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少阳经
提纲
少阳从相火化气,其经在阳明之次,筋脉之分,起目锐眦,循耳下颈,自胸贯膈,由胁里出外踝,循足跗而走名指。病则经气壅遏,不能顺降,故胸痛胁痞。相火上炎,故口苦咽干。阳气升浮,是以目眩。浊气冲塞,是以耳聋。位在二阳之里,三阴之表,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往来寒热。其视(视 通“是”。)三阳之经,阳气方长,故其脉弦细。
伤寒中风,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则传少阳。然三日少阳,而不入阳明之腑,太阴之脏,则无少阳诸证,六日经尽,汗出表解,不能自解,则以麻黄、桂枝发之,大小柴胡,不必用也。若内传脏腑,外连少阳之经,然后显少阳诸证。其始得,不必三日,其病解,不必六日,是大小柴胡之证,与太阳之麻、桂无关也。
少阳小柴胡汤证
风寒感伤太阳之经,未经汗解,外而太阳阳明之经迫束于表,内而太阴阳明之气壅逼于里,少阳之经,在二阳三阴表里之间,郁遏不畅,于是病焉。里阴胜则外闭而为寒,寒往而热来,表阳胜则内发而为热,热往而寒来。少阳之经,自头走足,由胸胁而下行,表里壅遏,不得下行,经气磐郁,故胸胁痞满。甲木逆侵,戊土被贼,胃气困乏,故默默不欲饮食。胃以下行为顺,困于木邪,逆而上行,容纳失职,则生呕吐。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相火升炎,则生烦渴,肺金被刑,则生咳嗽。甲木失根,郁冲不宁,则腹中痛楚,心下悸动,是皆表里不和,少阳结滞之故。宜小柴胡汤,柴、芩清其半表,参、甘温其半里。半夏降其逆,姜、枣和其中,此表里双解之法也。
【【19】小柴胡汤 六十五】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少阳连太阳经证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颈项强直,胁下胀满,手足温暖,发渴而作呕者,是皆少阳之经郁遏不降,逆行而贼戊土,土木壅塞,结而不开也,俱宜小柴胡汤。凡服柴胡,但见少阳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也。
若伤寒六七日,肢节烦疼,微作呕吐,少阳阳明两经相逼,心下支结,旁连胁下,倘其发热而微见恶寒,便是太阳之外证未解,宜柴胡加桂枝汤,治兼太阳之经也。
凡太阳病,迟至十日之外,脉浮细而嗜卧者,是太阳之外证已解,而入少阳之经。少阳之脉弦细,木贼土困,则善眠也。设其胸满胁痛者,则是少阳无疑,宜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者,则全是太阳而无少阳,宜第与麻黄汤,发其太阳之表,不必以日久为疑也。(方在“太阳”)。
【【56】柴胡桂枝汤 六十六】
桂枝去皮,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半夏洗,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擘,六枚 生姜切,一两半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少阳入阳明腑证
伤寒寸脉见涩,便是少阳甲木不舒,尺脉见弦,便是厥阴乙木不达,乙木下郁则生风,甲木上郁则生火,风动火炎,木气枯燥,脾胃被刑,法当腹中急痛,宜先用小建中汤,胶饴、甘、枣,补脾胃之精气,姜、桂、芍药,散肝胆之风火。若不差者,仍与小柴胡汤,温其半里而清其半表也。凡服柴胡汤已而见燥渴者,此属阳明之腑热,当以法治之,清其腑热也。平素呕吐之家,不可与建中汤,以甘味之动呕也。
凡太阳少阳合病,必见呕利,缘甲木壅遏,则克戊土,胃腑郁迫,不能容受,是以吐泄。吐泄者,少阳传阳明之府也。其自下利者,宜黄芩汤,甘草、大枣,补其脾精,黄芩、芍药,泻其相火。其呕者,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降其逆气也。
伤寒,发热汗出,而病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是少阳传阳明之腑也。宜大柴胡汤,柴胡解少阳之经,枳、黄,泻阳明之腑,双解其表里也。
若太阳证,过经十余日之久,心中温温欲吐,大便稀溏,胸痛腹满,郁郁微烦,此甚似少阳传腑大柴胡证。如前因极吐下而成者,则是少阳已传阳明之腑。腑病已全,经证微在,可与调胃承气汤,无用柴胡也。以少阳传阳明,经邪外束,腑气内遏,胃不能容,必作呕泄。及其腑热盛发,蒸而为汗,则表解经舒,吐下皆止。此虽吐下,未能尽止,然欲呕微溏,仅存少阳余证,柴胡不可用矣,故与承气。若非由自极吐下得者,则胸痛腹满,便溏欲呕,便是太阴证,勿与承气也。(方在“阳明”)。
【【41】小建中汤 六十七】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切,三两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68】黄芩汤 六十八】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69】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六十九】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42】大柴胡汤 七十】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五两 枳实炙,四枚 大枣擘,十二枚 大黄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腑双结
伤寒五六日,头上汗出,微觉恶寒,手足逆冷,心下胀满,口不饮食,大便坚硬,脉沉紧而细者,此为少阳阳明两经之微结。以两经郁迫,结于胃口,故心下胀满,不能甘食。此必有少阳之表证,复有阳明之里证。其汗出恶寒,肢冷心满者,表证也,便硬者,里证也。
盖两经合病,土不胜水,必传胃腑。腑证未全,则经证未罢,故定有里证,复有表证。若纯是里证,则腑热外蒸,手足汗流,恶寒悉退,无复少阳表证矣。今头汗恶寒,肢冷心满,现有少阳表证,不得纯谓之里。其脉候沉紧,手足厥冷,亦不得谓之少阴。以少阴无汗,既头上汗出,其非少阴甚明。此半表半里,大柴胡证也。可表里分治,先以小柴胡,解其少阳之经邪,设表解而不明了,再以承气泻其阳明之腑邪。燥矢一去,则腑热清矣。
少阳传里
少阳之经,在二阳之内,三阴之外,阴阳相平,不入脏腑。则止传三阴之经,六日汗解。不解则以麻、桂发之,非柴胡汤证也。
若阳盛而传阳明之腑,阴盛而传太阴之脏,经证未罢,是谓半表,脏证腑证俱全,是谓半里。半表半里双病,故用大小柴胡双解。
若伤寒三日,病在少阳,而其脉小者,是相火非旺,不入胃腑,经尽表解,病欲自已也。若伤寒三日,病在少阳,既不阳盛入腑,则当阴盛入脏。使其人反能食不呕,此为中气未衰,三阴不受邪也。若伤寒六七日,当经尽表解之时,其人大热而烦躁者,便是传腑之候,如无大热而其人烦躁者,是为入脏之机,盖阴动则阳离,神气升泄,浮越无归,故生烦燥也。
热入血室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而值经水适来,得病七八日后,脉迟热退身凉,似乎表解矣,乃胸胁之下,满如结胸,而作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盖其经热秉血海方虚之时,离表而归里也。宜凉血清肝,泻其相火。
又如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往来,而值经水适断者,此亦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血结经瘀,遏闭少阳之气,阳陷则阴束而为外寒,阴升则火炎而生内热,故使寒热如疟,应时发作。宜小柴胡汤,清其经热也。
又如伤寒发热,而值经水适来,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亦为热入血室。盖血为阴,夜而阳气入于阴分,血热发作,故谵妄不明。宜泻热清肝,以泻相火。但邪热在下,治之毋犯胃气及上焦清气,则自愈也。
热门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