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十一
鼻门 【 鼻衄详载血门,此不复入】
黄帝素问
金匮真言论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
【 注 西方金位,白者金色。肺属金脏,鼻者肺之窍也。】
春善病鼽衄。
【 注 所谓善病者,言五脏之经俞在外,风伤肌腠,则易入于经也。鼽衄,头面之经证也。春气在头,故善病鼽衄也。】
又曰:冬不按蹻,春不鼽衄。
【 注 按蹻者,按摩导引,引阳气之通畅于四肢也。冬时阳气伏藏,若导引其四出,则无以奉春生之气,是以病鼽衄也。】
阴阳应象大论
肺主鼻。
【 注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故肺主开窍在鼻。】
五脏别论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 注 心肺居上为阳,肺乃心之盖而主气,开窍于鼻,故病则鼻不利也。】
热论
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 注 阳明之气主肌肉。身热者,病阳明之气也。病虽在气,而阳明之脉侠鼻络目而属胃,故有目疼鼻干之形证。胃不和,故不得卧也。】
刺热篇
脾热病者鼻先赤。
【 注 土位中央,故鼻先赤。】
缪刺篇
邪客于足阳明之经,令人鼽衄。
【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邪客之,则令人鼽衄。】
气厥论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
【 注 胆气上升,则热随入脑。侠鼻两旁曰頞。辛頞者,鼻頞辛酸也。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盖脑为精髓之海,髓者骨之充也,脑者阴也,故脑渗则为涕。杨元如曰:肾主藏精而居下,脑为精髓之海而居上,胆者中精之府也。三者并主藏精,精气相通,故胆邪移入于脑也。热气上升,迫于络脉,则为衄。】
气交变大论
岁木不及,复则欬而鼽。
【 注 肺开窍于鼻,故欬而鼽。鼽者,鼻流清涕也。复为母郁而子复也。】
岁金不及,民病鼽嚏。
【 注 鼽嚏,肺病也。】
脉解篇
阳明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 注 阴阳之气上下升降,内外出入,行于脉外之气分也。气分者,皮肤肌腠之间。上谓皮肤之上也。夫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足太阴之脉,亦见于皮肤之上而无所隐,是以阳明之气并于上,则迫于阳明之孙络,与太阴之经脉也。迫于阳明之孙络则头痛鼻鼽,迫于太阴之经脉则腹肿也。】
至真要大论
太阳司天,民病鼽衄。
【 注 鼽衄,乃阳热中盛之病。】
少阴之复,烦躁鼽嚏,甚则入肺,欬而鼻渊。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
【 注 鼽嚏,厥阴之气胜也。】
少阳司天,甚则鼽衄。
解精微论
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
五常政大论
审平之纪,其脏肺,其主鼻。
【 注 肺开窍于鼻也。】
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欬嚏、鼽衄、鼻窒。
【 注 上从者,因司天之气下临,畏其胜制而从之也。欬嚏、鼽衄、鼻窒,皆肺病也。】
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鼽嚏善悲。
【 注 寒气下临,则藏气上从也。火性炎上,水性润下。火气妄行于上,故霜寒以复之。鼽嚏善悲,火热铄金也。】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嚏鼽衄,鼻窒。
阳明司天,初之气,民病鼽衄、嚏、欠、呕。
【 注 鼽衄、嚏、欠、呕者,风木之气也。】
少阳司天,三之气,民病鼽衄、嚏、欠。
少阴司天,民病鼽衄,阳明所至为鼽嚏。
热至则鼽衄。
刺法论
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干邪。
【 注 天牝,鼻也。鼻受天之气,故曰天牝。】
邪气脏腑病形篇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
【 注 宗气者,胃腑所生之大气,积于胷中,上出于肺,以司呼吸,故出于鼻而为臭。】
本神篇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胷盈仰息。
【 注 肺主气以司呼吸,故肺气虚则鼻塞不利。】
经脉篇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
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上挟鼻孔。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下循鼻外。所生病者鼽衄。
【 注 凡此皆经脉所循之分而为病也。】
口问篇
口鼻者,气之门户也。
【 注 夫口、鼻、耳、目皆为空窍,故曰口鼻者 气之门户也。】
师传篇
鼻隧以长,以候大肠。鼻孔在外,膀胱漏泄。
【 注 鼻乃肺之窍,大肠肺之腑,故鼻以候大肠。膀胱者津液之腑,气化则出,鼻孔在外,谓鼻孔之气出在外,则膀胱漏泄,盖上窍通而下窍泄也。】
五阅五使篇
鼻者,肺之官也。肺病者,喘息鼻张。
【 注 官之为言司也。阅其官之象,则可知其脏之有病矣。】
忧恚无言篇
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
【 注 肝脉循喉咙入颃颡。颃颡者腭之上窍。口鼻之气及涕唾从此相通。故为分气之所泄,谓气之从此而分出于口鼻者也。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因颃颡不开,分气失也。】
脉度篇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扁鹊难经
鼻属肺其用属心
四十难曰:肺主声,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其意何也?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巳,巳者南方火也,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
【 注 肺,金也。声出于金,故肺主声。心,火也,火之化物,五臭出焉,故心主臭。肺主声,鼻属于肺,不能听声而反知香臭,果何如耶?盖由肺属金,金长生在巳,南方巳午未,巳正火临官之地,火在脏为心,心主臭,鼻虽属于肺,肺金生于心火之位,故令鼻知香臭。】
金匮要略 【 汉?张机】
鼻塞清涕
肺痈,胷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欬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鼻燥
酒黄疸者,或无热,静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中藏经 【 汉?华佗】
不闻香臭常流清涕
肺风者,胷中气满,冒昧汗出,鼻不闻香臭,喘而不得卧者,可治。
肺实则鼻流清涕。
死色
肺死则鼻孔开而黑,黑色起于鼻上,渐入于口者死。黑白色入口鼻目中者,五日死。
仁斋直指方 【 宋?杨士瀛】
鼻齆
鼻齆者,肺为风冷所伤,津液冷滞,鼻气不宣,香臭不知。宜芎藭散。
济生方 【 宋?严用和】
论治
夫鼻者肺之候,职欲常和,和则吸引香臭矣。若七情内郁,六淫外伤,饮食劳役,致鼻气不得宣调,清道壅塞。其为病也:为衄,为痈,为瘜肉,为疮疡,为清涕,为窒塞不通,为浊脓,或不闻香臭。此皆肺脏不调,邪气蕴积于鼻,清道壅塞而然也。治之之法,寒则温之,热则清之,塞则通之,壅则散之,无越于斯。但时气鼻衄,不可遽止,如出三升以上,恐多者方可断之。《活人书》所谓衄血者乃解,盖阳气重故也。不可不知。
鼻者肺之所主,职司清化,调适得宜,则肺脏宣畅,清道自利。摄养乖方,则清道壅塞,故鼻为之病焉。盖肺藏于气,肝藏于血,邪热伤之则血熟,血热则气亦热,血气俱热随气上逆,故为鼻衄,甚则生疮。风寒乘之,阳经不利,则为壅塞,或为清涕,蕴积不散,则不闻香臭,或为鼻齆,或生瘜肉鼻痛之患矣。又有热流胆腑,邪移于脑,遂致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疮疡全书 【 金?窦汉卿】
瘜肉 【 即鼻痔】
鼻居面中,为一身之血运,而鼻孔为肺之窍,其气上通于脑,下行于肺。若肺气清,气血流通,百病不生。肺气盛,一有阻滞,诸病生焉。鼻孔中瘜肉名曰鼻痔,皆由六气七情所感而生。若生上入眼,名曰胬肉。若生下入鼻中,名曰瘜肉。窒塞不通,当戒酒节欲,除烦恼,戒忧愁。内服煎剂,外用点药,庶平复矣。
河间六书 【 金?刘完素】
焦干
鼻孔燥干者,金肺之本,肺藏气,以血液内损,气虚或风,则皴揭。风能胜湿,热能耗液,皆能成燥。故经云,风热火兼为阳,寒湿燥同为阴。又燥湿亦异也。然燥金虽属秋阴,而其性异于寒湿,燥阴盛于风热火也,故风热甚而寒湿同于燥也。然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者亦以此矣。故经云,诸濇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也。
夫伤寒之候,头项痛,腰脊强,身体拘急,表热恶寒,不烦躁,无自汗,或头痛,肌热,鼻干,或胷满而喘,手足指末微厥,脉浮数而紧者,邪热在表,皆麻黄汤发汗之证也,或天水散之类甚佳。
鼻渊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浊涕不止,如涌泉不渗而以下,久不已,衄血为患。防风汤主之。
鼻鼽
鼽者鼻出清涕也。夫五行之理,微则当其本化,甚则兼乎鬼贼。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也。易曰:燥万物者莫熯乎火。以火炼金,热极而反化为水,及身热极则反汗出也。水体柔顺,而寒极则反冰如地也;土主湿阴云雨而安静,土湿过极则反为骤注烈风雨淫溃也。木主温和而生荣,风大则反凉而毁折也。金主清凉,秋凉极而万物反燥也。皆所谓过极则反兼鬼贼之化,制其甚也。由是肝热甚则出泣,心热甚则世汗,脾热甚则出涎,肺热甚则出涕,肾热甚则出唾也。经曰:鼻热者出浊涕。凡痰涎涕唾稠浊者,火热极甚,销铄致之然也。或言鼽为肺寒者误也。彼但见鼽嚏鼻窒,冒寒则甚,遂以为然,岂知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热极怫郁,而病愈甚也。
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濇于小便,上为清涕。太阳直行从巅入络于脑,气下灌于鼻,时出清涕不止也。
鼻窒
鼻窒,窒、塞也。火主(月真)膹肿胀,故热客阳明而鼻中(月真)胀则窒塞也。或谓寒主闭藏,妄于鼻窒为寒者,误也。盖阳气盛于上而侧卧,则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者,谓阳明之脉左右相交,而左脉注于右窍,右脉注于左窍。故风热郁结,病偏于左,则右窍反塞之也。俗不知阳明之脉,左右相交,注于鼻孔。但见侧卧则上窍通利,下窍窒塞,反疑为寒尔。所以否之道者,象其肺金之盈缩也。
病色
脾风鼻黄,脾热鼻赤。
嚏
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鼻为肺窍,痒为火化,心火邪热干于阳明,发于鼻而痒则嚏也。或故以物扰之痒而嚏者,扰痒属火故也。或视日而嚏者,由目为五脏神华,太阳真火,日光耀于目,则心神躁乱而发热于上,则鼻中痒而嚏也。伤寒病再经衰而或嚏者,由火热已退而虚热为痒,痒发鼻则嚏也。或风热上攻,头鼻壅滞,脉浮而无他证者,内药鼻中得嚏,则壅滞开通而愈也。或有痛处因嚏而其痛不可忍者,因嚏之气攻冲结痛,而不得通利故也。
东垣十书 【 元?李杲】
肺和则知香臭
金匮真言论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出于鼻而为臭。《难经》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能知香臭矣。夫阳气宗气者,皆胃中生发之气也,其名虽异,其理则一。若因饥饱劳役损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塞孔窍,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宜养胃气,使阳气宗气上升鼻管则通矣。又一说,《难经》云:心主五臭,肺主气,鼻者肺窍反闻香臭者,何也?盖以窍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因卫气失守,寒邪客于头面,鼻亦受之不能为用,是不闻香臭矣。故经曰,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洁古曰: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者是也。治法宜先散寒邪,后补卫气,使心肺之气得交通,则鼻利而闻香臭矣。丽泽通气汤主之。
流清涕
冬三月阴气在外,阳气内藏,当外助阳气,不得发汗,内消阴火,勿令泄泻,此闭藏周密之大要也。盛冬乃水旺之时,水旺则金旺,子能令母实。肺者肾之母,皮毛之元阳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寒甚出浊涕,嚏不止,比常人大恶风寒,小便数而欠,或引行小便色清而多,大便不调,夜寒无寐,甚则为痰咳、为呕、为秽、为吐、为唾白沫,以至口开目瞪,气不交通欲绝者,吴茱萸丸主之。
窒塞
肺藏贼邪,燥热相合,鼻窒、鼽衄、血溢、血泄。其脉濇而浮大甚者,桃仁承气汤;微者,犀角地黄汤;极者,抵当汤,微极抵当丸。
鼻为肺之窍,因心肺上病而不利也。有寒有热,是皆伤于皮毛,气不利而壅塞,壅塞清道气不利,宜通。寒则表之,麻黄、桂枝之类;热则清之,芩、连、栀子之类。
体属肺用属心
经云:五气入鼻,藏于心肺。《难经》云:肺主鼻,鼻和则知香臭。洁古云: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此内受天之气而外利于九窍也。夫三焦之窍,开于喉,出于鼻。鼻乃肺之窍,此体也;其闻香臭者,用也。心主五臭,舍于鼻,盖九窍之用皆禀长生为近,心长生在酉,酉者肺,故知鼻为心之所用而闻香臭也。故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此明为清气所奉于天,而心劳胃损,则受邪也。
丹溪心法 【 元?朱震亨】
酒齄
酒齄鼻是血热入肺,宜用四物汤加陈皮、红花、酒炒黄芩,煎入好酒数慨,就调炒五灵脂末同服。《格致论》中于上药有茯苓、生姜,气弱者加黄芪。
酒齄者,此皆壅热所致。夫肺气通于鼻,清气出入之道路,或因饮酒,气血壅滞,上焦生热,邪热之气留伏不散,则为之鼻疮矣。又有肺风,不能饮而自生者,非尽因酒耳。宜一味淅二泔,食后用冷饮。外用硫黄入大菜头内煨研涂之。若鼻尖微赤及鼻中生疮者,辛夷研末,入脑、麝少许,绵裹纳之;或以批杷叶拭去毛,剉,煎汤,候冷调消风散,食后服。
格致余论 【 元?朱震亨】
面鼻得冷则黑
诸阳聚于头,则面为阳中之阳,鼻居面中央,而阳明起于頞中,一身之血运到面鼻,到面鼻阳部,皆为至清至精之血矣。酒性善行而喜升,大热而有峻急之毒。多酒之人,酒气熏蒸,面鼻得酒血为极热,热血得冷,为阴气所搏,汗浊凝结,滞而不行,宜其先为紫而后为黑色也。须用融化滞血,使之得流,滋生新血,可以运化,病乃可愈。予为酒制四物汤加炒片芩、茯苓、陈皮、生甘草、酒红花、生姜,煎调五灵脂末饮之;气弱者加酒黄芪,无有不应者。
古今医统 【 明?徐春甫】
病属于肺
经曰:鼻者肺之外候。又曰: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又曰:鼻热甚,出浊涕。又曰: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是也。按《巢氏病源》曰:肺开窍于鼻,热乘于血,则气亦热也。血气俱热,血随气发出于鼻为鼻衄,甚则大衄而口耳皆出血也。又云:肺脏调和,则鼻气通利而知香臭。若邪乘太阴,其气蕴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得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齆也。至于生疮变成瘜肉,或窒塞,或流涕,皆是肺经之邪壅滞也。
病属于火
鼻中痒而气喷,作于声为嚏。夫痒为火化,心火邪热干阳明,发于鼻则痒而嚏也。有以物扰之而嚏,有视日而嚏者,盖太阳真火耀于目而扰于心,则火热冲上,鼻中痒而嚏也。有风热上攻,头鼻壅塞,有因嚏而痛者,虽证候之不同,同为热也。凡为病不同,邪热所乘之经无有异也。鼻窒与嚏痒者,热客阳明胃之经也。鼽涕者,热客太阴肺之经也。盖鼻者足阳明胃经所主,阳明脉左右相交,注于鼻孔。又鼻者肺之窍,故肺气通于鼻,其邪热干于二经,发于鼻而为窒塞鼽涕之证。故经曰: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鼻鼽瘜肉皆邪气结成
肺气通于鼻,清气出入之道。肺脏热邪壅滞,上焦郁结,伏留不散,而成齆瘜之患矣。
鼻赤酒齄血热入肺
酒齄鼻多是饮酒之人。酒气邪热熏蒸面鼻,血热壅滞而成鼻齄,赤色者也。或有肺经素有风热,虽不因酒,亦自红黑而生齄也。
鼻窍不利治宜辛散苦泻
心肺有热而鼻为之不利也。或外伤风寒,内热愈窒,壅塞不闻。或流清涕或痒而嚏者,宜麻黄、桂枝、细辛、辛夷之辛味以散。不因外感而惟内热者,宜芩、连、栀子之苦味以泻之。二法为治鼻之大纲也。
鼻疮
鼻热生疮色红,内无壅塞,此为血热。宜用生地黄、四物汤加酒制片芩、酒拌红花、生甘草、麦门冬、天门冬之类。
鼻渊
经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刘河间用防风通圣散加薄荷、黄连各二钱,水煎服。
鼻酸
鼻酸乃痰火所为,宜凉膈散加荆芥穗、桔梗之类。
鼻痒
鼻痒乃热则生风故也,宜防风通圣散加白附子、殭蚕之类。
食入脑中
卒食物从鼻中缩入脑中,介介痛不出,牛脂膏甚良。
医学正传 【 明?虞抟】
鼻证
《内经》曰: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又曰:鼻者肺之外候。丹溪曰:肺之为脏,其位高,其体脆,性恶寒又恶热。是故好饮热酒者始则伤于肺脏,郁热久则见于外而为鼻齄、准赤之候。得热愈红,得寒则黑,此谓热极,是水之象,亢则害承乃制也。其或触冒风寒,始则伤于皮毛,而成鼻塞不通之候。或为浊涕,或流清汁,久而不已,名曰鼻渊,此为外寒束内热之证也。《原病式》曰:肺热则出涕是也。又有胆移热于脑则为辛頞鼻渊,鼻中浊涕如涌泉不渗而下,久而不已,则为鼻蔑衄血、塞肉鼻齆等证。各以类推而治之。
脉法
右寸脉浮洪而数,为鼻衄鼻齄。
左寸脉浮缓,为伤风鼻塞,鼻流清涕。
鼻为元牝之门
老子曰:谷神不死,是为元牝。元牝之门,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何谓元牝之门?答曰:鼻通天气曰元门,口通地气曰pin户。曰鼻乃元牝之门户也。
证治要诀 【 明?戴思恭】
流涕
鼻塞流涕不止,有冷热不同。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细辛、乌附、干姜之属。浊涕者,乃《素问》所谓胆移热于脑,则为鼻渊是也。宜防风、甘菊之属,须以清浊别冷热。
有不因伤冷而涕多清,或黄或白,或时带血如脑髓状,此由肾虚所生,不可过用凉剂,宜补脑散,仍以黑锡丹、紫灵丹、灵砂丹。
伤冷热,鼻暴塞,流涕多者,通关散。
色诊
余处无恙,独鼻尖色青黄者,此其人必为淋也;鼻尖微白者,亡血也;赤者血热也。
医学入门 【 明?李梴】
窒塞
鼻窍于肺,而能知香臭者心也。人身水升火降,荣卫调和,则鼻司呼吸往来不息而已。苟或寒伤皮毛则鼻塞不利,火郁清道则香臭不知。新者偶感风寒,鼻塞声重流涕喷嚏,宜以风寒治之,加味羌活汤、参苏饮、消风百解散。久则略感风寒,鼻塞等证便发,乃肺伏火邪,郁甚则喜热恶寒,故略感冒而内火便发,宜清金降火兼通气之剂,凉膈散加荆芥、白芷,或川连石膏散。又有不必外感,四时鼻塞干燥,不闻香臭,宜清金降火消痰之药,清气化痰丸,上清丸。古方鼻塞甚者,御寒汤、澄茄丸;不知香臭者,通气汤;内有硬物者,单南星饮贴顖,荜茇饼外用,石菖蒲、皂角等分为末,绵包塞鼻,仰卧片时;虚寒者通草丸。
鼻鼽
鼻乃清气出入之道。清气者胃中生发之气也。鼻塞久则气壅不转,热郁于脑,清浊混乱,为鼽、为衄、为渊。鼽者,鼻流清涕,热微,二陈汤加芎、归、细辛、白芷、防风、羌活、桔梗等分,姜煎,入薄荷少许。久不止者,芷夷散去薄荷加荆芥、黄芩、神曲、半夏、南星等分,食后煎服,外用细辛膏。
鼻渊
渊者,鼻流浊涕,热盛,金沸草散倍黄芩,入凤凰壳一枚,烧存性,调服。肺风,消风散加发灰。肺火流涕,咳吐脓血,桔梗汤、人参平肺散。胆移热于脑,流涕浊臭,防风通圣散加薄荷、黄连,或芷夷散,外用苍耳茎苗子烧灰,酢调涂鼻内。鼻渊久则成衄,防风散主之。
脑砂
有流臭黄水者,甚则脑亦作痛,俗名脑砂。有虫食脑中,用丝瓜藤近根五尺,烧存性为末,酒调服。虚者川乌散,外用白牛尾毛、橙叶等分为末,吹鼻中;倘有血出,加山栀亦不妨。
鼻齄
鼻齄,准头红也,甚则紫黑。因饮酒血热入肺,复被风寒,郁久则血凝浊而色赤。或不饮者,乃肺风血热,俱宜四物二陈汤,去半夏加红花、黄芩,水煎,入酒少许,调五灵脂末服。气虚加黄芪,常宜服单山栀丸或黄连阿胶丸,间用升麻和气饮、吞泻青丸以除病根,外用黄连末,天钓藤烧灰,桐油调敷,或硫粉散。
鼻痛
鼻痛因风邪入鼻,与正气相抟,鼻道不通,故痛。藿香正气散、袪风通气散。有痰火冲肺者,鼻隔隐痛,二陈汤加黄芩、山栀、桔梗、麦门冬。
鼻疮
鼻疮,轻为鼻疮,重为鼻痔,皆肺热也。鼻中生疮者,枇杷叶煎汤,候冷,调消风散,食后服。忌煎炒姜蒜热物。外用辛夷为末,入脑、麝少许,绵裹塞鼻。
鼻痔
鼻痔肺气热极,日久凝浊,结成瘜肉如枣,滞塞鼻窍。甚者又名鼻齆。宜防风通圣散,加三棱、海藻末调服。外用辛夷为君,细辛、杏仁少许为末,和羊髓、猪脂熬膏,候冷入雄黄、白矾、轻粉,麝香少许,为丸绵裹塞鼻,数日即脱。甚者加硇砂少许,或瓜矾散亦妙。又食积热痰生痔,单苍耳丸内服外敷,最消食积,或用白矾二钱,细辛一钱,白芷五分为末塞鼻。
治法
鼻证,大抵疏风降火为要法。风寒外感者,温以散之。风热有自内郁者,或外感久则郁而为热,或内因饮食衣服过暖,肝热生风,亦鼻塞流涕,宜降火清金。
久则宜养血补肾为要。凡鼻涕鼽渊鼽,久甚不愈者,非心血亏则肾水少。养血则血生而火自降,补肾则水升而金自清。虽鼻疮痔虽久亦宜。又鼻塞久不愈者,必内伤肺胃,清气不能上升,非外感也。宜补中益气汤以和之。此皆治本之论。
本草纲目 【 明?李时珍】
病因
鼻渊流浊涕,是脑受风热。
鼻鼽流清涕,是脑受风寒,包热在内。
脑崩臭秽,是下虚。
鼻窒,是阳明湿热生瘜肉。
鼻齄,是阳明风热及血热,或脏中有虫。
鼻痛,是阳明热。
医学纲目 【 明?楼英】
鼻塞
鼻塞皆属肺。经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又云: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又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又云:肺主臭,在脏为肺,在窍为鼻是也。
鼻渊
运气,鼻渊皆属热。经云:少阴之复,甚则入肺,咳而鼻渊,治以苦寒是也。
鼻鼽
运气鼻鼽有二:一曰火攻,肺虚鼻鼽。经云: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鼽衄鼻窒。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鼽衄,嚏呕。又云:少阳司天,火淫所胜,甚则鼽衄。又云:少阳之复,烦躁鼽嚏。又云: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又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鼽嚏。又云:金不及曰从革,从革之纪,其病嚏欬鼽衄,治以诸寒是也。二曰金助,肺实鼻鼽。经曰:阳明所至为鼽嚏,治以温剂是也。
明医杂着 【 明?王纶】
闭塞
鼻塞不闻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风寒便塞,不时举发者,世俗皆以为肺寒,而用表解通利辛温之药不效,殊不知此是肺经有火,邪火郁甚,则喜得热而恶见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发也。治法清肺降火为主,而佐以通气之剂。若如常鼻塞不闻香臭者,再审其平素,只作肺热治之,清金泻火清痰,或丸药噙化,或末药轻调,缓服久服,无不效矣。此予所亲见而治验者。其平素原无鼻塞旧证,一时偶感风寒而致窒塞声重,或流清涕者,自作风寒治。
【 注 前证若因饥饱劳役所伤,脾胃发生之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者,宜养脾胃,使阳气上行,则鼻通矣。按东垣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治之以防风汤。大抵胃气不和之所致者多矣。】
奇效良方 【 明?方贤】
论证
鼻者肺之通窍,主清气出入之道路。若气血和平,阴阳升降,则呼吸通和,荣卫行焉,鼻和则知香臭矣。或六淫七情,内外伤感,又因饮食劳倦,因而鼻气不得宣通,清道壅塞。其为病也,若积热客于阳明,遂以迫血妄行,自鼻孔中出,谓之衄。热则津液中干,冷则脑髓流注,或风冷随气入于经,上贯于脑,下注于鼻,则涕下不能自收谓之流涕。或冷滞气塞鼻则不闻香臭,于是为鼻齆。血脉聚日久,缠绵转加壅结,变生瘜肉。或气壅滞于上为邪热留伏不散则为鼻疮,久则变为疳(上匿下虫)腐溃汁臭。鼻之为病,不过风热而已。河间云:鼻窒塞也,火主(月真)膹肿胀,故热客阳明而鼻中(月真)胀,则鼻窒塞也。或谓寒主闭藏,妄以鼻窒为寒者误也。盖阳气甚于上,而侧卧则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者,谓阳明之脉左右相交,而左脉注于右窍,右脉注于左窍,故风热郁结,病偏于左则右窍反塞之类也。所谓鼽者,鼻出清涕也。夫五行之理,微则当其本化,甚则兼其鬼贼,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也。易曰:燥万物者莫熯乎火。以火炼金热极而反为水,及其热极则反汗出也。由是肝热甚则出泣,心热甚则出汗,脾热甚则出涎,肺热甚则出涕,肾热甚则出唾。经曰:鼻热甚出浊涕。又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者,浊涕出不止也。凡痰涎涕唾稠浊者,火热甚销铄致之然也。或言鼽为肺寒者误也;但见鼽涕鼻窒,冒寒则甚,遂以为然。岂知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热气怫郁而痛愈甚也。及失嚏者,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鼻为肺窍,痒为火化,心火邪热干于阳明,发于鼻而痒则嚏也。或故以物扰之痒而嚏者,扰痒属血。或故视日而嚏者,由目为五脏精华,太阳真火晃耀于目,则心神躁乱而发热于上,则鼻中痒而嚏也。或伤寒病衰而或嚏者,由火热已退而虚热为痒,痒发鼻则嚏也。或风热上攻,头鼻壅滞,脉浮而无他证者,内药鼻中得嚏,则壅滞开通而愈也。或有痛处因嚏而痛不可忍者,因嚏之气攻冲结痛而不得通利故也。三者之证,同为热也。故为病不同,邪热所乘之经有异故也。鼻窒与嚏痒者,热客阳明胃之经也。鼽涕者,热客太阴肺之经也。盖鼻者足阳明胃经所主,阳明之脉左右相交注于鼻孔。又鼻者肺之窍,故肺气通于鼻,其邪热干于二经,发于鼻而为窒塞鼽涕之证,故经曰: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治法观邪所中之何经治之,则不失矣。或因外冒风寒而痛转甚,遂作寒治而用温热之剂表散者,偶尔获中,岂知寒复于热,热郁浊气,清道不利,故有是证。或用辛甘发散,腠理开通,结滞得散,阳热外泄,微者则已,甚者郁结不开,其病转加者,虽用退热疏风辛凉之剂解之,即使结散热退,暂愈而已,全在乎验其内外结热之微甚,宜以辛温凉平之药可也。凡此诸证,全在医之识病治之,了然无不瘥矣。
医学准绳六要 【 明?张三锡】
总论
肺开窍于鼻,世所共知也。然阳明之脉挟鼻络目,结于迎香,左之右,右之左,去鼻孔各开五分,是穴。风邪从面而来,则入阳明,脉道怫郁,气不通畅,故清涕时出,久变为浊。所谓外寒束内热,论极有理。须辛散之。方书多用升麻、葛根、白芷、葱白,乃阳明经药也。郁热既久,顿发不开,必加辛凉,酒枯芩、薄荷之类。至如酒客膏粱辛热炙煿太过,火邪炎上,孔窍壅塞,则为鼻渊。鼻中浊涕如涌泉,渐变鼻蔑、衄血、瘜肉、鼻痔等证。即《素问》所谓胆移热于脑之义。
窒塞不通
鼻塞,时值寒月,必加麻黄、细辛于升麻葛根汤中,佐以枯芩、苏叶,多加甘,桔为舟楫,庶易成功。已经发散未得全开,脉洪有力,口干鼻燥者,君以辛凉清之,酒芩、栀子、薄荷之属。仍佐刑、防、升、芷,不可骤用寒凉法也。
气虚之人,气弱不能上升,则鼻塞滞。所谓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是也。多服补中益气汤自通,此乃屡验者。
鼻壅气不通不闻香臭,通草散主之。
痰火郁结于上焦胷中肓膜之上,上窍不通,则元门闭密而鼻不闻香臭,口不知味,或耳聋目昏。良由大气弱不能上冲,浊气得以擅权,是虚为本而痰火为标也。当用补中益气汤,加升柴诸风药引上行,兼用清上化痰开窍丸药,戒性慎口,久之自全。
渊瘜酒齄
火郁上焦,气不通,抑遏成涕,《内经》所谓肺热则出涕是也。方书谓脑渗为涕,恐非。
浊涕如渊,《内经》谓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要皆阳明伏火所致。宜防风通圣散一两,加薄荷、黄连各二钱五分,水煎服。或本方硝黄、滑石、石膏减半,倍加辛夷。
瘜肉必由上焦积热,郁塞已久而生。然有诸中,然后形诸外。必内服清火利膈药,二陈、凉膈加减,须断酒薄味。
酒齄乃热血入面,为寒所拂。热血得寒,污浊凝滞而然。服前药,外用梧桐子取油,入黄连,以天钓藤烧灰,热敷之。
证治准绳 【 明?王肯堂】
所属经络
鼻頞中,頞亦作齃。鼻山根也,俗呼鼻梁,属足阳明胃经、督脉之会。
【 注 《素问》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传为衄蔑、瞑目。注曰:足太阳膀胱脉起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阳明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今脑热则足太阳逆与阳明之脉俱盛,薄于頞上,故頞辛鼻渊。頞辛者,鼻酸痛也。鼻渊者,浊涕下而不止如水泉也。热盛则阳络溢,阳络溢故衄,衄者鼻出血汁也,又谓之蔑。血出甚则阳明太阳脉衰,不能荣于目,故目瞑也。】
鼻属手太阴肺经。
【 注 《素问》曰: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然畏热。《灵枢》曰:肺病者喘息鼻张。又曰:肺虚则鼻塞不利,和则能知香臭矣。乔岳曰:肺绝则无涕,鼻孔黑燥,肝逆乘之而色青。东垣曰:伤风鼻中气出粗,合口不开,气通于天也。】
又属手少阴心经。
【 注 李东垣曰:鼻本主肺,而复能闻香臭者,鼻中有心,庚金生于巳也。《素问》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又属手足阳明大肠胃经、督脉之交会。
【 注 刘河间曰:伤风寒于腠理而为鼻塞者,寒能收敛,阳气不通畅也。《素问》曰: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故鼻干不得卧。王海藏曰:石膏发汗,辛寒入手太阴经。仲景治伤寒阳明经证乃用之者,何也?盖胃脉行身之前,而胷为胃肺之室,邪热在阳明,则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所以号为白虎汤也。《素问》又曰:运气阳明所至为鼽嚏。注鼽,鼻窒也;嚏,喷嚏也。】
其在小儿面部,谓之明堂。
【 注 《灵枢》曰:脉见于气口,色见于明堂。明堂者鼻也。明堂广大者寿,小者殆,况加疾哉?按此语即相家贵隆准之说也,然须视其面部何如。愚尝见明堂虽小与面相称者,寿可八十,要不可执一论也。】
属足太阴脾经。
【 注《素问》曰:脾热病者,鼻先赤。】
侠鼻孔两旁五分,名迎香穴,属手足阳明大肠胃经之会。
直两目瞳子,名巨髎穴,属足阳明胃经阴蹻脉之会。耳鸣口不知谷味,气不快,四肢困倦,行步不正,发脱落,食不下,膝冷,阴汗带下,喉中介介,不得卧,口舌嗌干太息,头不可回顾,项筋紧急,脊强痛,头旋,眼黑,头痛,呵欠,嚏喷。温卫补血汤、人参汤、辛夷散、增损通圣散、辛夷汤、醍醐散、通关散、防风汤、排风散、荜澄茄丸,皆治鼻塞之剂,宜审表里寒热而用之。
鼻齆
鼻塞久而成齆。盖由肺气注于鼻,上荣头面。若上焦壅滞,风寒客于头脑,则气不通;冷气停滞,搏于津液,脓涕结聚,则鼻不闻香臭,遂成齆也。内服芎藭散、山茱萸丸,外用赤龙散、通顶散、雄黄散、黄白散、通草散。孙一奎曰:大肠,肺之腑也;胃,五脏之所受气者也。经曰: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鼻主无形者。经曰:清气通于天。又曰:鼻主天气。设肠胃无痰火积热,则平常上升之气,皆清气也。纵火热主令之岁,何尝病耶?若肠胃素有痰火积热,则其平常上升之气,皆蕴而为浊矣。金职司降,喜清而恶浊,今受浊气熏蒸,凝聚既久,壅遏郁结,而为涎涕,至于痔珠瘜肉之类,皆由积久,燥火内燔,风寒外束,隧道壅遏,气血升降,被其妨碍,浇培弥厚,犹积土而成阜也,即非火热主令之岁,有不病者乎?治者无拘于运气之说可也。
细辛散、本事通草丸、三因辛夷散、千金细辛膏、川椒散、塞鼻柱膏,皆温热之剂,真是脑冷者,乃可用。白芷丸,有外感者乃可服。
渊鼽诸证治法
泣涕者脑也,故脑渗为涕,故得之气厥也。王太仆注云:脑液下渗,则为浊涕。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曰鼻渊也。额谓鼻頞也。足太阳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足阳明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今脑热则足太阳逆,与阳明之脉俱盛,薄于頞中,故鼻頞酸痛也。热盛则阳络溢,阳络溢则衄出血汗也。血出甚,阳明太阳脉衰,不能荣养于目,故目瞑。厥者气逆也,皆由气逆而得之,宜服防风汤。
亦有痰气者,宜南星饮。
头风,鼻涕下如白带,宜辛夷丸。
久患鼻脓极臭者,以冷水调百草霜末服。
肺虚而壅,鼻生瘜肉,不闻香臭,羊肺散,鼻疳蚀,椿根汤、乌香散、蓝靛傅令遍,日十度,夜四度,立瘥。
鼻干无涕,犀角散、桑根白皮散、吹鼻散。
鼻痛,气道壅塞故也,内服人参顺气散,外傅白芷散。风冷搏于肺脏,上攻于鼻,则令鼻痛,没药散。
肺受风,面色枯白,颊时赤,皮肤干燥,鼻塞干痛,此为虚风,白藓皮汤。
鼻塞、眼昏、疼痛、脑闷、壶卢酒。
外科正宗 【 明?陈实功】
酒齄
齄鼻属脾,由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宜真君妙贴散,加白附子敷之,内服枇杷叶丸、黄芩清肺饮。
鼻痔
鼻痔者,由肺气不清,风湿郁滞而成。鼻内瘜肉,结如榴子,渐大下垂,闭塞孔窍,使气不得宣通。内服辛夷清肺饮,外以硇砂散逐日点之,渐化为水,乃愈。兼节饮食,断厚味,戒急暴,省嗜欲,愈后庶不再发。
脑漏
一名鼻渊,总因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其患鼻流浊涕,或流黄水,点点滴滴,长湿无干,久则头眩,虚运不止。治以藿香汤主之,天麻饼子调之亦可渐愈。如日久虚眩不已,内服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相间服之,以滋化原,始愈。
医方考 【 明?吴昆】
鼻病方论
鼻居五官之中,疾非美观也。记曰:尽饰之道,斯其行者远矣。故考五方以治鼻。
鼻流浊涕不止者,名曰鼻渊。乃风热在脑,伤其脑气,脑气不固而液自渗泄也。苍耳散四味,皆辛凉之品,辛可以驱风,凉可以散热,其气轻清,可使透于巅顶,巅顶气清,则脑液自固,鼻渊可得而愈矣。
鼻生瘜肉,气息不通,香臭莫辨者,辛夷散主之。夫鼻者气之窍,气清则鼻清,气热则鼻塞,热盛则塞甚,此瘜肉之所以生也。故治之宜清其气。是方也,辛夷、细辛、川芎、防风、藁本、升麻、白芷,皆轻清辛香之品也,可以清气,可以去热,可以疏邪,可以利窍。乃木通之性可使通中,甘草之缓可使泻热。
鼻中瘜肉,用针微刺,令患人含水一口,后以瓜蒂散和麝香少许,用水数滴吹鼻内,出涎水则愈。此苦能涌泄也,能泻其实则瘜肉愈矣。
阳虚脑寒鼻渊者,补脑散主之。人身之上,天之阳也,故六阳之气皆会于面。若阳气自虚,则阴气凑之,令人脑寒而流清涕。是方也,天雄辛热而上浮,辛热者太阳之象,故可以温脑而补阳虚。辛夷仁、苍耳茸,皆轻清澈脑之剂,可以佐天雄而透脑。
鼻赤如榴者,大(石卜)散,酒调敷之。夫鼻者热也,所以赤者血也。大黄寒能泻热,(石卜)硝咸能败血。此证耽酒者有之,若不绝酒而徒用药,抱薪救火,何益于事?
景岳全书 【 明?张介宾】
论证
鼻为肺窍,又曰元牝。乃宗气之道而实心肺之门户,故经曰: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然其经络所至专属阳明,自山根以上,则连太阳督脉,以通于脑,故此数经之病皆能及之。若其为病,则窒塞者谓之鼽。时流浊涕而或多臭气者,谓之鼻渊,又曰脑漏。或生瘜肉而阻塞气道者,谓之鼻齆。及有喷嚏、鼻衄、酒齄、赤鼻之类,各当辨而治之。然总之鼻病无他也,非风寒外感,则内火上炎耳。外感者治宜辛散,内热者治宜清凉,知斯二者,则治鼻大纲尽乎是矣。
论治
鼻塞证有二:凡由风寒而鼻塞者,以寒闭腠理,则经络壅塞而多鼽嚏。此证多在太阳经,宜用辛散,解表自愈。如川芎散、神愈散及麻黄、紫苏、荆芥、葱白之类,皆可择用。
若由火邪上炎而鼻塞者,单宜清火。火之微者,多近上焦,出自心肺。宜清化饮、黄芩知母汤之类主之。
火之甚者,多出阳明,或微兼头痛。宜竹叶石膏汤、凉膈散之类主之。
若风寒兼火者,即防风通圣散之类,亦可用。大都常塞者多火,暴塞者多风寒,当以此辨之。
鼻涕多者多由于火,故曰肺热甚则鼻涕出。由此观之,则凡无故多泪及多口涎者,亦多属肝脾之火,皆其类耳。
鼻渊证总由太阳督脉之火,甚者上连于脑,而津津不已,故又名为脑漏。此证多因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或火由寒郁,以致湿热上熏,津汁溶溢而下,离经腐败,有作臭者,有大臭不堪闻者,河间用防风通圣散一两,加薄荷、黄连各二钱以治之。古法有用苍耳散治之者。然以余之见,谓此炎上之火,而治兼辛散,有所不宜,故多不见效。莫若但清阴火而兼以滋阴,久之自宁。此即高者抑之之法。故常以清化饮加白蒺藜五钱或一两,苍耳子二三钱。若火之甚者,再以清凉等剂加减用之,每获全愈。或用宣明防风汤之类亦可。但此证一见,即宜节戒早治,久则甚难为力也。
凡鼻渊脑漏,虽为热证,然流渗既久者,即火邪已去,流亦不止,以液道不能扃固也。故新病者多由于热,久病者未必尽为热证。此当审察治之,若执用寒凉,未免别生他病。其有漏泄既多,伤其髓海,则气虚于上,多见头脑隐痛,及眩运不宁等证,此非补阳不可,宜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之类主之。
鼻齆瘜肉,阻塞清道,虽鼻为肺窍,而其壅塞为患者,乃经络肌肉之病。此实阳明热滞留结而然。故内治之法,宜以清火清气为主;外治之法,宜以黄白散及千金瘜肉方、雄黄散,或简易瘜肉方之类主之。
酒齄赤鼻,多以好酒之人湿热乘肺熏蒸面鼻,血热而然;或以肺经素多风热,色为红黑而生齄疖者,亦有之。内宜凉血清火,外宜硫黄散、白矾散轻搽。
石室秘录 【 清?陈士铎】
肿痛由火
鼻肿者,乃肺经火盛也,宜用甘桔汤则效。今用皂角末吹入,打清嚏数十即愈。盖鼻因气壅,今打嚏则壅塞之气尽开散,故不必清肺而鼻肿自消也。
鼻大
有人鼻大如拳,疼痛欲死。此乃肺经之火热壅于鼻而不得泄,法当清其肺中之邪,去其鼻间之火可也。方用黄芩、麦冬、花粉、甘草各三钱,桔梗、天冬各五钱,紫菀二钱,百部、苏叶各一钱,水煎服,四剂自消。此方全在羣入肺经以去其火邪,又何壅肿之不消耶?此奇病而以常法治之者也。
孔生红线
鼻中生红线一条,长尺许,少动之则痛欲死,人以为饮酒之病也,而余以为不然,亦祟也。方用硼砂、冰片各一分,研为末,以人乳调之,轻轻点在红线中间,忽然如觉有人将病人打一拳一般,顷刻即消。奇绝之方也。盖硼砂亦是杀祟之物也。
热门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