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诸风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风论

  气血痰水,受病于内者也;风寒暑湿,致寇于外者也。人之一身血气既虚,阴阳不守。

  饮食居处,嗜欲无节,冲风卧地,调护不加,于是经络空疏,腠理开彻,风邪乘其虚而入之,中风诸风皆是物耳。风之为病,善行数变,其中人也猝,其眩人也晕,激人之涎浮,昏人之神乱。挟热则痿惰缓弛,挟寒则急痛拘挛。自其邪气之入人也,邪气反缓,正气反急,正气引邪为 僻、为窜视、为掣纵、为搐搦、为瘫痪、为反张。在于阳则皮肤缓,在于阴则腹里急。缓则四肢不能收,急则一身不能仰。皆随其邪气所至表里浅深而有证也。种类虽多,大要有四。血气偏虚,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间疼痛,谓之偏枯;神智不乱,身体无痛,四肢不举,一臂不随,谓之风痱;(能言则可治。)忽然迷仆,舌强不语,喉中窒塞,噫噫有声,谓之风 ;(身软有汗则生。)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其人肉浓,身顽不知痛痒。风多则走注,寒多则疼痛,湿多则重着,在筋则筋屈而不伸,在脉则血凝而不流,在肉则不仁,在骨则癃重,夫是之谓风痹。伤风一证,发热烦躁,头疼面光,恶风自汗,盖风能散气,故有汗也。

  风家脉浮者,病在表;脉实者,病在里;脉虚者,病在脏;脉促者,病在上。浮则发散,实则疏导,虚则温之。促于上而病患壮盛,胸喉澎湃者,瓜蒂散少少吐之。俗谓热则生风,大纲然尔。多有胃虚、气虚、血虚,虚极而生风者。若诸虚证候,天雄、附子、官桂、川乌又不可缺。治法大要,尽以消痰顺气为先。顺气用南木香、苏合香丸辈;消痰用南星、半夏、细辛、僵蚕辈。如石绿、铁焰、水银、轻粉、铅霜、朴硝等剂,谨勿妄施。寒毒入胃,则血脉凝涩,真气消铄,不旋踵而废人。治风良剂,小续命汤为上,排风汤次之,然二药主风不主气,须以人参顺气散、乌药顺气散佐助其间,气一流行,则风亦疏散矣。至若口开手散,泻血遗尿,眼合不开,汗出不流,吐沫气粗,声如鼾睡,面绯面黑,发直头摇,手足口鼻清冷,口噤而脉急数,皆为不治之证。其余诸风种类,余于《婴儿惊风指要》备论之。

   诸风

  诸风证治

  心 中 风

  心风偃卧热而喑,唇赤其身有汗生,白黑青黄唇上见;停停时悚扁医惊。

  心中风,偃卧不能倾侧,发热失音,其舌焦赤。汗流唇赤者,可治,灸心俞。若唇上白黑青黄,乃心坏为水,面目停停时时悚动者,并不治。心俞二穴在第五椎骨下两旁各一寸半。

  五脏俞穴《千金翼》所载与《六十七难》注同取分寸法,男左手女右手,以中指第一节为一寸。

  肝 中 风

  肝家踞怒不低头,左胁偏疼筋急搜,额目唇青为可疗,目黄目白使人愁。

  肝中风,踞坐不能低头,上视多怒,左胁偏疼,诸筋挛急,头目 动,其目青绕。两目连额微青,面黄者,可治,灸肝俞。若大势青黑,其目一黄一白者,不治。肝俞二穴在第九椎骨下两旁各一寸半。

  肾 中 风

  肾中踞而腰脊疼,面浮耳黑贼风生,胁无黄迹能痊愈,直发泥容旦暮倾。

  肾中风,踞坐腰脊痛引小腹,面上浮肿,其耳黑。视左右胁,未有点点黄色者,可治,灸肾俞。若胁上黄点,面如土色,鬓发直,齿黄赤者,不治。肾俞二穴在第十四椎骨下两旁各一寸半。

  肺 中 风

  肺风喘促满胸堂,偃卧 燥异常,口鼻之间须要白,寻衣肺坏色忧黄。

  肺中风,偃卧胸满气短,喘息时嗽,燥闷汗出,其鼻白。目下及鼻四周,以至于口色白者,可治,灸肺俞。若色黄,乃肺坏为血,其与寻衣摸空者并不治。肺俞二穴在第三椎骨下两旁各一寸半。

  脾 中 风

  脾中风兮肌肉 ,踞而腹满吐咸酸,唇并肢体通黄瘥,手足眸青疗已难。

  脾中风,踞坐腹满,皮肉 动,四肢放纵,其唇黄。身通黄,吐咸汁者,可治,灸脾俞。

  若

  胃 中 风

  胃病根源饮食来,抬肩喘息气难开,口张额汗腹中满,浮诊双关脉大哉。

  胃中风,腹满 胀,隔塞不通,张口喘息,额上多汗,孙地仙所谓新食竟取风为胃风是也胃俞二穴在第十二椎骨下两旁各一寸半。

  中 风 恶 证

  中风恶证细推求,口噤须迟脉数忧,眼合不开并窜瞪,面绯面黑手难收。

  口开吐沫气粗大,发直摇头汗不流。

  鼾 喉鸣兼鼻冷,遗尿泻血并皆休。

  中风多是恶风自汗,心风脉浮洪,肝风脉浮弦,肾风脉浮滑,肺风脉浮涩,脾风脉浮缓。

  或以三部候之,或以本脏取之,不可一概论也,医者当明辨之。

  治 猝 中 法

  圆白 天南星(湿纸裹煨) 楠木香 苍术(生) 白羊眼半夏(用百沸汤就铫蘸少顷。各一钱半)

  上件锉散,分作二服,水一盏半,生姜七浓片,煎取其半,乘热调苏合香丸三丸灌下。

  痰盛者加全蝎二枚,炙。治一切猝中,不论中风、中寒、中暑、中湿、中气及痰厥、饮厥之类,初作皆可用此。先以皂角去弦皮,细辛或生南星、半夏为末,揭以管子吹入鼻中,俟其喷嚏,即进前药。牙噤者,中指点南星、细辛末,并乌梅肉,频擦自开。

  又法

  楠木香(细锉,二钱) 生南星(七片) 生姜(七片) 石菖蒲(二寸,捶碎)

  上煎取清汁,乘热调楠木香末一钱、苏合香丸三丸与之。

  小续命汤 治中风诸风,迷仆涎潮,舌强语謇,或昏愦痿弛,或厥冷拘挛,不论表里浅深,服之皆验。

  麻黄(去节) 人参 防己 官桂 黄芩 杏仁(去皮尖,焙) 白芍药 芎 甘草(炒。各一两) 防风(一两半) 附子(炮,去皮脐,只用半两)

  上锉散。每服三钱,姜五浓片,枣二枚,水盏半,煎一盏,温服。恍惚加白茯苓;骨节烦疼去黄芩,加白术、附子;骨肉冷疼,加辣桂、附子;呕逆腹胀,加人参、半夏;自汗去麻黄,加芍药;大便结热,去附子,加枳壳、大黄;痰多加南星炮切数片;风虚加当归;渴加栝蒌根;身疼加秦艽;喘急加炒桑白皮。

  排风汤 治五脏风、诸风,亦治风毒脚气肿痛。

  白藓皮 白术 白芍药 辣桂(去粗皮) 当归 川芎 杏仁(去皮尖,微炒) 防风甘草(各二两。炒) 独活 麻黄(去节) 白茯苓(各三两)

  上粗末。每服三钱,水盏半,姜四片,煎一盏,温服。

  良方人参顺气散 治诸风战掉,拳挛眩晕, 邪麻痹疼痛。

  川芎 桔梗 白术 白芷 陈皮 枳壳(炒) 甘草(各一两。炒) 麻黄(去节) 天台乌药(上为末。每二钱,姜枣煎服。

  乌药顺气散 证治同前,亦主脚气。

  乌药(去心) 麻黄(去节) 陈皮(各二两) 川芎 枳壳(炒) 北梗 白芷 直僵蚕(炒,去丝) 甘草(炒。各一两) 白姜(炮,半两)

  上为末。每二钱,姜枣煎服。

  摄生饮 治一切猝中。不论中风、中寒、中暑、中湿及痰厥、饮厥、气厥之类,初作即用此。

  圆白南星(湿纸裹煨) 楠木香 半夏(用百沸汤就铫蘸少顷。各一钱半) 辣细辛 苍术(生)甘草(生) 细节石菖蒲(各一钱)

  上锉。分二服,每服水盏半,姜七浓片,煎取其半,乘热调苏合香丸(方具诸气门)。

  三丸灌下。痰盛加炙全蝎二枚。先以皂角肉为细末,管子揭些吹入鼻中,候喷嚏即进药。牙噤者乌三生饮 治猝中昏迷,痰盛喉鸣,口眼 斜,半身不遂,但脉沉无热者可服。

  南星(一两) 川乌(生) 附子(生。各去皮脐,半两) 楠木香(二钱半)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姜十浓片,煎取半,微温服。

  附香饮 证治如前。

  附子(生,四钱) 木香(二钱)

  上 咀。分二服,每用水盏半,姜十片,煎取半,微温服。虚人可用。

  星香饮 证治如前。

  南星(八钱) 木香(二钱)

  上锉。分三服,每用水盏半,姜十片,煎六分,温服。气盛人用此。

  大醒风汤 治猝中诸风,涎潮痰厥,语涩神昏。

  附子(生) 南星(生。各三分) 全蝎 川芎 防风(各一分)

  上锉散。每三钱,姜十片,煎服。气不和加木香。

  省风汤南星(炮,一两) 防风(半两) 甘草(炒,一分)

  上锉。每服三钱,姜十片,煎服。气虚人加生附子、沉香,气逆加紫苏、木香;头痛而晕,左经丸 治诸风瘫痪,拘挛强直,疼痛或跌扑伤损亦主之。

  草乌(炮,去尖,四两) 川乌(炮,去皮脐,二两) 没药(一两半) 乳香(一两)

  黑豆(生,一升,以斑蝥二十一个,去头、足、翅,同煮,候豆熟为度,去斑蝥,取豆焙干用)

  上细末,醋和豆为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

  铁骨丹 治诸风瘫痪,拳挛,半身不遂。

  川乌头 草乌头(各炮,去皮脐尖) 川芎 当归(酒浸,晒) 辣桂 川续断(洗,晒) 华阴细辛 补骨脂(炒) 乌蛇(洗,酒浸,取肉晒干,七钱半) 直僵蚕(炒,去丝) 木鳖子(去壳,炒熟) 天麻(酒浸,晒) 巴戟(酒浸,去心,晒) 防风滴乳香 没药麻黄(去节) 羌活 独活 坚白南星(炮熟) 白蒺藜(炒,捣去刺) 薏苡仁 苍术(炒。各半两) 萆(盐水煮干) 杜仲(去粗皮,锉,姜汁制,炒焦) 牛膝(酒浸,晒。各一两) 虎胫骨(洗,酒浸,炙焦) 自然铜(烧红,醋淬七次。各三两) 白附子(炮) 川五灵脂(各四钱) 秦艽 全蝎(去毒,微炒。各二钱半) 麝香(半钱)

  上细末,乳香、没药、麝香另研,渐入拌和,以浸药酒,调飞面煮糊,研筑丸,弹子大。

  每围熏汤浴最妙。未服药前,须以斑蝥二十一个,去翅足,用黑豆一建盏,慢火同炒焦,只用七个,并豆入全蝎十四枚,微炒,五灵脂二钱半为末,糕糊丸麻子大。每二十一丸,老酒下,先去其风根。

  铁弹丸 治诸风瘫痪。

  川乌(炮,去皮脐,一两半) 川五灵脂(四两) 乳香 没药(各一两) 麝(一钱)

  上乳香以干竹叶包裹,用熨斗火熨过,即研成末,余药末之,拌和,再碾,滴水为丸,弹子大,每一丸,薄荷酒磨下。

  拒风丹 治一切风。

  川芎(四两) 防风(一两半) 天麻 甘草(炒。各一两) 细辛 荜茇(各半两)

  上末,炼蜜和杵,每两作三十丸。每服一丸,细嚼,荆芥酒下。伤风鼻塞,项强头疼,姜汤下。

  麝香丸 治白虎 节风,走注疼痛,遍身瘙痒如虫咬,昼静夜剧。

  川乌(大八角者三个) 全蝎(二十一个) 地龙(半两) 黑豆(并生用,二钱半) 麝香(半字)

  上细末,糯糊丸绿豆大。每服七个,甚者十丸,夜卧令膈空温酒下。微出冷汗便瘥。

  增味五痹汤 治风寒湿合而为痹,肌体麻痹不仁。

  羌活 防己 片子姜黄 白术 海桐皮 当归 白芍药(各一两) 甘草(炒,七钱半)

  上锉。每服三钱,姜十浓片,煎服。病在上,食后;病在下,食前。

  瓜蒂散 吐法上瓜蒂末一钱,熟水调下。若风癫证,须以瓜蒂散吐痰。

  稀涎散 治风涎潮塞,上膈气闭不通。

  猪牙皂角(四条,肥实不蛀者,去黑皮) 光明晋矾(一两)

  上细末。轻者半钱,重者三字,熟水调下。但少吐之,弱者不可吐,吐用养正丹三十丸研细,楠木香煎汤调下,仍与南星、附子豁痰归经,鸡心槟榔亦能疏风顺气。

  鹤膝风挛方真紫金皮,老酒煎,候温常服。

  急风方朱砂(一字) 轻粉(一点) 巴豆(去油如霜,些儿) 全蝎(一枚) 蝉壳(两枚,去土)

  上末之,研和。大人尽剂,用薄荷泡汤调下,小儿分半,用乳汁调下。或吐痰,或泄毒物,皆效。

  乌龙丹 治诸风瘫痪,口眼 斜,语言謇涩。

  真川乌(生,去皮脐) 好五灵脂(各二两)

  上末,入脑麝半钱同研,滴水丸小弹大,阴干。每一丸,先姜汁研开,次好酒调下,空心食前,日两服,似铁弹丸。

  庐江刘宝治 良方归荆汤 治风 昏迷,吐沫抽掣,背脊强直,产后中 通用。

  当归 荆芥穗上等分,末之。每二钱,水一盏,酒少许,煎七分灌下。如牙紧,用铜匙斡,以鸡羽沾药入口,或用童尿调下,或以芎 代当归亦妙。

  又方黑豆(炒焦,好酒淋之,取清汁)

  上每酒一盏,独活锉三钱,煎七分,温服。又连续进剂,以瘥为度。

  太阳风 证候太阳风 证候,始则发热、腹痛、喘息、涎浮,次则牙紧、头摇、十指微动、渐加项背强直,转则不仁。甚者昏困、失音、目睛直视、滑泄不禁、身腰反张。如此则十不救一。新产血虚,汗出伤风,亦作 证。凡产后发热,若舌謇唇急,手指微动,便急作风 疗之。荆归汤、独活酒。(方见在湿门。)

  人为邪气所干,则发而为病,若气、若血、若痰、若水、若风、若寒、若暑、若湿,脏腑、表里、冷热、虚实,各有受病之处,用药之法,必究其原,而后可以起病,否则,前贤所谓猎不知兔,广络原野,冀一人获之,术亦疏耳,是可以人试技乎哉!

   诸风

  附:诸贤论

  《病机机要》曰:治风须分在脏、在腑、在经之异。云风本为热,热胜则风动,宜以静胜其燥,是养血也。治须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营,宜治在经,虽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脏、中腑之分。中腑者,多着四肢,有表证而脉浮,恶风,拘急不仁。

  中脏者,多滞九窍,唇缓失音,耳聋,鼻塞,目瞀,大便结闭。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表里已和宜治之在经,当以大药养之。

  《发明》云:中血脉则口眼 斜,中腑则肢节废,中脏则性命危,治各不同。中血脉,外有六经之形证,则从小续命加减;中腑,内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汤等通利之;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宜养血通气,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主之。

  刘宗浓曰:按此分在表、在里、在经之三证,立汗、下、调养之三法,可谓开后世之盲聋。但所用诸方,学人宜详审之。

  河间曰:风病多因热甚,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风有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猝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良由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猝倒无知也。多因喜、怒、悲、忧、恐五志过极,而猝中者,皆为热甚故也。若微,则但僵仆,气血流通,筋脉不挛。缓者,发过如故,或热气大盛,郁滞不通,阴气暴绝,阳气后竭而死。

  痰涎者,由热甚则水化制火而生。

  偏枯者,由经络一侧得通,痞者痹而瘫痪也。

  口筋噤急者,由风热太甚,以胜水湿。又津液滞于胸膈,以为痰涎,则筋太燥,然燥金主于收敛,劲切故也。或筋反缓者,乃燥之甚,血液衰少也。诸筋挛易愈,诸筋痿难复,以见燥之微甚也。

  丹溪云:案《内经》以下,皆谓外中风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概而论。往刘守真作将息失宜,水不能制火,极是。由今而言之,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尔。

  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之伤人在肺脏为多。

  许学士谓:气中者,亦有七情所伤。脉微而数,或浮而紧、缓而迟必也。脉迟浮可治,大数而极者死。若果外中者,则东垣所谓中血脉、中腑、中脏之理。其于四肢不举,亦有与痿相类者,当细分之。《局方》风、痿同治,大谬,《发挥》甚详。子和用三法,如的系邪气猝中、痰盛实热者可用,否则不可。

  河间曰:中风之人,不宜用龙、麝、犀朱,譬之提铃巡于街,使盗者伏而不出,益使邪入于骨髓,如油入而莫能出也,此之类焉。若痰潮不省,昏愦不知事,宜用药下其痰涎。故风者,乃百病之长,虽审经意,故莫不有疑者也。吁!医之不明运气造化地理病机之微,而欲行通变之法者,难矣哉!

   诸风

  附诸方

  防风通圣散(《宣明方》)论曰:风、寒、热,诸疾之始生也。人之脏腑,皆风之起。谓火热,阳之本也。谓曲直动摇,风之用也。眩晕呕吐,谓风热之甚也。夫风热拂郁,风火生于热,以热为本,而风为标。凡言风者,即风热病也。气壅滞,筋脉拘倦,肢体焦痿,头目昏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肠胃燥热结,便溺淋闭,或夜卧寝汗,切牙睡语,筋惕惊悸,或肠胃怫郁结,水液不能浸润于周身,而但为小便多出者,或湿热内郁而时有汗泄者,或因亡液而成燥淋闭者,或因肠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于外,反以停湿而泄,或燥湿往来而时结时泄,或表之阳和,正气(卫气是也。)

  与邪热相合并,入于里,阳极似阴而战、烦渴者,(表气寒故战,里热甚则渴。)或疟气久不已者,(经言邪热与卫气并入于里则寒战也,并出之于表则发热,并则病作,离则病已。)或风热走注,疼痛麻痹者,或肾水真阴衰虚,心火邪热暴甚而僵仆,或猝中久不语,或一切暴喑而不语,语不出声,或暗风痫者,或洗头风,或破伤风,或中风诸潮搐,并小儿诸疳积热,或惊风积热,伤寒疫疠不能辨者,或热甚怫结而反出不快者,或热极黑陷将死,或大人、小儿风热疮疥及久不愈者,或头生屑,遍身黑黧紫白斑驳,或面鼻生紫赤风刺、瘾疹,俗呼为肺风者,或成风疠,世传为大风疾者,或肠风痔漏,并解酒过热毒,兼解利诸邪所伤,及调理伤寒未发汗,头项、身体疼痛者,并两感诸证。兼治产后血液损虚,以致阴气衰残,阳气郁甚,为诸热证,腹满涩痛,烦渴,喘闷,谵妄惊狂,或热极生风而热燥郁,舌强口噤,筋惕肉 ,一切风热燥证,郁而恶物不下,腹满撮痛而昏者,(恶物过多而不吐者,不宜服之。)

  兼消除大小疮及恶毒。兼治堕马打扑,伤损疼痛,或因热结,大小便涩滞不通,或腹急痛,腹满喘闷者,并皆治之。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叶 麻黄 连翘 芒硝(朴硝制过者是。以上各半两)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 滑石(三两) 甘草(二两) 荆芥 白术 栀子(各二钱五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涎嗽,加半夏五钱,姜制,此加减防风通圣散 顶防风疾,常服取效。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薄荷 麻黄 连翘(各半两) 黄芩 桔梗(各一两) 甘草(二两) 荆芥 白术(各二钱半) 乌药 羌活 天麻 僵蚕(等分)

  体弱气虚者磨木香。痰涎壅盛者,加南星、半夏、枳实。

  搜风顺气丸(《圣惠方》)治肠胃积热,以致膈间痞闷,大便结燥,小便赤涩。肠风痔痛,腰膝酸疼,肢节顽麻,手足瘫痪,行步艰辛,语言謇涩。三十六般风及七十二般气,无不治之。此药宣通气血,清热润燥,通利大小便,则诸病自愈。

  车前子(一两半) 白槟榔 大麻子(微炒,去壳,另研) 牛膝(酒浸宿) 干山药(各二两) 枳壳(去穣,麸炒) 防风(去芦) 独活(各一两) 郁李仁(汤泡,去皮研) 大黄(五钱,半生半熟)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茶、酒、米饮任下,早晨、临卧各一服。久觉大肠微动,以羊肚肺羹补之。此药膏粱之家,肥甘大过,以致大便结燥,尤宜服之。

  老人大苏合香丸 疗传尸骨蒸, 肺痿,疰忤鬼气,猝心痛,霍乱吐利,时气鬼魅瘴疟,赤白暴痢,淤血月闭, 癖疔肿,惊痫及小儿吐乳,大人狐狸等病。

  小儿用大绯绢袋盛,当心带之,一切邪鬼不敢近。

  凡人痰气及中风痰涎壅上,喉中有声不能下者,青州白丸子同丸,生姜自然汁化下,立效。

  产妇中风,小儿惊风,牙关紧硬不开及不省者,擦牙即开,然后用风药治之。

  小儿吐泻、惊疳,先用火焙此药,然后用生姜白自然汁化开,白汤调灌。

  脚气冲心,用蓖麻子去壳槌碎,和丸敷,则脚心疼痛,立止。

  心腹绞痛,中满呕吐,姜汤化服。

  大人小儿伤风咳嗽,姜、葱汁,白汤调下。

  中风狂乱,如见鬼神,白汤调服。(方见咳嗽门。)

  白丸子(《和剂方》) 治男、妇风痰壅盛,手足瘫痪,呕吐涎沫,及小儿惊风,并皆治之。(方见痰类。)

  大秦艽汤(《拔粹》方) 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知为血弱不能养于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宜养血而筋自营。

  秦艽 石膏(各三两) 甘草 川芎 当归 羌活 独活 防风(去芦) 黄芩 白芍药 吴白芷 白术 生地黄 熟地黄 白茯苓(各二两) 细辛(五钱)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如天阴雨,加生姜七片。如心下痞,加枳实一钱,煎服。

  羌活愈风汤(《拔粹》方) 治肝肾虚,筋骨弱,语言难,精神昏愦,及治风湿内弱,风热体重,或瘦而一肢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心乱则百病生,静则万病息,此药能安心养神,调阴阳,无偏胜。

  羌活 甘草(炙) 防风(去芦) 黄 (去芦) 人参(去芦) 蔓荆子 川芎 细辛(去芦) 枳壳(去穣麸炒) 地骨皮 麻黄(去根) 知母(去皮) 甘菊 薄荷(去枝) 枸杞 当归(去芦)独活 白芷 杜仲(炒断丝) 秦艽(去芦) 柴胡(去苗) 半夏(汤洗,姜制) 浓朴(姜制) 防己 熟地黄 前胡(各二两) 芍药(去皮) 黄芩(去腐) 白茯苓(去皮。各三两) 石膏上锉。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遇天阴,加生姜三片煎,空心一服,临卧再煎渣服。常服之药,不可失四时之辅。如望春大寒之后,加半夏、柴胡、人参各二两;望夏谷雨之后,加石膏、黄芩、知母各二两;季夏之月,加防己、白术、茯苓各二两;望秋大暑之后,加浓朴、藿香各二两,桂一两,望冬霜降之后,加附子、官桂各一两,当归二两。

  大乌药顺气散 治诸风气,手足瘫痪。

  归芍地黄芎,乌药陈皮龙,香附缩砂枳,芩半与防风,苏桔并甘草,乳没沉香停,姜枣均煎服,诸风气立通。

  当归 芍药 生地黄 川芎 乌药 陈皮 地龙 香附子 砂仁 枳壳 黄芩 半夏防风 紫苏 桔梗 甘草(各半两) 乳香 没药 沉香(各二钱五分。此三味为末,煎熟药加内服。)

  上用姜、枣同煎。

  匀气散(《瑞竹方》)治腰腿疼痛,手足挛拳。及治中风不语,口眼 斜,半身不遂等证。前代曾服有效。

  白术(二两,煨) 天台乌药(一两) 天麻(半两) 沉香 青皮(去穣) 白芷 人参(去芦) 甘草 紫苏 木瓜(各二钱半)

  上 咀,作十服。每服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半盏,去渣,温服。

  换骨丹《宣明方》治瘫痪中风,口眼 斜,半身不遂,并一切风痫、暗风,并宜服之。

  我有换骨丹,传之极幽秘,疏开病者心,扶起衰翁臂,气壮即延年,神清自不睡,南山张仙翁,三百八十岁,槐皮芎术芷,仙人防首蔓,十伴各停匀,苦味香减半,龙麝即少许,朱砂作衣缠,麻黄煎膏丸,大小如指弹。修合在深房,勿令阴人见,夜卧服一粒,遍身汗津满,万病自消除,神仙为侣伴。

  麻黄(煎膏) 仙术 槐角子(取子) 桑白皮 川芎 香白术 威灵仙 人参 防风 何首乌 蔓荆子(各一两) 苦参 五味子 广木香(各半两) 麝香 龙脑(少许,研) 朱砂(研,为衣,不拘多少)

  上为末,桑白单捣细,秤以麻黄膏和就,杵一万五千下,每两分作十丸。每服一丸,以硬物击碎,温酒半盏浸,以物盖,不可透气,食后临卧一呷咽之。衣盖覆,当汗自出即瘥。

  (和胃汤调补。)及避风寒,茶下半丸,盖出汗。入膏时如稠,再入水少许煎动,入药唯少为妙,其麻黄膏不可多。其麻黄膏炼法见后。

  秘传祛风散羌活 独活 山栀 半夏 苍术 苍耳子 甘草 茯苓 陈皮 当归 生地黄 防风荆芥 汉防己 白芍药 牙皂 威灵仙(各等分)

  上 咀。每服水二盏,姜三片,煎至一盏,不拘时服。加减于后。

  御风丹(《圣惠方》)治一切中风,半身不遂,神昏语謇,口眼 斜。妇人头风、血风,暗风倒仆,呕哕涎痰,手足麻痹。

  川芎 白芍药 桔梗 细辛 白僵蚕 川羌活 天南星(姜制。各半两) 麻黄(去根、节) 防风(去芦) 白芷(各一两半) 干生姜 甘草(炒。各七钱半) 朱砂(二钱半,为衣)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熟酒化下,食前,日三服。神昏有涎者,加朱砂二钱半。

  续命煮散《大全良方》治风气留滞,心中昏愦,四肢无力,口眼 动,或时搐搦,亡失津液,渴欲饮水。此药能扶营卫,去虚风。中风自汗及产后中风自汗,尤宜服之。

  防风 独活 当归 人参 细辛 葛根 芍药 川芎 甘草 熟地黄 远志(去心) 荆芥(各五钱) 官桂(七钱半) 半夏(五钱) 汗多不止加牡蛎粉上 咀。每服一两,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

  独活汤(《大全良方》)治虚风昏愦,不自知觉,手足螈 ,坐卧不宁,或发寒热。若血虚,不能服发汗药,及中风自汗,尤宜服。

  川独活 羌活 人参(去芦) 防风 当归 细辛 茯神(去木) 半夏 桂心 白薇 远志菖蒲(去毛) 川芎 甘草(各五钱)

  上 咀。每服一两,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川芎石膏汤(《宣明方》) 治风热上攻,头目昏眩痛闷,风痰喘嗽,鼻塞口疮,烦渴淋闷,眼生翳膜。此药清神爽志,宣通气血,治中风偏枯,解中外诸邪,调理诸病劳复、传染。

  川芎 芍药 当归 山栀子 黄芩 大黄 菊花 荆芥穗 人参 白术(各半两) 滑石(四两) 寒水石 桔梗(各二两) 甘草(三两) 砂仁(二钱半) 石膏 防风 连翘薄荷叶(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服。水调亦得。忌姜醋发热物。

  保命丹(《千金方》) 治诸风痪 ,不能语言,心忪健忘,恍惚去来,头目晕眩,胸中烦郁,痰涎壅塞,抑气攻心,精神昏愦。治心气不足,神志不定,惊恐怕怖,悲忧惨蹙,虚烦少睡,喜怒不时,或发狂癫,神情昏乱,及小儿惊痫,惊风抽搐不定,及大人暗风,并羊癫、猪癫发叫。

  朱砂(一两) 珍珠(二钱) 南星(一两) 麻黄(去根、节) 白附子(炮) 雄黄龙脑(各半两) 琥珀(三钱) 僵蚕(炒) 犀角(镑) 麦门冬(去心) 枳壳 地骨皮 神曲 茯神 远志(去心) 人参 柴胡(各一两) 金箔(一薄片) 牛黄(三钱)

  天麻(半两) 脑子(少许) 麝香(少许) 胆矾(半两) 牙硝(四钱) 毫车 天竺黄防风 甘草 桔梗 白术 升麻(各一两) 蝉蜕(半两) 黄芩(二两) 荆芥(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不拘时候。忌猪、羊、虾、核桃动风引痰之物,及猪、羊血。更加川乌炮去皮脐、姜制半夏、白芷、川芎各一两,猪牙皂一两,和前药丸服尤妙。

  神效活络丹 治风湿诸痹,肩臂、腰膝、筋骨疼痛,口眼 斜,半身不遂,行步艰辛,筋脉拘挛。能清心、明目、宽膈,宜通气血。年逾四十,预服十数丸,至不生风病。白花蛇(酒浸,焙干,二两) 乌梢蛇(酒浸,焙干,半两)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去土,一两) 全蝎(一两半,去毒) 两头尖(二两,酒浸) 赤芍药(一两) 贯芎(二两) 防风(二两半) 葛根(一两半) 没药(一两,另研) 血竭(七钱半,另研) 朱砂(一两,另研) 乌犀骨(半两) 地龙(半两,去土) 甘草(二两,去皮,炙) 丁香(一两,去枝) 白僵蚕(一两,炒) 乳香(一两,研) 麝香(半两,另研) 片脑(一钱半,另研) 官桂(二两,去粗皮) 草豆蔻(二两) 川羌活(二两) 虎胫骨(酥炙,一两) 玄参(一两) 牛黄(二钱半,另研) 天麻(二两) 威灵仙(一两半,酒浸) 藿香(二两,去土) 天竺黄(一两) 败龟板(一两,炙) 人参(一两) 何首乌(二两)

  白芷(二两) 乌药(一两) 安息香(一两) 青皮(一两) 黑附子(一两,去皮,炮) 香附(一两) 白豆蔻 骨碎补(各一两) 黄连(二两)茯苓(一两) 黄芩(二两) 白术(一两) 熟地黄(二两) 松香脂(半两) 大黄(二两) 当归(一两半) 木香(二两) 沉香(二两) 金箔(为衣)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温酒、茶清漱下,随证上下,食前、后搐鼻通天散 治猝、暗中风,倒地,牙关紧急,人事昏沉。

  川芎 细辛 藜芦 白芷 防风 薄荷(各一钱) 猪牙皂角(刮去皮,三个)

  上为细末,用芦筒纳药,每用少许。吹入鼻中。

  麻黄膏(《宣明方》)治中风不省人事,猝然倒地。

  上须旺日乙卯者,采麻黄一秤,拣去根一寸长,取东流水三石三斗,以无油腻铛量大小盛五七斗者,可先煮五沸,掠去滓,逐旋添水,尽至三五斗以来,漉去麻黄,淘在盆中,澄定良久,用细罗子滤去滓。取清者铛内再熬至一斗,再澄再滤。取汁再熬至升半以来为度。

  只是勤搅,勿令着底,恐焦了。熬时忌鸡犬、阴人。澄时须盖覆,不得飞入尘土。其药放一二年不妨。如膏稠,用水解,熬再匀。凡中风猝倒,用此膏加入汤药内服,或用此膏丸药。

  三化汤(《拔粹》方)治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内有便溺之阻隔,复以此导之。

  浓朴(姜制) 大黄 枳实 羌活(等分)

  上咀。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终日服之,以微利则已。如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从愈风汤以行中道,久服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愈风东加减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于通塞,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为常治之法也。久则清浊自分,营卫自和矣。

   诸风

  附:预防中风出《干坤生意》

  夫圣人治未病之病,知未来之疾,此其良也。其中风者,必有先兆之证: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者,此先兆也,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经云: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宜调其营卫,先服八风散、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为效,宜常服加减防风通圣散预防其病,则风疾不作而获其安矣。

  愈风汤 初觉风动,服此药不致倒仆,此乃治未病之圣药也。

  又治中风症,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服此药以行导诸经,久服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此药加减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于通塞,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服之法也。久则清浊自分,营卫自和矣。

  羌活 甘草 防风 当归 蔓荆子 川芎 细辛 黄 枳壳 人参 麻黄 香白芷甘菊花 薄荷 枸杞 柴胡 知母 地骨皮 独活 杜仲 秦艽 半夏 前胡 浓朴 熟地黄防己(各二两) 茯苓 黄芩 芍药(各三两) 石膏 苍术 生地黄(各四两) 肉桂(一两)

  上锉。每服一两,水二钟,生姜三片煎,空心服,临卧煎滓服。空心一服,吞下二丹丸,谓之重剂;临卧一服,吞下四白丹,谓之轻剂。其立法是动以安神,静以清肺。

  假令一气之微,用愈风汤三两,加麻黄一两,匀作四服,加生姜,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则往。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风汤三两,加大黄一两,亦匀作四服,如前服,临卧服,得利为度。此药常服之,不可失四时之辅。

  如望春大寒之后,本方加半夏、人参、柴胡各二两,通前四两,谓迎而夺少阳之气也。

  如望夏谷雨之后,本方加石膏、黄芩、知母各二两,通四两,谓迎而夺阳明之气也。

  季夏之月,本方中加防己、白术、茯苓各二两,通前四两,谓胜脾土之湿也。

  望秋大暑之后,本方中加浓朴二两、藿香二两、桂一两,通前四两,谓迎而夺大阴之气也。

  望冬霜降之后,本方中加附子、官桂各一两;当归二两,通前四两。谓胜少阴之气也。

  如得春气候,减冬所加,四时类此。此虽立四时加减,更宜临病之际,审察虚实寒热,土地之宜,邪气灵少。此药具七情、六欲、四气,无使五脏偏胜,及不动于营卫。如风秘,服之永不结滞。此药与天麻丸相为表里,治未病之圣药也。若已病者,更宜常服。无问男女老幼,惊痫搐搦,急慢惊风,四时伤寒等病,服之神效。

  八风散(《和剂方》)治风气上攻,头目昏眩,肢体拘急,皮肤瘙痒,瘾疹成疮。及治寒热不调,鼻塞声重。

  藿香 (去土,半斤) 白芷 前胡(去芦。各一斤) 黄 (去芦) 甘草( ) 人参(去芦。各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钟,入薄荷少许,煎汤调下,食后服之。

  天麻丸 治风因热而生,热胜则动。宜以静胜其躁,是养血也。

  天麻 牛膝(二味用酒同浸三日,焙干) 玄参 萆 (各六两,另研 杜仲炒断丝,七两) 附子(炮,一两) 羌活(十四两) 川归(十两) 生 (十六两)

  一方有独活(五两) 肾间风上为末,蜜为丸,如梧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温酒、白汤下。予按:用药治病之法,寒因热用,热因寒用,正治也。今中风瘫痪之证,本风火阳邪,而用乌附等热药治之,何哉?盖中风瘫痪,乃湿痰、死血结滞于脏腑、经络之间,非乌附等热药,能开散流通之乎?此非正治,乃从治也。书云:从少从多,各观其事。则从治之药,只可为引经而已。丹溪云:肥白人多湿,少用乌附行经是也。此方既用附子,又用侧子、官桂助之,其理安在哉?本欲削去,姑存,以待肥白多湿之人,减而用之,中病则已,不可过。肥白多湿之人,不可用也。

  灸法风池、百会、曲池、合谷、肩 、风市、绝骨、环跳、三里等穴,皆可灸之。

   附:胃风

  胃风方论

  丹溪云:此因初饮食讫,乘风凉而致。其证:胀满,食饮不下,形瘦腹大,恶风,头多汗,膈塞不通。胃风汤正始此。然亦看挟证加减。脉右关弦而缓,带浮。

  胃风汤(《拔粹》方) 治虚风证,能食,麻木,牙关急搐,目内蠕 。胃风面肿。

  白芷(一钱二分) 葛根 苍术 当归身(各一钱) 升麻(二钱) 甘草(炙,一钱半) 柴胡 本 羌活 黄柏 草豆蔻(各三分) 麻黄(五分,不去节) 蔓荆子(一分)上 咀。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胃风汤 治风冷入于肠胃,泄下鲜血。或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淤血。(方见泻痢门。)

   附:伤风

  伤风方论

  《内经》曰:风为百病之长。又曰:风胜则动。又曰:贼虚邪者,阳受之。又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丹溪云: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如桂枝汤、参苏饮、消风散、羌活散,究证施治。

   附:伤风

  附诸方

  桂枝汤 治太阳经,伤风头疼、身痛,或翕翕发热,或洒洒恶风,自汗(无汗者不可服。)

  桂枝 芍药(各三两) 甘草(炙,一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服。惟春初依此方。自春末夏至以前,加黄芩半两;夏至后,加知母半两、石膏二两,或升麻半两。

  若病患素虚寒,不用加减。

  神术散(《和剂方》)治四时瘟疫,头痛发热,及伤风鼻塞声重。

  苍术(米泔浸,五两) 本(去土) 香白芷 细辛(去叶土) 羌活(去芦) 川芎甘草(炙。各二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葱白三寸,煎七分,温服,不拘时。如伤风鼻塞,用葱茶调下二钱。

  定风饼子(《简易方》)治风客阳经,邪伤腠理,背膂强直,言语謇涩,体热恶寒,痰厥头痛,肉 筋惕,手颤,鼻渊。及饮酒过多,呕吐涎沫,头目晕眩。常服消风去邪。

  川乌 南星 川芎 干姜 甘草 半夏 天麻 白茯苓(各等分,生用) 加白附子上为末,姜汁丸,如龙眼大,作饼子,生朱砂为衣。每服一饼,细嚼,热生姜汤下,不拘时服金沸草散(《和剂方》)治肺经受风,头目昏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及治时行寒疫,壮热恶风。

  旋复花(去梗,二两) 荆芥穗(四两) 麻黄(去节) 前胡(去芦。各三两) 甘草(炙) 赤芍药 半夏(汤洗七次,姜汁浸。各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温服。

  参苏饮(《和剂方》)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疼,咳嗽声重,涕唾稠粘。此药大解肌热,宽中快膈。或欲成痨瘵,潮热往来,并能治之。

  木香 紫苏叶 干葛(洗) 半夏(汤泡七次,姜制) 前胡(去苗) 人参(去芦) 茯苓(去皮。各七钱半) 枳壳(去穣,麸炒) 桔梗(去芦) 甘草(炙) 陈皮(去白。

  各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枚,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易简方》以气盛,不用木香。)

  冲和散(《简易方》)治感冒风湿之气,头目不清,鼻塞声重,肢体倦怠,欠伸出泪。

  苍术(米泔浸,炒,六两) 荆芥穗(二两) 甘草(一两一钱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

  消风百解散(《和剂方》)治四时伤寒,头疼发热,恶寒,及风壅咳嗽,鼻塞声重。

  荆芥 白芷 陈皮(去白) 麻黄(去节) 苍术(各四两) 甘草(炙,二两)

  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姜三片,葱白三茎,煎七分,不拘时服。如咳嗽,再加乌梅煎。

  川芎茶调散(《和剂方》)治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鼻塞声重。

  薄荷(去梗,不见火,八两) 川芎(四两) 羌活(二两) 甘草(二两) 细辛(去叶,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常服清头目。一方无细辛。

  消风散(《和剂方》)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眩,项背拘急,鼻嚏声重,耳作蝉鸣,及皮肤顽麻,瘙痒瘾疹,妇人血风,头痛肿痒,并皆治之。

  荆芥穗 甘草(炒。各二两) 陈皮(去白,半两) 人参(去芦) 茯苓(去皮,用白者) 白僵蚕(炒) 防风(去芦) 芎 藿香叶(去梗) 蝉蜕(去土,炒,各一两)

  浓朴(去皮,姜制,半两) 羌活(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感风头痛,鼻流清涕者,用荆芥汤、茶清调下。遍身疮癣,温酒下。

  大辰砂丸(《御药院方》)清头目,化痰涎,及感冒风寒,声重,头目昏眩,项背拘急,皮肤瘙痒,并皆治之。

  天麻(去苗,一两) 防风(去芦,二两) 细辛(去叶土,半两) 薄荷叶(半两) 川芎甘草(炙) 吴白芷 朱砂(各一两。为衣)

  上以七味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细嚼,食后,生姜汤下,茶清亦可。人参败毒散(《和剂方》)治伤寒头痛,壮热恶寒,及风痰咳嗽,鼻塞声重。如心经蕴热,口舌干燥者,加黄芩。

  柴胡(去苗) 甘草(炙) 桔梗 人参(去芦) 芎 茯苓(去皮) 枳壳(去穣,麸炒) 前胡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薄荷少许,同煎七分,去滓,温服。

  羌活散(《和剂方》)治风气不调,头目昏眩,痰涎壅滞,遍身拘急,及风邪塞壅,头痛项强,鼻塞声重,肢节烦疼,天阴风雨,顿觉不安。

  前胡(去芦) 羌活(去芦) 麻黄(去根、节) 白茯苓(去皮) 川芎 黄芩 甘草(炙) 蔓荆子(去白皮) 枳壳(去穣,麸炒) 细辛(去苗) 石膏(另研) 菊花(去梗) 防风(去芦。各上 咀。每服一两,姜四片,薄荷三叶,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附:破伤风

  破伤风方论

  《病机》云:破伤风者,同伤寒证治,通于表里,分别阴阳。有在表,有在里,有在半表半河间曰:破伤风者从外至内,甚于内者则病也。因此,猝暴伤损,风袭之间,传播经络,至使寒热更作,身体反强,口噤不开,甚者邪气入脏,则分汗下之治。诸疮不瘥,营卫虚,肌肉不生,疮眼不合者,风邪亦能外入于疮,为破伤风之候,故诸疮不瘥。吁!世皆言着灸为上,是为热疮,而不知火热客毒逐经,诸变不可胜数,微则发热,甚则生风而搐,或角弓反张,口噤目邪,皆因疮郁结于营卫,不得宣通而生。亦有破伤不灸而病此者,疮着白痂,疮口闭塞,气难通泄,故阳热亦为郁结,而热甚则生风也。故表脉浮而无力,太阳也;脉长而有力者,阳明也;脉浮而弦小者,少阳也。太阳宜汗,阳明宜下,少阳宜和。若明此三法,而治不中病者未之有也。

  羌活防风汤(《拔粹》方)治破伤风,邪初传在表。

  羌活 防风 川芎 本 当归 芍药 甘草(各一两) 地榆 细辛(各二两)

  上咀。每服五七钱,水一盏半,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量紧慢加减用之,热则加大黄二两;大便秘则加大黄一两,缓缓令过。

  白术防风汤(《拔粹》方)若服前药之过,有自汗者,宜服此药。

  白术 黄 (各一两) 防风(二两)

  上 咀。每服五七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脏腑和而有自汗,可用此药。

  破伤风脏腑秘、小便赤、自汗不止者,因用热药汗出不休,故知无寒也,宜速下之。先用芎黄汤,三二服后,用大芎黄汤下之。

  芎黄汤(《拔粹》方)

  川芎(一两) 黄芩(六钱) 甘草(二钱)

  上 咀。每服五七钱,水一盏半,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三服即止,再用下药。

  大芎黄汤(《拔粹》方)

  川芎 羌活 黄芩 大黄(各一两)

  上 咀。依前煎服。宜利为度。

  羌活汤(《拔粹》方)治半在表半在里。

  羌活(去芦) 菊花(去梗) 麻黄(去根、节) 川芎 白茯苓(去皮) 防风(去芦) 石膏(研)前胡(去芦) 黄芩 蔓荆子 细辛(去叶) 甘草(炙) 枳壳(各一两) 薄荷 香白芷(各半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盏,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食后滓再煎服。

  白术汤(《拔粹》方)治伤破风大汗不止,筋挛搐搦。

  白术 葛根 芍药 升麻 黄芩(各五钱) 甘草(炙,二钱半)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

  江鳔丸(《拔粹》方)治破伤风惊而发搐,脏腑秘涩,知病在里,可用江鳔丸下之。

  江鳔(锉,炒) 野鸽粪(炒) 白僵蚕(各五钱) 雄黄(一两) 蜈蚣(一对) 天麻(一两)

  上为末,作三分,二分用烧饭丸桐子大,朱砂为衣,一分巴豆霜二钱半,亦烧饭丸桐子大。每服朱衣丸三十丸,加巴豆霜丸一丸,第二服加二丸,加至利为度,再服朱砂丸,病愈止。

  蜈蚣全蝎散 治破伤风搐搦,角弓反张。

  蜈蚣(去毒,炒,一条) 全蝎(一对,炒,去毒并头足)

  上为细末。如发时用一字或二字擦牙缝内,或吹鼻中。

  防风汤(《拔粹》方)治破伤风,同伤寒表证未传入里,宜急服此药。

  防风 羌活 独活 川芎(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钟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二三服后,宜调蜈蚣散,大效。

  蜈蚣散(《拔粹》方)

  蜈蚣(一对) 江鳔(三钱) 左盘龙(五钱,炒,烟尽用)

  上为细末,用防风汤调下。如前药解表不已,觉转入里,当服左盘龙丸微利,看大便硬软,加巴豆霜服之。

  左龙丸(《拔粹》)方左盘龙 白僵蚕 鳔(各五钱,炒) 雄黄(一钱)

  上为细末,烧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酒下。如里证不已,当于左龙丸一处半内入巴豆霜半钱,烧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同左龙丸一处合服,每服药中一丸,如此渐加服,至利为度。若利后更服后药。若搐 不已,亦宜服后药,羌活汤也。

  羌活汤(《拔粹》方)

  羌活 独活 防风 地榆(各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有热加黄芩,有涎加半夏。

  若病日久,气血渐虚,邪气入胃,宜养血为度。

  养血当归地黄汤当归 地黄 芍药 川芎 本 防风 白芷(各一两) 细辛(五钱)

  上 咀。依前煎服。

  地榆防风散 治破伤中风,半在表半在里,头微汗,身无汗。不可发汗,宜表里治之。

  地榆 防风 地丁香 马牙苋(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米饮调下。

  秘传止血定痛生肌散 专治跌打损伤,牙咬刀伤出血,诸般肿毒出脓后,肌肉不生,痛不止者,并皆治之。

  真龙骨( ,三钱) 白芷(二钱五分) 黄丹(飞过,五钱) 软石膏( 去火毒,一两) 血竭(二钱) 乳香(三钱) 没药(三钱) 樟脑(少许)

  上为细末。磁罐掺患处,血止、痛定、肌生,累用应效如神。如若肿毒顽疮收口,先用此药掺疮口,再用白膏药贴之,肌生收口(方见肿毒门)。

  秘传破伤风方初觉有风,急取热粪堆内蛴螬虫一二个,用手捏住,待虫口中吐出水,就抹在破处,身穿稍浓衣裳,待少时疮口觉麻,两胁微汗,风出立效。如风紧,急速取此虫三五个,剪去尾,肚内黄水自出,涂疮口,再滴些少,入热酒饮之,汗出立效。

  秘传独圣散 治破伤风五七日未愈,已至角弓反张,牙关紧急,服之立有神效。

  蝉蜕(去头足、土,净,五钱)

  上为末。用好酒一碗,煎滚服之,立苏为妙。

  以上三方秘传,累用得效,故附于末。

  如圣散(《圣惠方》)治破伤风,止血定痛。

  苍术(六两) 川乌头(炮,去皮,四两) 防风 草乌头(炮,去皮) 细辛(各二两半) 两头尖(炮去皮,四两) 天麻 川芎 白芷(各两半) 蝎梢(微炒) 雄黄(各半两) 损骨加乳香(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酒调下,不拘时服。

  蜈蚣散 治破伤风,搐搦,角弓反张。

  蜈蚣(去毒,炒,一条) 全蝎(一对,炒,去毒)

  上为细末。如发时用一字或二字擦牙缝内,或吹鼻中。

  一方治破伤风欲死者川乌 南星 半夏(并生) 天麻(去芦,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豆淋酒调下,稍温服。次以酒三盏投之。

   寒

  中寒方论

  寒者严凝杀厉之气也。人以肾为根本,惟肾则受寒,惟寒则伤肾。肾气一虚,寒邪交作,急痛拘挛,战掉强直,昏迷厥冷,口噤失音,此中寒也。无汗恶寒,头疼面惨,发热拘急,手足微寒,此伤寒也。霍乱转筋,洞泄下痢,干呕吐逆,积饮停痰,此寒邪入肠胃也,以至为咳嗽、为虚劳、为疝瘕、为脚气、为带漏、为遗精、为 疟、为诸痛,寒亦主之。人惟肾气不充,疏于谨护,非特霜凝冰泫之谓寒,或者炎天暑月,当风取凉,卧地受冷,使寒邪之气自皮肤而达经络,自经络而入脏腑,如前数证,皆得以恣睢四出矣。温肾御寒,如干姜、附子、川乌、天雄辈,佐之以养正、灵砂,此固药笼中物,然寒伤营气,徒知温肾而不知温血,恐未必有十全之功,是则官桂、当归又温血之上药也。不然,古人何以致意于寒泣血云。

   寒

  中寒证治

  不换金正气散 解散寒邪。

  苍术(炒) 橘红 半夏曲 浓朴(制) 藿香叶(各一两) 甘草(炒,三分)

  上锉散。每服三钱,姜五片,枣二枚,煎服。

  养胃汤 治外感寒邪,内伤生冷。

  苍术(炒) 浓朴(制) 半夏曲(各一两) 人参 茯苓 草果 藿香(各半两) 橘红(七钱半) 甘草(炒。三钱半)

  上锉。每服三钱,加桂半钱,姜七片,乌梅半个,煎服。

  姜桂散 温中散寒气干姜 良姜(各半两) 辣桂 木香 半夏曲 甘草(炒。各二钱半)

  上锉散。每服三钱,姜五片,枣二个,煎服。

   寒

  附诸方

  生料五积散(《和剂方》)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强拘急,恶寒呕吐,或有腹痛。又治伤寒发热,头疼,恶风,无问内伤生冷,外感风寒,及寒湿客于经络,腰脚酸疼,及妇人经泄腹痛,并皆治之。苍术(米泔浸,去粗皮,二十四两) 桔梗(去芦,十二两) 陈皮 (去白) 麻黄(去根、节)

  枳壳(去穣,麸炒。各六两) 浓朴 干姜(各四两) 白芷川芎 甘草(炙) 茯苓(去皮) 肉桂 芍药 当归(各三两) 半夏(汤泡七次,二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葱白三根,煎七分,热服。冒寒用煨姜,挟气加按:此药气味辛温,发表温中,开郁行气有殊功,去寒湿之圣药也。夫寒湿属阴,热燥属阳,人之为病,不过二者而已矣。善用药者,以苦寒而泻其阳,以辛温而散其阴,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予尝以防风通圣散泻热燥之药也,生料五积散为散寒湿之药也,不识明哲以为何如?理中汤(《和剂方》)治脏腑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强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气刺痛。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服。

  四逆汤(《和剂方》)治伤寒自利,脉微欲绝,手足厥冷。(四逆名者,四肢逆冷也。)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去皮,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不拘时。

  白术散(《活人》方)治阴毒伤寒,干烦躁,四肢逆冷。

  川乌(炮,去皮脐) 桔梗(去芦)

  干姜(炮,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热服,不拘时。

  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附子理中汤 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

  人参 白术 干姜(炒) 熟附子(各一两) 甘草(炒,半两)

  上 咀。每三钱,姜五片,食前煎服。少血加当归。

  沉附汤 治虚寒无阳,胃弱干呕。

  熟附子 干姜(炮。各半两) 沉香 白术(各一分) 甘草(炒,一钱半)

  上锉。每三钱,姜五片煎,食前服。

  姜附汤 治中寒,厥冷强直,失音口噤,吐沫,或阴盛发躁。

  熟附子 干姜(炮。等分。)

  上 咀 每服三钱,水盏半,煎半,空心,温和服。亦治洞泄,呕吐。

  附子散 伤寒阴证,唇青面黑,身背强痛,四肢厥冷,及诸虚沉寒。

  熟附子(三分) 官桂 当归 白术(各二分) 干姜(炮) 半夏曲(各一分)

  上锉。每服三钱,姜五片,枣二枚,食前煎服。

  五丹丸 治沉寒痼冷。(方见血证类)

  应梦人参散 治伤寒身热头疼。亦主痰嗽。

  人参 白术 白芷 干葛 北梗 青皮(各三分) 甘草(炒,一两) 干姜(一钱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枣煎服。

  败毒散 伤寒热证通用。

  人参 赤茯苓 川芎 北梗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枳壳(制) 甘草(炒。等分)

  上锉散。每服三钱,姜五片,煎服。人参羌活散用药亦同。

  伤寒证治格法《活人总括》备述其详。

   暑

  中暑论

  人有常言,伤暑做出百般病,其果浓诬哉?盖暑之入人,伏于三焦、肠胃之间,至有兼旬累月而不可测识者,如呕吐、如中满、如泄泻、如下痢、如焦渴、如发疟、如腹痛、如下血,以至诸热等证。苟因暑得之,其根未除,虽百药遍尝,难施其巧。夫人心包络与胃口相应,胃气稍虚,或因饥冒暑,故暑气自口鼻而入,凝之于牙颊,达之于心胞络,如附应声。

  遇暑以还,急漱口而勿咽可也,若觉暑毒逼塞咽喉,尤当灌涤而吐之。伤暑脉虚,面垢,自汗,身热背寒,烦闷大渴,倦怠少气,毛耸恶寒,或头疼,或霍乱,或四肢厥冷,但身体无痛。经云:热则诸毛孔开,故洒然恶寒。体认不精,妄以伤暑为伤寒,误人不小。然而暑家何以脉虚?暑能消气,气消则血散,脉安得而不虚?其或六脉沉伏,冷汗自出,闷绝而昏不知人,此则中暑证候又加重耳。

  治法大要,虽贵于驱暑,尤贵于和中,二者并行,则其间杂证不战而自屈。若汗、若下、若用药差冷,古人戒之。虽然,夏月伏阴在内,暑家气虚脉虚,或饮水过多,或冷药无度,伤动其中,呕吐不食,自利不渴,此则外热里寒,无惑乎伤暑伏热之说,非理中汤不可也。

  又有冷药过度,胃寒停水,潮热而呕,或身热微烦,此则阳浮外而不内,非小半夏茯苓汤不可也。抑犹有戒焉,暑家脉虚,面黧,冷汗,洒然毛耸,手足微寒,苟不明辨其里热之证,误以刚剂投之,抱薪救焚,不发黄则发斑,甚者蓄血,闷乱而毙矣,吁!可畏哉。

   暑

  中暑证治

  五物香薷汤 驱暑和中通用。

  香薷(三两) 白扁豆(姜制) 浓朴(制) 白茯苓(各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上锉。每服三钱,水煎,温服。

  香薷缩脾饮 驱暑和中,除烦止渴。

  缩砂仁(二两) 草果仁 乌梅肉 香薷 甘草(炒。各两半) 白扁豆(姜制) 白干葛(各一两)

  上锉。每服三钱,姜五浓片,水煎,微温服。

  香薷锉散 解暑毒,止霍乱。

  香薷(二两) 浓朴(制,一两) 茯苓 陈皮 甘草(炙。各半两) 良姜(三钱)

  上锉细。每服二钱半,盐一捻,水煎服。

  五苓散 治伤暑烦渴,此引过多,小便赤涩,心下水气。(方见水饮门。)

  小柴胡汤 治伤暑外热内渴。(方见血证类。)于内更加生姜为妙。

  竹叶石膏汤 治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

  石膏(半斤) 半夏(汤洗七次,切,焙,一两二钱半) 麦门冬(去心,二两七钱半) 人参上粗末。每服二钱,姜五片,青竹叶七片,粳米百粒,水煎服。

  六和汤 治暑证,身热,呕,不甚渴。

  人参 半夏曲 杏仁(去皮,微炒) 甘草(炒) 缩砂仁(各一两) 茯苓 藿香 宣木瓜 扁豆(制。各二两) 浓朴(制,三两) 香薷(四两)

  上锉。每服三钱,姜五片,煎服。内伤生冷通用。

  二陈汤(见痰涎类) 治伤暑复感冷,及内伤生冷。

  半夏(制) 橘红(各五两) 茯苓(三两) 甘草(炙,一两)

  上 咀。每服三钱,姜七片,小乌梅一枚,煎服。感冷更添生姜。

  小半夏茯苓汤(方见水饮类)

  消暑丸 治伤暑伏热生痰,以致头痛、中痞。

  半夏(半斤,洗净,醋二升半,煮干,另碾) 茯苓 甘草(生。各四两)

  上末之,用醋并姜汁调,半夏煮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熟水下。暑药皆可下。

  来复丹 均平阴阳。治中暑昏迷,霍乱吐泻。

  透明硫黄 硝石(各一两,并为细末,入定碟内,以微微火慢炒,用柳篦不住手搅,会阴阳气相入,再研极细) 元精石(一两,研细,水飞) 五灵脂(五台山者,水澄,去砂石,日干) 陈橘皮(去白) 青橘皮(去白。各二两)

  上灵脂、二橘皮为细末,次入元精末及硫黄、硝石末,和毕,以好醋打糊丸豌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或五苓散下,或水研灌下亦得。

  大黄龙丸 治中暑昏愦,眩晕。分利阴阳。

  透明硫黄 硝石(各一两) 白矾(枯) 雄黄 滑石(各半两) 飞罗白面(四两)

  上为细末,入面拌和,滴水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三十丸,新汲水下。昏塞者,水研灌下。如无硝石,以盆硝代。来复、黄龙大抵性温。道途中暑昏仆,即扶起,以手巾蘸热汤暖其脐腹,即渐苏醒。次以来复丹为末,井水调下。无中,则以大蒜细研,新水调与之,仍以蒜少许置鼻中。或谓中暑最忌得冷,来复、黄龙并蒜,以水调下者何?盖其药性温,因寒

   暑

  附诸方

  香薷饮(《和剂方》)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并皆治之。

  一方加黄连四两,用姜汁同炒,令老黄色,名黄连香薷饮。

  浓朴(去皮,姜汁炙熟,半斤) 白扁豆(微炒,半斤) 香薷(去土,一斤)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钟,入酒少许,煎七分,沉冷,不拘时服。热则作泻。香薷须陈者佳。

  缩脾饮(《和剂方》)消暑气,除烦渴,止吐泻霍乱。

  缩砂仁(四两) 干葛(二两) 白扁豆(二两) 乌梅肉 草果(炒,去皮) 甘草(炙。各四两)

  一方无干葛,有干姜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大碗,煎七分,以水沉冷服。

  加味五苓散(《济生方》)治伏暑、热二气,及冒湿泄泻注下,或烦,或小便不利。

  赤茯苓(去皮) 泽泻 猪苓(去皮) 白术(各一两) 官桂(不见火) 车前子(各半两)

  生脉汤 生津止渴。

  人参 麦门冬 五味子上锉。水煎服。

  人参白虎汤(徐同知方)治伏暑发渴,呕吐,身热,脉虚,自汗。

  人参(一钱半) 知母(二钱) 石膏(半两) 甘草(炙,一钱)

  上咀。入粳米一合,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热服。如伏暑,作寒热未解,宜和五苓散同煎服。伏热后,或冷水沐浴,或吃冷物,清气在脾不觉散,令日晡作寒惨,壮热,浑身洒淅,宜加桂煎服,出汗便解。

  大顺散(《和剂方》)治胃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下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甘草(三斤) 干姜 杏仁(去皮尖,炒) 肉桂(去皮。各六两四钱)

  上先将甘草用白砂蜜炒,及八分黄熟,次入干姜同炒,却入杏仁,候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筛净后,入肉桂一处捣罗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如烦躁,井华水调下,不拘时候。以沸汤点服亦可。

  十味香薷饮(《百一选方》。)消暑气,和脾胃。

  香薷(一两) 人参(去芦) 陈皮(去白) 白术 黄 (去芦) 白扁豆(炒,去壳) 甘草(炙上为末。每服二钱,热汤、冷水任调下。

  清暑益气汤(东垣方)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减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下疼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闷,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虚。

  黄 苍术(米泔制) 升麻(各一钱) 人参 白术 神曲 陈皮 泽泻(各五分) 甘草(炙)酒柏 麦门冬 当归(各三分) 葛根(三分) 五味子(九粒) 青皮(二分半)

  上 咀,作一服,水二大钟,煎至一钟,去渣,大温服,食远。

  益元散(即天水散,又名六一散) 治中暑身热,小便不利。此药性凉,除胃脘积热,又淡能渗湿,故利小便而散湿热也。

  滑石(六两,桂府者为效,非桂府则不为佳) 甘草(微炒,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蜜少许,热汤、冷水任下。如欲发汗,以葱白、豆豉汤调下。

  桂苓甘露散 治伏暑,引饮过度,肚腹膨胀,霍乱泻利。

  白术 茯苓(去皮) 甘草(炙) 葛根 泽泻 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官桂(半两) 人参(去芦) 藿香(各半两) 滑石(一两) 木香(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下。新汲水、姜汤亦好。

   暑

  暑病治例

  (出《明医杂着》)

  王节斋曰:夏至日后,病热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日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包络之经。其脉虚,或浮大而散,或弦细芤迟。盖热伤气,则气消而脉虚弱。其为症: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身热而烦,心痛,大渴引饮,头疼,自汗,倦怠少气,或下血,发黄,生斑。甚者,火热致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伤气,宜补真气为要。又有恶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痛、泻利,此则非暑伤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谓之暑病,然治法不同也。

  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是动而得之,阳证也。其病必苦头痛,发燥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天热外伤元气也。宜清暑益气,用香薷暑热发渴,脉虚,用人参白虎汤或用竹叶石膏汤亦好。(俱见前。)

  东垣清暑益气汤 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少,胸满气促,肢节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痞闷,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虚,此汤最好。(见前。)

  若暑热之时,无病之人,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大厦、凉台冷馆、大扇风车得之者,是静而得之,阴证也。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此为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宜用辛温之剂,以解表散寒,用浓朴、紫苏、干葛、藿香、羌活、苍术之类。若外既受寒,内复伤冰水生冷瓜果之类,前药再加干姜、缩砂、神曲之类,此非治暑也,治因暑而致之病也。

  若外不受寒,只是内伤冰水冷物,腹痛泄泻,或霍乱吐逆,宜缩脾饮(见前)或理中汤(见中若吐泻,脉沉微甚者,不可用凉药,可用大顺散(见前)加熟附子等分,或附子理中 加炒芍夏月多食冷物,及过饮茶水,致伤脾胃,吐泻霍乱。故治暑药多用温脾消食,治湿利小便之药,医者要识此意。

  若既伤暑热,复伤生冷,外热内寒,宜先治其内,温中消食,次治其外,消暑补气,而以理脾为主,于前阴阳二条内相兼取用。东垣清暑益气汤已兼此意,其用黄 、升麻、人参、白术、甘草、麦门冬、当归、五味、黄柏、葛根,是清暑补气也;苍术、陈皮、神曲、泽泻、青皮,是治内补脾也。

   暑

  附:暑风

  治暑风猝倒法 凡人中暑,先着于心,一时昏迷,切不可与冷水饮并卧湿地。其法先以热汤灌或童便灌,及用布蘸热汤熨脐并气海,续续令暖气透彻脐腹,俟其苏省,然后进药。

  若旅途中猝然晕倒,急扶在阴凉处,掬路中热灰土作窝于脐中,令人尿其内,即苏。却灌以人尿或搅地浆,饮之半碗,或车轮土五钱,冷水调,澄清服,皆可。

  一方用大蒜三两瓣细嚼,温汤送下,禁冷水,即愈。

  丹溪云:挟火、挟痰,用二陈东加黄连,实者可用吐法。

  戴氏曰:暑风者,夏月猝倒,不省人事者是也。有因火者,有因痰者。火,君、相二火也;暑,天、地二火也。内外合而炎烁,所以猝倒也。痰者,人身之痰饮也。因暑气入而鼓激痰饮,塞碍心之窍道,则手足不知动蹑而猝倒也。此二者皆可吐。《内经》曰:火郁则发之。

   暑

  附:疰夏

  疰夏属阴虚元气不足。夏初春末,头疼脚软,食少体热者是。

  宜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炒柏、白芍药。挟痰者加南星、半夏、陈皮煎服。又或用生脉汤。

  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门。)

   湿

  中湿论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二气熏蒸,此即湿也。岂必水流湿而后为湿哉?且风之撼动,人知其为风;寒之严凝,人知其为寒;暑之炎热,人知其为暑;惟湿之入人,行住坐卧,实熏染于冥冥之中,人居、戴、履,受湿最多,况夫湿能伤脾,脾土一亏,百病根源发轫于此矣。

  滞而为喘嗽,渍而为呕吐,渗而为泄泻,溢而为浮肿。湿淤热则发黄,湿遍体则重着,湿入关节则一身尽痛,湿聚痰涎则昏不知人。至于为身热,为鼻塞,为直视,为郑声,为虚汗,为脚气,为腹中胀,脐下坚,为小便难,大便自利,皆其证也。湿家不可汗,汗之则发 ,热而 者,毙。又不可下,下之则额汗,胸满微喘而哕,小便淋闭,难以有瘳。

  治湿之法,通利小便为上,益脾顺气次之,半夏、茯苓、苍术、白术、官桂、干姜皆要药耳。

  其若小便挟热不利,则赤茯苓、防己辈,自有奇功。大抵湿之为病,易至沉深,渐润之余,沦肌浃髓于斯时也,须以术、附、姜、桂作大剂与之药力相接,病当渐解,不可以旦暮而责效焉。要之,治湿莫若生附、苍术为快。

   湿

  中湿证治

  加剂除湿汤 治气虚伤湿,身重腰疼,四肢微冷,或呕逆,或溏泄,并主之。

  苍术(炒) 白术 甘草(炙。各一两) 干姜(炮) 茯苓(各二两) 橘红 辣桂 浓朴(制。

  上锉。每服三钱,姜枣煎服。

  茯苓白术汤 治受湿身体痛重。

  茯苓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 辣桂 苍术(炒,等分)

  上锉。每三钱,水煎服。

  肾着汤 治肾虚受湿,小便自利,腰冷而痛重。

  干姜(炮) 茯苓(各二两) 甘草(炙) 白术(各一两)

  上锉。每二钱半,水煎服,加桂亦得。

  黄 建中汤 治伤湿,鼻塞身痛。

  黄 (微炙) 辣桂(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白芍药(六两)

  上粗散。每服三钱,姜四片,枣一枚煎,食前服。

  不换金正气散 治湿,益脾顺气,加茯苓、生姜。(方见寒类。)

  神术丸 治湿消饮。(方见痰涎类。)可用正气散送下。

  生附除湿汤 治寒湿交攻,身体冷痛。

  附子(生,一两) 苍术(制,一两半) 白术 浓朴(制,半两) 宣木瓜 甘草(炙。

  各三钱半)

  上锉。每服四钱,水二盏,姜十浓片,煎一盏,食前,微温服。

  桂枝附子汤 治风湿相搏,汗出气短,身体烦疼,微肿,恶风不欲去衣。

  辣桂(二两) 白术 附子(熟。各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上锉散。每服二钱半,水盏半,姜七片,枣二枚,煎一盏,食前,微温服。小便不利、悸气加茯苓;痹加防己,腹痛加芍药。

  甘草附子汤 治中湿小便不利,大便自利。

  附子(熟,一个七钱,净者) 白术 甘草(炙。各一两) 辣桂(二两)

  上锉。每服三钱,姜七片煎,食前,微温服。汗出加防风,悸气加茯苓。

  术附汤 治伤湿,大小便皆自利。

  白术(二两) 甘草(炒,一两) 附子(熟,七钱半)

  上锉细。每服三钱,姜七片,水盏半,煎一盏,食前,微温服。

  五苓散 治湿证,小便不利。经云: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方见水饮类。)

  茵陈汤 治湿气淤热发黄,小便秘涩,渴引水浆。

  茵陈蒿(一两半) 大黄(半斤) 小红栀子(十枚)

  上锉。每服三钱,水煎服。五苓散亦治发黄,二药夹煎尤稳。

  湿泻身痛方 五苓散加苍术,煎点随意。

   湿

  附:诸贤论

  贾真孙曰:湿为土气,火热能生湿土,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万物干燥。湿病本不自生,因热而怫郁,不能宣行水道,故停滞而生湿也。况脾土脆弱之人,易为感冒,岂必水不流而后为湿哉?人只知风寒之威严,不知暑湿之炎暄,感人于冥冥之中也。《病式》云:诸强直、积饮等证,皆属于湿。或 肿体寒而有水气,里必小便赤少不通,或渴,是蓄热入里极深,非病寒也。大抵治法,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故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桂苓甘露、木香、葶苈、木通治之。守真师曰:葶苈木香散下神芎丸,此药下水湿,消肿胀,利小便,理脾胃,无出乎此也。腹胀脚肿甚者,舟车丸下之。湿热内深发黄,茵陈汤下之,或佐以防己、黄 。一身尽肿痛,或无汗,是湿流关节,邪气在表,宜五苓散加官桂、苍术,微汗之,不可大汗。若自汗出多,热燥津液,内水不利,切勿利之,重损津液也,宜防风白术甘草汤主之。其湿证有二,湿热证多,湿寒证少,当以脉证明辨之。如脉滑数,小便赤涩,引饮,为湿热证;若小便自利清白,大便泻利,身疼,自汗,为寒湿证。治之宜五苓散加生附、苍术、木瓜主之。

   湿

  附诸方

  防己黄 汤(《金匮》方)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或痛少力。

  防己(一两) 甘草(炙,半两) 白术(七钱半) 黄 (一两)

  上 咀。每服一两,入姜、枣煎。喘者加麻黄;胃气不和加芍药;气上冲加桂枝;下有寒加细辛。

  按:湿胜身重,阳微中风则汗出恶风,故用黄 、甘草实表,防己、白术胜湿也,足三阴例药。

  五积散(《和剂方》)治外感风寒,冒寒湿身体重痛。(见寒类。)

  按:海藏云:麻黄、桂、芍、甘草,即麻黄桂枝各半汤也;苍术、甘草、陈皮、浓朴,即平胃散也;枳壳、桔梗、陈皮、茯苓、半夏,即桔梗半夏等汤也。又川芎、当归治血,兼干姜、浓朴散气,此数药相合,为解表、温中、泄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虽为内寒外感,表里之分之所制,实非仲景表里麻黄、桂枝、姜附之的方也。至于积冷呕泄,时疫项背拘急,如葱白、豆豉。厥逆加吴茱萸;寒热,咳逆加枣;妇人之产加醋。始知用之非一途也,惟知活法者其择之。

  渗湿汤(《和剂方》)治寒湿所伤,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涩,大便溏泄。皆坐卧湿地,或阴雨所袭之也。

  苍术 白术 甘草(各一两) 干姜 茯苓(各二两) 陈皮 丁香(各二钱半)

  上 咀。每服四钱,入枣煎。

  按:此足阳明、太阴药也,温中胜湿之剂。

  茵陈五苓散 治湿热胜,发热黄胆。

  茵陈蒿(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物和匀,水煎服。

  桂苓甘露饮(《宣明方》)治湿热内甚,烦渴,泻利,小便涩,大便急痛,霍乱吐下,头痛,口干。(方见暑门。)

  清燥汤(东垣方)治表里有湿热,痿厥瘫痪,不能行走,或足踝、膝上、背肿痛,口干泻痢。(方见痿门。)

  三花神 丸(《宣明方》)治一切水湿肿病,大腹实胀喘满。

  轻粉(一钱) 大黄(一两) 牵牛(二两) 芫花(醋炒) 甘遂 大戟(各半两)

  上为末,滴水丸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无时,日三服。

  平胃散(《和剂方》)治脾胃不和,不进饮食。常服暖胃消痰。

  苍术(米泔浸,五斤) 浓朴(姜制,炒) 陈皮(各三斤二两) 甘草(炒,三十两)

  上为末。每五钱,姜三片,枣一枚,煎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一方加草果,名平胃草果散。

  升阳除湿汤(东垣方)

  升阳除湿防风汤(东垣方。俱见泄泻门。)

  煮酒应效方 治诸般湿气,筋骨疼痛。(方见风门。)

  秘授仙方万应膏 贴一切湿气袭于肌肉,入于筋骨,疼痛不常,贴之神效。(方见疽疸门。)

  神芎导水丸 治湿热内郁,胸膈痞满,鼽衄,口舌生疮,咽喉不利,牙疳齿蚀,口臭,或遍身生湿疮干疥,睡语切牙,惊惕怔忡,大小便滞涩,风热酒毒蕴热等证。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牵牛(头末) 滑石(各四两)

  上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温水下。虚实随证临时加减。

  舟车丸大黄(二两) 甘遂 大戟 芫花 青皮 陈皮(各一两) 牵牛(头末四两) 木香(五钱)

  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沸汤下。随时加减。

  经验祛湿煮酒方 治风湿相搏,遍身手足疼痛者,服之神效。

  川芎 威灵仙 荆芥 麻黄 防风 天麻 青木香 金毛狗脊 羌活 独活 枳壳(各五钱) 川乌 草乌(各四钱) 苍术 陈皮 川当归(各五钱)

  上咀,用好头酒五壶,将药用绢袋悬于坛口,再用重纸裹坛口,再用面糊密糊,勿令泄气,用文武火煮熟,每服五盏为度。

   附:瘟疫

  瘟疫方论

  《内经》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又曰:冬不藏精者,春必病瘟。是以多感于房劳辛苦之人,安乐者未之有也,俗名瘟病。《杂着》云:冬温为病,此乃天时不正,阳气反泄,药忌温热。时行寒疫,却在温暖之时,时本温暖而寒,反为病。此亦天时不正,阴气反逆,药忌寒凉。又云:此病多发于春夏,一概相同者,此天地之厉气,当参运气而施治也。

  东垣云:阳明邪热太甚,资实少阳相火而为之,视其肿势在何部,随经治之。当缓,勿令重剂过其病所。阳明为邪,首大肿;少阳为邪,出于耳前后。先以酒炒芩、连、炙甘草煎,少少不住服,再用大黄、鼠粘子煎,入芒硝等分,时时呷之,毋令饮食在后。及邪气已,只服前药,未已,再煎,次第服之,取大便,邪气已,即止。阳明渴加石膏;少阳渴加瓜蒌根;阳明行经升麻、芍药、葛根、甘草;太阳行经羌活十神汤 治时令不正,瘟疫妄行。

  升麻葛根汤 治大人小儿时气瘟疫,头痛发热。

  柴胡升麻汤 治时行瘟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干,咳嗽,涕唾稠粘。(方见伤寒小柴胡汤 治瘟疫内虚,发热,胸胁痞闷。渴加瓜蒌仁。(方见血门。)

  竹叶石膏汤 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欲吐。(方见暑门。)

  大青丸 治时行瘟疫发热,并劳役发热,上膈一切结热,神效。

  薄荷 甘草 栀子 黄芩 黄连(各三钱) 大黄(八钱) 玄明粉,连翘(各六钱)

  上为细末,用青蒿自然汁为丸如绿豆大,用雄黄为衣。治杂病发热者,朱砂、青黛为衣。

  每服五六十丸,白滚汤送下。

  黄连鲜毒汤 治时疫三日已汗解,或因饮酒复剧,若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睡。(方见眼目门。)

  荆防败毒散(《蕴要》方)

  独活 前胡 人参 茯苓 川芎 枳壳 桔梗 甘草 荆芥 牛蒡子 薄荷(各一钱)

  防风(一钱半) 羌活(一钱)

  上 咀。水煎服。如内热加黄芩一钱;口渴加天花粉一钱。

  四君子汤、四物汤(俱见补损门) 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门。)

   附:瘟疫

  岭南诸病

  (出《明医杂着》)

  春秋时月,人感山岚瘴雾毒瓦斯,发寒热,胁膈饱闷,不思饮食。此毒瓦斯从鼻口入内也。

  治当清上焦,解内毒,行气降痰,不宜发汗。

  黄连(一钱,姜水洗) 升麻 苍术(各一钱半,米泔浸,盐水炒) 黄芩(酒拌,炒)

  木香 浓朴(姜制) 枳实(麸炒) 半夏(汤泡七次) 桔梗(去芦) 川芎 柴胡 木通(各一钱) 生甘草(七分)

  生姜五片,水一钟半,煎七分,食前,热服,滓煎四分,继服。

  寒温不节,汗身脱衣巾,感冒风寒之气,气闭发热头疼,此伤寒类也。但岭南气温,易出汗,故多类疟,重则寒热不退,轻则为疟。南方气升,故岭南人得此病者,猝皆胸满,痰涎壅塞,饮食不进,与北方伤寒只伤表而里自和者不同。治当解表清热,降气行痰。此方用于寒凉时月及虽在温暖时而感冒风寒者。

  羌活(一钱半) 苍术(泔浸) 柴胡 黄芩 橘红(去白) 半夏(汤洗) 枳实 甘草(炙) 川芎(各一钱)

  生姜五片,水一钟半,煎七分,食前,温服,渣煎四分,随服,取汗出止服。

  瘴疟、时疟,寒热往来。

  柴胡 知母(炒) 半夏(汤洗。各一钱半) 苍术(泔洗) 黄芩(酒炒) 干葛 陈皮川芎(生姜三大片,乌梅肉二个,水一钟半,煎七分,食前,清晨服;滓煎四分,午前服。

  疟久者加人参(一钱半)、 当归(一钱);汗多者去苍术,换白术,加酒炒白芍药(各一钱半。)

  后变成痢疾。疟后之痢从虚治,用补脾胃药。

  黄连(炒) 木香 缩砂 黄芩(炒) 橘皮 当归(酒洗。各一钱) 白术(一钱半)

  白芍药(炒,二钱) 甘草(炙,五分)

  生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食前,热服。

  温暑之月,民病天行瘟疫热病,治宜清热解毒,兼治内外。

  枯黄芩(酒炒) 知母(酒炒) 干葛(各一钱) 石膏 白芍药(酒炒) 人参(各一钱半) 黄连(酒炒) 生地黄(酒洗。各五分) 升麻(一钱) 生甘草(七分) 羌活(三钱)

  生姜三片,水钟半,煎七分,食前热服,滓煎四分,继服。若胸膈痞满,痰涎壅塞者,加枳时气发热,变为黄病。所谓瘟黄也,宜治内泻湿热。

  茵陈 黄连(姜水炒) 山栀仁 白术 白茯苓(去皮) 浓朴(姜水炒) 木通(去皮) 人参(生姜三大片,水二钟,煎七分,食前温服。渣煎四分,继服。

   附:瘟疫

  附:运气证治

  (出《干坤生意》)

  运气证治者,所以参天地阴阳之理,明五行衰旺之机。考气候之寒温,察民病之凶吉,推加临补泻之法,施寒热温凉之剂。古人云:治时病不知运气,如涉海问津。诚哉言也!今遵先贤图诀,撮其要领,使人一览而知其悉也矣。

  五运配十干之年甲己得合为土运 乙庚得合为金运丁壬得合为木运 丙辛得合为水运戊癸得合为火运六气为司天之岁子午少阴君火 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 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 巳亥厥阴风木南政北政甲己土运为南政。盖土居中央,君尊南面而行,余四运以臣事之,面北面受令,所以有别也。

  十二支年分运气子午年,少阴君火司天,岁气热化之候。

  司天者,天之气候也。

  君火者,手少阴心经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君火乃主宰阳气之本,余象生土,乃发生万物之源。

  阳明燥金在泉。

  在泉者,地之气候也。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子上父下,益辛泻苦。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 寒风切冽,霜雪水冰,蛰虫伏藏。

  民病 关节禁固,腰腿疼,中外疮疡。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火盛金衰,补肺泻心。

  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 风与时寒,雨生羽虫。

  民病 淋气郁于上而热,令人目赤。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君相二火,泻苦益辛。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 大火行,热气生,羽虫不鸣,燕、百舌、杜宇之类。

  民病 厥热,心痛,寒,更作咳喘,目赤。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子母相顺,泻肺补肾。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 大雨时行, 寒热互作。

  民病 黄胆,衄血,咽干,呕吐,痰饮。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心盛肺衰,火怕水复。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 温气乃至,初冬尤暖,万物尚荣。

  民病 寒热伏邪,于春为疟。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火衰心病,泻咸益苦。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 暴寒劲切,火邪恣毒,寒气暴止民病 生肿咳喘,甚则血溢,下连小腹而作寒中。

  丑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岁气湿化之候。

  太阴湿土者,足太阴脾经也。脾属中央戊己土,每季寄旺一十八日,合为七十二日,以应一岁六六三百六十日之成数也。

  太阳寒水在泉。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主旺客衰,泻酸补甘。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闰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 大风发荣,雨生毛虫。

  民病 血溢,经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痛。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以下生上,泻甘补咸。

  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 大火至,疫疠, 君令宣行,湿蒸相搏,豪雨时降。

  民病 瘟疫盛行,远近咸苦。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土旺克水,补肾泻脾。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 雷雨,电雹,地气腾,湿气降。

  民病 身重,跗肿,胸腹满,感冒湿气。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甘旺咸衰,补肾益膀胱。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 炎热沸腾,地气升,湿化不流。

  民病 腠理,热血暴溢,寒疟,心腹胀,浮肿。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土能生金,益肝泻肺。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 大凉,雾露降。

  民病 皮肤, 寒疟,痢甚行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以上克下 泻脾补肾。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一月小寒终止。

  天时 大寒凝冽。

  民病 关节禁固,腰腿拘痛。

  寅申年,少阳相火司天,岁气火化之候。

  少阳相火者,三焦浮流之火,火邪炎上,上克肺金,金受克,肾水失母,则上盛下虚,虚阳上攻,变生诸疾,致伤元气。

  厥阴风木在泉。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子父相逢,泻苦益辛。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 热风伤人,时气流行。

  民病 寒热交作,咳逆头痛,血气不调,心腹不快。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肺衰心盛,制苦益辛。

  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 暴风疾雨,温湿相蒸。

  民病 上热咳逆,胸膈不利,头痛寒热。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夏旺火炽,补肺益大肠。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 炎暑亢旱,草萎河输。

  民病 烦热,目赤喉闭,失血,热渴,风邪,人多暴死。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火能生土,泻甘补咸。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 风雨时降,炎暑未去。

  民病 疟病交作,寒热头痛。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肺金受邪,泻苦补辛。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 寒热风雨,草木黄落。

  民病 寒邪风热,君子周密。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心火受克,泻咸补苦。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一月小寒终止。

  天时 寒温无时,地气正寒,霜露乃降。

  民病 感冒寒邪,关节不利,心腹痛。

  卯酉年,阳明燥金司天,岁气燥化之候。

  阳明燥金者,肺与大肠之气,象庚辛金也。

  少阴君火在泉。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金木相克,补酸泻辛。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 阴始凝,风始肃,水乃冰寒,雨多,花开迟民病 寒热浮肿,失血,呕吐,小便赤淋。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火盛金衰,泻苦益辛。

  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 臣居君位,大热早行。

  民病 疫疠流行,人多猝暴。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主盛客衰,泻心补肺。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 燥热交合,风雨暴至。

  民病,寒热头疼,心烦作渴。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以下生上,泻辛益酸。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 早秋寒雨,有伤苗稼。

  民病 猝暴 寒热,风邪伤人,心疼,浮肿,疮疡,失血。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金盛木衰,泻肺补肝。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 冬行春令, 草木生青,风雨生虫。

  民病 寒热,作痢,气血不和。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客来助主,益苦泻咸。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 气候反温,蛰虫出现,反行春令。

  民病 疫疠,温毒,寒热伏邪。

  辰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岁气寒化之候。

  太阳寒水者,足膀胱经也,与足少阴肾经合为表里,属北方壬癸水。

  太阴湿土在泉。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脾胃受邪,泻咸助甘。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 气早暖,草早荣温风至。

  民病 瘟疫,寒热,头痛呕吐,疮疡。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心火受邪,泻咸补甘。

  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 春寒多雨,寒湿无时。

  民病 气郁中满,浮肿,寒热。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以上克下,泻咸助苦。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 暴热乍凉,疾风豪雨。

  民病 寒热,吐利,生烦闷乱,痈疽疮疡。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木旺土衰,泻甘补酸。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 风湿交争,雨生羽虫,暴风疾雨。

  民病 大热短气,赤白痢泻。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金生水旺,制咸益苦。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 湿热而行,客行主令。

  民病 气虚客热,血热妄行,肺气壅盛。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水盛火衰,泻咸助苦。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 凝寒,雨雪,地气正,湿令行。

  民病 病乃凄惨,孕妇多灾,脾受湿,肺旺肝衰。

  己亥年,厥阴风木司天,岁气风化之候。

  厥阴风木者,足厥阴肝经也。肝属东方,甲乙木春旺七十二日也。

  少阳相火在泉。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脾胃受邪,泻酸补甘。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 寒始肃,客行主令,杀气方至。

  民病 寒居右胁,气滞,脾胃虚壅。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火旺金衰,泻心补肺。

  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 寒不去,霜雪,水杀气施,水草焦,寒雨至。

  民病 热中,气血不升降。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肺经受邪,泻苦益辛。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 风热大作,雨生羽虫。

  民病 泪出,耳鸣掉眩。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木土相刑,泻酸益甘。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 热气返用,山泽浮云,豪雨溽温。

  民病 心受邪,黄胆,面为浮肿。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以金刑木,泻肺益肝。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 燥湿更朦,沉阴乃布,风雨乃行。

  民病 寒气及体,肺受风,脾受湿,发为疟。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主助客胜,泻酸补甘。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 畏火司令,阳乃火化,蛰虫出现,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

  民病 瘟疫,心肾相制。

  谨按:运气之说,《内经》言之详矣。夫人在气交之中,与天地相为流通,苟不先立其年以明其气,临病施治之际,乌乎以用补泻之药哉?此运气证治不可不知也。又尝按而验之,多有不应,何则?阴阳之消长,寒暑之更易,或失其常,在智者通其活变,岂可胶柱鼓瑟,按图索骥也耶?

  卷之四 风缓(附痿证)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