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三十六 伤寒门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伤寒头痛(附论)

  夫伤寒头痛者。邪气循阳脉上攻于头也。是以伤寒、伤风、温病、热病、风温病、皆有头痛证者。盖头痛皆阳证也。故太阳头痛。必发热恶寒。阳明头痛。不恶寒。反恶热。少阳头痛。脉弦细而发热。至于三阴脉从足至胸。皆不至头。惟厥阴脉挟胃。属肝。络胆。循喉咙。上颃颡。连目出额。故仲景只有厥阴头痛一证。治以吴茱萸汤者是也。又伤寒头痛。谓邪气外在经络。上攻于头所致也。难经曰。三阳经受风寒。伏留而不去。则名厥头痛。言三阳之经上于头尔。然伤寒头痛者。太阳专主也。何者。以太阳之经起于目内。上额交巅。

  上入络脑。经所谓太阳受病者。头项痛。腰脊强。又曰。七日病衰。头痛少愈。虽然阳明、少阳亦有头痛。不若太阳之专主也。盖太阳为病属表。而头痛专为主表证。虽有风寒之不同。

  必待发散而后已。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伤寒也。麻黄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桂枝汤主之。虽有伤寒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而与调胃承气汤下之者。又云。若小便清者。知热不在里。仍在表也。当与桂枝汤。以头痛未去。虽不大便六七日。其小便清者。犹为在表。是知头痛属乎表者明矣。

  头痛一切属三阳经也。而阴病亦有头痛乎。太阴、少阴二经之脉。皆上至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则无头痛之证。惟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病亦有夫头者。精明之府也。神明居之。小小邪气。作为头痛者。必曰发散而可也。其或痛甚。

  入连于脑。而手足寒者。又为真痛。岂能发散而已哉。呜呼。头痛为外疾。犹有不可治者。

  又矧脏腑之疾乎。又伤寒头痛者。是外中风邪。上注脑中。三阳之脉受于风寒。伏留不去。

  则流传于心肺。故使上焦壅滞。心烦鼻塞。壮热头痛也。

  歌括。恶寒发热太阳经。恶热头痛胃气蒸。脉细而弦兼发热。少阳头痛自分明。

  又云。三阴本没头痛疼。若有头疼属厥阴。非次头痛涎作病。心烦鼻塞湿家寻。

  又论云。太阳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麻黄汤。有汗桂枝汤。已发汗。未发汗。头疼如破者。连须葱白汤。不已者。葛根葱白汤。阳明头痛。胃气所蒸也。调胃承气汤。少阳头疼。

  小柴胡汤。涎病头疼。瓜蒂搐鼻法。湿家鼻塞头疼。瓜蒂搐鼻法。出鼻中黄水即愈。厥阴头痛。脉必微浮。浮者欲愈也。不愈者。小建中汤。外证发热似疟者。欲愈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又云。三阴无头疼。唯厥阴有头疼。至吴茱萸证。却云干呕。吐涎沫。头疼属少阴。

  以此论之。少阴亦有头疼。但稀少耳。孙真人云。少阴伤寒。不壮热。不头疼。其稀少可知。

  少阴身虽有热。而无头疼。厥阴有头疼。而无身热。而又头疼。属阳证无疑矣。

  歌括。头痛恶冷太阳先。恶热阳明胆细弦。湿鼻塞兮痰膈满。厥阴干呕吐清涎。

  又头痛属三阳。阳明、少阳皆有之。而太阳则专主是也。太阳专主头痛。则头痛之属表证者居多。阳明、少阳又次而轻耳。以阴经络上不至头。故无头痛。惟厥阴循喉咙之后。上连目系顶巅。有头痛。干呕吐涎。可用吴茱萸汤。一证却无身热。亦与阴症不同也。虽然太阴、少阴。其经从足至胸。并无头痛。是固然耳。然风温病在少阴。湿温病在太阴。而头反痛。至于阴毒亦然。是又某病。则又有某证。脉络相通。不可拘也。

  若夫头痛剧甚。入连于脑。手足俱寒。此则真痛。神丹在手。其能救乎。诸头疼无热。

  如圣饼。用生姜葱白煎汤下。

  头疼脉数。发热恶寒。而身不痛。左手脉平和。此名食积也。伤食亦令人头痛。脉数发热。但验左手人迎脉平和。身不疼痛者是也。甲乙经云。人迎盛紧。伤于寒。气口盛紧。伤于食。左手关前一分者。人迎之位也。右手关前一分者。气口之位也。盖人迎主外。气口主中。以此别之。伤食之证。由脾胃伏热。因食不消。发热似伤寒。却身不疼痛。此为异耳。

  若膈实呕吐。食在上脘。宜吐之。若心腹满痛者。宜下之。治中汤。五积散。黑神丸。可选而用也。

  方

  石膏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头痛壮热。

  石膏桂心细辛白术桔梗(去芦头)干姜(炮制锉)薄荷(各半两)麻黄(去根节)赤芍药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三两(分)〕甘草(一两炙微赤锉)上捣粗罗为散。

  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葱白七寸。豉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黄芩散治伤寒头痛。心神烦热。四肢不利。

  黄芩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赤芍药桂心细辛(各三分)麻黄(去根节)前胡(去芦头各一两)石膏(二两)上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

  不计时

  治伤寒壅热。头痛不可忍。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石膏(二两)滑石(一两)黄芩柴胡(去苗)赤芍药前胡(去芦头)犀角屑甘草(炙微赤锉)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三分)上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

  入淡竹叶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浓朴散治伤寒壮热头痛。烦躁无汗。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甘草(炙微赤锉)附子(炮裂去皮脐)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麻黄(去根节)川大黄(锉碎微炒各一两)吴茱萸(汤浸七遍焙干微炒)干姜(炮裂锉)前胡(去芦头各半两)上捣罗为细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

  煎至六分。去生姜。不计时候。和滓稍热服。以衣覆取汗。未汗再服。

  旋复花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头痛。心膈痰壅。

  旋复花甘菊花芎(各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皂荚树白皮(三两涂酥炙赤色)上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入荆芥七穗。煎至六分。不计时候。和滓热服。

  甘菊花散治伤寒痰壅头痛。心烦。四肢拘急。不得睡卧。

  甘菊花旋复花蔓荆子细辛枳壳(麸炒微黄去瓤)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防风(去芦)芎酸枣仁葳蕤(各一两)上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汗后。头痛不解。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石膏太阴玄精石(各一两)麻黄(二两去根节)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咀。

  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竹叶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通顶吹鼻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头痛不止。

  藜芦(一分去芦头)瓜蒂马牙硝〔各二(三)分〕龙脑(研)麝香(研各半钱)上捣罗为细散。研龙脑、麝香令匀。用少许吹入鼻中。得嚏瘥。

  黄芩汤

  (出护命方)

  治伤寒头痛不止。

  黄芩(去黑心)石膏(研)茵陈蒿柴胡(去苗)桔梗(锉炒)牡丹皮荆芥穗栀子仁(各一分)麻黄(去根节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

  食后温

  吴茱萸汤

  (出金匮方)

  治伤寒厥阴证。干呕吐涎沫。头痛。

  吴茱萸〔二(三)两洗焙〕人参(一两半)上咀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中盏半。

  入生姜一枣大。拍碎。枣三枚。去核。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若急者阴毒。甘草汤。白术散。附子汤。肉桂散。回阳丹。反阴丹。至于阴盛隔阳。霹雳散。火焰散。随经部分。选用之。

  石膏丸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头痛痰盛。

  石膏(细研水飞过四两)乌头(去皮脐生用一两)硝石(研一两半)太阴玄精石(研二两)上捣研为末。和匀如粉。以生姜自然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荆芥茶下。甚者不过三服。

  圣白散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头痛壮热。化痰发汗。

  附子(一枚大者炮裂去皮脐)白附子(生)天南星(炮半两)白芷(一分)半夏(洗去滑为末生姜汁和作饼焙干)麻黄(去根节各五两)石膏(碎研一两)麝香(研半钱)上捣罗六味为末。入石膏、麝香末。同研令匀。每服半钱匕。热葱茶调下。甚者连进三服。

  太一散

  (出王氏博济方)

  治伤寒头痛。

  附子(大者炮裂去皮脐一两)甘草(生)石苇(去毛各半两)石膏(研)滑石(研各二两)上捣罗三味为细散。入石膏、滑石末。同研匀。每服二钱匕。葱白、薄荷茶调下。

  白藓皮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头痛。

  白藓皮菊花石膏(研)荆芥穗(各一两)桂(去粗皮一分)甘草(炙半两)麻黄(去节二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茶调散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头痛不止。

  石膏(碎研二两)羌活(去芦头生用)苍术(去皮)甘草(半生半炙)芎茵陈蒿荆芥穗(各一两)桂(去粗皮半两)上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用腊茶一钱匕。同葱白汤。

  点热服。

  麝香双丸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头痛目眩。汗出。

  麝香(研)龙脑(研各一分)丹砂(一两半研)雄黄(研)木香赤箭(各一两)牛黄(研)白花蛇肉乌蛇肉(各酒浸炙)干蝎(炒去土)羚羊角(镑各半两)天南星(炮)麻黄(去根节各二两)白附子(生)天麻(酒浸焙)防风(去叉)零陵香叶(三分)藿香叶天大。

  每服二丸。细嚼。温酒下。不拘时候。

  天南星丸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头痛。

  天南星(末二两)石膏〔末二(一)两水飞过〕上填牛胆中。用薄荷包。更用荷叶外包。

  于风道中挂。以清明节候。入龙脑少许。滴雪水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嚼。薄荷汤下之。

  石膏汤

  (出王氏博济方)

  治伤寒头疼不可忍。

  石膏(碎)麻黄(去根节各一两)何首乌(去黑皮半两)葛根(锉三分)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生姜三片。水一盏。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石膏煮散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头痛。

  石膏(研水飞过一两半)旋复花(一两)白蒺藜(炒)甘菊花山栀子仁茵陈蒿(各半两)芎〔一(半)两〕太阴玄精石(研半两)上捣罗六味为细末。入石膏等研匀。

  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荆芥少许。同煎至七分。不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一字散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头疼鼻塞。

  芎(一两)草乌头(炮裂去皮尖一两半)石膏(研二两)雄黄(二钱醋浸一宿焙研)上捣罗三味为散。入雄黄末。研匀。每服一字。入腊茶半钱匕。葱白一寸。煎汤点服。

  瓜蒂散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头疼。胸中满。及发寒热。脉紧而不大者。膈上

  有痰涎。

  用瓜蒂一两。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温熟水调下。吐涎愈。

  人参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头痛。自汗。壮热。身体拘急。喘粗。骨节酸

  疼。

  人参甘草(炙各二两)桂(去粗皮)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白茯苓(去黑皮)防风(去叉)五味子柴胡(去苗各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夏(生姜汁浸一复时各半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二片。枣二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麻黄丸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解表。止头痛。兼治破伤风。及一切诸风。

  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干)乌头(水浸三日日易曝干炮裂去皮脐各四两)天南星(炮捣末四两)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四两)白芷(三两)石膏(泥裹火煨通赤研四两)甘草(炙锉一两)龙脑(研半两)麝香(研一分)上将八味。捣研为末。水煮天南星和丸。

  如小弹子大。每服一丸。葱茶或葱酒嚼下。薄荷茶亦得。连二三服。此本白龙丸。后又加麻黄。

  作六两。用寒水石。石膏末为衣。治伤寒至佳。小小伤风。服之立瘥。解表药中。此尤神速。

  白雪丸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头痛。三日以里可服。

  乌头(去皮脐)附子(去皮脐)白附子天南星天麻麻黄(去根节)甘草(并生用各等分)上捣罗为末。水浸宿炊饼和丸。如樱桃大。火寒水石粉为衣。每服一丸。热酒或葱茶嚼下。良久以热粥投之。

  前胡汤

  (出圣济总录)

  治初得伤寒。头痛壮热。

  前胡(去芦头)半夏(汤浸七遍去滑生姜汁制切焙)玄参(坚者)旋复花甘草(炙锉)桂(去粗皮)黄芩(去黑心)桔梗(锉炒各一两)生干地黄(焙二两)上粗捣筛。

  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四白散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头痛身热。百节疼痛。

  蒺藜子(炒去角)白芷白附子(炮)白僵蚕(炒各等分)上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

  茶清或酒调下。不拘时候。

  太阳丹

  (出和剂方)

  治伤寒头痛。感风气积。偏正夹脑。一切头疼。风壅痰

  盛。咽膈不利。

  脑子(二两别研)川芎甘草白芷(各一斤)石膏(别研二斤)大川乌(炮去皮脐一斤)上为细末。蜜同面糊丸。每两作一十八粒。朱砂为衣。每服一粒。薄荷茶嚼下。

  干葛汤

  (出经验良方)

  治伤寒头痛。不可忍者。

  石膏(二两)麻黄(去根节)干葛川芎(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四钱。姜三片。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

  治三阳头痛

  (出济生拔粹方)羌活防风荆芥升麻葛根白芷柴胡川芎芍药细辛上以连须葱白煎服。分两旋加。若阴证头痛。只用温中药足矣。乃理中姜附之类是也。

  石膏汤太阳病。气逆。面赤。头痛目疼。不可忍者。

  石膏(二两碎绵裹)防风(二两)葛根(一两)芍药(一两)前胡(一两)葱白(并根三茎)生姜(二两切)上以水七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风温相搏。身热如火。面赤头痛。口干舌燥。四肢拘急。引饮。

  葛根(三两)防风(二两)甘草(炙)独活栝蒌根(各一两)五味子(半两)上以水五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五日三服。未愈。再作服。

  表里汤主太阳、阳明合病。中风。皆大热。头痛目疼。身重。烦躁不便。小便少

  者。

  桂枝麻黄(去节)大黄(酒浸)甘草(炙各一两)上水煎。热服。

  千秋丸主少阴病头痛。不可忍者。

  芎(三两)天南星(三两)草乌头(四两生)上捣筛。以千年韭根汁。和丸梧子大。

  白饮下三粒。

  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胸中烦痛。

  用乌梅十四个。盐五合。水一升。煎取一半服。吐之。

  和解汤治少阳病头痛。面赤。身体烦疼。胸中满。胁下痞。腹中痛。

  前胡芍药浓朴桔梗枳实(炙)甘草黄芩半夏生姜〔各三(二)两〕葱白(四茎)上以水一斗二升。只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咳者。

  加五味子二两。

  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四肢烦疼。不得饮食。

  (出千金方)栀子仁黄连黄柏大黄(各半两)好豉(一升)葱白(七茎)上咀。以水八升。

  煮上四物。六七沸。后纳入葱白、豉。煮得三升。顿服一升。日三。服汤讫。温覆令汗出。

  粉之。得汗。便止后服。勿复取汗。不得汗者。复服。重发。此药无忌。特宜老小。神良。

  青散

  (出千金方)

  治春伤寒。头痛发热。

  苦参浓朴石膏(各三十铢)大黄细辛(各二两)麻黄(五两)乌头(五枚)上治下筛。觉伤寒头痛发热。以白汤半升。和药方寸匕。投汤中。熟讫去滓。尽服。覆取汗。汗出。温粉粉之。良久一服。不除。宜重服之。或当微下利者。有大黄故也。

  治伤寒头痛壮热。百节疼痛。

  (出千金方)柴胡栀子仁芍药知母(各四两)升麻黄芩大青杏仁(各三两)石膏(八两)香豉(一升)上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温三服。若热盛。加大黄四两。

  藿香正气散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疾。五般膈

  气。心腹冷痛。反胃呕逆。霍乱吐泻。脏腑虚鸣。山岚瘴气。遍身虚肿。妇人胎前产

  后。小儿脾疳。并皆治之。

  大腹皮白芷茯苓枳壳羌活(去芦)独活(去芦)川芎防风半夏荆芥薄荷桑白皮(各一两)上咀。如法修制。每服五钱重。水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八分。去滓。温服。滓再煎。不拘时。如要汗。加连须葱白一根。同煎。

  治伤寒头疼至甚。不解。

  (出圣惠方)藜芦栝蒌皮(各一分)上捣罗为细散。吹少许入鼻中。滴少黄水。即愈。

  治伤寒头痛。并太阳头痛。及一切头风。

  (出本事方)川芎防风羌活(各一两)川乌(炮)草乌(各半两)麻黄(一两半)地龙(去土)全蝎(一个)雄黄(三钱)上为细末。每服半钱。食后。茶清调下。

  连须葱白汤

  (出活人书)

  治伤寒已发汗。未发汗。头痛如破。

  生姜(二两)连须葱白(小切半斤)上用水二升。煮令减半。去滓。分三服。

  惺惺散

  (出三因方)

  治伤寒发热。头疼脑痛。

  石膏甘草(生)麻黄(去根节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小盏。茶半钱。

  葱白三寸。碎擘。煎三五沸。先嚼葱白。细嚼下。去枕仰卧。如发热。再投一服。出汗立愈。

  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盛。

  (出肘后方)用干艾叶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一升。去滓。顿服。取汗愈。不拘时候服。

  大安汤治四时伤寒。头疼。遍身壮热。口苦舌干。

  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恶实(炒各三两)甘草(炙锉二两)人参赤茯苓(去黑皮各半两)天门冬(去心焙)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

  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七分。去滓。温服。并三服。取汗瘥。

  解表汤治初得伤寒时气。壮热头痛。

  甘草〔炙锉一(二)两〕生姜(二两半)黑豆(二合)上咀。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

  煎至八分。去滓。顿服。浓衣盖覆取汗。

  僧伽应梦人参散

  (出和剂方)

  治伤寒体热头痛。及风壅痰嗽咯血等疾。宜服。

  甘草(炙六两)人参桔梗(微炒)青皮(去瓤)白芷干葛白术(各三两)干姜(炮五钱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二枚。煎七分。通口进。如伤寒。

  入豆豉同煎。热进。大效。不拘时。崇宁癸未。米芾为太常博士。始造待漏。冒寒得疾。痰嗽如胶。有血。更三医不退。一日谒太尉蔡公。取人参散一贴。并枣见授。继归。有客承议郎薛道至。药熟进一服。良久痰嗽立止。而客怪曰。公气色顿快。何药也。为道其由。求方。

  蔡公又送一贴。越三日病全除。往见蔡公曰。此药僧伽也。元中。泗守刘士彦。病八日不汗。女求僧伽甚确。夜梦告曰。翌日塔中取药。遂于大圣钵中取得此药。题印云。太平州杨家人参散。今太医局中亦卖。无甘草、干葛。兼无分两。疑非真方。

  和解散

  (出和剂方)

  治男女四时伤寒。头痛。憎寒壮热。烦躁自汗。咳嗽吐

  利。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陈皮(洗各四两)本桔梗甘草(各半斤)苍术(去皮一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七分。不拘时候。热服。热盛。

  加干姜四两。头痛甚。间以葱白汤下。

  十味和解散

  (出杨氏家藏方)

  治头疼发热。散寒邪。肢体倦怠。

  白术〔一(二)两〕桔梗(一两)人参(去芦)当归(洗焙)陈皮(去白)枳壳(去瓤炒)赤芍药防风甘草(炙各一分)浓朴(姜制半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

  姜五片。葱三茎。热服。不拘时候。

  治身热头痛昏重。未辨阴阳。夹食伤寒暑等疾。名橘姜饮。

  (出百一选方)陈橘皮(水洗不去白二两)生姜(捶碎不去皮四两)上以水四碗。煎至一碗半。每服一盏。通口并服。吕侍讲希哲。居和州。岁疫。服者多安。吴内翰家。用之数效。

  崔宣武人参石膏汤

  (出宣明论方)

  治伤寒头痛。心烦闷。风热。并汗后余热。

  自汗多。清头人参(二钱三分)石膏(一两)川芎(二两)黄芩(二钱)茯苓(三钱)甘草(半两)防风(三钱)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治伤寒初患二三日。头痛壮热。

  用葛根五两。香豉一升。细锉。童子小便六升。煎取二升。分作二(三)服。取汗。避风。

  食

  附子丸治伤寒头痛壮热。不问阴阳二毒。并宜服之。

  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五味子(一两)上捣罗为末。研饭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茶清下。良久吐或汗。即瘥。

  五胜散

  (出本事方)

  治伤寒头痛壮热。骨节疼痛。昏沉困倦。咳嗽鼻塞。不思

  饮食。兼治伤甘草五味子石膏(各一两)干姜(三两半)白术(一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

  入盐少许。煎至七分。通口服。若治阴毒。入艾叶少许同煎。

  葛根葱白汤

  (出活人书)

  治感风热头疼不止。已发汗。未发汗。头痛如破。

  葛根芍药川芎葱白(一把)干姜知母(各一两)上咀。以水三升。煎至一升。

  去滓。每服一盏。一方用生姜。

  芎饮

  (出肘后方)

  治伤寒头疼不止。

  芎(半两)马牙硝(研)石膏(研各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

  入生姜三片。好茶一钱匕。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盛。

  取生荷根叶。合捣。绞汁。服三四升止。

  人参顺气散

  (出活人书)

  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四肢疼痛。

  干葛甘草(炙)白术桔梗(去芦)香白芷人参〔各一分(两)〕白姜(炮半两)麻黄(去根节一两半)上捣罗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葱白二寸。煎至八分。

  通口服。如要出汗。连进二服。

  人参败毒方

  (出德生堂方)

  治伤寒时气。头疼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痛。及

  痰壅咳嗽。鼻人参赤茯苓甘草前胡柴胡(去芦)桔梗枳壳羌活(去芦)川芎防风独活(去芦)半夏荆芥薄荷桑白皮(各一两)上咀。每服五钱重。水盏半。姜三片。

  枣一枚。同煎八分。去滓。温服。滓再煎。不拘时。如要汗。加连须葱白一根。同煎。

  芎辛丸

  (出海上名方)

  治伤寒非时头痛。常服清利眼目。

  大川芎(二两)华阴细辛(半两去叶)甘草(一分炙)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八丸。每服一丸。细嚼。用薄荷茶送下。食后服。

  太一十神散

  (出广南卫生方)

  治证与本类六味和解散同。

  升麻白芍药紫苏叶香附子干葛白芷川芎陈皮青皮甘草上等分。为锉散。每服三钱。用姜三片。葱白三寸。煎热服。取汗出为度。

  普救散

  (出广南卫生方)

  治四时伤寒。浑身发热。四肢疼痛。头重眼疼。不问

  阴阳二证。并苍术(一斤米汤水浸三日切焙干)干葛(半斤切焙)甘草(四两炙赤色切细)上为粗末。每服二大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如要出汗。加连根葱白二寸。共煎。

  并两服。滓再煎一服。不拘时候。仍用沙铫。不得犯铜铁物。初发伤寒。亦下此药。汗后勿服。

  麻黄汤

  (出鲍氏方)

  治伤寒脉浮紧而数。头痛身痛。发热恶寒。胸满而微喘。

  无汗。用此得汗。身疼发热。自若中满而呕。桂枝汤倍芍药。入人参、茯苓、半夏、川

  朴。

  麻黄桂心(各一两)甘草(半两)杏仁(二十五个)上散。每服五钱匕。煎八分。食前服。覆取微汗。周匝至足。夏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黄芩一分。或汗出后。无大热而喘。

  去桂。加石膏。感湿兼寒。加白术二两。得微汗。即住药。汗多湿仍不去。腹胁气动人。勿服。一方无杏仁。

  瓜蒂散

  (出御药院方)

  治太阳经头痛。寒热方。

  瓜蒂(十枚)穿山甲鳞(一片瓦上焙焦)上为细末。每用一剜耳许。右鼻内搐。大有神效。

  百饼丸

  (出御药院方)

  解内外伤寒头痛。壮热憎寒。腹胀喘粗。

  辰砂(研)黄蜡(各半两)砂(研二分)巴豆(去皮心膜油一钱)上除黄蜡外。同研令匀。次入蜡溶开。和成剂。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丸。新水送下。候少时。用热粥投之。汗出立愈。

  八解散

  (出杨氏家藏方)

  解利伤寒。治头痛发热。浑身拘急。四肢疼痛。

  荆芥穗(三两)防风(去芦头)人参黄芩麻黄(去根节)肉桂(去皮)苍术(米泔水浸一宿)甘草(炙各一两半)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大枣一枚。

  淡豆豉三十粒。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并进三服。汗出即瘥。不拘时候。

  葛根解肌汤

  (出和剂方)

  治伤寒温病。时行寒疫。头痛项强。发热。肢体拘

  急。骨节烦疼。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肉桂(去粗皮一两)甘草(炙二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枣二枚。擘破。煎至八分。去滓。稍热服。

  不拘

  升麻葛根汤

  (出危氏方)

  治伤寒时疫。头疼。憎寒壮热。肢体痛。发热恶寒。

  鼻干。不得睡。小儿大人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兼治寒暄不时。人多疾疫。乍暖脱

  衣。及暴热之次。忽变阴寒。身体疼痛。头重如石。及解伤酒。口疮咽痛。

  升麻(一两)白芍药(一两)甘草(一两)葛根(二两)上锉散。每服四钱。

  水一盏半。

  不拘时。潮热头痛。生姜三片。葱白二根。煎。咳嗽涎盛。生姜三片。桑白皮七寸煎。上膈热。薄荷、黄芩各少许煎。斑疮未出。加紫草、楂根各半钱。葱白二根煎。挟热。酒后伤风感寒。痰盛气促。金沸草散。合和。用生姜三片。薄荷七叶。桑白皮七寸。乌梅一个煎。小儿量度多少。老人加人参。倍芍药。各五钱。大段寒。即热服。热即温服。

  加减葱豉汤

  (出肘后方)

  治伤寒初觉头痛。内热。脉洪起。一二日便服此。

  葱白(一虎口大)豉(一升)上用绵裹。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若不许汗。

  更作。加葛根三两。水五升。煮取二升。

  中和汤

  (出杨氏家藏方)

  治四时伤寒。初得病。恶寒发热。头目昏痛。肢节酸

  疼。未分阴阳苍术干葛桔梗碎桂白芷(各二两)麻黄茱萸浓朴陈皮(各一两)甘草(半两)上为细末。酒汤任意调下。粗末。生姜葱头。水煎亦可。

  治吹霎伤寒。头重。鼻多清涕。神思不快。胸中痰实。语声不出。喉中时时生痒。

  (出杨子麻黄(去根)削术羌活川芎(各一分)甘草〔四钱(铢)〕细辛(三铢)上细罗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取八分。食后热服。

  独活汤

  (出济生拔粹方)

  治伤寒汗下后。头痛起。目眩者。

  防风独活旋复花当归(各七钱)上锉细。每服七钱。生姜同煎。

  石膏汤

  (出济生拔粹方)

  治伤寒汗下后。头痛不止。不可再发汗。

  石膏葛根麻黄(各五钱)黄芩芍药甘草(各七钱)上锉细。每服七钱。生姜同煎。

  金沸草散

  (出王氏博济方)

  治伤寒着热。气壅盛。头目心胸不利。妇人血风朝

  发。丈夫风气上攻。其状如中脘有痰。令人壮热头痛。项筋紧急。时发寒热。皆类伤

  风。有寒气。则出汗。如风盛。则解利。

  荆芥穗(四两)旋复花(三两)麻黄(去节三两)甘草(一两炙)半夏(一两净洗姜汁略浸)赤芍药(一两)前胡(三两)上为末。每服三(二)钱。水一盏。入生姜、枣。

  同煎至六分。热服。如出汗。并三服。活人书。用赤茯苓、细辛。无麻黄、赤芍药。

  治伤寒热毒攻心。头痛烦躁。面赤。舌强硬。言语不快。狂言妄语。忽思狂走入

  水。烦闷。精神不定。此为伤寒病气在心。诊其脉。左手寸脉一指偏大如众脉。即可服

  此方。若舌强硬。说话不明。急妙手针舌两岸出恶血。即减得病势也。切不可针舌心。

  狂言恶口者。加木通草。狂走不住。加硝石。

  (出杨子建护命方)升麻黄芩麦子(去心)玄参贝母桔梗硝石柴胡(去毛)牡丹皮(去心)连翘子荆芥穗羌活麻黄木香沉香(各一分)大黄(三分)牵牛(一两)半夏(三铢)木通草(三铢若狂言恶口用一两)上先将牵牛、半夏二味为末。作一处。入硝石。同研令匀。

  所候汤沸。方入姜并药末。煎一沸。急泻出。取汁一盏。用调牵牛、半夏等末二钱。食后和滓服。

  金屑丸治伤风寒头痛。肌热。大效。

  大天南星(五个)半夏(二两洗七遍)石膏(二两)甘草(半两)郁金(一两)上为末。以生姜自然汁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二丸。伤寒头痛。荆芥茶汤下。四肢厥冷。灯焰上烧存性。四分服。小便不通。大戟汤下。大便不通。大黄汤下。破伤风。豆淋酒下。常服茶清下。并嚼咽。

  神术散治伤风寒湿。头昏鼻塞。咳嗽。四肢疼痛。不喜饮食。

  刮皮苍术(四两)川芎细辛(去叶半两)本(去芦各一两半)羌活(去芦半两)甘草(一两半炙)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热服。

  治伤寒头疼。浑身痛。脚手厥冷。阴证者方可服。

  桂心附子椒白术(各一钱)豉(一合)葱白(二茎)上以水一升。酒半升。

  煮药取半升。分作二服。服了。盖覆卧取汗。一服愈。如未瘥。加生姜。煎一分服。不拘时候。

  防风汤

  防风(二两去芦头)芍药(二两)羌活(一两)熟地黄(二两切焙)甘草(炙半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服。夜一服。取瘥为度。

  羌术汤

  羌活(一两)独活(一两)芍药(二两)白术(二两)甘草(半两)上为粗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治伤寒头疼。并太阳头疼。及一切头风。

  川芎(一两)细辛(半两)香附子(一两)羌活(一两)甘草(三钱)白芷(二两)甘菊(一两)苍术(一两泔浸)薄荷〔一(二)两〕荆芥(二十文)茵陈(五文)上为末。每服

  解伤寒头痛。

  以升麻一两。细锉。水一升。煎炼。取浓汁服之。

  疗伤寒热头痛。心下烦满。

  柴胡茯苓桔梗大黄石膏麻子仁甘草桂(各等分)上为散。以水一斗。

  煮取四升。入硝石三方寸匕服。

  卷一百三十六 伤寒门

  伤寒食毒(附论)

  夫伤寒食毒者。由其人脾胃气虚。宿食不化。因外伤风冷。四肢不利。身体虽不大热。

  心胸恒多壅闷。吐逆上气。心腹胀满。小便赤色。下利频并。诊其脉紧数。三部俱有此候。

  乃其证也。又云。伤寒兼食毒者。此世所谓夹食伤寒也。甲乙经曰。邪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邪中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此病本由劳动汗出。饮食失节。又伤冷食寒饮所致。内外挟寒。其状微热。恶寒。心胸痞闷。四肢酸疼。头痛。吐逆上气。腹满。小便赤色。泄利频并。宜先治其里。

  方

  人参散治食毒伤寒。初得病。身体不大热。心闷。吐逆上气。小便赤色。下利不

  止。水谷人参(去芦头一两)赤茯苓〔二(三)分〕高良姜(半两锉)草豆蔻(半两去皮)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细辛(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锉)子芩(三分)诃黎勒皮(半两)浓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捣细罗为散。每服四(二)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生姜。不计时候。和滓稍热服。

  治食毒伤寒头痛。身不大热。心间驻闷。大便下利。宜服此方。

  干姜(半两炮裂锉)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脐)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诃黎勒皮(一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浓朴(三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五分。不拘时候。和滓温服。

  大腹皮散治食毒伤寒。心腹胀满。时复呕吐。憎寒。不下饮食。大小便秘涩。

  大腹皮(一两锉)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圣济醋炒)木香(半两)桂心(半两)白术〔一(三)分〕川朴硝(一两圣济用半两)浓朴(三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一方无生姜。

  名大腹汤。

  桂心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食毒。腹胀。气短壅闷。不下食。四肢少力。

  桂心当归(锉微炒)大腹皮(锉)诃黎勒(煨用皮)川大黄(锉碎微炒)木香(以上各一两)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甘草(三分炙微赤锉)上捣筛为散。每服三钱。

  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木香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食毒。脾胃虚乏。四肢少力。不思饮食。心腹气

  胀。或时下利。向晚憎寒。

  木香(半两)草豆蔻(半两去皮)桂心(半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白术(半两)神曲(一分微炒黄色圣济用半两)荜茇(半两)人参(三分去芦头圣济用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柴胡(半两去苗)桃仁(三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浓朴(三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圣济用半两)上捣筛为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槟榔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食毒。腹胀喘急。

  槟榔(一两)白术(一两)木香(三分)人参(一两去芦头)诃黎勒皮(三分)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上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

  白术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食毒。壮热头疼。时复憎寒。四肢酸痛。口苦。

  白术(三分)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脐)干姜(半两炮裂锉)桂心(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川大黄(三分锉碎微炒)木香(半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上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二枚。煎至五分。去姜枣。不计时候。温服。

  赤茯苓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食毒。腹胀虚鸣。不能食。

  赤茯苓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人参(去芦头)白术五味子木香桔梗(去芦头)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一两)上捣细筛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生姜半分。

  煎至五分。去姜。不计时候。和滓温服。

  治伤寒食毒。心腹胀气急闷。大小便不通。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赤芍药(一两)当归(半两去心焙)木香(半两)川朴硝(一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上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无时。温服。以利为度。圣济无枳壳。名朴硝汤。

  木香丸

  (出圣惠方)

  治食毒伤寒。心腹胀满。头面遍身俱黄。或时憎寒壮热。

  吐逆。不下饮木香(一两)桂心(一两)川升麻(一两)白术(半两)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知母(半两)浓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槟榔(一两)川朴硝(一两)上捣罗为末。

  炼

  人参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食毒。初得病。身体不大热。心胸痞闷。不思饮

  食。吐逆不定人参(一两)赤茯苓(去黑皮)黄芩(去黑心各三分)诃黎勒(炮去核)高良姜(锉炒)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陈橘皮(去白炒)甘草(炙锉)草豆蔻(去皮)附子(炮裂去皮脐各半两)干姜(炮)细辛(去苗叶各一分)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

  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以粥饮投。取汗。

  芎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食毒。壮热头疼。时复憎寒。四肢酸痛。口苦。

  芎附子(炮裂去皮脐)大黄(锉炒)桂(去粗皮各三分)干姜(炮)甘草(炙锉)木香(各半两)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擘煎至六分。

  去滓。空心温服。

  续命丸

  (圣济总录)

  治伤寒食毒。水癖不消。及痰实。

  大黄(锉醋炒)黄芩(去黑心)麻黄(去根节)黄连(去须各半两)豉(半合炒)甘遂(半分炮)栀子仁朴硝(研)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各一分)巴豆(一分去皮心膜研以纸压去油)上捣罗七味为末。与三味研者拌匀。炼蜜和丸如大麻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温熟水下。以利为度。未利。加一二丸。

  大黄汤治伤寒食毒。心腹胀满。时复呕吐。憎寒。不下食。小便秘涩。

  大黄(锉炒)白术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大腹皮(锉各一两)木香桂(去粗皮)朴硝(研)牵牛子(炒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

  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疏气汤治伤寒后。食毒所伤。心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利。

  京三棱(煨锉)牵牛子(炒各一两)干姜(炮半两)陈橘皮(去白炒一两)上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生姜汤下。取利为度。未利再服。

  槟榔散治伤寒食毒所伤。腹胀气急。大小便不通。

  槟榔(锉)郁李仁(去皮各一两)大腹皮(锉)木香陈橘皮(汤浸去白炒各半两)上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生姜汤调下。

  橘皮丸治伤寒食毒。恶寒。腹胁急胀。呕吐不下食。手足厥冷。

  陈橘皮(去白炒)草豆蔻(去皮)桂(去粗皮)枳壳(去瓤麸炒)木香(各一两)大黄(锉炒二两)鳖甲(去裙一两半用砂一分研醋五合浸炙)上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

  干姜汤治伤寒食毒。头痛恶寒。心腹虚胀。大便泄利。

  干姜(炮)甘草(炙锉各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陈橘皮(去白炒)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三分)上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茯苓汤治伤寒食毒。腹胀虚鸣。不能食。

  赤茯苓(去黑皮)陈橘皮(去白炒)人参白术木香(炮)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五味子(各一两)干姜(炮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

  去滓。空心温服。

  芍药汤治伤寒食毒。心腹胀满。或时泄利。

  芍药白术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一两)白豆蔻(去皮)桂(去粗皮)干姜(炮)甘草(炙锉各半两)木香(三分)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

  去滓。食前温服。

  荜澄茄丸治伤寒食毒。心胸痞闷。泄利频并。

  荜澄茄(一两)干姜(炮三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一两)桂(去粗皮三分)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一两)阿魏(半两)肉豆蔻(去皮三枚)缩砂(去皮半两)草豆蔻(去皮三枚)甘草(炙三分)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荜茇(一分)白术(半两)上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酒下十丸至二十丸。以知为度。

  曲桂汤治伤寒食毒。咳嗽。

  神曲(锉炒)桂(去粗皮)百合麻黄(去根节)黄连(去须)枳壳(去瓤麸炒)白石脂(各一两半)桑根白皮(炒锉)地骨皮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二两)款冬花羚羊角屑旋复花(微炒各一两)黄芩(去黑心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十枚)上粗捣筛。

  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