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仲景微旨 九章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寒温异气

伤寒温病,各不同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令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金匮真言论: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伤于寒,即冬不藏精之变文也。阳生于春而长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冬时地下之温暖者,阳气之密藏也,人于此际,宜顺天时,以藏阳气。蛰藏者,肾精之职,精密则阳藏矣。冬不藏精,阳气疏泄,天当极寒之际,人行盛暑之令,相火炎蒸,精液消亡,是谓冬伤于寒。此缘冬时肾精不秘,阳飞火腾,伤其寒水蛰藏之令气,非感冒寒邪,冬时不病也。一交春夏,木火司气,内热愈增,偶因风露侵伤,郁其内热,则为温病,(春为温病,夏为热病,时令不同。名目虽殊,实一证也)。病因外感而根原内伤,感在经络而伤在脏腑,故病传三阳即内连三阳之腑,病传三阴即内连三阴之脏。在脏在腑,但热无寒,以其原有内热,因表郁而里发也。六日经尽,则脏腑经络表里皆热,故曰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也。(《素问?热论》语)。

伤寒、中风,本无内热,但因风寒外感而发,病在经络,不在脏腑。阳盛而后传阳明之腑,阴盛而后传太阴之脏,其视温病之热自内发者不同。而病传阳腑则为热,病入阴脏则为寒,名曰病入,实里气之自病也。其视温病之表里皆热者亦不同也。

叔和混热病于伤寒,(叔和叙例,引“热病”之文以释《伤寒》,寒热始混),遂启后来传经为热之讹,注伤寒者数十百家,无不背仲景而遵叔和。一论之存,遗祸千古,此虽叔和之谬,而实后人之愚。仲景《伤寒》,昭如日星,后人一字不解,无怪其狐惑于邪说也。仲景而后,医法失传,非第伤寒,杂病亦尔。祖派已讹,孙支愈谬。庸妄接踵,不可胜数也。

传经大凡

伤寒传经,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日传一经,亦与温病相同。所谓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一定之数也。六日经尽,邪退正复,汗出而解,伤寒之常。其与温病不同者,温病邪感于经络,而热生于脏腑,伤寒、中风,原无里邪,不必定传脏腑。阳旺而后传腑,阴旺而后传脏,(名曰传腑传脏,实脏腑之自病也),此不同也。

太阳经所谓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此不传三阴之脏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此不传阳明之腑也。少阳篇所谓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此不传阳明之腑也。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此不传三阴之脏也。

伤寒、中风,不传脏腑则有之,无不传经之理。程氏以为伤寒不传经,果不传经,则仲景所谓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诸语,不尽相刺缪乎?人之里气无亏,二三日内,或经传阳明而汗解,或经传少阳而汗解,亦偶尔见之。此不过千百之十一,未可以概寻常伤寒之家也。

解期早晚

伤寒六经既尽,自然汗解,其六七日后经尽而不解者,此非阳盛而入腑,即阴盛而入脏也。程氏以为伤寒无定经,而其传其解,亦无定日。或从太阳而阳明,或从太阳而少阳,不必捱经。或数日方过阳明,或数日仍在太阳,不必刻期。或从太阳而解,或从阳明而解,不必遍周。此皆入腑之病,而误以为经病,故议论悖缪如此。

表邪汗解则已,未经汗解,则经热内郁,日积日盛,明日自当传于阳明,后日自当传于少阳,六日六经,必然之事。以六经部次相捱,经热不泄,势必捱经而内传,安有数日犹在太阳,数日方过阳明之理。更安有或从太阳而阳明,或从太阳而少阳之理。更安有或从太阳而解,或从阳明而解之理。惟入腑入脏,则传无定所,解无定期,邪盛则传,正复则解耳。

程氏较伤寒诸家,稍有几微之明,而误以里病为经病,其与病传病解之际,语语悖缪。他如节庵、嘉言辈,则梦魇之人耳。

寒热死生

温病在脏在腑,总是内热,伤寒中风,原无内热,脏腑和平,寒热不偏,营卫不至内陷,故六经既尽,自能汗解。阳盛则腑热内作,从此但热而不寒,阴盛则脏寒里动,从此但寒而不热。入腑入脏,则营卫内陷,死机攸伏,解无定期矣。

阳盛而腑热则吉,其死者,阳亢而失下也,阴盛而脏寒则凶,其生者,阴退而用温也。阳生阴杀,显见之理。后世庸工,乃至滋阴而伐阳,泻火而补水。一临伤寒,先有传经为热之语横塞胸中,至于证脉阴阳,丝毫不解,人随药死,枉杀多矣,

营卫殊病

肝司营血,肺司卫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而总统于太阳之一经者,以太阳在六经之表,主一身之皮毛故也。

风则伤卫,卫秉肺金之气,其性清降而收敛,得风邪之疏泄,而卫气愈敛,则营郁而发热。里阳素旺者,多传阳明之腑,里阳非旺,不入腑也。寒则伤营,营秉肝木之气,其性温升而发散,得寒邪之束闭,而营血愈发,则卫郁而恶寒。里阴素旺者,多传太阴之脏,里阴非旺,不入脏也。阴阳均平,不入脏腑,营卫无内陷之路,是以经尽而汗解。

太阴主营,阳明主卫,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原也。营血之不陷者,太阴之旺,卫气之不陷者,阳明之旺,太阴虚则腑热作而营气陷,阳明虚则脏寒动而卫气陷。卫气陷者,阳复则生,阴胜则死,营气陷者,阴复则生,阳胜则死。阴阳胜复之中,生死攸关,不可不察也。

六经分篇

《伤寒》六经分篇,非皆经病也。

六经之病,总统于太阳一经,其不入脏腑,而但在经脉者,虽遍传六经,而未经汗解,则必有太阳之表证。既有太阳表证,则不拘传至何经,凡在六七日之内者,中风俱用桂枝,伤寒俱用麻黄。此太阳之经病,而实统六经之经病,不须另立六经之法也。惟阳盛亡阴而入阳明之腑,阴盛亡阳而入太阴之脏,他经之里证已作,而太阳之表邪未罢,此在太阳,则为坏病,而在诸经,则为本病。故于太阳,立坏病之门,而于太阳之外,又设诸经之篇。

阳明篇,全言腑病。阳明之经病,如葛根汤证,乃腑病之连经,非第经病也。若桂枝、麻黄二证,则太阳之所统,而复述于阳明者也。

三阴篇,全言脏病。太阴之桂枝、少阴之麻黄细辛、厥阴之麻黄升麻诸证,皆脏病之连经,非第经病也。

少阳篇,半言脏病,半言腑病。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中,乃表里之枢机,阴阳之门户,阳盛则入腑,阴盛则入脏。少阳之经病,如小柴胡汤证,乃脏病腑病之连经,非第经病也。盖其胸胁痞硬,是阳明、太阴俱有之证,缘其脏腑胀满,雍碍胆经降路,经腑郁迫,故心胁痞硬。而其寒热往来,吐利并作,寒多则太阴病,热多则阳明病,吐多则阳明病,利多则太阴病。若但在少阳之经,而不内连于脏腑,不至如柴胡诸证之剧也。若麻黄一证,则太阳之所统,而复述于少阳者也。

六气司令

人有十二经,仲景《伤寒》但立六经者,从六气也。少阴、少阳、阳明,手经司气,而足经从化者也,厥阴、太阴、太阳,足经司气,而手经从化者也。《伤寒》六经,皆言足经而不言手经,以足经周遍于身,其部大,手经只行两手,其部小。其实两经同气,病则皆病,主其大者,以概小者,非足病而手安也。诸言四肢厥逆疼痛,则手亦在其内,未尝不病也。足太阳膀胱以寒水主令,手太阳小肠之火从而化寒,手阳明大肠以燥金主令,足阳明胃之土从而化燥,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之木从而化火,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之金从而化湿,手少阴心以君火主令,足少阴肾之水从而化火,足厥阴肝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包之火从而化风,此六经之常也。病则太阳是寒,阳明是燥,少阳是火,太阴是湿,厥阴是风,而惟少阴则不从热化而从寒化。以火胜则热,水胜则寒,病则水能胜火而火不胜水,故从壬水而化寒,不从丁火而化热也。至于阳明,阳盛则从庚金而化燥,阴盛则从己土而化湿,不皆燥盛也。阳明上篇,是燥盛者,阳明下篇,是湿盛者。至于少阳,阳盛则火旺而传腑,阳虚则火衰而传脏,不皆火胜也。

一气独胜

六气和平,则一气不至独胜,诸气败北,一气独胜,故见一腑一脏之病。

阳莫盛于阳明,阴莫盛于少阴,曰阳明之为病,是少阴水负而趺阳土盛者也,曰少阴之为病,是趺阳土负而少阴水胜者也。

土胜水负则为顺,水胜土负则为逆。阳明腑病,是土胜之证,三阴脏病,是水胜之证,燮理阴阳,补泻水土之奥,仲景既没,后世庸工,一丝不解也。

篇章次第

《伤寒》次第,乱于叔和,《伤寒》之亡,亡于次第紊乱而下士不解也。使次第非乱,则《伤寒》虽玄,读之不过二三年,无不解矣。

仆于破裂纷乱之中,条分缕晰,复其次第之旧。纵与仲景篇次未必悉合,然而源委明白,脉络清楚,《伤寒》之理著,仲景之法传矣。

叔和而后,注《伤寒》者数十百家,著作愈多,而《伤寒》愈亡。其中惟郊倩程氏颇识伤寒、温病之殊,传经为热之讹,而于三阴之病,亦稍有解悟,较之前人,可谓庸中娇娇者矣。惜理障太多,疑丛满腹,其所解者百分之一,至于仲景全理,未始升堂而睹奥也。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