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 伤寒门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伤寒后不得眠(附论)

  夫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主夜夜主卧。谓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矣。今热气未散。与诸阳并。所以阳独盛。阴偏虚。今病后不得睡者。阴气未复故也。荣卫之气。昼行于阳则寤。夜行于阴则寐。伤寒瘥后。脏腑皆虚。荣卫出入不能循常。缘热邪未散。与阳气并。

  卫歌曰。不眠肾证利而烦。大热膀胱胃里干。吐汗出下余懊。热多热少数般看。

  经云。胃不和。卧不安。不和者。津液干焦。邪热烦躁。阳独盛而阴偏虚故尔。盖夜以阴为主。阴气则目闭而卧安。惟夫阴为所盛。故终夜烦扰而不得宁。所谓阴虚则夜净者此也。

  若阳虚而阴盛焉。又有夜静昼烦之证耳。少阴不利而渴。不得眠。猪苓汤。此停水也。若二三日以上。心烦不得眠。黄连阿胶汤主之。甚良。太阳发汗多。或大汗出。胃中干。烦热不得眠。欲饮水者与之。胃和即愈矣。若脉浮。小便不利。渴可与五苓散。吐汗下后。心中懊虚烦。颠倒不得眠。栀子豉汤。或酸枣汤。大热干呕。呻吟错语。不得眠。黄连解毒汤。

  凡阳毒热病。皆不得眠。下后发汗。无大热。脉微沉。不呕渴。无表证。夜静昼烦而不得眠。

  可与干姜附子汤。阳胜阴。则狂眠乱梦。可用栀子豉汤。阴胜阳则惊悸昏沉。宜用酸枣汤。

  瘥后不得眠者。热气与诸阳相并。阴气未复故也。宜用栀子乌梅汤。或易简温胆汤加竹茹。

  此可通用。

  又多眠歌。多眠神思若沉昏。自汗风温默默然。狐惑唇疮沉细肾。太阳浮细亦痴眠。

  阴虚阳盛。人多昏昏闭目者。阴司合也。默默不言者。阴主静也。多眠四证。二者病在经。若太阳恶寒。其脉浮细。是阳气未尽复也。若狐惑淹沉。素得之下利。则不忌阳可知矣。

  此所以为阳盛与风温证。尺寸俱浮。自汗喘息。体重不收。默默然欲眠。不可发汗。可与葳蕤汤。病在少阴、厥阴二经。狐惑。觉四肢沉重。咽干声哑。上下唇疮。害人甚急。有本条。

  少阴证。尺寸俱沉细。目欲寐。急与四逆汤。复其阳气。又少阴欲吐不吐。烦而多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张氏无治法。若是小便白者。可用四逆汤甚妙。张氏又云。少阴病。脉微沉变难活。贵乎详而审之可也。太阳证。头项痛。恶寒嗜卧。脉浮细。或胸胁满者。宜用小柴胡汤。脉且浮。宜麻黄汤。胃伤风。发黄嗜卧。自有本条。

  瘥后昏沉歌。差后昏沉似降妖。或时寒热或时潮。语言错谬精神少。毒在心胸汗未消。

  伤寒瘥后。半月以来。终不能惺惺。错谬言语。精神短少。或寒或热似疟。或潮热。颊赤色者。若以风魅治之。非也。是由发汗不尽。余毒在心。热气内蕴。炮络开致之然也。瘥后昏沉不醒。可与知母麻黄汤。再取微汗。瘥后劳复食复。见下后有热条。瘥后胃脘余热。虚烦而吐。用竹叶汤加生姜瘥后喜睡。膈上有寒。宜用理中丸。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宜用牡蛎泽泻散。瘥后日暮微烦。以其病方瘥。强与谷食而不消也。节食饮则可愈矣。

  方

  麦门冬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体虚烦热。不得睡卧。少思饮食。宜服。

  麦门冬(去心)黄芩(各三分)茯神熟干地黄人参(去芦头)黄(锉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微赤锉)上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粳米五十粒

  治伤寒后虚烦。不得眠睡。心中懊。宜服栀子乌梅汤。

  (出活人书)甘草(炙微赤)栀子仁黄芩(各半两)乌梅肉(十四枚微炒)柴胡(一两去苗)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竹叶二十七片。豉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渣。

  不

  熟干地黄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体虚心烦。不得眠卧。四肢少力。

  熟干地黄(一两半)白芍药羚羊角屑茯神黄(锉)麦门冬(去心)酸枣仁(微炒)人参(去芦头各一两)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六分。去滓。入鸡子清一枚。搅令均。温服。

  又方

  (出圣惠方)半夏(三分汤洗七遍去滑)白茯苓(一两半)黄芩(一两)上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

  酸枣仁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体虚乏力。筋脉拘急。四肢疼痛。不得睡卧。

  宜服。

  酸枣仁(一两微炒)麦门冬(去心)防风(去芦头)芎(各半两)当归(微炒锉)白茯苓羚羊角屑人参(去芦头)黄(锉各三两)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

  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麦门冬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胃气虚乏。不思饮食。四肢少力。心神烦闷。

  不得睡卧。

  麦门冬(去心)黄(锉)人参(去芦头各三分)白术白茯苓(各一两)酸枣仁甘草(炙微赤锉)芎桂心半夏(汤洗七次去滑各半两)陈橘皮(三分汤浸去白瓤焙)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竹叶七片。枣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茵陈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伏热在心中。恍惚多惊。不得睡卧。宜服。

  茵陈犀角屑赤芍药麦门冬黄芩栀子仁甘草(各半两炙微赤锉)柴胡(去苗)茯神(各一两)上捣筛为末。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竹叶二十七片。生地黄一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栀子豉汤

  (出德生堂方)

  治伤寒汗后虚烦。不得眠卧。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

  懊。感冒发为寒热。头疼体痛。并皆治之。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上咀麻豆大。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

  温服。一二服得吐。止后服。一方有薤白一握。一方黑砂糖一小块。嚼下。用服以浆水投之即吐。

  酸枣仁汤

  (出活人书)

  治伤寒吐下后。心烦气乏。昼夜不得眠。

  酸枣仁(炒一两)麦门冬(去心焙二合)甘草(一分炙)知母(切焙)白茯苓(去黑皮)芎干姜(各半两)上咀如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酸枣仁甘草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劳损。烦躁不得眠。

  酸枣仁(微炒四两)甘草(炙锉)当归(切焙)桂枝人参白茯苓(去黑皮)石膏(碎)芎(各三两)远志(去心一分)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

  去滓。

  温服。不拘时。

  酸枣仁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汗后。不得眠睡。

  酸枣仁(微炒二两)人参(一两)石膏(碎)桂枝知母(切焙)甘草(炙各半两)赤茯苓(去黑皮三分)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酸枣仁黄芩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余热未散。不得眠睡。

  酸枣仁(微炒一两)黄芩(去黑心)麦门冬(去心焙)甘草(炙各半两)远志(去心)萆(各一两)人参(切)茯神(去木各一两)桂枝(去粗皮三分)上粗捣筛。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日再。

  栀子仁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虚烦。不得眠睡。吐逆。

  栀子仁豉(炒各一两)酸枣仁(炒一两)芎陈橘皮(去白焙)人参(去芦头)白茯苓(去黑皮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日再。

  人参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虚劳。不得眠。烦闷。四肢乏力。

  柴胡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虚烦热惊悸。不得眠睡。

  麦门冬茯苓饮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烦满。心神恍惚。不得眠睡。

  (方见麦门冬饮)

  地骨皮饮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虚烦客热。累夜不得眠。头疼眼疼。迷闷。

  地骨皮(洗)麦门冬(去心各二两)酸枣仁(炒三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

  入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梅实丸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胆冷。不得睡。

  梅实肉大枣肉酸枣仁(炒等分)上同捣成膏。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卧含化服。

  酸枣仁汤

  (出圣济总录)

  治大病后。及虚劳不得眠。

  酸枣仁(炒)榆皮(切各三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

  温服。

  黄连阿胶汤

  (出肘后方)

  治伤寒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者。心中烦。不得卧

  。

  黄连(一两)阿胶(三分)鸡子黄(半个)黄芩(一分)芍药(半两)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纳胶消尽。鸡子黄搅令和。温服。日二服。

  半夏茯苓汤

  (出肘后方)

  治差后虚烦不得眠。眼中疼痛。懊。

  半夏(三两洗)秫米(一升)茯苓(四两)上切。以千里流水一石。扬之万遍。

  澄取二斗。合煮诸药。得五升。去滓。温分五服。忌羊肉、饧、酢、等物。

  治差后虚烦不得眠。眼中痛疼。懊。

  (出肘后方)豉(七合)乌梅(十七枚)上以水四升。先煮梅。取二升半。纳豉。取一升半。分再服。

  无乌梅。用栀子十四枚亦得。

  温胆汤

  (出易简方)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兼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

  寐不祥。或异象眩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

  复自汗。或四肢浮半夏枳实(各一两)橘红(一两半)甘草(四钱)茯苓(三分)上咀。每服四钱。

  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七枚。竹茹一块如钱大。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热服。竹茹即刮竹青也。此药大治伤寒后。及一切病后虚烦。夜睡不宁者。并宜用之。若伤寒后尚有余热。并热在上焦。兼汗下后。表里俱虚。不可攻者。宜用竹叶石膏汤。下利发热。竹叶汤中去石膏。

  加熟附子。名既济汤。呕者二陈汤。一法治伤寒坏证。时或发消渴。燥烦。用新罗参不拘多少。煎汤。浸令水冷后。盛渴之时与之。顿服。热则随去。大抵伤寒渴者。不可多与之水。

  水积胸中。便为结胸。然亦须濡沫之可也。结胸治法。见于理中汤方中。伤寒后咳逆。其证最为危。当用半夏一两。生姜一两半。白水煎服。其他病亦恶咳逆。当用丁香十粒。干柿蒂一十五枚。煎汤半盏。乘热顿服。

  卷一百四十 伤寒门

  伤寒虚汗不止(附论)

  夫伤寒自汗者。谓不因发散。而自然汗出者是也。内经曰。阳气卫外而为固也。卫为阳言。卫护皮肤。肥实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汗者干之而邪出。气干于卫气。气不能卫。

  故于外则皮肤为之缓。腠理为之疏。由是而津液妄泄。然润。然出。谓之自汗也。

  如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风邪干于卫也。太阳中。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暑邪干于卫者也。是知卫气固护津液。不令妄泄。心为邪气干之而出也。风寒暑湿之毒。为四时之气。中人则为伤寒。风与暑湿为邪。皆令自汗。惟寒邪伤人独不出。寒伤荣而不伤卫。无邪气所干。则皮腠得以密。津液得以固。是以不出也。及其寒渐入里。得而为热。则亦使自汗出也。

  盖热则荣卫通。腠理开而汗泄矣。然自汗之证。又有表里之别焉。虚实之异焉。若汗出恶风。

  微恶寒者。此表未解也。必待发散而后愈。至于漏不止而恶风。及发汗发恶寒者。又皆表之经曰。阳明发热汗出。此为热越。又曰。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又非若邪气在表而汗出之可缓也。伤寒自汗之证为常也。设或汗出发润。与其出之如油。或大如贯珠着身。

  出而不流。皆为不治之证也。必手足俱周。遍身悉润。然一时间许。烦热已而身凉和。

  为佳矣。此则阴阳气和。水升火降。荣卫通流。邪出而解之也。内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此之谓也。

  歌云。百般汗自伤风始。风湿风温胃不和。中暑亡阳并霍乱。阳明柔亦同科。

  又论云。伤风桂枝汤。渴者五芩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自汗出而小便难者。桂枝附子汤。自汗出而小便数者。不可行桂枝也。芍药甘草汤。风湿风温各有本条。卫不和。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是也。凡发汗多而漏不止者。曰漏风。亡阳桂枝附子汤。尺寸脉俱紧主无汗。而反汗出。曰亡阳属少阳。法当咽痛。猪肤汤。甘桔汤。四肢疼而厥逆恶寒者。四逆汤。大抵阴病四肢逆冷。额上及手背冷者。法当无汗。而有汗者。曰亡阳。四逆汤。烦躁恶风汗出。防风白术牡蛎汤。次服小建中汤。汗多不止者。温粉揆之。霍乱手足逆冷者。四逆汤。有热证而霍乱。及中暑者。香薷散信效。多用小柴胡汤。根据常法煎后。极冷服之效。

  阳明法当多汗者。不可不知也。小便自利者。不可用承气汤攻之。宜服蜜导法。恶寒者。表未解。桂枝汤。反无汗恶寒者。升麻葛根汤。反无汗而喘者。麻黄汤。

  阳明证。自汗出。应小便不利。而反利者。津液内竭也。屎虽硬。不可攻之。宜蜜导法。

  猪

  方

  石膏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头痛恶寒。虚汗不止。宜服。

  石膏牡蛎(各三分烧为粉)地骨皮白术五味子黄(锉)麻黄根(各半两)上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中盏。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白术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体虚。汗出心烦。头痛恶风。宜服。

  白术麻黄(不去根节)石膏芎(各三钱)甘草(炙微赤锉)羌活羚羊角屑桂心知母(各一两)上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五分。去滓。

  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汗出不歇。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川大黄(锉碎微炒)。黄连(去须)栀子仁黄柏(涂蜜炙微赤锉)麻黄根(以上各一两)

  治伤寒体虚。夜卧汗出不止。时发头旋。恶心不食。宜服此方。

  人参(去芦头)半夏(汤洗七次去滑)黄(锉各一两)麻黄根(一两半)牡蛎(二两烧为粉)防风(三分去芦)上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五分。

  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麻黄根汤

  (出圣惠方)

  治伤寒虚汗不止。

  麻黄根黄(锉)龙骨(各一两)五味子(半两)牡蛎(二两烧为粉)甘草(三分炙微赤)白茯苓散(出圣惠方)治伤寒脉微细。汗出不止。渐觉虚羸。宜服。

  白茯苓人参(去芦头)麻黄根牡蛎(烧为粉)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粗皮炙干各一两)白术白芍药(各三分)五味子(半两)上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

  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人参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虚汗不止。多烦躁。时时惊悸。宜服。

  人参(去芦头)远志(去心)白茯苓麦门冬(去心)黄(锉)柴胡(去苗各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龙骨(一两)上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

  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入竹茹一分。同煎。

  牡蛎散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脉候软弱。神气羸劣。虚汗不止。

  牡蛎(一两烧为粉)白茯苓人参(去芦头)白术白芍药麻黄根(各三分)上为捣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二钱。

  治伤寒体虚。汗出不止。时时心悸。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茯神伏龙肝(各一两)牡蛎(一两半烧为粉)麻黄根(二两)上捣细罗为散。

  每服不计时候。煎金银汤调二钱。

  治伤寒汗出不止。渐至困羸。宜用此方。

  (出圣惠方)牡蛎(烧为粉)麻黄根(各五两)滑石(三两)丁香(一两)甘松香(二两)上捣罗为散。每度用生绢包药五两。挨身体。以汗止为度。

  治伤寒湿温。汗出遍身如水。虚汗不止。宜服。

  (出圣惠方)杜仲(一两去粗皮炙微黄锉)牡蛎(二两烧为粉)上捣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二钱。一方等分捣筛。向暮卧。以水服一钱。午后汗止者。不再服。服之令人干燥。若汗不止者。复服一钱。不过再必愈。有验。天行及百病后。虚吸漏汗。遂温之。无不止者。

  牡蛎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汗不解。宜服。

  牡蛎(烧为粉)熟干地黄白术龙骨人参(各一两去芦头)甘草(炙微赤锉)白芍药麦门冬(去心各半两)黄(二两锉)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又方

  (出圣惠方)麻黄根牡蛎粉黄(锉)人参(去芦头)地骨皮龙骨(各一两)上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又方

  (出圣惠方)牡蛎粉麻黄根杜仲(去粗皮炙微黄锉)黄(锉各一两)上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煎蛤粉调二钱。

  又方

  (出圣惠方)麻黄根(一两半)故蒲扇(烧灰半两)上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牛乳汁调下二钱。

  治大病瘥后多虚汗。及眼中流汗方。

  (出肘后方)甘草石骨(各一两)上捣末。以浆水服方寸匕。日二服。瘥。

  治大病后。虚汗出不禁。

  粢粉豉(各等分炒焦)故竹扇(如掌大烧灰)上合捣。以绢囊盛。粉身立止。

  治汗不止方

  (出千金方)上用地黄三斤。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出千金方)以白术叶作饮饮之。一方。白术方寸匕。日以饮服之。

  治卒得汗不止方

  (出千金方)以温酒服羊牛脂。一方服尿亦止。

  温肺汤

  (出指南方)

  治感寒多汗。

  五味子细辛(去苗)半夏(汤洗七次)甘草干姜(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

  水二盏。枣一枚。擘破。同煎一盏。去滓服。

  甘草附子汤

  (出指南方)甘草(一两)附子(一两炮去皮脐)桂(四两去皮)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服。

  治吹霎冒雨。头痛恶寒。虚汗出不止。脉气沉细。头冷痛。呕逆恶心。

  (出护命方)麻黄根芎削术黄橘皮(各一分)甘草细辛(各二铢)上细罗为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煎取八分。食后空心去滓服。

  卷一百四十 伤寒门

  伤寒毒攻手足(附论)

  夫伤寒毒攻手足者。热胜则肿也。热毒之气。客于腑脏。邪结在里。循经而出。注于四肢。故令人手足烦热赤肿疼痛也。病源热毒瓦斯从脏腑中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热赤肿疼痛也。人五脏六腑井荣。皆出于手足指。故此毒从内而出。攻于手足也。

  方

  连翘散

  (出圣惠方)连翘当归麦门冬(去心)黄芩犀角屑(各一两)川大黄(锉碎微炒)木香防风(去芦头)羌活枳壳(麸炒微黄去瓤)牛蒡子(微炒半两)麝香(一钱细研)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毒瓦斯。攻四肢虚肿。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泽泻柴胡(去苗)甜葶苈(隔纸炒令紫色各三分)半夏(汤洗七次去滑)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细辛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发渴。寒热。唇口干焦。毒瓦斯攻四肢浮肿。

  细辛芎郁李仁(各一两汤浸去皮尖微炒)赤茯苓麦门冬(去心各一两半)桑根白皮(二两锉)甘草(三分炙微赤锉)上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

  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毒瓦斯攻手足虚肿。宜贴膏方。

  (一名铅丹膏出圣惠方)黄丹(半两)蜡(三两)松脂麻油(各一两)乳香麝香(各一两)上各别研为末。

  以瓷器内先炼松脂并油。次下蜡及黄丹、乳香等。慢火煎少时。候冷。摊于绢上。贴肿处。

  一切肿毒并用之。一方无麻油。

  又方

  (出圣惠方)清油(一合)蜡(半两)盐花(一合)上以瓷器中炼油熟。次下蜡并盐花。用文武火煎成膏。贴于肿处。

  治伤寒毒瓦斯。攻手足虚肿疼痛。宜服此方。

  (出千金方)用赤马通一升。水一斗五升。煮取一斗。绞取汁。看冷热。以渍手足。

  又方

  (出千金方)羊粪末(一两)炼成猪脂(二两)上相和令均。用涂肿处。

  又方

  (出千金方)

  治时疫伤寒。毒攻手足肿。疼痛欲断方。

  用虎杖半斤细锉。以水一斗五升。煎至一斗。去滓。看冷热。以渍手足。一方。令踝上有水尺许。止之。

  又方

  (出圣惠方)用苦参半斤。以水一斗。煎至五七沸。去滓。看冷热。渍手足。至踝上一尺止。

  豉酒方治伤寒毒瓦斯攻手足。及身体虚肿。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用豉五合。微炒。以酒一升半。煎五七沸。去滓。随性稍热饮之。

  治伤寒毒瓦斯攻手足肿方

  (出圣惠方)猪蹄(一具)葱白(兼须十茎)上以水五升。煮令猪蹄熟。去滓。入盐二钱。看冷热。

  渍肿处。

  治伤寒毒瓦斯攻手足虚肿。及疼痛欲脱方。

  (出圣惠方)豉(一斤)猪肉(一斤)上以水一斗。煮令猪肉熟。去滓。看冷热。用渍手足。

  治伤寒时气瘟病。毒瓦斯攻手足虚肿。及疼痛欲脱。亦治毒攻阴肿。

  (出圣惠方)用黄柏二斤。细锉。以水一斗五升。煎至五七沸。去滓。看冷热。渍手足。

  又方

  (出圣惠方)猪肉(一斤)桃叶(一斤)上以水一斗五升。煮令肉熟。去滓。看冷热。渍手足。

  又方

  (出圣惠方)用苍耳苗。绞取汁。以渍手足。

  又方

  (出千金方)以稻穣烧灰。淋汁渍之。

  治伤寒毒攻手足痛。

  上煮羊桃汁。渍之。佳。入盐豉尤好。

  疗伤寒手足疼欲脱。

  (出千金方)上取羊屎煮汁。以灌之。一方渍之。瘥。止疥。疗时疫。阴囊及茎热肿。亦可煮黄柏等洗之。并除伤寒之疾。

  防己丸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毒瓦斯。攻四肢虚肿。及喘息促急。

  防己葶苈子(炒)郁李仁(炒)赤茯苓(去黑皮)百合(各半两)桑根白皮(锉)木通(锉各三分)泽漆(炒一分)上捣罗为末。炼蜜和。更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

  五香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毒瓦斯。攻四肢两背虚肿。

  沉香木香薰陆香鸡舌香(别研各三分)麝香(研一钱)白薇(三分)枳实(麸炒)麻黄(去根节)防风(去)葳蕤秦艽(去苗)独活(去芦头)甘草(炙各半两)上除五香别捣外。粗捣筛。每服三钱。用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下五香末一钱。再煎令沸。温服。

  食前临卧。日三服。

  卷一百四十 伤寒门

  伤寒余热不退(附论)

  夫伤寒病。其人已经发汗吐下。或服药以后。而脉洪大实数。腹内胀满。小便赤黄。大便难。或烦或渴。面色变赤。此为府藏有结热故也。伤寒后余热不解者。盖阴阳未和。邪气未尽。搏留经络。蕴而生热。潮作如疟。鼻衄。烦躁。面赤目黄。腹满。小便不利。大便干涩。或即谵言。渴欲得水。脉沉数者。当以里证求之。脉若但浮者。当消息治其外。

  又云。下之而热不退者。盖病患脉微而涩。为医所病。大发其汗。其阳气微乏。大下之。

  使阴气弱。其人亡血。病当恶寒。乃发热无休止时。盖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阳微恶寒。

  四逆汤主之。阴弱发热。为内热。葶苈苦酒汤主之。大抵伤寒八日以上。大发热者。此为难治。仲景云。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又有医人多用丸子药下之。身热不退。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汤主之。

  方

  犀角散治伤寒余热不退。心神烦躁。

  犀角屑木通(锉各三分)黄芩土瓜根龙胆(去芦头各一两)川朴(半两)上粗捣筛。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柴胡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余热不退。发渴烦躁。胸膈气滞。不思饮食。

  柴胡(去苗)川大黄(锉研微炒)枳壳(麸炒微黄去瓤)鳖甲(去裙涂醋炙令黄)槟榔人参(去芦头)木香子芩赤芍药赤茯苓紫菀(去苗各三分)犀角屑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桑根白皮(一两锉)上粗捣筛。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葳蕤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十日以上。余热不解。时发憎寒。

  葳蕤柴胡(去苗)桑根白皮(锉各一两)羚羊角屑川朴硝(各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石膏(二两)浓朴(三分去粗皮涂姜汁炙令香熟)肉桂(半两去粗皮)上粗捣筛。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知母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以汗下后。余热未退。头痛。口干烦躁。

  知母栝蒌根麦门冬(去心各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石膏(一两)上粗捣筛。

  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粳米五十粒。竹叶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

  温

  栀子汤

  (出圣惠方)

  治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余热不去。心中结痛。

  (方见栀子豉汤)

  人参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发汗大下之后。余热不去。心中多烦。

  人参(一两去芦头)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麦门冬(去心)栀子仁茯神(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茵陈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余热在心。恍惚多惊。不得眠睡。

  茵陈栀子仁赤芍药生干地黄(各三分)犀角屑(半两)麦门冬(去心)茯神(各一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粗捣筛。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青竹叶六七片。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黄芩丸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余热不退。口干烦躁。

  黄芩栀子仁川大黄(锉碎微炒以上各二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为细末。

  炼蜜和丸如桐子大。不计时候。温水下二十丸。

  龙胆丸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余热在于胸中。烦渴闷乱。

  龙胆(去芦头)青葙子(各一两)黄芩栀子仁苦参(锉)栝蒌根(各半两)川升麻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百杵。丸如桐子大。不计时候。温水下三十丸。

  麻黄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余热。脉浮者。

  麻黄(去根节煎洗去沫焙)芍药甘草(炙令微赤锉各一两)桂(去粗皮)细辛(去苗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以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日三。

  葛根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及天行后。头痛。余热不解。

  葛根(锉)柴胡(去苗各一两)芍药黄芩(去黑心)甘草(炙锉)桂(去粗皮各半两)麻黄(去根节掠去沫焙三分)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枣二枚擘。煎至六分。去滓。

  不计时候。温服。

  葛根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余热不除。及寒热头肿体痛。表证尚未罢。

  葛根芍药白茯苓(去黑皮)黄芩(去黑心)乌头(炮裂去皮脐)芎(各一两)栀子仁(半两)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豉三七粒。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茯苓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余热不退。心神烦躁。

  赤茯苓(去黑皮一两半)人参(一分)甘草(炙锉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

  用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茯苓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余热不除。及四肢拘急。胸膈不利。呕逆。不思

  饮食。

  赤茯苓(去黑心)柴胡(去苗)枳壳(去瓤麸炒)桑根白皮(锉各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葛根(锉三分)甘草(锉半两)桂(去粗皮)人参(各一两)上粗捣筛。

  每服三钱。

  水一盏。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葛根人参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发汗及吐下后。余热不退。头痛烦闷。口

  干。

  葛根(锉一两)人参(一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黄(锉一两)地骨皮石膏(碎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用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葳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数日。余热不解。时发寒热。

  葳蕤柴胡(去苗)羚羊角(各半两)石膏(碎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

  煎至八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人参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余热不退。

  人参(一两)知母(一分)甘草(炙锉)黄芩(去黑心)石膏(碎各半两)上粗捣筛。

  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粳米各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柴胡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余毒不解。颊赤口干。四肢烦热。

  柴胡(去苗)茵陈蒿甘草(炙锉)人参(各一两)大黄(锉炒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小麦五十粒。同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返魂丹

  (出卫生家宝方)

  治伤寒后。余热在心。谵言妄语。甚者颠狂如失心

  状。但是一切心新罗人参(一两)朱砂(半两)酸枣仁(一两汤浸去皮取仁焙干净秤)上先将人参为末。别研朱砂极细。和之。酸枣仁焙。急研入药。勿罗。猪心血丸如梧桐子大。参汤下二十丸。日三服。服后略卧少时。

  玄参散

  (出王氏博济方)

  治汗后余热未解。

  川大黄玄参朴硝白药子(各半两)甘草(二分)上件五味。同为末。每服一钱。

  水一盏。煎至八分。放冷服。再服瘥。

  退黄散

  (出王氏博济方)

  治汗后余毒未解。皮肤黄色。

  石膏牙硝川大黄山栀子红雪甘草(各等分)上件六味。同为末。每服一钱。

  水一盏。入寒水石末少许。同煎至八分。温服。立效。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