,作一贴,水煎服。

退黄散 【 《医鉴》】   治黄疸身面如金,小便如黄蘗汁。

柴胡  升麻  草龙胆  茵陈  黄连  黄芩  栀子  黄蘗  木通  滑石各一钱  甘草五分

右剉,作一贴,灯心一握,水煎服。

退黄丸 【 《入门》】   治黄疸水肿,腹胀溏泄等证。

青矾二两,锅内镕化,入陈黄米四升,用酢拌匀,慢火炒令烟尽,入平胃散六两同炒,少顷去火毒

右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临卧米饮下。忌糯米油面生冷硬物。此方即周益公阴隲丸,盖青矾乃铜之精液,用酢制以平肝,愈于针砂。如服针砂,不忌盐,后复发。青矾则不忌盐,不复发。

褪金丸 【 《正传》】   治黄肿绝妙。

针砂煅红醉淬  香附子便浸,各六两  苍朮  白朮各二两半  陈皮  神曲  麦芽各一两半  厚朴  甘草各一两

右为末,曲糊和丸梧子大。米饮下五七十丸。忌鱼腥湿面生冷。有块加三棱、蓬朮,并酢煮各两半。

绿矾丸 【 《正传》】   治黄肿病最捷。

五倍炒黑  神曲炒黄,各八两  针砂炒红酢淬  绿矾姜汁炒白,各四两

右为末,姜汁煮枣肉,捣丸梧子大。温酒下六七十丸。不饮酒,米饮下。终身忌食荞麦,犯之再发难治。

疸方 【 《入门》,下同】   治黄疸,爱吃茶叶者。

苍朮  白朮各三两  石膏  白芍药  黄芩  南星  陈皮各一两  薄荷七钱

右为末,砂糖水煮,神曲作糊,和丸梧子大。砂糖水,空心吞下五七十丸。

又方  治黄疸,喜吃生米者。

白朮一钱半  苍朮一钱三分  白芍药  陈皮  神曲  麦芽  山楂肉  白茯苓  石膏各一钱  厚朴七分  藿香五分  甘草三分

右剉,作一贴,水煎,临熟入砂糖末一匙,调服。

四宝丹  治疸癖爱吃土、炭、生米、茶叶,通用者。

使君子肉二两  南星姜制  槟榔各一两

如吃生米,加麦芽一斤炒过;吃茶叶,加茶叶一斤炒过;吃土,加壁土一斤炒过;吃炭,加黑炭一斤炒过。共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砂糖水下五十丸。

逍遥散 【 《元戎》】   治湿郁发黄。

当归  芍药  白朮  茯神  甘草  柴胡各等分

右,姜三片,水煎服。

红丸子 【 《和剂》】   治谷疸。

京三棱浸软切片  蓬莪朮煨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五斤  干姜炮  胡椒各三斤

右为末,用酢面糊丸如梧桐子大,矾红为衣。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送下。小儿临时加减与服。

六味地黄丸  治一切肾水亏损,兼治阴虚发黄。

熟地黄八两,蒸捣  山茱萸  山药炒,各四两  丹皮  泽泻  白茯苓各三两

右为细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滚白汤或淡盐汤任下。加肉桂、制附子各一两,名八味丸,治阴阳虚等证。

异功散  治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呕吐而黄,或欬嗽面浮,气逆腹满等证。

人参  白朮炒  茯苓  炙甘草  陈皮各一钱

右加姜枣,水煎服。

葛花解酲汤 【 东垣】   治酒疸。

人参  白朮  白茯苓  缩砂仁  白豆蔻  葛花各一钱  神曲  木香各五分  青皮  陈皮  猪苓  泽泻各七分

水二钟,生姜五片,煎七分,食远稍热服,取微汗,酒病去矣;或为末,姜酢汤调服二三钱亦可。

如神散 【 《得效》,下同】   治酒毒发黄。

苦匏子  苦葫芦子各三七个  黄黍米三百粒  安息香二皂子大

右为末,取一字(口畜)入鼻中,滴尽黄水。若过多,则以黍穰烧灰、麝香末各少许,(口畜)入鼻中,立止。

石膏茵陈散  治黄疸,一身皆黄,食已即饥。

石膏二钱  甘草五分  栀子仁  茵陈  木通  大黄各一钱  (艹舌)蒌实一个

右剉,作一贴,入姜五片,葱白二茎,水煎服。

必效散 【 《直指》】   黄疸通用。

葶苈子炒  草龙胆  栀子  黄芩各一钱  茵陈二钱

右剉,作一贴,水煎服。

茯苓加减汤  治胃疸积热,食已辄饥,面黄瘦,胷满胁胀。小便秘赤。

赤茯苓  陈皮去白  桑白皮各三两  赤芍药  白朮各四两  人参  官桂各二两  石膏八两  半夏六两,汤洗,生姜制焙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十片,同煎至八分去滓,不计时候。如病甚者,加大黄、(石卜)硝各二两。

枣子绿矾丸 【 《回春》】   治黄疸胖病。

针砂煅红酢淬  绿矾炒  苍朮  厚朴  陈皮  神曲各一两  甘草五钱

右为末,蒸枣肉和丸梧子大。米饮下五七十丸。切忌荞麦羊肉母猪肉,食之急死,无医。

五疸(口畜)鼻方 【 《千金》,下同】   通治五疸。

瓜蒂  秫米  赤小豆各二七枚

右三味,治下筛,病重者取如大豆二枚,内着鼻孔中,痛缩鼻,须臾当出黄汁。或从口中出汁升余则愈。

病轻者如一豆。不瘥,间日复用。又下里间以筒使人吹鼻中,无不死,大慎之。《删繁》疗天时毒热,通贯脏腑,沉伏骨髓之间,或为黄疸、黑疸、赤疸、白疸、谷疸、马黄等病,喘息须臾不绝也。

大黄丸  治前证。

大黄  葶苈子各二两

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病瘥止。

五疸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三两  黄蘗  黄芩各一两  曲衣五合

右五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日三。不知加至五丸。

三黄散  治黄疸,身体面目尽黄。

大黄  黄连  黄芩各四两

右三味,治下筛,先食,服方寸匕,日三。亦可为丸。

秦椒散  治黄疸,饮少溺多。

秦椒六铢  瓜蒂半两

右二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治发黄,身面目悉黄如金色,小便如浓煮蘗汁,众医不能疗者。

茵陈  栀子各四两  黄芩  大黄  柴胡  升麻各三两  龙胆二两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若身体羸者,加大黄、栀子五六两,生地黄一升。如黄发已久,变作桃皮色,心下有坚,呕逆不下饮食,小便急,赤色少,四肢逆冷,脉深沉极微细迟者,不宜服此方,服下必变啘也。宜与大茵陈汤,除大黄与生地黄五两,服汤尽。消息看脉小浮出形小见,不甚沉微,便可治也。脉浮见者,黄当明,不复作桃皮色,心下自宽也。

黄疸汤  治发黄。

茵陈  黄蘗  栀子  大黄各三两  黄连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先服汤,后服后丸。

黄疸丸  治见上。

大黄五两  茵陈  栀子各三两  黄芩  黄蘗  黄连各二两

右六味为末,以蜜丸如梧子大。白饮服二十丸,令微利。

大黄黄蘗汤  治发黄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

大黄三两  黄蘗  芒硝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复煎取一升,先食顿饮之。

茵陈丸  治时行病急黄,并瘴疠疫气及痎疟。

茵陈  栀子  芒硝  杏仁各三两  巴豆一两  常山  鳖甲各二两  豆豉  大黄各五两

右九味为末,以饧为丸如梧子大。饮服三丸,以吐利为佳,不知加一丸。初觉体气有异,急服之,即瘥。神效。

急黄方  治急黄,热气骨蒸,两目赤脉。

芒硝一两  大黄末两半  生地黄汁八合

右三味合和,一服五合,日二,以利为度,不须二服。

风疸方  治风疸,小便或黄或白,洒洒寒热,好卧不欲动。

三月生艾一束,捣汁,铜器中煎,如漆密封之  苦参  大黄  黄连  凝水石研  (艹舌)蒌根  葶苈各六味

右七味,六味为末,以艾煎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五丸,日二,可至二十丸。有热加苦参,渴加(艹舌)蒌,小便濇加葶苈,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白加黄连,大便难加大黄。

栀子枳实豉大黄汤  又名枳实大黄汤。治伤寒食少,饮多痰结,发黄酒疸,心中懊憹而不甚热,或干呕。

枳实五枚  大黄三两  豆豉半升  栀子七枚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心中热疼懊憹皆主之。

凝水石散  治肉疸,饮少,小便多,如白泔色,此病得之纵酒。

凝水石  白石脂  (艹舌)蒌根  桂心各三十铢  菟丝子  知母各十八铢

右六味,治下筛,麦粥饮服五钱匕,日三服。五日知,十日瘥。

茯苓丸  治心下纵横坚而小便赤,是酒疸。

半夏  杏仁各十八铢  蜀椒  当归各十二铢  甘遂六铢  茯苓  茵陈  干姜各一两  枳实  白朮熬,各三十铢

右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三丸,日三。稍稍加,以小便利为度。《千金翼》加黄连二两,大黄十八铢,名茵陈丸,治黑疸身体闇黄,小便濇。

半夏汤  治酒癖阴黄,胷心胀满,骨肉沉重,逆害饮食,乃至小便赤黄,此根本虚劳,风冷饮食冲心,由脾胃内痰所致。

半夏一升  生姜  黄芩  茵陈  当归  前胡  枳实  甘草  大戟各二两  茯苓  白朮各三两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牛胆丸  治酒疸,身黄曲尘出。

牛胆一枚  芫花一升  荛花  大黄各半斤  瓜蒂三两

右五味,四味(口父)咀,以清酒一斗渍一宿,煮减半,去滓,内牛胆,微火煎令可丸,如大豆,服一丸。日移六七尺不知,复一丸至八丸。膈上吐,膈下下,或不吐而自愈。

大茵陈汤  治内实热盛发黄,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夫发黄多是酒客劳热食少,胃中热,或温毒内热者,故黄如金色。

茵陈  黄蘗  大黄  白朮各三两  黄芩  甘草  茯苓  (艹舌)蒌根  前胡  枳实各二两  栀子二十枚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快下,消息三四日,更治之。

茵陈丸  治气淋胪胀腹大,身体面目悉黄,及酒疸短气不得息。

茵陈  天门冬  栀子各四两  半夏半升  大黄  桂心各三两  通草  石膏各二两

右八味,蒸大黄、通草、天门冬、半夏、栀子,曝令干,合捣筛,蜜丸如大豆。服三丸,日三。忌生鱼。以豆羹服,不得用酒。一方,去石膏,内滑石二两。不知,加至十丸。

犀角散 【 《良方》】   治急黄,心膈烦躁而渴者。

犀角  黄连  升麻  栀子仁各一两  茵陈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姜三片,水二钟,煎至六分,温服。

养劳汤 【 《纲目》】   治五疸,脚弱心忪,口淡耳聋,微寒发热,气急,小便白浊,当作虚劳治之。

黄芪  当归  桂心  甘草炙  陈皮  白朮  人参各一两  白芍药三两  熟地  五味子  茯苓各三钱  远志去心,半两

右每服四钱,姜枣煎,空心服。

谷芽枳实小柴胡汤 【 《良方》,下同】   治谷疸,食已即饥,而头眩心中怫郁不安,饥饱所致,蒸熏而黄。

谷芽  枳实  厚朴各一钱  山栀  大黄  柴胡  黄芩各六分  陈皮  半夏  人参  炙甘草各五分

右,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紫金丹  治黄疸久不愈,胃强者。

胆矾  黄蜡各二两  大枣五十枚

右以砂锅或银石器内,用好酢三碗,先下矾枣,慢火熬,半日取出枣,去皮核,次下蜡,再熬一二时如膏,入蜡茶二两,同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酒任下。酒人下血色黄目黄色有余者,亦效。

小茵陈汤韩氏  治发黄,脉沉细,四肢及遍身冷。

附子一个,炮作八片  炙甘草一两  茵陈二两

右,用水二升,煮一升,分作三服。

五福饮 【 《景岳全书》,下同】   凡五脏血气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

人参  熟地黄俱随宜  白朮炒,一钱五分  当归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或加生姜三五片。

柴芩煎  治内热兼表邪发黄。

柴胡二钱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各二钱  枳壳一钱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温服。

柴苓汤  治身热发黄,烦渴泄泻。

白朮  茯苓  泽泻  柴胡  猪苓  黄芩

右,水煎服。

左归饮  治命门之阴衰阳胜黄疸诸证。

熟地二三钱或至一二两  山药  枸杞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茯苓一钱半  山茱萸肉一二钱,畏酸少用。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右归饮  治命门之阳衰阴盛黄疸诸证。

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  山药  枸杞  杜仲姜制,各二钱  山茱萸一钱  肉桂  甘草炙,各一二钱  制附子一二三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大分清饮  治湿热黄疸。

茯苓  泽泻  木通各二钱  栀子或倍之  猪苓  枳壳  车前子各一钱

水一钟半,煎八分,食远温服。

茵陈饮  治前证。

茵陈  栀子  泽泻  青皮各三钱  菊花二钱  甘草一钱

用水三四钟,煎两钟,不时陆续饮之。

理阴煎  治真阴虚弱黄疸。

熟地三五钱或一二两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炙甘草一二钱  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

或加肉桂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八分,热服。

温胃饮  治阴疸。

人参一二三钱或或一两  白朮炒,一二钱或一两  扁豆炒,二钱  陈皮或不用  炙甘草各一钱  干姜炒焦,一二三钱  当归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寿脾煎  一名摄营煎。治脾虚阴黄,中气亏弱等证。

白朮二三钱  当归  山药各二钱  枣仁钱半  炙甘草一钱  远志制,三五分  干姜炮,一二钱  莲肉炒,二十粒  人参一二钱,急者用一两

水二钟,煎服。

五君子煎  治脾胃虚寒,阴黄兼湿。

人参二三钱  白朮黄土炒  白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干姜炒黄,一二钱

水一钟半,煎服。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